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教授男,1959年生,博士,全国人大代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江苏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细胞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男科学会南京分会副主任、《生殖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男科杂志》编委、《男科学报》编委、《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编委和《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常务编委;1995年赴英国主持Wellcome Trust资助课题Tfm小鼠睾丸Leydig细胞功能异常的机理,近年来参加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负责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卫生部青年基金课题和省级课题多项,向 Genbank输送全长cDNA 111条,在国际杂志、国内核心杂志和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三等奖四项。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1998年和2002年入选为江苏省 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称号;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2004年入选为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培养对象;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迄今为止共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核心期刊17篇(Medline收入6篇、SCI收入4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现代妇产科进展》、《腹腔镜外科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生殖医学杂志》 、《人民军医》、《J Obstet Gynaecol》、《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妇产科学术会议。曾与首都医科大学伍冀湘院长、李斌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陈春林教授、中山大学李光仪教授等同台手术演示。《中国新农村》、《西部报道》杂志及《浙江电视台》科技频道曾做专题报道,并曾多次在广东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播出的《微创手术探秘》等手术现场节目中进行现场讲座。手术遍及辽宁、北京、河北、浙江、山西、陕西、宁夏、湖北、四川、广东等省市。 一、宫腔镜、腹腔镜(包括非气腹腹腔镜及单孔腹腔镜)的临床应用。二、腹腔镜妇科与外科联合手术。三、妇科整形及微整形手术。四、其它妇产科手术:经腹及阴式妇科手术,以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腹膜外剖宫产手术等。 一、腹腔镜输卵管吻合术:改良后术式损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平均70分钟、最短45分钟)。手术视频于2007年首次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及北京协和医院主管的“中国妇产科网”上转播。二、于2008年开展“妇科悬吊式腹腔镜(非气腹腹腔镜)”技术,并应用该技术为“全内脏移位”的子宫肌瘤患者剔除巨大子宫肌瘤、为子宫脱垂患者实施子宫悬吊术。实施多例“妊娠期腹腔镜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无一例发生流产、早产。三、于2008年与外科腔镜组共同开展胆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取得满意疗效。四、于2010年开展“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 (LESS手术)”,并应用该技术为“巨大卵巢良性肿瘤(直径)”的患者切除巨大肿瘤。
1.陈新娜,陈贵安,刘平等。改良GnRHa长方案在控制性促排卵中的应用。中国妇产科临床2002,3(2),75-77。2.王玉真,陈新娜,李美芝。卵巢早衰的诊治策略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2),734-736。3.范燕宏,陈新娜,陈贵安等。93例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临床病例分析。生殖医学杂志2003,12(5),270-274。4.陈新娜,陈贵安,张丽珠等。赠卵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在卵巢早衰和非卵巢早衰受者中的应用。生殖医学杂志2004,13(2),71-745.陈新娜,乔杰,何方方等。高纯度尿促性素和普通尿促性素促排卵效果。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16(4),205-208。6.陈新娜,陈贵安,李美芝。抑制素a基因与卵巢早衰的相关性研究。生殖医学杂志,2006,15(5),289-292。7.陈新娜,卢光琇,严敬明等。重组FSH-β注射液在辅助生殖中的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5),287-289。8.陈新娜,陈贵安,李美芝。卵巢早衰患者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检测。(第一作者)中华妇产科杂志(博士论文)2006,41(5),315-318。9.陈新娜,陈贵安,李美芝。卵巢早衰98例临床特征分析。(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47-4910.陈新娜,乔杰,李红真,王颖,李蓉,王丽娜。19例下丘脑性闭经的诊断及助孕治疗分析。(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生殖与避孕2009,29(6),695-69811.陈新娜。DHEA和卵巢功能低下1例及文献复习。(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9),715,71712.杨硕,陈新娜*,乔杰,刘平,李蓉,陈贵安,马彩虹。GnRH拮抗剂固定方案和GnRH激动剂长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初次IVF-ET中的疗效比较。(通讯作者)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4),245-249。13.李蓉,杨蕊,陈新娜*等。LiR,YangR,ChenX*,YangS,MaC,LiuP,.(通讯作者)FetalDiagnTher2013:34(1);.李蓉,陈新娜*,杨硕等。LiR,ChenX*,YangS,YangR,MaC,LiuP,.(通讯作者)EuropeanJournalofObstetrics&GynecologyandReproductiveBiology167(2013)146–.杨硕,陈新娜*,李蓉,王海燕,王颖,李红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GnRH拮抗剂促排卵方案的选择:用或不用口服避孕药预治疗?[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0):1825-1829.全文链接:全文PDF下载:
