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

谈谈医学的人文性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谈谈医学的人文性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时期以来,医学的人文教育不断遭到社会的关注,医学和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人们的生死水平进步了很多,对安康和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时进步,所以关于医疗和保健工作的请求也在进步,医患关系曾经发作了基本的变化。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怎样谐和和融洽,是医学人文性的研讨目的。以人为本、以公平为基准,正确处置医学的人文教育问题,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需认真看待和研讨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谈谈医学的人文教育问题。

1、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医学教育的体制决议了医学教育没有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所以医学教育不断过火注重医疗技术的教育,而关于医学教育的人文性相对无视了。医生作为一个职业,请求从业人员要把医疗技术和医生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医生这个职业请求理论和社会活动相统一,医生的'职业技艺是经过医学教育而取得的,教育是医生医学行为和医疗理论的根底,因而医学教育应该是医疗肉体和人文肉体的统一和交融。

但是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中,一度曾经是科学主义的盛行,传统的医学形式招致医学的人文性持久丧失。直接结果是医患关系僵化,医疗纠葛频发。医务人员的拜金主义招致医疗糜烂现象严重,社会言论及其不好。处理的方法除医院增强管理外,还应该把留意力放在医学教育上,也就是医学院校的教育上。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医学院校在口头上十分注重,实践上仍然是技术第一。没有真正把医疗人文性放在重要位置。医护关系的融洽没有得到基本注重,人文课程开设的很少。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课时数缺乏,授课效果不好,都影响了人文性在医学教育中发挥。

2、产生问题的缘由剖析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不是一个很容易处理的问题,应该供认,很多医学院校的师生都在积极努力改良这种场面,但是由于体制的缘由,不断没有更好地处理。在教学与学科建立中,仍然有很多矛盾存在,医学人文教育滞后于医学开展速度飞快之间具有矛盾。产生这种问题的缘由是多方面。首先是学校的师资力气单薄,那些具有一定涵养和学识;具有高尚师德和任务感的老一辈逐步退休,重生代的教师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事人文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少,没有构成梯队和范围,并且在工作中也没有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很多教师仍然以为专业课更重要。同时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约束和鼓舞,比方医护专业的教师没有转换为人文学科教学,人文学科的教师也没有转换为医护专业。由于评职升级等都请求有实验课题,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本人的切身利益,而别破放弃人文课程的教学。

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管理方面,决策层没有把人文学科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没有给予相应的注重。以为这方面不是学校开展的主要内容,关于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大,不会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开展。至于工作后的状况,由4用人单位担任。这样的办学理念,也是招致人文教育边缘化的主要要素。

比起医学技术的研讨,医学人文性研讨的深度和力度都相对要单薄一些。从事这种研讨的人员不多,深度不够,难以构成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医疗行业的开展。在医学教育的理论中,教师上课好像纸上谈兵,没有结合详细的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单纯的口号和说教,关于今天的在校学生来说,曾经不能发挥教育作用。没有结合我国的国情,一味强调国际化的医学伦理脱离我国的国情,招致人文科学开展严重滞后的场面。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固然学校开设了课程,但是与目前社会的实践需求相比,学校在这方面的注重水平还显得单薄。从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的施行,都显得那么单薄和不契合社会实践。不能使学生遭到应有的人文学教育,关于今后的职业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

3、增强医学人文性的战略

立足课堂

课堂是对学生施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证医学教育人文性的有力措施。这类课程主要让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本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构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完善的人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及其开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安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益,正确认识和处置医护关系。从而构成学生的护理才能。发明条件让学生尽早接触病人,走向社区和医疗机构,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培育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义务感;使学生进步社会义务感;努力进步本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各种学习办法中,注重实效性和科学性,充沛发挥学生学习的客观能动性和教师教学的引导性,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落实到实处。

充沛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发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学生不时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充沛享用高尚的文化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负载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而且这种管理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开展。一个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并营造出富有生气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特征,是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的表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具有归属感,构成安康向上的心态。所以学校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详细表现。充沛发挥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目标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在活动的展开中,培育学生的协作才能,沟通才能,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视野、增长才干、加强科学人文素养。

做好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是时期开展的需求,是学校完成可持续开展的需求。更是替学生将来职业生活着想的需求,应该从决策层到任课教师,都给予人文教育应有的注重。从课程设置到教师的装备,从社会理论到校园文化等方面,齐抓共建,推进医学人文性教育的安康开展。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人文素质是现代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观念的更新,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穿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实践等各环节。

关键词 :以人为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引发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深远。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每年有大量的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工作,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起。“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完全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1]“以人为本”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位置,因此,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人的需求,以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要注重人文关怀,在社会各领域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权利,且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人文关怀突出的是对人的尊重,以人性化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勇于突破创新,既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也要包容不同个体的差异,更凸显“人”的主体性。

二、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基础内容医学以“人”为工作对象,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就是一个关注人文发展的领域。恩格尔指出,医护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正确理性地对待人类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他提出了全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这也契合了我国古代医家“医乃仁术”“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这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要心系患者,关注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变化,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直接体现在其服务患者的过程中。人文关怀要求医生切实为患者着想,“人性化的医疗”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然而,传统医学教育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性化医疗”的目标。

康德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立足于人,凡事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为中介或把人看成完成某件事的工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是践行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儒家创始人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医护人员要始终以“关注病人身体健康,关心病人心理素质”为使命。[2]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不断调整医学模式,强调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医护人员关注人的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物特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医疗服务必须以人为基础。对现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医护工作中,引导医学生自觉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关注病人的心理。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应体现

“以人为本”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除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环节也有问题。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几乎没有发言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要坚持教学上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3]从以灌输多少知识量为标准,转变为学生学习了多少,学习过程是否愉快为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回答问题,而不是等待教师提问。教师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加以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扮演好引导学生的角色,充当文化传承与道德思想灌输的桥梁,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师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师肩负着育人的天职,应以自身的行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创设学习情境,安排教学互动,完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应体现

“以人为本”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都会就职于医疗机构或医院,因此,医院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是首选,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医院的重视,而实践环节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为什么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会变坏?”这一问题,与过于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实践环节有关。医学生来到医院或医疗机构后,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急于向其灌输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理念和学术精神传播的重要性,医德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现代医学教育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其道德修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医疗技能,而且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精神”[5]。让学生认识医护人员神圣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教师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医护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习是医学生走出校园,正式进入职场前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人文理念的最佳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例如义诊、疾病知识宣传讲座、医患交流会、老年人康复、关爱弱势群体等,这不仅能够拉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持社会的稳定。医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人文关怀,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身体健康。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始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而且能够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习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服务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不少医患矛盾正是由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所致。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医学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添生.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当代视野,2007(4).

