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朱志清论文病

朱志清论文病

发布时间:

朱志清论文病

朱自清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很多的散文,文章。有一次,在朱自清得胃病,当时他的薪水只够买3袋面粉,当时

朱自清(1898~1948) 中国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号实秋,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1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哲学系,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开始发表新诗。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多所中学任教,并撰写小说和散文 。 1925 年起 ,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间曾于1931年去英国留学,并漫游欧陆数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中文系主任,从事学术研究和杂文写作。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等写景美文 ,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 ;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他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 朱自清全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末出齐)

305位粉丝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朱自清的最大遗憾:未看到祖国统一安定。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朱自清因严重胃病(严重胃溃疡导致胃穿孔),与世长辞,享年50岁。

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

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

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景》。

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

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死去。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记者柏生写的文章《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

朱光潜论文艺病

建议看他的《谈美》、《西方文学史》这两部著作。

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这些著作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是较为详备的,对于美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也较系统。《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书中还将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观点,纳入各章加以介绍,旁证博引,沟通中西。

先生认为,文学批评当从深入研究具体作家和专题理论问题两方面着手。朱光潜写过一本《西文美学史》,这本书被许多人奉为硅镍。在写这本书时,先生查阅了大量的西文资料,他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也留了意。他认为从古代到现代,有“判官式的批评”“诠释式的批评”“印象式的批评”和“创造式的批评”。先生主张作家或诗人可以研究旧文学或旧诗,吸收旧小说的的优点,这也可见出先生尊重传统态度。他以为只有在继承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充分运用过去的丰富的储蓄”的,再以外国文学作参照,加以“适宜的欧化”。才能创造出在形式和技巧两个方面对于民众有吸引力的新鲜精妙的新文学。“假若你们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比较从前更感到浓厚的趣味,懂得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一、古希腊、罗马,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美就是和谐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提出黄金分割、圆球形等美的原则。 苏格拉底认为 美的标准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美不能离开目的性,美有相对性。苏格拉底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说。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摹仿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人生最高理想是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凝神观照”,真理是最高的美,凝神观照时的无限欣喜便是最高美感。这里美和真同义,审美的对象不是艺术形象美而是抽象的道理,用哲学代替了艺术,吞并了艺术。他的态度: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强调政治标准,抹杀艺术标准。他只看重诗的教育功能,把“滋养快感”看作诗的一大罪状。他认为颂神和英雄颂诗外的文艺都有害于理想国,他的《理想国》驱逐诗人。 亚里斯多德说“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描写”。他区别“合情合理的不可能”(符合可然律和必然率)和“不合情理的可能”(偶然事件,不符合规律,显不出事物必然联系),认为前者更符合诗的要求。他提出有机整体观念,提出情绪净化说,“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和其它艺术,是某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他指出文艺的心理根源:一是摹仿本能,二是爱好节奏和和谐的天性。他提到美的体积大小和秩序这样的客观标准以及这种客观标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密切联系。 贺拉斯的《论诗艺》对于西方文艺影响之大,仅次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他认为诗有教益和娱乐两重功用:“诗人的目的在给人教益,或供人娱乐,或是把愉快的和有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朗吉弩斯认为文学比音乐具有更大的感动力,因为它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意义而诉诸理智。这涉及到艺术只关感性还是也关理性的问题。 圣托马斯强调美的感性和直接性观点,是美只关形式不沾概念说及艺术即直觉说的萌芽。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 美感的来源 不外两种,一种是题材的新奇,另一种是处理手法上所现出的难能的技巧;即 新奇的题材,惊奇的本领 。 培根认为诗作为想象的产品,是一种“虚构的历史”,为着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就须有比在事物的自然本性中所遇到的更宏伟的伟大,更严格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就是说, 艺术要对自然加以理想化,借提高自然来提高人的心灵,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 夏夫兹博里提出视听嗅味触五种外在感官之外,存在心里面的“内在的感官”,即后来人称“第六感官”,作为审辨善恶美丑的感官。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虽是一种心理的能力,在性质上却还不是理性的思辨能力,而是一种感官的能力。 休谟说:“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他同时又说:“尽管审美趣味是变化无常的,褒或贬的一般性的原则毕竟是存在的。” 狄德罗高呼:“要真实!要自然!要古人!”,他说“我们要研究古人,是为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然”。他认为戏剧要宣扬德行,而德行是“在道德领域里对秩序的爱好”。狄德罗认识到 美与真同一 ,他说:“艺术中的美和哲学中的真都根据同一个基础。真是什么?真就是我们的判断与事物的一致。摹仿性艺术的美是什么?这种美就是所描绘的形象与事物的一致。”他同时认识到,艺术要根据自然而又要超越自然。 鲍姆嘉通提出建立美学,有“美学之父”之称,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他认为:“ 美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 。” 西方美学史中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即美的内容,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莱辛说:“一切种类的诗都应使人变得较好些,可叹的是连这一点还要证明,更可叹的是有些诗人对这一点还在怀疑。” 维柯发见了形象思维的两条基本规律: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前一规律是后来的移情作用说所自出,后一规律说明了典型人物是在个别中显出一般。他说:“一个神话故事的妥帖, 美和魔力就在于这种适合于全民族的共同感觉到的一致性 。”