国际整形再造及美容学会(IPRAS)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美学美容学会委员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省整形烧伤学会常委秘书中华医学会西安显微外科学会 副主任常委西安市医学美学美容学会 副主委《中国美学医学杂志》 编委、编辑部主任《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编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编委《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编委《人民军医杂志》 特约编委《实用整形美容外科》 编委
李福生,男,1956年11月出生,研究员,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放射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于1994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加拿大Manitoba大学学习。现任《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编辑部主任,为《中国辐射卫生》杂志常务副总编。
《医学理论与实践》主办单位: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 国内刊号: 13-1122/R 通信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家科路1号第46号信箱 邮政编码: 050051 电 话: E-mail: 《临床神经病学》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 南京脑科医院 社长: 刘宏毅 主编: 张贞浏 副主编: 李作汉 张颖冬 吕传真 侯熙德 李大年 杨任民 丁德云 慕容慎行 郭述苏 冯兆磊 编辑部主任: 余军 刊社地址: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邮政编码: 210029 电话: -6108 E-mail: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337/R 《中国综合临床》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社 长: 闫苏平 通信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社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电 话: 3725988 Email信箱: 网 址: 国内统一刊号: CN12-1361/R
罗纳德·罗斯爵士,( Ronald Ross,1857年5月13日-1932年9月16日),男,英国医生、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医师,他曾经以军医的身份参加第三次缅甸战争,同时他也写了一些诗与小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为此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世界上是有这个人笛!53. 单志新; 余新炳; 李学荣; 马长玲;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海南株Pfs40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1): 21-2554. 徐劲; 陆家海; 方建民; 余新炳。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中HRPⅡ抗原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1): 26-2755. 李焱; 余新炳; 吴忠道; 李晖婷; 包俊英; 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基因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得和分析。地方病通报 ; 16(1): 6-956. 吴瑜; 黄炯烈; 周国理; 柳晓欣; 钟作良。白纹伊蚊基因组中CYP6家族新成员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1): 23-3057. Zhou,G. Huang J. Wu Y. et on the diversity of cytochrome P450 genes from Aedes albopictus. Entomol.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 2001,8(1):39-4858. Zhou,G. Huang J. Wang L.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ree new full length cDNAs of cytochrome P450 from Aedes albopictus. Entomol.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2001,8(2):141-15459. 陆家海; 郭中敏; 余新炳; 冯德元; 李德昌; 程维兴。细粒棘球蚴细胞系培育及其免疫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 22(2): 81-8460. 吴忠道; 郑亦男; 徐劲; 余新炳。日本血吸虫精氨酸酶编码基因cDNA的分离和序列分析。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 22(2): 85-8861. 陈小平; 陈观今; 肖斌权; 施文钧; 徐慧芳; 高凯。HIV/AIDS患者和正常人T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及其相关性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3-762. 陈海峰; 陈观今; 郭虹; 郑焕钦; 王又红。弓形虫复合抗原基因SAG1/ROP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8-1063. 周俊梅; 余新炳; 吴忠道; 郑亦男; 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DNA免疫在小鼠诱生的保护性免疫力。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11-1364 . 马长玲; 余新炳; 李学荣; 单志新; 吴忠道。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12基因体外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31-3465. Guo Hong,Chen Guanjin, Lv Fangli,Chen Haifeng,Zheng Huanqin。Immunity induced by DNA vaccine of plasmid encoding the rhoptry protein 1 gene combined with the genetic adjuvant of pcINF-γ against Toxoplasma gondii in mice。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14(3):317-32066. 李焱; 余新炳; 吴忠道; 李辉婷; 郑亦男; 周俊梅。用表达序列标签(EST)法发现日本血吸虫新基因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 13(2): 96-9767 . 周永安; 陈观今; 刘彦文; 罗树红。弓形体RH株抗原基因SAG1的扩增克隆及鉴定。山西临床医药 ; 10(4): 249-25268. 刘志刚; 黄炯烈; 朱振宇; 周珍文; 刘玉琳; 龚十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和初步鉴定。