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论文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 [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10][宋]窦材《扁鹊心书》。 [11][宋]张杲《医说》。[12][13][15][19]《素问•上古天真论》。[14]《庄子•在宥》。[16]《素问,举痛论》。[17]《灵枢•九针论》。[18][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20]徐以经《中华医易荟萃》黄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21][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传统道教与中医养生 作为民间道教太平道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就存有大量的养生和医药内容。《太平经》中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及精气神学说,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并将此学说贯穿于养生与治疗之中。在养生方面,《太平经》注重内养功,认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这种内养功强调守“神”,提出:“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悬象而思守,行顺四时气,和合阴阳。”就预先给五脏各画一副神像,炼功开始时,按季节、日、时挂出相应的画像,以此作为信号和提示,卧下人静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脏器上。通过这种意守脏器的练意功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理论和炼养方术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认为,万物皆源于“道”或“一”,谁能得道守一,谁就可长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论和方法。如《极言》篇说:“是以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静养、导引、吐纳、食养、服丹等修炼方法。葛洪特别强调内保精气。他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至理》)他把行气的方法归纳为吐纳、导引、胎息三种。吐纳是用呼吸行气,导引是用形体行气,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气相结合而行气。并具体介绍了其炼养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炼养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气功中发展,沿用至今。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道教徒们创造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法,在历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诸如存思、守一、外丹、内丹、导引、呼吸、服饵、咽津、服气、符篆、房中等养生修炼的大量资料。 “存思”“守一”属于精神修炼。外丹是指炼服长生不老的金丹,内丹则是熔心、息锻炼于一炉的综合修炼方法,相当于气功。早期金丹派以炼外丹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则修炼内丹,称为晚期金丹派。内丹理论以黄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认为人身即为一个炼丹的“鼎炉”,人身内的精、气、神则是炼丹的原料,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结丹长生。从道教的初建到兴盛,留下了大量关于内丹修炼的著作。随着内丹派的兴起,内丹理论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传统的内丹又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道禅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统理论和稳妥有效的功法。虽然不能成仙,但能帮助人们健身祛病,延年益寿。这对中医养生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道教形体方面的修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及武术等内容。导引通过肢体的屈伸俯仰,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历来为道家所重,修道者无不从导引做起。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资料中就有一幅彩绘的《导引图》。葛洪《抱朴子》中有龙导、龟咽、燕飞、蛇屈、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动作的运动方法。隋唐之后逐渐由导引衍化出诸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有效的运动方法。可以说葛洪的道教导引和华佗的医家导引是这些方法的前身。 食饵方面的修炼主要有服食金丹(矿物类)、五芝(菌类植物)、咽津、服气等。如前所述,道教认为服食用矿物药炼制的金丹和仙药五芝,可以成仙,显然是荒诞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则不可埋没。咽津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动作,这是道教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关于咽津,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葛洪曾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介绍了叩齿之法,称此为“坚齿之道”。此法在唐宋时极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发展。明代高镰所撰的《遵生八笺》曾详细记载此法。事实证明,这种口腔保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服气,又称辟谷食气。修炼时主要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山药、黄精、花生、大枣、核桃等中草药。在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晋至唐时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见了。 符篆咒禁,即为祝由。唐代太医署首次设立咒禁科,还设有“祝禁博士”职,正是当时道、佛两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产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统称祝由科。可见其影响之深。