[2]任桑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6).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

[4]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胡瑞敏.试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模板

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一、题目(标题、文题)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对心肌梗塞病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处理方法)监护指标的观察及护理(达到的指标),这三个要素并无先后之分,可根据文章偏重介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但无论怎样调整,必须直接反映论文所表达的内容。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数千字的论文内容,使题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必须学会概括、准确、新颖、精练地表达主题的技巧,具体要求:l.概括:即用简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内容,体现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对全文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人入胜,便于记忆。2.准确:用词应符合医学词语规范,准确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题,题要得体,防止题大文小或用过时词语,例如“肺癌护理”,肺癌治疗可用多种手段,如果此文是关于肺癌化疗期间预防化疗药物反应的护理,用此命题就显得题目过大,不够具体和准确。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国际文献检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够适宜。3.新颖:题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亦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白血病化疗已形成常规,缺乏新颖性,而文章观察的内容是有关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如改为:“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则较为明确、新颖。4.精练:标题用词应力求简短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尽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词,如“的观察”、“的研究”等,不需写成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完整句型。但也不应过于笼统,过于简短,例如"中医护理”,题目虽短,却不能反映文章主题。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题中数字,应尽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不包括作为形容词或名词的数字,例如“十二指肠”的“十二”不能改用阿拉伯数字。5.基本格式:文题应居中书写,一般不设副文题,确有必要设时可用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亦应居中书写。长标题需回行时应注意词或词组的完整,并居中书写,使之匀称美观。二、署名1.单位署名:单位一般指作者从事本文工作时的单位。单位署名应标明所在省市的全称,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单位署名的数量一般不超3个,署名位置应居文题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书写,并与作者署名之间留空一格。单位名称前还应标明邮政编码。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表示对文章内容负责。论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员:(l)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3)进行资料收集并做统计处理的人员;(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3.署名注意事项:(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人,并以参加主要工作者为限;(2)作者署名顺序,视其在工作中贡献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执行及论文的主要撰写人。署名时不应搞无劳挂名或照顾关系。当作者署名顺序有异议时,应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动。指导者一般列于最后,或在文末注上“致谢”,但均需征得本人同意;(3)在论文发表之前,参加研究者如已调往其他单位(如进修人员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并在同页脚注中说明;(4)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以示文责自负,如为集体成果,应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写上执笔人或整理者姓名,便于读者咨询和联系。三、内容提要提要一般置于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论文内容做大致的了解,以决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同时也便于进行文献检索。1.提要内容应扼要概括地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宗旨和解决的问题)、基本步骤和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途径、实验范围、分析方法等)、主要发现(重要数据及其统计学意义)和结论(关键的论点)以及经验教训和应用价值。着重说明研究工作的创新和发现,将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和最独到之处反映出来。2.写提要不宜列表、附图或引用文献。一般不分段落,内容能独立成章,文字一般以 100—200字为宜(占全文的 5%)。一般性护理科技文稿,如工作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短篇的报道等一般不写提要。写提要后文末不再写小结。3.提要应置于署名之下,正文之前,书写时与正方相区别,“提要”二字顶格书写,留空一格后接提要内容。四、关键词关键词是从文稿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最能表达文稿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其作用是便于了解论文主题,利于计算机收录、检索和储存。1.关键词的选定。选定关键词要写原形词而不用缩略词,概念应精确并有良好的专指性。可参照美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的“Index Medicus”和 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译《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主编的《汉语主题词表)选用。2.选好关键词必须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特点,并依照标题、提要、序言与结论等,就文章的目的、结果等多方面进行提炼、筛选。每篇论文可选3—5个关键词。3.关键词应置于提要之下,顶格写“关键词”三个字,留空一格后列出文中的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可用分号隔开,最末一词后不加标点。4.举例(l)文题为“护理教育和护理服务的立法”,可选用“护理教育”、"护理服务”和"立法”3词为关键词。(2)文题为“反复性行诱导缓解后接受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护理”,本文主要内容是讨论急性白血病患儿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护理问题,因此可析出三个关键词即“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和“护理”。五、引言(前言、序言)引言是正文的开场白,应短小精练,开门见山,以介绍背影、提出问题、阐明写作目的和意义为主。在叙述国内外现状时,避免过多引用文献,仅简要地提出与本项研究直接联系的成果和需解决的问题。不可随意贬氏过去和他人的成就.对“首次报道”、“未见报道”等提法,必须查足文献,有确切的依据。引言的文字一般不超过200字,撰写时不必写“引言”二字,在关键词下一行空两格后书写即可。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地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 CT 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 , 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 , 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 , 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 3000 ~ 5000 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 150 ~ 250 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 D 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 D ,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 - 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三、 结果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 80% ),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 100 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 / 样本数,如 ( 37/68 )。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 + 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 t 、 u 、 F 等)和 P 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B3358-82 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 self-explanatoriness )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四、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五、 致谢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 10 篇左右,综述为 20 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 1 ~ 2 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 GB7714-87 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 [4] ;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 [6] ;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 [1 , 4 , 5] ;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 . ”,只空 1 个字符。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 . 文题 . 刊名 , 出版年份 , 卷次 ( 期次 ): 起止页 . 。作者在 6 人或 6 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 6 人以上者仅列前 3 位,后加“等”或“ et al ”。(国内一般只列前 3 位作者。)例:陈治 . 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2,5:117-119.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 : 作者 . 书名 . 版次 .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 起止页 . 。例:吴恩惠主编 . 头部 CT 诊断学 . 第二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40-168.

