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字一山,号涛之,1966年生于陇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甘肃书法》主编。1990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医学院(现同济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学士学位。2001年弃医从艺,调省书协工作。
1、陈卫,李圭白,邹浩春,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太湖水中蓝藻的试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34(3):67-692、陈卫,李圭白,邹浩春,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太湖水中色度的试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34(6):68-693、吴慧芳,陈卫,城市降雨径流水质污染探讨,中国给水排水,2002,18(12):25-284、邓风,陈卫,南京居住区雨水利用方案探讨,中国给水排水,2003,19(5):97-995、邓风,陈卫,城市雨水的物化处理技术,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0):97-986、邓风,陈卫,南京市住宅小区雨水回用方案技术经济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04-1067、陈卫,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的节水减污技术关键,水资源保护,2004,20(1):40-448、Chen Wei, Zheng Xingcan, Study on Removal Including of Pollutants Blue-green Algae in Tai Lak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 with PPC,Attending WEFTEC'2004(77th Annual Technical exhibition and Conference), and Board Meeting of Water Envrionment Federation, New Orleans USA,、郑晓英,陈卫,好氧颗粒污泥特质及其处理难降解物质废水的应用研究,水资源保护,2005,21(3):36-418、陈卫,郑天柱,城市达标污水处置技术,水资源保护,2005,21(4):22-269、宋佩娣,陈卫,水厂混凝剂投加量杯罐试验的合理工况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5,21(12)47-4910、孙敏,陈卫,居住区污水再生回用技术经济分析,给水排水,2005,31(9):76-7911、郑兴灿,陈卫,林涛,江浙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雨污水再生利用策略及技术路线,首届城市水景观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扬州,2005,512、Chen Wei, Zheng Xingcan, Considerations on Water Reuse Issue in China Plain Brooky Region,IWA Specialty Conference of “Wastewater Reclamation & Reuse for Sustainability (WRRS2005)”,Koera,200513、Sun Wenquan, Chen Wei,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on circumjacent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in China,I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 Coastal Area,Qingdao, China ,、夏琼琼,陈卫,饮用水生物强化过滤处理效能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6,34(1):41-4515、陈卫,宋佩娣,污水系统中导致硫化氢中毒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给水排水,2006,32(1):15-1916、陈卫,李圭白,邹浩春,PPC强化混凝除藻的影响因子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6,34(2):141-14317、林涛,陈卫,王磊磊,饮用水活性炭除微污染技术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12):2194-219818、邹琳,陈卫,饮用水处理絮凝动力学模型研究与应用,河海大学学报,2006,34(5):496-50119、夏琼琼, 陈卫, 顾丽等. 水厂过滤工艺的生物强化技术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06, 22 (增刊): 、赵金辉,陈卫,高速公路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11):66-7021、Lin Tao, Chen Wei. Drinking Water Biotic Security on Micro-polluted Water Treatment by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2006Xi’ an 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0622、夏琼琼,陈卫,郑兴灿等. 饮用水生物过滤工艺中微量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模型及适用性分析. 给水排水, 2007, 33(2): 、李红瑛,陈卫,A/Q-MBR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7,23(3):96-9824、陆健,陈卫,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水管网分时段宏观模型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7,23(3):99-10125、许航,陈卫,程士俊,气提式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7,23(5):90-9626、陈卫,郑志侠,林涛,许航,邹琳,构建多元化控制体系防治巢湖水污染. 水资源保护,2007,23(2):、李红岩,陈卫,杨金虎等. 周期循环式生物反应器系统处理生活小区污水研究. 