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21(S:S): 4-669 . 陈海峰; 陈观今; 王又红; 郑焕钦; 郭虹。应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弓形虫SAG1抗原基因在免疫小鼠体内的表达。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13-1570 . 吴忠道; 李焱; 徐劲; 余新炳。日本血吸虫精氨酸酶的cDNA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22-2471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李学荣; 吴忠道;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海南株STARP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基因结构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25-3072 . 陆家海; 陈慧红; 余新炳; 冯德元; 郭中敏。细粒棘球蚴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31-3373 . 方政; 刘彦文; 鄂群; 史玉坤; 余新炳。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SP基因表达产物免疫鼠体内抗原定位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40-4274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李学荣;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GLURP基因的体外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2): 74-8175 . 周国理; 吴瑜; 黄炯烈; 陆家海; 王玲。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4龄幼虫cDNA文库的构建。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2): 92-9876 . 马长玲; 余新炳; 单志新; 李学荣; 吴忠道; 胡旭初。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BA-175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2): 90-9477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方建民; 李学荣; 卞国武; 吴忠道。恶性疟原虫HRP-Ⅲ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2): 95-9978 . 单志新;余新炳; 李学荣; 马长玲; 陆家海; 徐劲。恶性疟原虫红内期p41-3基因的扩增及克隆。中国热带医学 ; 1(2): 90-9279 . 沈际佳; 蒋作君; 余新炳; 汪学龙; 王维。日本血吸虫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19(3): 157-15980 . 吴明玮,张玲敏,黄炯烈,等. 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片段克隆及鉴定。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4):209-21281 . 周国理; 黄炯烈; 吴瑜; 王玲。白纹伊蚊细胞色素P450 CYP6N亚家族新成员5'-及3'-非翻译区序列功能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4): 36-3982 . 李晖婷; 余新炳; 吴忠道; 李焱; 包俊英; 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若干酶类基因的发现。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4): 46-4883 . Chen Huihong,Yu Xinbing,Wu Zhongdao,Xu Jin,Lu Jiahai。Detection of CTP gene expression in the asexual erythrocytic stage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FCC1/HN)by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of CTP gene。热带医学杂志,;1(1):10-1284 . 李焱,吴忠道,郑焕钦,曹爱莲,孟玮,彭寨玉,余新炳。Sj Dad1反义核酸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热带医学杂志,;1(1):22-2485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体外扩增及克隆。热带医学杂志,;1(1):28-3186 . 陈守义,余新炳,陆家海,徐劲,郭中敏。细粒棘球蚴线粒体rRNA的序列测定。热带医学杂志,;1(1):32-3587 . 邵筱,吴忠道,余新炳。 G蛋白偶联受体及跨膜信息传递的研究现状。热带医学杂志,;1(1):62-6688 . 陈秋霞,黄炯烈。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和抗药性。热带医学杂志,;1(1):67-7189 . 高丽丽,余新炳。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中的应用。热带医学杂志,;1(1):76-790 . 吴忠道,黄静,徐劲。生物信息学及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热带医学杂志,;1(1):80-83,转3191 . Chen Guanjin,Guo Hong,Lv Fangli,Zheng Huanqin。Construction of a recombinant plasmid harbouring the rhoptry protein 1 gene of Toxoplasma gondii an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DNA immunity。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14(8):837-84092 . Chen Xiaoping,Chen Guanjin,Xiao Binquan,Shi Wenjun,Xu Huifang,Gao Kai。Comparison of T-lymphocyte subsets and phenotypes between HIV-positive subjects and HIV-negative subjects。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16(3):18593 . 周俊梅; 余新炳; 吴忠道; 李焱; 郑亦男。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卵黄铁蛋白基因重组及其真核表达。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3): 204-20694 . Shan Zhixin,Yu Xinbing,Li Xuerong,Ma Changling,Lu Jiahai,Xu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recombinant plasmid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p41-3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solate FCC1/HN.