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论文包虫病

论文包虫病

发布时间:

包虫病论文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不难的,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学长介绍的雅文网,写的《HGF基因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很快就通过了低强度复合振动联合阿仑膦酸钠预防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立法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犬高能营养注射液的研究口服槲皮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卫生管理者综合能力体系构建与院校培养的研究卵巢早衰患者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新型M细胞靶向性疫苗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研究Th17细胞与Treg细胞平衡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初探mTOR通过减轻心肌细胞炎症反应介导压力负荷下的心功能保护作用双氢青蒿素对肺动脉高压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大花萱草品种筛选与制种技术研究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应用研究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纤溶活性、血脂的相关性研究转移性胸腰椎肿瘤的外科治疗我国主要出生缺陷的疾病负担和预防措施的经济学评价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机理研究二氢青蒿素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研究黄花蒿杀螨活性及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研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抑制性细胞因子水平研究α-1b干扰素与清热养阴中药序贯疗法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羊种布鲁氏菌感染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医未病学学科化研究多西他赛对前列腺癌细胞株C-jun与雄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肺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乳腺增生病肝郁血瘀证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要素的分析 《内经》耳鼻咽喉科学理论探析及临床 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维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EGFR与

从21世纪军事卫勤人才的需求特点出发,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军队卫生学,火线抢救防护,化学武器的损伤与防护,防原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卫生毒理学)的性质、目标、现有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等,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的细节入手,探索符合此类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型”。为论证此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有效性,特将军队卫生学课程作为教学研究的案例,开展基于此原型的教学实验研究,最后收集、整理和分析教学实验数据,论证实验结果。力求通过此次教学研究,能为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学思路。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文献及教学现状,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及进行“学与教”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和方法。第三部分首先说明了教学实验的研究对象、思路和和测量方法,其次阐述了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构成要素,最后介绍了基于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教学实验研究过程。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了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元‘学与教’方式”对有效开展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的教学有现实意义。第五部分总结了此次教学研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做了思考与展望。[1] 李改霞,陈云虹. 基于联通主义的网络学习平台架构探究[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06)[2] 李志敏,刘师少.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方式探讨[J]. 电子商务. 2012(07)[3] 邓跃平,陈嫔荣. 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按专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J]. 外语学刊. 2012(04)[4] 王洪伟. 促进“教”与“学”——基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2(02)[5] 侯江华. 交往哲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2(40)[6] 野外生存技巧系列之寻找水源[J].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2(01)[7] 胡凡刚.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团队集体效能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01)[8] 王竹立.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 2011(05)[9]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 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与教”方式的支持[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1)[10] 李龙,刘雍潜. 论“学与教”方式的建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10)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预防医学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心脑血管病失能半失能患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开发与应用研究2、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血清PTH与机体营养状况的关系3、老年AECOPD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与相关因素的分析4、不同营养状况的食管癌患者放疗急性副反应、放疗后生活质量、近期疗效的差异性研究5、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6、微型营养评估和患者主观全面评估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意义7、外周血炎症指标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应用研究8、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适用性研究9、腹膜透析性营养不良中医药干预的实验研究10、口服营养素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疗效观察11、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感染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效果12、基于脑—肠轴探讨培土生金法对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Ghrelin-Obestatin信号调节通路的影响13、体力状况及营养风险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14、基于头罩稀释法的间接能量测试方法及其应用研究15、昌吉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及相关因素调查

论文包虫病

这篇文章是7月12日更新的。

当这位35岁的妇女来到法国的一家医院时,她告诉医生,她感觉电击像是从腿上滑下来的。更重要的是,她感到虚弱,最近经历了多次跌倒。

这名妇女的异常症状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原因:根据今天(7月11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份新的病例报告,

这名妇女住在法国,她告诉记者医生说她最近没出国。但她说她确实骑马和接触过牛。据报道,除了其他症状外,这名妇女还说,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她骑马有困难。

核磁共振显示,她的脊柱在第九节胸椎(位于背部中部)有病变。【8种可怕的寄生虫感染,会让你的皮肤爬行】

这位妇女需要手术切除病变,检测显示是由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细粒棘球蚴是一种在狗和一些农场动物中发现的小绦虫,包括绵羊、牛,山羊和猪。

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说法,这种绦虫能引起一种称为囊性包虫病(又称包虫病)的疾病,在包虫病中,幼虫会形成在人体内缓慢生长的囊肿。

这些囊肿通常生长在肝脏或肺部,但它们也可能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然而,包括脊柱在内的骨骼感染是罕见的,仅占该病病例的到4%,根据2013年一篇关于囊性棘球蚴病的论文,

细粒棘球蚴的生命周期有些复杂:根据CDC的说法,这种蠕虫的“成年”形式生活在狗的肠道中,可以长到6毫米(英寸)长。绦虫卵在狗的粪便中排出,其他农场动物在摄入被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时会受到感染。一旦被农场动物摄入,这些卵会发育成幼虫,但在再次被狗摄入之前,它们不能发育成成虫(根据疾病控制中心的说法,如果狗被喂食被屠宰的牲畜,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