给水排水, 2007,33(5):、赵金辉,陈卫,林涛,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安全保障中的作用,给水排水,2007,33(6):117-12129、C. Wei, Z. Xingcan and L. Tao, Considerations on the issue of water reuse in eastern China plain brooky regions,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7,55 (1-2):387–395 (SCI、EI ,)30、CHEN Wei, LIN Tao, WANG Lei-lei, Drinking water biotic safety of particles and bacteria attached to fines in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7,1(3):280-285 (doi:)31、周克梅、陈卫、单国平等,南京长江水源地污染预测及应对措施研究[J],给水排水,33(8):36-3932、周克梅、陈卫、林涛等,南京长江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33(9):13-1633、林涛,陈卫,王磊磊,活性炭工艺出水中颗粒物粒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哈尔滨,、辛玉婷,陈卫,孙敏. 淡水养殖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刍议[J]. 水资源保护,2007,23(6):、安巧霞,陈卫,塔里木灌区的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J],新疆环境保护,2007,29(4):17~19.36、陈卫,邹琳,汪德爟,水处理絮凝动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J],2008,9(3):279-285 (EI:083011401914)37、陈卫,王磊磊,林涛,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的化学安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工程科学[J],2008,10(5):32-3738、邹琳,陈卫,汪德爟,水处理絮凝过程动力学的分形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学报[J],2008,36(2):165-16946、赵金辉,陈卫,饮用水TiO2光催化消毒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青岛理工大学学报[J],2008,29(1):79-8339、卜兆宇,陈卫,夏琼琼,饮用水生物强化过滤工艺生物膜特性研究,供水技术[J],2008,2(1):11-1540、许航、陈卫、李为兵等.常规-超滤膜组合工艺净化湖泊水研究,中国给水排水[J],2008,24(15):58-6241、LIN Tao,CHEN Wei. Inactivation of Zooplankton and Influence on water quality security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 with Current Potential Disinfectant of Chlorine and Chloramines. 12th APCChE, ISBN: 978-7-5611-4285-1, Vol(2), 光盘,文章编号213742、龚延风,陈卫主编,《建筑消防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43、陈卫,张金松主编,《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自从生了孩子后,就感觉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清晰了,追求身心的健康,帮助家人身心健康,在能力范围内,帮助更多有缘人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通过六年的心理咨询的学习和考试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且不断在这个领域学习和认识不同资源。特别在育儿方面,很有体会。现在也和我朋友一起做些心理育儿的项目,我认为的心理健康:接纳自己面对现实,接纳现实,最终实现自在。 身体方面:身才匀称,精力充沛,在有生之年大多数时间健康乐观。但现在由于空气,水,土壤污染,压力增大,导致很多人身体出现了亚健康。于是吃药,头痛医头的问题出现。病越治越多,医院越开越大,耗费了大部分积蓄。年轻时用肝指数换钱,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亚健康问题。王涛博士提出了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我们一起来看看 CCTV健康之路-《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 王涛,医学博士,营养医学理论创始人 从医20多年。西医本科、硕士,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到日本东京大学进行医学研究两年。医学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在临床各科、男性学、病理学和肿瘤学等多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第一集《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蛋白质(胃病的自我修复)第二集《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胆固醇第三集《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 铁王涛博士所著『失传的营养学』,帮助无数的人重新认识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并且帮助无数病人恢复了健康。以下是书中精华知识摘要:营养素就是用来治病的人体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功能,比如,皮肉之伤,是皮肤肌肉自己长好的,骨折医生把断骨接正以后,骨骼自己长好,人只要提供好原料-营养素就好。人类犯的最愚蠢的错误就是对于我们自身坏了却不知道用原料来修,而是用药。营养素就是被您的身体吸收并参与您身体构建的那些物质。身体修复所遵循的规律简单总结为:损伤 -> 修复 -> 原料 -> 营养素。从营养医学理论角度来讲,营养素包治百病!营养素治病原理营养素治病原理 ,就是给机体原料 ,身体会通过自身的修复能力,使用这些原料把身体各处的损伤修好。损伤就是疾病,因为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之分,所以疾病才分为慢性病和急性病。1、人体的修复人体的修复有两个境界,最理想的修复方式当然是把损伤的部位修成原样,达到天衣无缝。比如一些肝细胞死掉了,那就按照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再长出一些新的肝细胞,把原来的损伤修好,这是最理想的。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本来可以原样修好,但长期原料供给不足,不但导致原有的损伤不能修好,而且损伤范围会不断扩大,最终难以原样修复。利用人体的修复能力来治病,也是最高明的医术,因为治疗效果可以达到完美的程度,就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营养素用来治疗的原理就是给机体原料,身体会通过修复能力,使用这些原料把身体各处的损伤修好。2、主要的营养素营养素就是参与人体构建的那些东西:——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吃饭就是为了获得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但问题是今天
