首页 > 医学论文 > 莱姆病的相关论文

莱姆病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莱姆病的相关论文

艾薇儿工作时很拼,工作高强度,让身体吃不消,而且压力很大,就生病了。

艾薇儿患上莱姆症,就是因为她在外出表演的时候,被一种扁虱咬过之后,感染上了一种细菌,从而出现了莱姆症这一系列的相关症状。

患上莱姆病的最初症状就有点像皮肤病,而且并发症很多,很容易被误诊。在美国的挺多州都能看到致人生病的这种蜱虫。莱姆病引发相关的其他症状,是慢慢的来发展进行病变的。由最开始的皮肤红斑、红肿,发烧,再到肌肉关节疼痛麻木,最后有可能恶化到影响神经中枢,威胁到人体的生命安全。

艾薇儿当年是红遍世界的流行歌曲小天后,所以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也是很多。她自己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地点被这样一种蜱虫给咬了,从而导致莱姆病的相关螺旋体的细菌进入到了她的身上,就患上了这么一种难以治疗的病。加上这种病容易被误诊,所以她在患病之初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俗话说治病下药得对症,这样一来病情就恶化了,她的病情也就愈发的严重了。艾薇儿前后总共治疗了两年多,才得到完全的康复。其中确诊就花了数月的时间,也有近半年的时候她都是躺在床上无法下地活动。

