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老年痴呆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老年痴呆

发布时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老年痴呆

维生素B12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之一,它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足的维生素B12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缺乏维生素B12的症状是什么呢?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贫血、疲劳、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问题。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B12,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问题和消化系统问题。如何补充维生素B12呢?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饮食来补充。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包括肉类、鱼类、家禽和奶制品等。没有吃这些食物的人需要考虑补充剂。口服补充剂和注射剂都可以使用,但需要咨询医生的意见。在使用任何口服补充剂或注射剂之前,最好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维生素B12水平。如果你确实缺乏这种维生素,那么可以考虑使用补充剂来解决问题。维生素B12的摄入量因人而异。成年人每天需要约微克的维生素B12。婴儿、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少,而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更多。这些建议是基于健康人的数据,如果你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先向医生咨询。维生素B12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缺乏它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通过饮食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B12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你确实缺乏这种维生素,那么可以考虑使用补充剂来解决问题。记住,任何时候都请咨询医生的建议。

如何防止老年人大脑老化

如何防止老年人大脑老化,可以说现在社会已经慢慢进入老龄化的社会,也就是说老年人是越来越多了,而我们知道老年人的大脑是很容易衰退的,那该如何防止老年人大脑老化呢?

如何防止老年人大脑老化

1、学着跳舞

2003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从不跳舞的老人相比,每周跳舞3~4次的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要低75%。纽约蒙特非奥里医疗中心的老年医学专家认为,跳舞这种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大脑的血液流量,从而改善大脑的连接功能。所以,即使没有舞蹈基础的老人也可以学着跳跳简单的舞蹈,如广场舞等。

2、下棋

下象棋、跳棋等游戏有助于保持大脑灵敏度。法国学者在2013年发现,参与棋盘游戏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要比不玩棋盘游戏的人低15%。这种效应能在为期20年的追踪调查中持续显现出来。

3、适量阅读

阅读对大脑功能有益,且只阅读较少书籍或文章,有助于你对每篇文字付出更多的关注度,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大脑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桑德拉·邦德·查普曼博士认为,过量的信息会增加大脑负担,甚至导致大脑功能关闭,人们最好是每天阅读一两篇好文章,从深层意义上思索,而不是一口气读上20篇文章。

4、做编织

能让双手投入工作的活动(如编织、针织)是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它们也有助于保持大脑年轻。2013年针对全球约3500名编织者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编织频率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们的编织活动越频繁,认知功能就越强。

5、玩视频游戏

简单的视频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大脑。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玩了益智视频游戏后,受试者在问题解决、空间技能和持久力测试中的得分都有所提高。比如俄罗斯方块这样简单的游戏,就能有效增加大脑灰质的数量。

6、用手书写

研究表明,当人用手写方式做笔记时,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手写这一动作会迫使人们在吸收信息时,对其进行更好的处理。

7、打盹

小睡能对大脑起到养精蓄锐的作用。德国研究者发现,仅用6分钟打个盹,记忆力就能明显提高。反之,存在睡眠问题(包括睡眠呼吸暂停和失眠)与老年痴呆症之间存在关联。虽然这些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每晚睡7~8小时,有助于你活得更长更健康。

8、从事家务劳动

最优数量的体力活动其实很容易达到。研究表明,洗碗、做饭、打扫卫生都可以计入日常活动的总和,它们与降低人们患上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总体力活动数量最少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是体力活动数量最多的人的2倍。

9、为日常任务增加难度

无论是体力活动还是心理活动,你需要不断提高难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不要满足于完成了简单的填字游戏,要学会破解脑筋急转弯问题。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体力活动,即不断延长步行的距离。

10、改变字体

下次你准备在电脑上阅读文章时,请尝试改变文章字体。哈佛大学一项小规模研究发现,改变字体能提高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回想能力。

几个个措施可防大脑退化

首要的是保护好心脏。老年人中患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高,此外还有糖尿病,这些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去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其次,老年人应坚持规律性的体育锻炼。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强度的体育锻炼方式,比如有的老年人关节还不错,可以选择打太极拳。关节不好但判断能力还不错的老人,可以选择游泳,重要的是需要规律运动,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才会对预防疾病有帮助。

此外,健康均衡的饮食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干预措施。糖、蛋白质和脂肪是人类的三大主要营养来源,少了哪一种,营养的摄入都是不均衡的。

“国外研究强调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说植物油以及一些坚果,多吃蔬菜水果。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坚果一定不能多吃,否则会增加肠胃负担,因为坚果的消化需要肠胃充分蠕动,老年人肠胃蠕动本身就已经减慢了,如果过多食用坚果,还可能会出现肠梗阻,因此一定要适量。”

认知训练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有重要意义。人的大脑功能需要不断地去训练,才能永葆年轻。“所有证据都提示,受教育少、不动脑子的老人,痴呆患病的风险更高。”很多老人爱忘事,做事经常出错,家人就尽量不让其干家务等,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为老人着想,但实际上,这种老人的脑功能会下降得很快。

认知训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现在市面上有一些简单的棋类游戏就非常适合老人进行认知和记忆力的训练。

小时候老一辈总是爱说:能吃是福,我们知道那是长辈对我们的关爱,期盼我们能够 健康 茁壮成长,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后,我们不禁开始怀疑:“能吃”真的是“福”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习惯,在身体处于非常饥饿的状态下,看到食物后就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一直到吃不下这才作罢。或者是亲朋好友聚会上,一定要吃撑了方才散场。

而所谓的吃撑了其实就是“过度吃太饱”,你可能吃得心满意足,但是你的器官们可能就因此遭罪了。

澳大利亚曾有一项研究表明,无论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哺乳动物,如果减少营养供应,即将正常饮食饭八分即将正常饮食减少三至四成,则寿命可延长30%~60%,若是长期吃过饱,只会增加我们身体的负担,从而引发身体一系列问题。

吃太饱有哪些坏处?

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现在的饮食也不像从前那样食糟糠之饱,取而代之的是顿顿有肉,荤素搭配均衡,偶尔也会整那么几顿海鲜,而一次性过饱的直接危害是增加肠胃道负担,引发胃穿孔、胃溃疡等疾病;此外,吃太多会令胃撑大,对肺、心脏等器官造成压迫,久而久之导致高血压、肥胖等;除了慢性病,暴饮暴食也会导致急性病,如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等。

如果是患有高血脂的人,过量饮食,加上过量饮酒的话,容易造成一个急性胆囊炎;甚至会因为大量的饮食诱发消化酶的分泌增多,导致急性胰腺炎,而急性胰腺炎再重一点就容易引起呼吸、消化、心血管等系统衰竭,严重可危及生命。

除了这些疾病风险,长期“吃太饱”也会令人记忆力下降、智力迟钝。人体摄入热量过多,脂肪过剩,会使供给大脑的氧和营养物质减少,造成记忆力下降、大脑早衰和智力迟钝。

长期以往,会加速脑细胞老化,据统计,青壮年时期经常饱餐的人群,在老年后有20%以上的机率会罹患老年痴呆症。

吃得太饱会加速衰老。 有研究认为,人体摄入的能量越多,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活性氧(自由基)就越多,人老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晚餐吃太饱容易影响睡眠质量。 饱餐后睡觉,身体的胃肠道、肝等器官还处于工作状态,就会造成失眠、多梦,导致白天精神状态不佳,很容易令情绪忧郁。

最后,特别提醒那些患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吃太饱”对疾病康复不利,如有高血压的老人吃得太饱,会导致血压短时间升高。

健康 饮食七分饱。 那么如何做到 健康 饮食呢?