人们都知道,营养均衡的饮食能够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从而让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变强,来抵抗各类疾病的侵袭。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即便能够做到均衡饮食,也很难做到真正的营养均衡。我国知名医学博士、营养医学创始人王涛博士,在其著作《失传的营养学》中,揭示了营养和健康的关系,也揭开了人类健康的神秘面纱。 王涛博士的营养医学专著《失传的营养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始终占据健康类书籍销售的前列,不少身体情况不佳的人在学习了王涛博士的营养医学理论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从而改善了自己的健康状况,走上了健康之路。那么,王涛博士的营养医学为什么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让我们打开《失传的营养学》,走进王涛博士创建的营养医学世界一探究竟吧! 说到王涛博士,就一定要先说一说他的履历。1988年,怀揣医学梦的王涛考入了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学习临床医学,本科的学习为王涛打开了医学世界的大门,但是王涛发现,要想追寻疾病的本质,仅仅本科知识是不够的,于是他踏上了艰难求索之路,在河北医科大学攻读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后于1996年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学位,之后于2001年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临床病理分析,2002年王涛博士被公派到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做肺癌发生的研究。多年的中、西医和营养学研究,让王涛博士对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来营养医学的建立在专业上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王涛博士接触到了营养素,他开始思考营养对于人体的作用,对人体内在规律和各种疾病病理机制有了重新认识和深度思辨,终于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营养医学。 王涛博士在《失传的营养学》中指出,营养医学是一种不依赖于药物,而是通过恢复身体修复能力来维护健康调理疾病的办法;营养素治病的原理,就是给机体原料,身体会通过修复能力,使用这些原料把身体各处的损伤修好。营养医学可以说是健康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深度探寻人体内在的规律,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愈能力,利用营养和医疗中的各种正确方法,调理和调理各种疾病。比如,高血压等根本致病原因是血管弹性变差,调理高血压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改善血管的弹性,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是现在西医一味用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王涛博士发现,调理高血压时,只要将营养素给足,尤其是构成血管的基础营养,如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钙镁等,血管壁就会依赖其自身的修复能力将自己修好,从而从根本上调理高血压。 中医讲究“食疗”,讲究“三分治,七分养”;西医讲究营养,营养学跟医学并驾齐驱。人体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功能,但是当一生病就吃药成为一种习惯,这些浅显的道理和逻辑似乎就被人遗忘了。而王涛博士的《失传的营养学》则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人们重新认识营养、认识营养素,认识到身体的强大自我修复功能。 自12年前营养医学诞生至今,王涛博士就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医者仁心的专业素养,帮助了很多病人重建身体的修复功能,使很多病人尤其是慢性病人恢复健康,挽救了很多家庭。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人因为王涛博士和《失传的营养学》获益终生!
苯最早是在19世纪初研究将煤气作为照明用气时合成出来的。 1803年~1819年G. T. Accum制出了许多产品,其中一些样品用现代的分析方法检测出有少量的苯。 1825年,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从鱼油等类似物质的热裂解产品中分离出了较高纯度的苯,称之为“氢的重碳化物”(Bicarburet of hydrogen)。并且测定了苯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它的化学组成,阐述了苯分子的碳氢比为C︰H=1︰1,实验式(最简式)为CH。 1833年,Milscherlich确定了苯分子中6个碳和6个氢原子的实验式(C6H6)。 1845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从煤焦油的轻馏分中发现了苯,他的学生C. Mansfield随后进行了加工提纯。后来他又发明了结晶法精制苯。他还进行工业应用的研究,开创了苯的加工利用途径。 1861年,化学家约翰·约瑟夫·洛斯密德(Johann Jasef Loschmidt)首次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结构,但他的成果未受到重视。 1865年,弗里德里希·凯库勒在论文《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再次确认了四年前苯的结构,为此,苯的这种结构被命名为“凯库勒式”。他对这一结构作出解释说环中双键位置不是固定的,可以迅速移动,所以造成6个碳等价。他通过对苯的一氯代物、二氯代物种类的研究,发现苯是环形结构,每个碳连接一个氢。 此外,詹姆斯·杜瓦发现了一种苯的类似物;命名为“杜瓦苯”,现已被证实,可由苯经光照得到。 1865年,苯成为一种工业产品。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回收。随着它的用途的扩大,产量不断上升,到1930年已经成为世界十大吨位产品之一。 2009年,安徽省利辛一中化学教师代涛在论文《苯的分子结构新的表示方法》中,提出了苯的价键式。
代涛,男,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与管理、知识管理与医学信息研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分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
19世纪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 1829--1896)在1865年发表了一篇明确给出苯的六圆环的结构图的文章基本是常识。。。
医学会会议纪要模板
医学会经常需要召开会议开展医学学术交流,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篇医学会会议纪要模板,以供参考!