艾薇儿犯病和治疗期间也是受到了很多的苦。在2018年的时候她才重新回归到歌迷的眼前。这段时间她也一直是隐瞒自己的病情的,并没有向大众公开。甚至有很多传言说她已经死了。还好克服了病痛,得到了正确的治疗,艾薇儿重回歌坛,也粉碎了谣言,并且带来了自己患病期间创作的音乐作品。另外,她还去鼓励了同样得了这个病的Justin Bieber。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最为世人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提前完成。人类将向了解自己的生命奥秘这一目标迈进一大步。但是,由于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却是蛋白质,即基因的表达产物。因此,即使得到人类全部基因序列,也只是解决了遗传信息库的问题。人类揭示整个生命活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基因的物产——蛋白质。相对于基因组而言,后者称为蛋白质组。1 蛋白质组概述及其相关研究技术和方法鉴于基因组研究的局限性,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ie 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等在意大利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这个概念。定义为“蛋白质组指的是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即“PROTEOME”是由蛋白质的”PROTE”和基因组的“OME”字母拼接而成[1].这个新术语很快得到了国际生物学界的认可。目前对蛋白质组的分析工作大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二维胶电泳等技术得到正常生理条件下的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图谱,相关数据将作为待测机体、组织或细胞的二维参考图谱和数据库。另一方面是比较分析在变化了生理条件下蛋白质组所发生的变化。目前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常用以下手段:(1)用于蛋白质分离技术方面的如双向凝胶电泳(2-DE)、双向“高效”柱层析等。(2)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技术如质谱技术、凝胶图像分析、蛋白质和多肽的N端、C端测序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等。(3)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作用方式研究的双杂交系统。(4)用于分析大量数据的生物工程信息学等[2].。2 蛋白质组在医学研究中的现状和前景自蛋白质组概念提出以来,已发表相关论文及论著数篇。并于是1997年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性的“蛋白质组学”会议。同年出版式了第一部蛋白质组学的专著。目前蛋白质组在医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机理、耐药性及发现新的抗生素为主。现将这两方面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人类疾病的蛋白质组研究 直肠癌 直肠癌的发生是因多个基因的突变,导致肿瘤抑制基因失能所致,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为探讨其发病机制,Sanchez等对15例结肠癌和13例正常人的结肠上皮进行2-DE,每个多肽模式用Melanie I12-DE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据此建立了包括882和861个斑点的结肠癌及正常人结肠粘膜的标准胶图。结果发现在分子量为13kD和pI值为处的蛋白质仅出现在结肠癌的组织中。15例结肠癌患者中13/蛋白有13例(87%)。此外,发现13/蛋白不仅在中度、低度分化的结肠癌及有24年病史的溃疡性结肠炎过度表达,而且出现在7例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瘤的癌前病灶。但对照组则极少出现。这表明该蛋白的出现对检测早期直肠癌有很强提示。通过对该蛋白HPLC及测序等分析后,发现与钙粒蛋白B(calgranulin B)及钙卫蛋白(calprotectin)有很大关系[3]。 肝癌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是醛酮还原酶超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它催化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通过减少内源或外源性代谢产物而起到解毒作用。Peter R等在用N-甲基-N-亚基脲诱导(N-methly-N-nitrosourea-induced)的小鼠肝癌中,用2-DE及氨基酸微型测序可分辩出一种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35Kd/)。而在小鼠的晶状体中,则发现一种醛糖还原的同工酶,该酶与已知的小鼠醛糖还原酶有98%的同源性,而与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截然不同。这表明两种蛋白质是由相关的两条基因编码,在小鼠不同的器官中表达不同。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蛋白质优先表达在肝癌及胎肝中,它们均受到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刺激,但随小鼠鼠器官的生理及病理环境而表现不同的形式。经免疫组化证实,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在成人肝脏中不表达,但在小鼠的肝癌 中又重新表达。同时发现该蛋白在癌前病变及肝癌中表达强烈,而在肝脏周围的正常组织不表达[4]。表明该蛋白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很大关系。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可导致心衰的心脏病,大多数患者需行心脏移植术。目前其发病机理不明,推测可能为多种因素所致。1990年已有两组人员进行该病的蛋白质组分析。其后不久心肌的2-DE数据库建成,并进入国际互联网络。Knecht等采用2-DE取得了3300个心肌蛋白条带,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及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等分析了其中150条。经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有12条为扩张性心肌病特有的蛋白。但具体资料尚在进一步分析之中[5]。Arnott D等对新福林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同对照相比亦发现有8种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现了变化[6]。 膀胱癌 IFN-γ除抗病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抗肿瘤作用。目前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不明。有资料表明,IFN-γ可能通过在相关细胞中增强或抑制有关基因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重组IFN-γ和IL-2已开始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中。为探明其作用机制,George等将四种分级程度不同的人膀胱癌新鲜活检标本,用50U/ml IFN-γ作用20个小时后,采用2-DE、微型序列分析、等电聚集、蛋白质印迹等方法,对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表明有五种蛋白质(色按酸-tRNA合成酶、IFN-γ诱导的r3,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两种分子量为和的未知蛋白)的表达量增加了75%,而醛糖还原酶表达量则下降。为研究IFN-γ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方法[7]。此外,由于缺乏对膀胱鳞状细胞癌客观可靠的组织学分级标准,因而很其进行早期诊断。为此,Morten等对150例膀胱癌进行双盲法2-DE,并结合了蛋白质印迹法、微型序列分析及质谱等技术,建立了新鲜膀胱癌标本的2-DE数据库,且发现角蛋白10、14及银屑病相关的脂肪酸结合蛋白(psoriasis-associated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PA-FABP)等可以作为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的标记物[8]。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本帖最后由 snow_white 于 2007-7-20 16:32 编辑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蛋白质组学研究〔综述〕05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snow_white (2007-7-20 16:31:50) 其它 目前人的各种组织、器官、细胞乃至各种细胞器已被广泛研究。以期为疾病诊治及了解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手段。在一项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进行的酒精对人体毒性的研究中发现,乙醇 会改变血清蛋白糖基化作用,导致许多糖蛋白的糖基缺乏,如转铁蛋白[9]。Jagathpala等对免疫所致的不孕症的男性精子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发现了导致不孕症的6种自体及异体抗 精子抗体[10]。在对肾癌的研究中,发现有4种蛋白质存在于正常肾组织而在肾癌细胞中缺失。其中两种分别是辅酶Q蛋白色素还原酶和线粒体乏醌氧化还原复合物I。这提示线粒体功能低下可能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1]。Ekkehard Brockstedt等利用2-DE、Edman微型序列法、MALDI-MS等对人BL60-2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系进行了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RNA聚合酶转录因子3a(BTF3a)和/或BTF3b与抗IgM抗体介导(anti-IgM antibody-mediated)的细胞凋亡有很大关系[12]。 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质组研究 近年来,WHO越来越重视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除结核、多重耐药链球菌感染及机会致病菌外,出现了一些新的感染因素如HIV、博氏疏螺旋体及埃博拉病毒等。因此这些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分析,对于了解其毒性因子、抗原及疫苗的制备非常重要,此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同样重要。现已获得18种微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另有60余种的基因序列正在研究之中。这些工作的开展为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检测博氏疏螺旋体与免疫有关的蛋白质 博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是莱姆病的主要病因,表现为环形红斑及流感样症状,大约有50%的未治患者发展为神经系统及关节系统疾病。该螺旋体可分为3种类型: sensu stricto,, 。其诊断需依靠血清学检查,但存在敏感性及特异性变化的缺点。为获得更可靠的血清学检查,Peter等用2-DE从得到217个银染的蛋白斑点。从中国兔多克隆抗体鉴别出6个已知的讥原。将不同临床表现莱姆病患者的血浆用 2-DE图杂交。用抗IgM及抗IgG作为第二抗体,在10例有游走性红斑的患者血浆中,检测出60~80个抗原。同时发现在有关节炎的患者血浆中,包含有抗15种抗原的IgM抗体及抗76种不同抗原的IgG抗体。而晚期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血浆中,则包含有抗33种抗原的IgM抗体及抗76种抗原的IgG抗体。上述3种类型患者的血浆中均包含有抗6种已知抗原的抗体,且被SDSPAGE杂交所证实。这些抗原均是潜在的具有特异性诊断的标志物。 弓形体抗原的检测 弓形体病是由鼠弓形体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全球人口大约有30%是携带者,在欧洲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如果妊娠者感染,该虫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感染。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感染的机会也增加。大约50%母体的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因此诊断及治疗越早越好。目前要依靠血清学及PCR,而单独采用血清学如用IgG,IgM,或IgA抗体对疾病活动期敏感性不够,尤其对于妊娠或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潜在感染常发生在有免疫抑制的患者中。对AIDS患者来说,鼠弓形体虫是最主要的致命性脑损伤的病因。因此,能否早期诊断对治疗来说尤为关键。Jungblut等将鼠弓形体虫RH株在人羊膜细胞系FL521中传代后,用2-DE得到300个银染的斑点。再将其与以下3种患者的血浆进行免疫杂交:(1)患有急性弓形体病的妊娠女性(n=11); (2)患急性弓形体病的非妊娠者(n=6)(3)有潜在感染的患者(n=9)。结果有9个斑点对各阶段的弓形体感染均反应,这9种斑点被用来当作弓形体感染的标记。其中7种标记可用作区别疾病的不同阶段。但对区别急性期与潜在期仍需联合应用多种抗原[4]。 白色念珠菌 芽管结构是白色念珠菌向菌丝体转变的早期阶段,该结构能增强白色念珠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力、穿透力及破坏性。目前通过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如2-DE、质谱等已检测出在芽管结构所表达的一组特异蛋白如DNA结合蛋白等,为致病提高了一些参考指标[13]。Monkt等发现,在conA反应后的SDS-PAGE图中,在芽管结构的膜上,分子量为80kD复合糖处,出现很淡的考马斯亮蓝染色,而在孢子时则未出现。提示膜的整合、出现未与ConA结合的80kD复合糖可能与芽管结构的发生及生长有关。粘附素(adhesin)是白色念珠菌表面的组成部分,介导其与宿主的结合,是侵入宿主所需的重要蛋白,包含多种成分如白色念珠菌胞壁上的疏水蛋白等,通过增强菌株的粘附性而在其致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这些蛋白有很大同源性、多种糖基化作用及与胞壁或胞浆膜上其它成分形成共价结合,故提纯及分析很难。现通过等电聚集、2-DE及洗脱电泳等方法,可使这些蛋白得到很好的纯化、分离及分析[14]。抗真菌药通过改变真菌胞壁组分的生物合成和重组胞壁相关酶的结合位置而发挥作用。抗真菌药远少于抗细菌药就在于对真菌细胞壁蛋白分析了解太少。现在临床上用于抗真菌的药物多为咪唑类(咪康唑、酮康唑)及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但有很多患者出现耐药现象。在白色念珠菌中,目前发现至少有8种CDR家族的基因可产生耐药株的表现型。且有55种基因分别表达ABC及MFS蛋白(菌内药物输出泵)[]。但这些基因、蛋白与耐药之间的关系仍未清楚。应用2-DE、免疫检测蛋白质等技术,对这些蛋白在菌内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Cdrlp及CaMdrlp蛋白在耐咪唑类菌株中过量表达。在对咪唑类每感及去除CDR1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中,提取并检测耐氟康唑突变子(FL3)的表达。结果发现FL3对氟康唑的耐是去除CDR1的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的500倍 ,是CA114的250倍。