人类在摄入绦虫卵时感染了细粒棘球绦虫,如果人们据疾控中心称,食用被感染狗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例如,如果一个人食用了从被感染的狗所在地采集的植物或浆果,他可能会被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称,人类被认为是“意外”宿主,因为他们不参与将疾病传播回狗身上。

是第戎大学医院中心的传染病专家Lionel Piroth博士,他治疗了这名妇女,他说囊性包虫病“在法国非常罕见”,目前还不清楚这名妇女是如何感染的。她没有报告说与狗有任何接触,他说,

一种可能性是,这名妇女可能是因为吃了被寄生虫污染的蔬菜而生病的,皮罗告诉《生活科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蔬菜就会被一只“不知名”的狗污染了,他指出)更让人不解的是,这名妇女是她家中唯一被感染的人。

除了手术外,这名妇女还接受了抗寄生虫药物治疗。报告说,9个月后,她没有感染的持续症状,也没有感染复发的迹象皮罗博士的论文。

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退化,生殖系统发达是体内寄生虫的特性。 回答者:黏土王 - 助理 二级 6-7 22:57例如,2005年9月发表于《皇家社会学报》的一篇论文称,在法国南部夏天的时候,有人看到每天晚上有数百只蝗虫扎到一个游泳池内集体自杀,这当然不是蝗虫畏罪自杀,也不是它们想练习高台跳水。法国的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蝗虫体内感染了一种叫金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刺激蝗虫的大脑,引诱蝗虫去寻找水池并跳进去,等蝗虫死掉,这些长长的寄生虫从蝗虫的尾部游出来,在水里寻找异性交配。 还有一个更高端的例子,有种肝吸虫,它的中间宿主是蚂蚁,而终宿主是牛或者绵羊。天哪,如果你是它,来到蚂蚁那儿,会不会绝望?因为你怎么能让牛羊学会吃蚂蚁呢?好吧,它们可比你聪明得多,这种寄生虫进入蚂蚁的食道,改变它的饮食习惯——每当夜晚温度下降,受感染的蚂蚁就辛辛苦苦爬上草叶的尖上,在那儿干吗呢?可怜的蚂蚁们坚定地等到第二天早晨,直到温度缓慢回升,它才像回过神一样,开始回家。你大概猜到了,牛羊在吃草的时候,就顺便把蚂蚁捎带进了肚子——当然,还有得意洋洋的寄生虫。 有人提出一种“支配理论”,认为寄生虫能通过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宿主的行为,让宿主做出更有利于它们繁衍的举动,增加他们进入下一个宿主的机会。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并不罕见。再比如,有一种寄生虫能让蛇喜欢上抖动,这当然不是为了练习跳舞、取悦人类,食虫的鸟类会把蛇当作虫子吃进肚子。还有一种寄生虫让鱼从水面上高高跃起,进入鸟肚子,甚至,我们熟悉的狂犬病可视为此类范例,通过狗之间的咬,病毒通过唾液进入其他动物体内,完成传播。 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小寄生虫的驱动下,结束它们的生命,只为了帮助寄生虫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 有一种虫子叫弓形虫(Toxpolasma gondii),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它个头很小,作为一种寄生虫,太过高调并没有好处。弓形虫不会对宿主造成明显的影响,感染初期,最多引起一场温和的感冒。(但是,当宿主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时,例如婴儿和艾滋病患者,弓形虫也能导致严重后果。据估计,在美国,弓形虫每年就令将近4000名新生儿患上严重的脑疾)它静静来袭,感染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恒温动物,从沙漠中的袋鼠到天飞的麻雀,都难以幸免。近期,有研究者在水獭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虫子,证明它的触角已伸到了水中。 弓形虫在大多时候是安静从容的,缓慢而温和,这不禁令人诧异它的传播能力。瑞典的研究者发现,弓形虫之所以具有惊人的传播力,是因为它能劫持一种叫树突细胞的免疫细胞,一旦搭上这种“坐骑”,它就像跨上了扫帚的哈里.波特,变得亢奋生猛起来,在宿主体内横冲直撞,根本无视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种树突细胞可以帮助弓形虫突破血脑屏障,直抵大脑。这一策略使得弓形虫一旦进入体内,就快速扩散到全身——凭借这招,它隐秘地席卷了整个恒温动物王国。 通过收买体内的免疫细胞,弓形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个有着排外传统的“大监狱”内安然地生活。即使遇到危险,它也能扎进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揭开细胞膜,安稳地睡个好觉。