由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办,皖南医学院、皖南医学院附属池州市人民医院和池州市心理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于20XX年11月8日至10日在安徽省池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池州,进行行为医学理论与应用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参会代表具有高级职称达80%,有许多博导和海归博士,还有大学和医学院校院长、人民解放军军级资深专家和综合性医院院长等参加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锡明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杨志寅教授致开幕词,他精辟总结了近年来行为医学分会所取得的重大成绩。首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行为医学》在20XX年顺利出版,填补了我国行为医学国家级教材的空白,是行为医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其次,近年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办刊质量与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再次,我国行为医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取得一系列成果。他还提出了行为医学分会今后的努力方向、目标和任务。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奠基人之一、名誉主委杨菊贤教授简要介绍了行为医学分会创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阐述了行为医学的范畴,说明了行为医学与心身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行为医学的发展在推动人类健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对行为医学专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期望。
大会共安排了六位教授作了专题报告,杨志寅教授作了“行为医学的应用前景”的报告,他从行为医学的对象、任务和范围,对行为医学在各行业中,尤其是医学与健康领域中的应用作了内容深刻的阐述,展望了行为医学未来发展;杨菊贤教授作了“综合性医院中心理障碍的特点及其治疗”学术报告;北京医星医院张锡明教授作了“糖尿病行为干预与综合防治”报告;浙江大学王伟教授作了“认知、人格与行为-方法学的探讨”报告;皖南医学院刘新民教授作了“躯体形式障碍现状与进展”报告;广西药科学校王翔南教授作了“同性恋及相关问题”报告。大会的精彩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会议安排中山大学赵虎教授、常州第一人民医院曹建新主任医师、皖南医学院汪萌芽教授等15位专家学者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会交流。与会代表认为,本次大会的学术水平之高,交流内容范围之广,学术氛围之浓都是前所未有的。此次会议反映了我国行为医学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成果,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国行为医学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换届筹备会议。安徽省医学会还利用此次机会成立了安徽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筹委会。很多专家学者利用这次大会的空余时间进行广泛的会下交流,形成了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协作的意向。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此次大会反响热烈并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本次会议是全国行为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高峰论坛。大家坚信通过此次大会,必将对我国的行为医学的普及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与会代表对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编辑部和济宁医学院的组织工作予以很高的评价。同时,对承办单位皖南医学院、皖南医学院附属池州市人民医院和池州市心理学会的努力工作也予以充分地肯定。
一、会议概况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于20XX年11月1日至5日在安徽省屯溪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系统及澳门特区的16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分会常委兼秘书王铁成主持,分会主任委员王汝宽教授代表医学信息学分会致欢迎词。
二、会议论文及交流情况
会议共收录论文105篇,编辑出版了《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其中经分会常委会讨论、确定大会专题报告5篇(后增加一篇),审稿确定大会发言论文21篇(实际报告17篇),青年论坛交流论文23篇(实际报告20篇)。
大会组织的6篇专题报告(实际报告5篇)分别是: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王汝宽的“生命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学革命及其影响”。王汝宽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介绍了研究理念和研方法学革命,阐述了该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提出技术会聚、技术分化和功能技术是未来生物技术的三大主要趋势。
2、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的“我国主要医疗卫生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该报告介绍了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用翔实的数据和图表全面分析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相应的发展战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六项政策建议。
3、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徐一新的“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与对策”。徐一新教授介绍了医学信息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回顾了国内医学信息学研究和教育的概况,提出应重视高层次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支持医学信息学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发挥医学信息学分会指导作用等对策。
4、四川大学李秉严的“循证医学与信息研究”。李秉严教授结合流行病学教学和循征医学与信息的研究,介绍了循征医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作用,阐述了循征医学证据资源的类型,分析了数据库及其索引的缺陷。叙述了图书馆在循征医学决策的定位和作用。还提出了循征医学的评估标准等。
5、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许培扬的“如何做好医学科技查新”。许培扬研究员介绍了科技查新的基本概念、程序和方法、基本原则、科技查新咨询与一般文献检索的区别。从科研立项、科技成果、专利申报查新方面详细介绍了医学科技查新的类型和特点,从而得出医学科技项目的查新要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做出重点评价。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专题报告内容新颖、前瞻、信息量大,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又能结合本职工作,既提高学术水平又增强了实际工作能力。
在收录的大会发言和青年论坛论文中,内容涉及:
医学信息所发挥优势开创服务和研究新局面、医学信息学教育探讨、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热点、循征医学证据应用研究、电子病案的应用、信息类教育与考核模式研究等。医药信息服务在企业用户咨询中的探讨、医院图书馆读者服务探讨、医院服务中的竞争情报探讨、信息资源深加工在医院的应用研究、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中推拉的技术、门户网站建设探讨、资源整合系统研究、情报研究所网络利用的发展研究、情报学研究方法探讨等
本次会议从大会交流到青年论坛交流论文均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它较全面的检阅了我国医学信息事业一年来的学术成就与进展,使与会代表更加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医学信息学的研究热点和动向,对参会代表更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优秀论文评审结果
会议最后,由医学信息学分会常委组成的优秀论文专家评审组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七篇大会交流优秀论文,分别为:刘亚民等的“发挥优势开创医学科技信息事业新局面”;王伟的“新世纪我国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张政宝的“PUBMED的个性化服务初探”;莫梅琦等的“最大限度利用好数字图书馆资源”;崔雷等的“在MEDLINE数据库中进行文本挖掘的研究”;张士靖等的.“中美医学信息学教育比较及其启示”,阮学平的“以用户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创建与组织管理-中国协和医学大学图书馆住家数字资源库建设初探”。四篇青年论坛交流优秀论文,分别是:田玲等的“影响高层次临床医师成长因素调查分析”;白海燕等的“基于WEBPAC的馆藏数字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张晗等的“运用SWANSON的情报学方法挖掘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方向”;刘岩等的“另类医学期刊的管理学与法学思考”。
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王汝宽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宣布获得本次会议优秀大会交流论文和青年论坛作者的名单。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由参会的常委向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对获奖者表示祝贺与鼓励。徐一新副主委做了学术总结,他分析了本次会议的学术特点,提出了明年年会的主题内容,号召大家积极准备参加明年的年会交流。
四、本次会议的主要特点
1、会议代表数量大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63位,是近年来参加会议代表数量最多的一次。参会代表平均年龄38岁,其中45岁以下代表84人,占总体参会人数的近52%.
