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可以抑制狂犬病的分子,特别的厉害,相信可以利用这样的分子制造出药物针对疾病治疗。
在北京时间的9月12号,据消息报道:中国的科学家发布了消息,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了,也就是说有希望研制出治疗狂犬病毒的药物。
狂犬病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被携带有狂犬病毒的狗咬伤,还没有去注射狂犬疫苗,在染病后的死亡率几乎接近100%,而每年世界各地得这种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如何治疗狂犬病成了科学家研究的一大难题。然而在9月12号,中国的科学家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了,也就是说有希望研制出治疗狂犬病毒的药物。
狂犬病毒可以侵袭到人类中枢系统的,之前的研究表明中枢系统缺少对抗这种病毒的特异性基因,而这次的最新研究发现,中枢系统是有对抗狂犬病毒的宿主基因的,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科学家经过研究是有可能找到抑制病毒的药物。而这次科学家所说的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就是遗传学中的关键蛋白EZH2,它有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而这个蛋白还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说不定人类未来能够战胜癌症也会有它的一部分功劳。
狂犬病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目前预防狂犬病的主要手段还是注射狂犬疫苗。虽然我们的科学家在世界率先一步找到了这一关键开关,但是距离治疗狂犬病药物的上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注意预防狂犬病,要尽量地做到和流浪狗保持距离,一旦被狗咬到了,要及时地到医院,定点定量的注射狂犬疫苗。
科学家们用自己的一生致力于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人类也可以战胜狂犬病毒,让更多人避免感染这种病毒,就像战胜曾经的天花病毒一样。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基因组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称,他们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终于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这为未来的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这次研究找到了一个抑制病毒的关键开关,并找到了控制这个开关的关键位点,未来可以研发出既能对抗病毒又能抗肿瘤的药物。
9月12日,论文通讯作者赵凌教授表示狂犬病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被犬咬伤后接种疫苗需要打4到5针,有的患者会中途放弃,导致免疫失败。赵凌曾在2004年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狂犬病毒;2012年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组,8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赵凌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弄清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突破;二是开发新型疫苗,把疫苗免疫的针数降下来。这次发表的最新论文中,他们不仅在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药物靶点。
扩展资料
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
“这项研究,我们持续进行了5年。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大数据分析,我们率先找到了这个靶点。”赵凌说,它是一个表观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一个开关。关掉它,下游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对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EZH2是个明星分子,之前人们发现它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以它作为靶点设计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赵凌说,这是首次在神经元中发现能通过降解EZH2来抑制病毒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它被命名为EDAL。
赵凌说,这次研究还有一个更大的发现,之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开关”点(EZH2)结合lncRNA是非特异性的,而他们则找到了一个特异性的位点,颠覆了之前的传统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
狂犬病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被携带有狂犬病毒的狗咬伤,还没有去注射狂犬疫苗,在染病后的死亡率几乎接近100%,而每年世界各地得这种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如何治疗狂犬病成了科学家研究的一大难题。然而在9月12号,中国的科学家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了,也就是说有希望研制出治疗狂犬病毒的药物。
狂犬病毒可以侵袭到人类中枢系统的,之前的研究表明中枢系统缺少对抗这种病毒的特异性基因,而这次的最新研究发现,中枢系统是有对抗狂犬病毒的宿主基因的,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科学家经过研究是有可能找到抑制病毒的药物。而这次科学家所说的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就是遗传学中的关键蛋白EZH2,它有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而这个蛋白还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说不定人类未来能够战胜癌症也会有它的一部分功劳。
狂犬病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目前预防狂犬病的主要手段还是注射狂犬疫苗。虽然我们的科学家在世界率先一步找到了这一关键开关,但是距离治疗狂犬病药物的上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注意预防狂犬病,要尽量地做到和流浪狗保持距离,一旦被狗咬到了,要及时地到医院,定点定量的注射狂犬疫苗。
科学家们用自己的一生致力于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人类也可以战胜狂犬病毒,让更多人避免感染这种病毒,就像战胜曾经的天花病毒一样。
发现了可以抑制狂犬病的分子,特别的厉害,相信可以利用这样的分子制造出药物针对疾病治疗。
科学家发现人体内中枢系统是有对抗狂犬病毒的宿主基因的。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就是遗传学中的关键蛋白EZH2,它有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根据这个发现研究下去,是有可能制造出狂犬病疫苗的。
科学家对狂犬病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已经开始进行深入研究,有望研究出能够治疗狂犬病的药物!