根据中国营养膳食指南,一天三餐摄入量比例,最好是“343”原则,即:早餐占 3 成,午餐占 4 成,晚餐占 3 成。

那每顿吃够“七分饱”的标准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不饿了,感觉胃里还没有填满,进食速度明显变慢。

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逞一时“嘴爽”而过度进食。

确实是真的,因为人吃的太饱以后,就会让自己的胃部承担非常大的负担,所以就会导致胃部出现一些疾病。

老年痴呆医学杂志

中国专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志,并在国际医学杂志上发布了相应的学术论文,发现这个标志物是外周血神经源性外突触蛋白。

该标志物是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该研究成果还通过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队列中的受试者得以进一步验证,表明通过上述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检测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已被称为世界上当前的“流行病”之一,在发达国家被估计列为第四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下面我带大家来看一下老年痴呆离我们这么近?掌握这几招远离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离我们这么近 一说到老年痴呆症,大家肯定都在想那是老人才会患的疾病,但现在老年痴呆越来越趋向年轻化,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如下: 1、轻度语言功能受损; 2、日常生活中出现明显的一级减退,特别是对近期事件记忆的丧失; 3、事件观念产生混淆; 4、在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 5、做事缺乏主动性及失去冬季; 6、出现忧郁或攻击行为; 7、对日常活动及生活中的爱好丧失兴趣。掌握这几招远离老年痴呆 近日,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研究,如果人们能一生都呵护大脑健康,1/3的老年痴呆病例完全可以预防。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发现,9个重点风险因素会增加老痴发病率:中年听力损失、未完成中学教育、吸烟、未寻求抑郁症早期治疗、缺乏运动、社会隔离、高血压、肥胖、2型糖尿病。上述经过人为努力可以改变的风险因素占35%,另外65%被认为是不可能改变的。这9种因素基本都与生活方式有关,对是否能保持大脑活力以及承受多年与老痴有关的损伤有重要作用。 研究第一作者吉尔·利文斯顿教授表示,尽管痴呆症往往到老年才被确诊。实际上,大脑变化通常在确诊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患者不妨从现在开始做出积极改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血压稳定、多与人交流、控制体重、多运动。此外,老年人学习一门外语也是不错的选择,对锻炼大脑灰质非常有帮助,能让大脑变得更灵活,增加认知储备。食用菠菜等绿色蔬菜可预防老年痴呆 据俄新社日前援引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拉什大学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发现,每天食用菠菜等绿色蔬菜有利于增强大脑健康,预防老年痴呆。 据报道,此项研究的观测期长达十年。参与者共计960人,平均年龄为81岁。为了便于对比观察结果,研究人员根据参与者们食用菠菜、白菜及莴苣等蔬菜的频率将其分为数量相同的五组,对他们的饮食及认知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报道称,根据研究结果来看,经常食用蔬菜的人(大约每天食用份蔬菜)比几乎不食用蔬菜的人(大约每天食用份蔬菜)变老的速度要慢。 研究人员还表示,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食用绿色蔬菜与延缓大脑老化速度之间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诸如喝酒的频率,是否从事体育锻炼等其它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睡眠不足可能增加老年痴呆症风险 长期睡眠不足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当一个清醒的大脑在夜晚不停地活跃时,会产生更多的阿尔茨海默氏蛋白淀粉样蛋白,这不是大脑废物处理系统能处理的。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可能会引起大脑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痴呆。 医学博士Bateman,Charles F和神经学教授Joanne Knight说:“这项研究是人类最清楚的证明,睡眠中断会通过淀粉样蛋白的机制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研究表明,这是由于睡眠不足期间淀粉样蛋白的过量分泌造成的。” 超过500万的美国人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这种疾病的特征是逐渐丧失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医学博士David Holtzman,Andrew b和神经学教授Gretchen p . Jones,以及神经学助理教授yo-el Ju已经表明睡眠不足会增加大脑蛋白质的水平,比如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淀粉样蛋白,但还不清楚为什么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的水平会上升。 Bateman和他的同事研究了8个30到60岁的人,他们没有睡眠或认知问题。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种情境中的一种:一种是正常的夜间睡眠而没有任何睡眠辅助;一种是整晚熬夜;第三种是在治疗后睡觉,服用含氧酸钠(一种治疗睡眠障碍的处方药)。 每一种情况发生在监测的36小时内,从上午开始,持续到第二天下午。研究人员每两个小时就对大脑和脊髓周围的液体进行采样,以监测淀粉样蛋白的水平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所有8名参与者在4到6个月后返回来进行第二种试验情况,四个人完成了全部三种试验。在不同的条件下研究同一个人提供了统计能力来检测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变化。 睡眠不足的人的淀粉样蛋白水平比那些晚上睡眠好的人高出25%到30%。在一个无眠的夜晚之后,淀粉样蛋白的水平与那些在年轻时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人水平相当。 研究人员说说:“偶尔的一天晚上熬夜可能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没有影响。我们更关心的是患有慢性睡眠问题的人。”据估计,有5000万到7000万美国成年人有睡眠问题,有些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或不宁腿综合征,这些症状会影响他们的休息。 当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水平持续高时,蛋白质就更有可能开始收集斑块。这样的斑块会损伤附近的神经元,并可能引发一连串破坏性的大脑变化。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脑中散布着这样的斑块。 淀粉样蛋白是正常大脑活动的副产品。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保持清醒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会在夜晚继续产生淀粉样蛋白;睡眠的大脑产生的要少得多。然而,睡眠或清醒时,大脑会以同样的速度清除蛋白质,因此,睡眠不足导致的产量增加会导致更高水平的破坏性蛋白质。 研究人员说,了解睡眠不足与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的浓度有关,将有助于未来的治疗研究。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如何在睡眠被长期破坏的人群中减少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在这项研究中,服用安眠药的人体内的淀粉样蛋白水平并不比正常睡眠的人低。我们关注的是健康、睡眠充足的成年人。

“老伴,我的毛巾放哪了。”

“不就在你手上吗,你怎么回事。”

“哎,这,刚才咋没看见呢?”

