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上海医学杂志历史

上海医学杂志历史

发布时间:

上海医学杂志历史

核心期刊

现设有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与检验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等专业的论著、论著摘要、讲座、综述、会议(座谈)纪要、经验交流、国内外学术动态、教学园地、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从1999年起开设 “专题”栏目,其内容新,信息量大,深受国内医学检验同道的好评。

扩展资料

《检验医学》(原《上海医学检验杂志》)为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996版~2008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检索系统、波兰《哥白尼索引》检索系统、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自2002年起连续3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同时还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上海市科协系统优秀期刊提名奖、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

本刊于1986年3月创刊,从1999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9年起改为月刊。本刊坚持以实用为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检验与临床三结合,报道本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实用技术的新进展、各种检验方法的性能和特点等内容。

就检验医学的方法学而言,新颖的自动化仪器及试剂,各种技术的日臻完善,加之小型化、简单化和即时检验(POCT)的发展,不断满足对患者快速诊断和自我诊断的需求,检验医学的发展使之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为了更广泛深入地传播检验医学新知识和现代信息,因此,本刊于2004年起,将《上海医学检验杂志》更名为《检验医学》。

本刊现设有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检验与血液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等专业的论著、论著摘要、讲座、综述、会议(座谈)纪要、经验交流、国内外学术动态、教学园地、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从1999年起本刊开设“专题”栏目,其内容新,信息量大,深受国内医学检验同道的好评。

本刊在国内检验医学领域期刊中率先实行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2013年网站文章年点击量超过71万次(其中国内占、美国占、欧洲占、其他地区占。)。2013年全文下载量超过31万次;以中国()和美国()为主,分布于30个国家。

为了提高杂志质量,本刊于编委会换届之际聘请4位外籍专家作为杂志编委。这4位编委分别为:朱玉胜(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病理及检验医学系临床化学及毒理学部主任)、李仕勇(美国埃默里大学医院病理与检验科流式细胞实验室主任)、郑晓天(美国芝加哥Ann & Robert 儿童医院微生物室主任)、杨治(美国新泽西医科和齿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系教授)。这也为《检验医学》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检验医学

参考资料来源:检验医学_官方网站-《检验医学》(原《上海医学检验杂志》)简介

1到3个月。由于上海预防医学杂志现在不是核心期刊,是省级刊物,审稿效率还是比较快的,一般1-3个月之内都会给出审稿结果,上海预防医学是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主办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9年10月创刊,1992年6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

