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幼儿科学论文500字

幼儿科学论文500字

发布时间:

幼儿科学论文500字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500字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幼儿 教育 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一 幼儿期是 家庭教育 之初,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分享三岁幼儿教育 方法 及知识,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最多变最可塑的时期。 幼儿期是最重要的教育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 儿童 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茁壮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3岁看老”并非无依据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品性教育和 智力开发 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也容易“学坏”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 句子 ;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方法 1解释和说理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2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 故事 ,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3练习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特点 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孩子从成长之初,就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和幼儿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家庭教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二 3~6岁的宝宝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他们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 唱歌 ,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 对他们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孩子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 总之,这时的宝宝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宝宝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一、不要嫌烦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 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话再多的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宝宝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当宝宝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言自语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自言自语,了解有关孩子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都知道,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平时我们用于交流的话被称作外部语言,而不出声的在头脑中用以思考的话则是内部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己具备了一定的外部语言,但还没有形成内部语言。这样当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要借助外部动作或语言的帮助。自言自语是孩子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形式。孩子在游戏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行动,用语言指导行动。 孩子自言自语时,往往不需要别人回答,当他们想出办法时,还会自言自语他说出。因此,当大人听到孩子自言自语时,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厌烦,更不要阻止孩子的自言自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将逐渐消失。 三、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并非是让他们将来都成为歌唱家或演奏家,其目的是使孩子通过与音乐交朋友,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音乐是一种美的事物,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能够在学习音乐中找到乐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在弹奏乐器时,需要孩子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这就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 记忆力 、理解力和创造力。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从小树立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艺术修养,并形成良好的性格。 对于宝宝而言,音乐启蒙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如可以用丰富多彩的乐曲陪伴孩子的不同活动,轻松愉快的抒情乐曲伴随孩子起床和进餐;节奏明快的进行曲伴随孩子游戏;优美安静的摇篮曲伴随孩子入睡。 此外,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让他们在弹奏中感受音乐美,还可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轻松活泼的演奏会或文艺晚会等。总之,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一句话、一张图片、外界一点点新鲜的刺激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兴趣改变得快、耐性及坚持性差等习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聪明才智,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导。父母可用亲切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坚持完成所进行的活动。比如,孩子画画只画了一半就想离开,父母应提醒孩子:“画完了你给我讲讲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一听父母要看画,就会画完。 培养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渐进。孩子可能学习一会儿就烦躁不安了,这时不要强迫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坚持下去。开始时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再逐渐延长时间。 对孩子的学习内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容易获得成功,成功给孩子带来继续坚持的动力。这样的活动,孩子会更自觉地坚持。 五、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方法。当你打算给孩子讲述某一本书的内容时,最好事先把它看一遍,熟悉其中情节。可以用语言吸引孩子的的兴趣,如“你看,这儿有一本好书,你想看吗?”或者让孩子自己发现它,这时你再开始给他讲述书中的故事。 父母讲述故事时,语言尽量形象、生动,可以适当加些动作,一次讲述内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兴趣。同一个故事可给孩子重复讲许多遍,他们仍会听得津津有味,边讲故事边让孩子翻页或者用手指图画,更便于他理解故事内容。逐渐地,孩子就能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 对于单张的图片,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然后让孩子把所看到的画面用语言讲给你听,这时孩子就需要运用他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父母可以采取提问方式:“这幅画上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些什么?”等,孩子讲述内容会增多。 孩子讲得不好时,不要训斥他。可以从易到难,开始讲好一两句话就行了。孩子若讲话不分先后顺序,或不断重复多余的话,如“然后、然后……”,或者一句说不完就急着说下一句,父母应耐心些,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让孩子模仿,提醒孩子先想好了再讲。逐渐地,孩子会越讲越好。 六、游戏就是学习 许多父母认为,应从3岁开始让孩子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游戏是浪费时间,因此尽量压缩孩子的游戏时间。从教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戏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在游戏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与外界的关系。孩子游戏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体、社会性、智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因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以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佳宇和佳美在玩看病的游戏,佳宇穿着白大褂,手拿听诊器,郑重其事他说:“你得了感冒,比较严重,没关系,吃点咳嗽糖浆,过几天就会好的。另外,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外面乱跑。”在游戏中,台词全由孩子自己编出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是何其丰富。 同时,游戏也可帮助孩子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学习。 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父母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七、引导孩子进入科学境界 儿童的科学教育,并不在于教授科学原理,而是透过实际的生活 经验 ,引导孩子建立观察自然、爱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启发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此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往往出自偶然的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与引导,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孩子 逻辑思维 能力的发展。 八、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分类和对应的概念 分类是按一定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组归类,它是儿童掌握数、空间、规则等概念的基础。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如将买回的蔬菜、水果、干果分类;将洗完的衬衣、内衣、外套、裤子等分类;洗碗时将碗碟分类放置,等等。这种分类活动与孩子生活接近,他们很愿意做这种分类活动。 对应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配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让儿童进行对应的活动。如一张桌子前摆一把椅 子,一个碗上摆一双筷子,每双鞋的左右脚对应等。这些活动为掌握数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活动,帮助儿童学习掌握分类和对应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保持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房间、家具布置整洁美观,舒适宜人,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家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较大,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严格要求,互敬互爱,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办事,子女就能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活泼上进、心地善良,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人因某些事件要争吵时一定要避开孩子。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三 幼儿教育是什么?幼儿应如何正确接受教育?幼儿接受与不接受教育区别又如 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家长,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否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习方面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重要性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他(她)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强。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正所谓:“3岁看到老。”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现在的许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为此,他们从胎教开始让幼儿倾听优美的音乐或母亲为胎儿朗诵文学作品。甚至有的母亲在怀孕前一年就开始阅读关于幼儿的早教方面的书,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书有助于幼儿日后的教育。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三、幼儿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幼儿园学校教育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 文化 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幼儿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在幼儿学习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2、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有时弯弯?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种子会发芽?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等等一系列幼儿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是幼儿通过向科学海洋的航船,兴趣是航程的向导。 3、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许多蜻蜒都飞的很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蜻蜓?它们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呢?”这些幼儿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蜻蜒低飞和天气的关系。 4、.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扩展科学教育内容。让我们的幼儿不断的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以扩展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如“神奇的电脑”“能干的机器人”…… 总之,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在幼儿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