70岁的王大爷一向身体康健,可是近来却时常“犯糊涂”,丢三落四不说,有时候东西刚放下就到处找,眼前这一幕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再加上王大爷表达能力、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大幅度下降,这让王大妈十分担忧。

带着王大爷就医后, 头颅磁共振 发现他的顶叶脑皮层存在轻微萎缩, 最终被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症并不罕见,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报告显示,全球老年痴呆患者超过5000万。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指出,在中国65岁以上老人群体中,发病率高达,也就是说地球上,每隔3秒就会确诊一个老年痴呆病例。

老人们的记忆,究竟去哪了?

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群体中的常见疾病,也是威胁性最大的疾病之一,它的出现会大幅度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带走人类最宝贵的记忆。

阿尔茨海默症之所以能够“偷走”记忆,和人体组织的两种病理学改变分不开关系。第一、 脑内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 ,人的大脑里有β-淀粉样蛋白,这种蛋白质具有毒性,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细胞和神经传递造成损害和阻碍。

第二、 神经原纤维缠结 ,人脑中的另一种蛋白质磷酸基蛋白(Tau蛋白),这种蛋白质一般只有2-3个磷酸基,但是当它过度磷酸化,磷酸基就会增加到5-9个,同时失去生物功能,产生神经原纤维结。

人脑组织发生这两种变化,对脑细胞的损害才是导致记忆缺失的根本原因,而老年痴呆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般病发者或许10年以前就有征兆。

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 健康 长寿》曾刊登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在1992-2009年,对40岁以上超过180万英国成年人进行了23年的随访,主要收集血液胆固醇数据。

结果显示, 在65岁以下群体中,和低密度脂蛋白脂胆固醇低于100mg/dL的人相比,高于190mg/dL的人老年痴呆在10年后发病率高出60%。和晚年血脂水平相比,中年血脂水平越高,晚年痴呆风险越大。

研究证实,通过 规避9种高危因素,中国痴呆病例可减少将近40% ,如:

阿尔茨海默症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会对患者本人和家庭都造成一定的打击,是每个人都十分害怕的老年疾病,而很多人害怕的根由就是它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阿尔茨海默症,也叫老年痴呆,它是以认知功能衰退为主要症状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原因除了大脑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外,确实和遗传有关。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徐俊医生表示: 阿尔茨海默症最常见的易感基因是载脂蛋白E4基因,临床数据显示,5%的人群属于单基因遗传。 如果基因携带者是杂合子,痴呆风险会比一般人增加3-4倍,如果是携带2个易感基因的纯合子,发病风险增加10-12倍。

如上所述,老年痴呆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发展的慢性疾病,患者早期由于认识功能的改变,会出现一些常听到的口头禅,这4句话一定要重视。

1.“什么?你可以再说一遍吗”

阿尔茨海默患者 注意力难以集中 ,对于日常生活缺乏观察力和参与感,很多事情本身没有注意到,再加上自身表达能力的降低,可能只会发现外界的交流信号,但是不能明确交流内容,因此会反复确认。

2.“这是哪?我为什么在这里?”

反复说这句话,意味着患者的 视觉、空间能力下降了,对时间和地点都比较模糊 ,一些患者痴呆严重时,智力下降,也无法分辨环境标志,这也是老年痴呆患者容易走丢的原因,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家的方位,有的人甚至不记得地址。

3.“东西我放在哪儿来着?”

阿尔茨海默症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记忆会 从短期记忆到远期记忆逐步缺失 ,因此早期患者常常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也正因为是短期记忆,所以早期症状很难辨别,通常会被认为一时忘记或者衰老的副作用。

4.“你们都不关心我!”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虽然记忆缺失很容易忘记,但是本身 情绪变化 也是一种特征,有的患者会变得特别敏感,觉得孤独、无人关心,严重的甚至会演变成被害妄想。当然,情绪上的反常变化并不是固定的,有的人由外向变内向,也有人由内向变外向。

预防老年痴呆,得从这4件事情做起,积极行动起来,有益身体 健康 。

1.戒烟

烟草燃烧会产生化合物7000种以上,其中有害物质上百,对大脑中枢神经的刺激和损害会成为阿尔茨海默症的诱因。

《内科学文献》上也刊登过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证实 日均吸烟超过2包的人,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升高157%,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172%。

2.常吃防痴呆食物

北京协和医院陈伟医生分享了预防老年痴呆的食物,例如:猪肝、豆制品、蛋黄等含有的乙酰胆碱是神经元细胞的重要成分(每天摄入500-900毫克乙酰胆碱);

深海鱼含有的欧米伽3脂肪酸可以增加神经细胞膜的流动性,减少异常蛋白质的沉积(一周2-3次);

橘子、草莓、燕麦等富含叶酸,可以降低人体内的半胱氨酸,降低痴呆风险(一天200-400微克叶酸)等。

3.保护身体 健康

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首先要 学会保护听力,牢记“三个60” ,就是指耳机不要连续用60分钟,音量不要超过60%,环境声音不超过60分贝,此外如果出现听力受损就及时就医,必要时借助助听器。

其次,老年人的正常血压是90-140 mmHg,要 养成定期体检,日常自行监测血压的好习惯。

最后要 学会运动锻炼 ,可以通过慢跑、游泳、太极、散步等方式锻炼,中老年人根据自己和爱好和身体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循序渐进。

4.爱学习、爱交际

瑞典卡罗琳学院的研究人员对65岁以上的7500多名参与者进行了20多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 在学校成绩优秀的人痴呆风险降低39%,相反成绩不好的人增加21%。 哈佛大学也对65岁以上的8300名参与者进行调查发现, 孤独的人更容易产生认知方面的困扰。

由此可见,保持社交、热爱学习也是延缓痴呆的制胜法宝。 人的大脑也遵循“用进废退”原则,日产生活至少保持30-60分钟的阅读、学习,每周保持至少一次社交活动。

阿尔茨海默症,给不少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困扰。希望大家可以提高 健康 意识,警惕早期征兆,努力控制发病因素。在生活中,从饮食、运动、社交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到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老年痴呆病论文

一个被引用了2000多字的论文,涉嫌造假的现象。科学家不仅不能理解,而且还造成了恶劣影响。正因为一篇论文直接对老年痴呆的研究进行了误导,让科学家们有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要明白的是科学家在做研究的时候,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心血。一不小心也许会让一些无辜的人付出性命,出现的这种情况果然是让人非常害怕。警方也会对涉事相关人进行一个追究,必须让他们把此事负责到底。