如,2005年9月发表于《皇家社会学报》的一篇论文称,在法国南部夏天的时候,有人看到每天晚上有数百只蝗虫扎到一个游泳池内集体自杀,这当然不是蝗虫畏罪自杀,也不是它们想练习高台跳水。法国的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蝗虫体内感染了一种叫金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刺激蝗虫的大脑,引诱蝗虫去寻找水池并跳进去,等蝗虫死掉,这些长长的寄生虫从蝗虫的尾部游出来,在水里寻找异性交配。 还有一个更高端的例子,有种肝吸虫,它的中间宿主是蚂蚁,而终宿主是牛或者绵羊。天哪,如果你是它,来到蚂蚁那儿,会不会绝望?因为你怎么能让牛羊学会吃蚂蚁呢?好吧,它们可比你聪明得多,这种寄生虫进入蚂蚁的食道,改变它的饮食习惯——每当夜晚温度下降,受感染的蚂蚁就辛辛苦苦爬上草叶的尖上,在那儿干吗呢?可怜的蚂蚁们坚定地等到第二天早晨,直到温度缓慢回升,它才像回过神一样,开始回家。你大概猜到了,牛羊在吃草的时候,就顺便把蚂蚁捎带进了肚子——当然,还有得意洋洋的寄生虫。 有人提出一种“支配理论”,认为寄生虫能通过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宿主的行为,让宿主做出更有利于它们繁衍的举动,增加他们进入下一个宿主的机会。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并不罕见。再比如,有一种寄生虫能让蛇喜欢上抖动,这当然不是为了练习跳舞、取悦人类,食虫的鸟类会把蛇当作虫子吃进肚子。还有一种寄生虫让鱼从水面上高高跃起,进入鸟肚子,甚至,我们熟悉的狂犬病可视为此类范例,通过狗之间的咬,病毒通过唾液进入其他动物体内,完成传播。 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小寄生虫的驱动下,结束它们的生命,只为了帮助寄生虫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 有一种虫子叫弓形虫(Toxpolasma gondii),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它个头很小,作为一种寄生虫,太过高调并没有好处。弓形虫不会对宿主造成明显的影响,感染初期,最多引起一场温和的感冒。(但是,当宿主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时,例如婴儿和艾滋病患者,弓形虫也能导致严重后果。据估计,在美国,弓形虫每年就令将近4000名新生儿患上严重的脑疾)它静静来袭,感染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恒温动物,从沙漠中的袋鼠到天飞的麻雀,都难以幸免。近期,有研究者在水獭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虫子,证明它的触角已伸到了水中。 弓形虫在大多时候是安静从容的,缓慢而温和,这不禁令人诧异它的传播能力。瑞典的研究者发现,弓形虫之所以具有惊人的传播力,是因为它能劫持一种叫树突细胞的免疫细胞,一旦搭上这种“坐骑”,它就像跨上了扫帚的哈里.波特,变得亢奋生猛起来,在宿主体内横冲直撞,根本无视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种树突细胞可以帮助弓形虫突破血脑屏障,直抵大脑。这一策略使得弓形虫一旦进入体内,就快速扩散到全身——凭借这招,它隐秘地席卷了整个恒温动物王国。 通过收买体内的免疫细胞,弓形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个有着排外传统的“大监狱”内安然地生活。即使遇到危险,它也能扎进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揭开细胞膜,安稳地睡个好觉。 在人体寄生虫病中,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寄生虫可以一直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偶然进入该地区时,则可从脊椎动物通过一定途径传播给人。这类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疫源性不仅反映寄生虫病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复杂性。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种不同,有的比较复杂,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素,采取下列几项措施,阻止寄生虫生活史的完成,以期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 1.消灭传染源 通过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此外,还应做流动人口的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以及控制或杀灭媒介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者 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条件,用驱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 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订防治方案。对土源性蠕虫及经口感染的寄生虫的控制与消灭,首先是注意管好粪便、水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为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和溪蟹、蝲蛄引起的;猪、牛带绦虫病以及旋毛虫病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牛肉所致,这些蠕虫病,也称食物源性蠕虫病,其防治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教育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粪管和肉品检查、以减少传播机会。包虫病的防治则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管理及药物驱虫为主,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对病犬“无污染性驱虫”将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搞好。所以必须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耳闻目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到“区区小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群众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并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五、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和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才被提到议事日程,首先对流行严重,危害最甚的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付 出极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初期,我国疟疾的年发病人数逾3000万,1990年降到万;1992年全国疟疾1829个流行县(市)中,已有937县(市)达基本消灭的标准。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患者人数达1190万,经过几十年防治工作,累计治愈病人1100万人;1992年底,全国380个流行县(市)已有259个县(市)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标准。淋巴丝虫病在建国初期估计感染人数为3099万,流行的15个省(区、市)的864个县(市),到1990年,除1个省28个县外,均已达基本消灭的指标。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区、市)的665个县(市)的黑热病,患者达53万,经治疗病人和消灭媒介白蛉的措施,1958年即得到全面有效地控制,现在只有6个省(区、市)的30余个县有零星散在病例,70年代以来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对西北荒漠地区的散在病例和某些大山区局部流行的控制。

