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华危重病医学杂志主编

中华危重病医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中华危重病医学杂志主编

第一位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是东南大学急诊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我国第一位危重病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危重病会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同时也是纪委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2017年获得过“白求恩奖章”。

第二位是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留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呼吸危重症专家。主要从事呼吸系感染性疾病、呼吸危重症、呼吸内镜及介入诊治技术、间质性肺疾病、哮喘等方面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熟练地掌握呼吸专业特别是上述领域的理论知识、新进展、新技术和临床诊疗工作。在国内外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SCI文章7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壹等奖一项。

第三位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他先后进行过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医院获得性血行性感染等系列研究。其中有关限制抗生素使用降低耐药细菌感染的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发表在2003年的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上。该课题于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他在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被选为国际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秘书长。

第四位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近十年来,管向东教授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文2篇;获国家、省、部、厅、校级科研基金支持项目十余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与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1999,2000年);主编与研制CAI课件《心肺脑复苏》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主编《广东省ICU管理与医疗技术规范》2008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参编专著十余部。负责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重症医学学习班”五届。

第五位是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蓓蕾,他是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呼吸病学会ICU和呼吸机治疗学组副组长;南京军区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委,主要擅长呼吸系统危重病肺真菌病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肺癌的诊治,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主编专著部参编专著部发表论文余篇。

第六位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1992年开始从事危重病治疗与研究,研究方向为重症病人脏器功能监测与支持,在MODS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重症感染、临床营养支持、镇痛、镇静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承担四川省卫生厅课题、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获发明专利三项。曾获“亚洲医院管理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等奖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共发表论文逾百篇。

第七位是北京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从事重症医学的临床工作27年余,在重症患者的脏器支持技术,特别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20年3月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八位是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重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兼总干事、扬州市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扬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编委。2020年3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核心期刊,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

是北大中文核心(2014年版);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编委

据公开资料显示,沈振宇医生出生于1962年,目前年龄大约为59岁。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一位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和教授。他在心血管领域研究多年,曾多次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心血管疾病诊治指南的编写和修订。他还担任了多个权威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沈振宇医生的临床经验丰富,曾多次成功地治疗了一些危急重症患者,赢得了众多患者和同行的尊敬和信任。尽管他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依旧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心血管领域的医学知识,为患者的健康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据公开资料显示,沈振宇医生出生于1964年,目前已经56岁。他是一位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拥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他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后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进修学习,获得了心脏外科医生的资格。沈振宇医生从事心脏外科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曾成功完成多项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并为无数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命的重生。他还是多家医学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致力于推动心脏外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沈振宇医生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荣誉和成就,他的医学精神和医德医风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赞誉和信任。

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年12月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教授 专业:儿科学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导师类别:学术型最后学历:1991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封志纯,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军区儿科研究所所长;全军儿科专业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围产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等12家专业期刊编委。从事危重新生儿救治和小儿生命支持技术工作,率先成功开创危重儿转运网络。主持国家“863”计划专题 、“1035”计划专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26名,硕士21名。临床专长为儿科疑难危重病诊治。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儿科建设及儿科救治工作有丰富而独到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儿童智能残疾期前干预”和“母源性新生儿疾病”概念,对儿童智能残疾防治工作具有全方位推动作用,对围产医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领域性的拓展;在国内率先探索建立“重病儿转运网络”,使昂贵而有限的优质儿童重病医学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辐射。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北京军区儿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童医学救援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会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顾问,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成员;《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妇幼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等学术刊物编委。从事儿科学29年,专心儿童(含新生儿)重病专业20年,致力于跟踪国际同行学术前沿,结合本学科国内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创新,主持和组织研究、建设和完善了儿童(含新生儿)重病救治技术体系,先后主持原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两个全军儿科中心的建设,创建了我国南、北呼应的两个现代化新生儿医学基地;在国内开展了新生儿和儿童重病转运、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儿童智能残疾期前干预、儿童连续肾脏替代、早产儿眼病筛查等开创性工作,抢占了专业制高点。同时注重围绕临床关键问题开展实验室工作,在国内较早系统开展肺和脑发育分子生物学和干细胞研究。取得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结合蛋白分子生物学、中国人胎儿肺和脑干细胞发育规律、肺和脑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等在国内率先的研究进展,促进了对新生儿重大疾病和呼吸窘迫综合症、慢性肺部疾病、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认识和防治的进步。承担国家“863”计划专题、“1035”计划专题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3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科技部华夏高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6项,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70余名。专业方向为儿童(含新生儿)重病临床和基础。