对于祝由,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调整病人的精神活动,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从而形成精神内守状态,以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这实际是一种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成当今的精神疗法、暗示疗法的先导。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确实能起到心理治疗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围之中,对那些虔诚的教徒更为灵验。这就是“心诚则灵”。但是它以祈祷、咒语、符篆、神水等手段为主,毕竟是迷信的东西。这是人类处于生产和认识水平低下的蒙昧时期的产物,也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 至于房中术,其中的性卫生知识可资借鉴,但对其糟粕必须剔除。 总之,道教是与医学,特别是中医养生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宗教,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里面讲道:“脾胃者,仓凛之官,五味出焉。” 有人说脾胃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头,和家电没电什么都干不了如出一辙。此话不假,脾胃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脾胃不好,五脏六腑都不能好好工作,长期下去疾病就来了。由此看来,养好后天的脾胃“发电厂”有多么重要!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脾胃。 脾位于中焦,腹腔上部,在隔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1.脾主运化 一是运化水谷的精微。饮食人胃,经过胃的腐熟后,由脾来消化吸收,将其精微部分,通过经络,上输于肺〕再由心肺输送到全身,以供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一是运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气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现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胀便塘,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储留,聚湿成饮,湿聚生痰或水肿等症。 2.脾主升清 脾主升一清是指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营养机体上部组织器官,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3.脾主统血 所谓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或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类证治裁》曰“诸血皆统于脾”;《难经?四十二难》中提出“脾裹血”亦即是指这一功能。脾主统血其实质就是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其实质是渊源于脾的运化功能,机制在于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机体气血充足,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也正常。 除此以外,脾还具有不可忽视的附属功能。中医认为,正常地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黄帝内经》说:“思则气结。”脾气结滞,则会不思饮食,院腹胀闷,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而导致头目眩晕、烦闷、健忘、手足无力等。 胃上承食道,下接十二指肠,是一个中空的由肌肉组成的容器。由于胃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脾一起被称为“后天之本”,故有“五脏六腑皆察气于胃”,胃气强则五脏功能旺盛。因此,历代医家都把固护胃气当做重要的 养生 和治疗原则。 胃以降为顺,就是胃在人体中具有肃降的功能。胃气是应该往下行、往下降的,如果胃气不往下降,就会影响睡眠,导致失眠,这就叫作“胃不和则卧不安”。 金元四大著名医学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也说:脾胃是滋养元气的源泉,是精气升降的枢纽,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因此,我们一定要养好自己的脾胃。
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李杲
资料拓展: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
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
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
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
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经常不按规律吃饭、熬夜加班、喝酒应酬...,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其实正在慢慢吞噬着我们的身体。看似不经意的小习惯,其实正在一点点地伤害着我们的脾胃 健康 。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身体好着呢,“没事、年轻、无所谓”,但往往有时会突发疾病,而这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大问题。是的,其实我们的身体会发出很多小信号来提示我们,只不过我们并没有留心注意。 您有没有出现牙龈肿痛、口臭口有异味;您有没有鼻头发红、鼻腔干燥;您有没有饭后肚胀或食欲减退、不想吃饭;您有没有手脚冰凉、脚易抽筋;您有没有眼睛红肿、眼袋过大;您有没有脸色蜡黄、唇无血色;您有没有“怎么吃都不胖或喝凉水都长肉”;您有没有睡觉流口水......其实,这些问题、症状的出现是您的脾胃太虚弱了、给您拉响了警报。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是人生存的根本,脾是五脏之一、性质属阴,胃是六腑之一、性质属阳,脾胃阴阳互为表里,脾胃虽是人体两个不同的器官,但却联结紧密、共同运作。黄帝内经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五行之中脾属土,土才能生万物,可以说脾胃对于人体的 健康 至关重要,故脾胃合称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对人体的营养吸收及运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负责人体的食物消化,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脾胃还有促进体内废弃物排出的作用。脾胃气充足,人体的其他器官才能和谐运转。俗话讲,“千事万事、吃是大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而现代那些上班族中的80、90、00后当中至少有30%的人(保守统计)不吃早餐。