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2(5):329-33495 . 黄炯烈,周国理,吴瑜,葛春喜,王玲。 蚊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系列研究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01-405,42296 . 周国理,黄炯烈,吴瑜,王玲。基因步移在分离白纹伊蚊细胞色素P450启动子中的应用及意义.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06-409,41397 . 单志新,余新炳,李学荣,马长玲,徐劲,陈守义。恶性疟原虫肝期抗原1基因3’端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10-41398 . 孟瑛,李树浓,余新炳,黄绍良,徐劲,吴忠道。小鼠β2m正义与反义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14-41799 . 汪琦,陈观今,郑焕钦。DNA芯片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命科学研究,;5(3)专辑:86-88,转105100 . 冯新港,余新炳,吴忠道,周俊梅。以pcD-IL-2为基因佐剂的含日本血吸虫SjFABPc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裸DNA免疫小鼠的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7-10101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取及新基因的发现。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36-39102 . 陈慧红,余新炳,吴忠道,陆家海,徐劲。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TP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40-42103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卞国武,陈守义。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332基因的克隆和测序。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43-46104 . 陈海峰,陈观今,王又红,郑焕钦,郭虹。弓形虫表面抗原蛋白基因SAG1在骨骼肌中的表达。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89-91105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陆家海。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6):376106 . 周俊梅,余新炳,吴忠道,郑亦男,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免疫小鼠的保护性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3(6):324-327107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周俊梅,单志新,马长玲,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原核表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3(6):333-336108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卞国武,李学荣,吴忠道。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4(4):244-247109 . Bian Guowu,Yu Xinbing,Wu Zhongdao,Xu Jin,Shan Zhixin,Ma Changling,Shao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Sj16 gen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Chinese strain.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4(4):288-290110 . 徐劲,叶苓,余新炳,魏泉德,吴忠道。恶性疟原虫pGST-HT1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中国热带医学,;1(4):291-293111 . 单志新,余新炳,卞国武,马长玲,陈守义,周永安。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中国热带医学,;1(4):294-298112 . 陈观今,吴忠道。中国热带病流行现况。热带医学杂志,;1(2):109-111113 . 吴忠道,冯明钊,徐劲,孟玮,阮志燕,余新炳。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双向电泳分析。热带医学杂志,;1(2):120-122114 . 周永安,余新炳,徐劲,马香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热带医学杂志,;1(2):136-137115 . 彭寨玉,吴忠道,余新炳。血吸虫基因组研究进展。热带医学杂志,;1(2):163-167116 . 戎霞,黄炯烈。蚊媒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热带医学杂志,;1(2):168-171,转141117 . 包俊英,余新炳,吴忠道。比较基因的表达分析。热带医学杂志,;1(2):172-174118 . 袁竹青,吴忠道。寄生物与宿主关系的讨论。热带医学杂志,;1(2):179-180详情自阅
朱家勇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现任广东省热带病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化学制药分会会长、广州市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社区卫生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理事、国家医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他也是广东省医药和食品行业协会学术顾问、广东药食同源学会顾问、香港中药学会顾问、全国高等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药学教育》编委、《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委、《热带医学》编委、《中国天然药物化学》编委、《广东医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代食品药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药学院学报》主编。
有的。陆家炳(1862年-1942年),字陶渊,号武昌,浙江绍兴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和革命家。他创办了南洋公学(现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文学巨子”、“小说之神”。他的代表作有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散文集《野草堂随笔》等。