寄生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也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温暖潮湿的气候,既有利于蚊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虫病的机会。地理环境可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如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有些寄生虫是通过淡水而到达人体的,如猪绦虫卵、血吸虫尾蚴,人一旦接触到存有虫卵的土壤或疫水,便有可能感染某些寄生虫,如从事农事的劳动者就属寄生虫的易感人群。而随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时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以各种形式亲近大自然,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 二、饮食因素:通过食用污染食物而致“虫从口入”,现代人喜欢尝试不同形式的饮食方式,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如食用不洁的新鲜瓜果、喜欢生吃蔬菜以及为图生鲜而吃那些未烧透的海鲜、河鲜及肉类食品。 常见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虫有绦虫(包括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姜片虫、弓形体、吸虫类和华枝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蛔虫等。其中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原虫等常寄生于畜肉中;华枝睾吸虫(肝吸虫病)、阔节裂头绦虫、横川后殖吸虫、异形吸虫等寄生在鱼贝类中;姜片虫寄生于菱、茭白、荸荠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蛔虫可存在于蔬菜瓜果上。生食易给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等寄生由提供温床,当人们生食或食用半生的食物时,这些寄生虫便会在体内成为“童虫”,并逐渐发育为成虫。 三、宠物:养宠物也有可能使人患寄生虫病,如狗能传染包虫病。此病由犬绦虫引起,病狗将含有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又沾染在狗体毛上,当狗与人密切接触时,就会诱发此病。养狗还易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病,当蝇类舐食狗眼分泌物时,胎卵被吸入蝇体并在其中发育,待成熟后,若蝇再舐食小孩子的眼分泌物,就可以将成熟的幼虫接种到人的眼睛内而感染。轻者眼睛发痒、流泪、结膜炎、角膜炎;重则引起角膜混浊,严重的影响视力。养猫养狗还易感染上弓形虫病,使人发生脑水肿,精神、运动发生障碍。 此外,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某些寄生虫,如阴道滴虫可由于性交而传播,疥螨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而传播。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的幼虫等,疟原虫还可通过输血途径进入人体。

羊包虫病论文

可能患了羊脑包虫病羊脑包虫病又称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蚴虫一多头蚴寄生在羊脑及脊髓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以脑炎、脑膜炎及周期性转圈运动为特征,多见于犬类活动频繁的地方。(一)病原多头绦虫体长40~100厘米,由200~50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四个吸盘,顶上有两排角质小钩。虫卵呈圆形,直径30~37微米。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其内六钩蚴数量多达100~250个,包囊从豌豆大到鸡蛋大不等。(二)发育及感染特点多头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犬、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地、饲料和饮水,羊吞食后即被感染。虫卵在消化道中孵出六钩蚴,六钩蚴经血流进入脑和脊髓,继续发育为囊泡状的多头蚴。这一发育过程约2~3个月。如果终末宿主吞食了含多头蚴的羊脑和脊髓,多头蚴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三)症状根据侵袭的多头蚴数量和对脑部的损伤程度及死亡情况,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三种。1.急性生型以羔羊及2岁以内的幼年羊表现最明显,多发生感染后1个月左右,由于感染多头蚴数量多达7~25个,幼虫在移行时对脑部造成严重损伤,引起脑脊髓炎,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对外界刺激敏感,有痉挛性抽搐,死前暴躁狂奔或沉郁,很快死亡。2.亚急性型发生于感染后2个月左右。病羊间断性癫痫发作,一天数次,每次约5~10分钟,常表现多种神经症状,病程较急性长。3.慢性型发生在感染后2~3个月,多头蚴大多为1个,癫痫发作次数一般为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常见病羊运动失调,向多头蚴寄生侧作转圈运动。如囊泡在大脑左半球或右半球的深部,可能有昂首阔步的姿势和低头不活泼的行动相交替;如囊泡寄生在脊髓,可能有后躯麻痹症状。(四)防治要点第一,加强对牧羊犬的管理,控制牧羊犬数量,消灭野犬,驱除狼、狐,防止草场被严重污染。第二,每季度给牧犬投驱虫药一次,驱虫后排出的犬粪应深埋或焚烧。第三,对病羊施行手术疗法。首先是确定手术部位,根据羊旋转方向,一般向左旋转就寄生在左侧,向右旋转就寄生在右侧,然后用小叩诊锤敲打两边颅骨疑似部位,如果出现低实音或浊音即为寄生部位,非寄生部位呈鼓音。用拇指按压,可摸到软化区。在软化区施行手术,先剪毛,用清水洗净,碘酊消毒,持刀在皮肤上作"V"字形切口,再将骨质打开一个直径约厘米的小洞,用针头轻轻将脑膜划开,一般情况下脑包虫即向外鼓出,即行摘除,最后缝合、消毒、包扎。第四,对早期感染病例可试用吡喹酮治疗,用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50毫克,一次内服,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