长期不吃早餐使得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肠粘膜,逐渐形成胃炎、胃溃疡,对肠道蠕动有很大影响,出现头晕心慌、四肢无力等症状,久而久之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高血脂、高血压也就慢慢潜伏下来了;到了中午,往往忙于工作、加班赶时间,快餐、外卖满天飞,本来半小时的吃饭时间缩短到10分钟、甚至更短,狼吞虎咽、饥一顿饱一顿,两顿并成一顿饭,完全打乱了胃肠道的正常节律,老百姓常说“若要身体康、饭菜嚼成浆”,这就是咱们常说的细嚼慢咽的道理;忙了一整天终于到了晚上、终于有了放松的时间,这时胃肠道运行逐渐开始慢下来的时候,突然又开始海吃海喝、暴饮暴食,喝酒应酬、辛辣刺激、生猛海鲜、膏粱厚味、生冷油腻...使得肝胆超负荷运转,这些食物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化殆尽呢,体内堆积了大量的脂肪垃圾,肥胖也就随之而来了,胸闷气急、胃肠不适、腹泻便秘等症状也就出现了。“病从口入”,那些电视、媒体、终端广告到处都是某某乐、某某碧,新鲜奇异瓜果的画面,着实让人垂涎欲滴,宣传词中提倡所谓的什么运动过后、进食刺激食物过后痛饮、狂饮,这样的宣传往往会吸引和误导很多年轻人,尤其现在是夏季、又是暑湿季节,吃一些冷饮、冷食感觉很刺激、很爽、很痛快,其实则不然,生冷食物对脾胃伤害非常大,“胃喜暖而恶寒”,常吃这些生冷食物伤及脾阳,这时就会出现手脚凉、体寒怕冷等症状,“血遇寒则凝”,血液流通不畅,身体的问题不也就慢慢来了嘛,而且尤其是女性,为了美、为了瘦,进食大量水果,且还都愿意选择在晚上进食,觉得以水果代餐可以减肥,其实更是伤了脾阳,脾运健旺,气血才会旺盛,为什么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量少、颜色暗、有血块、痛经、胸部胀痛、脚凉、腰酸腰疼、怕冷等症状,就是源于此。不可否认,中国发展速度之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为祖国的强盛感到自豪和骄傲,但也就是有如此之快的速度,也造就了现代人 社会 竞争大,生存及生活压力大,就业、升学,每一个人都忙的不亦乐乎,为了能进一所好学校,为了能谋得一个更好的发展,每个人都在为钱而拼命,甚至还有很多人思虑过重,导致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毛主席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超负荷的工作、过度的用脑、熬夜加班、没完没了的酒局宵夜、久坐久卧、滥用药物都对脾胃的伤害更为之大。“生病起于过度”,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很容易患上胃病,因为体力过用,中气受损,脾胃功能自然就会减退,“正气盛邪不可干、正气虚邪必侵之”,抵抗力下降了,外界的邪气就很容易侵入体内;气血供应不上的同时,再加上久坐不运动,脾的运化功能就会更加减弱,中医讲脾主肌肉,每天工作、学习,除了手指身体其它任何部位都得不到锻炼,元气就会缺乏,血液循环自然就会慢,血液粘稠度就会高,时间长了气血就会瘀滞,极易患动脉硬化,这时大脑也会供血不足,理解能力、记忆力就会逐渐下降,就好比现在好多人前面刚想做的事情,后面马上就会忘记。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脾胃在我们身体体质当中的重要性应该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那么话归正题,为什么脾胃功能不好会影响到生殖生育这一块呢,因为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会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精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而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以及生育活动。无论精子还是卵子都是需要营养的,而脾胃虚弱气血循环差,需要的营养也供给不上,谈何质量呢;身体里淤积了很久的水湿代谢不下去,就会形成湿热,湿性趋下,聚积在下焦,无论男女,都不利于功能及生理的需要。所以当下有很多家庭为了要上孩子这么一个正常简单的事情都无法办到而迷茫苦恼,其实只要首先改善您的饮食习惯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在此,我也想给大家提几个日常生活中如何轻松打造好脾胃的好办法。一日三餐皆规律,按时按量进餐;远离油炸、腌制烟熏食品,清淡饮食、多素少荤;脾属土、宜食黄色食物,滋养脾胃、增强胃肠功能;细嚼慢咽慢进食,大鱼大肉切勿狼吞虎咽;饭后半小时再进行适当活动;合理饮水、勤喝水、喝温水;十个胃病九个寒,注意防寒保暖;坚持运动舒缓压力、建立乐观心态、保持良好情绪。民间也有一段谚语顺口溜,可供大家参考一阅:锅碗瓢盆洗得光,不靠佛爷甭烧香。佳肴美味贵有节,每餐定时又定量。肉生疾来鱼生疮,青菜豆腐保安康。臭鱼烂虾是冤家,饮食干净百病防。学会吃饭千顿香,切莫贪食一顿伤。挑食偏食害处大,损害身体碍 健康 。若要饭菜吃得香,细品慢咽嚼成浆。饭前应宜先喝汤,胜似医师开药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经常不按规律吃饭、熬夜加班、喝酒应酬...,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其实正在慢慢吞噬着我们的身体。看似不经意的小习惯,其实正在一点点地伤害着我们的脾胃 健康 。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身体好着呢,“没事、年轻、无所谓”,但往往有时会突发疾病,而这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大问题。是的,其实我们的身体会发出很多小信号来提示我们,只不过我们并没有留心注意。 您有没有出现牙龈肿痛、口臭口有异味;您有没有鼻头发红、鼻腔干燥;您有没有饭后肚胀或食欲减退、不想吃饭;您有没有手脚冰凉、脚易抽筋;您有没有眼睛红肿、眼袋过大;您有没有脸色蜡黄、唇无血色;您有没有“怎么吃都不胖或喝凉水都长肉”;您有没有睡觉流口水......其实,这些问题、症状的出现是您的脾胃太虚弱了、给您拉响了警报。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是人生存的根本,脾是五脏之一、性质属阴,胃是六腑之一、性质属阳,脾胃阴阳互为表里,脾胃虽是人体两个不同的器官,但却联结紧密、共同运作。黄帝内经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五行之中脾属土,土才能生万物,可以说脾胃对于人体的 健康 至关重要,故脾胃合称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对人体的营养吸收及运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负责人体的食物消化,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脾胃还有促进体内废弃物排出的作用。脾胃气充足,人体的其他器官才能和谐运转。俗话讲,“千事万事、吃是大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而现代那些上班族中的80、90、00后当中至少有30%的人(保守统计)不吃早餐。