狂犬病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被携带有狂犬病毒的狗咬伤,还没有去注射狂犬疫苗,在染病后的死亡率几乎接近100%,而每年世界各地得这种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如何治疗狂犬病成了科学家研究的一大难题。然而在9月12号,中国的科学家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了,也就是说有希望研制出治疗狂犬病毒的药物。
狂犬病毒可以侵袭到人类中枢系统的,之前的研究表明中枢系统缺少对抗这种病毒的特异性基因,而这次的最新研究发现,中枢系统是有对抗狂犬病毒的宿主基因的,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科学家经过研究是有可能找到抑制病毒的药物。而这次科学家所说的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就是遗传学中的关键蛋白EZH2,它有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而这个蛋白还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说不定人类未来能够战胜癌症也会有它的一部分功劳。
狂犬病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目前预防狂犬病的主要手段还是注射狂犬疫苗。虽然我们的科学家在世界率先一步找到了这一关键开关,但是距离治疗狂犬病药物的上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注意预防狂犬病,要尽量地做到和流浪狗保持距离,一旦被狗咬到了,要及时地到医院,定点定量的注射狂犬疫苗。
科学家们用自己的一生致力于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人类也可以战胜狂犬病毒,让更多人避免感染这种病毒,就像战胜曾经的天花病毒一样。
发现了可以抑制狂犬病的分子,特别的厉害,相信可以利用这样的分子制造出药物针对疾病治疗。
科学家发现人体内中枢系统是有对抗狂犬病毒的宿主基因的。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就是遗传学中的关键蛋白EZH2,它有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根据这个发现研究下去,是有可能制造出狂犬病疫苗的。
在北京时间的9月12号,据消息报道:中国的科学家发布了消息,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了,也就是说有希望研制出治疗狂犬病毒的药物。
狂犬病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被携带有狂犬病毒的狗咬伤,还没有去注射狂犬疫苗,在染病后的死亡率几乎接近100%,而每年世界各地得这种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如何治疗狂犬病成了科学家研究的一大难题。然而在9月12号,中国的科学家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了,也就是说有希望研制出治疗狂犬病毒的药物。
狂犬病毒可以侵袭到人类中枢系统的,之前的研究表明中枢系统缺少对抗这种病毒的特异性基因,而这次的最新研究发现,中枢系统是有对抗狂犬病毒的宿主基因的,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科学家经过研究是有可能找到抑制病毒的药物。而这次科学家所说的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就是遗传学中的关键蛋白EZH2,它有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而这个蛋白还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说不定人类未来能够战胜癌症也会有它的一部分功劳。
狂犬病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目前预防狂犬病的主要手段还是注射狂犬疫苗。虽然我们的科学家在世界率先一步找到了这一关键开关,但是距离治疗狂犬病药物的上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注意预防狂犬病,要尽量地做到和流浪狗保持距离,一旦被狗咬到了,要及时地到医院,定点定量的注射狂犬疫苗。
科学家们用自己的一生致力于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人类也可以战胜狂犬病毒,让更多人避免感染这种病毒,就像战胜曾经的天花病毒一样。
发现了可以抑制狂犬病的分子,特别的厉害,相信可以利用这样的分子制造出药物针对疾病治疗。
免疫学的发展 摘 要:免疫学发展历史可分为: 经典免疫学时期: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从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60年代,否定了长期以来机体免疫反应是对外源抗原的特有反应,认为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普遍生物学现象。现代免疫学时期: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了机体另一重要生理系统,即免疫系统的存在。自此,免疫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生物学科。 1.免疫学开创阶段 早在我国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时,我国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免疫学的开端。至17世纪时,不但在我国已普遍实行以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邻近国家的注意,人痘法已传入朝鲜、日本及俄国,并由俄国传入士耳其,后经中东再传入欧洲。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Montagu将人痘法传入英国,在英国曾进行了人体实验;把接种人痘者移居至天花流行区,结果发现接种者均获得免疫力。 2.免疫学的兴建阶段 继人痘苗以后,免疫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Jenner首创的牛痘苗。他观察到挤牛奶女工得过牛痘以后,就不再得天花的事实,通过长期的研究,证实牛痘苗可以预防天花。牛痘给人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对人的毒力并不增加。因牛痘苗对于人体无害,以后它就完全代替了人痘苗。 自Jenner发明牛痘苗后,免疫学的发展停滞了将近一个世纪。到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地发现了许多病原微生物,免疫学也随之迅速发展。