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论文前庭系统研究

医学论文前庭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

医学论文前庭系统研究

医学论文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编辑整理了其中的几点,供大家参考:1、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2、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3、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干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免费领取快速评职秘籍

qián tíng

vestibule

atria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特殊的感受器,能够接受适宜的 *** ,经前庭神经把 *** 信息传入到相应的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以及小脑,经过与其他感觉信息(如视觉信息、其它本体觉信息)的整合、加工等处理后,再经多条神经通路把这些信息传送到脑内更高层次的中枢,进行高层次的加工处理,甚至形成主观意识,或经一定的神经通路传送到运动神经核(如眼动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核等),从而做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功能反应。这些过程实际上都是高级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

人的前庭系统可分为三部分:外周前庭系统、前庭中枢处理系统和运动输出系统。

外周前庭系统由前庭器官与前庭神经组成,它们传送有关头的角速度、线加速度和相对于头的方向的重力线等信息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和小脑。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加工,并与其它感觉信息相组合以判定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前庭器官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感受器官,它藏在颞骨内的内耳迷路之中,结构非常小而且复杂,它的弯弯曲曲的硬管(骨管)里套著软管(膜管),可分为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骨性半规管分为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三部分,其内含有相应的三个膜半规管;骨性前庭内含有前庭囊,分为球囊、椭圆囊两部分。双耳的三对半规管的一端稍膨大,形成壶腹。在人直立并且头向前低30°时,水平半规管所在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前半规管位于与矢状线约呈45°的矢状平面内,后半规管位于与冠状线呈45°的冠状平面内。三对半规管互呈90°夹角。椭圆囊位于冠状平面内,球囊位于矢状平面内,椭圆囊与球囊互呈90°夹角。

前庭器官之所以能接受三维空间的运动信息正是由于它的解剖空间位置特点所决定的。骨性半规管、骨性前庭与膜半规管、前庭囊之间的腔隙含有外淋巴液;而膜半规管和前庭囊内含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之间互不相通,它们的成分和比重各不相同。三个膜半规管的壶腹端各有一壶腹嵴,是感受角加速度的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中各有一囊斑,或称耳石器,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重力的感受器。这些前庭末梢感受器主要由感受位置变动的毛细胞组成,前庭的平衡觉信息正是通过它们向中枢传递的。当身体移动时,管内淋巴液流动,触动里面的毛细胞,将旋转、加减速度等动态信息传到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的神经元胞体在内听道底部形成前庭神经节(Scarpa's ganglion)。这些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其树突与前庭感受器内的毛细胞联系,而轴突集合成束构成前庭神经,其中所含纤维总数为14000~24000根。前庭神经与来自耳蜗的蜗神经共同组成第八对脑神经-即前庭蜗神经,经内听道进入颅腔内, 然后进入脑干,主要至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分为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前庭上神经的分支有前壶腹神经、外壶腹神经和椭圆囊神经,分别接受来自前半规管壶腹嵴、外半规管壶腹嵴和椭圆囊斑的感觉传入,前庭下神经的分支有后壶腹神经、球囊神经,分别接受来自后半规管壶腹嵴和球囊斑的感觉传入。前庭上、下神经之间 ,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以及前庭神经及面神经之间还有细小的分支相吻合。

外周前庭的传入信息传到脑后,在三级中枢内进行加工处理。这三级中枢是脑干、小脑和大脑。

脑干中的前庭中枢:主要是前庭核复合体。前庭核复合体是前庭神经冲动传导的中继站,具有接受、整合、调节前庭信息的功能,包括前庭内侧核、外侧核、上核和下核。除接受前庭末梢感受器信息冲动外,它还接受对侧前庭神经核,以及视觉系统、小脑、大脑皮质等部位传来的信息。前庭核神经元可自发放电,以维持前庭系统静态平衡。

小脑中的前庭中枢:小脑可以直接接受来自外周前庭感受器的神经传入纤维,也可以接受来自前庭核复合体的次级传入纤维。小脑将这些纤维传入的信息进一步整合、分析后,继续向上一级中枢或相应的效应部位传导(如通过动眼神经核支配眼球的运动),并给予前庭神经核或外周前庭以反馈性的调节。虽然小脑不是前庭反射必须的,但当小脑切除后,前庭反射变得定位不准确且效率低下。

可以肯定的是,前庭神经核与大脑皮质之间存在有联系,但大脑皮质的前庭代表区(即主管前庭平衡感觉的中枢)确切位置仍然不甚明确。据认为猴的前庭代表区在中央后回后 部分头部皮肤代表区附近。在 *** 人听皮质前方的颞上回皮质时,病人常有眩晕等平衡失常的感受。目前一般认为前庭皮层代表区可能为多区域的,但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时至今日,已知前庭神经系统有7条神经通路: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视前庭相互作用通路和前庭皮层通路。其中主要的有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和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眼动通路的作用是在头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视力不变、稳定视觉。前庭脊髓通路的作用是维持躯体的稳定,保持姿势平衡。前庭植物神经通路主要表现在前庭受 *** 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心律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