2019年10月19日,金秋送爽,桂花飘香,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对恩师的深情和对同学的情谊,安徽医科大学七九届临床医学系的100多名毕业生相聚在安徽医科大学的校园里。当年的小伙伴们再次相聚,追忆那段匆匆的青涩岁月,品味日久弥香、回味无穷的同窗情。作为历史上不该被遗忘的终结者与先行者之一,安医七九届临床医学系校友被称为“最重量级的一届”,他们是改革开放建设强大祖国的见证者、参加者、奉献者 ,大多数同学为我国农村和社区保障人民健康奉献了40年,少数同学后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院长、校长、厅长等,同样为教学、科研、临床和管理奉献一生。凭借着对专业的钻研和扎实苦干的精神,七九届安医临床医学系校友在各条医疗战线上结下了累累硕果。他们中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也有投身基层医院默默耕耘、造福当地的知名医生 ,还有在海外一流学府执教的医学教授。广东省中华医学会会长,原广东省卫生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姚志彬;国际著名皮肤科病学专家,原安医大校长张学军;我国首席营养学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凌文华都是本届杰出校友。随后,在原《安徽医学》杂志副主编,杂志主任陈蓓的主持下,百余名毕业校友共聚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大礼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华诞,在张学军、陈蓓、张埃胜、陈晓铃、张文柏,郭学存等校友代表的领唱下,全体同学合唱《我的祖国》。悠扬的歌声中满怀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以及40年中与祖国共成长共发展、在各自的领域报效祖国的历史情怀。校党委副书记刘群英、校生理学教授张景行老师、原七九届指导员李平代表学校对七九届的学生回来参观母校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代表学校对这一届学生在毕业40年的各自工作中为国家做出的积极贡献、在母校的发展过程中给予的各种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七九届班长代表王成友(深圳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中山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导师)、海外代表马洪强(现工作于美国梅奥医疗中心)、安徽省外代表陆敏(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品标准》编辑部主任;《中国执业药师》杂志常务副主编)分别发表四十周年聚会感言,内容朴实真挚,满满的都是四十年的同学情谊。聚会上,安徽医科大学原校长、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常务理事,第9届亚洲皮肤科学会主席张学军教授展示了他荣获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校党委副书记刘群英现场为其佩戴奖章。 随后,张学军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回顾了同学们当年一起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同学们在自己各自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分享了多年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的经历,回味了多年同窗深厚的同学情和师生情,最后张学军教授祝愿所有同学们都继续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余热,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共迎“双甲子”,并期待着毕业五十周年再聚首!在学校食堂共进中餐,回味校园生活之后,19日下午,七九届校友驱车来到合肥艺术乡村崔岗镇同学家小院清河苑进行参观,体验田野乡趣,共话同学情谊。今天他们还将前往三河古镇进行游玩。好学力行,造就良医,七九届安医临床医学系校友把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在改革开放又奔赴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拼搏,无怨无悔,是安徽医科大学为共和国医疗事业培养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致敬!愿你们常回母校,常回安徽看看!朱七七,AHTV“七七融媒体工作室”创始人。上海交大影视系硕士。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编导。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985年,我校改为安徽医科大学,该刊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徐叔云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988年报刊重新登记,该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065,主编为龚西瑜同志。1989年7月增补黄河胜同志为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12月,学报调整编委会,徐叔云同志任主任委员兼主编,张方正同志任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副主编,吴系科、姚立人、孙桂华同志任副主编,孙君健同志任编辑部主任,陈国安、胡茅轩、黄河胜、宣正荣(兼)同志任副主任。1992年3月,黄河胜同志任编辑部主任,1995年4月,孙勇、王立龙同志任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第一期起,学报改为双月刊。1997年12月,编委会调整,徐叔云同志继续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李宗寅同志任副主编,张学军同志任常务副主编。2001年3月学校设出版中心,负责编辑、管理和指导安徽医科大学各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黄河胜同志任主任,孙勇、王立龙同志任副主任,出版中心由校长直属管理。《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该中心主要杂志之一,孙勇副主任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01年5月再次调整编委会,张学军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刘建辉同志任副主编;2007年7月调整编委会,张学军教授连任主编,李俊、曹云霞、朱启星、许戈良同志任副主编。2009年,黄河胜同志任出版中心主任,王立龙、夏青、王劲松等同志任出版中心副主任。夏青同志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11年改为月刊。2014年5月,曹云霞教授任编委会主编。