人文与医学论文

人文,是一个简单词语,在医学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医学和人文一直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词眼,医学需要讲究人文,人文对医学起到了以人为本的作用,下面是人文与医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如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促进医疗实践,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人文”一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术中至少有四重意义。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包括人性、人本、人道三重同本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解读。其三,是指人文学科。其四,是指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道的”医学,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下文主要针对这两层意义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

1. 终极关怀vs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的价值表达非常丰富,包括生物学上的有机论、博物学、生态主义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切、宗教情怀的至善等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以及医学史上人格化的美德典范等等。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前者用终极关怀去抗击技术主义的价值霸权,而后者暂时放弃最高限度的理想化方式(终极关怀),转而寻求宽容、宽泛前提下的公共理性、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注重的是培养个体自然情趣与道德伦理情操的养成和提升,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以及哲学向度的自然理解与反思。虽然“终极关怀”作为大多数人文学者、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世界内核有其正义性和真理性,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传承(东西方皆是如此,西方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博物学传统;中国有儒家“仁爱”观念)但作为一种理性的声音,终极关怀由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和诗化,难以传达到医疗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虽不乏闪亮的话语、思考和批评,但更多的场合却成为一种泄愤情绪和反叛姿态,实际力量显得十分的单薄纤弱,如无根清谈,最终难免沦为学者自赏的孤芳。

而医学人文学立足于公共理性和普世关怀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他的《寻求普世伦理》中这样解释普世伦理,它是“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立题的'整合性伦理理念”,即“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的底线伦理学”。

通俗的说,普世关怀不再将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大化,而是将俗世的道德最小值最大化。普世关怀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

2.局促vs广阔

医学人文的终极关怀主要注重的个体的各方面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对医学进行的批判反思主要侧重于伦理价值方面。医学人文的这种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即医学人文完全转向伦理学问题,不再关注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使得医学人文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局促和狭窄,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一把戒尺,既无清晰的学术面目也无概念辨析、边界厘定、系统建构的营垒。

医学人文的两大弊病更是放大了医学人文的上述缺失。一大弊病就是“前现代”的人文传统;二来就是坚持颠覆性的后现代倾向。前者完全以前现代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无论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教义)作为衡量当代的医学、医疗实践的标尺,对现当代医学人文资源关注不多,对当代医学的人文建构缺乏开启意义。而在后者的眼里,医学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挑战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迷失、医疗制度的失措与医生的道德滑坡,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技、医疗体制的价值博弈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医学人文不能也不应成为当代医学科技、制度霸权,人性、人道堕落的帮闲与帮凶,而应该成为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克星。后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毁坏多于建设,盲目的反抗多于理性的重建和梳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更深。

与此相反,医学人文学中的价值反思则更加宽泛,涉及现代医学或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众多价值,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性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与医学密切相关,但却鲜受“医学人文”的重视和关注。而医学人文学,由于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更加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广阔,不仅对传统的医学固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且也对所有的医学科学、医疗实践和医学人文的问题进行反思。医学人文学提倡与文学、人类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避免“医学人文”的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各有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医学人文学寻求宽容与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拓宽、深化着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2:1

[2]王一方。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王一方。追问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初中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医学的人文性缺失。要改善这种对立的现状、缓和日趋激化的矛盾,需要多方的努力,其中就包括要重视医学的人文性与医生的人文精神。 医学的人文性 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性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认同。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魏尔啸早在1849年就提出了“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论断。我国著名医学家黄家驷也曾经说过:“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受物质环境的支配,而且还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精神状态的影响。因此,医学又是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于光远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对于临床,可否理解为世界上许许多多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自然过程,临床当然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的自然过程。就是说,这个过程离开了社会就会不存在,而且临床是有着两重意义的自然过程。它与开矿不同,开矿虽然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但矿体是自然的。对临床来说,疾病的发生一般都有其社会的原因,有社会性。医学的治疗行为,包括使用的方法、手段,也是有社会性的。所以,临床是两重的社会自然过程。因此,我认为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科学。”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早已超出了自然科学的层面,由原来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转向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全面探询、认识病因。人的健康也不再是单纯的指躯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那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外。一般都与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在西方,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法以来,心理治疗在医疗实践中已相当普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人文性更加显著。医生在使用技术为患者治病疗疾时不能不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医生对病人及医生自己的角色的情感认同也在深深地影响着诊断、手术和与病人交流的方式。西方著名医学史家西格利斯曾说过:“当我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是要使人适应他的环境。”人们常常习惯地把医生看作是一个纯自然科学家,是因为我们对医学本质的认识的偏颇。意大利著名医学史家卡斯蒂格略尼曾说过:“无论科学性如何强的医生,如果没有艺术之光的启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医生。” 通常,我们把医学简单地看作是纯自然科学,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医学和技术的界限区别开来,而且忽略了医学浓郁的人文性,特别是没有把人文精神纳入到医学范畴内,这是我们对医学认识偏颇的根本。儒家文化在过去的二千多年里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把属于自然科学的医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儒学说成是同根的,恰好说明了医学科学的两重性。正如中华民族对医学所形成的共识――“医乃仁术”。尽管当代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然而在医学实践中若撇开社会、道德、文化等因素,仅仅依靠单纯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人手来探讨医学的实践问题,因为医生的解释和活动及病人的解释和活动都具有文化的特征。 医生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中心是医学人文性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医学实践中的主体――人的作用,可以防止技术的无限制扩张。在医学实践中提倡“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辅”的理念是医学本质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设备为维护公众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医学以计算机和数字通讯为手段,从定性走向了定量,已失去了它应有的激情和人性。医生可以在千里之外进行治疗,病人的病情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被传送到千里之外的某家医院或治疗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医患之间根本没有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病人和医生之间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信息联系。在这种医学活动中,医生从某种程度上已被当作机器设备的附属物,让失去人性的技术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同情心。不可否认,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已成为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仪器不是医学的决定因素,医学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仪器只能提供现象,本质的东西还要人来把握。医生是医学活动的主体,其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医生的发展的关注、支持和激励,医学就有可能背离它的要义――真、善、美,就有可能变成失去人性的医学。在医院管理或医疗活动中,如果忽视了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与医生人文精神的重塑,就必然会出现问题。当前,我国各级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与以前相比,确实进步显著,但患者对医疗服务态度仍不甚满意。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与当前医生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有着密切关联。技术不能代表一切,掌握高技术的医疗工作者并不一定是患者心目中称职的或优秀的医生。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大凡思想圣洁、德高望重之医家,无不具有丰厚的医学人文修养。医生的人文修养决定其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医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时刻会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选择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因而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方面更具鉴别力。对医院中的某些不良行为,只有把它放到灿烂的人文背景下去比较,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污秽和卑劣,从而促成医务工作者价值观念的矫正和自律意识的增强。 培养医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培养医生的医德。技术不等于文化,掌握高技术的人不一定人文修养就高。提高医生对医学人文性的认识,可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力,使职业道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道德教育,固然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但同样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浇灌。只有把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文化情感激发切实地结合起来,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这是塑造优秀医生的有效途径。 其次。医生要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医生除了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本学科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外,还必须涉猎诸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文学可以弥补医生人生经历之不足,增加对人与社会的体察;艺术可以激发医生的想象。使其产生心境的和谐、接受美的熏陶;伦理和法律为医生划出各种关系、语言和行为的界定;心理抚慰和社会关怀不仅是出于对病人生命的珍重,也是出于病人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哲学为医生分析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历史特别是医学史,可以让医生会从中领略到诸如《革命医生》中的山姆维斯的敏锐、勇气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三,医生在医疗实践中要自觉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应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体的称谓,注重医患之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的疾苦,并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帮助患者克服自卑、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始终遵循知情同意原则,这些都体现了医生高尚的人文修养。 强调医学的人文性及医生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否认医学的科学性。医学是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学科或社会事业。在医学实践中,医生既要坚持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与医学论文