在论文当中介绍了用幼鼠做实验的方法,把强心针打入到老鼠体内。因为必须要对老年痴呆症进行一个预防,才能够将一切都安排的好。可正是因为这样才让阿尔茨海默病 在研究领域当中出现了一种记忆障碍的现象,论文根本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对人的神经逐渐产生伤害之后,肯定是要付出法律责任的。把研究的时间往后推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到那时便会非常后悔。

不少人都已经向学术刊进行了申请,希望能够把开创者进行找到。因为论文当中所提到的心肌干细胞根本没有办法存在,无法将骨髓干细胞输入到受损的心脏里面。没有办法让心脏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那很可能原本的身体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本来是对论文当中所提的事情抱有希望的,可一转眼就变成了泡影。

总的来说学术造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浪费了科研经费,而且还白白的糟蹋了科学家努力的成果。不仅会让患者无法再相信科学家,可能还会对其提出质疑。造假的现象终有一天会被破灭,胜利的曙光终究会到来。没有人会一辈子都在背后做小动作,有坏心思的人终究会被抓住。

文章中的著名医学家,还有所谓的关键致癌物质都不存在,因为对方是著名的研究工作者,所以大家从未质疑过这篇论文,再加上这种学术方面的论文很少有人去研究,更不要说对论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想要推翻论文中的内容,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这种错误一直在延续,这项研究不仅误导了后续研究工作,同时耗费了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导致很多都错服药物,甚至对这些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

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的消息公开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说实话看到这个文章的时候都非常震惊,这或许就是对方预谋的一场阴谋,这背后的阴谋诡计让人毛骨悚然,这篇论文牵涉到本引用最多的阿尔茨海默病,一大批的研究者都已这篇论文的结果视为研究的基础,这篇论文涉嫌信息造假,也就意味着研究人员这些年的研究和努力全部白费,所有的工作全部都付诸东流,而且这些很多人的药物都已经流入市场,还有很多的志愿者参与药物的试用。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暂时还没有定论,如今可以确定的是这篇论文的确涉嫌造假的行为,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和图片都存在复制的情况,甚至存在数据篡改的想象,论文中提到的很多内容都是瞎编的,很多研究者都表示根本没有找到过。

这篇论文的作者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我们也很想知道论文的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也很想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目前此事在处于调查阶段,通过此事我们也可以知道,权威也有可能存在失误,对于这种学术方面的结果,还是应该进行验证,存在质疑一定要及时提出。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Thomas Südhof说:“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害是浪费了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金和该领域的思维,因为人们把这些结果作为自己实验的起点。”最坏的影响可能是,误导了全世界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长达16年。

我觉得这篇被引用2300余次的论文涉嫌造假,对科学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为该篇论文是直接证明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说,很多科学家的后续研究都以该论文作为一个依据,而该篇论文涉嫌造假,也就可能直接导致后续很多引用该篇论文的科学家很多努力都付诸东流。

老年痴呆医学论文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导致的痴呆,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和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AD以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以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为特征。常起病于老年或老年前期、多缓慢发病,逐渐进展,以痴呆为主要表现。起病于老年前或者,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一般认为,年龄每增加5年,患病率将增加1倍。其中半数以上为阿尔来未病,女性较男性多见。Alzheimer(1907)首先描述一例55岁女性患者出现进行性痴呆5年,尸检脑组织银染法检查发现,大脑皮质存在含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异常神经细胞,并有成丛的变性神经纤维。Blessed等(1968)报告一组老年痴呆患者,生前对他们进行精神检查和功能评分,后来尸检发现,这组患者主要由两大类疾病引起,大部分患者具有AD的脑病理特点,小部分患者为多梗死性痴呆。20世纪60~70年代许多临床医生认为本病少见,并认为早老性痴呆与老年性痴呆不相关。Blessed、Tomlinson和Roth(1968)发表的里程碑式的论文“临床与病理关系研究”,证实80岁、90岁和100岁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病理改变,与Alzheimer所描述的55岁妇女的病理改变是相同的。本病以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细胞外老年斑、脑皮质神经元减少、及脑实质血管淀粉样变性为病理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近20年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巨大进步。《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9次修订版》(ICD-9,1978)中,将65岁前发病称为早老性痴呆,65岁后发病称为老年性痴呆。近年来研究证明,这两个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病理特点无本质性差异,因此提出采用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 of Alzheimer type,SDAT)。《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10次修订版》(ICD-10,1993)中采用Alzheimer病性痴呆(dementia of Alzheimer’s disease)这一术语,通常简称为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本病根据家族史可分为家族性Alzheimer病(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和散发性Alzheimer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

是由基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看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是由特定的基因变化引起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尚未确定。以下原因会诱发阿尔兹海默症的出现:1、遗传因素:少数患者有家族史,存在变异的基因,导致神经元出现异常蛋白质的蓄积,从而引起神经元的变性死亡。2、非遗传因素:常与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等有关,导致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从而使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此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相关课题组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AD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紊乱自身足以引起脑内神经炎症,并首次发现菌群来源的氨基酸代谢产物的异常升高是菌群诱导神经炎症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导致AD认知障碍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该团队首次揭示GV-971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特别是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的产生,降低外周及中枢炎症,减少脑内Aβ沉积和Tau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导语:辛西娅·肯扬是当今著名生物学家,以研究衰老的分子机制而著称。衰老是人们早已注意到的一个自然现象。换句话说,人们想不注意到它都难。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够逃脱老死的命运,除非他在变老之前就死了。长久以来,人们对衰老的认识一直很有限。随着科学方法的应用,人们开始一点一点揭开衰老神秘的面纱。

“不吃糖果,不吃甜点,不吃土豆,不吃米饭,不吃面包,不吃意大利面(不吃的意思是不吃或少吃)。只吃不甜的水果。吃肉、鸡和鱼,吃鳄梨和各种蔬菜,吃坚果,吃奶酪和鸡蛋。每天喝一杯红酒。”

如果你觉得以上是一份有点另类的减肥食谱,那你就猜错了。这是生物学家辛西娅·肯扬(Cynthia Kenyon)的长寿食谱,尽管它事实上也可以用来减肥。肯扬以研究衰老的分子机制而著称。2011年的丹·大卫奖(Dan David Prize,包括三个奖项,分别针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把代表未来的部分授予了加州大学旧金山的肯扬和哈佛大学的盖里·拉夫康(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在衰老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这两位科学家因此平分了100万美元的奖金。?