内耳的前庭和耳蜗总称位听器官,顾名思义就是感知位置和听觉的,前庭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后者负责听觉。前庭的三个半规管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加速度,球囊、椭圆囊感知直线加速度。例如坐在行进的车中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车的加速、减速或转弯;又如乘坐电梯时那种升、降的感觉,这些都是半规管、耳石器感知的。

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一方面对人体变化了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另一方面参与调节眼球运动,使人体在 *** 改变和运动中保持清晰的视觉,故它对保持我们的姿势平衡和清晰的视觉起重要作用。其实,前庭随时随地都在工作,比如在一辆正常行驶的公共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站立的人往往会倾倒,但是很快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不会倾倒下去,这时候就是前庭在发挥作用,调整了身体姿势,达到了平衡。

转圈眩晕实际上是因为人的前庭正处于一种比较紊乱的工作状态。而受过专业训练后才能达到高超的平衡能力。比如运动员在进行优美的翻滚跳跃动作的时候就是前庭在准确地判断身体的位置,进而达到平衡身体的动作。

为了减少太空飞行过程中易发的运动病,宇航员需要进行前庭功能训练。据介绍,此病是目前航天界悬而未决的难题,发病率高达30%~50%。俄罗斯非常重视前庭功能训练,而美国则主要采用注射药物的方法来防止运动病的发生,我国则采用综合方法,一方面进行训练,同时也研制了几种预防运动病的药物。

内耳的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感受器官,其次为视觉和本体感受器。三者只要其中任何一种感受器向中枢传入的冲动与其它两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协调一致,便会产生眩晕。所以,眩晕多是由前庭疾病引起。眩晕患者就诊时,医生常首先要求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测,以便分析、查找眩晕的原因和引起眩晕的病变位置和程度,然后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前庭系统几乎随时随刻都在执行任务。换言之,前庭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运作息息相关,例如,儿童能专心地学习,就是前庭、本体觉与视觉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感觉统合”。

人在凝视时,需头颈稳定不动;追视移动的目标时,需头颈稳定地移动,如此捕捉的影像才会清晰。前庭系统将地心引力的强弱信息,提供给视觉系统,形成远近、高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此即“空间视知觉”。这是前庭系统与视觉系统的感觉统合。

平衡仪检查平衡功能

前庭系统与本体运动觉系统相互配合提高肌肉张力,带动肌腱、韧带、骨胳与关节做出平衡动作,并维持姿势。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运动觉的信息整合,掌握四肢在三度空间的位置,形成有意义的身体知觉。

前庭系统的传入纤维分别送信息到左右大脑半球,促进身体左右两侧统合,使儿童在学习复杂动作时,反应灵敏。前庭系统还有神经纤维联系情绪中枢,进而影响情绪中枢,包括正面与负面作用,如兴奋、紧张、平静等。

前庭系统发挥的是脑的基本功能,因此对健康成人,前庭默默地运作,当事人可能根本忽略它的存在。但对成长中的婴幼儿,前庭系统在其身体发育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容怱视。比如婴儿通过抬头看、侧头听、踢腿、挥手、摇晃身躯等活动,能够体验感觉信息输入脑部的喜悦,于是不断反复地动作。借助这种积极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婴儿的经验,也活化了他们的大脑。这其中,前庭系统扮演了最基本的角色,发挥了关键性的功能—“合纵连横”。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体内生理或病理性的位置觉 *** 与大脑感觉中枢中常态的空间位置觉模式的冲突,是人体平衡系统功能紊乱或失常的表现,包括患者自身旋转感或周围景物旋转感、摆动感、漂浮感、升降感及倾斜感等。内耳前庭神经系统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主系统,且与全身其它系统存在广泛联系,其自身疾患或其它系统疾患累及前庭系统均能导致眩晕。故眩晕多由内耳前庭系统不协调引起,约占眩晕病例的70%。

前庭平衡功能异常是为何引起眩晕的呢?众所周知,一架双引擎飞机正常平稳飞行时,若一个引擎出现故障,飞机就会失衡偏离航向或翻滚,但经过飞行员调整,一个引擎的飞机还能够恢复平稳飞行。如果故障引擎不加以修复,飞机就会反复偏离航向而难以驾驭。人体就像一架双引擎飞机,两侧内耳前庭好比飞机的两个引擎,眩晕就如同故障飞机的偏离航向或翻滚一样。正常时两侧前庭共同协调完成人体平衡的感知和调节。当一侧前庭出现病变时就破坏了人体原来的平衡状态,眩晕、天旋地转等感觉就发生了。经过休息、治疗后,眩晕可以缓解,其中大多数是经过神经中枢调整,产生前庭代偿后重新建立平衡的结果,只有少部分病人是得益于受损的前庭功能恢复。若眩晕的病因不能解除,反复影响前庭,前庭功能时好时坏,患者就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

当人体平衡出现障碍时,如走路向一侧偏斜等,就需要作前庭功能检查以确定前庭器有无疾病、其病变程度和性质。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平衡功能检查、旋转试验、冷热试验等。

