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黄金百香果茎基腐病论文

黄金百香果茎基腐病论文

发布时间:

黄金百香果茎基腐病论文

选择抗病的优质品种,要选择干净土壤栽植,保持田间土壤含水量,防止积水。

百香果的主要病害1.花叶病(黄瓜花叶病CMV) 病毒病害。受害叶片呈花叶状,带浅黄色斑,叶片皱缩,果缩小、畸形,果皮变厚变硬,果肉少或无。(一)百香果的主要病害1.花叶病(黄瓜花叶病CMV) 病毒病害。受害叶片呈花叶状,带浅黄色斑,叶片皱缩,果缩小、畸形,果皮变厚变硬,果肉少或无。蚜虫传播。在冷凉干燥季节发病较多。防治:①培育无病毒苗术;②消灭传染媒介蚜虫(桃蚜、棉蚜、玉米蚜等),清除病叶、病株;③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④果园附近不种香蕉或各种瓜类或茄果类蔬菜。2.疫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真菌病害。小苗受害后,初期在茎、叶上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导致叶片脱落或整株死亡。大田病株嫩梢变色枯死,叶片变棕褐色坏死,形成水渍状大斑,果实也形成灰绿色水渍状大斑,均极易脱落,病株主蔓可发展形成环绕枝蔓的褐色坏死圈或条状大斑,最后整株枯死,在高温潮湿天气,病部生稀疏的白霉(病原菌)。防治:①喷施30%氧氯化铜300倍液,每10-14d 一次;②严格选取健康枝蔓育苗。3.茎基腐病(Nectria haematococca) 真菌病害,又称颈腐病。主茎基部软腐,植株慢性死亡。病部初水渍状,后发褐,逐渐向上扩展,可达30-50cm,其上茎叶多褪色枯死。病茎基潮湿时可生白霉状病原菌,茎干死后有时产生红橙色的小粒(亦为病原菌)。常与茎基部受伤有关。防治上主要注意加强植穴和果园的排水,避免茎部机械伤害。应该指出,国外许多产区并不喷药以防止污染,其做法是种植2-3年后把植株清除烧毁,清洁果园后重新种植。(二)百香果的主要虫害 常见的有柑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爪实蝇(Chaetodruscucurbitae)危害果实;咖啡豹纹木蠹蛾(Zeuzera coffear)钻蛀茎基或主蔓;红蜡蚧(Ceroplastes sp.)危害主、侧蔓;绵蚧(Chloropulvinaria sp)、柑桔粉蚧(Planococcus citri)危害新梢及叶片;红蜘蛛危害叶片。此外,还有蚜虫、蓟马等除危害嫩梢外还成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在百香果生长周期,给百香果周边喷上一些农药,修剪百香果枝条,注意环境,多加上一些肥料,给土地里面撒一些盐,就可以预防虫害,减少百香果虫害的情况。

这是一种土传类病害。重在预防,可病发前一段时间用100至150倍液老的高脂膜增产剂(乳剂)组合常用的杀菌剂灌根及喷涂茎干。

番茄茎基腐病论文

近年来,由于忽视与非茄科作物的轮作,温室番茄茎基腐病逐年加重,严重的作物被破坏并重新种植。因此,做好温室番茄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冀西北张家口地区大棚越夏番茄播种期为3月15日左右,定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这时,外界温度迅速上升。如果不注意育苗锻炼和定植后的温室温湿度管理,极易发生茎基腐病的危害。

这种疾病既可以发生在幼苗中,也可以发生在成年植物中,但最有可能发生在从苗圃出来的大幼苗中和种植后结果之前。大苗的茎基部开始变褐,随后患病部位收缩变薄枯萎,然后中上部茎叶逐渐萎蔫枯萎,中午开始萎蔫,早晚恢复。几天后,病斑包围一周,逐渐死亡,一般不倒伏。种植后,番茄病害主要为害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在根茎或茎基部周围膨大,皮层变褐腐烂。气温高、表面干燥时,病部萎缩,叶片萎蔫变黄,早晚可恢复。后期,整株植物死亡,许多叶子留在树枝上。后期病部表面常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病茎基部纵向切开,木质部变为褐色。病原为水稻纹枯病菌,属于半翅目亚科。