2、学术报告突出时代特点和学术前沿
会议以多种方式向广大代表传播了国内外许多相关的重要信息。会议的专题报告宏观,综合,前沿并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科技界发展的现状和需要,特别是报告了生命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学革命及其影响,给参会代表在生命科学方面以全面系统的认识。
3、重视医学科技信息事业改革与发展
山东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交流论文“发挥优势开创医学科技信息事业新局面”。他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发挥传统项目优势、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加快科技信息事业发展。为其他医学信息所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得到高度重视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一直是图书馆事业研究的重点课题,特别是数字资源的整合更加迫切。所以,建立统一的数字图书馆门户软件和异构平台数据库跨库检索软件是最大限度提高数字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并增大社会效益的关键。
5、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医学信息学人才的培养得到高度重视
医学信息学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在本次学术会议上,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经教育部批准备案设立医药信息专业的高校已达近30所的规模,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伟教授提出医药信息专业教育应从“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向“医学信息学”转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张士靖副教授认为:发挥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的指导作用,编制我国医学信息学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医学信息学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和制订学科标准是当务之急。
6、情报调研和情报分析研究更加深入
在科技、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日益多样化,高层次化,医学情报调研分析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部门、行业、企业、地区、科研机构、大学以及社会的决策咨询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从水平动态分析、专业情报研究向高层次化、综合性的决策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部门和地区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十一五”规划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前年、去年到本次的年会征文和报告中反映了这一情况。
7、医学信息学中的热点名词和术语不断涌现
在本次学术会议上,出现了频次非常多的热点名词和术语。如:SNOMED(人类与兽类医学系统术语)、BMKI(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OpenAccess(开放信息获取)、IPP(信息推拉技术)、WebPAC(利用Web技术的馆藏电子目录)、KDD(数据挖掘)、文本挖掘(texualmining)、RSS(丰富站点设计)、swanson(非相关文献间的情报分析研究方法)。这表明医学信息学正在向着更深技术方面发展。
8、医学期刊方面的研究成为本次会议的交流热点之一
会议论文中涉及科技期刊的现代服务理念、英文版医学期刊发展、电子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的质量瑕疵及对策、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山东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论文“另类医学期刊的管理学与法学思考”,在论文交流中使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揭示另类医学期刊现象引起的管理学和法学方面的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对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9、青年论坛异彩纷呈年轻学者不断涌现
会议青年论坛的交流范围涉及面广,多媒体投影制作精良,交流报告的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学术造诣。一批有着较高学术水平和医学信息素养的年轻学者不断涌现,如中国医科大学的崔雷教授,他们正在成为医学信息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学术带头人,是医学信息事业兴旺发展的希望。
五、委员会、常委会会议情况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全体委员会议和常委会议。
1、医学信息学分会全体委员会议的主要内容:
(1)听取医学信息分会常委兼秘书王铁城同志汇报第十一次学术会议的筹备情况;
(2)听取并热烈讨论了主任委员王汝宽教授做的20XX-20XX年度分会工作报告和20XX年学术工作计划;
(3)主任委员王汝宽教授在全委会议上宣布了增补代涛、王伟和董建成为医学信息学分会委员以及正在申办成立医学信息教育学学组;
(4)会议广泛听取了委员的建议。就学科建设方面,委员们建议成立相关学组,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组既能独立开展学术活动,又能增强医学信息事业的凝聚力;
(5)建议学会设立科研项目,制订指导性科研课题,为快速培养年轻一代做出学会的贡献。
2、医学信息学分会常委会的主要内容:
(1)学科建设方面,拟成立医院信息系统学组,具体事项由董建成负责,与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商议分别成立情报学组和图书馆学组,文献检索学组等有关事宜;
(2)加入国际医学信息组织方面,请副主委徐一新教授联系申请加入国际医学信息学会相关事宜;
(3)讨论并基本确定明年年会的基本内容和交流形式。
年会基本内容:医学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统一检索平台的建设以及知识挖掘、知识发现和知识的整理;医学信息的个性化服务与虚拟参考咨询;医学情报分析研究;医学信息学教育;循证医学、数字图书馆统一门户软件以及统一检索平台建设方面的内容年会交流形式:在肯定近几年的办会形式后就明年会议的交流形式,常委们建议增加发言后的讨论时间,常委会议一致认为大会发言时间定为12分钟,讨论3分钟,青年论坛发言时间8分钟,讨论2分钟。会议地点初步定在西北地区。并尽可能在2月底之前发出第一轮年会会议征文预备通知。
王涛,中国,男,汉族,1968年4月生于河北省三河市,医学博士,营养医学理论创始人,西医本科、硕士,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到日本东京大学进行医学研究两年,拿到医学博士后。2012年至今他受邀与各大电视节目为健康进行讲评,撰写著作《失传的营养学》。