衰老是人们早已注意到的一个自然现象。换句话说,人们想不注意到它都难。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够逃脱老死的命运,除非他在变老之前就死了。有些人认为,凡事有生就有灭,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同时又有些人在做着长生不老的美梦。但这样的思辨只是翻来覆去地在原地打转,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长久以来,人们对衰老的认识一直很有限。

后来,随着科学方法的应用,人们开始一点一点揭开衰老神秘的面纱。早期衰老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进化生物学领域,因为进化论是生物学的一座灯塔,它让人们可以穿透迷雾,跳过具体技术上的限制直达目的。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是已知最早提出关于衰老的进化问题的科学家,但第一个真正着手研究衰老进化的是德国进化生物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zmann)。魏斯曼曾经认为老年个体的死亡可以给年轻个体让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因此对整个物种的生存有利。然而,这一看似合理的假设恰恰违背了自然选择原理。魏斯曼后来放弃了这一假说。衰老使生物体的生理机能全面下降,它本身显然不可能是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优势,而只可能是其它优势的副产品。经过米德瓦(Peter B. Medawar,1960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威廉姆斯(George C. Williams)、汉密尔顿(William Donald Hamilton)等伟大的科学家们一系列的努力,关于衰老的经典进化生物学理论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

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的生殖能力越强,寿命越长就能留下越多的后代。不过长寿和生殖都不是免费的午餐。生物体需要去平衡二者的关系,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权衡”(trade off)。由此不难得出,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动物倾向于更早更快的繁殖,因为它们多数并不能活到老年,长寿对它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生活在宽松环境中的动物则更倾向于长寿。进化生物学理论能够成功地解释许多衰老相关的问题,但它并不能告诉我们衰老的机制,也就是说,生物是怎样衰老的。既然不清楚衰老的机制,人们也就无法采取措施去延缓衰老。研究者们通过“强制晚育”的人工选择得到了寿命显著变长的果蝇,但这并不是让短寿的果蝇变得长寿了,而是把它们都淘汰掉了。关于衰老的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不过目前还没有哪一种非常令人满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生物学的许多门类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衰老也不例外。而这次,就轮到肯扬大放异彩了。

1954年辛西娅·肯扬出生于芝加哥,后来他们全家搬到了佐治亚州的雅典。辛西娅的父母都在佐治亚大学工作,父亲是地理学教授,母亲是物理系的管理人员。儿时的辛西娅曾经想当一个音乐家。后来她就读于佐治亚大学的英文专业,那时的她又想成为一个作家。她曾经试图通过读小说来了解世界——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辛西娅曾经一度陷入迷茫。一天,她的母亲送给她一本沃森(James D. Watson,1962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基因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从此改变了辛西娅的人生轨迹。沃森的著作激起了她内心深处的灵光,分子生物学正是她需要的探寻事物真相的理想方法。辛西娅转到了生物化学专业,并于197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辛西娅去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研究大肠杆菌DNA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基因表达。一走上科学这条康庄大道,辛西娅立即显出了非凡的天赋。她在研究生阶段就做出了重要的发现。期间,她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其中有一篇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由于肯扬日后的成就太大,她早期的贡献已经少有人提及,反倒是另一件非学术的事件更引人瞩目一些。那就是辛西娅·肯扬与线虫的邂逅。

肯扬所在的实验室与赫尔维茨(H. Robert Horvitz)的实验室相邻。那时的赫尔维茨还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肯扬在赫尔维茨实验室里见到了神奇的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肯扬和线虫一见钟情,决定从研究细菌转到研究线虫。不过她并没有简单地搬到隔壁的赫尔维茨实验室,而是直接到英国剑桥大学投到了赫尔维茨的老师、线虫生物模型的祖师爷布伦纳(Sydney Brenner)的门下,成了布伦纳的一名博士后。2002年布伦纳、赫尔维茨以及布伦纳的另一位学生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肯扬在布伦纳实验室从事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她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年老的线虫,因为线虫繁殖很快,一条线虫在变老之前就已经淹没在它的后代的海洋中,找不到了。有一次肯扬培养一株生育率极低的线虫,她把一个培养皿放在培养箱里忘了处理。几个星期后,这些线虫已经是风烛残年了。由于这些几乎不育的线虫只生育了极少的后代,它们仍然能够被分辨出来。当肯扬再看到它们时,这些虫子确实已经非常老了,它们身体皱缩,行动迟缓,即使从没见过线虫的人也能看出它们是一些年老的虫子。肯扬感到有些难过,并想到自己将来也会变老,然后她又想她可以研究这些,找到控制衰老的基因。

1986年,肯扬离开布伦纳实验室,并在加州大学旧金山找到了教职,继续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肯扬的事业开展得非常成功。开始的几年中,她的实验室研究线虫早期发育中的模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连续在《细胞》(Cell)和《自然》等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文章。然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成功并没有削弱肯扬对衰老的兴趣,她一直都想开展衰老方面的研究。

1930年代人们发现减少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啮齿动物的寿命。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清楚,通常的解释是食物缺乏让动物把更多的资源用于身体的维护而非生殖。1970年代,科罗拉多大学克拉斯(Michael Klass)的研究显示,节食能延长线虫的寿命并降低它们的生殖力。之后,他又发现低温也能延长线虫的寿命。克拉斯着手筛选影响寿命的突变,并得到了一些长寿的品系,但他并不觉得这些突变很有意思,因为它们在长寿的同时又伴有摄食障碍。克拉斯认为这实际上是由于节食导致的长寿。此后,另一位科学家约翰逊(Tom Johnson)也得到了一些长寿突变。同时他也遇到了和克拉斯类似的问题——这些线虫的生殖力比野生型低得多。根据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进化生物学理论,生殖和寿命之间存在一个权衡,生殖力低的个体可能把资源省下来维持更长的寿命。因此这个突变可能是通过降低生殖力间接地延长了线虫的寿命。

克拉斯和约翰逊囿于传统的观念都没有取得更大的进展,肯扬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1960年代,黑弗里克(Leonard Hayflick)发现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存在一个上限,这就是著名的黑弗里克界限(Hayflick limit)。肯扬认为这一现象提示了生物体内部有一个“生命计时器”(life timer)。在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肯扬实验室和其他一些实验室发现有些基因的功能在进化上距离很远的物种的发育中出乎意料的保守。肯扬猜想既然衰老——如同发育——也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现象,那么也会有一个比较通用的调控机制,这些机制是由一些基因调控的,因此通过改变这些基因的活性就能改变寿命的长短。

当时,人们大多认为衰老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就像鞋子被穿破了一样。由于衰老对生物体的生存不利,进化不会赋予物种一套衰老的机制。然而,基于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研究细菌时的经验,肯扬知道即使是不利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由基因控制的,比如紫外线引起的DNA突变就需要特定基因的参与。总之,肯扬坚信通过研究衰老能够发现新的重要规律。