人文,是一个简单词语,在医学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医学和人文一直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词眼,医学需要讲究人文,人文对医学起到了以人为本的作用,下面是人文与医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如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促进医疗实践,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人文”一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术中至少有四重意义。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包括人性、人本、人道三重同本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解读。其三,是指人文学科。其四,是指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道的”医学,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下文主要针对这两层意义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

1. 终极关怀vs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的价值表达非常丰富,包括生物学上的有机论、博物学、生态主义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切、宗教情怀的至善等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以及医学史上人格化的美德典范等等。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前者用终极关怀去抗击技术主义的价值霸权,而后者暂时放弃最高限度的理想化方式(终极关怀),转而寻求宽容、宽泛前提下的公共理性、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注重的是培养个体自然情趣与道德伦理情操的养成和提升,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以及哲学向度的自然理解与反思。虽然“终极关怀”作为大多数人文学者、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世界内核有其正义性和真理性,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传承(东西方皆是如此,西方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博物学传统;中国有儒家“仁爱”观念)但作为一种理性的声音,终极关怀由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和诗化,难以传达到医疗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虽不乏闪亮的话语、思考和批评,但更多的场合却成为一种泄愤情绪和反叛姿态,实际力量显得十分的单薄纤弱,如无根清谈,最终难免沦为学者自赏的孤芳。

而医学人文学立足于公共理性和普世关怀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他的《寻求普世伦理》中这样解释普世伦理,它是“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立题的'整合性伦理理念”,即“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的底线伦理学”。

通俗的说,普世关怀不再将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大化,而是将俗世的道德最小值最大化。普世关怀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

2.局促vs广阔

医学人文的终极关怀主要注重的个体的各方面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对医学进行的批判反思主要侧重于伦理价值方面。医学人文的这种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即医学人文完全转向伦理学问题,不再关注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使得医学人文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局促和狭窄,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一把戒尺,既无清晰的学术面目也无概念辨析、边界厘定、系统建构的营垒。

医学人文的两大弊病更是放大了医学人文的上述缺失。一大弊病就是“前现代”的人文传统;二来就是坚持颠覆性的后现代倾向。前者完全以前现代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无论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教义)作为衡量当代的医学、医疗实践的标尺,对现当代医学人文资源关注不多,对当代医学的人文建构缺乏开启意义。而在后者的眼里,医学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挑战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迷失、医疗制度的失措与医生的道德滑坡,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技、医疗体制的价值博弈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医学人文不能也不应成为当代医学科技、制度霸权,人性、人道堕落的帮闲与帮凶,而应该成为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克星。后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毁坏多于建设,盲目的反抗多于理性的重建和梳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更深。

与此相反,医学人文学中的价值反思则更加宽泛,涉及现代医学或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众多价值,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性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与医学密切相关,但却鲜受“医学人文”的重视和关注。而医学人文学,由于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更加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广阔,不仅对传统的医学固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且也对所有的医学科学、医疗实践和医学人文的问题进行反思。医学人文学提倡与文学、人类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避免“医学人文”的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各有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医学人文学寻求宽容与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拓宽、深化着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2:1

[2]王一方。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王一方。追问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人文素质是现代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观念的更新,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穿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实践等各环节。

关键词 :以人为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引发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深远。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每年有大量的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工作,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起。“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完全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1]“以人为本”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位置,因此,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人的需求,以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要注重人文关怀,在社会各领域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权利,且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人文关怀突出的是对人的尊重,以人性化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勇于突破创新,既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也要包容不同个体的差异,更凸显“人”的主体性。

二、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基础内容医学以“人”为工作对象,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就是一个关注人文发展的领域。恩格尔指出,医护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正确理性地对待人类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他提出了全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这也契合了我国古代医家“医乃仁术”“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这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要心系患者,关注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变化,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直接体现在其服务患者的过程中。人文关怀要求医生切实为患者着想,“人性化的医疗”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然而,传统医学教育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性化医疗”的目标。

康德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立足于人,凡事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为中介或把人看成完成某件事的工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是践行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儒家创始人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医护人员要始终以“关注病人身体健康,关心病人心理素质”为使命。[2]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不断调整医学模式,强调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医护人员关注人的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物特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医疗服务必须以人为基础。对现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医护工作中,引导医学生自觉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关注病人的心理。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应体现

“以人为本”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除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环节也有问题。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几乎没有发言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要坚持教学上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3]从以灌输多少知识量为标准,转变为学生学习了多少,学习过程是否愉快为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回答问题,而不是等待教师提问。教师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加以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扮演好引导学生的角色,充当文化传承与道德思想灌输的桥梁,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师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师肩负着育人的天职,应以自身的行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创设学习情境,安排教学互动,完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应体现

“以人为本”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都会就职于医疗机构或医院,因此,医院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是首选,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医院的重视,而实践环节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为什么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会变坏?”这一问题,与过于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实践环节有关。医学生来到医院或医疗机构后,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急于向其灌输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理念和学术精神传播的重要性,医德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现代医学教育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其道德修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医疗技能,而且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精神”[5]。让学生认识医护人员神圣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教师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医护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习是医学生走出校园,正式进入职场前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人文理念的最佳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例如义诊、疾病知识宣传讲座、医患交流会、老年人康复、关爱弱势群体等,这不仅能够拉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持社会的稳定。医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人文关怀,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身体健康。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始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而且能够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习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服务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不少医患矛盾正是由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所致。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医学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添生.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当代视野,2007(4).