颈椎病朱德军论文

朱德军朱德军,男,汉族,生于1969年10月,安徽省明光市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中文名:朱德军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省明光市出生日期:1969年10月职业:教师、学者毕业院校:西北大学主要成就:唐代藩镇割据研究代表作品:《唐代中原藩镇研究》《唐代中後期地方独立化问题研究》性别:男人物经历1991年巢湖学院英语系毕业,1993年参加工作,历任明光市中学教师,从事中学英语及历史教学,1998年参加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历史教育专业学习,2001年获本科学历。2002年考取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马俊民先生,2005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2009年进入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宋史大家陈锋先生,因成就突出获得“香山学者计划”奖学金,2013年12月顺利出站。2012年被评为西安市学科技术带头人。2018年由西安文理学院调入安徽师范大学工作。研究方向研究唐宋中原军事。主要贡献学术成就曾先后独立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第48批面上资助与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子项目一项、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CSSCI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十五篇,著作《长安到西域之间丝绸之路走向研究》即将出版。出版著作《唐代中後期地方独立化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唐代中原藩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长安到西域之间丝绸之路走向研究》即将出版。人物评价朱德军不仅学术研究造诣极高,且师德高尚,上课生动诙谐,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学校评为西安文理学院优秀教师。获奖记录获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独立)、中国首届历史学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一项(独立)、西安市第六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第三排名)。

朱德军颈椎病论文

朱德军朱德军,男,汉族,生于1969年10月,安徽省明光市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中文名:朱德军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省明光市出生日期:1969年10月职业:教师、学者毕业院校:西北大学主要成就:唐代藩镇割据研究代表作品:《唐代中原藩镇研究》《唐代中後期地方独立化问题研究》性别:男人物经历1991年巢湖学院英语系毕业,1993年参加工作,历任明光市中学教师,从事中学英语及历史教学,1998年参加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历史教育专业学习,2001年获本科学历。2002年考取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马俊民先生,2005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2009年进入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宋史大家陈锋先生,因成就突出获得“香山学者计划”奖学金,2013年12月顺利出站。2012年被评为西安市学科技术带头人。2018年由西安文理学院调入安徽师范大学工作。研究方向研究唐宋中原军事。主要贡献学术成就曾先后独立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第48批面上资助与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子项目一项、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CSSCI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十五篇,著作《长安到西域之间丝绸之路走向研究》即将出版。出版著作《唐代中後期地方独立化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唐代中原藩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长安到西域之间丝绸之路走向研究》即将出版。人物评价朱德军不仅学术研究造诣极高,且师德高尚,上课生动诙谐,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学校评为西安文理学院优秀教师。获奖记录获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独立)、中国首届历史学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一项(独立)、西安市第六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第三排名)。