菌核菌可在5 ~ 30℃萌发,最适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9℃,持续10分钟菌丝可在2 ~ 32℃生长,最适范围为20 ~ 25℃,最适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持续10分钟。立枯丝核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2 ~ 3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侵染植株,通过浇水、风力和耕作作业传播。不适宜的养殖条件造成的幼苗不良,特别是过长和弱苗,是该病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定植时要注意剔除病苗,幼苗定植时不宜过深,雨天及时排除地上积水,培土不宜过高,以减少定植田发病率。

番茄茎腐病一般在番茄苗期和结果期伤害茎下部,有时甚至伤害到地下根。发病时,茎下部的表皮会变成褐色,绕着茎转一圈时,表皮会缺水收缩,幼苗通常会出现茎叶枯萎死亡、无芽的垄沟。性周期生长停止,叶变黄,果实变色,需求量大,植物迅速枯萎。后期的病斑容易产生黑褐色菌核。普通仓库室栽培严重,对产量有很大影响。

番茄茎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具有很强的越冬性,通常可以生存2 ~ 3年,田地可以浇水,通过田间管理扩大损失。病菌在15 ~ 40度都有可能发芽和感染,其中30度增长最快,发育最快,通常番茄生长期间多雨,光线不足,早晚温差大,植物生长不良或抵抗力弱时容易受到伤害,种植另一株。特别是塑料大棚种植时土壤消毒不好,洪水泛滥,土壤透气性差,是引起茎基腐烂病。

番茄茎腐病的防治首先要加强苗床管理,培养壮苗。插秧前将种子浸泡50%恶霉500 ~ 600倍液、氨基寡糖等后播种。苗床在种植田地前,应使用敌畏钠或污染所硝基苯等土壤处理剂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发芽后应及时通风,降低湿度,白天温度不超过28度,避免高温高湿生长环境。在生长期间注意恋母,种植时清除软弱的幼苗,以腐蚀的有机肥料为底料,同时使用氮磷钾,种植时避免密度过大,同时避免在适当的时间转移和种植幼苗,避免过早种植。

番茄茎腐病主要由病菌引起,土壤本身可能有细菌孢子或后期产生的病菌,病初期不太明显,后期植物枯萎,如果有这种现象,可以立即将病植物连根拔除,在清除的池塘上撒上生石灰,使病菌留在土壤中,不影响下次种植农作物,其他植物可以及时喷洒药物防止感染。雨水湿气严重时容易引起茎基腐烂病,这时要注意观察,隔几天喷一次药预防,没有预防,等病情明显时几乎晚。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茄子病镰刀是菌丝和厚胆囊孢子,与病原体一起在土壤中过冬,湿度高时,病菌从伤口侵入,引起发病。后者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期在病夫或病落叶过冬,条件适当时产生孢子,通过风雨进行早期感染和多次再渗透,引起疾病的损失不断扩大。雨下得大,湿气残留,容易发病。番茄在正式食用一个月后最容易患上茎腐病,正式食用一个月后容易出现蔬菜死亡、树苗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有3360枯萎病、根腐病等多种原因。但是大部分是因为茎腐病引起的,所以发现可以及时预防和预防。

在种植时,我们要注意适当降温,控制好水分。已经发生茎基腐的植株要及时进行灌根,可以用辛菌胺、精甲·恶霉灵、有机铜制剂、生根粉、黄腐酸钾,真菌细菌都要防治,同时加有生根剂促进幼苗生长,等到七天之后再灌根一次,每次每棵苗需要100~150毫升。