可是,不只科学家们不看好肯扬的构想,研究生们也不愿意做衰老方面的研究。肯扬很容易找到愿意做发育的学生,但一直没有人愿意做衰老。直到1992年终于有一个轮转(rotation)的研究生答应做衰老方面的课题。实验进行得很顺利,但这个研究生还是不愿意继续。之后又由其他轮转的研究生接着做。这些研究生后来都没有选择留在肯扬的实验室。由于参与课题的全是短期轮转的研究生,当了好几年“老板”的肯扬不得不亲自操刀上阵,比学生做的实验还多。结果发表时,肯扬是论文的第一作者,而通常的情形是学生或博士后是实验的主要完成者,导师的名字放在最后。论文发表在1993年的《自然》杂志上。这篇只有短短三页的论文开启了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衰老的新时代,并且成了这一领域的经典。

这项研究中,肯扬等发现了daf-2基因的突变能够使线虫的寿命延长到两倍以上。长寿原来如此简单,简单到只需改变一个基因!他们还发现在这一过程中daf-16是必需的,如果daf-2和daf-16同时突变则线虫的寿命不能延长。这样,一个调控寿命长短的信号途径有了大致的轮廓,首次展示了衰老是可以被基因调控的。这些长寿线虫的生育能力稍微有些下降,但肯扬认为线虫寿命的延长背后有它的一套机制,而不只是生殖力下降的简单回馈。他们用激光破坏了线虫胚胎中生殖系统的前体细胞,让这些线虫长成完全不育的个体。然而这些线虫的寿命跟野生型并无差别。这至少说明单纯的降低生殖力并不能让生物体把省下来的资源用于维持更长的寿命。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又有不同的实验室独立发现了具有正常生殖力的daf-2突变的长寿线虫。

肯扬的实验结果似乎和权衡理论发生了冲突,但实际上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这些长寿线虫虽然有和野生型相当的生殖力,但这只是在实验室的培养环境里,它们在线虫的野生环境中不一定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把它们放到野生环境中,它们很可能会被淘汰。而前述的通过强制晚育得到长寿果蝇的方法同样也涉及环境的改变——让早生快生变得没有优势。除了寿命长,肯扬的长寿线虫和那些长寿果蝇还有不少相似的特征,因此它们很可能具有类似的变异。只不过一个相当于传统育种,一个相当于现代育种。近年来又有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调配膳食中氨基酸的比例,能让节食的动物也拥有正常的生殖力。权衡只是特定物种在特定环境中受到的限制,如果环境改变了,权衡将不再有意义。有些人认为延长寿命必然导致生殖力下降,这是不合理的。肯扬一直不喜欢权衡的说法。与在学术论文中的谨慎态度不同,肯扬面对媒体更大胆一些。她曾经表示,所谓的权衡是胡说。

关于衰老机制的理论五花八门,但基本上可以归为“被动理论”和“主动理论”两类。被动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错误和损伤的积累造成的,而主动理论则认为存在基因调控的衰老程序。肯扬显然倾向于主动理论。比如被动理论认为节食降低了代谢率,减少了自由基的产生,进而减少了对机体的损伤,因此可以延缓衰老;肯扬则认为节食激活了某些抗衰老的信号途径,如果采用其它方法激活这些途径,则不必节食也能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显然,被动理论与进化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更谐调。其实主动理论和进化生物学也并非不能调和,只是其间的逻辑更精巧,不像前者那样直观。

也许肯扬的眼光太超前了,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她这些发现的意义。当肯扬告诉拉夫康daf-2突变的线虫很长寿时,拉夫康说:“衰老?你是说你们研究老虫子吗?”不过作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拉夫康很快醒悟并且也开始研究衰老,后来他成了肯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拉夫康实验室率先确定了daf-2的基因序列,并于1997年在《自然》上发表。让人们感到震惊的是,daf-2编码的蛋白是人类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受体的同源蛋白。胰岛素是一种在进化中相当保守的激素,它在糖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重要的生长因子,能够和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的细胞信号。可是,抑制胰岛素/IGF-1的信号途径居然可以延长寿命。人们不免会有些怀疑,至少觉得这个发现不太有应用价值,因为如果抑制了胰岛素途径,也许我们还没等长寿就先得了糖尿病。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线虫、果蝇和小鼠等不同实验动物中,许多胰岛素/IGF-1途径中蛋白的突变都能改变动物的寿命。而且,在实验室之外也有类似的证据,比如通常体型小的动物代谢快,寿命也相对较短,但小型狗的寿命却比大型狗的寿命长,而小型狗之所以体型小,就是因为IGF-1基因的突变。甚至,在世界范围不同人种中也发现一些长寿家系与daf-16同源蛋白的变异有关。

从1997年起,衰老的研究一下子变得热门起来。不但胰岛素/IGF-1途径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其它与寿命相关的途径也陆续被发现。通过不同突变的组合,线虫的寿命一度被延长到野生型的6倍,后来又延长到了10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寿命也被延长到了10倍以上。

不过,“高等”动物中的情形就没有这么理想了,目前小鼠的寿命只能被延长10-20%。一方面,哺乳动物体系的实验比线虫体系的难度大,而且哺乳动物的寿命又比线虫长得多——线虫能活20天左右,小鼠却能活2-3年——研究哺乳动物寿命的时间成本也就高得多。这些都制约了哺乳动物寿命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很难想象人类的寿命能像线虫那样被延长几倍。当然,对人类这样长寿的动物来说不用几倍,20%就已经极为壮观了。

肯扬对延长人类的寿命一直相当乐观,她认为人和线虫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非常相似,在线虫中的发现将来很可能在人类中应用。这意味着人类的寿命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延长,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时间变长了,衰老被全面推迟。你不用担心因为长寿而受到老年痴呆或白内障等老年病的折磨,人们的退休时间也大大推迟,社会的负担并不会加重。也就是说,人的寿命变长了,但人口老龄化反而减轻了。这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的便宜事,不过太空遨游、器官移植、互联网等等也曾经都是些天上的馅饼,肯扬的梦想也未必不能实现。

有人不无讽刺地说,科学家们能让实验动物的寿命延长数倍,却不能让人延长哪怕几年的寿命。这么说未免有些冤枉。医学的发展已经而且仍然在不断地延长人类的寿命,而现在衰老的基础研究将来也一定会让人们受益。肯扬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在科研之外,她还参与组建了一个名为Elixir的公司(Elixir是长生不老泉的意思),研发抗衰老药物。肯扬表示,衰老不是一种病,FDA不会批准治疗衰老的药物,但是可以开发一些通过阻断衰老途径来治疗糖尿病、肥胖等老年病的药物。