且CDR1 mRNA在FL3的量是Ca114的8倍[17]。同时,对敏感性及耐药株蛋白质的2-DE图分析发现,在耐中有25种蛋白质增加,有76种蛋白质减少。推测白色念株菌是通过改变染色体数目或染色体重组来调节基因的表达量,进而产生耐药性[18]。随着蛋白质组技术成熟完善,将对真菌壁及耐药基因分泌的各种蛋白组成分析带来重大突破,并对抗真菌的研制提供重要资料。虽然蛋白质组学还处在一个初期发展研段,但我们相信随着其不断地深入发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提示诸如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等生命活动的规律上将会有所突破,对探讨重大疾病的机理、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和新药开发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帖最后由 snow_white 于 2007-7-20 16:33 编辑 ]snow_white (2007-7-20 16:34:25)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强调的是针对蛋白质的一个整体思路。从整体的角度看,蛋白质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针对细胞或组织的全部蛋白质,也就是着眼点是整个蛋白质组;而另一种是以与一个特定的生物学机制或机制相关的全部蛋白质为着眼点,在这里整体是局部性的。针对细胞蛋白质组的完整分析的工作已经比较全面地展开,不仅如大肠杆菌、酵母等低等模式生物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在建立之中,高等生物如水稻和小鼠等的蛋白质研究也已开展,人类一些正常和病变细胞的蛋白质数据库也已在建立之中。与此同时,更多的蛋白质组研究工作则是将着眼点放在蛋白质组的变化或差异上,也就是通过对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首先发现并去鉴定在不同生理条件下或不同外界条件下蛋白质组中有差异的蛋白质组分。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方面的工作做进一步论述。本文接下来重点介绍近期发表的关于蛋白质组学的几个工作,从中可以看到蛋白质组学的思想方法在蛋白质整体(或局部整体)水平上是如何解决生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1999年11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论文[10]。在这篇文章中,Houry等报道了在大肠杆菌胞质中的2500种新生多肽链种只有近300种以GroEL作为分子伴侣来帮助其折叠成正确构象。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通常只是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蛋白质,观察它(们)在折叠过程中是否需要诸如GroEL等分子伴侣的帮助。而在这个工作中,研究是从一个整体的思路出发,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获得所有与GroEL结合的肽链,再通过二维电泳和数据库比较等蛋白质研究的手段对这些肽链进行分析鉴定,从而实现了对大肠杆菌近2500条新生多肽链与分子伴侣GroEL的关系的全面分析。在这个工作中,研究者还通过对其中50种与GroEL作用的肽链的鉴定,进一步揭示了决定这些蛋白质能与GroEL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特征。应该说,这个工作很好地体现了蛋白质组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过去在细胞生物学领域还没有得到过一个主要亚细胞结构的完整的分子图。核孔复合体是一个巨大的跨核膜的八角形结构,是控制大分子在胞质和核质间运输的通道。多年来,很多方法被用来分析这一复合体的组成成分。虽然这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复合体的分子原貌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最近通过使用蛋白质组学的手段,Rout等[11]鉴定了完整的酵母核孔复合体所有能检测到的多肽,并系统地对每种可能的蛋白质组分在细胞中定位,结合免疫电镜的方法将各组分在复合体内定位并定量,从而揭示了酵母核孔复合体的完整分子构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工作原理。这个工作可以说是蛋白质组学解决构造生物学问题的一个典范,为揭示其他巨大分子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指出了一条新路[12]。通过分析一个蛋白质是否跟功能已知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可得到揭示其功能的线索。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那么它们一般参与相同或相关的细胞活动[13]。从近期国际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可以看出,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相互作用关系的网络图,已成为揭示蛋白质组复杂体系与蛋白质功能模式的先导,业已成为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000年初,《Science》登载了一篇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研究线虫生殖器发育的文章[14]。在这个工作中,Walhout等以线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已知的27个与线虫发育的蛋白质出发,构造了一个大规模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得到了100多个相互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与线虫生殖发育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从而为深入研究和揭示线虫发育的机制等提供了丰富的线索。这个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酵母双杂交进行研究的地方在于,它出于对一个生物学问题的整体思考,尽可能地从所有已知的蛋白质而不只是个别的蛋白质为出发点。这一个工作为以前专注于信号转导过程中单个蛋白质作用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将整个途径的相关蛋白质一起考虑。那么,能否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来分析一种细胞或特定组织的所有可能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在今年初,《Nature》发表了一篇通过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研究酵母近6000个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论文[15]。啤酒酵母基因组DNA的全序列业已测定,这为通过双杂交技术来鉴定酵母基因组编码的全部6000种左右的蛋白质间的可能相互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这个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对酵母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作了全面分析。一是所谓的列阵筛选法(array screening)。在此方法中,6000株表达不同"猎物"蛋白的酵母单克隆分别加在微滴定板上,带有不同的"诱饵"蛋白的酵母株与前面6000株细胞一一接合形成二倍体细胞,"猎物"蛋白与"诱饵"蛋白的相互作用通过报道基因的表达而被鉴定。这篇文章中报道了192种不同的"诱饵"蛋白与近6000种"猎物"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种方法是文库筛选法。该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的区别是,将表达6000种不同"猎物"蛋白的酵母细胞混在一起构成文库,再将这个文库分别与6000株表达不同"诱饵"蛋白的酵母细胞接合,再进一步筛选鉴定阳性克隆,即"诱饵"与"猎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克隆。根据这篇报告,上述两种策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相比之下阵列筛选法更为有效,而文库筛选法的长处是通量大。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已经看到,在基因组序列被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大规模双杂交技术全面地,当然也是初步地,分析其物种或其细胞、组织的所有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信类似的工作将很快针对其他物种开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已被揭示的物种。由此可见,蛋白质组学已经开始从建立数据库走向解决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成为研究生物学问题或机制的强有力手段。snow_white (2007-7-20 16:37:32)三、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趋势曾 嵘 夏其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中心 上海 200031)如果在五年前提到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恐怕知之者甚少,而在略知一二者中,部分人还抱有怀疑态度。但是,2001年的Science杂志已把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研究热点之一,其“热度”仅次于干细胞研究,名列第二。蛋白质组学的受关注程度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1.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和背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置疑,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动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虽然蛋白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导致了蛋白质研究技术远远比核酸技术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特性参与和影响着整个生命过程。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1) 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影响的,必然涉及到多个蛋白质。(2) 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的,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3) 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蛋白质的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并不象基因组那样基本固定不变。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它是以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质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组计划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蛋白质组计划,当时称为Human Protein Index计划,旨在分析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搁浅。90年代初期,各种技术已比较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各国科学家的讨论,才提出蛋白质组这一概念。国际上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不论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方法,都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相当多种细胞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已经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联网站也层出不穷。1996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麦、加拿大、日本也先后成立了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在美国,各大药厂和公司在巨大财力的支持下,也纷纷加入蛋白质组的研究阵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质组数据库“SWISSPROT” 著称的蛋白质组研究人员成立的,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开发新药物靶标为目的,建立了配备有上百台质谱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而当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国科学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类似的蛋白质组学公司,继续其多年未实现的梦想。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随后欧洲、亚太地区都成立了区域性蛋白质组研究组织,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e Project)。snow_white (2007-7-20 16:37:49)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蛋白质组学一经出现,就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可称为“竭泽法”,即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质,这种观点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也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蛋白质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要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另一种策略可称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时期细胞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如蛋白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表达,以发现有差异的蛋白质种类为主要目标。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把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的手段和方法。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纳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而蛋白质高级结构的解析即传统的结构生物学,虽也有人试图将其纳入蛋白质组学研究范围,但目前仍独树一帜。