玉米茎基腐病论文

1、近年该病上升与部分育种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条件改变有很大关系。因此,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是首要防治措施。2、引致茎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保能侵染生长势较弱的植株。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湿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壮,减少茎腐病。3、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田间菌源,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答案】: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在我国主要由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及串珠镰刀菌等引起。禾谷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串珠镰刀菌还以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翌年3月中旬以后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卵孢子释放出游动孢子在潮湿的土壤中可以移动到根部,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由于玉米茎基腐病是以苗期侵染为主,全生育期均可侵染的病害,因此前期侵染的病菌可以潜伏在病根组织内,待玉米进入散粉期一灌浆期后,潜伏的病菌进入茎基髓部,并逐渐向地上部各节扩展,甚至进入穗轴,但一般是在茎基部显症,即呈茎基腐状。从侵染过程来看,品种间两种病菌侵入的时间无显著差异,而对同一品种,镰刀菌和腐霉菌侵入所需的时间不同,并受温度、湿度条件制约。一般低温、低湿条件有利于禾谷镰刀菌侵染,而高湿有利于腐霉菌侵染。在潮湿和黏土中以腐霉菌为主,而镰刀菌易在干燥的砂壤土中存活。排灌不良,相对湿度接近100%或土壤黏滞的田块或多雨地区以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为主,降雨量少的地区以镰刀菌引起的茎基腐为主。防治策略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实施系列保键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②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③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④适期晚播。⑤种子处理。⑥加强田间管理,增施钾、硅、锌肥和使用有机肥。⑦生物防治。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夏玉米普遍进入拔节期至抽穗期,这也是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虽然玉米一生中没有多少重要的病虫害,但玉米常年造成的产量损失不容小觑。特别是玉米种植后不时发生病虫害,导致减产或不收,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更大。我国北方和南方玉米产区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玉米茎腐病,严重造成玉米倒伏和植株死亡。还有很多农民说药用过,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为什么?事实上,茎腐病分为真菌和细菌。如果在现场不能及时辨别,科学防治肯定是无效的。现就玉米茎腐病的症状、规律及田间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民生产提供参考。同时区分真菌茎腐病和细菌茎腐病的鉴定点,以便农民朋友准确鉴定和防治。

玉米茎腐病是土传病害,是玉米青枯病和茎基腐病的别称。可以看出,玉米茎腐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茎和根,叶和穗也会受到损害,但茎和根的损害概率较高。一般从靠近地表的茎基部节间开始发病并向上蔓延,其中发病多发生在玉米基部的1-4节,刚好在此之后茎的叶鞘被水淹成褐色,然后病菌向上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手捏茎变得明显变软,同时常发生湿腐并伴有萎缩。遇到风雨影响时,茎干通常会在发病部位向下折叠,田间湿度高时,在发病部位形成稀疏的白霉。病茎断裂,内部呈中空柔软状,褐腐。根系表现出明显的发育不良症状,须根明显少而短,根系断裂,内部明显褐色坏死,但通常外观正常,与根腐病明显不同。

叶枯病、黄枯病、黄绿枯病混发通常有3种情况,其中下部叶片先出现涝渍灰绿色死亡,然后向上蔓延,导致整片叶片萎凋。一般是根茎病后供水能力减弱,雨后突然转晴或温度较高时叶片蒸腾较快,失水较快所致。当病后没有高温或雨后突然晴天时,植物蒸腾缓慢。水分不足时,叶子会从下往上逐渐失水,造成枯黄的症状。当黄萎病发生时,田间病情突然恶化或蒸腾加速,就会出现青、黄、枯混合发生的症状。玉米真菌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单一或复合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病原体为腐霉、炭疽病和镰刀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传播,病原体附着在土壤中患病植物的残留物上。第二年,它们从植物伤口侵入玉米幼苗,导致玉米幼苗受到病原体的攻击,引起植物疾病。此外,造成玉米幼苗茎腐病的原因还有土壤紧实、肥力不足、除草剂残留等,但在玉米成熟期,如果遇到持续阴雨天气和光照不足,很容易发生真菌茎腐病,最终导致叶片萎蔫死亡,影响产量。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也是一种多周期病害,往往在一个生长季节发生极其严重。病原体通常附着在土壤中患病的叶子上,以度过冬天。第二年春天过后,病菌会通过气流和风雨传播,侵入有伤口的玉米叶片。高温高湿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细菌性茎腐病。通常,当温度在30-34度,湿度在70%以上时,就会开始发生。如果短时间内湿度在80%以上,发病率会翻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当玉秧遭受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侵害时,也会为细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玉米茎腐病症状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小麦茎基腐病论文