朱丹溪杂病论治论文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元代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元代著名医家,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朱丹溪医德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师从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刘河间之再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批评滥用《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同时,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其好友戴九灵在《丹溪翁传》中谈道:“乃以三家(刘、李、张)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朱丹溪之后受众者甚广,形成了丹溪学派,并尊其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经久而不衰,不仅对明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促进了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后世派的形成与发展。

朱丹溪一生著作颇多,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有关文献记载,具名朱丹溪所撰的医籍达20余种。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著作均已散失。现存著作情况亦十分复杂,有朱丹溪本人所撰,亦有其弟子整理编纂,有的则是托名之伪作。

一、学术特色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从哲学角度而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最早源于北宋程颢、程颐。其云:“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一盈一虚,参差不齐,而万变生焉。”朱丹溪受此观点影响并将其引入医学,提出人身之“阳有余阴不足论”。其云:“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并阐明诸病多由“阳有余,阴不足”所致,主张以“滋阴降火”法治疗。“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丹溪对人体阴阳盛衰的基本认识,朱丹溪医学思想的很多内容都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相火论

朱丹溪的“相火论”,是受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启发,结合《内经》“少火”“壮火”之论,在吸取李东垣之阳火说、探讨刘河间之“火热论”的基础上,总结人体生命活动及其病变的规律而提出的。

(三)“气血痰郁”学说

朱丹溪以治杂病著称于世。朱丹溪弟子方广日:“求其可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明·王纶将其杂病治疗心法归纳为“气血痰郁”四个方面。朱丹溪认为,一切杂病不外乎气、血、痰、郁,在治法上,以气、血、痰、郁为纲,以六气致病为目,从而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审病求因。其所用方剂,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随证加减。朱丹溪在杂病辨证施治方面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出了“滋阴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养生理论

朱丹溪不仅是内伤杂病论治的大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养生学家,其滋阴养生、茹淡、房中摄养等独特的养生思想在养生学领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例如:朱丹溪提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由此可见他对养生保健的高度重视。其所述养生理论中,以养阴抑阳、去欲主静为基本原则。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强调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即存在阳易亢、阴易亏的趋势。此论提出的目的,旨在教人注意顾护阴精,使得“阴平阳秘”,才能达到身体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而朱丹溪的养生理论即是其“阳有余阴不足论”在养生方面的具体运用。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影响到医学,是朱丹溪开风气之先,因而提出养生宜“主静”的原则,把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于生命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饮食色欲箴序”“茹淡论”“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都论述了养阴与摄生的密切关系,并谆谆告诫人们对阴气要“善于摄养”,要时时以保护人体阴精为要。

(五)批评《局方》之弊

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医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在医疗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标志是大批方书的出现。如唐代的《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剂总录》,都收方过万,是当时方书之集大成,也是历代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这些名方,经过反复试验,确实疗效确切,并经官方医疗机构以标准处方的形式颁布,因此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实践基础。如北宋时官方成立的“太平惠民局”和¨和剂局”,经过一段时间对诸多方药的筛选和鉴别,使之由博反约,选择出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汇编成册,并以官方医疗机构的标准处方集形式颁布。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医生,如遇疾病常以该书据证检方。这些名方的普及固然为医生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因其具有权威性和便捷性而风行一时,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某些医家墨守成规,对临床诊疗规律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导致当时滥用《局方》,方多药众,临床无所适从,再加上《局方》之处方用药偏于温燥,因其为朝廷制定和颁发,因而流传甚广,滥用后造成温燥伤阴、阴虚阳亢的病证。

罗先生治一病僧,黄瘦倦怠。罗公诊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经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尔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二十五岁。罗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凡经半月余,且时以慰谕之言劳之。又曰:”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一日三贴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方止,次日只与熟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与锭十锭遂行。因大悟攻击之法,必其人充实,禀质本壮乃可行也.否则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朱丹溪《格致余论》里“张子和攻击法论”举的医案。可能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里也能找到

  • 索引序列
  • 朱志清论文病
  • 朱光潜论文艺病
  • 颈椎病朱德军论文
  • 朱德军颈椎病论文
  • 朱丹溪杂病论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