在2014年,艾薇儿突然得了莱姆病,不得不卧床5个月。

当红的她突然没有征兆就消失了,因此网上对其传闻很多,其中还包括造谣她去世了。在2015年,艾薇儿才亲自出面证实,自己是得病了,是一种叫莱姆病的传染性疾病,身体需要好好的调养。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

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

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与职业相关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从血、脑脊液及病变皮肤等标本中可检出螺旋体。采用免疫荧光、免疫转印等方法可在患者血中测出特异性抗体。病原体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检测具有确诊意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者血、尿、脑脊液及皮肤标本等莱姆病螺旋体DNA(Bb-DNA),并同时可测出所感染菌株的基因型。

关于莱姆病论文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只要注意环境的消杀,减少野外探险,人和犬感染的几率不大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邹洋写在课前的话 莱姆病是一种能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掌握它的相关诊疗知识对于提高临床莱姆病的及时正确诊断十分有益。 莱姆病(Lyme Disease)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是由若干不同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经蜱(tick)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人兽共患性自然疫源性疾病。首次在美国莱姆镇发现此病,因而得名。病原学上属于螺旋体科疏螺旋体属,其DNA中(G+C)%与回归热螺旋体接近,与梅毒、钩端螺旋体显著不同。它的形态与超微结构显示是一个单细胞疏松盘旋的左旋螺旋体,长10-40μm,宽μm,运动形式有旋转、扭曲、抖动等。外膜是由质蛋白微粒组成,这种外膜是具有抗原性。 1 .微嗜氧,革兰氏阴性菌 。 2.有鞭毛, 41KD的鞭毛蛋白可用于莱姆病的特异性诊断。 3.可在人体多种组织和脏器中存在,并可在皮肤、脾脏存活达2-4年。 4.潮湿、低温情况下抵抗力较强,对热、干燥和一般的消毒剂较敏感。 莱姆病的生物学特征都包括哪些内容?从基因型的研究表明,至今为止世界上所分离到的莱姆病螺旋体可以分为13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伯氏(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阿氏(B. afzelii )和 伽氏(B. garinii )已经证明是有致病性的。我国目前的研究表明发现四个基因型( . burgdorferi ss,. afzelii ,. garinii ,4. B. valaisiana ),其中3个致病性基因型均在我国发现。莱姆病是一个呈全球性分布的蜱媒传染病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70多个国家都有该病发生。北美洲的东部和西部都存在莱姆病的疫源地,美国和加拿大也有疫源地的存在,欧洲、德国、奥地利、瑞典均有疫源地。亚洲主要是在日本和中国。 莱姆病的地区分布范围广,但疫区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为山林地区。美国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中西部及西部地区。加拿大的病例集中在安大略省。欧洲病例主要发生在北欧和中欧地区。中国其疫区主要是在东北部、西北部和华北部。 我国莱姆病的分布目前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莱姆病的感染。病原学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我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是存在自然疫源地的,人群中是有这样的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例如:北京的大兴、密云、怀柔、昌平和门头沟等地,在蜱、家畜和人群中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均发现有莱姆病相关抗体阳性的报道。 早期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特征与蜱的种类、数量和季节活动高峰相一致。 如:东北林区——初发于4月末,6月上中旬为高峰,8月后为散发病例。 如:福建——为5至9月为高峰。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季节性不明显。 主要见于与森林有关的人员,如林业工人、山林地区的居民及到山林地区采集山物,旅游的人。现在研究表明,来自城市公园等公众活动场所的鼠、蜱源性感染。家养宠物,如鸽子、犬等也可以导致城市居民感染。人群属于普遍易感,青壮年多见。 莱姆病的发病病例与无症状隐性感染者的比例基本上是1:1。生病后可造成重复感染。 莱姆病的贮存宿主多种多样,主要为小型兽类,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包括鹿、犬、牛、马、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并且已从鸟类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 。鼠类在北美,白族鼠的感染率可达到86%,其带菌时间可长达13个月,而在欧洲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和棕背平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并且研究已经表明其可以终身带菌。另外褐家鼠携带菌是导致城市和居家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 鸟类在长距离传播莱姆病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血清学已经证明牛、羊、马、狗、鼠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北方林区以犬类为主要的储存宿主。 伯氏疏螺旋体是通过硬蜱属中的某种蜱叮咬而传染动物和人的。主要为肩板硬蜱、蓖麻硬蜱和全沟硬蜱。蜱有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若虫和成虫均可通过叮刺吸血传播病原体。不同蜱种可携带不同菌型的莱姆病螺旋体。肩板硬蜱携带伯氏螺旋体()百分率高,蓖麻硬蜱主要携带阿氏()。我国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到的伽氏()和阿氏()。 两个基因型均存在。人被蜱叮咬时在皮肤上显示的小黑点,会吸血之后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莱姆病的非生物媒介传播是存在的。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也就是动物间可以通过尿相互感染,甚至可以传播给密切接触的人。但目前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的病例还未见报道。另外可以通过输血或皮下注射进行经血传播。动物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也就是母婴传播。关于莱姆病传播的媒介和途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D 解析:莱姆病通过硬蜱属中的某种蜱叮咬而传染动物和人,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也就是动物间可以通过尿相互感染,甚至可以传播给密切接触的人。但目前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的病例还未见报道。故答案为D,D描述是错误的。病理学和病原学检查表明,莱姆病的许多临床病症与莱姆病螺旋体的局部感染有关,其存在于局部炎症部位。 病原学机制主要是从基因型上进行分析,不同的基因型的莱姆病螺旋体明显是与它的临床疾病相关联的。如伯氏与关节炎有密切联系,阿氏主要侵犯皮肤组织,它与晚期的皮肤病症(ACA)是有明显关系的。 而致病性的伽氏是可以从脑脊液中分离出,它与神经根炎联系非常紧密。 并且这三个有致病性的基因型均可以引起游走性红斑(ECM)。 局部的免疫致病机制 已经有研究表明,在机体局部病变部位是可以引起一个抑制性的免疫应答,导致人体在局部感染部位的抗菌能力降低。这样有利于螺旋体的繁殖和病变的发展。 细胞免疫机制 是致病原进入人体以后可以促进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一(IL-1)等,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和加重。而 体液免疫 是通过造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而使一些脏器的受损。另外 自身免疫 机制在莱姆病的晚期病症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对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仍然持续存在的病症,自身免疫的作用是占主导作用的。 另外,神经系统受损的莱姆病血清中是可以检出抗神经轴突IgM抗体。 这就说明神经系统的受损是与自身免疫的致病机制有密切关系。莱姆病是目前研究中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媒介传染病,它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多样,是一个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除了慢性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外,还常伴有 心脏损害 和 神经系统受累 等。 有的临床表现为早老性痴呆,甚至引起人类精神异常,严重者终身致残甚至死亡。 潜伏期是指蜱叮咬至出现早期特异性皮肤损害或其他首发症状的时间。美国为3到32天,我国为1到180天。以游走性红斑为首发症状的潜伏期较短,以神经及关节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潜伏期比较长。 主要分三期,早期感染包括Ⅰ期和Ⅱ期,晚期感染包括Ⅲ期。 Ⅰ期 又称局部性游走性红斑(ECM)期,是由于伯氏疏螺旋体经蜱叮咬注入机体以后可在60%到80%的患者皮肤内进行局部扩散,于是形成游走性红斑。在叮咬处出现红色的小斑或丘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皮疹,外缘有鲜红边际中央逐渐褪色像平常的皮肤,这个皮损的直径从5cm—50cm不等,这种皮损可以持续1—4周或数月,全身各处都可以出现以躯干部比较多见,儿童常发生于面部。在一期有的病人可发烧,可轻微的全身症状类似于感冒或者局部的淋巴结肿大。 Ⅱ期 称为播散性感染期,伯氏疏螺旋体进入人体是数周或数月,它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会出现全身多发性的红斑,像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骨骼肌等多脏器受累的表现。同时因为有播散性感染的过程,所以临床上类似于流感的症状比较明显,如发烧、胃寒、肌肉关节疼、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 包括Ⅲ期,进入持续性感染期,也进入了晚期感染的阶段,是指至少持续或反复发作12个月(或6个月)以上的慢性感染 ,包括慢性萎缩性肢皮炎(ACA)、关节炎,也可见 亚急性脑炎、进行性脑脊髓炎和精神性格的改变。 用下图说明莱姆病的多系统多器官受损,除红色显示的也就是莱姆病常见的皮肤、关节和神经系统受损以外,还可以损伤如 心脏、心肌炎、心律失常 ,有的是以 肺纤维化 为首发表现,有的是以肝炎、肝硬化为首发,另外还可以引起泌尿系功能障碍,如膀胱炎,还可以使眼睛的 视力受损 ,可以使 听力受损 。另外在神经系统受损中的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样,如 头痛、神经麻痹、脑膜炎 。另外可有类似脑梗塞、脑出血为首发症状。总之,莱姆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临床医师要进行多方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才能够减少误诊。莱姆病的临床分期共分成几期?每期的主要症状都有哪些?可从疑似患者或者可疑疫区的宿主动物蜱的多种组织或体液的切片或涂片进行暗视野显微镜下直接镜下或组织涂片染色来进行病原体的直接检查。 不作为常规的诊断。 实验室可以采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反应(IFA),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 其敏感性高,并且可进行基因分型在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和临床的病症分析上有更精确的意义。美国CDC在199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流行病学史;根据其临床表现游走性红斑或至少有一种晚期的临床表现;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三方面进行诊断。 我国CDC在1990年也制定了相关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起来进行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的一个诊断标准的介绍。 例:首先病人有流行病学暴露史,即在发病前30天内曾到过树林、灌木丛或草地等潜在性的蜱栖息地,或者明确有曾去过流行区,这个流行区的定义是指既往该地区至少有两例莱姆病确诊病例,或有蜱叮咬史者显示由蜱传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另外临床上可以有慢性游走性红斑,或者短暂或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关节肿,关节炎,淋巴细胞性脑炎,如神经根炎、脑脊髓炎,急性起病的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止等。实验室检查从感染组织或体液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或从血液、脑脊液中检测到高滴度特异性抗体或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有所增高,并且可以排除梅毒或已知可引起假阳性的生物学原因,那么上述五项中有三项或三项以上者即考虑诊断。但部分患者还需要经过抗生素治疗观察,和随诊才能最终确诊。 与感染中毒综合征、纤维性肌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感染性、风湿免疫性一些疾病进行鉴别。 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细菌性脑膜炎、颅神经损伤、泌尿系统疾病等进行鉴别。 主要表现为肢皮炎等一些慢性的炎症状,需与风湿性、类风湿性、无菌性和反应性关节炎、结节病、成人STILL病,局部硬化症、亚急性硬化性脑炎等进行鉴别。美国莱姆病的治疗指南中提出:早期可以使用口服强力霉素,或者 静点头孢曲松 ,疗程为14天, 晚期疗程延长到21到28天。 可以采用强力霉素, 大剂量青霉素,头孢三嗪等 治疗。 疗程为14到21天,对脑脊髓炎需要30天。 2009年协和医院从1994到2008年受治的21例莱姆病患者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报告,其中提到使用的是头孢曲松合并强力霉素,疗程在14到21,21到28天不等,21例中治愈4例,好转17例,并且提出 二期的莱姆病患者要经过1到4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38%治愈,62%好转。而 三期的患者经1到5个疗程平均个疗程抗生素治疗 ,8%治愈,92%好转。治疗上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在总的用药原则应该有一个可寻的规律。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媒介生物、宿主动物等方面还不是十分清楚。另外除了流行区域外一些地区可能恢复会出现散发病例,但在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而失去及时追溯流行病学相关资料的机会,所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另外,我们要从传染源上进行控制,主要是指防鼠和灭鼠等措施,要避免鼠类将蜱带入家中或者避免鼠类在家中乱窜以至于可能接触其带菌的尿液而感染。第三,切断传播途径,首先要控制传播媒介,没有媒介也就没有传播途径,所以蜱叮咬的防护就非常重要。蜱多停留在高约30到75cm的草端,有人或动物经过的时候会攀附在身上进行叮咬。所以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杂草和落叶,减少蜱停留的环境。另外在林区工作、生活、旅游的人们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颈部。暴露的部位要擦防蚊油、驱蜱油等,加强个人防护。另外,蜱叮咬后要采用局部的碘伏或者烟熏或者局麻药将蜱麻醉以后在将其完整的拔出,要保证它的虫体能够完整的取出,不能有头或者爪残留在人的身体上。在蜱叮咬后如果有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目前国际上已开展了免疫制剂的研究工作,莱姆病的疫苗也正在研究中。莱姆病发现近30年来,一直在持续蔓延,在美国东北部及北部、欧洲和亚洲地区,莱姆病的病例呈持续上升状况。伯氏疏螺旋体(或称莱姆病螺旋体),作为莱姆病的病原体,通过在 组织中播散 、 粘附宿主细胞 和 逃避免疫清除 等机制引发感染。对于控制感染和清除螺旋体来说, 免疫反应尤其是巨噬细胞和抗体介导的杀伤效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适宜这种疾病病原体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难以有效预防的状况,预示莱姆病将成为一个持久的公共健康问题。在20世纪末,莱姆病被认为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在亚洲、美洲和欧洲,莱姆病是目前最常见的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并且这类病例不断在增加。防护服、除螨剂和美化居住环境,对个人防护莱姆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夏季,这些防护手段无法完全实现。那么积极开展免疫制剂的研究工作,莱姆病的疫苗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原文