[2]任桑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6).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

[4]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胡瑞敏.试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大全

人文与医学论文

人文,是一个简单词语,在医学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医学和人文一直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词眼,医学需要讲究人文,人文对医学起到了以人为本的作用,下面是人文与医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如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促进医疗实践,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人文”一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术中至少有四重意义。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包括人性、人本、人道三重同本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解读。其三,是指人文学科。其四,是指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道的”医学,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下文主要针对这两层意义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

1. 终极关怀vs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的价值表达非常丰富,包括生物学上的有机论、博物学、生态主义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切、宗教情怀的至善等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以及医学史上人格化的美德典范等等。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前者用终极关怀去抗击技术主义的价值霸权,而后者暂时放弃最高限度的理想化方式(终极关怀),转而寻求宽容、宽泛前提下的公共理性、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注重的是培养个体自然情趣与道德伦理情操的养成和提升,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以及哲学向度的自然理解与反思。虽然“终极关怀”作为大多数人文学者、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世界内核有其正义性和真理性,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传承(东西方皆是如此,西方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博物学传统;中国有儒家“仁爱”观念)但作为一种理性的声音,终极关怀由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和诗化,难以传达到医疗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虽不乏闪亮的话语、思考和批评,但更多的场合却成为一种泄愤情绪和反叛姿态,实际力量显得十分的单薄纤弱,如无根清谈,最终难免沦为学者自赏的孤芳。

而医学人文学立足于公共理性和普世关怀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他的《寻求普世伦理》中这样解释普世伦理,它是“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立题的'整合性伦理理念”,即“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的底线伦理学”。

通俗的说,普世关怀不再将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大化,而是将俗世的道德最小值最大化。普世关怀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

2.局促vs广阔

医学人文的终极关怀主要注重的个体的各方面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对医学进行的批判反思主要侧重于伦理价值方面。医学人文的这种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即医学人文完全转向伦理学问题,不再关注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使得医学人文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局促和狭窄,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一把戒尺,既无清晰的学术面目也无概念辨析、边界厘定、系统建构的营垒。

医学人文的两大弊病更是放大了医学人文的上述缺失。一大弊病就是“前现代”的人文传统;二来就是坚持颠覆性的后现代倾向。前者完全以前现代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无论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教义)作为衡量当代的医学、医疗实践的标尺,对现当代医学人文资源关注不多,对当代医学的人文建构缺乏开启意义。而在后者的眼里,医学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挑战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迷失、医疗制度的失措与医生的道德滑坡,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技、医疗体制的价值博弈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医学人文不能也不应成为当代医学科技、制度霸权,人性、人道堕落的帮闲与帮凶,而应该成为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克星。后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毁坏多于建设,盲目的反抗多于理性的重建和梳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更深。

与此相反,医学人文学中的价值反思则更加宽泛,涉及现代医学或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众多价值,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性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与医学密切相关,但却鲜受“医学人文”的重视和关注。而医学人文学,由于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更加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广阔,不仅对传统的医学固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且也对所有的医学科学、医疗实践和医学人文的问题进行反思。医学人文学提倡与文学、人类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避免“医学人文”的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各有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医学人文学寻求宽容与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拓宽、深化着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2:1

[2]王一方。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王一方。追问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经典医学论文范文

在医学专业的个人需要写好论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论文的内容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经典医学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 目前来华的医学留学生越来越多,我国进行国际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对我国的医疗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留学生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而心脏内科是医疗教育界最关注的科室之一,论文仅就心脏内科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作为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的依据。

关键词: 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合作的日渐扩大与深入,以中国为留学目的国的海外学生越来越多,医疗则是我国除汉语专业外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高等医疗教育的国际化输出是提高我国医疗教育质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的有利刺激因素。为培养符合国际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医学人才,现行的医学留学生教学方式主要以全英文方式运作,一方面可以帮助留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源,避免留学生毕业回国工作产生语言转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周边国家医学教育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医学留学生教育逐年扩大规模的现实面前,如何保证这些学生的教育质量也是医教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英语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始于1995年,原西安医科大学招收了首批全英语教学医学学历留学生,迄今只有20年历史。而与我国原有留学生体制不同的是,原有体制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后融入本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保留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体系成熟稳固,效果不俗;而目前所有医学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均为全英文教学,相对于学校现有的教学而言,这种模式相对独立,需要另起炉灶,构建全新的教学、课程、教材及评估系统,需要一支数量庞大拥有全英文教学能力、精湛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持。从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到国内资深的医学院,纵观全球医学教育不难看出,优秀的医学教育需要深厚的文化传承、人文建设及庞大理论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缓慢而难见速效。目前我国快速上马的医学留学生教育仓促间要完成体系的建设,难度之大、问题之多可以想见。本文仅就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相长——观念的冲突与解决

来华的医学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亚、南亚等周边国家,以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为多。这些学生虽然每个人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前期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但他们在本国受到的教育模式则多为西方教学模式,因此学习习惯亦与国内老师的要求相去甚远,在中国教师眼中,他们的思维自由发散、习惯随时打断老师提问、课堂纪律差、学习针对性强但全面性差。尤其不能遵守中国老师们习惯的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老师会觉得学生不够尊师及专心而影响授课积极性;学生则会觉得中国老师的教授死板、照本宣科,由于缺少讨论而影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上述问题,我们通常尝试采用折中的办法,老师在授课时会在每一个节段留出提问时间,而与学生则在课前约定,非提问时间不可随意提问打断。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由带教老师引导的教学查房,要求留学生必须身穿白大衣,不迟到,不早退,端正学习态度,爱护、尊重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才能进行问诊、查体等医疗行为。针对这些东南亚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自由散漫、欠缺责任感等问题,一方面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基本杜绝留学生仪表邋遢、组织纪律散漫、迟到早退等现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普通医学生到合格的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