《上海口腔医学》成立至今,走过了近20个年头,其发展经历了创业、建设和发展3个阶段。1 创业阶段1992年初即开始了杂志创办的筹建工作,经过一番艰苦而精心的准备,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内部准印证,于1992年9月创刊。开始时编辑部3个人,边学习,边工作,一切从零开始,向兄弟期刊取经,特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从人力上、资料的借鉴上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市口腔医学会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杂志,初创时为季刊,每季度末25日出版,小16开64页。创刊初期,根据国家对科技期刊的政策和要求,订出了杂志的办刊方针。(1)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上海口腔医学》始终把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繁荣我国口腔医学界的学术争鸣,反映国内外口腔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我国口腔医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作为办刊宗旨;并把不断提高质量,努力扩大影响,坚持立足国内,争创世界一流作为奋斗目标;不断进取,努力实践,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口腔医学的不断进步服务。(2)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与出版的政策、法令、条例;贯彻执行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规定。不断按照国家对科技期刊质量的要求和评估标准,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在论文的要求方面重视其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预见性4个方面,并对报导计划、编排设计、报导时差,信息密度,文字加工,版式与设计,广告,印刷与装订,出版与发行,订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努力提高期刊的质量。(3)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科技道德、编辑道德,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期刊在创业期间,也是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方面主要依靠口腔医学研究所、口腔医学院及各口腔教研室的赞助费来支撑。(4)创业阶段,按照国家规定,每年由编辑部向上级主管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呈送样本和自检报告。(5)加强内部建设和保证期刊质量是办好期刊的生命线,杂志一经创刊,即成立主编主持的常务编委会,终审期刊的录取与否。在此之前,实行稿件三审制,以加强编委会对编辑部工作的指导和稿件质量的把关。在收稿后1个月内提出初审意见,对不用稿件退回作者,拟用稿件送有关2名同行专家复审;如意见不一,再送第三位专家复审,复审后稿件汇总成表,定期(每季度一次,一年4次)召开由主编主持的常务编委会进行审定,提出终审意见后,编辑部按终审意见进入发稿周期。发稿后实行编辑加工及三校对一点红的制度,每期实行责任编辑负责制。在创业阶段,面对同行杂志的挑战,杂志的发展步履维艰,订户只有130余家,且为非正式刊物。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苦尽甘来,在第一届历时四年主编主持下的编委会领导下,编辑部人员齐心协力,最终得到了市高教局、市科委、新闻出版局对杂志的认可,上报国家科技期刊管理处,于1996年初获得了国家科委期刊管理处的正式刊号,迎来了杂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春天(第一个转折点)。2 建设阶段自1996年成为正式期刊以后,随之获得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广告许可证,正式刊发广告。发行工作由原先编辑部自办发行,改由上海市邮政局统一发行,订户也逐年增多,由开始正式邮发时的1000多份增加到1999年的3000多份,大大鼓舞了办刊信心。除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外,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1) 坚持严格的审稿制度,进一步提高审稿标准。(2) 栏目中除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综述及信息流外,还增设了讲座和专栏论著。(3) 不断扩大和更新审稿人队伍,在第二届(1996-1999)编委会中增加了部分中年技术骨干力量,还特邀了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编委7名。此外,根据国家对编辑部编制人员的规定许可,编辑部又正式引进了1名编辑。(4) 通过对退稿数进行宏观控制,基本上达到了40%退稿率的要求。这不仅减少了稿件的积压,也使稿件质量进一步提高。(5) 优先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基金及其他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同时也注意到与国外学者合作论文的发表,并适当地进行组稿、约稿及派出人员参加些全国性口腔学术会议。(6) 组织编辑部人员陆续参加电脑学习班,科技编辑人员学习班,以提高编辑部人员的素质。(7)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编辑人员对来稿先进行初审,不合格者即予退稿,合格者送专家审核。(8)强化质量管理,明确每个编辑工作的职责,编务的职责。每期除责任编辑外,每篇文章均有分工的校对编辑,有分工有合作,保证稿件的编排质量。(9)1998年加入国家科技部与清华大学创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实现全文上网。(10)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大力开展期刊的广告业务,保持收支平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各位编委及编辑部人员各尽其责,杂志质量不断提高,于1996年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称号。统计1995年~1999年口腔医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共有25篇论文获科技进步奖,在本刊发表有关论文67篇,平均每项获奖发表论文数为篇。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合格期刊进行清理、整顿及复核,我刊于1999年经上级机关审核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新的期刊准印证及刊号。