困扰人类的莱姆病是由携带疏螺旋体的蜱虫叮咬人体后引发的。蜱虫没有翅膀,也不会跳跃,主要在森林,灌木,草地等露天的地方,等待寄主的经过,狗狗喜欢在灌木丛草地等地方活动,身体丰富的毛发更容易沾上蜱虫,所以狗狗也会得莱姆病。

其实这种病不仅困扰了人类,还困扰了狗狗。蜱虫没有翅膀,也不会跳跃。主要在森林、灌木、草地等露天的地方等待寄主的经过,通过接触才能附着于寄主体表。这里就潜藏了许多未知的杀机,狗狗喜欢活动的地方,像灌木丛,草地也正是蜱虫经常栖居的地方。而且狗狗比人更容易中招,因为相比起人类,喜欢四处溜达的狗狗实在是蜱虫的最佳选择,身体接触面积大,丰富的毛发更容易藏匿。

有关莱姆病论文

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只要注意环境的消杀,减少野外探险,人和犬感染的几率不大的。

莱姆病(Lyme disease)或莱姆疏螺旋体病(Borreliosis)是一种传染性的蜱媒性疾病,病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1975年这种病在康乃狄克州的老莱姆镇附近地区首次发现而得名。人类发病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而狗狗的症状与我们人类大有不同的,各位家长不要惊慌。 狗狗会患上莱姆病吗? 会的,第一例狗狗的莱姆病确诊于1984年。根据中国学者的调查,发现中国的多个省市报道过人类莱姆病的发生,包括新疆、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和北京等。所以中国的狗狗也会患上莱姆病的,其实喵星人也会,只不过非常不常见。所有的蜱都会传播莱姆病吗? 在中国传播莱姆病的主要是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在欧洲主要是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在美国是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全沟硬蜱():体长中等,未吸血个体约~。狗狗得了莱姆病的症状? 狗狗莱姆病的症状不同于人类,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被蜱叮咬很长时间(2-5个月)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大约95%感染的狗狗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如果狗狗发病,临床症状可能是短暂的或周期性的,包括: 发热 食欲降低 肿胀,关节疼痛(狗狗可能不愿意活动) 跛行—起初跛行轻微,随后加重,也可能从一只脚转移至另一只脚 嗜睡 淋巴结肿胀 慢性炎症:莱姆病很少引发汪星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狗狗得了莱姆病后会产生大量的抗体,对肾脏造成极大地负担,大量的蛋白质让肾脏吃不消,有可能得急性肾小球肾炎之类的损伤肾功能的疾病。 莱姆病可以诊断吗? 莱姆病诊断的四个标准: 被蜱叮咬的病史 典型的临床症状 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水平高 对抗生素治疗的快速反应需要注意的是:抗体阳性不足以确诊,因为体内抗体水平高的狗狗不一定生病,并且抗体能长期存在。结合其他诊断,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X-射线和关节液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莱姆病该怎么治疗? 服用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可以治疗莱姆病,需持续服用数周,因为莱姆病会损害肾脏,推荐选用对肾脏副作用小的药物。在初次治疗一段时间后,狗狗还可能发生肾脏疾病,所以最好定期监测狗狗的肾脏指标和尿液,如果狗狗已经出现了肾脏疾病,抗生素的服用周期需延长,并配合其他的肾脏疾病治疗方法。 莱姆病可以治疗好吗? 上述的治疗方法不能完全清除细菌,只能使狗狗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我们不能知晓狗狗体内是否仍含有伯氏疏螺旋体。 主人会被狗狗传染吗? 目前没有研究表明狗狗的莱姆病可以直接传染给人类,但是如果蜱冲叮咬了含病原的狗狗后,再叮咬人类,人类就有可能会患病。 莱姆病这么可怕,该怎么预防呢? 如果狗狗不是在荒郊野岭生活和玩耍的话,感染莱姆病的几率不是很高,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中医主张“防大于治”,所以一定要做好狗狗的莱姆病预防工作。而且即使狗狗感染过莱姆病,也会再次被感染,仍需要预防。莱姆病通过注射疫苗和蜱控制来预防. 疫苗:疫苗的使用是有争议的,最好在狗狗幼年时进行免疫,国内也并没有莱姆疫苗的商品。 蜱的控制:目前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控制狗狗和环境的蜱,同时也能避免了其他蜱源性疾病。狗狗需要定期使用能驱蜱的体外驱虫药,尤其是经常去草坪或者户外的狗狗。每天检查狗狗身上,如果发现有蜱虫,要及时清理,因为蜱在传播莱姆病前要吸血至少12小时(可能24-48小时)。 关于如何清除蜱虫,请戳 蜱虫滚蛋,一个都不能留! References: Wu et al. Distribution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China, Parasites & Vectors, 2013, 6: 119.图片来源于:必应审核:杨念(野生动物健康及数量管理硕士生,执业兽医)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最为世人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提前完成。人类将向了解自己的生命奥秘这一目标迈进一大步。但是,由于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却是蛋白质,即基因的表达产物。因此,即使得到人类全部基因序列,也只是解决了遗传信息库的问题。人类揭示整个生命活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基因的物产——蛋白质。相对于基因组而言,后者称为蛋白质组。1 蛋白质组概述及其相关研究技术和方法鉴于基因组研究的局限性,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ie 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等在意大利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这个概念。定义为“蛋白质组指的是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即“PROTEOME”是由蛋白质的”PROTE”和基因组的“OME”字母拼接而成[1].这个新术语很快得到了国际生物学界的认可。目前对蛋白质组的分析工作大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二维胶电泳等技术得到正常生理条件下的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图谱,相关数据将作为待测机体、组织或细胞的二维参考图谱和数据库。另一方面是比较分析在变化了生理条件下蛋白质组所发生的变化。目前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常用以下手段:(1)用于蛋白质分离技术方面的如双向凝胶电泳(2-DE)、双向“高效”柱层析等。(2)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技术如质谱技术、凝胶图像分析、蛋白质和多肽的N端、C端测序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等。(3)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作用方式研究的双杂交系统。(4)用于分析大量数据的生物工程信息学等[2].。2 蛋白质组在医学研究中的现状和前景自蛋白质组概念提出以来,已发表相关论文及论著数篇。并于是1997年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性的“蛋白质组学”会议。同年出版式了第一部蛋白质组学的专著。目前蛋白质组在医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机理、耐药性及发现新的抗生素为主。现将这两方面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人类疾病的蛋白质组研究 直肠癌 直肠癌的发生是因多个基因的突变,导致肿瘤抑制基因失能所致,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为探讨其发病机制,Sanchez等对15例结肠癌和13例正常人的结肠上皮进行2-DE,每个多肽模式用Melanie I12-DE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据此建立了包括882和861个斑点的结肠癌及正常人结肠粘膜的标准胶图。结果发现在分子量为13kD和pI值为处的蛋白质仅出现在结肠癌的组织中。15例结肠癌患者中13/蛋白有13例(87%)。此外,发现13/蛋白不仅在中度、低度分化的结肠癌及有24年病史的溃疡性结肠炎过度表达,而且出现在7例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瘤的癌前病灶。但对照组则极少出现。这表明该蛋白的出现对检测早期直肠癌有很强提示。通过对该蛋白HPLC及测序等分析后,发现与钙粒蛋白B(calgranulin B)及钙卫蛋白(calprotectin)有很大关系[3]。 肝癌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是醛酮还原酶超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它催化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通过减少内源或外源性代谢产物而起到解毒作用。Peter R等在用N-甲基-N-亚基脲诱导(N-methly-N-nitrosourea-induced)的小鼠肝癌中,用2-DE及氨基酸微型测序可分辩出一种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35Kd/)。而在小鼠的晶状体中,则发现一种醛糖还原的同工酶,该酶与已知的小鼠醛糖还原酶有98%的同源性,而与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截然不同。这表明两种蛋白质是由相关的两条基因编码,在小鼠不同的器官中表达不同。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蛋白质优先表达在肝癌及胎肝中,它们均受到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刺激,但随小鼠鼠器官的生理及病理环境而表现不同的形式。经免疫组化证实,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在成人肝脏中不表达,但在小鼠的肝癌 中又重新表达。同时发现该蛋白在癌前病变及肝癌中表达强烈,而在肝脏周围的正常组织不表达[4]。表明该蛋白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很大关系。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可导致心衰的心脏病,大多数患者需行心脏移植术。目前其发病机理不明,推测可能为多种因素所致。1990年已有两组人员进行该病的蛋白质组分析。其后不久心肌的2-DE数据库建成,并进入国际互联网络。Knecht等采用2-DE取得了3300个心肌蛋白条带,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及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等分析了其中150条。经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有12条为扩张性心肌病特有的蛋白。但具体资料尚在进一步分析之中[5]。Arnott D等对新福林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同对照相比亦发现有8种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现了变化[6]。 膀胱癌 IFN-γ除抗病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抗肿瘤作用。目前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不明。有资料表明,IFN-γ可能通过在相关细胞中增强或抑制有关基因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重组IFN-γ和IL-2已开始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中。为探明其作用机制,George等将四种分级程度不同的人膀胱癌新鲜活检标本,用50U/ml IFN-γ作用20个小时后,采用2-DE、微型序列分析、等电聚集、蛋白质印迹等方法,对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表明有五种蛋白质(色按酸-tRNA合成酶、IFN-γ诱导的r3,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两种分子量为和的未知蛋白)的表达量增加了75%,而醛糖还原酶表达量则下降。为研究IFN-γ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方法[7]。此外,由于缺乏对膀胱鳞状细胞癌客观可靠的组织学分级标准,因而很其进行早期诊断。为此,Morten等对150例膀胱癌进行双盲法2-DE,并结合了蛋白质印迹法、微型序列分析及质谱等技术,建立了新鲜膀胱癌标本的2-DE数据库,且发现角蛋白10、14及银屑病相关的脂肪酸结合蛋白(psoriasis-associated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PA-FABP)等可以作为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的标记物[8]。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本帖最后由 snow_white 于 2007-7-20 16:32 编辑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蛋白质组学研究〔综述〕05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snow_white (2007-7-20 16:31:50) 其它 目前人的各种组织、器官、细胞乃至各种细胞器已被广泛研究。以期为疾病诊治及了解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手段。在一项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进行的酒精对人体毒性的研究中发现,乙醇 会改变血清蛋白糖基化作用,导致许多糖蛋白的糖基缺乏,如转铁蛋白[9]。Jagathpala等对免疫所致的不孕症的男性精子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发现了导致不孕症的6种自体及异体抗 精子抗体[10]。在对肾癌的研究中,发现有4种蛋白质存在于正常肾组织而在肾癌细胞中缺失。其中两种分别是辅酶Q蛋白色素还原酶和线粒体乏醌氧化还原复合物I。这提示线粒体功能低下可能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1]。Ekkehard Brockstedt等利用2-DE、Edman微型序列法、MALDI-MS等对人BL60-2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系进行了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RNA聚合酶转录因子3a(BTF3a)和/或BTF3b与抗IgM抗体介导(anti-IgM antibody-mediated)的细胞凋亡有很大关系[12]。 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质组研究 近年来,WHO越来越重视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除结核、多重耐药链球菌感染及机会致病菌外,出现了一些新的感染因素如HIV、博氏疏螺旋体及埃博拉病毒等。因此这些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分析,对于了解其毒性因子、抗原及疫苗的制备非常重要,此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同样重要。现已获得18种微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另有60余种的基因序列正在研究之中。这些工作的开展为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检测博氏疏螺旋体与免疫有关的蛋白质 博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是莱姆病的主要病因,表现为环形红斑及流感样症状,大约有50%的未治患者发展为神经系统及关节系统疾病。该螺旋体可分为3种类型: sensu stricto,, 。其诊断需依靠血清学检查,但存在敏感性及特异性变化的缺点。为获得更可靠的血清学检查,Peter等用2-DE从得到217个银染的蛋白斑点。从中国兔多克隆抗体鉴别出6个已知的讥原。将不同临床表现莱姆病患者的血浆用 2-DE图杂交。用抗IgM及抗IgG作为第二抗体,在10例有游走性红斑的患者血浆中,检测出60~80个抗原。同时发现在有关节炎的患者血浆中,包含有抗15种抗原的IgM抗体及抗76种不同抗原的IgG抗体。而晚期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血浆中,则包含有抗33种抗原的IgM抗体及抗76种抗原的IgG抗体。上述3种类型患者的血浆中均包含有抗6种已知抗原的抗体,且被SDSPAGE杂交所证实。这些抗原均是潜在的具有特异性诊断的标志物。 弓形体抗原的检测 弓形体病是由鼠弓形体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全球人口大约有30%是携带者,在欧洲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如果妊娠者感染,该虫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感染。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感染的机会也增加。大约50%母体的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因此诊断及治疗越早越好。目前要依靠血清学及PCR,而单独采用血清学如用IgG,IgM,或IgA抗体对疾病活动期敏感性不够,尤其对于妊娠或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潜在感染常发生在有免疫抑制的患者中。对AIDS患者来说,鼠弓形体虫是最主要的致命性脑损伤的病因。因此,能否早期诊断对治疗来说尤为关键。Jungblut等将鼠弓形体虫RH株在人羊膜细胞系FL521中传代后,用2-DE得到300个银染的斑点。