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李兰娟英国医学杂志

李兰娟英国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李兰娟英国医学杂志

因为李兰娟不仅在这次疫情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同时在这之前在肝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业绩,所以名声才会传到国外。

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期间,许多优秀的专家奔赴抗疫一线进行奋斗,在这里有两名专家经常性的被大家所提起,就是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在这次疫情之前,大家对于钟老的名字可能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李兰娟院士大部分人都感到比较陌生。其实,李兰娟院士肝病研究专家,对于各种传染病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国际医学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1.自学医术的赤脚医生

李兰娟院士高中毕业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担任代课老师,在此期间她自学了中医针灸,经常帮助乡亲们看病,后来她就直接做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全村400多户人家,只有她一个医生,可以说非常的辛苦,但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2.攻克肝炎疾病

1970年李兰娟院士得到了进入浙江医科大学学习的机会,毕业后的她进入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肝炎疾病十分的严重,致死率非常的高。李兰娟院士决定攻克这个医学难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李兰娟院士和她的团队终于在人工肝脏方面取得了突破,并推广全国,使得重型肝炎的治愈率大幅提高。李兰娟院士曾多次在日本,意大利等国对此进行过讲学,在国际上影响力很大,是国际上最大人工肝组织的带头人。

3.对各种传染病毒有着深入的研究

李兰娟院士对于各种传染性病毒也有着深入研究,关于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曾在医学界权威杂志《柳叶刀》上发布,在国际病毒研究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我国能快速的在疫情抗战中取得胜利与这些心系国家安危的院士们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此,祝福这些国之栋梁能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因为李兰娟在肝炎救治方面也有着突出贡献,同时她也在防治感染的研究上有着突出成就。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千年要结束的时候评论了过去的千年里最重要的医学发展。他们选择这些“发展”,限定的范围是“改变了临床医学的面貌,而非预防医学或者公共卫生或者生殖保健或者医学伦理学”。他们人意的选择了11项,将它们以“不是按照重要性排序,而是粗略的以在给定的领域迈出显著一步的年代顺序”予以公布。文艺复兴之前临床医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步,“没什么进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肯定有一个原因是在那几个世纪学者追求的只是对神的认知,而非人。直到以人文主义特征的文艺复兴开始才有了改变…”所以,过去千年里比较主要的发展其实主要是在过去的500年里。下面就是NEJM以题纲形式公布的主要发展.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阐明当代解剖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6世纪创始人物:Andreas Vesalius在1543年公开发表了他非常重要的解剖学论述。配有的图示(一个不知名的画家画的)为理解人体解剖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生理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7世纪创始人物:William Harvey确定了血液循环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心脏起到了泵的作用;脉搏是由心脏收缩后动脉被血液充盈产生;心脏右心室把血液泵到两肺;、左心室把血液泵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其他的重要人物:Stephen Hales(第一次测量血压[在马身上]);Werner Forssmann, Andre Cournand, 和 Dickinson Richards(临床应用心导管插入术);还有Robert Gross, Elliott Cutler, Charles Hufnagel, 和 Alfred Blalock(心脏直视手术)细胞和它们的基础结构的发现细胞生物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7世纪创始人物:Antony van Leeuwenhoek,把物体接近他做的透镜(他近视)第一次能看到了微小的“微动物”(很可能是细菌和原虫),从而发现了组织包括了复杂的内部结构。