付研付研,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1983-1997年先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科、心血管内科工作,期间1995年6月-1996年6月赴法国凡尔赛医疗中心学习心脏介入技术及重症监护。中文名:付研职业:主任医师、教授毕业院校:首都医科大学代表作品:《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职称主任医师医生专长急诊科专家个人简介1997年调入急诊科,任急诊科主任。1999年、2000年连续2年被评为同仁医院的“十佳标兵”、北京卫生局系统先进个人,2000年入选北京同仁2-10-20人才工程成员。2001年被中华医学会远程会诊中心聘请为远程会诊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2001年至2004年连续被聘为北京同仁医院急诊专业技术骨干。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北京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会急诊分会北京学会委员,卫生部急诊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委,《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急诊临床与实践》年卷编委等职务。在8年的急诊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在急诊救治病人的一线,带领急诊医生抢救了大量危重症、疑难病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重症心力衰竭的急诊救治及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在全国心血管急症学习班中得到推广。此外,在心力衰竭机制、冠心病易感基因学、感染的鉴别诊断及心肺复苏机制的研究中均做出了一定的工作。五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19人,已毕业7人,从事科研课题10项,已结题5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临床专业书籍3部,2部为副主编。《急诊临床教学初探》获北京市1997年教学成果二等奖,《老年重症心衰院前急诊救及长期随访治疗》获北京同仁医院1999-2001年度新技术新项目奖D级,《国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积分》获北京同仁医院1999-2001年度新技术新项目奖C级,。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七年制、夜大、全科医师授课与临床指导。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项,承担同仁医院、好医生网站、双卫网、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的授课任务。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编辑

第一位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是东南大学急诊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我国第一位危重病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危重病会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同时也是纪委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2017年获得过“白求恩奖章”。

第二位是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留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呼吸危重症专家。主要从事呼吸系感染性疾病、呼吸危重症、呼吸内镜及介入诊治技术、间质性肺疾病、哮喘等方面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熟练地掌握呼吸专业特别是上述领域的理论知识、新进展、新技术和临床诊疗工作。在国内外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SCI文章7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壹等奖一项。

第三位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他先后进行过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医院获得性血行性感染等系列研究。其中有关限制抗生素使用降低耐药细菌感染的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发表在2003年的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上。该课题于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他在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被选为国际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秘书长。

第四位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近十年来,管向东教授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文2篇;获国家、省、部、厅、校级科研基金支持项目十余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与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1999,2000年);主编与研制CAI课件《心肺脑复苏》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主编《广东省ICU管理与医疗技术规范》2008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参编专著十余部。负责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重症医学学习班”五届。

第五位是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蓓蕾,他是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呼吸病学会ICU和呼吸机治疗学组副组长;南京军区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委,主要擅长呼吸系统危重病肺真菌病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肺癌的诊治,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主编专著部参编专著部发表论文余篇。

第六位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1992年开始从事危重病治疗与研究,研究方向为重症病人脏器功能监测与支持,在MODS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重症感染、临床营养支持、镇痛、镇静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承担四川省卫生厅课题、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获发明专利三项。曾获“亚洲医院管理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等奖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共发表论文逾百篇。

第七位是北京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从事重症医学的临床工作27年余,在重症患者的脏器支持技术,特别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20年3月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八位是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重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兼总干事、扬州市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扬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编委。2020年3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没有这个杂志!!

如果你看到了,一定是个非法的假期刊,非法出版物!!

只有这2个正规期刊:《内科急危重症杂志》〈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核心期刊,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

刊名: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非核心,国家级普刊,注意:仅仅发行电子版 主管:卫生部主办: 中华医学会出版单位: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周期: 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674-6880CN: 11-9297/R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创刊时间:2008

中华危重病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核心期刊,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

是北大中文核心(2014年版);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分为5个区。内科、外科、神经科、急诊医学与重症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是一种涵盖危重病急救医学各方面的学术期刊。

中华危重病急求医学杂志的具体工资情况我不太清楚,因为这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工作地点、职级、从业年限等等。不同的工作职位和级别自然会有不同的薪资水平。不过一般来讲,医学杂志编辑的工资较为稳定,一般工资水平可能在中等以上,除了基本薪酬外,其他的福利待遇也需要考虑进去,例如各种补贴、奖金等等福利。如果想要获得更加准确的工资情况,可能需要具体咨询相关医学杂志的编辑或人事部门。

中华危重病病医学杂志

2003年调整为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天津市天和医院共同主办,是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领域高级医学科技枯井,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为月刊,每期64页。本刊一直坚持制定具有学术带头意义的选题计划,站在学科前沿水平组织稿件,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动向编辑期刊,对跟踪和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稿件优先发展,保证了所刊载论文的学术内容代表国内最高水平,使杂志成为本学科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刊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毒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兵贵神速或衰竭发病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临床救治方法研究及救治经验。

中华危重病急求医学杂志的具体工资情况我不太清楚,因为这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工作地点、职级、从业年限等等。不同的工作职位和级别自然会有不同的薪资水平。不过一般来讲,医学杂志编辑的工资较为稳定,一般工资水平可能在中等以上,除了基本薪酬外,其他的福利待遇也需要考虑进去,例如各种补贴、奖金等等福利。如果想要获得更加准确的工资情况,可能需要具体咨询相关医学杂志的编辑或人事部门。

是北大中文核心(2014年版);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 索引序列
  • 中华危重病医学杂志主编
  •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编委
  •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编辑
  • 中华危重病医学杂志
  • 中华危重病病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