平衡功能检查:平衡障碍的主要症状是偏倒、错指物位、行走或书写障碍。常用的有以下检查方法。

Romberg试验。又称闭目直立检查法。受检者闭目,双脚并拢直立,两手臂向两侧伸直平举与肩平。迷路有病变时,将向患侧偏倒;头部转动时,偏倒的方向随之改变。小脑有病变时,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不随头位的转动而改变偏倒的方向。

错指物位试验。检查者与受检者对坐,各伸出一手臂,食指伸出,其他四指握拳。检查者手背向下,受检者手臂向上。嘱受检者将手臂举起再向下移动,以食指接触检查者的食指。先睁眼试之,然后闭目检查。迷路有病变者,闭眼时不能正确指向预定目标,双手食指均向患侧偏斜。小脑有病变时,患侧食指向患侧偏斜,而健侧食指则能正确地接触检查者的食指。

静动态平衡台检查:静动态姿态平衡仪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检查,它为客观评价和量化平衡问题提供了可能,因为它将平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只要病人可以保持站立和自由活动就能检查。它能够按照重要顺序分类显示控制姿势的各种感觉信息传入(视觉、前庭、本体),也可以区分哪个系统出现问题而导致平衡障碍。它能够产生可再现的运动转换,以研究病人对干扰的姿势反应。软件进行了特别设计,可以用来进行平衡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客观并量化评价前庭康复患者的治疗结果。

最常用的方法是巴拉尼氏法。受检者坐于琼斯氏转椅中,头前倾30°,将头固定于头托上,使外半规管保持水平位置。令受检者闭眼,先顺时针方向旋动转椅,在20秒内旋转10次,满10转时立即停止。令受检者向远处凝视,计算眼震时间。10分钟后再逆时针方向旋转10次,计算眼震时间。中国有学者统计的正常值,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眼震时间平均为23秒,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眼震时间平均为22秒。

每侧耳分别用30℃冷水和44℃热水 *** 40秒钟,每次相隔5~10分钟。受检者两眼凝视屋顶一点。以水平眼震为观察的记录标准。用停表计算灌水开始至眼震消失的时间。本法可为鉴别外周或中枢前庭病提供参考。以空气(23℃冷气和49℃热气)代替水作为 *** 来诱发眼震,是一种较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方法。此法具有操作简便、受检者较舒适、可应用于鼓膜穿孔患者和不需收集流出的水等优点。

眼球震颤是两眼球的一种不随意的、节律性的往返运动,由慢相和快相组成。慢相是眼球向某一个方向缓慢的转动,快相则为继慢相之后眼球迅速返回原位的运动。通常将快相定为眼震的方向。每一个半规管的壶腹嵴和两侧眼外肌之间有功能上的联系。因此,前庭迷路有病变时(如梅尼埃病)或做冷热试验时,半规管受到 *** ,就产生眼球震颤。

眼震类型:分为水平型、旋转型、垂直型、斜动型及混合型(如水平旋转型)。

眼震强度:分为三级:Ⅰ级,仅向一个方向(向左或向右,通常是眼震的快相)注视时出现眼震。Ⅱ级,向一个方向和向前直视时均出现眼震。Ⅲ级,向各个方向(包括眼震的慢相方向)注视时均出现眼震。

有时眼震过于细小,肉眼不易观察。为了仔细而清楚地观察眼震,可嘱受检者戴上Frenzel眼镜,眼震就被放大而可明显观察。

眼震录像(先左向,后右向)

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phy,简称ENG)检查:眼震电图是眼震的客观记录,较肉眼观察更为准确。根据记录可测出快慢相时间及眼震频率。其生理基础是利用电子仪器记录角膜和视网膜之间的电位改变。眼球后部和视网膜带负电,而眼球前部及角膜带正电,因此眼球运动就产生电位改变,此称为莫勒氏原理。在眼球周围贴上电极,眼动时引起的电位变化就会被记录出来。近几年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 简称VNG)被应用,它通过远红外技术记录眼球的运动,消除了电极易受干扰的缺点,得到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罗伯特•巴拉尼(Rubert Barany,1876—1936,191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是奥地利著名的耳科医生,1900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前往法兰克福的实验室(内科)工作一年,回维也纳后学习了一年外科,一年神经外科。1903年受到了欧洲当时著名的耳科教授亚当·波利兹的指导,主要研究的课题是前庭,他提到前庭是受到神经支配的,并对眼球震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天,巴拉尼为一位病人耳注射时,病人有强烈的眩晕感,他发现这次注射液的温度比平时低了很多,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位于内耳半规管中的淋巴液会因温度的改变而发生一些变化。1905年5月他发表了题为《热眼球震颤的观察》的论文。经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前庭在旋转后会使人产生头晕现象,称为前庭反应。他还发现内耳前庭器与小脑有关,从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学的基础。1909年亚当•波利兹教授病重后,他把主持的工作全部交给了巴拉尼。1910年至1912年间,巴拉尼先后发表了《半规管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以及《前庭器的机能试验》两本著作。1914年巴拉尼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是人材济济的维也纳大学首位获诺贝尔奖的人。巴拉尼一生发表了184篇科研论文,治好许多耳科绝症,创立了研究内耳前庭器官、小脑、肌肉三者相互为用的方法。当今医学上探测前庭疾患的试验和检查小脑活动及其与平衡障碍有关的试验,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1916年以后,巴拉尼一直在乌普萨拉耳鼻喉科研究中心主持工作,直到1936年4月8日逝世。