其他的重要人物:Robert Hooke(描述了植物细胞);Matthias Schleiden 和 Theodor Schwann(描述了动物细胞);还有Rudolf Virchow, Ludwig Aschoff, 和 Carl Rokitansky(他们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引导了对疾病过程的洞察)亚细胞生物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20世纪创始人物:Ernst Ruska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制作了第一个电子显微镜。从最初的原始装置到后来的更高级的机器,细胞丰富的亚细胞结构变得可见了。其他的创始人物:George Palade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了分离亚细胞成分(例如线粒体)的方法。“各种细胞类型的不同成分的巧妙舞蹈最终可以被鉴定出来”生命化学的阐明生物化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7世纪创始人物:Thomas Willis在1659年开始有了“每种疾病的悲剧发生都是由一些酵素的力量造成的”这一主张被一些科学家夸大,例如Antoine Lavoisier, Jons Jakob Berzelius,和Louis Pasteur.其他重要人物:Amadeo Avogadro(他提出的法则可以计算原子量,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对酶反应的理解); Leonor Michaelis 和 Maud Menten(发现如何用数学术语表达酶反应);Otto Warburg(演绎出新陈代谢的路径);还有Hans Krebs(发现了称为三羧酸循环的路径)。其他重大发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细胞之间的信息传导路径(帮助理解认识疾病,像糖尿病);钠与水中和脱水的关系;钾在腹泻液体丢失中的重要性。统计学在医学上的应用现代统计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7世纪交替时期创始人物:Pierre de Fermat and Blaise Pascal发展了概率论,用其分析偶然事件。17世纪的伦敦,他们相对频数的想法被第一次应用在瘟疫的死亡率上面。著名的临床试验:James Lind治疗12个船上的败血症乘客,给他们含有柑橘汁的配剂或者船上的医生推荐的药物治疗剂。含有柑橘汁的配剂组的成功导致英国海军上将指令所有的水手(成为英国海军的人)储备酸橙汁,从而除去皇家海军中的败血症。其他统计学上的重要人物:John Graunt(从一项潜在的人口数和描述预期寿命的样本中引进了推论的概念);Karl Friedrich Gauss(发展了现代的统计推理);18世纪英国神学者Thomas Bayes(示范了如何将概率应用到归纳推论中);Sir Ronald Fisher(随机化原则,一种避免研究中的偏移的方法);还有Jerzy Neyman(估算和测试的理论)现代流行病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9世纪创始人物:John Snow通过分析英国使用Broad大街泵水的人群中的疾病发生率证明了霍乱的传播是来自污染水。他在1854年通过移去污染水井的汲水手柄阻止了疾病的传播。其他的重要人物:Richard Doll([在英国医师中]做了吸烟问题先驱性研究)麻醉的发展现代麻醉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9世纪创始人物:在1799年,Humphry Davy在他牙疼时候吸入了一氧化二氮,从而发现了一氧化二氮的麻醉(减轻痛苦)的特性。他称之为“笑气”。其他的重要人物:牙医Horace Wells(在1844年第一次使用一氧化二氮麻醉患者);他先前的助手,William Morton在麻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示范了乙醚麻醉);James Young Simpson(在1847年在一个妇女生产中投入使用氯仿麻醉);还有Harold Griffith(在1942年开始在外科手术中常规引进使用肌松药)。微生物(细菌)和疾病之间关系的发现发现微生物和疾病之间关系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9世纪创始人物:Louis Pasteur确定细菌学为一门科学。他证明“所有活的东西,包括微生物,来自其他的活的东西”;他用加热处理(巴斯德杀菌法)来破坏微生物,展示给绵羊接种减毒炭疽杆菌从而保护它们避免得病, 发现狂犬病试剂,一种病毒,可以是减弱的;他的免疫接种可以使被疯狗咬过的年轻男孩避免以前致命的结果。其他的重要人物:Robert Koch(纯培养分离出细菌的第一人,发现霍乱试剂和结核病的原因,使用他自己的标准[柯赫氏法则]来区别致病菌的非致病{良性}菌);还有Joseph Lister(使用石炭酸喷雾剂杀菌,坚持用消毒剂消毒手,器械和敷料,使其在大外科手术中更为安全)。