从21世纪军事卫勤人才的需求特点出发,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军队卫生学,火线抢救防护,化学武器的损伤与防护,防原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卫生毒理学)的性质、目标、现有教学模式及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等,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的细节入手,探索符合此类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型”。为论证此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有效性,特将军队卫生学课程作为教学研究的案例,开展基于此原型的教学实验研究,最后收集、整理和分析教学实验数据,论证实验结果。力求通过此次教学研究,能为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学思路。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文献及教学现状,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及进行“学与教”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和方法。第三部分首先说明了教学实验的研究对象、思路和和测量方法,其次阐述了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构成要素,最后介绍了基于教学活动设计原型的教学实验研究过程。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了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元‘学与教’方式”对有效开展军事预防医学类课程的教学有现实意义。第五部分总结了此次教学研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做了思考与展望。[1] 李改霞,陈云虹. 基于联通主义的网络学习平台架构探究[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06)[2] 李志敏,刘师少.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方式探讨[J]. 电子商务. 2012(07)[3] 邓跃平,陈嫔荣. 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按专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J]. 外语学刊. 2012(04)[4] 王洪伟. 促进“教”与“学”——基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2(02)[5] 侯江华. 交往哲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2(40)[6] 野外生存技巧系列之寻找水源[J].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2(01)[7] 胡凡刚.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团队集体效能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01)[8] 王竹立.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 2011(05)[9]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 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与教”方式的支持[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11)[10] 李龙,刘雍潜. 论“学与教”方式的建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10)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预防医学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心脑血管病失能半失能患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开发与应用研究2、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血清PTH与机体营养状况的关系3、老年AECOPD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与相关因素的分析4、不同营养状况的食管癌患者放疗急性副反应、放疗后生活质量、近期疗效的差异性研究5、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6、微型营养评估和患者主观全面评估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意义7、外周血炎症指标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应用研究8、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适用性研究9、腹膜透析性营养不良中医药干预的实验研究10、口服营养素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疗效观察11、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感染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效果12、基于脑—肠轴探讨培土生金法对肺脾两虚型COPD大鼠Ghrelin-Obestatin信号调节通路的影响13、体力状况及营养风险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14、基于头罩稀释法的间接能量测试方法及其应用研究15、昌吉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及相关因素调查

健康指导:如果您选择炖羊肉的方式烹调羊肉,并且炖30分钟以上,通常已经完全杀死虫卵,但是如果您采取爆炒等方式,还是会有残留的虫卵,因此建议这类肉类,还是不吃为妙

肝包虫病论文

有种“虫癌”可将人的肝脏吃掉大半,这种病叫做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是常见的寄生虫病,也称肝包虫病。大多数是棘球绦虫的幼虫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包虫囊肿。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可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一,肝包虫病的症状。

肝包虫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可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如变态反应而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呕吐、腹痛。

二,肝包虫病的检查方法。

B超是最常用的检查,通过B超就可以确定体内包虫病的存在,通过CT和核磁共振,可以给肝包虫病定性,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反应都可以辅助检查肝包虫病,流行病高发区的人一定要落实健康体检的行动,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三,肝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肝包虫病首选手术治疗。通常的手术方式有内囊摘除术。肝部分切除术。其次也可通过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早期囊肿较小,外囊壁较薄或者有广泛播散以及手术危险性大的病人。

此外,还有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抽吸术。对于囊肿实变,直径小于五个公分或者病灶有钙化的情况,患者如果没有临床不适症状,也可以随访观察。

日常护理: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减少与宠物的接触。2.保持环境卫生,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和心理压力。3.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

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也称肝棘球蚴病。在中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病因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包虫病,是人类绦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由带科棘球属绦虫 (Echinococcus) 的中绦期幼虫感染引起,是人类绦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目前,已知有4种棘球属绦虫可引起人类疾病,其中细粒棘球绦虫()最常见,可引起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 相对少见,由多房棘球绦虫 ()引起。另外两种更为罕见,为伏氏棘球绦虫 ()和少节棘球绦虫 (),也可引起多囊型棘球蚴病。

这是肝包虫病,治疗方法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特别痛苦的,会对患者造成一种心理压力,症状并不是非常明显的。

包虫病英文论文

xì lì jí qiú yòu bìng

echinococcosis granulosa又称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囊型包虫病,囊尾蚴病,echinococcus granulosus,cystic hydatiddisease,cystic echinococcosis

ICD:

感染科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人体感染细粒棘球绛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人遭感染主要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患者以农民与牧民为多,少数民族较汉族为多。大多数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男女发病率明显差别。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人体感染细粒棘球绛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狗是其终宿主,羊、牛是其中间宿主,故本病流行于畜牧区,人因误食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发生包虫病。包虫囊肿在肝脏内最多见,肺部次之,脑、骨骼等其他脏器偶尔也被侵犯。

囊型棘球蚴病的潜伏期冗长,从感染至发病为10~20 年或更长。临床表现视其寄生部位,囊肿大小与有无并发症而异。病程早期无自觉症状,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

1.肝囊型包虫病 最为常见,多位于右叶(80%~85%),常接近肝脏表面,故主要症状是右上腹或上腹部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质度较坚。极少数患者(2%~3%)叩诊时可触到包虫震颤,因子囊互相撞击引起囊壁震动所致。巨大肝右叶包虫囊患者的肝脏左叶常有代偿性肿大。左叶包虫囊的体征出现较早且较显著。肝脏右叶顶部的包虫囊向上生长引起膈肌升高,使运动受限。肝包虫囊向下生长,位于肝门附近偶可压迫胆总管引起黄疸,或压迫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症:脾肿大,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或腹水,但较少见。肝包虫病主要并发症有感染(~)和破裂(~),两者常互为因果:

(1)细菌感染大多来自胆管,也可因外伤或穿刺引起。临床上有发热,肝区疼痛,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增多、酷似肝脓肿。但由于外囊囊壁较厚、细菌与毒素不易吸收入血,故毒血症症状较轻。肝右叶顶部包虫囊感染,除膈肌抬高,运动受阻外,也可引起反应性胸膜炎与积液。

(2)肝包虫囊穿破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包虫囊内张力甚高,诊断性穿刺无不引起囊液外溢。包虫囊破裂也可因外伤引起。大量囊液破入腹腔或胸腔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并使囊液中头节播散移植至腹腔或胸腔内产生多发性继发包虫囊肿。

2.肺囊型包虫病 以右肺(2/3)较左肺多,下中叶较上叶多。早期肺包虫囊较小,患者无自觉症状,常在胸部X 线透视时发现。肺包虫囊逐渐长大则可引起胸痛、咳嗽、痰血等症状,胸痛为持续性隐痛。痰中带血亦较常见(约1/3),偶尔包虫囊肿破裂时可发生大咯血。约1/3 患者包虫囊穿破至支气管。穿破时患者突然发生阵发性呛咳,呼吸困难,咯出大量水样囊液与粉皮状角皮膜以及咯血,偶尔因大量囊液溢出与堵塞引起窒息。并发感染时,患者有发热、咳脓痰等症状。

3.脑囊型包虫病 发病率在1%左右,多见于儿童,以顶叶为常见,大多伴有肝与肺包虫病。临床症状为头痛、视神经盘水肿等颅内高压症,常有癫痫发作。脑电图可见局限性慢波。颅脑CT 扫描及磁共振影像可见大的囊肿阴影,有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

其他器官的细粒棘球蚴病如脾、肾、骨等主要表现为占位性囊肿引起的压迫症状,几乎都伴有肝或肺包虫病的症状。

细粒棘球绛虫是各种绛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体长~6mm,由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各一个组成。头节呈梨形,有顶突与四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强,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28~48 个(通常30~36 个)。成节的结构与带绛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睾丸45~65 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孕节最长大,等于体长的一半,其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200~800 个),在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

虫卵呈圆形,棕黄色,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绛虫和猪肉绛虫卵相似,不易区别。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室温水中存活7~16 天。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1~12 天,0℃时可存活116 天。在蔬菜与水果中不易被化学杀虫剂杀死。煮沸与直射阳光(50℃)1h 对虫卵有致死作用。

虫卵不断随狗粪排出体外,污染其皮、毛、牧场、畜舍、蔬菜、土壤、水源等。虫卵被羊或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经消化液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侵入肠壁末梢静脉,随门静脉血流,侵入肝脏与其他内脏器官,形成包虫囊。包虫囊被狗吞食,其中的头节在狗小肠内经3~10 周发育为成虫。

细粒棘球蚴呈囊状。囊壁分外面的角皮层和内面的生发膜(胚层)。囊内有无色透明液,其中含少量蛋白,成分与脑脊液相似。角皮层为白色半透明膜,分层状如粉皮,由生发膜细胞的分泌物组成,有保护生发膜的作用。生发膜为虫体本身,具有显著繁殖能力,可向内芽生,形成生发囊(育囊)与原头蚴。生发囊有蒂与生发膜相连接,在其囊壁内面生发膜又形成许多原头蚴。原头蚴从囊壁破入囊液中,称为囊砂,为肉眼可见的白色细小颗粒。子囊系脱落的生发囊,游离在囊液中。子囊的结构与母囊相同,又可形成生发囊(孙囊)。如此祖孙叁代同时存在于一个包虫囊内。在较老的包虫囊中可有数百个子囊与数以万计的原头蚴。生发膜偶尔亦可向外疝出生长为外生囊,位于角皮层与宿主包膜之间。有的包虫囊不产生子囊,甚至不产生原头蚴,称为不育囊。包虫囊大多数为单房性,呈多房性蜂窝状者为泡球蚴,系另一种。