假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一定要选择一些抗病能力比较强的种子,防治病虫害,平时要多照顾。

小麦茎基腐病一般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2月-3月上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3月中旬发病平稳,4月上旬又开始上升进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土传性病害。国内登记能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品种基本全是种衣剂。小麦茎基腐病近几年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小麦玉米种植区,尤其秸秆还田比较多的地方快速增长。有人说小麦茎基腐病是“绝症”,这是不对的,其实了解该病害的发病原因和规律之后,就能知道该病是可防可治的。小麦茎基腐病爆发原因小麦茎基腐病一般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2月-3月上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3月中旬发病平稳,4月上旬又开始上升进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但是小麦在出苗期就能感染病菌,病菌最早可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因而防治该病害的最佳时期不是在发病高峰,而是在小麦出苗前。连年施用化肥过度,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以及小麦玉米轮作机械化秸秆还田,病菌在田间大量累积。加上目前大多数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较低,导致该病容易爆发。另外小麦除草剂的使用不当使小麦生长受阻也给病菌侵染提供机会。小麦茎基腐病病症根源: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土传性病害。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是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这种病菌属于不完全营腐生型病菌。在还田的玉米秸秆土壤里以休眠孢子的形式来存在,但是并不侵染玉米。小麦茎基腐防治方法国内登记能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品种基本全是种衣剂,但小麦拌种包衣并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一些对镰刀菌有效的杀菌剂在病害高发前提前用药,也能对茎基腐病有效控制。推荐防治茎基腐病手段:优质种衣剂包衣+返青期用药+扬花期管理1、种衣剂选择:12%苯醚·咯菌清·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或同类其他含量种衣剂包衣拌种能够在小麦生长前期有效预防茎基腐病的发生,但随着时间推移,第二年春天小麦返青、拔节后,气温升高,湿度增加,茎基腐病也逐渐会显出症状。2、返青期用药:推荐使用30%霜霉威·_霉灵500倍+32%唑酮乙蒜素800倍,重点喷淋小麦根茎部,让药液被小麦根茎吸收,向上内吸传导,能有效控制病害。如果叶面喷雾的话效果不会太好。3、扬花期管理:结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物,丙硫菌唑·戊唑醇或者戊唑·咪鲜胺,唑醚·戊唑醇和30%霜霉·_霉灵复配使用。另外小麦种植管理过程中,不要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增强作物抗性,培育壮苗,也能增强小麦对茎基腐病的抵抗力。

诱因是化肥的滥用导致土壤盐渍化严重,再加上小麦赤霉病的大肆流行和土壤中的镰刀菌含量不断增加,是的小麦茎基腐病的患病几率大大增加。得了茎基腐病的小麦还是可以救治的,可以用药剂“鑫科植保烂根苗120”或“鑫科植保草莓红中柱根腐灵”进行喷施。

近年来,随着滥用化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与小麦赤霉病的大范围流行和秸秆还田等土壤耕作制度的改变,土壤中镰刀菌含量不断增加,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在我地小麦发生日益严重,最终导致田间小麦过早死亡或后期枯株白穗,减产严重甚至绝产。已经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就可感染,病菌最早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小麦返青后,病菌向上扩展,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病斑,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小籽少。

陕群玉米茎基腐病论文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病。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浸染茎秆和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暴雨后骤晴,田间湿度大,病菌侵茎率高;害虫发生严重、地势低洼等也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玉米茎腐病是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原细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在田间病菌随气流和风雨传播蔓延。病菌主要从伤口和叶鞘间侵入。气温28~30℃,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34~35℃,病害扩展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病害即停止发展。华北地区玉米连作,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叶鞘积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所以夏玉米多发病。低湿黏土地,氮肥过多,植株生长柔嫩,或者过多追施未腐熟的肥料,灼伤茎基部,以及中耕松土造成机械损伤等,均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水、培土,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防治害虫,减少伤口;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