遗传和遗传学的阐明遗传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9世纪创始人物:Gregor Mendel做试验,在1865年报道了他在豌豆性状分离上的结论。(Mendel的工作一直被忽略了,直到1902年William Bateson和其他人再次发现这点)。其他的重要人物:Archibald Garrod(发现先天性代谢缺陷是遗传的);Thomas Hunt Morgan(绘制了基因沿着同原染色体分布的地图);George Beadle, Edward Tatum, 和 Boris Ephrussi(认为基因的功能相当于酶);Thomas Avery, Colin MacLeod, 和 Maclyn McCarty(发现DNA是遗传物质);Erwin Chargaff(描述了DNA的主要成分和碱基配对法则);Rosalind Franklin(通过DNA的X线衍射图片揭示了双螺旋模型); James Watson, Francis Crick, 和 Maurice Wilkins(双螺旋模型);Jacques Monod 和 Francois Jacob(DNA通过信使RNA表达为蛋白质);Frederick Sanger 和 Walter Gilbert(创造了解码DNA碱基序列的方法);还有David Baltimore 和 Harold Temin(发现了逆转录酶,可以将RNA转变为DNA)〉著名的序列研究:1949年在从丹佛开至芝加哥的火车上,William Castle告诉Linus Pauling镰状细胞性贫血。Pauling和同事证实了突变的分子结果(镰珠蛋白)导致遗传病(镰状细胞性贫血),将其命名为“分子病”(这种镰刀状变异不久之后被Vernon Ingram证实是由单一的分子单氨基酸置换导致)免疫系统的认识免疫学值得注目的第一步:19世纪创始人物:Emil Behring 和 Kitasato Shibasaburo在1890年发现了白喉抗毒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抗体。几乎在同时,Elie Metchnikoff鉴定出吞噬细胞,这种细胞可以吞噬外来的颗粒,推动了免疫学的细胞理论。其他的重要人物:John Enders(麻疹活疫苗); Thomas Weller, Frederick Robbins 和 Enders(脊髓灰质炎疫苗);Albert Sabin(减毒脊髓灰质炎病毒);Jonas Salk(灭活疫苗);还有Michael Heidelberger(为肺炎球菌疫苗奠定基础)第一个疫苗是通过DNA生产的(为预防肝炎),在1986年被FDA认可。新千年里“建立在DNA序列上的疫苗很有可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可能编译微生物抗原)人体影像的发展人体影像值得注目的第一步:20世纪交替时期创始人物:Wilhelm Konrad Roentgen在1895年发现X线,因此他获得了1901年的第一届物理学诺贝尔奖。第一阶段:影像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目标是发展显像技术来解释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特征和功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放射线,还有超声和放射线示踪器和造影剂在揭示先前看不见的结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第二阶段:通过血管造影术描述心脏和血管内部。其他的新工具,包括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 or CAT 扫描)和(核)磁共振影像学(MRI),有非常小的分辨率,可以看到人体各处非常小的结构。第三阶段:成像方法现在被直接用于指导治疗。从长期的肿瘤治疗指导到近期的联机的最低限度的侵袭性手术。抗微生物制剂的发现抗微生物制剂发现值得注目的第一步:20世纪交替时期创始人物:Paul Ehrlich发现了治疗梅毒的阿斯凡纳明(也被称做“606”,他尝试过606次),证实这种染料也有抗菌活性。其他的重要人物:Gerhard Domagk(发现红色染料偶氮磺胺可以治愈链球菌属感染,发展成为磺胺类药物);Alexander Fleming(偶然发现霉菌,青霉菌,可以抑制葡萄球菌属细菌);Howard Florey 和 Ernst Chain(纯化了青霉素将其应用到临床);Rene Dubos(在土壤里一种生物体力发现了一种抗生素);还有Selman Waksman(系统研究土壤有机体和抗生素,发现了临床第二重要的抗生素,链霉素)分子药物疗法的发展分子药物疗法值得注目的第一步:20世纪交替时期创始人物:在他做有机染料的治疗学潜能的实验过程中,Paul Ehrlich将之命名为“化学疗法”,扩展了从传染性疾病到癌症的“魔术弹”概念。其他的重要人物:Thomas Beatson(乳腺癌患者做卵巢切除术[切去卵巢]);Charles Huggins(证实了睾丸切除术[切除睾丸]对前列腺癌的价值);Alfred Gilman 和 Frederick Philips(发现氮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芥子气—帮助治疗淋巴瘤);Sidney Farber(引进甲氨喋呤治疗儿童时期的白血病); Barnett Rosenberg(发现抗癌药顺铂);还有 James Black(他的工作促进了β-阻滞剂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进行性革命提供了识别大量新的潜在药物靶点的可能,遗传药理学开始解释人们在对药物反应中的遗传变异性