1999年开始,杂志由原来的小16开64页改为大16开64页,增加了文章的容纳量和信息量,并且按照科技期刊新的要求,每篇文章增加了作者简介及文章编号。从1999年起,开始向国外征订,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负责发行。3 发展阶段1999年,杂志编委会换届,吸收上海市及全国老中青知名专家,第三届编委会成立,郑家伟教授担任常务副主编。在各级领导和全体编委的共同努力下,杂志学术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国内口腔医学专业领域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之一,1999年底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成为杂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转折点。为了提高杂志的国际影响,从1999年第1期开始,在主编的建议下,杂志按学报类杂志的要求进行编排,增加英文信息量(英文摘要、表题、图题)。从2000年第1期开始,杂志采用铜版纸印刷,无线装订,彩色插图按彩色印刷,是国内第一本彩图随文印刷的口腔医学专业杂志。2000年,杂志又被美国著名的CA(化学文摘)收录,并发行到香港、澳门等地区和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入了美国30余所著名口腔院校的图书馆。为了缩短发表周期,增加刊物容纳量和信息量,经报请上海市科委批准,2001~2002年各期,杂志页码由原来的64页增加至96页。从2003年第1期开始,杂志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页码为80页。为了增加办刊经费,在企业、公司的协助下,从2001年开始,成立刊务委员会,广纳会员,互惠互利。广告业务从2002年开始,交由专业公司经营,进一步走向正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岁末,本刊主编邱蔚六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内口腔医学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口腔医学专家,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知名度和影响,为杂志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无限美好的空间。2003年10月16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正式通知,《上海口腔医学》杂志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批准收录,成为第2本同时被CA和MEDLINE收录的中文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实现了质的突破。经过积极协商和努力,《上海口腔医学》自1992年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的英文摘要均进入MEDLINE数据库,免费供世界读者检索和引用。《上海口腔医学》杂志能够迈出这可喜的一步,是各级党政领导、海外校友高度重视和支持的结果,是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勇于进取和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广大作者和读者热心支持的结果。2003年10月19日,《上海口腔医学》编辑部高兴地迎来了全国各地的100余位新老编委,假座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演讲厅,举行了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张志愿教授担任第四届编委名主编,邱蔚六院士、张震康教授、王大章教授、樊明文教授、周树夏教授和刘正教授受聘担任顾问。新一届编委会突破了以往编委地域分布较局限的缺点,增补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并广泛覆盖全国各省市,同时邀请了11位海外知名学者作为特邀编委,为丰富稿源、提高稿件质量、完善审稿学科分布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扩大杂志发表论文的引用率,提高杂志的国际影响,2005年,编辑部投资建立全文数据库,并与MEDLINE进行全文超级链接,供读者下载、浏览全文。2006年第1期始,正文页码由原来的80页增加至112页,每本定价由原来的元调整为元。2007年8月,与美国著名出版公司EBSCO Publishing签署协议,杂志全文数据进入EBSCO文献数据库。2007年11月8日在上海召开换届会议,成立第五届《上海口腔医学》编委会。新一届编委会由145名老中青专家组成,同时成立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审稿委员会,以确保稿件的学术水平。2008年,《上海口腔医学》影响因子在15本口腔医学类统计源期刊中名列第4。2009年,在17本口腔医学类统计源期刊中名列第5。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启用网上投稿审稿系统,所有稿件均通过网上投寄和评审,既方便了读者和审稿人,又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办公自动化水平,为不断提升杂志的影响力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0年年初,经医院院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每年给予杂志一定的办刊经费,支持杂志的软硬件建设,使杂志向着更高层次发展。2011年10月26日,《上海口腔医学》第六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召开。第六届编委会成员160名,其中,顾问5名,主编1名,副主编9名,编委132位,特邀编委13位。《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第三届编委会由109名编委组成。其中,顾问4名,主编1名,副主编5名,编委84名,特邀编委15名。2011年4-11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603种上海期刊开展编校质量检查,《上海口腔医学》被评为优秀,列第23位。2012年1月,为了满足稿件数量日益增加的需求,杂志正文页码由112页增加到120页。同时,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上海口腔医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CD)2011年第6版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的核心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历史