大棚内部分玉米茎基部皮层呈淡褐色或黑褐色,绕茎基部一圈,有的已失水变缩,且叶片变黄,萎蔫,掰开茎内木质部变褐色,诊断为茎基腐病,且病情持续蔓延。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而发病重。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8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麦田套种玉米的发病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夏玉米普遍进入拔节期至抽穗期,这也是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虽然玉米一生中没有多少重要的病虫害,但玉米常年造成的产量损失不容小觑。特别是玉米种植后不时发生病虫害,导致减产或不收,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更大。我国北方和南方玉米产区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玉米茎腐病,严重造成玉米倒伏和植株死亡。还有很多农民说药用过,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为什么?事实上,茎腐病分为真菌和细菌。如果在现场不能及时辨别,科学防治肯定是无效的。现就玉米茎腐病的症状、规律及田间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民生产提供参考。同时区分真菌茎腐病和细菌茎腐病的鉴定点,以便农民朋友准确鉴定和防治。

玉米茎腐病是土传病害,是玉米青枯病和茎基腐病的别称。可以看出,玉米茎腐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茎和根,叶和穗也会受到损害,但茎和根的损害概率较高。一般从靠近地表的茎基部节间开始发病并向上蔓延,其中发病多发生在玉米基部的1-4节,刚好在此之后茎的叶鞘被水淹成褐色,然后病菌向上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手捏茎变得明显变软,同时常发生湿腐并伴有萎缩。遇到风雨影响时,茎干通常会在发病部位向下折叠,田间湿度高时,在发病部位形成稀疏的白霉。病茎断裂,内部呈中空柔软状,褐腐。根系表现出明显的发育不良症状,须根明显少而短,根系断裂,内部明显褐色坏死,但通常外观正常,与根腐病明显不同。

叶枯病、黄枯病、黄绿枯病混发通常有3种情况,其中下部叶片先出现涝渍灰绿色死亡,然后向上蔓延,导致整片叶片萎凋。一般是根茎病后供水能力减弱,雨后突然转晴或温度较高时叶片蒸腾较快,失水较快所致。当病后没有高温或雨后突然晴天时,植物蒸腾缓慢。水分不足时,叶子会从下往上逐渐失水,造成枯黄的症状。当黄萎病发生时,田间病情突然恶化或蒸腾加速,就会出现青、黄、枯混合发生的症状。玉米真菌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单一或复合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病原体为腐霉、炭疽病和镰刀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传播,病原体附着在土壤中患病植物的残留物上。第二年,它们从植物伤口侵入玉米幼苗,导致玉米幼苗受到病原体的攻击,引起植物疾病。此外,造成玉米幼苗茎腐病的原因还有土壤紧实、肥力不足、除草剂残留等,但在玉米成熟期,如果遇到持续阴雨天气和光照不足,很容易发生真菌茎腐病,最终导致叶片萎蔫死亡,影响产量。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也是一种多周期病害,往往在一个生长季节发生极其严重。病原体通常附着在土壤中患病的叶子上,以度过冬天。第二年春天过后,病菌会通过气流和风雨传播,侵入有伤口的玉米叶片。高温高湿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细菌性茎腐病。通常,当温度在30-34度,湿度在70%以上时,就会开始发生。如果短时间内湿度在80%以上,发病率会翻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当玉秧遭受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侵害时,也会为细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1.会导致玉米穗尖乃至整穗腐烂,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2.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全株枯死。3.容易造成玉米倒伏,引起大量减产。

  • 索引序列
  • 黄金百香果茎基腐病论文
  • 番茄茎基腐病论文
  • 玉米茎基腐病论文
  • 小麦茎基腐病论文
  • 陕群玉米茎基腐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