美尼尔(Prosper Ménière,)生活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医学繁荣时代。1799年6月18日,美尼尔诞生于法国西部美丽的城市Angers。17岁进入Angers大学医学院预备学校。他品学兼优,成绩出类拔萃。20岁去巴黎一家著名医院当实习医生。嗣后,他得到法国医学名流的赐教。起先在杜伯西斯(Dubsis)指导下学习产科学,接着向邱梅尔(Chomel)学习内科学,随后杜佩特伦(Guillaume Dupuytren)又选他为急诊外科医生。1830年,巴黎爆发一场恶战,数以百计的伤员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医院,美尼尔出色完成了治疗任务。1834年,美尼尔开始在巴黎大学医学院任教,先后讲授卫生学和产科学。翌年,法国南部霍乱流行, *** 任命他为委员会主任前去治理,为此荣膺骑士勋章。

1838年,是美尼尔一生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著名的耳科学家伊塔德(Itard)去世,帝国聋哑研究所主任空缺,美尼尔受命到此工作。这时,他对耳病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 经常为医生讲授听器的检查和耳聋治疗方法。提醒人们重视近亲联姻所致的耳聋后患。他非常注意对各种耳病的颞骨标本进行观察,并长期从事耳科学实践活动,发现了传统上认为是卒中型脑充血的内耳疾病。尽管这种以他名字命名的疾病-美尼尔病被后世误解,但是,他的发现 最终被科学发展所证实。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耳科学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美尼尔的著作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位年轻姑娘乘坐公共马车旅行了几个小时,途中自感听力急剧下降。她到巴黎后,美尼尔为其接诊。几天后,姑娘死亡。美尼尔为其做了尸检,在迷路内发现了“红色粘性淋巴物”。13年后,即1861年1月8日,在每周一次的巴黎医学专科学会上,美尼尔宣读了题为“一种特殊内耳病变所致严重耳聋”的论文。他谈到在13年前译著中所附的姑娘尸检病例,当时患者除旅途中突然耳聋之外,还诉有持续性眩晕、伴有呕吐。他还谈及尸检时所发现的唯一病变是半规管充满红色粘性物,耳蜗、大脑、小脑和脊髓均正常。美尼尔讲述了经他多年观察的耳病症状规律,着重强调这种内耳病变无致死后果。他指出,自己的观察与早在30年前弗洛朗斯(Flourens)在豚鼠实验的发现(即动物半规管破坏后,其头颈、躯体不能随意运动)相类似。最后,他总结了四点:⑴完全正常的听器可突然发生功能紊乱,出现各种连续或间断噪声,很快伴随程度不同的听力下降。⑵内耳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被误认为是小脑病变,如眩晕、摇摆感、步态不稳、旋转感和坠落感、恶心、呕吐和晕厥。⑶发病为间断性,继而听力下降加重,并可突然失聪。⑷上述症状可认定,导致功能紊乱的病变部位在半规管内。

这种疾病就是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尼埃(梅尼埃)病。

美尼尔当时对美尼尔病的表述与当今美尼尔病的概念,即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耳鸣、耳胀满感为特点几乎完全相同。由于当时凡具有眩晕、耳鸣、耳聋症状全被看作卒中型脑充血病征。所以,尽管美尼尔对自己的表述坚信不移,但许多人仍大惑不解。在美尼尔演讲一周后,一位著名医师作了一篇题为“关于卒中型脑充血以及它与癫病的关系”报告。他谈及的诊断卒中型脑充血,实际上包括许多可以进一步分类的疾病。他固执己见,还引述一周前美尼尔的论文,声称美尼尔表述的疾病亦属卒中型脑充血范畴。二者的演讲立刻引起激烈争论。为了破除陈腐的传统观念,美尼尔不仅发表了这篇论文,而且在六个月之内又连续撰文四篇,反复陈述:⑴内耳疾病引起卒中型脑充血症状;⑵内耳病变以卒中型脑充血症状为特点;⑶对内耳病变的观察是以卒中型脑充血症状为特征的。这些论文都发表在同年巴黎Gazette医学杂志上。不幸的是,美尼尔病刚被提出,1862年2月7日,美尼尔本人就因染肺炎而辞世。美尼尔匆匆走了,他未为此而获殊荣,他的墓碑也未铭刻这个伟大的发现,留在他身后的只是以他名字命名疾病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1867年,维也纳著名的耳科医生,即后来被誉为“现代耳科学之父”的波利兹(Politzer)首肯美尼尔阐述的耳病观点。遗憾的是,他错误地解释美尼尔病发作原因是迷路出血,从而为认识美尼尔病安插了步入误区的路标。