长期不吃早餐使得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肠粘膜,逐渐形成胃炎、胃溃疡,对肠道蠕动有很大影响,出现头晕心慌、四肢无力等症状,久而久之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高血脂、高血压也就慢慢潜伏下来了;到了中午,往往忙于工作、加班赶时间,快餐、外卖满天飞,本来半小时的吃饭时间缩短到10分钟、甚至更短,狼吞虎咽、饥一顿饱一顿,两顿并成一顿饭,完全打乱了胃肠道的正常节律,老百姓常说“若要身体康、饭菜嚼成浆”,这就是咱们常说的细嚼慢咽的道理;忙了一整天终于到了晚上、终于有了放松的时间,这时胃肠道运行逐渐开始慢下来的时候,突然又开始海吃海喝、暴饮暴食,喝酒应酬、辛辣刺激、生猛海鲜、膏粱厚味、生冷油腻...使得肝胆超负荷运转,这些食物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化殆尽呢,体内堆积了大量的脂肪垃圾,肥胖也就随之而来了,胸闷气急、胃肠不适、腹泻便秘等症状也就出现了。“病从口入”,那些电视、媒体、终端广告到处都是某某乐、某某碧,新鲜奇异瓜果的画面,着实让人垂涎欲滴,宣传词中提倡所谓的什么运动过后、进食刺激食物过后痛饮、狂饮,这样的宣传往往会吸引和误导很多年轻人,尤其现在是夏季、又是暑湿季节,吃一些冷饮、冷食感觉很刺激、很爽、很痛快,其实则不然,生冷食物对脾胃伤害非常大,“胃喜暖而恶寒”,常吃这些生冷食物伤及脾阳,这时就会出现手脚凉、体寒怕冷等症状,“血遇寒则凝”,血液流通不畅,身体的问题不也就慢慢来了嘛,而且尤其是女性,为了美、为了瘦,进食大量水果,且还都愿意选择在晚上进食,觉得以水果代餐可以减肥,其实更是伤了脾阳,脾运健旺,气血才会旺盛,为什么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量少、颜色暗、有血块、痛经、胸部胀痛、脚凉、腰酸腰疼、怕冷等症状,就是源于此。不可否认,中国发展速度之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为祖国的强盛感到自豪和骄傲,但也就是有如此之快的速度,也造就了现代人 社会 竞争大,生存及生活压力大,就业、升学,每一个人都忙的不亦乐乎,为了能进一所好学校,为了能谋得一个更好的发展,每个人都在为钱而拼命,甚至还有很多人思虑过重,导致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毛主席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超负荷的工作、过度的用脑、熬夜加班、没完没了的酒局宵夜、久坐久卧、滥用药物都对脾胃的伤害更为之大。“生病起于过度”,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很容易患上胃病,因为体力过用,中气受损,脾胃功能自然就会减退,“正气盛邪不可干、正气虚邪必侵之”,抵抗力下降了,外界的邪气就很容易侵入体内;气血供应不上的同时,再加上久坐不运动,脾的运化功能就会更加减弱,中医讲脾主肌肉,每天工作、学习,除了手指身体其它任何部位都得不到锻炼,元气就会缺乏,血液循环自然就会慢,血液粘稠度就会高,时间长了气血就会瘀滞,极易患动脉硬化,这时大脑也会供血不足,理解能力、记忆力就会逐渐下降,就好比现在好多人前面刚想做的事情,后面马上就会忘记。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脾胃在我们身体体质当中的重要性应该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那么话归正题,为什么脾胃功能不好会影响到生殖生育这一块呢,因为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会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精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而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以及生育活动。无论精子还是卵子都是需要营养的,而脾胃虚弱气血循环差,需要的营养也供给不上,谈何质量呢;身体里淤积了很久的水湿代谢不下去,就会形成湿热,湿性趋下,聚积在下焦,无论男女,都不利于功能及生理的需要。所以当下有很多家庭为了要上孩子这么一个正常简单的事情都无法办到而迷茫苦恼,其实只要首先改善您的饮食习惯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在此,我也想给大家提几个日常生活中如何轻松打造好脾胃的好办法。一日三餐皆规律,按时按量进餐;远离油炸、腌制烟熏食品,清淡饮食、多素少荤;脾属土、宜食黄色食物,滋养脾胃、增强胃肠功能;细嚼慢咽慢进食,大鱼大肉切勿狼吞虎咽;饭后半小时再进行适当活动;合理饮水、勤喝水、喝温水;十个胃病九个寒,注意防寒保暖;坚持运动舒缓压力、建立乐观心态、保持良好情绪。民间也有一段谚语顺口溜,可供大家参考一阅:锅碗瓢盆洗得光,不靠佛爷甭烧香。佳肴美味贵有节,每餐定时又定量。肉生疾来鱼生疮,青菜豆腐保安康。臭鱼烂虾是冤家,饮食干净百病防。学会吃饭千顿香,切莫贪食一顿伤。挑食偏食害处大,损害身体碍 健康 。若要饭菜吃得香,细品慢咽嚼成浆。饭前应宜先喝汤,胜似医师开药方。
导读: 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节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万密斋《 养生 四要》曰:“阴土坤也,万物之所归也,阳土艮也,万物之所以成始成终也。”故土生万物,土亦藏万物,万物由土所生,亦由土所归,从来处来,向来处去。土生万物,则万物生长壮化,土藏万物,则万物收藏老已,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盖土之中,菁芜并蓄,既有天地精华,亦有糟粕毒素。人之生长,乃土中之精,化生五谷,五谷入胃,化生气血,长养五脏,呵护肌肤,解毒防病;人之老死,乃土之糟粕,毒自外来(如饮食不节),或毒自内生(如脾胃纳运失司),以致气血痰火湿食诸邪停聚,阴阳失衡,水火失调,五脏失养,九窍不通,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正所谓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故长寿之道,大便常调; 养生 之要,常得七分饱。 大黄一味,长生之宝,山楂二芽,轻身不老,人知土生万物,不知土害万物,但知补土之方,不知攻土之法,岂堪重任!攻土之法,未列专篇,读者倘能于书中 细为 搜寻,自有所获。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化之根,脾胃内伤,一则后天生化乏源,固摄无权;二则升降失司,一身气机皆滞。
一、脾胃虚弱生化乏源
(一)生化乏源,精、神、气、血、津、液不足
《灵枢·决气》篇曰:“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故胃气乃诸气之本。《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伤寒论·平脉法第二》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脾胃虚则津血不足。《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胃虚则神衰,胃亡则神散。《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后天不足,先天亦衰而肾精暗竭。
1.神不足:神疲、懒言、嗜睡、目光呆滞。
2.精不足:头倾、目眩、目盲、耳鸣、耳聋、腰酸、阳痿。
3.气不足:短气乏力、四肢不举。
4.血不足:面白、目胞色白、唇舌淡、爪甲不荣。
5.津液不足:皮毛焦枯、口干、咽干、鼻干、目干、便秘、少尿、少涎、舌上少津。
(二)固摄无权,精、神、气、血、津、液外走
脾主统摄,故精、神、气、血、津、液皆赖脾气摄之。若脾胃虚弱,固摄无权,则精、神、气、血、津、液外走。症见:
1.多涎、多涕、多泪、多痰(清稀如水)。
2.多汗,如自汗、盗汗、阴囊汗出等。
3.大便泄泻、小便频多,或二便量可、便次增多,劳则遗精。
4.血自下溢为便血、尿血、血精、崩漏或上走外脱为肌衄、鼻衄、咳血等。