唐久来,男,2003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病原生物学专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负责人,中国康复医学会小儿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安徽省优生优育学会理事长、安徽省康复医学会小儿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遗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小儿脑瘫Petö法治疗协会理事(国内仅1名)、中国优生优育杂志编委、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儿科杂志常务编委、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韩锐,原名韩仁斌。1929年3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1935年秋,随父母移居沈阳。1942年,考入沈阳南满中学堂。日本投降后,于1945年秋进入高中进修班学习。1946年9月,考入沈阳医学院。1947年5月,韩锐同进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沈阳“六二”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群众运动。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战场发动的大规模攻势,迫使国民党军队龟守长春、沈阳等孤城,沈阳局势紧张,学校停课。1948年6月韩锐随同学一道来到沈阳医学院驻北平办事处。在北平期间,他常去北京大学图书馆、进步同学主办的孑民图书室和读书服务社等处阅读进步书籍。邹韬奋著的《患难余生记》、《萍踪寄语》等书对他影响很大。他广泛接触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进步学生,参加了民舞社,歌咏队等社团,宣传进步思想。这些活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1948年10月,韩锐到达华北解放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9年春,组织上分配他到沈阳医学院医疗系继续学习。1951年毕业后,在该校攻读生理学研究生。1953年秋,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5年5月,被调到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医学院任助教。在此期间,他与冼美生教授等一起研究了中药犀黄丸对小鼠梭形细胞肉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在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征途上跨出了第一步。1956年,韩锐考入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金荫昌和雷海鹏教授指导下当研究生。在此期间,他研究了氧化氮芥、溶肉瘤素等对癌细胞有氧呼吸及无氧酵解的影响。他发现对呼吸或酵解的抑制不一定是药物抗肿瘤作用的原发机制,从而修正了Burk提出的“大多数常用抗肿瘤药的原发作用都在于影响呼吸和酵解两个主要供能过程”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工作与学习,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及临床上对抗肿瘤新药需求的迫切性,他由此选定了自己毕生的研究方向,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30多年来,韩锐辛勤耕耘在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第一线。他对抗癌药物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感觉敏锐,善于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把它们应用到创制新药的研究中,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果实。他曾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药理学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肿瘤咨委会委员,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务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英文版)及《实用肿瘤》杂志编委等职务。他能熟练地运用英、日、俄3种外语,在中国外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英国L凹gman出版社(Longman Group UkLim-ited)把他列入1985年编辑的科学界名人录(Who′s who inScience)。
wǔ lián dé
伍连德,字星联,()。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1902年获医学士学位,曾在多所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工作,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应聘回到祖国,艰苦奋斗三十年,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伍连德博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总办兼总医官、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任总编辑、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
伍连德在上个世纪初叶,受命赴东北防治猖狂肆虐的鼠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浩劫,使人类避免了一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的涂炭。 伍连德博士作为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一生创建了显赫业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 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 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9月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及其所属滨江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基础上,创办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多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坚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军中,纪念伍连德博士,弘扬他的伟大精神,对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伍连德精神作为一面旗帜,贯穿到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过程之中,为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879年3月10日 出生于南洋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
1886年1896年 入槟榔屿公学就读。
1896年 获女王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习。
1899年 获科学学士学位。
1902年4月 获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学士学位,从剑桥毕业。
19021903年 在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研究细菌学。
1903年 获得剑桥医学博士学位,时年24岁。
1903年9月 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研究流行病。