有中华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根据2018年4月2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华医学杂志》载文量为18099,被引量为137385,下载量为1326756。2015年期刊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434名,在医药卫生总论(122种)中排名第11名;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为。

合作交流

针对国内外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细菌耐药,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00和2002年分别组织召开了“细菌耐药与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报道了中国全国范围内的细菌耐药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中城市细菌耐药的发展态势严峻。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中华医学会成立的1915年。创刊之初是中、英文双语期刊,英文刊名为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32 年,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部分与中国博医会的英文杂志 China Medical Journal ( 博医会报 )合并,以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为刊名出版;中文部分仍称 中华医学杂志 继续出版,并继续保留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的英文刊名,现在 ,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论著类文章中依然保留英文的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和严格的英文摘要。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上海医药和上海医学杂志

省级普刊:吉林医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医学新知。国家级普刊:当代医学,中国社区医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实用中医内科。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基层医药,中华全科医学,安徽医学,安徽医药,陕西医学,陕西中医。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全科医学,中国普通外科,中国妇幼保健,等等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医药卫生家庭医药.快乐养生甘肃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首都医药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实用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科学

这个要到科技部情报研究所的网站去下载即可。百度一下“爱思医学信息网”,这个站也有。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27(2)87-9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6例分析-----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25(6)454-455桡动脉序贯桥及双侧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的应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17(2)114应用肺灌注显像预测病人肺动脉压力,高血压杂志1999,7(3)221应用肺灌注显像预测犬肺动脉压力,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24(5)359-361从理论到实践-------对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点感想,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1,2(7)90应用左乳内动脉加桡动脉行全动脉心肌再血管化,中国医药导刊,2000,2(7)41-42应用IABP于体外循环中产生波动性血流在高危冠状动脉搭桥病人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刊,2000,2(5)20-21食管、贲门癌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估,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5,22:77-78应用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华医学杂志2005,83(34):2433-2434桡动脉在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5;7(3):221-224.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远期通畅的若干因素,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234-323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处理, 中华外科杂志, 2007,45(2):280-282急性冠脉综合症行急诊搭桥之经验.上海医学杂志,2007;34(5):257-259.鹑鸡肠球菌致亚急性心内膜炎1例.实用医学杂志(J) ,2008,24(16):2879第三次心脏手术行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5)3187.运用桡动脉对65岁以上老年人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中华外科杂志, 2008;46(4):248-251.编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成人心脏外科学,第二版,615~64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对静脉桥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影响.华北国防医药(J) ,2009,21(1) 升主动脉、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华北国防医药,2007,19(6)32-3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治疗体会。华北国防医药。2006,18(5)339-340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观察。华北国防医药,2006,18(6)419-420左心室室壁瘤21例外科治疗体会。华北国防医药,2007,19(2)34-35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3)233-234微创技术在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30-632使用端侧吻合技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华北国防医药,2007,20(3)连续35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无死亡的临床经验。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即将发表The preliminary effect of combine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hin Med J, 2009;122: 2951-2955.内窥镜辅助与全层切开采集大阴静脉的组织学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J),2008,12(18):3567-3570 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临床外科杂志(J) ,2009,17(2):111-1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2例.临床误诊误治(J) ,2009,22(4):9-10:24-25The role of radial artery in total arterial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in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Chin Med J, 2008;121(3): 200-204.

青海省药学发展历史论文

以前写过一篇作业是药学发展的

药学论文是药学工作者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医院药学服务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要求有用药知情权和用药选择权;另外,药品分类制度的实行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于采取自我药疗的手段来进行保健与治疗。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效果,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已经成为了广大医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药学服务的现状

药学服务体系未形成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药学服务的概念与体系,并且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与之相适应,同时还有相应的行业自律的管理机制来弥补法律规定上的不足。

而药学服务这个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久,当前药学服务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家对药学服务的认识还不够,药学服务体系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

药学服务机构不完善 提供药学服务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医院药房,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药房进行的仍然是简单的制剂、处方调配、发药的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闭的、被动的服务模式上。

医院药房的药师在工作中缺乏与医师和患者的交流沟通,不能主动地参与药学服务工作。

社会药房作为另一个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在我国,有相关数据表明,药品供应重心正逐步地由医院药房向社会药房转移,民众日常使用的药品有一半来自医院外药房的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药房更应该发挥药学服务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非常不令人满意。

目前,我国社会药房的药师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药物销售上,对如何做好药学服务及其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服务范围狭窄,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用药的质量、效果和安全。

药学服务提供者整体素质堪忧 作为药学服务提供者的药师,整体素质堪忧。

在最近的一次对执业药师调查的数据显示,的被调查人员对于常用OTC 药物的使用方法比较熟悉;的人认为能够准确理解开方者的意图, 并按照要求调配处方; 的人认为熟悉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人认为熟悉常用抗菌药物的治疗周期。

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的工作还处于药师工作比较初始的审核、调配处方阶段,缺乏提供药学服务所要求的能力,在提供药学服务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困难。

2药学服务开展不力的原因

药学服务起步晚,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传统药学工作理念现在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药学服务的理念进入我国也不过短短数年,影响甚微。

直至2003年2月25日,我国第一个与药学服务相关的行业规范《优良药房工作规范(试行)》(GPP)才由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发布。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至今也还没有能够制定出来。

缺乏国家法律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仅靠一部行业规范来推动药学服务的发展确实举步维艰。

药学服务提供机构对药学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医院长期以来"重医轻药",医院药房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将药学服务质量纳入其中,主要以药品供应以及药房经济效益情况为依据。