儿科学论文500字左右

不 倒 翁 与 重 心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儿科护理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儿科护理学 》

【摘要】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 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 经验 ,善于 总结 工作 方法 ,注意小儿的 心理护理。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静脉穿刺;按压方法;心理护理Shallowly discussed how carries on the young child scalp venous transfusion

【Abstract】The young child scalp venous transfusion is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es an item to be most basic but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skills,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e in usual nurses in the work, not only must have full warm, the selfless compassion and the intens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oreover also must have the exquisite technology, the rich experience, is good at summarizing the method of work, pays attention to young child’s psychology to nurse.

【Key words】 Scalp venipuncture; Venipuncture; Holds back the method; The psychology nurses1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 自然 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针头的选择: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 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

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

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2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

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注意按压方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做好宣教 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 措施 ,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3 心理护理

环境及氛围: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 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4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 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 总结 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5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是 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 浅析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

【摘要】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儿科护理 改革 建设

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摆脱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也为了培养了学生的 创新思维 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是我对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作的一些改革尝试:

1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护理专科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以后应由我校儿科专家、教授和护士长等尝试着编写一本适合护理专科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2教师建设

以往历届护理专科生的儿科护理学都是由护理系内儿教研室的教师承担。

以后应有自己的专职儿科护理教师,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护理教学力量,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职护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较好地发挥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兼职护理教师每次授课前均要进行试讲,由教学组长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更新

以往儿科护理的教学是理论授课和生产实习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脱节。

调整授课内容,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 儿童 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1]。

3、2补充见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认真制订见习计划,细化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蓝光照射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早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安排学生下社区幼儿园1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 报告 。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儿童专科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4 教学方法 和手段更新

加强临床思维改革后我们除原有传统讲授外,增加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情判断能力。

精讲课 及时收集教学图片,在讲课时,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在授课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幻灯、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模型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刻的记忆,也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每次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布置2~3题简单病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病例讨论课 在整个课程中组织1~2次病例讨论课。

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分发给同学,每组6~8人,按要求准备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然后课堂集中先由各小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对该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时间为10分钟,其他同学向发言者提问,然后老师总结该病例的病史特点,介绍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围绕本病讲课时间 2学时。通过病例讨论课,学生学会收集临床资料、寻找疾病诊断和护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提 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自学课:儿科学内容很多,由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只能通过自学来完成。对儿科临床常见住院疾病的某些章节,我们采用自学为主,,根据疾病特点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老师随时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并提高总结归纳水平。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开展第二课堂,了解学科动态为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结合教研室老师专业特色,我们开设儿童保健专题讲座,讲解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外事故的预防等;儿童心理专题讲座,讲授小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综合症等。让学生了解并关注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综合问题,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主导思想。

改革考核方法,以往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常常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 教育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不能马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改革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60%,并制定考核认知领域方面的目标层次,即记忆、领会、应用、 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基础层次目标(理解+记忆占2/3),高层次目标(综合分析占1/3),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护理操作成绩为30%,包括儿科常用护理技术,如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头皮静脉注射,小儿喂药方法、保暖箱和蓝光箱操作及适应证。综合素质成绩为10%,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体检报告的书写、爱伤护伤的观念和学习主动性等项目。这样的考评方法,既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儿科学科的发展,合理调整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既保留了传统授课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儿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不断地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也为即将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玲,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2007

有关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推荐

1.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2. 儿科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4. 儿科护理学论文

5. 浅谈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6.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7. 儿科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2012模 拟 下 雨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 不 倒 翁 与 重 心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幼儿的成长是在具体的环境进行的,幼儿的行为体现在具体的 教育 情境之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耐心、爱心。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2000字 范文 ,欢迎阅读!