其中Pasteur受到人痘和牛痘苗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找到用理化和生物学方法,使微生物的毒力减低,以减毒株制备菌苗或疫苗,如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等。Pasteur减毒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随着研究的进展,免疫现象所涉及的本质问题就必然要被提出来。19世纪末对于抗体免疫机理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Ehrlich提出免疫反应必须具有其化学反应基础,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即体液免疫学说。1904年Arrheniius在研究抗原一抗体反应时提出免疫化学概念。免疫化 学研究首先从Landsteiner用偶氮蛋白人工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问题开始。Haurowitz、Breinl及Marrack等在此领域内丰富了研究的成果。Mitchnikoff所提出的细胞免疫学说认为免疫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说两种理论在当时曾有着不同程度的争论,然而它们只是说明了复杂免疫机理的一面,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3.现代免疫学 20世纪的60年代,免疫学有了迅速进展,最大的突破是对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Glick发现早期摘除鸡的腔上囊可影响抗体的产生。Miller在新生期小鼠中进行胸腺摘除实验,发现此种动物不能排除同种异体植皮,证明了胸腺在多数淋巴样组织的发生以及维持免疫应答的完整性上是必需的。Claman,Miller,Mitchel1,Davies等提出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概念。Good等对临床上免疫缺陷症病人进行观察,从先天性无胸腺Di-George综合征和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病人中也证实了胸腺的免疫功能和存在两类淋巴细胞。由于这些研究成果,使视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为单纯化学反应的片面看法得到了纠正,并转向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免疫学。使人们逐渐考虑到免疫应答是机体对“自身” 和”异己”的识别与反应的生物学现象。 免疫学发展现状 在组织学、细胞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推动下,免疫学研究采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呈现出五彩缤纷,迅速发展的景象。 在生物膜研究方面,由于利用荧光抗体技术,改变了在膜研究中所谓“单位膜”结构的错误观念,提出了“流动嵌镶”学说。观念的改变,大大地推动了膜的研究,现在了解到生物分子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而发出信号,进而传递到细胞质和细胞核内,使一些酶被激活,进而使一些基因启动。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抗原传递细胞所传递的抗原与T细胞受体结合,导致T细胞的激活。激活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与B细胞和巨噬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B细胞分化增殖,形成抗体分泌细胞并释放大量抗体分子,使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能力大大加强。 于是通过以膜介导的细胞之间的识别、信息传递、细胞激活以及出现的继发效应:酶的激活、基因开关的启动、抗体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等等,成为目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 在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抗体的分子结构是用生物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蛋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搞清楚的。它是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这对免疫学研究中抗原抗体结合(包括沉淀、凝集、中和毒素、中和病毒等)、提供抗体多样性的基因重排、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IgE抗体诱发的变 态反应等等分子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 21世纪的免疫学及其展望 1990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开始转入后基因组学时代,即蛋白组研究时代,其研究结果将会极大地推动免疫学的发展。 21世纪免疫学的研究未来可能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基因表达调控、顺序及其表达产物功能的研究 2.更重视整体水平免疫机理的研究 3.防治及诊断疾病方面的研究 4.免疫系统及功能的生物进化方面的研究 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的领头学科之一,免疫学在今天的地位是极高的,对人类的健康上贡献也极为重要,随着技术理论的日益成熟,相信会带来更为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泉, 佘锐萍, 王德成等. 肥大细胞在机体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动物医学进展. 2007,28(8):83-86. [2] Martin Metz, Marcus Maurer. Mast cells-key effector cells inimmune responses. TRENDS in Immunology. 2008,5(11). [3] 杨 莉, 刘 莉, 黄 亮, 等. 疾病或被改变中的生命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1-505. [4] 王秀芬. 战胜瘟疫: 从诺贝尔医学奖看20世纪免疫学进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9(10): 67-71.