对药师工作的评价也不考虑药物治疗效果。

这使得药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更重视药品的供应,而不是如何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而社会药房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与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在经营上以经济效益为重,对药学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开展药学服务的氛围。

大部分社会药房药师的工作以销售为主,有的地方甚至让药师当起了"药托"。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选拔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一直沿袭前苏联过于学术化的培养方式,药学课程的设置以化学为主干,知识系统主要是为科学研究服务。

而生物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导致学生生物医学知识欠缺。

同时,药学学生临床实习时间普遍不足甚至没有,这很不利于对学生实际处理合理用药问题能力的培养。

药学服务要求药师不仅要懂得药学知识,还应该懂得医学,管理学的知识,并且还要具有较强的与医生和患者交流的能力。

以目前的药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足使他们对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充当"药品售货员"的职能。

另外,作为药师选拔机制中重要一环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其内容的设置偏重于工业生产及大化学知识方面,忽略了临床用药、药房咨询、用药指导等方面的知识考核。

这种机制很不利于选拔具有药学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也使得执业药师资格的获得者不重视临床实践,导致我国执业药师普遍缺乏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能力,对于处方药物是否会发生相互作用,剂量是否正确等问题,缺乏审核把关的能力。

3解决开展药学服务困境的对策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药学服务体系 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确立一套药学服务标准化方法指导原则。

以WHO的GPP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为依托,参考发达国家的药学服务相关规范,结合我国目前医疗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与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规范与行业规范。

根据医院药房与社会药房各自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药学服务实施的量化指标。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有关各界充分认识药师在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和实施药学服务能够给患者和社会带来的益处。

全方位推动我国药学服务事业的发展。

转变观念,建立新的药房工作制度 无论医院药房还是社会药房,都应该明确这一点,药房其实不只是卖药,在销售药品的同时,还应把健康提供给消费者。

充分认识到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不但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与保健,同时也可以提高单位自身的竞争力。

将药学服务纳入药师的评价体系,以GPP为指导,重新构建药房的服务规范。

根据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的不同情况设置各自专门的药学服务区域,配备相应设施,安排专职药师,提供相应服务。

改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选拔机制 优化教学计划,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调整化学类课程内容与学时,增加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基础课程以及管理类课程,使药学教育模式由"化学模式"转为"生物医学-管理学-药学"模式。

增加临床实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面对患者,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参与建立患者药历,对治疗药物进行监测等工作,培养他们的药学服务意识与能力。

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发展的要求与转变

【摘要】 随着医药卫生改革和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医院药学逐渐由以往的单一供应服务型模式向科技服务型扩展,从传统的药品调配到参与临床的合理用药是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医院药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关键词】 医院药学; 发展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已经逐渐成为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医院药学的发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时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药学发展的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1 医院药学的概念

医院药学是研究、实践医院药品供应、药事管理、药物制剂、药学技术和以患者为中心、药品为手段,运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参与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1]。

医院药学包括下列专业:药品调剂、药品供应、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临床药学、临床药理、药事管理、药物研究等。

其内容涉及化学、物理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治疗学、生物学、临床检验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学科。

医院药学这一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提出的,现已广泛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我国在80年代才明确提出这一概念。

2 医院药学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化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医学药学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医院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传统药学阶段 传统的药师服务是按方配发药品。

在配方服务岗位上,药师的责任主要是认清处方、保证质量和交待清楚用法,通过发药窗口与患者接触。

药剂科的工作就是保障药品供应、调配简单制剂。

医院药学服务阶段 此阶段的特点是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

自70年代末临床药学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全国各医院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开展了临床药学实践。

临床药学的兴起是药师服务的一次突破。

药师与临床结合,参与药物治疗,推动合理用药。

在药师与患者关系方面突破了原来配方的局限,关系到患者的用药方案,调剂工作由传统窗口供应服务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

药学监护阶段 90年代初,美国Minnesota大学药学院Hepler和Srtand教学提出了药学监护(Pharmaceuical Care, PC)的概念[2],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医院药学界的广泛关注。

按照最初定义,药学监护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既定结果。

这些结果包括:(1)治愈疾病;(2)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症状;(3)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4)预防疾病或症状的发生[3]。