再将其与以下3种患者的血浆进行免疫杂交:(1)患有急性弓形体病的妊娠女性(n=11); (2)患急性弓形体病的非妊娠者(n=6)(3)有潜在感染的患者(n=9)。结果有9个斑点对各阶段的弓形体感染均反应,这9种斑点被用来当作弓形体感染的标记。其中7种标记可用作区别疾病的不同阶段。但对区别急性期与潜在期仍需联合应用多种抗原[4]。 白色念珠菌 芽管结构是白色念珠菌向菌丝体转变的早期阶段,该结构能增强白色念珠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力、穿透力及破坏性。目前通过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如2-DE、质谱等已检测出在芽管结构所表达的一组特异蛋白如DNA结合蛋白等,为致病提高了一些参考指标[13]。Monkt等发现,在conA反应后的SDS-PAGE图中,在芽管结构的膜上,分子量为80kD复合糖处,出现很淡的考马斯亮蓝染色,而在孢子时则未出现。提示膜的整合、出现未与ConA结合的80kD复合糖可能与芽管结构的发生及生长有关。粘附素(adhesin)是白色念珠菌表面的组成部分,介导其与宿主的结合,是侵入宿主所需的重要蛋白,包含多种成分如白色念珠菌胞壁上的疏水蛋白等,通过增强菌株的粘附性而在其致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这些蛋白有很大同源性、多种糖基化作用及与胞壁或胞浆膜上其它成分形成共价结合,故提纯及分析很难。现通过等电聚集、2-DE及洗脱电泳等方法,可使这些蛋白得到很好的纯化、分离及分析[14]。抗真菌药通过改变真菌胞壁组分的生物合成和重组胞壁相关酶的结合位置而发挥作用。抗真菌药远少于抗细菌药就在于对真菌细胞壁蛋白分析了解太少。现在临床上用于抗真菌的药物多为咪唑类(咪康唑、酮康唑)及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但有很多患者出现耐药现象。在白色念珠菌中,目前发现至少有8种CDR家族的基因可产生耐药株的表现型。且有55种基因分别表达ABC及MFS蛋白(菌内药物输出泵)[]。但这些基因、蛋白与耐药之间的关系仍未清楚。应用2-DE、免疫检测蛋白质等技术,对这些蛋白在菌内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Cdrlp及CaMdrlp蛋白在耐咪唑类菌株中过量表达。在对咪唑类每感及去除CDR1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中,提取并检测耐氟康唑突变子(FL3)的表达。结果发现FL3对氟康唑的耐是去除CDR1的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的500倍 ,是CA114的250倍。且CDR1 mRNA在FL3的量是Ca114的8倍[17]。同时,对敏感性及耐药株蛋白质的2-DE图分析发现,在耐中有25种蛋白质增加,有76种蛋白质减少。推测白色念株菌是通过改变染色体数目或染色体重组来调节基因的表达量,进而产生耐药性[18]。随着蛋白质组技术成熟完善,将对真菌壁及耐药基因分泌的各种蛋白组成分析带来重大突破,并对抗真菌的研制提供重要资料。虽然蛋白质组学还处在一个初期发展研段,但我们相信随着其不断地深入发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提示诸如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等生命活动的规律上将会有所突破,对探讨重大疾病的机理、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和新药开发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帖最后由 snow_white 于 2007-7-20 16:33 编辑 ]snow_white (2007-7-20 16:34:25)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强调的是针对蛋白质的一个整体思路。从整体的角度看,蛋白质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针对细胞或组织的全部蛋白质,也就是着眼点是整个蛋白质组;而另一种是以与一个特定的生物学机制或机制相关的全部蛋白质为着眼点,在这里整体是局部性的。针对细胞蛋白质组的完整分析的工作已经比较全面地展开,不仅如大肠杆菌、酵母等低等模式生物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在建立之中,高等生物如水稻和小鼠等的蛋白质研究也已开展,人类一些正常和病变细胞的蛋白质数据库也已在建立之中。与此同时,更多的蛋白质组研究工作则是将着眼点放在蛋白质组的变化或差异上,也就是通过对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首先发现并去鉴定在不同生理条件下或不同外界条件下蛋白质组中有差异的蛋白质组分。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方面的工作做进一步论述。本文接下来重点介绍近期发表的关于蛋白质组学的几个工作,从中可以看到蛋白质组学的思想方法在蛋白质整体(或局部整体)水平上是如何解决生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1999年11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论文[10]。在这篇文章中,Houry等报道了在大肠杆菌胞质中的2500种新生多肽链种只有近300种以GroEL作为分子伴侣来帮助其折叠成正确构象。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通常只是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蛋白质,观察它(们)在折叠过程中是否需要诸如GroEL等分子伴侣的帮助。而在这个工作中,研究是从一个整体的思路出发,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获得所有与GroEL结合的肽链,再通过二维电泳和数据库比较等蛋白质研究的手段对这些肽链进行分析鉴定,从而实现了对大肠杆菌近2500条新生多肽链与分子伴侣GroEL的关系的全面分析。在这个工作中,研究者还通过对其中50种与GroEL作用的肽链的鉴定,进一步揭示了决定这些蛋白质能与GroEL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特征。应该说,这个工作很好地体现了蛋白质组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过去在细胞生物学领域还没有得到过一个主要亚细胞结构的完整的分子图。核孔复合体是一个巨大的跨核膜的八角形结构,是控制大分子在胞质和核质间运输的通道。多年来,很多方法被用来分析这一复合体的组成成分。虽然这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复合体的分子原貌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最近通过使用蛋白质组学的手段,Rout等[11]鉴定了完整的酵母核孔复合体所有能检测到的多肽,并系统地对每种可能的蛋白质组分在细胞中定位,结合免疫电镜的方法将各组分在复合体内定位并定量,从而揭示了酵母核孔复合体的完整分子构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工作原理。这个工作可以说是蛋白质组学解决构造生物学问题的一个典范,为揭示其他巨大分子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指出了一条新路[12]。通过分析一个蛋白质是否跟功能已知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可得到揭示其功能的线索。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那么它们一般参与相同或相关的细胞活动[13]。从近期国际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可以看出,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相互作用关系的网络图,已成为揭示蛋白质组复杂体系与蛋白质功能模式的先导,业已成为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000年初,《Science》登载了一篇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研究线虫生殖器发育的文章[14]。在这个工作中,Walhout等以线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已知的27个与线虫发育的蛋白质出发,构造了一个大规模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得到了100多个相互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与线虫生殖发育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从而为深入研究和揭示线虫发育的机制等提供了丰富的线索。这个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酵母双杂交进行研究的地方在于,它出于对一个生物学问题的整体思考,尽可能地从所有已知的蛋白质而不只是个别的蛋白质为出发点。这一个工作为以前专注于信号转导过程中单个蛋白质作用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将整个途径的相关蛋白质一起考虑。那么,能否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来分析一种细胞或特定组织的所有可能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在今年初,《Nature》发表了一篇通过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研究酵母近6000个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论文[15]。啤酒酵母基因组DNA的全序列业已测定,这为通过双杂交技术来鉴定酵母基因组编码的全部6000种左右的蛋白质间的可能相互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这个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对酵母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作了全面分析。一是所谓的列阵筛选法(array screening)。在此方法中,6000株表达不同"猎物"蛋白的酵母单克隆分别加在微滴定板上,带有不同的"诱饵"蛋白的酵母株与前面6000株细胞一一接合形成二倍体细胞,"猎物"蛋白与"诱饵"蛋白的相互作用通过报道基因的表达而被鉴定。这篇文章中报道了192种不同的"诱饵"蛋白与近6000种"猎物"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种方法是文库筛选法。该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的区别是,将表达6000种不同"猎物"蛋白的酵母细胞混在一起构成文库,再将这个文库分别与6000株表达不同"诱饵"蛋白的酵母细胞接合,再进一步筛选鉴定阳性克隆,即"诱饵"与"猎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克隆。根据这篇报告,上述两种策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相比之下阵列筛选法更为有效,而文库筛选法的长处是通量大。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已经看到,在基因组序列被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大规模双杂交技术全面地,当然也是初步地,分析其物种或其细胞、组织的所有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信类似的工作将很快针对其他物种开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已被揭示的物种。由此可见,蛋白质组学已经开始从建立数据库走向解决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成为研究生物学问题或机制的强有力手段。snow_white (2007-7-20 16:37:32)三、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趋势曾 嵘 夏其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中心 上海 200031)如果在五年前提到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恐怕知之者甚少,而在略知一二者中,部分人还抱有怀疑态度。但是,2001年的Science杂志已把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研究热点之一,其“热度”仅次于干细胞研究,名列第二。蛋白质组学的受关注程度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1.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和背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置疑,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动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虽然蛋白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导致了蛋白质研究技术远远比核酸技术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特性参与和影响着整个生命过程。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1) 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影响的,必然涉及到多个蛋白质。(2) 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的,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3) 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蛋白质的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并不象基因组那样基本固定不变。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它是以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质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组计划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蛋白质组计划,当时称为Human Protein Index计划,旨在分析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搁浅。90年代初期,各种技术已比较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各国科学家的讨论,才提出蛋白质组这一概念。国际上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不论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方法,都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相当多种细胞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已经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联网站也层出不穷。1996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麦、加拿大、日本也先后成立了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在美国,各大药厂和公司在巨大财力的支持下,也纷纷加入蛋白质组的研究阵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质组数据库“SWISSPROT” 著称的蛋白质组研究人员成立的,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开发新药物靶标为目的,建立了配备有上百台质谱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而当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国科学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类似的蛋白质组学公司,继续其多年未实现的梦想。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随后欧洲、亚太地区都成立了区域性蛋白质组研究组织,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e Project)。snow_white (2007-7-20 16:37:49)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蛋白质组学一经出现,就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可称为“竭泽法”,即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质,这种观点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也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蛋白质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要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另一种策略可称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时期细胞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如蛋白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表达,以发现有差异的蛋白质种类为主要目标。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把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的手段和方法。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纳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而蛋白质高级结构的解析即传统的结构生物学,虽也有人试图将其纳入蛋白质组学研究范围,但目前仍独树一帜。