1938年,霍尔皮克(Hallpike)和凯尔恩斯(Cairns)从病理组织学上揭示美尼尔病是膜迷路积水和扩张,以蜗管及球囊为甚。以后又为多人所证实,且又发现内淋巴囊病理改变。美尼尔病是具有膜迷路积水特征的内耳疾病,并以膜迷路积水为其别名,这些已为大家接受。已知美尼尔病的病因与变态反应、内分泌紊乱、病毒感染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各种因素均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膜迷路微循环障碍,神经上皮缺氧而致感觉上皮受损。耳蜗供血不足致使血管纹血流量减少和内淋巴生成减少,继而中间代谢产物瘀积,膜迷路内渗透压增高,外淋巴与血管内液体渗入膜迷路形成膜迷路积水, *** 及损伤耳蜗,产生耳鸣、耳聋; *** 前庭终器出现眩晕、平衡失调以及恶心、呕吐、心律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耳蜗微循环、解除膜迷路水肿,成为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则。对药物疗法无效者,可针对内耳功能受损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然而,美尼尔病的很多难题尚未解决,仅有关膜迷路积水发病机理就有很多说法,如膜迷路水肿究竟如何形成?为何膜迷路水肿个体间差别极大?如何预防本病特别是听力受损?等等。

白血病系统研究论文

血液病简介:目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联合化疗两大手段,但由于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配型问题和多药耐药性的存在,仍有30%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再则,高强度的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使患者难以坚持。有报道说,复方青黛片(白血康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效,本组将该药扩大应用到其它类型白血病等,观察其临床初步疗效。

1. 刘兴元,吴玥,吴长根.改良四唑盐法快速检测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中华儿科学杂志.1997;35(3):. 刘兴元,曾国芳,谢晓恬,孙祖越.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及bcl-2基因表的影响.上海医学.2006;29(3):. 刘兴元,吴玥.四唑兰法体外快速药敏试验的研究.国外医学儿科学.1992;19(2):. 刘兴元,谢晓恬.氟康唑治疗白血病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13(2):. 刘兴元,谢晓恬,付晓燕.儿童急性白血病肝功能损害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小儿血液.1998;3(6):. 刘兴元,谢晓恬.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效果.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13(1):. 刘兴元,谢晓恬,杨剑倩.儿童急性白血病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铁道医学.1998;26(4):. 刘兴元,谢晓恬,王耀平.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儿童白血病肝浸润.临床儿科学杂志.1999;17(5):. 刘兴元,顾萍,刘振荣.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发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体会.实用儿科学杂志.1998;13(4):. 刘兴元,谢晓恬.PVDL诱发酮症酸中毒的治疗.临床儿科学杂志.1999;14(2):233.

慢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系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呈慢 性弥漫性恶性增生并浸润全身各组织,增生的细胞常无明显的成熟障 碍。 • 根据细胞类型分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等 主要内容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 • • • 1.疾病概述 2.病因及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分期 4.诊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查 5.治疗 1 CML疾病概述 CML疾病概述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简称慢粒)亦称 为慢性髓细胞白血 病(CML),是一 种起源于多能干细 胞的髓系增生性肿 瘤,粒细胞生成显 著增多,而清除率 相对缓慢,造成粒 细胞在体内积聚。 2 特点:外周血白细胞 总数增加,骨髓和外 周血中粒细胞显著增 多,脾脏明显肿大, 多因急性变而死亡 3 CML在不同国家、不同地 区和不同种族发病不尽相 同,在欧美西方国家,发 病率约为万。 在 我国则约为 万,占白血病病人的15%, 中位发病率年龄为45-50 岁,男性多于女性 2 CML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较公认的因素 是电离辐射 (放射性药物、 放射治疗、X线 诊断和治疗及γ 射线的接触), 暴露于辐射的 人群有较高的 CML发病率 2 化学因素:常 年接触苯类化 合物以及某些 药品,如保泰 松、氯霉素及 烷化剂等,可 诱发CML 3 病毒因 素:RNA 肿瘤病毒 4 遗传:尚待进 一步研究,当 母体患慢粒时, 妊娠的下一代 子女可不受影 响,孪生兄弟 一人患CML, 另一人未发现 相同的遗传学 异常,也不会 患此病。 3 CML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无症状 期、慢性期、加速器及急变期4个阶 段,多数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 去就诊并得以诊断。 只有极少数人 在体检和因为其他原因检查血液时 才发现血液异常,此时脾脏可能已 有轻度肿大或不大。 查看更多

小儿白血病主要论文(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小儿血液专科撰写和文献期刊发表)主要临床治疗论文:血液系统肿瘤患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防治.现代医学,2004年,第2期大剂量阿糖胞苷在小儿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副反应及其防治.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第1期婴儿白细胞的远期疗效和预后分析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第3期同济9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远期疗效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年,第12期强烈化疗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肾功能的保护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第2期大剂量阿糖胞苷早期强化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小儿血液,2001年,第6期亚胺培喃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并发感染疗效分析.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第3期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儿童白细胞和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儿科杂志,2000年,第6期左旋门冬酰胺酶两种用药方式治疗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年,第11期多中心协作方案序贯治疗高危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第3期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儿童急性白血病肝脏浸润11例报道.临床儿科杂志.1999年,第5期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型白血病.中华儿科杂志,1998年,第9期儿童急性白血病肝功能损害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小儿血液,1998年,第6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小儿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中国肿瘤临床,1998年,第9期PVDL诱导治疗儿童急淋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疗效分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学版),第1期(增刊)小儿恶性肿瘤强烈化疗后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中华儿科杂志,1997年,第3期吡柔比星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第3期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第6期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强烈化疗后感染中的防护作用.临床儿科杂志,1997年,第2期MCP-841,842方案系统长期治疗儿童淋巴源性恶性肿瘤临床疗效.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年,第11期左旋门冬酰胺酶脱敏疗法.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年,第2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恶性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4年,第6期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和临床.临床儿科杂志,1994年,第4期(增刊)主要基础研究论文: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时血浆和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测定研究.上海医学,2005,第3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和血浆中的表达.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第1期阿糖胞苷体外对人HL-60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淍亡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小儿血液,2004年,第3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细胞株的表达.中国小儿血液,2004年,第4期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淍亡及其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第4期汉族人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上海医学杂志,2003年,第1期(增刊)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第4期难治性白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第6期还有很多内容