指出药学监护具有3种职能,即识别潜在的和实际存在的药物问题的发生。

美国《医院药师协会》药学监护的统一定义是:药师的使命是提供药学监护。

药学监护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关心照顾,目的是获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确定结果。

由于上述定义不够完善,又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新的定义为“药学监护是执业者(如临床药师)对患者药物有关需要承担责任并为满足这些需要负责实践”。

PC强调药师在药物治疗中必须承担责任,要求医院药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患者为中心,药品为手段,运用药学专业技术知识来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例如,用艾绒不仅达到治疗的目的,还要考虑到患者生存的质量;解除患者用药顾虑,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宣传药物的正确使用,防止药品不良反应;如何减轻患者负担等。

“PC”这一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医院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人们开始明确医院药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认识到医院药学实践必须由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即从“对物”转变为“对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在药房)等候服务为上门(病房、门诊)为患者服务。

PC要求药师必须去临床,成为药学治疗小组成员,直接接触患者,参与临床药学治疗,并对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承担责任。

也就是说,医师和护士合作共同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药学监护与医疗监护、护理监护一样,是为了满足患者需要,是强调患者药物治疗有关的需要。

药师需要弄清楚患者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非处方药物OTC),根据患者的情况,评估用药是否合理有效,制定治疗方案,并对治疗的进展情况定期随访。

药师必须学会如何确定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及如何制定满足这些需要的监护计划。

近年来,国外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逐步从多年来医院药学的单一供就服务型模式向科技服务型发展,以患者为本,向临床延伸。

药学部(药剂科)在医院是技术职能部门,不是单纯“买卖药品”。

结合到笔者所在医院,自从开展临床药学以来,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做了大量服务于临床的工作,如:首先建立了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起了具体的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与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与医师共同探讨对药物的治疗方案。

开展了使用抗生素专项整治工作,已进行了临床应用监测,对临床大夫实施了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从而促进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同时,掌握与临床用药相关的药物信息,提供用药信息与药学咨询服务,向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真正使临床药师在治疗患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未来医院药学发展方向主要是药学监护。

面向21世纪,适应医学药学发展的要求,承担起患者监护中的责任,为药师在患者治疗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也是挑战。

另外,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台和对药品收入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规定要求必须重视合理用药,避免造成药品浪费,减少患者经济负担,逐步实施药学监护实践,推动我国医院药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吴永佩.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

[2] Heple CD, Strand LM. Opportumities and resplnsibil ities in pharceutical care[J]. Am J Hosp pharm,1990,47:533.

[3] 余自我,王宏图,张楠森.药学监护实践――21世纪中国药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6):355.

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发展的要求与转变【2】

[摘要]新形势下,笔者就临床药学管理思想,电脑网络化管理,信息与咨询服务,提高药师专业知识等方面分析医院药学面临的要求和转变。

关键词:临床药学网络化管理信息服务专业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用药需求不断增加。

面对新形式的发展与变化,现代医院药学如何转变职能、拓宽药学服务的内容、转变药学人员的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对医院药学发展的一个挑战。

医院药学要正确处理并兼顾国家、患者、医院三者的利益,通过医、药、护三方密切合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药品使用中体现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开展药学技术服务。

笔者在多年的药师工作实践中,积极思考,总结经验,认为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转变。

1建立临床药学管理思想

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事务性工作上,医院领导对医院药学重视不够,这为临床药学的发展造成了困难。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医院应定期安排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学习必要的临床医学知识。

使之在科室轮转,参与管理患者,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增进医、药、护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医院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推动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

事实上临床药学已经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通过药师进入临床,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

药师走向临床,医药结合,参与合理用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药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加速临床药学发展的关键。

培养专职临床药师长期深入病房参与药物治疗,发挥药学所长,积极培养药师走向临床与医师合作,为病人药物治疗服务,加快临床药学发展。

通过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效结合而实施医院药学及药学监护工作,药师的工作才不再是单纯地保证药品质量,而是以病人为中心,与医师合作共同保证服务质量。