二、外语VS母语——语言是个大问题

语言是所有接收医学留学生的医学院都会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全英文授课”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可替代。但到了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与留学生间的交流、留学生与病人间的交流成为教学最大的阻碍。这种阻碍,会导致留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如何解决语言问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与留学生间的语言交流问题

学校留学生多来自尼泊尔、印度等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留学生们公共英语基础扎实,能无障碍用英语交流,但他们普遍有较重地方口音,故与教师的交流中存在一定障碍。当然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参差不齐的英语口语水平及相对于留学生而言的“口音”亦会影响知识的教授传播。解决教学中语言交流的问题,老师是主导,带教老师的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上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保证带教老师的质量才能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质量。心脏内科对留学生带教老师的选择条件,首先必须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及丰富的专业外语词汇,兼顾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带教老师的外语水平与临床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兼顾,青年教师语言过关但缺乏临床经验,高年资教师则与之相反。师资力量的培训是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心脏内科通过科内选拔,组成英文教学的骨干团队,对该团队进行强化专业英文培训;同时,在心脏内科的对外国际交流中给予该团队额外的机会参与全程翻译,包括床旁查房及不同规模的讲座,给予团队观摩全英文课堂及床旁教学的机会。而针对师生间口音不熟悉、交流困难等问题,心脏内科在教学期间另行组织多样化的互动,给带教老师与留学生之间创造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间相互了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为师生之间交流和教学过程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到国情宗教等,使师生之间能更快地适应彼此发音,使留学生在留学期间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让留学生开展评教评学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提出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以激励师生共同促进教学工作的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二)医患间语言交流问题

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与师生语言障碍同等重要的是医患间的语言障碍,这种障碍对教学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留学生需要到病房与患者密切交流,准确采集患者病史,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等。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未进行过正规的中文学习或培训,这给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带来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患者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几乎为零;双方语言的问题,最终将导致临床见习和实习中的有些关键步骤常难以顺利进行,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简单操作等常规临床工作中即使有带教老师帮助翻译,有部分同学仍很难顺利地完成。针对解决留学生与患者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心脏内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通过开设中文学习班,主要学习日常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谢谢、不客气,您哪里不舒服?等,以及与心内科相关的症状用语如: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开展此中文学习班的.目的就是快速解决医学留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和患者沟通交流遇到的一些语言问题,此学习班不仅提高了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通过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及词汇来源的一些了解,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二是心脏内科借鉴了华西医科大学运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简称SP)介入教学活动的经验,培训了一批英文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做志愿SP,充当模拟患者角色,以克服留学生中文基础较差,尚难以与临床患者进行顺畅沟通的困难。标准化病人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准备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3种功能。自1990年开始,由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协作,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赞助,启动将SP引进国内的医学教育。此模式不仅能帮助留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和交流能力培训,而且有助于加强心脏内科研究生自身的理论和技能训练,同时也加强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今后有机会留学国外,更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对外交流的需求。三是由带教老师引导的半英语半中文式查房,即英汉双语教学,选取病情稳定的典型病例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让汉语较好的留学生对其进行病史采集,不能用中文表达的由带教老师翻译,其他留学生可以补充询问,带教老师在一旁全程指导,之后由一名留学生完成体格检查,最后对此病例进行总结讨论,培养他们诊断治疗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此英汉双语教学模式吸取了全英文教学和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因此更有利于医学留学生的接受,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阶段性地和留学生们互相交流,及时的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方式的融合:传统VS现代

传统的医学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缺乏讨论;这种教学的优点是知识传授系统且全面,缺点在于易忽略细节,泛泛而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佳。而这种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弊端:由于语言障碍,授课教师以非母语授课,其授课质量及讲解程度必然会受到较大限制,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临床教学则更为突出,病例分析及思路讲解由于其即时性及随机性,教师备课不易,讲解深入程度更容易受影响。而在这种教学方式里学生多为被动接受,在语言受限的前提下,学生积极性会受到极大限制,影响教学质量。现代医学教育强调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这一教学方法的代表即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由美国医学教育家Barrows教授于1969年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心脏内科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临床见习及实习课程中采用这种模式,通过以具体病例及问题为基础、留学生为主体、带教老师侧面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激发留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旨在培养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提高留学生理解并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心脏内科是专业极强的学科,学习中的理解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心电图学、电生理学及影像诊断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点多,知识体系繁杂,记忆及理解都相对困难。对以中文母语教授的学生尚且如此,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就更多了一个老师教授困难的障碍。为能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心脏内科知识,培养其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心脏内科在课堂讲学及床旁见、实习过程中均采用PBL教学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风气并增强临床思维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课堂讲学中,适当根据讲学内容穿插病例,并有针对性地提问。而在临床带教前,心脏内科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典型教学病例,课前给予病案、问题及参考书目。课中教师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中心,针对临床面临的具体问题引导讨论,让留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诊断,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及策略。

四、重视度的提高:带教教师and管理部门

随着学校医学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将会有更多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深造。因此留学生教育对学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国际学院及各个教学医院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切实进行带教教师的培训和留学生的管理已经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各个教学医院除了落实好国际学院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外,还应严格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留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做到留学生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各临床科室应建立留学生实习管理档案,由科室教学秘书或教学专干负责,作为出科考核的一部分,使留学生更加重视临床实习。

总之,对于我校及多数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在以后的临床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改革,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则医学留学生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收获。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在于发现问题后及时地找到针对该问题的处理对策。比如留学生课堂的学习习惯与老师期望的不同,我们约法三章,彼此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由全英文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英汉双语教学模式,让国外留学生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方式发展为SP介导的模拟教学和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这些教学方式更能为留学生接受,并且培养了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当然,我们需要借鉴国家重点医学院校的留学生培养教育经验和模式,让学校的留学生培养更加成熟。如果可以将带教老师送入到国家重点医学院校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的话,将能更直接地感受重点医学院留学生的培养,但这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随着心血管病学的迅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化,心脏内科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教会留学生尽快将心脏内科理论知识综合应用,掌握心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冬梅,王周凯欣,颜时姣等.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4(8).

[2]李治国.医学留学生教育模式及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3]左川,曾静,付平,欧阳钦,王一平.临床医学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08(6).

[4]高雪.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利与弊[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1).