在生活中肯扬也身体力行,希望自己能尽量保持年轻的状态。不过目前可供选择的方法并不多。对于健康人当然不能像对实验动物那样改变基因,药物中已知雷帕霉素(rapamycin)能够延长包括小鼠在内的多种动物的寿命,但雷帕霉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在到处都是病原体的世界上服用免疫抑制剂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最好的方法还是从日常饮食上入手。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节食会像延长小鼠寿命那样延长人的寿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衰老研究所的迈特森(Mark Mattson)就是一位坚持吃低热量膳食的科学家。肯扬也曾经试过低热量膳食,但她无法忍受持续的饥饿,最终她决定采用低糖膳食,这就是我们在篇头看到的食谱。糖代谢在物质与能量代谢中占据中心位置,而且糖代谢的途径在进化中非常保守。肯扬的研究显示在线虫膳食中添加葡萄糖会使其寿命缩短。摄入糖类会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而减少糖类的摄入则可以降低胰岛素途径的活性,可能起到抑制衰老的作用。也就是说“吃得甜,活得短;少吃糖,活得长”。另外,喝红酒是因为其中白藜芦醇(resveratrol)的含量是日常饮食中最高的。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能够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肯扬对自己的食谱十分满意。她说血脂在200以下都是正常的,而她自己的只有30,她还保持者大学时的体重,她感觉到像小孩子一样充满活力。

肯扬没有忘了告诉人们这个食谱的效果并没有得到证明,她也不推荐别人采用。这其实只是科学家的名人轶事。肯扬看上去并没有比同龄人更年轻,即使将来她真的活到了120岁,也不一定是这个食谱的功劳。相反,如果肯扬并不长寿也丝毫不能抹杀她的研究的意义。

二十多年来,肯扬实验室发表了80余篇研究论文和综述,其中在《细胞》、《自然》和《科学》(Science)上的论文就有30余篇。普通研究者靠好杂志装门面,而大科学家则是好杂志的门面。肯扬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她曾经获得过多个奖项,包括前述的丹·大卫奖。肯扬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研究者,其中最出色的是安德鲁·迪林(Andrew Dillin)。迪林在索尔克研究所从事衰老研究,现已俨然是线虫界最闪耀的一颗新星。

肯扬的研究仍在坚实地推进,不过近年来并没有太令人震惊的发现。然而,去年衰老领域却有一篇石破天惊的论文(又是发表在《自然》上)。哈佛大学德宾诺(Ronald A. DePinho)实验室通过激活端粒酶的表达让端粒缺陷的早老小鼠实现了返老还童。虽然只是早老的而不是正常衰老的小鼠,但至少说明已经衰老的机体仍然有潜力重新变得年轻,衰老——长久以来人们心目中的不归路——竟然也可以逆转!我们不知道接下来科学家们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奇。也许肯扬手中的衰老研究领袖的接力棒不久就会交给其他的研究者,但肯扬的研究在科学史上仍将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伴侣、朋友们都已百岁有余,但依然活力四射,尽享人生幸福时,希望你能记住一些科学家的名字,而这其中一定要有辛西娅·肯扬。

(作者:内含子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

老年痴呆症状:记忆力减退,理解、计算智能减退,工作能力降低,情感反应幼稚,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失去语言能力。    老年痴呆发病机理是大脑皮质萎缩、白质稀疏和脑组织的病理改变,造成大量细胞病态衰老、变性坏死,使记忆和认识功能减退,理解障碍,导致记忆障碍,并最终发展为老年痴呆。    目前医学上没有什么治疗老年痴呆的有效药物,因为人脑除了头皮、头盖骨、脑脊膜三层保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防止脑免受外界化学性伤害的自我保护系统,叫做血-脑屏障。就是在血与脑之间形成的一个屏障。 其在保护脑免受外界化学性伤害的同时,也将好多对脑有利的物质(包括药物及健脑食品)阻隔在脑之外。 脑组织伤害的脑病患者,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药物因为无法穿越血脑屏障,也就达不到治疗脑病的目的。    但神经酸可以有效穿透血脑屏障,诱导脑内内源性生长因子的合成,具有促进救活濒死的神经细胞,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神经酸还可以促进白质的生长发育,给受损的神经纤维(白质)提供充分的营养,激活病变及休眠的神经细胞。及时补充神经酸可以延缓、改善老年痴呆进程,阻止脑萎缩,预防老年痴呆。    全球约有250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它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之后的第四位死亡病;

老年痴呆症病论文

一个人在有老 年 痴 呆 症状的前34年,大脑其实就有了变化!日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90名40岁以上志愿者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在老年 痴呆 症症状出现的前11~15年,就会认知障碍迹象发生。影像学检查还发现,症状出现前3~9年,内侧颞叶改变发生变化,而内侧颞叶与记忆相关。该研究刊发在《Front. .》杂志上。

临床上就有这样的案例让人惋惜:曾有一名四十多岁的高管,总是迷路走错方向,检查了一家又一家医院、历经不少科室,才最后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一般年龄每增长5岁,该病的发病率就会增长一倍,且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十到二十年。

生活中如果出现显著的记忆力减退,空间、思维、语言能力等全面下降,甚至性情改变,忘记自己是谁,原本很内向的人忽然变得冲动等,要引起注意。

RSHWHO渡氧专项脑细胞睡眠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睡眠的脑细胞核心修复 营养。渡氧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 氨 基 酸,深度修复大脑 睡 眠神经,恢复无依赖自然状态,修复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老年痴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老年痴呆!受益匪浅呐)~~~

哪些人患病风险更好呢?不妨瞧瞧

1.高龄人群

据刊发在《吉林医学》的一篇论文总结多项研究得出: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每 5 岁增加一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机体内进行性衰退物质不断积累。

2.有家族病史人群

据《吉林医学》该刊文提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遗传相关。家中有痴呆家族史的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3.过度肥胖人群

肥胖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年肥胖会大大增加患 病 风 险。2014年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30多岁肥胖的人,发生痴呆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而肥胖人群多数也面临体育锻炼不足、糖 尿 病、心 脑 血 管的威胁,这些也是导致阿尔 茨海 默 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4.高血压人群

2018年刊发在《Eur Heart J.》的一项研究发现,当50岁的人收缩压超过130时,罹患阿 尔 兹 海 默病的风险会增加。那些收缩压持续16年很高的人,痴呆的风险是那些血压略微升高人的2倍。相反,控制血压后,可以降低罹 患 痴 呆的风险。

人脑血流量减少,可导致脑 组 织缺氧和营养不足,代 谢 产物输送缓慢等,对脑 缺血的保护作用的临床验证:实验表明RSHWHO渡氧可增加脑血流量,能激活脑线粒体呼吸功能,改善脑缺血时的代谢障碍及功能障碍,减少脑率中的后遗症。临床上对睡眠功能减退,反应迟钝,退缩虚弱等有明显疗效。

〔临床应用〕老年人脑循环障碍致退化性变. 对恢复脑功能,改善头昏、错乱及情绪有效。;通过促进代谢,改善睡眠。(老年痴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老年痴呆!受益匪浅呐)