医学论文前瞻研究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的生命。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中国论文榜,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咨询和发表辅导!

医学论文研究方向写回顾性研究的选题、前瞻性研究的选题、一般的医学论文的选题。根据相关资料查询,医学论文选题有三个大方向:回顾性研究的选题、前瞻性研究的选题、一般的医学论文的选题。1、回顾性研究是对过去某段时间内自己经历的病例资料,或搜集本单位某阶段收治的某种疾病的病例资料作为选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2、前瞻性研究: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是严格按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获得的,确定选题不受既往积累资料的限制,故选题有极大的活动度和随意性。3、常见的医学论文选题有三个大方向:文献、临床、创新。

信息来源:创新医学网1 选题阶段:论文的选题,也即是科研的选题,有时一项科研可产生多篇论文。选题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步: 初拟题目:在这项工作之前必须手中有信息、资料和设想,当然可以是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总结,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临床遇到的罕见病和疑难病例; ⑵ 危重病人的诊治经验; ⑶ 阅读国内外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受到的启发,进行技术和方法的移植研究; ⑷ 新药、新仪器的临床应用,新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 ⑸ 上级布置或招标的题目。在初步考虑拟选题目之后,应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避免题目类同、结论陈旧和不符合客观事实。在别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寻找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题目。 实验研究阶段:这包括应用国外或国内的先进手段、药物、手术方法、检测等进行临床试用、观察和随访调查,并用动物或正常人作对照试验,要求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及资料,作为论证和评价成果的依据。 整理、分析资料和总结阶段: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临床分析和比较,得出显效、有效和生存率、死亡率、发病率等结论,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引证文献作对比。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并对病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进行论证,包括预后的估价。最后对论文作出自我评价,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撰写论文阶段:该详则详,该简则简,文字简练,用语准确,恰如其分,切忌浮夸和虚构。当然,在产生论文以前,每位作者必须学会文献检索,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的 X2 检验、 T 检验、 F 检验、相关分析、回归运算、如何选择样本大小等,努力阅读医学情报信息和文献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写出真正好的论文。2;医学论文撰写中的常见问题 科研设计的选题与立题问题 标题太长,主题不突出。 标题与内容不符,或题目太大而内容贫乏。 标题单调,主题不明确。关于题目要求: ⑴ 可检索性; ⑵ 特异; ⑶ 明确; ⑷ 简短。命题方法: ⑴ 方法; ⑵ 结论; ⑶ 探讨。 关于把 “ 构成比 ” 当 “ 率 ” 的概念问题。在医学文献中,我们发现有些作者对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等概念混淆不清。 关于疗效的确切评价问题。 只有观察组没有对照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医学研究结果如无适当的对照比较,就难结论。即使有了对照组,若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同样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以上可见,对照组与实验组一定在性别、年龄、病情、病期、病型、部位、疗程等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其结果才有科学价值。 病例资料经过有意无意的挑选:有些论文,对所谓 “ 资料不全 ” 、 “ 疗程未满 ” 、 “ 未随访到 ” 的病例剔除不计,这样所得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疗效高,因为若如此剔除,其结果的科学性必然成问题。更有甚者,对一些数据,主观臆断地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加以剔除,完全失去了这次研究的意义。 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不够。 ⑴ 无明确的客观指标、仅凭患者主诉进行考核; ⑵ 观察、研究人员的主观偏面性; ⑶ 考核标准过低; ⑷ 数据未经统计学处理; ⑸ 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统计学分析的差错。 ⑴ 对照组的设立(随机同期对照、历史性对照、不同地区或医院的对照交叉对照); ⑵ 随机化分组(简单、区组、分); ⑶ 盲法(非盲、双盲)。 以上资料,说明了在考核疗效时一定要注意: ⑴ 病例资料的可比性; ⑵ 客观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 ⑶ 考核指标要有严格的科学性(可比性、指标不能过低,不能有主观偏面性等)。图表的应用问题:图表是表达研究数据,使之一目了然的最简洁方法。一般来说 “ 图 ” 是从 “ 表 ” 来的,可以使读者从图中看出一个大概趋势和实验内容。在图表应用上,可用文字表达的就尽可能不用图表,必需用的也不宜过多,一般在 4 幅以内。3 写作技巧问题论文要使读者喜爱就必须求 “ 新 ” 、 “ 精 ” 、 “ 全 ” 。文字简练达到 “ 量体裁衣 ” 的水平,力争达到 “ 少一句不够,多一句嫌罗嗦 ” 的要求。一般论著字数在 2500 ~ 5000 字左右,摘要在 1500 ~ 2000 字左右,病例报告在 1000 字左右。字迹要端正。简化字要规范,不用自选字及自选简化字。各种符号亦要符合规范。其他当有医学名词、药物名词、数字、统计学符号、缩略语、基金资助、著作权法等问题,一切均按国家及中华医学会规定的标准执行。计量单位请按法定计量单位书写。