人工智能与医学论文范文

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从前,哦不,应该是在未来,一个全面科技化的未来,有一个小男孩。

他叫大卫,11岁,体重27公斤,身高1米37,头发棕色。

他的爱是真实的,但存在是虚假的。

那是因为他只是一个机器男孩,一个会“爱”的机器人,是一个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慰藉,这爱的程序一旦启动了就不会停止,任凭时间流逝,任凭世代变迁……

索非亚夫妇的孩子患了绝症,他被冷冻起来直到科技足够发达救他。所以他们自愿参与了大卫的实验计划,人们也需要通过他们证实他是否真的可以爱人。

当索非亚,这个美丽却被而儿子的病折磨的痛苦不堪的母亲,亲手启动了大卫的程序时,他缓缓地睁开眼睛,如同出生的婴孩一般,似乎一切都那么陌生,却又那么清楚地明白这面前的一切:是了,这就是我以后要爱一生一世的人了。当大卫轻轻地张开双臂,拥住索非亚,一句:“妈妈,我爱你。”着实让索非亚感动了。

索非亚看着他,照顾着他,似乎找到了儿子的影子;却又疏远他,惧怕他。她觉得他的爱只是程序,她想爱,又怕爱。大卫却享受着这每一分每一秒,对他而言,母亲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了。我们是人类,有着选择的权力,也有权决定爱不爱爱我们的东西。或许有点残忍,但这是个道德问题,在创世纪的时候,神不也创造亚当来爱他吗?

但后来世界就变了,索非亚的儿子奇迹般的痊愈了,抉择的时刻就到了,索非亚最终决定放弃大卫,却又不想让他被销毁,在他们一次的野餐中,把他留在了荒野。因为内心深处,抛开一切压力,或许,她爱他……

大卫固执地认为这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真的男孩,于是踏上了寻找蓝仙女的路途。记得小木偶皮诺曹吗?就是蓝仙女让他变成小男孩的。他不知道那是一个童话,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在海底找到几百年前被人遗弃的蓝仙女的雕塑,他在潜水艇里望着她,一遍一遍的说着自己的愿望,直到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不知不觉,大海被冰雪覆盖,几千几万年就这样过去了……

最后,高速发达的机器人完成了他的愿望,他们可以让他的妈妈复活,但是只有一天,有一天她可以全心全意爱他,足够了。在度过了这珍贵的一天后,他躺在不会醒来妈妈身边沉沉睡去,希望永远不要再醒来……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人工智能。虽然说这只是个科幻故事,但故事的主旨却不容忽视:我们人类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向前走,是否走的太快了.在科技的进步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某些事物,我们不断的求新,求快,求进步,求超越.到头来反而忘了人性,信任忘了......爱!!有如故事中,凝真电子的老板,为了抚慰自己的丧子之痛以及在未来的高科技事业中争得一片天,创造了了一个,会[爱]的机器人-----大卫.他踏过千里土壤走过千年时空为的,只是一份爱.而它只是个在人类眼中有如草芥的______机器人,这种进步,真的,是我们要的吗?

但是换个角度,我们也该庆幸自己是人类,因为到后来出现的高速发达的机器人,强调,他羡慕人类拥有灵魂以及对百万种生存意义。我觉得这和一句俗谚:“人为万物之灵”,有异曲同工之处。除了这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作祟外,试想:若是高等机器人高等智慧,何必去羡慕,他们口中的“原始”人类?而就因为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有灵魂,不可能懂得爱,所以才有“羡慕”一词出现。

所以,请人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候,不要忽略身边的一切,或者可能失去的东西只能靠机器来填补。从人工智慧看起,记住,科技无论再怎么发达,创造它们的始终是人类,一切科技,一切可能,以人为本,以爱为本。 【篇二】

1977年英国世界上的互联网公司的经理预料,将来任何人都不会在自己的家里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计算机不会被大多数人使用,然而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不是用电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楼大厦里职员们正使用计算机记录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漫画家打好画稿在用计算机进行扫描、上色;学校里每一间教室都放置一台,老师则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讲解课文;打印店里一台台计算机正忙碌的工作着。然而那位经理怎么也想不到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也从原来笨重的以至于塞满一整个房间的机器到如今教科书厚的液晶。

展望未来。

未来,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触摸不到,感受不到。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畅想,我畅想畅想着城市美好的未来。城市的美好,必然少不了那一片霓虹灯。繁华的夜景,热闹的人市。那繁荣景象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一片黑暗吗?不,至少有盏明灯。是那些流浪者的家吗?不,至少有间草屋。光明固然美好,黑暗也将会被无数明灯所点亮。我畅想,畅想城市那份恬静。

当人们迎着朝阳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他们的心情是平静而喜悦的。此时,自行车已成“古董”,人们只能在博物馆才能见到。在宽阔、现代化的立交桥上,一辆辆高级轿车来回穿梭。在居民小区里,物业管理是机器人,二十四小时服务。工作的地方没有了原来的狭隘,不再只是人手一台电脑埋头工作,而是两三个人一个办公室,摄像头、监视器什么的都不在有,人们诚实守信、勤勤恳恳。工厂是机器人工作的岗位。

我们把美好的梦想层层堆砌,让高瞻远瞩的目光投向时代的前沿,审视昨天,展望未来,沿着金光大道,一步一步靠近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让我们畅想美好的明天,走向美好的未来!

其实幸福。很难!当黑暗笼罩住了城市,永远没有那一角:有人在打架斗殴。难道这就是美好城市?现在这份重任落下来了,在每个人的肩上,还有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更落在了我们的笔尖,我们要用笔去描绘未来的城市,画出她最可爱的一面、美丽的一面。我们的校园里,纸屑很珍贵,因为它从不露面。微笑很普通,因为它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城市的美好如同筑房子——第一层是文明,第二层是平安,第三层是繁华,第四层是快乐。只有不停地建造,才能盖上它的屋顶——美好。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建造这幢“美好”的城市! 【篇三】

据我所知,人工智能可以做家务。譬如扫地机器人,可以自动将地清扫干净,不需我们动丝毫。我们可以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干更多的事。

有人说,人类做的事情人工智能都可以做到,我觉得不然。我每日伴着晨曦出门上学,都会在门口的早餐店买早点,空气中夹杂着湿润的淡淡白雾,一股浓郁的清香钻入鼻腔,新鲜的包子出炉了。老阿姨笑着把早餐递给我,触及她温热的双手时,心中涌出一股暖意。这与人工智能截然不同。

而且计算机本就有人类产出,本就是没有情感的死物,它不会像人类有复杂的心绪,充盈的精神世界。假如,让一个人与人工智能同处月下,人工智能或许只能回答实时的温度与天气情况,而人类或许回因自身的遭遇而由衷地感叹月凉如水,明月几多愁。

但是现在,许多人活着跟机器人越发相像。他们都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对身边的一切都异常冷漠,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成为生活的傀儡。他们会在看到别人的悲惨后冷笑;会对别人的缺陷冷嘲热讽;会对别人的乞求熟视无睹……每当我遇见这些毫无情感的机器人时,我总会思考萦怀为什么会有如此可悲的人出现?