预防老年痴呆的小建议

1.控制体重

(1)BMI应该控制在之间,65岁以上老人BMI值可略高。BMI也就是身体质量指数,即:体重(Kg)÷身高平方(㎡)。

(2)腰围最好控制在男性85cm以下,女性80cm以下。

2.护好听力

第二届世卫防聋合作中心战略计划会议披露:轻中重度听力损失的老人,其老年痴呆症患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人的2倍、3倍和5倍。因此要保护好听力,建议:(1)使用耳机时有个“60原则”:音量不要超最大音量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60分钟,外界声音不超60分贝。

(2)及时佩戴助听器:如果出现听力障碍,建议佩戴助听器。

(3)控制好“三高”: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并经常锻炼,以避免高 血 压和糖 尿 病等易导致听力损失的疾 病。

3.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

据《中国老年血压管理指南2019》,老人的正常血压水平是90-140 mmHg。老人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即使没有症状,35岁以上的人也应该一年至少测一次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 治 疗,控制好血压。

4.多用脑、多参加社交活动

(1) 每天抽出半小时到1小时用来看书看报,激发思考、回忆的能力。

(2) 每周或每两周和朋友打打麻将、扑克,或者下下棋。训练思维技能,调动大脑。

(3)多和年轻人聊天,交流。既能接触新的事物、文化和语言,也可增进身心健康。

(4)有一两个兴趣爱好。参加手工班、学习厨艺、学习编织、广场舞等,既参加了社交活动,又动了脑。

经大量随机双盲对照临床针对于失眠、焦 虑人群验证的RSHWHO渡氧,针对科研成果发表国际性学术报告,引起业界人大专家的共鸣。20多项国际专利全部指向修复大脑睡眠系统和自然睡眠科技。渡氧发表大量文献详解,在修复睡眠细胞的同时能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同时能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的临床依据。(老年痴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老年痴呆!受益匪浅呐)

舒缓疲劳、放松压抑神经改善睡眠的临床研究

持续强度的脑力劳动,脑细胞产生自由基、乳酸等有害物质淤积,阻塞了大脑的营养通道,造成血 氧 含量降低,血液循环不畅,同时阻碍了营养物吸收和利用,导致“大脑新皮质”与“大脑边缘系统’’和“间脑”之间的平衡遭到损害,脑细胞活力受到抑制,紊乱造成疲劳综合征脑,难以入睡。

• L-Theanine可以促进大脑表面α波(松弛状态)产生,使人体产生舒畅、舒服的感觉,但L-Theanine不会引起睡眠状态时发生的θ波数量的增加• 这种放松作用,可以帮助那些有睡眠障碍的人香入睡,尤其是因无法入睡、夜里醒来、早晨醒来过早,不能熟睡能症状而烦恼的人,最为有效。

一则双盲对照研究发现,对象为57位轻至中度忧郁及焦虑合并症患者,试验结果RSHWHO渡氧有助于降低受试者的汉密尔顿忧郁及焦虑评量指数(p=),具有潜在的抗忧郁及焦虑功效 [10] 。研究者推测抗焦虑作用可能与渡氧具有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相关,同时可能与渡氧可调节HPA(下丘脑垂体)活性有关。(老年痴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老年痴呆!受益匪浅呐)

经过大量的数据显示,一般到了晚年还持续进行脑力运动的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的几率会比不动脑的人要低很多。不经常动脑的人来说,发生老 年 痴 呆的几率会高一些。因为经常的进行脑部的活动, 脑内的细胞也会比较的活跃,这样坏死的几率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建议就算退休以后,日常也要进行适当的脑活动,下下棋,看看报纸都可以。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Thomas Südhof说:“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害是浪费了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金和该领域的思维,因为人们把这些结果作为自己实验的起点。”最坏的影响可能是,误导了全世界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长达16年。

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其实这指的是神经科学家Sylvain Lesné的一篇论文涉及学术造假被通告。其实这就是science杂志的一场学术不端事件,这也就意味着老人痴呆症也就是所谓的阿尔茨海默病也许并不存在可以解决的机制。

其实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是近年来我们屡屡听到的一个名词,然而这个名词并不意味着只在某些高校的学生论文里面出现,某些大科学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近年来神经科学家Sylvain Lesné发的一篇论文就已经被人扒出来存在学术造假的情况。按照这种设定来说,其实这对于老人痴呆的研究也许会陷入一种泥潭当中,毕竟研究的基本机制都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更别说基于此机制而研发出来的药物了。

一、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

在某个教授的披露之下,他在研究知名神经科学家Sylvain Lesné的论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该论文在发表的时候里面的头像是存在着复制的痕迹的。经过几次比对以及科学团队的认证之下,他的论文确实存在着问题,这一篇论文在science里面被引用了2300多次,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数据,而且也是一个重量级的造假。

二、这其实就是一场大刊物的学术不端事件

其实这就是一场science杂志的学术不端事件,神经学家Sylvain Lesné在发表论文的时候得到了自己老师的支持,而且他的老师还在社交平台上鼓吹着老人痴呆症的治理机制以及发现的相关物质是存在着关键性作用的。但是随着这种谎言被揭露,而且老人痴呆症的治理机制也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市面上所有基于此研究而研发出来的治疗老人痴呆症的药物都是海市蜃楼,同时对患有该病的患者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损害。由此可见,这不仅是学术不端事件,而且也是该领域的一场大地震。

文章中的著名医学家,还有所谓的关键致癌物质都不存在,因为对方是著名的研究工作者,所以大家从未质疑过这篇论文,再加上这种学术方面的论文很少有人去研究,更不要说对论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想要推翻论文中的内容,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这种错误一直在延续,这项研究不仅误导了后续研究工作,同时耗费了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导致很多都错服药物,甚至对这些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

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的消息公开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说实话看到这个文章的时候都非常震惊,这或许就是对方预谋的一场阴谋,这背后的阴谋诡计让人毛骨悚然,这篇论文牵涉到本引用最多的阿尔茨海默病,一大批的研究者都已这篇论文的结果视为研究的基础,这篇论文涉嫌信息造假,也就意味着研究人员这些年的研究和努力全部白费,所有的工作全部都付诸东流,而且这些很多人的药物都已经流入市场,还有很多的志愿者参与药物的试用。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暂时还没有定论,如今可以确定的是这篇论文的确涉嫌造假的行为,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和图片都存在复制的情况,甚至存在数据篡改的想象,论文中提到的很多内容都是瞎编的,很多研究者都表示根本没有找到过。

这篇论文的作者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我们也很想知道论文的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也很想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目前此事在处于调查阶段,通过此事我们也可以知道,权威也有可能存在失误,对于这种学术方面的结果,还是应该进行验证,存在质疑一定要及时提出。

  • 索引序列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老年痴呆
  • 老年痴呆医学杂志
  • 老年痴呆病论文
  • 老年痴呆医学论文
  • 老年痴呆症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