王涛博士医学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在临床各科、男性学、病理学和肿瘤学等多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2012年至今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全国各大卫视《健康就好》以及其它养生节目常年邀请讲述《失传的营养学》和他的营养医学理论,同时创办了营养医学网,为数患者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此外,王涛博士先后在北京、上海、青岛、郑州和乌鲁木齐等全国各地讲学。
扩展资料:
王涛博士《失传的营养学》认为人体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如伤口的愈合,就是通过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的,由于人体是由各种营养物质构成的,因此人体的自我修复是以各种营养为原材料的,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营养来促进自我修复,所以给对营养是解决各种疾苦的关键。
但是以上理论也遭到了质疑,科普网站果壳网编辑指出这样的观点毫无根据,所谓“包治百病”的说法肯定不靠谱。疾病的背后有多种多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不同的疾病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没有哪一种东西是可以同时治疗各种不相关疾病的。
自从生了孩子后,就感觉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清晰了,追求身心的健康,帮助家人身心健康,在能力范围内,帮助更多有缘人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通过六年的心理咨询的学习和考试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且不断在这个领域学习和认识不同资源。特别在育儿方面,很有体会。现在也和我朋友一起做些心理育儿的项目,我认为的心理健康:接纳自己面对现实,接纳现实,最终实现自在。 身体方面:身才匀称,精力充沛,在有生之年大多数时间健康乐观。但现在由于空气,水,土壤污染,压力增大,导致很多人身体出现了亚健康。于是吃药,头痛医头的问题出现。病越治越多,医院越开越大,耗费了大部分积蓄。年轻时用肝指数换钱,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亚健康问题。王涛博士提出了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我们一起来看看 CCTV健康之路-《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 王涛,医学博士,营养医学理论创始人 从医20多年。西医本科、硕士,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到日本东京大学进行医学研究两年。医学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在临床各科、男性学、病理学和肿瘤学等多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第一集《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蛋白质(胃病的自我修复)第二集《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胆固醇第三集《让营养修复你的身体》 铁王涛博士所著『失传的营养学』,帮助无数的人重新认识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并且帮助无数病人恢复了健康。以下是书中精华知识摘要:营养素就是用来治病的人体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功能,比如,皮肉之伤,是皮肤肌肉自己长好的,骨折医生把断骨接正以后,骨骼自己长好,人只要提供好原料-营养素就好。人类犯的最愚蠢的错误就是对于我们自身坏了却不知道用原料来修,而是用药。营养素就是被您的身体吸收并参与您身体构建的那些物质。身体修复所遵循的规律简单总结为:损伤 -> 修复 -> 原料 -> 营养素。从营养医学理论角度来讲,营养素包治百病!营养素治病原理营养素治病原理 ,就是给机体原料 ,身体会通过自身的修复能力,使用这些原料把身体各处的损伤修好。损伤就是疾病,因为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之分,所以疾病才分为慢性病和急性病。1、人体的修复人体的修复有两个境界,最理想的修复方式当然是把损伤的部位修成原样,达到天衣无缝。比如一些肝细胞死掉了,那就按照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再长出一些新的肝细胞,把原来的损伤修好,这是最理想的。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本来可以原样修好,但长期原料供给不足,不但导致原有的损伤不能修好,而且损伤范围会不断扩大,最终难以原样修复。利用人体的修复能力来治病,也是最高明的医术,因为治疗效果可以达到完美的程度,就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营养素用来治疗的原理就是给机体原料,身体会通过修复能力,使用这些原料把身体各处的损伤修好。2、主要的营养素营养素就是参与人体构建的那些东西:——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吃饭就是为了获得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但问题是今天
西南医科大王涛,医学博士,营养医学理论创始人。 王博士从医20多年,西医本科、硕士,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到日本东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两年。王博士历经二十多年潜心钻研,开创了营养医学,它深度探寻人体内在的规律,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愈能力,利用营养和医疗中的各种正确方法,调理和治疗各种疾病。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 (博士后并不是学位)。简介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
1. Wootton DM, Ku, DN, Fluid mechanics of vascular systems, diseases, and thrombosis, Annu. Rev. Biomed. Eng. 1999, 01: 299-3292. He, XY, Ku DN, Pulsatile flow in the human left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average conditions, J. Biomech. Eng. 1996, Vol. 118: 74-823. Liu ZR, Xu G, Chen, Y., Teng ZZ,Qin KR, An analysis model of pulsatile blood flow in arteries, Applied. Math. & Mech., 2003, Vol. 24(2):230-2404. 柳兆荣,藤忠照,覃开蓉,脉动条件下血管壁的应力分布,力学学报, Vol. 34(5):696-7045. 覃开蓉,姜宗来,一种确定均匀动脉壁面切应力的非线性方法,力学学报, 2005, Vol. 37(2):225-2316. 