即根据各个医院的特色和技术要求,将药学实践工作尽可能与临床分科接轨,划分为专科药师,以便提供相应的高质量的药学服务。

2进一步加强电脑网络化管理

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已基本进入电脑全程化管理。

从药品入库开始基本实现了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药品管理方面,由于数量完全在控制之下,不仅可以减少无意的浪费,还可以杜绝工作人员私用和盗用。

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减少了病人看病的环节,使整个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从而整体提高了服务质量。

同时,为了加强医疗管理和工作需要,药品电脑管理系统程序须不断完善与更新,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电脑用于药品管理,主要是药库和药房药品等,应加强提高计算机药品系统程序,实施全程电算化管理,促使药房药品数量、金额双向管理,避免收费处划价的药品库存不稳定。

3加强药物信息、咨询工作,开展信息资料交流和咨询服务

药物信息交流及咨询服务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医院,这方面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

但从发展来看,不仅是选择、储备各种医药书刊、杂志及资料供药学人员参考和编写定期刊物供院内医务人员参考,如何扩大服务范围,值得研究,例如编制本院病人用的药品资料,为药事委员会编写和修改本院处方集,提供拟增添的新药系统资料与原有同类药物相比和价格分析,汇总有关物药不良反应资料,供增删药品品种参考。

提供有关药物及医疗保健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将有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帮助医药人员在为病人治疗、科研、学术活动中提供服务,建立院内计算机联网的药物咨询系统,开展咨询服务,争取与院外药物信息交流。

4不断提高药师的药学专业知识

促进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药物则是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载体。

所以药师必须加强药物结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机制等知识的学习,并在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同时,要积极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监察、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药物经济学分析、药物利用评价、新药开发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不断拓展医院药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综合性医院的药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有义务为实习生、进修生、医护人员开展学术讲座及至整个社会进行临床药学普及知识教育。

总之,在新的形式下,医院药学需要在制度上做相应的转变,以及严格要求药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满足科技进步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宝霞.临床药学各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999.

[2] 王茜,朱立勤.提高新时期现代化.医院药学的服务质量[J].天津药学, 2008, 20(6): 49-50.

[3] 张琦媛,关于县级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医院管理,1007-8517 (2010) 02-0203-01.

[4] 蒋亚萍.加强医院药学管理创新医院药学服务[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106-108.