细粒棘球绛虫的终宿主与中间宿主的范围很广。在我国主要是狗与羊之间的家畜生活循环。成虫在狗小肠中寄生5~20 个月或以上。除上述家畜间生活循环外,还存在以狼、狐等为终宿主以及野生有蹄动物为中间宿主的生活循环,故本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细粒棘球绛虫的虫卵从口进入后,经胃肠消化液的作用,孵出六钩蚴。侵入组织的部分六钩蚴被局部细胞包围而消灭,部分仍存活而发育。六钩蚴首先随门静脉血流侵入肝脏,大多数在肝内形成包虫囊;少数六钩蚴通过肝脏血窦、肝静脉、右心侵入肺脏;通过肺微血管、左心进入系统循环者可波及全身各器官,故包虫可寄生于人体任何部位。据甘肃省人民医院426 例与国内综合报告895 例分析,包虫囊在体内分布为:肝75%~78%;肺~;脑~;脾~;肾~;骨骼~;女性盆腔~。小儿包虫囊体内的分布与成人有差别,脑包虫病占~。肺包虫囊发生率也较高。六钩蚴在肝脏内沉着后第4 天发育至40μm 直径大小,并开始出现囊腔;第3 周可见囊泡,直径达250μm;第5 个月达1cm,并分化为角皮层与生发膜。此后生长速度约1mm/月,或1cm/年。包虫囊一般达10cm 才出现症状;达20cm时出现囊性包块。肺包虫囊生长速度较快,1 年可增长4~6cm。

包虫囊肿分内外两囊,内囊即包虫囊,外囊为宿主的纤维包膜,两者之间仅有轻度粘连。肝包虫囊一般为大囊肿。囊液达数百至数千毫升。包虫囊可因械性或化学性(胆汁)损伤或衰老而退化,此时外囊逐渐增厚,并可发生钙化。成人患者90%以上的肝包虫囊含子囊,而儿童90%以上不含子囊,主要与虫龄有关。

包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因囊肿占位性生长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肝包虫囊逐渐增长时,肝内胆小管受压迫,并被包入外囊壁中,有时胆小管因压迫性坏死破入囊腔,使子囊与囊液染成黄色,并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肺包虫囊大多不含子囊,亦可破入支气管,角皮层旋转收缩,使内面向外翻出,偶尔使生发层与头节及囊液一起被咳出,亦易并发细菌感染。如果包虫囊破入细支气管,由于空气进入内外囊之间,则可呈新月状气带。如果包虫囊大量囊液与头节破入体腔(腹腔与胸腔)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与继发性包虫囊肿。

诊断:凡在流行区有与狗密切接触史,包虫皮内试验与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者提示有包虫感染。肝脏B 超与CT 扫描发现有囊肿有助于诊断,但需与非寄生虫性囊肿如先天性肝囊肿、肝血管瘤等相鉴别。肺包虫囊破入支气管,患者咳出粉皮样物质,显微镜下查到粉皮样膜状物、头节或小钩可确定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Casonis 试验):用人或羊包虫囊液抗原~ 皮内注射,15min 后局部丘疹明显增大,周围红晕,可有伪足出现(即刻反应);12~24h 后继以皮下红肿与硬结(延迟反应)。该试验操作简便、快速,但可有假阴性与假阳性反应,阳性率达70%~95%,与结核病、囊虫病与肺吸虫病可有交叉反应。

(2)血清免疫学试验:包括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电转印迹(enzymelinked immunoelectrotransferbolt,EITB)等,其中以ELISA 与EITB 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可检出血清中抗体水平低的患者。上述各种血清免疫学试验的阳性率以肝包虫较肺包虫病高;包虫囊破裂者较完整者高;多发性包虫囊患者较单个者高,但与囊虫病可呈交叉反应。

(3)循环抗原测定:循环抗原的检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存在着敏感性低、特异性差的缺点,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能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常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

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B 型超声检查具有简便、快速、无损伤的优点,可见肝内边缘清晰的圆形囊肿,可测定其部位、大小与数目,有时可见母囊中子囊与囊中头节光点。

 线检查 肺包虫囊患者X 线胸片可见大小不一、孤立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均质的阴影。

 影像检查 肝与肺细粒棘球蚴病可见边缘光滑均质的囊性阴影。对包虫囊的准确定位,大小测量和计数均为可靠。

 检查 包虫囊病灶在T1 加权像上呈均一低信号,在T2 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质子密度像上大部分呈低信号,部分呈等信号。在囊性包虫病诊断上,与CT 相比并无更多优越性。

需与非寄生虫性囊肿如先天性肝囊肿、肝血管瘤等相鉴别。

巨大的肝细粒棘球蚴病应采取手术摘除。手术前后应服用阿苯达唑治疗,以杀死原头蚴,可防止播散与复发。手术时先抽尽囊液,切开囊腔取尽子囊,并将内囊摘除。手术时不宜注射甲醛溶液,因为有并发硬化性胆管炎的可能。肺包虫囊亦采用内囊摘除术,如果囊肿较大,并发支气管扩张等可做肺叶切除术。肝与肺包虫囊手术时均应防止囊液大量外漏,以免产生过敏性休克。