李兰娟医学杂志专访

李兰娟是感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擅长领域包括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

用心,用力,用勤劳,一直向前,其实什么都可以发生!英国有位科学家,只读过两年小学,最终却是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

李兰娟作为医学界的领军人物,在治病,救死扶伤这方面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李兰娟非常注重医学上方面的研究,对一些疑难杂症攻坚克难,因此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非典时不光让我们记住了钟南山,也同样让人们记住了李兰娟。高中毕业后,看到很多村民生命无法医治,她就决心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全村四百多户人家她都上门医治,13年的非典,李院士带领团队五天发现病原,今年的冠状病毒,李院士的加入,一夜就隔离了1000多人,每天睡三个小时奋战在第一线

李兰娟医学期刊

2020年伊始,武汉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此次新冠肺炎来势汹汹,扩散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为了对抗疫情,全国民众一条心,坚守在家不出门、少走动。在抗疫期间,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佩的医护人员,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样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在武汉疫情爆发的初期,有一个人最先提出了封城的建议,这个人就是李兰娟院士。正是她这个提议,大大减缓了疫情传播的速度。虽然年岁已高,但是李兰娟院士依旧坚持在一线工作,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一、家境困难、艰难求学

李兰娟出身平凡,她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农民,所以家境贫寒。更为不幸的是,她的父亲由于眼部有疾病,所以无法下地干活,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的身上。她的母亲除了平时种地外,还会偶尔买山货,勉强维持家中花销。李兰娟内心十分清楚,要摆脱这样的生活,走出封闭的小山村,就必须依靠读书。

因从小立志走出山村,所以李兰娟学习十分刻苦,尽管因家境贫寒她求学之路上遇到过不少阻碍,但是她都尽全力克服。小学毕业的李兰娟被保送到了市里最好的中学。但是就在初二那一年她被迫辍学,当时母亲实在无法负担她的学习费用,李兰娟也明白母亲的难处,于是万般无奈之下向班主任提出了退学申请。

班主任认为李兰娟是一个好苗子,于是班主任对她说,我允许你请一个月假,家里的事情忙完了你可以再回来上学。辍学在家一个月李兰娟不仅没有耽误干活,而且还自学课程,最终回校参加了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班主任见状想方设法帮她申请了助学金,李兰娟才得以继续上学。高中毕业的李兰娟因政策原因无法升入大学,于是她就自学了医学课程为百姓看病。其实当她完全可以选择当老师在学校任教,那样薪酬更高,但是因为热爱医学所以她选择了放弃。

二、多次奋战抗疫一线,值得被载入史册

之后李兰娟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普通医生顺利升至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任期间,她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合作,成功研发出了人工肝,减少了重症肝炎的病死率。此后她还向世界推广此项目,并且在很多权威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人工肝的论文,因此在业界颇有名望。在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几乎不眠不休,率先分离出了病毒毒株。

在2005年,因为贡献突出,所以李兰娟获封院士称号,面对这一荣誉李兰娟表示,这意味着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论获得什么样的称号我的第一角色都是医生。十年之后,我国爆发了H7N9,当时李兰娟又勇敢的冲在第一线,对病毒展开积极的研究,最终证明病毒源头是活禽市场。之后她和她的团队还研制出了H7N9疫苗,并且顺利投入使用。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毫无预兆的爆发,李兰娟院士已经73岁的高龄,但是面对如此紧急的状况,她丝毫没有犹豫,立马带领她的团队奔赴武汉,开始病毒研究工作。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在抗疫期间李兰娟院士并没有放松,她一天的休息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并且还主动到最危险的病房救治和探望患者。

同团队的同事为了她身体考虑都极力劝阻她上前线,但是李兰娟院士却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坚持事事亲力亲为。在疫情爆发以来,她的团队也一直在辅助她进行毒株分离以及疫苗研发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在李兰娟院士以及其他医护工作者的努力下,武汉疫情得到了最快速的控制。

小结:

每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李兰娟院士总是挺身而出,奋战在第一线,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才让我们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能够保持镇定、不再害怕。从一名普通医生到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成功是靠着自己的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打拼得来的。

虽然家境普通,但是这从未磨灭她对知识的向往,她用自己的学识和坚持破解了不少医学界的难题,尤其在传染病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几乎无人能够超越。就其对医学界的贡献而言,李兰娟院士应当被载入史册供后人瞻仰膜拜。