5.四肢肌肉虚浮无力,目胞浮肿,昏睡露睛,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口频繁开合,齿龈不红不痛微肿,四肢不收,手足蠕动,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囟门突起,皆为脾胃虚弱,形体不固之故。
6.舌胖大,边齿印,多津液。
(三)清阳不升,脏腑经脉肌肤失养
脾主升清,清指水谷精微,升清指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脾的升清功能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使水谷精微得以上奉心肺,化生气血;②使水谷精微上接头面,营养关窍,故曰:“清阳出上窍”;③使四肢肌肉得以所养,故曰:“清阳实四肢”;④使皮毛腠理固密,故曰:“清阳发腠理”;⑤升举脏器,人直立行走,由于地心引力,加之负重、饱食等故,气机易降难升,全身之脏器,全赖脾气升举;⑥固摄血液,使血不下溢,升举血液,使血不下流;⑦升腾津液,润泽周身,故曰:“气升水布”。
《脾胃论》曰:“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窍,曰清阳实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若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则四肢九窍、肌肤腠理不得禀水谷之气而诸病生矣。故《脾胃论》又曰:“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脾胃论》曰:“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又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后天衰败则先天失养,先天已衰更需后天求之。
1.清阳不升,四肢九窍肌肤筋脉皆病
(1)九窍不利,都是胃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灵枢·口问》)《脾胃论》曰:“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又云:“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故九窍不通皆因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升清降浊乃九窍之病的基本治法。
(2)清阳不升,四肢肌肉不用,血脉筋骨皆弱
《素问·气交变论》曰:“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故《脾胃论》云:“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脾胃气虚(或兼痰湿停留)则四肢肌肉虚浮不用;脾胃阴虚,则四肢肌肉痿软不用(阴精亏虚,精微不足,脾不散精之故)。
2.清阳不升,脏失升举,血不上行,津不上承
人类由于直立行走,因为地心引力,加之负重、饱食等故,气机易降难升,全身脏器之升,全赖脾气举之。若脾气不升,则脏器下垂不举。肺叶不举者,发为肺痿(肺不张),短气咳嗽吐涎沫;心阳不举者,胸中空洞,心悬欲坠;肝阳不升者,四肢极度乏力、目眩、阳事不兴;或胃、肾、直肠、肛门、子宫下垂,痔核脱出。
脾气摄血之功,亦即脾阳升举之力。若血失升举,或血自下溢而便血血崩,或血自下瘀而少腹不仁或疼痛、月经不调、大便色黑反坚、下肢青筋暴露。
清阳不升,则津液不行,上则无以濡养九窍心肺而面焦发枯,眼、鼻、口、咽干燥,下则大便溏泻、小便频多、下肢浮肿。
3.清阳不升,卫外不固
《难经·四十三难》曰:“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灵枢·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懔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故胃为卫之源,脾为营之本,胃主气属卫,脾主血属营,脾胃健而营卫通。故治中焦,生育营卫(《卫生宝鉴》)。《脾胃论》曰:“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发腠理。”若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滋养心肺,分布薰蒸皮毛腠理,则表虚无阳,卫外不固,可见下述二证:
(1)内伤证: 脾胃内伤,每见恶寒、发热、汗出、头身疼痛、口渴、鼻流清涕等,形似外感,而误用辛散,为害不浅。《内外伤辨惑论》云:“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计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饮食内伤者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肺,是重损其表也,安得不死乎?”故脾胃之病,首当辨明外感内伤。
(2)气虚外感证: 外感之证,伴见脉浮大无力或反沉弱、短气乏力、病久不愈者,乃正气虚弱,托邪无力所致。《沈绍九医话》云:“又有阳虚恶寒,脉浮大,似外感者,切不可轻用发散,当用甘温益阳之剂。 浮为表脉,有表证无表脉,法当解表,有表脉而无表证,有系阳虚者。 体虚感受外邪,有脉不浮者,乃正虚祛邪外出乏力,不足之故。治疗此类病用表药宜轻,或与扶正之药同用,免致邪气未尽而正气受伤。”
现代研究表明:脾虚证患者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不足。分泌型IgA有提高粘膜局部免疫力作用,并具有免疫排除作用,若分泌型IgA不足则易招致局部急慢性感染或过敏性疾病,补脾药可通过提髙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水平,从而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是中医培土生金治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综上所述,列清阳不升脉证如下:
①水谷精微不得上奉心肺,化生气血而心悸失眠、咳嗽气短、神疲乏力。
②水谷精微不得上接头面,营养关窍而面白发焦,鼻端色白,唇淡唇干,牙齿干燥、齿龈淡白,口干、咽干、鼻干、眼干,舌体瘦薄、裂纹、痿软、短缩,目眦淡白、眼窝凹陷、胞睑下垂,小儿囟门凹陷,眩晕、耳鸣、健忘,头部低垂、无力抬起,但卧不得坐、坐则眩晕。
③四肢肌肉失养而肌肉瘦削,软弱无力,大骨枯槁,大肉下陷,腹壁平坦或下陷,或皮毛不荣。
④不使皮毛腠理固密而恶寒、汗出、易感冒。
⑤脏失升举而肺痿短气、咳吐涎沫,或胸中空洞、心悬欲坠,或阳事不兴,或胃、肾、直肠、肛门、子宫下垂,胃粘膜脱垂、痔核脱出。
⑥血失升举,或血自下溢而便血、血崩、血尿、下肢紫癜,或血自下瘀而少腹不仁或疼痛,月经不调,大便色黑反坚,下肢青筋暴露。津失升举,上则无以濡养九窍心肺,下则清浊不别而大便溏泻、小便频多、下肢浮肿。精失升举,上则头倾髓空、目眩耳聋,下则遗泄不秘。
⑦两寸脉弱,浮取无力。
卫之所出,或云卫出上焦心肺,或云卫出中焦脾胃,或云卫出下焦肝肾。 主气者,肺也;生气者,胃(脾)也;化气者(精气有互化之功),肾也。《脾胃论》曰:“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心肺),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故卫之标在天上(上焦心肺),以象天之用;卫之根在地下(下焦肝肾),以象地之体;卫之本在中焦脾胃,实营卫之源泉涌流不息也。中焦脾胃引下焦肝肾之气上奉于天(上焦心肺),是为卫气,故云:卫出三焦。
太湖中医学堂:专注中医传承,发扬国粹,守护生命,传承文明,太湖宏愿,医道永传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运化的根本,为什么说脾胃虚弱百病由生呢?