其实这种病不仅困扰了人类,还困扰了狗狗。蜱虫没有翅膀,也不会跳跃。主要在森林、灌木、草地等露天的地方等待寄主的经过,通过接触才能附着于寄主体表。这里就潜藏了许多未知的杀机,狗狗喜欢活动的地方,像灌木丛,草地也正是蜱虫经常栖居的地方。而且狗狗比人更容易中招,因为相比起人类,喜欢四处溜达的狗狗实在是蜱虫的最佳选择,身体接触面积大,丰富的毛发更容易藏匿。

莱姆病论文

相关范文:预防医学发展趋势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以多门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群。预防医学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预防医学着重研究环境诸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及心理因素。研究人类面临的人口与环境、健康与疾病等关系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本质问题。“健康是身体上、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健康观,这一健康观的提出,标志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从焦虑、忧郁、紧张、恐惧、绝望以及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纵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脑血管病、糖尿病、溃疡病、恶性肿病及精神病等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预防医学观念上的发展,同时体现在三级预防原则和策略的实施,从而使个体和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成为实现人人健康的最高医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预防医学面临的问题〔1〕 1.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其中大量是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儿童)。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发病总人数多,影响出勤率高。 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1991~1994年,O1型霍乱在南美流行,病人在100万以上;新出现的O139型霍乱在南亚流行,病人超过10万。1994年肺鼠疫又在印度出现。这些疾病都有可能传入我国。1993年WHO发出警告,结核病在世界已处于紧急状态,1995年全球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达300万;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人60万,死亡20万,这些病人主要是青壮年,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抗生素的发现,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功不可没,但在广泛应用之后,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耐药性细菌的出现。 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O139型霍乱、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疯牛病(克-雅氏病)、病毒性肝炎的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等等。新病毒的出现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Lerdberg(莱尔德堡格)所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因此,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艰难、长期的斗争,认为传染病在下一世纪将可以轻易解决的观点是错误的,艾滋病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2.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估计目前高血压患者有8000多万人,预计2010年将达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均高达100/10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WHO199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球720万人死于冠心病,460万人死于中风,在发展中国家死于中风的人数为发达国家的一倍多。慢性病的原因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危险因素已明确,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和缺少体力劳动等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一些国家采取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严格的干预措施,明显地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病率,如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吸烟和饮酒,提倡合理饮食和全民健康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的50%,占西太平洋地 区的80%。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智力残疾人约1017万人,其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全国仍有200多万大骨节病患者。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我国尘肺病人已达50万例,比70年代增加了65%。全国接触有害物料的工人有1900万人,但接触者中受检率仅20%,乡镇企业工人受检率更低。慢性职业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万例。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4.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我国12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1982年),城乡重型精神病患病率为‰;以神经官能症为主的,轻型精神病患病率达22‰;北京调查,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者中,精神性疾病占第一位(占40%)。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5.意外伤害发生率不断提高 意外伤害常被认为是偶发事件,无法预防,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国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损失也较大。我国因意外伤害而致死的前三位是:自杀、交通事故和溺毙。 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2000年我国将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0%,绝对数达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如何预防老年病?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1〕 1.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是医学更加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全社会都把健康作为社会目标和人的基本权利,把对健康的投资作为基本建设投资,把卫生建设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事实说明,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个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公平合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才能达到减少发病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确保人人健康的目的。 我国提出的“大卫生”观,是对预防医学社会化的具体表述。要达到WHO提出的“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目标,除需要卫生部门的努力外,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00年我国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如何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赖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是否把健康教育放到战略高度去考虑,也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防治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本是同一医学群体,但当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都处于分裂和脱节的状态。随着国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不仅要求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而且要求懂得防病和保健的知识,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群众需要防治结合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因此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境与健康问题将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 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心,但治理和保护环境却是十分艰巨、长期的工作,既需要高新技术,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对环境与健 康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以及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4.将更加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健康影响很大,美国资料对大学医学院调查观察,发现48名癌症患者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内向、抑郁、隐蔽着愤怒和失望。 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赌博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当前,医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从治疗扩展到预防,另一方面从生理扩展到心理。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学有可能继分子生物学之后,成为医学中的带头学科。 5.预防保健政策和策略的发展 建国初我国即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1953年起在全国各省市(地)县(区)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卫生防疫站,成为党和国家实施预防医学政策和策略的组织体系。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把预防保健与农村卫生、中医药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三大重点任务,并对预防保健的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作了充分的表述。 1977年,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人人健康”的全球战略,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1978年,WHO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指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1979年,WHO组织制订了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的指导原则。197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34/58号决议》,指明卫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表示支持。实现2000年的具体目标有10项,包括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所有的人积极参加社区卫生行动,安全饮水和环境卫生设备,足够营养,计划免疫,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及促进精神卫生等。我国政府对初级卫生保健策略作出了承诺,并正在大力实施。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讨论了“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新卫生政策,并召开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世界卫生宣言》,号召采取行动以帮助最需要改善卫生状况的人们。当前卫生设施的覆盖率仅占人口的1/3,生活在极度缺乏卫生设施的社区人口增加到33亿。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预防保健的政策和策略将会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宁庆、童道玉.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预防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回答者:塔狱の时针 - 魔法师 四级 12-24 17:14意义非凡,一战中挽救了千万士兵的生命. 为临床抗感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现在依然是常用药.以前的一些绝症,比如梅毒,特效!回答者:天公老张 - 经理 四级 12-24 18:42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个武器——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 在1928年夏季的一天,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1941年开始的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些青霉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挽救了大量美英盟军的伤病员。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截至2001年年底,我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60%,居世界首位。 青霉素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回答者:刘晓东1974 - 骠骑将军 十七级 12-24 22:50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犬莱姆病论文

一、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并且多种动物都可能会被传染该疾病。狗狗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会因其年龄、免疫状态和病原的毒力而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黄疸、血红蛋白尿、短期发热等,母狗在孕期感染该疾病很可能会流产,该疾病的潜伏期大概是5-15天。

犬钩端螺旋体病症状:

急性钩端螺旋体感染的初期症状为体温升高、震颤和肌肉疼痛,随着病原毒力加强,狗狗会出现呕吐,并且迅速脱水,伴随呼吸加快、心跳紊乱、食欲废绝等症状。因为凝血机能不良和血管壁受损,狗狗还可能会出现呕血、便血、鼻子出血和体内出血的情况。随着病情发展,狗狗的精神极度沉郁、体温下降,最终死亡。

亚急性钩端螺旋体感染也会出现发热的情况,病犬会变得厌食,或是呕吐、脱水,饮欲也会增加等,病犬的黏膜有淤血,出现干性咳嗽,同时伴随结膜炎、鼻炎和扁桃体炎症状。因为肾功能出现障碍,病犬的尿量会减少甚至无尿。

由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感染,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黄疸。因为肝脏发生炎症,病犬会出现肝内胆汁淤积的情况,粪便可能会呈灰色。也有的病犬会出现明显的肝衰竭症状,如体重减轻、黄疸、腹水或肝脑病。严重的肝脏损伤和肾脏损伤还可能会导致病犬患上尿毒症,出现口臭、昏迷、胃溃疡、胃肠炎等症状,病犬多半会因此死亡。

犬钩端螺旋体病用药: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就是抗菌和对症治疗,为了预防该疾病,宠主也可以给犬猫接种相关疫苗。在疾病恢复期,为了缓解病宠的肝脏损伤、黄疸、腹水等问题,可以给其服用胆汁酸护肝片,帮助病宠尽快恢复健康。

二、莱姆病和大肠杆菌病

1、莱姆病

莱姆病的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主要通过蜱虫传播,该疾病属于人畜共患病。

犬猫莱姆病症状:

狗狗感染莱姆病通常表现为发热、精神不振、嗜睡、食欲不好等症状,有些病犬还会出现关节炎症状,关节肿胀,并出现急性关节僵硬和跛行。

急性莱姆病一般不会出现关节肿胀的情况,所以早期的疼痛表现也很难确定是哪个部位。病犬的跛行症状也具有间歇性,可能会从一条腿转到另一条腿。也有的病犬会出现眼睛疾病和神经症状,但更多的表现是肾功能障碍,出现蛋白尿、圆柱尿、血尿和脓尿等症状。

犬猫莱姆病预防:

因为蜱虫是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所以主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犬猫的体外驱虫,如果发现犬猫身上有蜱虫,也不要用手将其拔出来,这样主人也很可能会被蜱虫体内的细菌或病毒感染。阿维菌素透皮溶液是犬猫专用的驱虫药,可以有效杀死犬猫身上的蜱虫,减少感染莱姆病的风险。

莱姆病所引发的关节炎症状也可以通过药物来缓解,舒节利可以有效治疗犬猫的关节炎症,缓解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问题,快速解决犬猫的关节问题。

2、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也是人和动物都会感染的一种疾病,主要病原体是大肠埃希氏菌,犬猫感染该疾病后会出现败血症和腹泻症状。大肠杆菌病的潜伏期只有一到两天,或是在十个小时内就会发作。

犬猫大肠杆菌病症状:

大肠杆菌病突然发作很可能会导致犬猫死亡,病犬和病猫的体温骤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粪便呈黄白色,有气泡和腥臭味,很快就会昏迷致死。如果是幼犬或幼猫感染了大肠杆菌病,则多表现为精神沉郁,没有食欲,体温也会升高,并伴随剧烈的呕吐和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污灰色,可能混有血液,或者是发生抽搐、痉挛等神经症状。

犬猫大肠杆菌病用药:

大肠杆菌病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尽快止拉止泻,避免病宠脱水。主人可以给病宠服用碱式碳酸铋片,该药物可以快速杀死肠道细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提高肠道黏膜保护力。

三、布氏杆菌病和巴氏杆菌病

1、布氏杆菌病

感染布氏杆菌的犬会出现生殖器官发炎、睾丸肿等症状,孕犬还可能会流产或是终生不育。布氏杆菌感染多为隐性,或是仅仅出现淋巴结炎,潜伏期可长达半年之久。

宠物布氏杆菌病具体症状:

孕宠在流产前1-6周通常会出现阴唇和阴道黏膜红肿,阴道内流出的分泌物呈灰绿色。流产之后。母宠还可能会继发子宫炎,之后就很难再受孕了。公犬则多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包皮炎等,还可能伴随关节炎、腱鞘炎等症状。

因为布氏杆菌是寄生在细胞内,所以抗生素也无法对其产生明显效果,主人最好是把病犬送去医院治疗,治疗期间可以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1,作为辅助药物。

2、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的种类非常多,而巴氏杆菌病是这类细菌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通常由犬瘟热、猫瘟热等疾病继发或是混合感染,该疾病多发生于幼犬。

犬猫巴氏杆菌病症状:

如果病症为急性,那病犬很可能会在三到五天内死亡。犬感染巴氏杆菌多表现为高烧、精神状态不好、拒食,饮水的欲望增加,呼吸有一定的困难,病犬的鼻子会流出红色鼻涕,伴随咳嗽、气喘、张口呼吸等症状。病犬的眼结膜会充血、潮红,眼睛分泌物增加,可能也会拉肚子。

病犬的眼睛症状可以通过滴眼药来缓解,朗多清滴眼液就是一款针对结膜炎、角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等问题的药物,主人可以使用该药物来治疗病犬的眼睛症状。

四、葡萄球菌病和沙门菌病

1、葡萄球菌病

葡萄球菌病的典型症状是局部化脓性炎症,有时也可能会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最主要的病原体就是中间葡萄球菌。病犬感染葡萄球菌病后,病变部位会有脓性分泌物,幼犬还可能伴有蜂窝织炎,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症状。葡萄球菌还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生殖器官、关节、结膜等部位感染。

葡萄球菌病的治疗主要就是排脓,如果是猫咪感染了该细菌,可以使用巴诺夫皮肤凝胶,将药膏涂在患处。这款药物可以抗击细菌和真菌,帮助止血,消除肿痛。

2、沙门菌病

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多发生于幼宠,属于急性败血性疾病。该疾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胃肠炎症状,具体如下:

病犬会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粪便会从水样转变为黏液性,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出血,所以粪便也会带有血液,并散发出恶臭。病情发展几天后,病犬的体重会明显下降,严重脱水,主要表现为黏膜苍白、虚弱、休克、黄疸等症状。

上面介绍的都是比较常见的犬猫细菌性传染病,主人平时也要注意犬猫起居生活的卫生管理。像犬猫排尿和排便的地方就需要每天清洁,这样也能防止家里存在犬猫的屎尿味。宠物祛味除臭芳香剂中的生物抗菌肽就是一个除臭神器,可以快速去除犬猫的屎尿味,还可以起到灭菌杀菌、驱避虱蚤的效果,其中含有芦荟、柑橘皮成分,气味也很清新,犬猫即便舔舐也不会对身体有害。

如果自家犬猫感染了细菌或病毒,那在治疗期间还需要将其用品和生活环境进行消毒,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这款消毒液是宠物专用的,可以杀死多种细菌和病毒,也不会对犬猫的身体产生刺激。

其实大部分致病菌对犬猫的身体损害都是非常致命的,所以主人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多留意犬猫的生活卫生管理,尽管是带它们外出的时候,也不要让犬猫过分接触陌生动物和环境,并及时做好疫苗和驱虫工作。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犬猫细菌感染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咨询在线宠物医生。

现在很多人都会养宠物猫狗,想要检测宠物猫狗的肾病,需要看一下狗狗的代谢能力。也可以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

莱姆病(Lyme disease)或莱姆疏螺旋体病(Borreliosis)是一种传染性的蜱媒性疾病,病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1975年这种病在康乃狄克州的老莱姆镇附近地区首次发现而得名。人类发病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而狗狗的症状与我们人类大有不同的,各位家长不要惊慌。 狗狗会患上莱姆病吗? 会的,第一例狗狗的莱姆病确诊于1984年。根据中国学者的调查,发现中国的多个省市报道过人类莱姆病的发生,包括新疆、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和北京等。所以中国的狗狗也会患上莱姆病的,其实喵星人也会,只不过非常不常见。所有的蜱都会传播莱姆病吗? 在中国传播莱姆病的主要是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在欧洲主要是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在美国是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全沟硬蜱():体长中等,未吸血个体约~。狗狗得了莱姆病的症状? 狗狗莱姆病的症状不同于人类,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被蜱叮咬很长时间(2-5个月)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大约95%感染的狗狗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如果狗狗发病,临床症状可能是短暂的或周期性的,包括: 发热 食欲降低 肿胀,关节疼痛(狗狗可能不愿意活动) 跛行—起初跛行轻微,随后加重,也可能从一只脚转移至另一只脚 嗜睡 淋巴结肿胀 慢性炎症:莱姆病很少引发汪星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狗狗得了莱姆病后会产生大量的抗体,对肾脏造成极大地负担,大量的蛋白质让肾脏吃不消,有可能得急性肾小球肾炎之类的损伤肾功能的疾病。 莱姆病可以诊断吗? 莱姆病诊断的四个标准: 被蜱叮咬的病史 典型的临床症状 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水平高 对抗生素治疗的快速反应需要注意的是:抗体阳性不足以确诊,因为体内抗体水平高的狗狗不一定生病,并且抗体能长期存在。结合其他诊断,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X-射线和关节液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莱姆病该怎么治疗? 服用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可以治疗莱姆病,需持续服用数周,因为莱姆病会损害肾脏,推荐选用对肾脏副作用小的药物。在初次治疗一段时间后,狗狗还可能发生肾脏疾病,所以最好定期监测狗狗的肾脏指标和尿液,如果狗狗已经出现了肾脏疾病,抗生素的服用周期需延长,并配合其他的肾脏疾病治疗方法。 莱姆病可以治疗好吗? 上述的治疗方法不能完全清除细菌,只能使狗狗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我们不能知晓狗狗体内是否仍含有伯氏疏螺旋体。 主人会被狗狗传染吗? 目前没有研究表明狗狗的莱姆病可以直接传染给人类,但是如果蜱冲叮咬了含病原的狗狗后,再叮咬人类,人类就有可能会患病。 莱姆病这么可怕,该怎么预防呢? 如果狗狗不是在荒郊野岭生活和玩耍的话,感染莱姆病的几率不是很高,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中医主张“防大于治”,所以一定要做好狗狗的莱姆病预防工作。而且即使狗狗感染过莱姆病,也会再次被感染,仍需要预防。莱姆病通过注射疫苗和蜱控制来预防. 疫苗:疫苗的使用是有争议的,最好在狗狗幼年时进行免疫,国内也并没有莱姆疫苗的商品。 蜱的控制:目前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控制狗狗和环境的蜱,同时也能避免了其他蜱源性疾病。狗狗需要定期使用能驱蜱的体外驱虫药,尤其是经常去草坪或者户外的狗狗。每天检查狗狗身上,如果发现有蜱虫,要及时清理,因为蜱在传播莱姆病前要吸血至少12小时(可能24-48小时)。 关于如何清除蜱虫,请戳 蜱虫滚蛋,一个都不能留! References: Wu et al. Distribution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China, Parasites & Vectors, 2013, 6: 119.图片来源于:必应审核:杨念(野生动物健康及数量管理硕士生,执业兽医)查

肾病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且通常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 定期检查的项目包括:血液学检查、血清生化检查、尿检、影像学检查。患有肾脏疾病的猫最好吃高含水量的膳食。

  • 索引序列
  • 莱姆病的相关论文
  • 关于莱姆病论文
  • 有关莱姆病论文
  • 莱姆病论文
  • 犬莱姆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