李兰娟院士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是中国人工肝开拓者,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理论,2013年以李兰娟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更是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986年,李兰娟申请到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为攻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的世界性难题,她历经10余年,艰苦攻关,攻克了人工肝治疗中易出血、低血压等难点,创建了一套疗效确切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上升至,慢重肝病治愈好转率从上升至,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她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取得成功后,她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同行传授这项技术,浙医一院先后举办了八期国家级人工肝成果推广学习班,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人工肝技术,取得同样好的疗效,使众多的重肝患者重新升起了生命之帆。李兰娟还多次应邀去北京、上海等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抢救肝衰竭病人并获成功。北京人民医院血液科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黄疸迅速上升,生命危在旦夕。在接到要求会诊的电话时,李兰娟正远在舟山海岛出差,她立即决定带领人工肝治疗组火速进京,为患者做了4次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人工肝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她积极向全国推广,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医学继续教育重点培训和推广项目。浙医一院传染病科成立了人工肝中心及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李兰娟教授多次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全国20余个省市300余家医院开展应用人工肝技术。她还但任中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主持制定我国《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明确了开展人工肝技术须具备的条件及人工肝治疗的适应症、相对禁忌症、疗效判断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她主办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际暨全国人工肝会议,主编了我国第一步《人工肝脏》专著。李兰娟还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关论文,和日本等国家开展专业协作,担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中国理事,提高了中国医学界在治疗肝炎方面的国际地位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李兰娟对全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控制了可能扩大的“非典”疫情,实现了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杜绝了第二代病人,在全国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李兰娟还率攻关小组开展“非典”病毒检测、发病机理及防治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更多的创新理念运用到行政工作中去,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卫生领域的进展和动态,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此外,在抗击“非典”中,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确保浙江省没有发生二代病人和医务人员被感染,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她率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内地第二株登录Genbank;首次发现PBMC中有复制型SARS-CoV存在,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先简单介绍一下李兰娟院士。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是一名感染病学家,有着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等称号,同时她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她还是国家健康科普部的第一批成员。

李兰娟院士首先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在非典的时候。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中国大地,浙江首次出现了确诊病例。当时的李兰娟任职于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他判断病情之后就下达了三道指令。正是这三道指令,使得早期的传染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浙江并没有发现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当时李兰娟院士发出这三道指令的时候 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这三道指令得以执行,她也经历了很多压力。但事实证明,三道指令行之有效。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了,李兰娟和钟南山等人受过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在一次会议中,她提出建议,武汉必须封城,做出了对疫情的预判。在今年的这次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和其他医护人员依旧在疫情一线战斗着,这次疫情控制得住完全离不开他们的努力。

无论是非典还是流感,李兰娟院士始终坚守在抢救病人的一线,她还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兰娟院士还热心公益,用自己的钱设立人才基金,这样一位的院士受到国家级表彰理所应当啊。英雄就是英雄,我们应该向李兰娟院士以及其他在抗一线奋斗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致敬,向那些在疫情中牺牲的勇士致敬,谢谢他们为我们做出的努力。果断提出武汉封城建议的是李兰娟院士,这时也证明她的方案很有效,这个荣誉她当之无愧!

李慧娟宁夏医学杂志

现任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儿保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儿童保健工作近三十年,在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三级甲等)担任儿保科主任十五年。现任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理事。 远东妇儿科医院李慧娟主任同时担任远东育儿学校特聘校长、远东讲师团金牌讲师。李慧娟主任在科内独创 360°保护儿童系统,通过三大系统全方位保护宝宝整个成长历程: 1、健康保健体系2、健康疾病预防体系3、健康育儿体系。李慧娟主任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重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对小儿营养(佝偻病、贫血、微量元素障碍、铅镉中毒)、小儿生长发育(矮小、性早熟)、儿童神经心理(多动症、抽动症、学习精力集中困难、精神发育迟滞、自闭症、脑瘫、遗尿)等有着较深的造诣。曾担任山东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临沂市医学专科学院儿童保健学教授等。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近四十篇,专著二部。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六项并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当选市级名医、市级儿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并多次被评为市妇幼卫生工作先进个人。

李娟医学论文

1.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2009):《近代科学教育的文化抵制与现实关照研究》,进行中。2.校内青年基金项目(2008):《中国近代对科学教育的文化抵制研究》,已完成。3.主持“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2006-2007年度课题“宋代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研究”,已完成。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与药代动力学;靶向给药系统、缓控释制剂和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近五年重点从事靶向给药制剂、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及细胞动力学研究、中药缓控释制剂及新技术的研究。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形成了自己科研工作的特色。 长期从事药物新剂型与创新药物制剂的开发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研发药物新制剂和组织开发药物新产品的综合能力。以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和经皮吸收给药系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近五年重点开展定时脉冲延释制剂的新技术研究、口服药物吸收机理的研究,自乳化给药系统及固体自微乳新剂型的研究;中药缓控释制剂及吸收药动学研究,应用Caco-2细胞模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组织、器官和整体动物水平开展药物胃肠吸收机制、P-糖蛋白作用的研究。近几年从事纳米靶向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在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开展抗肿瘤药物及载体靶向系统吸收动力学和体内靶向分布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一项,课题编号:2004AA2Z3020,曾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负责完成省纵向课题两项;主持并完成多项横向课题,获国家级新药证书两本;与国内制药企业合作的多项课题已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申请中国专利6项,已授权1项;近年来在国内外药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主编药学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药剂学等专业著作10部。曾荣获中国药科大学授予教学改革课题《工业药剂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实践》奖、科技优秀奖、“献身教育的好教师” 、ISP科教优秀奖等荣誉证书;为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等国内知名期刊的同行审稿专家。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已毕业8人。