1904年1907年 在槟榔屿开设诊所,成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1907年 应直隶总督袁世凯邀聘回国供职,赴伦敦、柏林考察军事医学。
1908年 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副监督(副校长)。
1910年12月 受清 *** 委派为全权总医官,赴东北调查组织防疫。
1910年12月 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扑灭震惊中外的瘟疫。
1911年4月 在奉天(今沈阳)召开 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当选为大会主席。
1911年5月 受摄政王载沣代表宣统皇帝在紫禁城召见,赏蓝顶戴,赐进士出身。
被俄国、法国授予荣誉奖。
1911年7月 形成《关于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长篇论文,在伦敦召开的
“国际医学大会上”宣读。
1911年12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鸦片会议。
1912年11月5日 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宣告建立,他任总办兼总医官。
1913年6月 被聘为大总统侍从医官,前后十余年。
1913年7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禁毒会议。
1915年2月 与颜福庆等21人在上海集会,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
创办中华医学杂志》,出任总编辑。
1916年2月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在上海召开,他被选为会长,并连任两届。
1916年12月 获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8年1月27日 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北京中央医院,任该院院长四年。
19 年 月12日 霍乱席卷哈尔滨,伍连德领导下的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处集中全力消灭这场传染病。
1920年10月 第二次肺鼠疫流行并未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时中国人的防疫水平已超过日本和俄国。
1921年 力主在北京建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落成。
1921年 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医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 医院。
1924年 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学校卫生和公共卫生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1926年5月 《肺鼠疫》由日内瓦国际联盟出版发行,创立了肺鼠疫学说。
1926年9月8日 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他为第一任校长,
1938年 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1927年3月 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聘他为该组织中国委员,并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1927年 出席国际联盟第七次远东热带病学会议,当选为副主席。
1930年7月1日 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正式成立,任监督(处长),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
1932年7月 与王吉民合撰的《中国医史》出版,与《肺鼠疫》同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著作。
1932年 与刘瑞恒博士募集资金,建成南京中央医院。
1937年4月 当选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会长。
1937年6月 由伍连德等编著的《鼠疫概论》出版。
1937年8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被迫偕家眷返回马来亚避难。
1937年9月 定居马来亚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以行医为业。
1947年 抗战胜利后,偕夫人重返中国访问。
1950年 将北京东堂子胡同住宅捐赠给中华医学会做办公处。
1957年 《伍连德全集》编辑完成,捐赠南洋大学。
《鼠疫斗士:一名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出版。
张锡钧(1899~1988)中国第一代生理学家。1899年4月25日生于天津。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0~1926年留学美国,相继在芝加哥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罗虚医学院 (Rush Medical College)学习 ,先后获理学士、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并结识了在同一实验室进修的英籍华人林可胜。1926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内科助教。同年加入中国生理学会。1927转入生理科,任助教(1927-1930),讲师(1930-1933), 助教授(1933-1937)和副教授(1937-1942)。1932-33先后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Dale实验室)进修各半年。1935-1937年任中国生理学会书记兼会计。1938年-1942年兼生理科代主任,继林可胜主持生理科的教学研究及中国生理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协和关闭后回到天津行医。1948年协和复校后,任生理科教授、主任、医学院教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等职。1988年3月20日卒于北京。张锡钧,字石如,曾用英文名Chang Hsi-chun。1899 年6月3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生于天津市。父亲张文藻精通中西医,是天津著名医师,曾创立天津平民医院。张锡钧在家庭熏陶下,从小立志学医。中学时代,他就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青年,曾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宪警拘捕。在天津中学毕业后,1916~1920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预科,1922年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入罗舒(拉什,Rush)医学院学医,并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生理学家.卡尔森(Carlson)教授,从事甲状腺对胃液分泌作用的研究。1926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时获得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他的哲学博士证书上加印有“最大荣誉”(Magna cum Lude)字样,这是一种崇高的奖励。