上世纪20~30年代起,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就已经存在,家长的期望、幼儿师资水平低、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等,均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解决的难度大大增大。基于此,加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

1.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存在的原因

家长的期望

由于受到我国近几十年来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大多数80后、90后父母只生育1个孩子,家长的期望寄托在这1个孩子身上,因此,大多数家长均希望给幼儿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

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耐心、爱心,但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现阶段一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是 毕业 于幼教专业,其专业素质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小学化的倾向,教师往往会带领幼儿学习一些对幼儿来说比较复杂知识,没有注重培养幼儿的天性,均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解决的难度大大增大。甚至有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是为了让幼儿“听话”,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奖罚 措施 ,即奖励表现好的幼儿、批评表现不好的幼儿,这种做法使幼儿出现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了进入小学化的倾向。

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

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等,所针对的主要是小学、中学,较为忽略幼儿园教育。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幼儿教师会感觉在幼儿园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会选择继续学习或转行,不会在幼儿园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幼儿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一些私立幼儿园大量涌现,为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扩大幼儿园知名度,大多数私立幼儿园会给幼儿安排大量学业训练,这就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策略

改变家长的观念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的地位非常重要,幼儿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认知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在为幼儿安排知识学习的时候,幼儿无法反抗、只能听从。幼儿听从家长的安排,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前进入到了小学的学习模式。小学化的教育 方法 ,大大占据了幼儿的玩耍时间,幼儿本来就正好是乐于玩耍的年龄,而幼儿在进行玩耍的同时,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兴趣,还有利于开发智力,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做法有悖于幼儿教育理念。基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学习幼儿年龄段内应该接受的知识,为幼儿降低学习压力,给予其充足的玩耍时间,从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与天性,也有利于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

国家为幼儿园提供的扶持比较少,关注度也不高,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的大量“ 离职 ”,这就给幼儿师资力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造成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问题的存在。面对这一问题,应当致力于提高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选入门槛。此外,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课标的要求。举一个例子,教师在向幼儿讲解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的时候,应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给幼儿讲述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指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发音,切忌过多地对其他内容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玩耍,使幼儿培养自己的天性与兴趣,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实际上,幼儿在进行玩耍的时候,可以通过发现新事物,增强自身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减缓幼儿教育小学化。

制定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其未来对世界的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此,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实现幼儿园的公立化,以有效减少幼儿园的竞争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安排资深的幼儿教育专家为幼儿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丰富幼儿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并要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技术,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最终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幼儿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不仅需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作者:陈巧珍 单位:永春县一都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付忠念.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文理导航(中旬),

[3]叶平枝,赵南.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幼儿游戏离不开教育情境的创设,要使教育情境充满游戏的魅力,必须营造健康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更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改进游戏的方式,丰富游戏活动,改进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优化教育情境。

关键词:创设;游戏;魅力;教育;情境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幼儿游戏氛围

1.教师要热爱和信任幼儿

只有对幼儿充满爱心,教师才能用心去关注每个幼儿的喜怒哀乐,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把钻研、改进幼儿教育活动作为自己的乐趣。教师的信任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动力,能激发幼儿的活力,使他们振奋精神和充满信心去克服困难,追求自身的进步。只有在充满爱和信任的氛围内,幼儿才可能有安全感、有愉悦的心境,能够无忧无虑地投入到游戏等活动中去,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得自我展现和发展。教师应当满怀对幼儿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建立起对幼儿的信任,努力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调动幼儿的发展潜力,使幼儿在爱和信任的浇灌中进步。

2.幼儿教育过程富有感染力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育过程,使教育活动充满魅力,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忘我地沉浸其中,获得主动的发展。幼儿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迫切地想要了解和探究周围的世界。教师必须重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各种疑问的思考与研究,使幼儿在熟悉可感的、有趣的活动中开启心智、增长智慧。教师应有意识地按活动主题创设富有美感的教育情境,用美的环境、语言、旋律、情感,把幼儿带入美的氛围当中,使教育过程成为美的享受,并使幼儿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参与活动,获得进步。同时,教师要重视幼儿情感的调动。幼儿的思维较为感性,他们情绪性强、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的情感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幼儿良好态度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实践报告范文2000字

2. 关于教育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

3. 幼儿园实践报告范文2000字

4. 幼儿教育论文1000字范文3篇

5.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

幼儿科学论文2000字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科学论文5000字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 索引序列
  • 幼儿科学论文500字
  •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500字
  • 儿科学论文500字左右
  • 幼儿科学论文2000字
  • 幼儿科学论文5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