《灵兰秘典论》 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营卫生会篇》 曰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热论》 曰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六节藏象论》 曰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五味篇》 曰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以上是《黄帝内经》中古代人对于脾胃的论述,大致翻译过来就是,脾胃类似于行军打仗的时候掌管粮草的;脾胃是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卫气胃人体提供营养和防御功能;十二经脉之中以阳明胃经为首;脾胃能够充实肌肉,能够转化糟粕;胃气能够和清气转化成大气即宗气。由此可见可见脾胃的重要性。
人一旦脾胃虚弱,意味着你的消化吸收功能将会变差,抵抗力也就是中医说的卫气会变得虚弱,卫气虚弱的时候,人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变差,这样就容易被六淫侵犯,而营养也会从之而不足即中医说的营气亏虚,五脏六腑得不到营气的濡养,功能也会随之降低,身体也就会越来越差,这也就是为什么金元时期中医四大家中的李东垣会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了。
导读: 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节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万密斋《 养生 四要》曰:“阴土坤也,万物之所归也,阳土艮也,万物之所以成始成终也。”故土生万物,土亦藏万物,万物由土所生,亦由土所归,从来处来,向来处去。土生万物,则万物生长壮化,土藏万物,则万物收藏老已,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盖土之中,菁芜并蓄,既有天地精华,亦有糟粕毒素。人之生长,乃土中之精,化生五谷,五谷入胃,化生气血,长养五脏,呵护肌肤,解毒防病;人之老死,乃土之糟粕,毒自外来(如饮食不节),或毒自内生(如脾胃纳运失司),以致气血痰火湿食诸邪停聚,阴阳失衡,水火失调,五脏失养,九窍不通,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正所谓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故长寿之道,大便常调; 养生 之要,常得七分饱。 大黄一味,长生之宝,山楂二芽,轻身不老,人知土生万物,不知土害万物,但知补土之方,不知攻土之法,岂堪重任!攻土之法,未列专篇,读者倘能于书中 细为 搜寻,自有所获。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化之根,脾胃内伤,一则后天生化乏源,固摄无权;二则升降失司,一身气机皆滞。
一、脾胃虚弱生化乏源
(一)生化乏源,精、神、气、血、津、液不足
《灵枢·决气》篇曰:“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故胃气乃诸气之本。《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伤寒论·平脉法第二》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脾胃虚则津血不足。《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胃虚则神衰,胃亡则神散。《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后天不足,先天亦衰而肾精暗竭。
1.神不足:神疲、懒言、嗜睡、目光呆滞。
2.精不足:头倾、目眩、目盲、耳鸣、耳聋、腰酸、阳痿。
3.气不足:短气乏力、四肢不举。
4.血不足:面白、目胞色白、唇舌淡、爪甲不荣。
5.津液不足:皮毛焦枯、口干、咽干、鼻干、目干、便秘、少尿、少涎、舌上少津。
(二)固摄无权,精、神、气、血、津、液外走
脾主统摄,故精、神、气、血、津、液皆赖脾气摄之。若脾胃虚弱,固摄无权,则精、神、气、血、津、液外走。症见:
1.多涎、多涕、多泪、多痰(清稀如水)。
2.多汗,如自汗、盗汗、阴囊汗出等。
3.大便泄泻、小便频多,或二便量可、便次增多,劳则遗精。
4.血自下溢为便血、尿血、血精、崩漏或上走外脱为肌衄、鼻衄、咳血等。
5.四肢肌肉虚浮无力,目胞浮肿,昏睡露睛,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口频繁开合,齿龈不红不痛微肿,四肢不收,手足蠕动,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囟门突起,皆为脾胃虚弱,形体不固之故。
6.舌胖大,边齿印,多津液。
(三)清阳不升,脏腑经脉肌肤失养
脾主升清,清指水谷精微,升清指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脾的升清功能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使水谷精微得以上奉心肺,化生气血;②使水谷精微上接头面,营养关窍,故曰:“清阳出上窍”;③使四肢肌肉得以所养,故曰:“清阳实四肢”;④使皮毛腠理固密,故曰:“清阳发腠理”;⑤升举脏器,人直立行走,由于地心引力,加之负重、饱食等故,气机易降难升,全身之脏器,全赖脾气升举;⑥固摄血液,使血不下溢,升举血液,使血不下流;⑦升腾津液,润泽周身,故曰:“气升水布”。
《脾胃论》曰:“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窍,曰清阳实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若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则四肢九窍、肌肤腠理不得禀水谷之气而诸病生矣。故《脾胃论》又曰:“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脾胃论》曰:“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又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后天衰败则先天失养,先天已衰更需后天求之。
1.清阳不升,四肢九窍肌肤筋脉皆病
(1)九窍不利,都是胃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灵枢·口问》)《脾胃论》曰:“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又云:“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故九窍不通皆因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升清降浊乃九窍之病的基本治法。
(2)清阳不升,四肢肌肉不用,血脉筋骨皆弱
《素问·气交变论》曰:“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故《脾胃论》云:“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脾胃气虚(或兼痰湿停留)则四肢肌肉虚浮不用;脾胃阴虚,则四肢肌肉痿软不用(阴精亏虚,精微不足,脾不散精之故)。