我认为的生活,虽有一点黑白,但不乏姿彩;虽有喧闹和烦忧,却时有银铃般的欢笑;虽会有挫折与艰辛,但也有克服苦难,战胜挑战后真正的快乐……这些丰富的情感,它们是否能感受到呢?

是这个时代生产出这些机器人,也是他们把自己改变成机器人。人际关系的日渐淡薄,亲人间的疏远,朋友间的虚情都在提醒着我,让我不要成为这种人。

我向往的生活是邻里间的相互问好,而非漠视;是与陌生人之间的一个微笑,而非向下的唇角;是与亲人间的拥抱,而非礼貌性的点头……

希望我向往的生活是我以后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充满爱与温情。也希望机器人越来越少,能有欢笑与泪水,泪水虽咸,亦是真情……

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智能化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智能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相关探讨

【摘要】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智能化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综合考究、有效安排、合理利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确保建筑项目安全施工。本文将综合阐述有关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概念、以及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是随着信息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应当分析智能化系统的发展状况,吸收开放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完善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

(二)可靠性。在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智能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隔离,以确保在部分子系统发生故障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或链路的正常运行,由此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三)标准化。随着智能化系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系统设计标准也相继制定。在系统设计中应当严格按照系统标准进行设计,以方便系统的施工与维护。

(四)实用性。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实现接收有线电视、图像、监控设备、多媒体通信、安全防范、语音、数据等功能,确保其在完善用户的信息沟通与娱乐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环境的安全性。

(五)经济性。智能化系统内部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其子系统又包含多种构件和设备,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在考虑质量保证的同时尽量节省投资成本。

(六)扩展性。在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状况下,当前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约束与局限。所以,在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考虑设计内容的可扩展性,确保智能建筑能够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下得到更新扩展。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一)供电系统设计

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通常需要进行单独供电,因此需要重视供电系统的设计。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会采用UPS 进行集中供电,在不间断电源机房其供电出线也需要进行集中供电,而供电进线则满足一定的容量要求即可;对于未使用不间断电源供电的的工作站,也应当采用单独回路进行供电,以避免电路混用危害系统运行,如安全防范系统应当使用单独回路进行集中供电,以保证其与消防联动系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正常工作。

(二)接地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的接地将直接影响到设备与工作人员安全、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信息传输的质量等。在建筑接地系统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的功用与智能化系统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保证能够为其在应用部位提供响应接地端。其需要安装的有静电接地系统、辅助等电位铜排、防雷接地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系统、工作接地系统、直流接地系统等部分。其包括两种接地方式:

1、联合接地方式,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由于计算机等设备的抗雷击性能不高,且其系统包含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容易造成抗高频干扰差,很可能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干扰,所以应当对计算的直流电源采用单独接地的方式;在使用联合接地方式时其接地电阻有可能会大于1Ω,所以对有特殊要求的智能化子系统均要采用单独接地。

2、单独接地方式,在使用统一接地时主要利用自然接地体,若不再使用人工接地体其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接地电阻应当在1Ω以下,即小于规定值;建筑基础内部的钢筋应当互相连接形成电气通路及闭合环,且闭合环英应当与地面保持以上的距离;建筑基础表面未设置绝缘防水层。由于单独接地方式具有施工简单方便、接地可靠、节省成本等优点,因此在智能建筑接地系统设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三)智能化管理间与智能化竖井

通常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于数据通信线路有必要的长度与性能要求,在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中,一般使用铜质双绞线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水平线路,而铜质双绞线会影响到网络传输的带宽,所以根据布线标准与规范,应当保证网络交换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的铜质双绞线长度在100m的范围以内;根据管路的弯度与竖直条件,智能化管理间到建筑物的边缘距离应当在60m的范围内;在网络管理间应当安置相应的网络机柜,其周围要留设合理的安装与维护空间,其平面面积应当在5~10m2之间。

(四)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一般的语音电缆或水平子系统数据电缆应当采用支持带宽100M的D级别系统和5e类的UTP电缆,以满足大量用户的扩展要求;其水平线缆的总长度应当在100m范围以内,其中水平布线电缆的最佳长度为90m,电信间配线架上的跳线与接线软线长度应当不小于5m,对于情况不明确的公共空间其电缆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C=(102-H)/ W=C-5

其中H表示水平电缆的长度;C表示设备电缆、工作区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长度总和;W表示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其值应当在22m以下;D表示设备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总长度。

三、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现在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国产系统集成产品没有主动权,这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二)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三)人才缺乏

从事智能建筑的人才包括设计专门管理人才、安防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布线、安防产品开发高级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负责安防、综合布线产品的区域市场销售工作)、防盗报警、监控产品、大屏幕开发高级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楼宇自控系统软件开发),而最为紧缺的是智能建筑系统设计管理人才。它需要懂得电子、通讯和建筑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智能建筑项目来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两个方面。而既懂工程设计,又懂施工方案的人,却是少而又少。设计与施工如何衔接和连贯好,关系到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只有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设计与技术紧密结合,施工与产品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智能建筑人才。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系统是一项科技水平高施工难度大的高科技建筑,无论是对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还是对其进行管理,都要进行优化控制,以达到智能建筑的最优化设计。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着智能建筑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相关研究和设计人员应当加强智能化系统的综合分析与管理, 总结 智能化系统施工中的 经验 与问题,以不断提高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翟伟盛,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消费导刊,2009年10期

[2] 金红峰,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的一点心得,艺术科技,2007年03期

[3] 邵胜华,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管理探究[J] 理论研究,2010(7)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的论文

  • 索引序列
  •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
  •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模板
  •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初中
  • 人文与医学论文范文大全
  • 人工智能与医学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