在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系进行研究工作时,与在该系工作的华裔学者林可胜相识。林可胜祖籍福建,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一位才华卓著并富有爱国心的青年科学家,二人相约回国开展生理学研究。1925年林可胜先期回国任北京市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教授,张锡钧也于1926年毕业后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内科住院医师。1926年由林可胜发起创建了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被接纳为终身会员。翌年林可胜又创办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以后张锡钧一直是学会工作和杂志编辑中的骨干力量。1927年,张锡钧应林可胜之邀至生理系主任助教,至1932年的5年中相继晋升为讲师、助教授,成为林可胜在教学科研中的得力助手。在教学工作中,张锡钧协助林可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生理学实验讲义,建立了设备完善的生理实验室,开展系统生理学实验课程,课程内容严谨、系统,为国内外同行所称颂。该实验讲义一直被国内各大学作为蓝本。在研究工作中,张锡钧主要从事消化和内分泌生理研究,并协助林可胜培养研究生和进修生。1932~1933年,张锡钧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去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英国皇家医学院研究所进修。1934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襄教授。1935~1937年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八、九、十届理事会书记兼会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林可胜离校南下组织领导抗日救伤工作,张锡钧代理系主任。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的产业,在北平沦陷后尚能苟安于一时,张锡钧仍埋头于教学研究工作。但至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处于战争状态,北京协和医学院为日军所占,被迫停办。张锡钧不愿为敌伪政权服务,返天津行医,并在天津女医院义务门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8年重返北京协和医学院参加复校工作,任生理系主任教授,1949年兼任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协和医学院改称中国协和医学院,张锡钧继续主持生理系工作。1951~1955年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1956~1981年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第十三、十四、十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中国协和医学院改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并成立中国医科大学。他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系主任教授兼实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任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所所长和生理学教研室主任。1963年兼任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1969年冬,“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锡钧随实验医学研究所迁至四川简阳,并参加农村医疗队至川北剑门山区,被迫停止了研究工作,随后因病返京休养。1978年担任基础医学研究室主任,1982年辞去主任职继续指导研究工作和研究生培养。1987年因病离职休养直至去世。张锡钧自1926年加入中国生理学会以后,一直积极承担各项会务工作和《中国生理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在1935~1937年连续二届当选为中国生理学会书记兼会计,先后担任《中国生理学杂志》编辑和总编辑职务。1951年张锡钧当选为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二届常务理事并一直连任至1985年,1983年他将过去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时工资中的福利金,原存美国银行的本息共二万余美元全部捐赠给中国生理学会,作为对优秀青年生理学工作者的奖励基金,中国生理学会为此成立了张锡钧基金会,定期对优秀青年生理学工作者进行奖励。张锡钧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在科学研究中勤于思索,孜孜以求,尤注意人才的培养。他诲人不倦,但要求严格,经他培养或指导过的研究生及进修生约60人,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或教学科研中的骨干力量。1988年,张锡钧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 1899年6月3日 出生于天津市。1916~1920年 在北京清华学堂学习并毕业。1926年 毕业于美国罗舒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26年 被接纳为中国生理学会终身会员。1927~193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助教、讲师、助教授。1932~1933年 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34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襄教授。1935~1937年 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八、九、十届理事会书记兼会计。1937年~1941年12月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代系主任。1941年12月~1948年 在天津私人开业行医。1948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 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任中国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教授。1951~1955年 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1955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1981年 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第十三、十四、十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57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系主任教授兼实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 兼任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前身)生理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