做人难,做医生更难。

医学论文研究统计学

医学统计论文

医学统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医学研究对象的数据和作出推断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医学统计论文,仅供参考。

摘要: 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研究者在书写医学论文时应根据论文设计及资料的类型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切记勿盲目套用。同时,还应注意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应满足设计的要求。医学统计方法的正确运用,是充分利用试验研究获得的数据,也是最终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的必要条件。

关 键词 :医学统计;方法;运用;原理;选择

一、统计学方法简介

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检验水准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医学论文中常提到检验水准即α,它是用来表示组间实际无差别而统计结果判断有差别,犯这类错误的概率。实际工作中常取α=,当研究数据计算的P值小于时,组间差异比较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的内容。统计描述是指根据资料及原始数据分布的类型,选择正确的指标来描叙资料及数据的特征。而假设检验即组间差异性检验,是医学论文中最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资料类型则包括能用具体数据表示的定量资料与不能用具体数值表示但能反映被观察对象某一特征的定性资料。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包括率、相对比和构成比。而参数法及非参数法是常用的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参数法一般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法常用的有秩和检验。

二、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原理

合理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处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联系,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应对医学研究设计方法进行说明。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遵循随机、对照、均衡和重复四大原则。在进行试验设计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分组及选择合理的检测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医学论文就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进行推断总体,找出其共性,得出结论。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样本应具有一定数量,能反映出该事物的规律性特征,但又应注意例数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选择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少的样本例数。研究者在选择样本对象后应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疾病诊断的标准等。此外在试验中所用到的试剂、仪器的型号、规格等都应作出说明,以供读者借鉴和做出判断。选定好研究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组。在进行分组时研究者一般遵循统计学中的“随机分配”、“设立对照”以及“均衡”、“重复”的原则。随机化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有对照才有比较,在进行组间比较时,应确定好处理因素与实验效应的关系。均衡性则是要使得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对照的结果让人信服。观察实验效应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正所谓主观指标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调查受试者自己判断的主观感受;而客观指标则是通过仪器来检验和测量所得出的结果。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选择客观性较强、高灵敏性和精确性的指标。

三、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直接影响到论文结论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常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资料类型、试验设计的方案、样品大小、水平数、特定条件、数据分布特征以及综合分析等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当定性资料正态分布时,研究者一般用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统计描述指标;当定性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可选用中位数及级差来表示;当定量资料正态分布且组间方差齐时一般选用参数法,反之则选用非参数法。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50)的定量资料且方差齐的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其特点是在均方差不知道的情况下,可以检验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大样本(n≥50)采用u检验;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则用方差分析,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采用q检验;Dunnett检验则适用于多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的比较。定性资料中,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分为二分类和多类反应,如治疗结果为显著和好转的人数等,该种资料可选用字检验,大样本(n≥50)时采用u检验。如:患者的治疗结果评定为痊愈、显著有效、好转、无效或死亡。该种资料可选用秩和检验或u检验。总之,不论论文中选用的是哪种统计学方法,都要计算出检验值,然后再根据统计量值来判定P值的大小,结论一般描述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四、常见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分析及对策

1.统计方法误用。最常见统计方法误用是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而误用卡方检验。例如:在评价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中,治疗组显著有效、有效、无效三种分型分别为15例、10例、8例,对照组分别为14例、11例、9例。本资料例数较少,应选用等级比较的秩和检验,而有些作者却认为只要是率的比较就可以采用字检验。研究者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应根据相应的原则,对文章研究目的、资料类型、样品大小、水平数、数据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

2.选用检验方法错误。在有些论文中,作者常将本应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的误用t检验。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50)定量资料且方差齐的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而方差分析及q检验主要用于对多个样本均数进行比较,几种不同治疗或处理方法等的同时比较。例如:在讨论中、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时,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患者的一些指标变化。组间多重比较应用q检验,但文中作者采用的是t检验,对三组均数进行两两比较。这不仅造成了资料的利用率低,也增加了假阳性的概率,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五、结论表述中的统计学应用

资料的统计处理不是医学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统计学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依据或者线索。因此,在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应把握统计学术语,对结论做出科学的分析跟解释。在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结论时研究者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研究者习惯上将“P<”称为显著性,不应误解为差别很大或者在医学上有显著的价值。统计推断是以一定的概率界值为依据,说明来自同一总体的可能性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试验中的差异不能用抽象误差进行解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试验既定的条件下,差异可能是因抽象误差引起的,在增加样本数量的情况下,差异可能变成“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9):2563.