柳兆荣,藤忠照,覃开蓉,用p-V指数关系确定血管壁的周向应力,力学学报,2002, Vol. 34 (1):87-957. 柳兆荣,李惜惜,姜伟元, 覃开蓉,端点条件对平行平板流动腔底部切应力的影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1, Vo. 20(2):187-1928. YoshikawaN., Adachi T., Ohshima M., Suzuki K, Yamaguchi T., Research trend of image-based biomechanical simulation, Trans. JSME, Ser. A., 2004, Vo. 70(697):1157-11629. David, T. Moore, S. Modeling perfusion in the cerebral vasculature [J].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008(30): . David T, Alzaidi S, Farr H. Coupled autoregulation models in the cerebro-vasculature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2009(64): . Formaggia L, Nobile F, Quarteroni,A, et al. Multiscale modelling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 preliminary analysis [J].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 in Science, 1999(2):. Formaggia L, Lamponi D, Tuveri M, 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1D arterial networks coupled with a lumped parameters description of the heart [J]. Computer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6(9):. He Y, Liu H, Himeno R. A one-dimensional thermo-fluld model of blood circulation in the human upper limb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4(47): . Liang F Y, Takagi S, Himeno R.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ventricular-arterial coupling during aging: A multi-scale model study [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09a(42): . Liang F Y, Takagi S, Himeno R. et al. Multi-scale modeling of the human cardiovascular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 to aortic valvular and arterial stenosis [J].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 2009b(47):. Liang F Y, Fukasaku K, Liu H, et al. A computational mode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anatomy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on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following carotid artery surgery [J].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 2011(10):. Mynard J P, Nithiarasu P. A 1D arterial blood flow model incorporating ventricular pressure, aortic valve and regional coronary flow using the locally conservative Galerkin (LCG) method [J].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8(24): . Olufsen M S. Structured tree outflow condition for blood flow in larger systemic arter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1999(276):. Olufsen M S, Peskin C S, Kim W Y, Pedersen E M,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blood flow in arteries with structured-tree outflow conditions [J]. 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0(28):. Kojic, M, Filipovic, N, Stojanovic, B, and Kojic, N, Computer Modeling in Bioengineering,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21. 柳兆荣,李惜惜,血液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2. 田心,毕平, 生物力学基础, 2007, 科学出版社23. 乔爱科,刘有军,面向医学应用的血流动力学模拟(Ⅰ):动脉中的血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 Vol34(2):189-19624. 乔爱科,刘有军,贯建春,张宏斌,面向医学应用的血流动力学模拟(Ⅱ):前景展望,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 Vol34(5):544-55025. 谢翔,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血管发育影响的机制研究 [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201326. 刘有军,乔爱科,主海文,高松,颈动脉分支东风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计算力学学报, 2004, (4):475-48027. 蒋文涛,樊瑜波,邹远文,陈君楷,窦部对称狭窄对颈动脉内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力学学报, 2006,VoL. 38(2):270-27528. 蒋文涛,樊瑜波,邹远文,李晋川,陈君楷,动脉分叉血管内膜增生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力学学报, 2007, (5):597-60129. Zhang, ZG, Fan YB, Deng XY, Oxygen transfer in huma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Acta Mech Sin, 2007, Vol. 23: 305-30930. 