2.清阳不升,脏失升举,血不上行,津不上承
人类由于直立行走,因为地心引力,加之负重、饱食等故,气机易降难升,全身脏器之升,全赖脾气举之。若脾气不升,则脏器下垂不举。肺叶不举者,发为肺痿(肺不张),短气咳嗽吐涎沫;心阳不举者,胸中空洞,心悬欲坠;肝阳不升者,四肢极度乏力、目眩、阳事不兴;或胃、肾、直肠、肛门、子宫下垂,痔核脱出。
脾气摄血之功,亦即脾阳升举之力。若血失升举,或血自下溢而便血血崩,或血自下瘀而少腹不仁或疼痛、月经不调、大便色黑反坚、下肢青筋暴露。
清阳不升,则津液不行,上则无以濡养九窍心肺而面焦发枯,眼、鼻、口、咽干燥,下则大便溏泻、小便频多、下肢浮肿。
3.清阳不升,卫外不固
《难经·四十三难》曰:“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灵枢·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懔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故胃为卫之源,脾为营之本,胃主气属卫,脾主血属营,脾胃健而营卫通。故治中焦,生育营卫(《卫生宝鉴》)。《脾胃论》曰:“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发腠理。”若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滋养心肺,分布薰蒸皮毛腠理,则表虚无阳,卫外不固,可见下述二证:
(1)内伤证: 脾胃内伤,每见恶寒、发热、汗出、头身疼痛、口渴、鼻流清涕等,形似外感,而误用辛散,为害不浅。《内外伤辨惑论》云:“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计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饮食内伤者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肺,是重损其表也,安得不死乎?”故脾胃之病,首当辨明外感内伤。
(2)气虚外感证: 外感之证,伴见脉浮大无力或反沉弱、短气乏力、病久不愈者,乃正气虚弱,托邪无力所致。《沈绍九医话》云:“又有阳虚恶寒,脉浮大,似外感者,切不可轻用发散,当用甘温益阳之剂。 浮为表脉,有表证无表脉,法当解表,有表脉而无表证,有系阳虚者。 体虚感受外邪,有脉不浮者,乃正虚祛邪外出乏力,不足之故。治疗此类病用表药宜轻,或与扶正之药同用,免致邪气未尽而正气受伤。”
现代研究表明:脾虚证患者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不足。分泌型IgA有提高粘膜局部免疫力作用,并具有免疫排除作用,若分泌型IgA不足则易招致局部急慢性感染或过敏性疾病,补脾药可通过提髙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水平,从而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是中医培土生金治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综上所述,列清阳不升脉证如下:
①水谷精微不得上奉心肺,化生气血而心悸失眠、咳嗽气短、神疲乏力。
②水谷精微不得上接头面,营养关窍而面白发焦,鼻端色白,唇淡唇干,牙齿干燥、齿龈淡白,口干、咽干、鼻干、眼干,舌体瘦薄、裂纹、痿软、短缩,目眦淡白、眼窝凹陷、胞睑下垂,小儿囟门凹陷,眩晕、耳鸣、健忘,头部低垂、无力抬起,但卧不得坐、坐则眩晕。
③四肢肌肉失养而肌肉瘦削,软弱无力,大骨枯槁,大肉下陷,腹壁平坦或下陷,或皮毛不荣。
④不使皮毛腠理固密而恶寒、汗出、易感冒。
⑤脏失升举而肺痿短气、咳吐涎沫,或胸中空洞、心悬欲坠,或阳事不兴,或胃、肾、直肠、肛门、子宫下垂,胃粘膜脱垂、痔核脱出。
⑥血失升举,或血自下溢而便血、血崩、血尿、下肢紫癜,或血自下瘀而少腹不仁或疼痛,月经不调,大便色黑反坚,下肢青筋暴露。津失升举,上则无以濡养九窍心肺,下则清浊不别而大便溏泻、小便频多、下肢浮肿。精失升举,上则头倾髓空、目眩耳聋,下则遗泄不秘。
⑦两寸脉弱,浮取无力。
卫之所出,或云卫出上焦心肺,或云卫出中焦脾胃,或云卫出下焦肝肾。 主气者,肺也;生气者,胃(脾)也;化气者(精气有互化之功),肾也。《脾胃论》曰:“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心肺),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故卫之标在天上(上焦心肺),以象天之用;卫之根在地下(下焦肝肾),以象地之体;卫之本在中焦脾胃,实营卫之源泉涌流不息也。中焦脾胃引下焦肝肾之气上奉于天(上焦心肺),是为卫气,故云:卫出三焦。
太湖中医学堂:专注中医传承,发扬国粹,守护生命,传承文明,太湖宏愿,医道永传
诊断要点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辅助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及溃疡等病变。 辨证要点 胃痛首先应区分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的不同。 分型论治见表 证型 症状 舌象脉象 治法 主方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畏寒喜温,得温则减遇寒则甚 脉弦紧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香苏散 饮食伤胃 腹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便后稍舒 舌苔厚白,脉弦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 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喜长叹喜, 舌苔厚白,脉弦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 脘痛有热感,渴而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 苔黄腻,脉滑数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 瘀血停胃 脘痛拒按,痛有定处,痛如针刺,痛时持久,不移动 舌质紫暗,脉涩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虚 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喉干 舌红,少津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 胃脘隐隐作痛,喜按喜温,得食则减,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大便溏薄 舌淡,脉软弱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汉代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所运用的方剂中,除三承气汤治阳明胃实,理中汤治太阴脾虚外,其他无不刻刻顾护脾胃。如桂枝汤、小建中汤之姜枣与饴糖,十枣汤之大枣,服桂枝汤后啜热粥等等。后业宗此,代有发展,至金元而更盛。张元素不用古方自成一家,以养胃气、调气机升降为主。李东垣著《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强调治脾、借以 养生 ,创名方“补中益气汤”。