药学发展的新动态(摘要)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改革和现代学科技术的发展,医院药学逐步从多年来的单一供应服务型模式中挣脱出来,向科技服务型扩展,以病人为本,向临床延伸。特别是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日趋显现,医院药学的工作职责范围已超出原“药剂”词义的范畴,面临新的挑战及难得的机遇。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政策需要我们药师以新的理念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以适应当今医院学科发展的形势,以满足当今医院高质量药物治疗的需要,对医院药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关键词: 药学 新体制 新技术 调剂工作职责 临床药学1 新体制对医院药学的影响 体制改革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对城镇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药品价格、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等进行重大改革,在2003年内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医院的门诊药房将逐步转为独立核算的纳税药品零售企业,以致药剂科要走“不求所管,但求所用”的托管之路。此举目的在于切断医院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的联系,同时随着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行集中的招标采购的推进,加强了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保证用药安全。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医药界跨世纪的重大举措,必然对医药科研、生产、流通、使用和管理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医院药学也不例外。(1)有利于开展药学监护工作。实行OTC制度以后,医院药师可以减少部门事物性管理和重复性劳动,充实和加强药学监护工作,开展重危病人血药浓度监测,深入临床、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医生一起共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2)有利于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的开展。药物的双重性是难以避免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间可以转化。因此,建立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合理方法,使尽可能多的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处方药换成非处方药。同时应用药物流行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较长时间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追踪,淘汰部分非处方药或使其恢复处方药。(3)有利于拓展医院药师的取职范围,医院药师是我国药师队伍的主流,随着OTC使用量增加,临床药师在提供OTC最新咨询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OTC管理制度对医院药学工作管理的不利于影响表现为:一是造成专业人才分流,影响医院药学工作的吸引力;二是医院收入可能减少,影响医院药学的投入和发展。 医院药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院部药学工作的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药学技术服务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医药学服务是一种技术很强的服务。(1)在我国特别是中小城市,药师的技术性服务如治疗药物检测、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药物咨询等还没有得到社会和医护人员的认可,价值也就不能得到体现,更谈不上药学监护,它们的医院药学仍处在药特制、销阶段,想更高层发展面临困难。(2)我国药学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临床药师缺乏,如专业分工不细,知识面相对宽而不清,同时缺少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而目前的医院药师尚不能做到与医师一起解决病人的药疗问题,指导合理用药。2 新技术对医院药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 医学结合的“数字医学”与生命科学结合的“生物信息”等都将成为未来卫生行业新兴而重要的科学,也必将给医院药学工作及其管理带来巨大的变革。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信息流通,任何信息物质流通的受阻或流通方向的错误以及低效率,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为新时期医院药学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生物信息是新世纪的标志,医药卫生领域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最活跃的领域。以往寻求对某种疾病具有特殊治疗效果的药物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化学药物的筛选耗材费时,中成药的制备又难以制定统一标准,而生物技术应用与新药的开发,可以生产出高效、高产、廉价的防治疾病的新药物,转基因药物便应运而生。3 调剂工作职责延伸要求更高调剂工作是医院药学的中心环节,调剂工作的质量是医院药学的整体水平反应。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药学的发展,药品调剂工作在医院药学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调剂工作应调整人才结构,调剂人员对所调剂的处方要增强法律意识。 不断提高和发展调剂工作的技术性 现代调剂工作的模式应是医药结合型和知识信息型。医师要参与临床,调剂室的药学人员应进行合理用药研究和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动态构成;收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新、老药物,调查分析病历和处方用药情况,不断提高用药水平;医护人员和患者开展药物咨询工作。 住院部药房实行药学技术人员中心摆药 这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关于“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的规定,药学人员中心摆药有利于提高药学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责任性。但摆药 中间有不少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解决和研究。 临床输液配伍和全静脉营养输液 这种工作目前多数医院仍由护士分散承担,个别护士对无菌概念不强,且多数病房没有无菌操作设备,病房条件较差,易污染药液或营养液,造成输液反应或发生药源性疾病。4 大力开展临床药学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药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医院药学今后发展的方向。为此要高度重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大力发展和充实临床药学的内容。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的新兴学科,其工作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医药”结合,不是药剂科单打所能全面承担的,这需要各级机关的统筹安排和重视,要取得医护员、病人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这是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基础。迅速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开展药师配伍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专门的“临床TDM(治疗药物监测)检验室”,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开展ADR,建立药物情报网,及为临床提供药物资料,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提高用药和医疗水平。时代在前进,改革在深入,在新的时期里,医院医药人员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思想品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高度的团队意识和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情感,才能顺应潮流,为医院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翻翻本草纲目啦

柳叶刀医学杂志历史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柳叶刀杂志是世界著名的医学外科类杂志。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

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letinlight)。

扩展资料:

办刊历史:

1823年,《柳叶刀》创刊。同年,《柳叶刀》出版第一刊。

1823年-1989年,《柳叶刀》的卷号每年都会重新设定。1-6月的发行量在第一卷,其余的在第二卷。

1990年,《柳叶刀》采用了一种连续的卷编号方式,每年两卷。卷号被追溯到1990年以前的年份,1990年第一期被分配到335卷,1989年最后一期分配到334卷。ScienceDirect上的目录使用了这种新的编号方式。

《柳叶刀》是英国的杂志。

《柳叶刀》是一份独立的综合医学期刊,由托马斯威克利创办于1823年,由爱思唯尔公司每周出版发行,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自创刊之日起,《柳叶刀》便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目前,《柳叶刀》旗下共24本系列期刊,其中12本为金色开放获取期刊,12本为订阅型期刊。2022年,有9本《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内排名第一。

声誉及影响力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柳叶刀网站的年度访问量超过4250万,年度文章下载量达亿篇。《柳叶刀》系列期刊的邮件订阅超过350万,包括各刊电子目录的邮件订阅。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微信、微博、领英等共有约180万粉丝。《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每年被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每年被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到的次数超过万次。《柳叶刀》播客每月收听约万次。《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 索引序列
  • 上海医学杂志历史
  • 中华医学杂志历史
  • 上海医药和上海医学杂志
  • 青海省药学发展历史论文
  • 柳叶刀医学杂志历史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