1. Huang G, Li Juan*, Fu H, Yan Z, Bu G, He X, Wang Y. Characterization of 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GLP1R) gene in chickens: functional analysis,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ts transcript variants. Domestic Animal Endocrinology (on line: DOI:10-1016/ . ), 2012 (* 通迅作者)2. Wang Y, Huang G, Li Juan, Meng F, He X. Leung . Characterization of Chicken Secretin (SCT) and Secretin Receptor (SCTR) Genes: A Novel Secretin-like Peptide (SCT-LP) and Secretin Encoded in a Single Gen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348: 270-280, 20123. Wang Y, Wang CY, Wu Y, Huang G, Li Juan, Leung F C.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ceptors for Prolactin-releasing Peptide (PrRP) and Carassius RFamide Peptide (C-RFa) in Chickens. Endocrinology 153, p1-14 (DOI: ), 20124. Wang Y, Li Juan, Kwok AHY, Ge W & Lueng FC. A novel prolactin-like protein (PRL-L) gene in chickens and zebrafish: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tissue expression.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166: 200-210, 20105. Wang Y, Li Juan, C. Wang CY, Kwok AHY, Zhang X & Leung F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ceptors for chicken GHRH and GHRH-related peptides: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receptor for GHRH and the receptor for GHRH-LP (PRP). Domestic Animal Endocrinology 38: 13-31, 20106. Wang J, Wang Y, Li X, Li Juan* and Leung FC. Cloning,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icken glucagon receptor. Poultry Science 87:2678-2688, 2008 (*通讯作者)7. Li Juan, Wang X, and Leung FC. The intragenomic polymorphism of a partially inverted repeat (PIR) in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potential role of inverted repeats in satellite DNAs evolution. Gene 387:118-125, 20078. Wang Y, Li Juan, Wang CY, Kwok AH, and Leung FC.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ligands in the chicken ovary: evidence for heparin-binding EGF-like growth factor (HB-EGF) as a potential oocyte-derived signal to control granulosa cell proliferation and HB-EGF and kit ligand expression. Endocrinology 148:3426-3440, 20079. Wang Y, Li Juan, Wang CY, Kwok AH, and Leung FC. Identification of the endogenous ligands for chicken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GHRH) receptor: evidence for a separate gene encoding GHRH in submammalian vertebrates. Endocrinology 148:2405-2416, 200710. Wang Y, Wang Z, Li Juan, Wang Y and Leung FC. Database for chicken full-length cDNAs. Physiol Genomics 28:141-145, 200711. Li Juan and Leung FC. A CR1 element is embedded in a novel tandem repeat (HinfI repeat) within the chicken genome. Genome 49:97-103, 200612. Wang CY, Wang Y, Li Juan and Leung FC. Expression profiles of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and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during chicken embryonic pituitary development. Poultry Science 85:569-576, 200613. Guan Y, Peris JSM, Zheng B, Poon LLM, Chan KH, Zeng FY, Chan CWM, Chen JD, Chow KYC, Hon CC, Hui KH, Li Juan, Li VYY, Wang Y, Leung SW, Yuen KY, Leung FC.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that cause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Lancet 263:99-104, 200414. Zeng FY, Chan CW., Chen JD, Chow KYC, Hon CC, Hui KH, Li Juan, Li VYY, Wang Y, Leung SW, Yuen KY, Leung FC.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train HKU-39849.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88:866-873, 200315. Wang X, Li Juan and Leung FC. Partially inverted tandem repeat isolated from pericentric region of chicken chromosome 8. Chromosome Res 10:73-82, 200216. Li Juan, Wang X and Leung FC. Partially inverted repetitive satellite DNA: A potential indicator for genetic homozygosity in chicken. 7th World Congress on Genetics Applied to Livestock Production 33:113-115, 2002

  • 索引序列
  • 李兰娟英国医学杂志
  • 李兰娟医学杂志专访
  • 李兰娟医学期刊
  • 李慧娟宁夏医学杂志
  • 李娟医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