科学家发现人体内中枢系统是有对抗狂犬病毒的宿主基因的。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就是遗传学中的关键蛋白EZH2,它有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根据这个发现研究下去,是有可能制造出狂犬病疫苗的。
在北京时间的9月12号,据消息报道:中国的科学家发布了消息,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开关了,也就是说有希望研制出治疗狂犬病毒的药物。
部分引用一篇文章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不知你看没看过。
原载《环球科学》杂志2011年第5期撰文严家新
“原则上,狂犬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
古往今来,狂犬病一直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一旦出现症状,必死无疑。
狂犬病的治疗对现代医学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提高狂犬病人的生存率能使我们更好理解狂犬病的病理学和免疫学机制,有助于我们研发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的新一代药物。
狂犬病的治疗方法还可能作为一个模型,用于处治更复杂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人类在治疗狂犬病方面曾作了大量尝试,但目前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2004年为止,医学文献 *** 报道过5名病发后幸存下来的狂犬病患者,这5名患者都曾接种过狂犬病疫苗,但后来都出现狂犬病症状。
不过,这5名幸存者的情况也不理想,有的产生了严重后遗症,有的生命仅延续了2-4年。
全球首例未曾接种过疫苗但被治愈的狂犬病患者于2004年出现在美国。
患者是一名被蝙蝠咬伤的高中女生,有实验室确诊的证据。
该病人的直接治疗费用是80万美元。
当时全球各大媒体都曾争相报导这一事件(参见《环球科学》2007年第5期《医生手记:治愈狂犬病》)。
但这个案例具有诸多疑点。
该病例感染的是源于蝙蝠的狂犬病毒,此类病毒与来源于犬的病毒相比,对人的致病力较弱。
由于未能从该病例分离出病毒,无法验证病毒的致病性。
后来,医生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犬源病毒所致的狂犬病,几乎没有一例成功,而全球98%以上的狂犬病病例是犬源病毒所致,所以上述“成功”的价值很有限。
细胞和小鼠研究还表明,治疗该病例所用的方法疗效可疑,没有理论依据。
而且,美国还出现过感染蝙蝠源狂犬病毒后“自愈”的病例:2009年,一位美国少年与洞穴中的蝙蝠直接接触后一个月病情发作,但发病两周后自愈出院。
这使人有理由怀疑,2004年的那个“治愈”病例,是否属于罕见的自愈病例?
有些研究人员甚至反对尝试2004年的那种治疗方案,他们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与免疫反应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找新方法来治疗人类狂犬病,而不是盲目地重复无效的治疗方法。
“狂犬病治不好,治好的不是狂犬病”。
就目前而言,至少对于犬源性狂犬病来说,这句话的确是事实。
国内审批部门从未批准过任何有关“治愈狂犬病”的医疗广告,也从未批准过任何个人和机构从事相关的治疗活动。
但国内声称可治愈狂犬病的机构或个人很多,大多数都是打着祖传秘方、中医药治疗等幌子。
国内报刊、网络甚至专业杂志上都经常有治愈狂犬病的报导,但由于均无可靠的实验室诊断依据,并不为国际学术界承认。”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科学家对狂犬病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已经开始进行深入研究,有望研究出能够治疗狂犬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