药物治疗:20 世纪70 年代后期采用的甲苯达唑,现已被阿苯达唑所替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杀死原头蚴作用外,并可破坏生发层。本药对不能手术治疗患者有一定疗效,其主要适应证为:①播散性继发腹膜与胸膜多发性包虫囊肿。②多器官(肝、肺、脑)或同一器官多发性包虫囊患者。③肺或肝包虫囊患者手术后复发不能耐受或拒绝再次手术者,阿苯达唑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与包虫囊肿大小、囊壁厚薄有密切关系,对病程短、早期、小的壁薄的包虫囊的效果较好。因此,防治包虫病应强调流行区人群采用肝B 超普查,发现早期患者,及时治疗,可能减少或避免外科手术。阿苯达唑的最适合治疗剂量与疗程有待探索。一般采用20mg/(kg?d),分2 次服用。治疗期限应根据包虫囊肿大小(B 超扫描随访),以连续服用1 年或以上为宜。本药副作用少而轻。长期服用对肝、肾、心与造血器官均未见显著损害,偶有引起可逆性白细胞减少与一过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该药的动物试验证明有胚胎毒与致畸作用,故孕妇禁忌。

肝包虫病主要并发症有感染(~)和破裂(~),可发生大咯血。

预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脑囊尾蚴病的预后十分重要,并可完全治愈,不留后遗症。

预防:改善环境卫生,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食物应煮熟,不饮生水、生奶,不吃生菜。避免与狗密切接触,对儿童尤为重要。

1.卫生宣传教育 宣传包虫病对人畜的严重危害性、感染方式以及其防治措施等。

2.控制传染源 广泛宣传养狗的危害性。因为狗不仅可以传播包虫病,还可传染狂犬病、黑热病、蛔虫病等。野狗应予捕杀。必须留养的狗如牧羊狗、警犬等应予登记,定期检疫。在包虫病流行区,狗应定期服驱虫药如吡喹酮5mg/kg体重,顿服。1 次/6 周。狗粪也应作无害化处理。

3.做好家畜放牧与饲养 狗舍应与羊圈分开。重视饲料卫生与畜舍清洁。推行四季轮流划区放牧,可减少感染。人畜应分塘用水,防止水源污染。

4.严格执行兽医卫生监督 加强肉类检验制度,把病羊内脏深埋或烧毁,或者经煮熟后再作牧羊狗的饲料。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将病羊生内脏喂给狗吃。

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在全世界分布甚广,主要流行于高原和气候寒冷的牧区与半牧区。我国主要流行或散发在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广大农牧区约23 个省(市、自治区),以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藏、四川西北部、陜西为多见。在西北5 省、自治区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之间,人群中最易感染者为学龄前儿童。

本病是动物源性疾病(zoonosis)。包虫病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家畜如绵羊等感染率很高,严重者使肉、毛、油、乳等畜产品减产,造成畜牧经济的巨大损失,因此本病具有重要的医学和兽医学意义。

1.传染源 狗是细粒棘球绛虫最适宜的终宿主和主要传染源。在流行区,狗的感染率一般为30%~50%。此外,猪肠内也发现本虫感染。至于狼、狐等则主要是野生动物中间的传染源。狗由于吞食绵羊等含包虫囊的内脏,感染常很严重,肠内寄生虫数可达数百至数千条,其妊娠节片具有活动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 *** 发痒,当狗舐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故与其密切接触,甚易遭到感染。

2.传播途径 直接感染是由于人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如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在畜牧地区,绵羊是主要中间宿主,犬羊循环株是最主要的病原。绵羊感染率一般为50%,重者达90%~100%。羊群在放牧过程中,常需养狗防狼。狗粪中虫卵污染牧草或羊饲料,病羊内脏喂狗,使羊和狗相互感染而完成家畜间生活循环。青海、甘肃、陜西、西藏、四川等地的牦牛感染率也很高。此外,其他家畜如猪、山羊、黄牛和骆驼等以及啮齿动物如高原鼠兔(黑唇鼠兔)也是细粒棘球蚴病的自然中间宿主。此外,在我国西北畜牧地区,羊和狗常集居一起,羊的皮毛可染有虫卵,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 人遭感染主要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患者以农民与牧民为多,少数民族较汉族为多。大多数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男女发病率明显差别。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论文:“小儿包虫病”刊《中华儿科杂志》;“隔下脓肿16例临床分析”刊《甘肃医药》;“先天性无阴道成形术”刊《中华甘肃医学分会妇产科文选》;“小肠广泛切除的有关问题”、“下消化道出血的探讨及外科治疗”、“小儿胆总管自发性穿孔的讨论”、“胃次全切除胃肠吻合术141例分析”刊《为中华甘肃医学分会第一届普外学会资料汇编》(198年),参加 1983年全国大外科天津会议;“洋金花复合麻醉在休克急诊手术的体会”参加(IT5年全国麻醉休克杭州会议,1979年北京图书馆收藏资料,并收入《1979年甘肃麻醉汇编》;《胃大部切除》B—Ⅱ刀式胃肠吻合术135例并发症及其预防”参加(1986年全国胃肠会议,并收入《1987年西北五省普外学会汇编》;“血液稀释及防治休克的意义”参加(1989年全国外科中青年河南会议并收入《河南医学会汇编》,发表于1990年《普外临床杂志》;“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参加1991年全国普外承德会议,1991年西北五省普外青海会议。传略收入《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

  • 索引序列
  • 包虫病论文
  • 论文包虫病
  • 羊包虫病论文
  • 肝包虫病论文
  • 包虫病英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