薛立斋、周慎斋、李中梓依附东垣,而偏重于后天脾胃。迨至叶天士发明以柔润养胃阴,使治脾胃的方法益臻完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颇崇尚脾胃学说,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颇捷。兹就脾胃病的治疗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 脾运胃纳,治宜达其升降之机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与胃,一脏一腑,一虚一实。脾胃居于中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浊,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要枢。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其在人身的作用,犹如天地之气交泰。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灵枢·玉版篇》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精气无以摄纳,痰浊之物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正常,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生机勃发。故临床治疗脾胃病,当顾及其生理功能,注意顺达升降之机。升宜升发脾胃之阳气,降宜以苦降之,降其逆气,但不宜苦降太过以防伤阴。临床所见,升发脾阳对某些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良效。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黄芪健中汤,对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等确有良效,都是因升发了脾阳而收功的。急性胃炎之呕吐,必须以苦降之,泻心汤之芩、连专为苦降而设,用之确切,效如桴鼓。《金匮》麦门冬汤、一贯煎均能益气而养胃阴,对于萎缩性胃炎、阳虚型消化性溃疡均有一定的效果。 2 脾胃多气血,宜养益而不宜破伐 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资。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相互为用,而其源均与脾胃功能有关。脾为多气多血之脏,喜燥恶湿;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恶燥。若劳倦伤脾,阳为之不足,此时脾之升清与运化失司。故李东垣治脾以升发脾阳为主。胃虽为水谷之海,若饮食自信,寒温不适,胃受损伤,胃中气血既少,摄纳失职,其病伤阴者有之,伤阳者尤多。李东垣治内伤劳倦之补中益气汤,系以四君子汤为主加升提之品,以补脾气为重点,补气必须补脾。薛立斋说:“凡欲生阴血者,宜六君子汤为主方”。张景岳治血脱创独参汤,李东垣制当归养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均以补脾胃元气,补气以固脱,补气以生血,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取阳生阴长之意。由此可见,治疗脾胃病当以益气养润为主。但病有新久,疾有虚实,初病脾胃见有气滞者,所谓初病主气,当以理气为先,气机调畅则病自瘥;久病入络,当养血和络,脉络和谐则痛乃除。脾胃既伤,运化失职,此时中州不任重负,故理气当不使太过,木香、砂仁、枳实、厚朴之类均应酌用,因行气太过即是破气,诸香泄气,温燥耗气,理气太甚可使病久延。宜取诸花如玫瑰花、白梅花、山茶花等皆轻之品,以期理气而不伤正。 3 五脏罹其病殃,调脾胃之安四脏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前人有云:“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脾胃发生病变,必然影响他脏。如果脾胃气衰,生化无源,营血大亏,心火独盛,则发生心病;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无所养,则可致肺病;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而可致肝病;脾胃虚弱土不致水则水泛,而可致肾病。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指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并在治疗上提出治脾可以调五脏的论点。张景岳发展了脾胃学说,提出调五脏亦可治脾胃的观点,指出“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平肝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以;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肺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临证秉承师训,实证用实脾饮、清脾饮,虚证和虚中夹实者用异功散、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方化裁,确有疗效。 4 气火不足,治须温中佐清;胃有燥火,宜进滋养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又倡“火与元气不两立”之说,认为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旺,阴火独旺又反过来耗伤元气,所以东垣在升发脾阳时,常兼用清火的药物。虽然此说受到张景岳的否定,但笔者体会在用健脾补气药中加些黄连、栀子、黄柏之类,治疗胃脘痛属于脾虚兼火者,有一定的疗效。若脾气不虚,胃有燥火,又当用叶天士养胃阴之说法,胃阴虚而热在者用沙参、生地、石斛等清之;热去而胃阴虚者,用玄参、麦冬、天冬、茅根、玉竹、梨汁、蔗汁等润之,宜可以微酸之品以敛肝,用白芍、乌梅、木瓜、五味子之类,抑制其胜我者,则胃律自充。宁心以生津者,用枣仁、茯神、小麦之类。补其生我者,则胃阴自复,而用人参、黄芪、补中生津。总之,选药尺度宜温和而不刚燥,滋润而不寒凉,补益而不壅中。 5 久病虚证宜守方,摄生维护病宜精 治疗慢性病要守方守法,抓住主要矛盾,护顾生理,相其机宜,量其所需,缓缓调理;若更法莫测,则难收全功。在用药上当区分脾胃特性,选药宜精。如中气虚者,参、术、芪、草之味补之,佐山药、内金、谷芽之类使补而不滞;中焦虚寒,姜、桂以温之,务在寒尽;湿盛者,二术以燥之,湿除脾运则已,若过之则伤阴;清阳下陷者,升、柴以升之,量不宜重,不使药过病所;中脘气滞者,陈皮、乌药以理之,滞去则已,过分香燥理气,便会破气伤中。临证之际,当细心审证,恰切使用。无论外感内伤,在护顾脾胃的前提下,不宜乱投苦寒或率进滋腻。而补又不可一味蛮补,该补则补,该调则调,或先实其脾,或后补其胃。此外,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又当根据“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注意摄生,将息适宜。决不可动辄禁绝谷食,当属患者参服适宜之食饵,以助胃气达邪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