[2]关红阳,郭轶男.医学统计t检验的分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0):114.

科学研究很早就已经从简单的定性分析深入到细致的定量分析,科研工作者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分析问题,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直接影响着论文的结果分析。在医学科研写作中,实验设计的方法直接决定了数据采取何种统计学方法,因为每种统计方法都要求数据满足一定的前提和假定,所以论文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以后将采取哪种数据统计方法更可靠。医学统计方法的错误千差万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统计方法和实验设计不符,造成数据统计结果不可靠。下面,医刊汇编译列举一些常见的可以避免的问题和错误: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一、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使用错误或不当。医学论文中,最常见的此类错误就是实验设计是多组研究,需要对数据使用方差分析的时候,而作者都采用了两样本的均数检验。二、统计方法阐述不清楚。在同一篇医学论文中,不同数据要采取不同统计处理方法,这就需要作者清楚地描述出每个统计值采用的是何种统计学方法,但在许多使用一种以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医学论文中,作者往往只是简单地把论文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了整体罗列,并没有对每个数据结果分析分别交代具体的统计方法,这就很难让读者确认某一具体结果作者到底采用的是何种数据分析方法。三、统计表和统计图缺失或者重复。统计表或者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让读者了解统计结果。一个好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应该具有独立性,即作者即使不看文章内容,也可从统计表或统计图中推断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一些医学论文只是简单地堆砌了大量的统计数字,缺乏直观的统计图或表;或者虽然也列出了统计表或统计图,但表或图内缺项很多,让读者难以从中提取太多有用的信息。另外,也有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篇幅,同时列出统计表和统计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统计表的优点是详细,便于分析研究各类问题。统计图(尤其是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反映变量的数量差异。医学论文中对数据统计结果的解释,最常见的两个错误就是过度信赖P值(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和回避阴性结果。前一个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一些作者对P值含义理解有误,把数据的统计学意义和研究的临床意义混淆。所以医学研究人员一定要注意不能单纯依靠统计值武断地得出一些结论,一定要把统计结果和临床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至于回避阴性结果,只提供阳性结果,是因为不少作者在研究设计时,难以摆脱的一种单向的思维定式就是主观地先认定自己所预想的某种结果结论。在归纳某种结果原因时,从一个方向的实验就下完美的结论,尤其是如果这个结论可能对实际情形非常有意义时。这样的思维定势过于强调统计差异的显著性,有时会刻意回避报道差异的不显著结果,不思考和探究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和意义,反而会因此忽视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

一般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有:t 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统计检验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数据的类型(计量、计数) 、组数的多少(两组、多组) 、样本量的大小以及对比的方式(相互比较、配对比较) ,此外计量数据还要考虑分布形态和方差齐性等问题。

医学论文前瞻研究方向

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的区别是前瞻性关注最新研究,回顾性研究主要关注以往的研究。

前瞻性临床研究是研究者根据选题和设计的要求而进行的研究。其特点是有明确的研究目的, 周密的研究计划, 合理的观察指标, 并严格按设计要求详细记录临床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归纳、统计、分析, 得出某一结论。

医学论文写作前瞻性分析科学性强,可信度高,但难度较大,关键是制定好研究方案。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导实践的研究。

回顾性分析一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所要分析病例的范围和期限,使观察条件、病例诊断标准、病例收集标准、疗效判定标准等一致,尽量减少误差。回顾性分析的科学性虽然不如其它研究方法,但是病例资料比较容易获得。

回顾性研究的优势

我建议大家发表一些靶标类的、预测类的、评分类的研究,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三种研究。你可以查找最新的文献,了解最新的预测模型、靶标,换一种思路。比如这篇文章:《CNS 评分预测使用派姆单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这个评分是不是可以换成其他评分呢?因为评分系统很多,那如何这个评分系统不这么好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改进一下呢。它做了非小细胞肺癌,那我可以换成其他的小细胞肺癌啊,其他的肿瘤啊。

它用了派姆单抗,那我们可不可以换成其他单抗/当然,这些只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哈,并不一定是可行的。我想说的是,你只要阅读大量文献,来看看哪些你可以换一种思路,变成你自己的研究。

看完回顾性研究的选题技巧,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想自己篇!但是对于回顾性研究的具体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不熟悉,那么,请看过来。

论文的研究方向应该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学科领域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填写论文研究方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学科门类。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背景,选择相应的学科门类,如哲学、经济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2. 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的,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如中国古代文学、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等。3. 参考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可以参考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便更好地确定研究方向。4. 遵循学术规范。填写论文研究方向时,应遵循学术规范,避免出现模糊、不准确或无关的研究方向。总之,填写论文研究方向需要结合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学科背景进行选择,同时要遵循学术规范,确保研究方向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一般就是从药物的剂型。药代动力学方面。简单的药理学在方面进行研究。这个一般都要找导师。寻求课题,最好的方法是从知网上看,近两年一些研究生毕业的研究方向。

  • 索引序列
  • 医学论文前庭系统研究
  • 白血病系统研究论文
  • 医学论文前瞻研究
  • 医学论文研究统计学
  • 医学论文前瞻研究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