晏菲,蒋文涛,郑庭辉,樊瑜波,刘展,药物洗脱支架高度对药物浓度和壁面切应力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医用生物力学,2012, Vol. 27(4): 451-45531. 张赟,乔爱科,优化设计颅内动脉瘤用梯形截面支架底边长度,医用生物力学,2012,Vol. 27(3):294-29832. 顾兴中,程洁,李俐军,倪中华,血管支架耦合系统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2012, (6):1089-109333. Wada, S., Karino, T.,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oncentration at the Luminal Surface of An Artery with a Multiple Bend, Ann. Biomed. Eng., 2002, 30(6): 778-79134. Wang, GX, Deng XY, Guidoin R.,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of Macromolecules in Canine Carotid Arteri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Atherogenesis, J. Biomech., 2003, Vol. 36(1):45-5135. 八木高伸, 銭逸, 高尾洋之, 村山雄一, 梅津光生, 脳动脉瘤の破裂を予测する医工学技术の确立に向けて, 人工臓器, 2010, Vol. 39(3):227-23136. 柳兆荣,吕岚,陈泳,血管局部扩张对血液流动的影响,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1, A辑, (4):399-40837. Watanabe, H., Sugano T., Sugiura, S, Hisada 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and Intra-Ventricular Blood Flow in Hear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J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4, Vol. 47(4):1019-102638. Watanabe, H., Sugiura, S, Hisada T., Multi-physics Simul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Filling Dynamics Using 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Biophy. J., 2004, Vol. 87:. 姬长金,贺缨. 脑Willis环的一维血流动力学及氧输运特性的数值研究[J]. 力学学报, 2012(3): . 陈俊源,母立众, 贺缨,唐元梁,基于个性化Willis环体外模型的脑动脉内局部低温的实验研究,医用生物力学,2014,Vol. 29(4):313-31741. Alastuey, J, Parker, KH, Peiro J, Byrd, SM, Sherwin, SJ, Modeling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natomical variations and occlusions on cerebral . Bomech., 2007, vol. 40, . Xu, LY, Zhang Z., Wang H, Yu YQ, Contribution of the hemodynamics of A1 dysplasia or hypoplasia to anterior commnucating artery aneurysms: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J. Comput. Ass. Tomo., 2012, Vol. 36, No. 4, . 陈珍,袁奇,申娜,崔长琮,Zhao Y.,颅内Willis环三维稳态及非稳态血液动力学计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8, Vol. 42(4):492-49644. 姚伟,丁光宏,吕传真,陆韶华,刘辉,王盛章,脑Willis环动力学参数计算与临床应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3, Vol. 22(2):153-15745. 何为,余传祥. 2010, 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测量原理和临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46. 朱国瑜,辛继宾,吴国强,左心室压力-容积关系的仿真,医用生物力学, 2004, Vol. 19 (1):10-1447. 曾毅,谷凯云,高斌,刘有军,常宇,心血管系统在心衰阶段的生理模拟,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Vol. 39(12):1911-191548. 吴望一,孙东宁,冯忠刚,心室-血管的物理模型与动态耦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Vol. 20(5):. 樊瑜波,陈君楷等, 含动脉分支的体循环模拟实验系统, 实验力学,(1995), , . 施斌,朱梁,张忠兵,谢渭芬,吴国强,刘宝玉,曹银祥,大鼠肝内型门脉高压症形成中门静脉力学性质的变化,医用生物力学,2004, (4):. 严宗毅,低雷诺数流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Pozrikidis, C. Stokes flow through a permeable tube, Arch. Appl. Mech. Vol. 80 (2010), pp. 323-333. He, Y., Himeno, 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Fluid Filtration in System of Permeable Curved Capillaryand Tissue. Journal of Mecha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12, Vol. 12, No. 4, 1250077-1-20 Lei, ., We, W. Y., Wen, GB, Chen JG Mass transfer in solid tumors(1)—fluid dynamic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1998), 1025-1032. 吴洁,许世雄,赵改平,Collins,MW, 蒋雨平,王坚,实体肿瘤血液动力学的三维数值模拟,医用生物力学,2006,Vol13, 吴洁,丁祖荣,蔡彦等,血管抑素与内皮抑素作用下抗血管生成治疗对肿瘤血管网与微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应用数学和力学, Vol 32(4), 2011, pp. 417-427 Kallabay, G, 曹金凤,蔡彦,许世雄,细胞外基质力学性质对实体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的数值模拟,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8, Vol. 29(3):131-135 Wu, J, Long, Q, and Xu, SX, Blood Perfusion in Solid Tumor with “Mormalized Microvasculature” in Tumor Vascular Modeling, Springer, 2012, pp. 36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