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溃疡性结核病护理论文

溃疡性结核病护理论文

发布时间:

溃疡性结核病护理论文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病,该病的病程长、恢复慢,而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处于营养失衡的状态,在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还容易引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因此既需要配合医生治疗,又要注意饮食护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结核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其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临床上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性发病,常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等表现。

【关键词】 肺结核 护理

一、病因、病理

1.结核菌

属于分支杆菌,生长缓慢,涂片具有抗酸性,亦称抗酸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寒、耐干燥、耐潮湿,在阴湿处可存活5个月以上,但在烈日下曝晒2h或煮沸lmin杀灭。

2.感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的结核病人,由病人随地吐痰或对人咳嗽、打喷嚏而传播,健康人吸入这些带菌的飞沫后即可引起肺部感染。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感染,通过与人共进餐、共用碗筷等而产生肠道感染。

3.人体的反应性

(1)免疫力。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有二种,一是先天性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另一种是后天性,具有特异性。一般人初次感染结核菌后,大多数由于免疫力的保护作用而不 发展成为结核病。

(2)变态后应(过敏反应)。结核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过敏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具有过敏反应的人再接触结核菌时,使局部组织反应强烈而产生炎症,甚至坏死,由此而灭菌使细菌局限化。达到防御作用。

(3)变态反应与免疫力的关系。人体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或发病程度较轻;反之如果机体免疫力低下,虽然结核菌入侵数量不多、毒力不大也可发生结核病。

二、具体护理医嘱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早期中毒症状明显,需卧床休息,随体温恢复,症状减轻,可下床活动,参加户外活动及适度的 体育锻炼,部分轻症病人可在坚持化疗下继续从事轻工作。以不引起疲劳或不适为宜。

(2)饮食。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指导病人及家属采取优良的均衡饮食,多食肉类、蛋类、牛奶及水果等高蛋白富含钙、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若有大量盗汗应监测病人液体摄入量与排出量,给予足够的液体。

(3)环境的调整。清洁与舒适: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室内应定时通风,特别是晨起、午后、夜间睡觉前。有盗汗应及时用温毛巾擦干汗液,勤换内衣,必要时每天更换床单,有条件者每天淋浴。 (4)消毒与隔离。指导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应以卫生纸或手帕掩住口鼻。

将痰吐在有盖容器中,1%含氯消毒剂加入等量痰液内混合浸泡 1h以上方可弃去,或吐在纸上焚烧。保持口腔清洁,尤在夜间入睡前,碗筷等餐用具后煮沸5min再洗;剩余饭菜煮沸5min弃去;便具、痰具用1%含氯消毒剂或含氯石灰(漂白粉)液浸泡1h再冲洗;床单、衣服等应以开水浸泡后再洗;衣被、书籍等物可在太阳下曝晒2h。

2.咯血的护理

(1)使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护理在床上进行,待血止一周后病人可下床大小便。

(2)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恐惧与忧虑,鼓励病人有血尽量咯出,以防窒息。

(3)护士在护理及抢救中必要沉着,迅速做好急救器材吸引器、气管插管、氧气及止血药物准备。

(4)咯血发作时立即 报告 医生,必要时按常规注射止血药物和物理疗法—胸部放置水袋或沙袋,并记录咯血量。

(5)按时查房。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及四大生命体征。

(6)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7)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采用轻泻剂或灌肠。

(8)取患侧卧位。以防病变播散,鼓励指导病人咯出气管内血,避免大咯血窒息的发生。

(9)禁止会客与高声谈笑。

(10)如有发生窒息者,可立即采取体位引流,即抱起患者双足,使病人身体与床呈垂直,清出白内血块,放平立即氧气吸入,静脉注射及垂体叶素5u+10% NaCl 20mL或Gluosi 20mL,但对高血压、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及预孕妇慎用。

三、心理护理

热情向病人介绍有关结核病的 用药知识 ,预防隔离知识,让病人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能积极配合 治疗。遵守化疗方案规则用药,坚持全程化疗。

参 考 文 献

[1]黄津芳. 医院健康 教育 的研究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

[2]何家荣.实用肺结核病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7.

[4]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

【摘要】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传染病,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对138例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压力往往是造成患者身心健康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 措施 ,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特点;护理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5776-01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大多数患者缺乏肺结核病的知识,病情加重才到医院就诊。而肺结核病病程长,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别人歧视,使病人产生自卑、悲观、忧郁、恐惧心理,甚至绝望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治疗护理的同时,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肺结核病人138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58例。

入院情况 平诊入院98例,急诊入院40例,伴有咳嗽咳痰68例,伴有低热39例,伴有咯血31例。

治疗情况 坚持住院痊愈32例,症状减轻出院97例,死亡9例。

2 心理特点

多数患者缺乏结核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一般将头痛、低热、咳嗽视为普通感冒。症状持续一段时间不愈,才前往医院就诊。故对此病缺乏心理准备,常有焦虑感,甚至有恐惧感,有的有悲观心理,若不消除这种心理,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治疗。作为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恰当的解释,使患者消除这种顾虑,尽早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 心理压力很大。怕别人歧视,甚至怕给家庭、社会带来经济负担,表现出消极情绪。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举止,温和的态度,主动建立医患间的交流氛围。耐心听患者诉说,回答患者的疑问。这种尊重和关心可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另外,有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稍有不适即疑为病情恶化,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感觉异常和心理、生理障碍。护士应告知患者病情好转的点滴信息,培养乐观情绪,以减轻患者对身体的过分关。

治疗结束后的心理特征 结核病患者治疗结束后,可分为两种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已治愈,恢复了健康,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另一种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一旦患感冒、咳嗽或胸痛就认为旧病复发。护士应在患者疗程结束后告知其这些知识,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3 护 理

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对138例病人进行调查表明,约有78%的病人不知道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即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在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病人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接受治疗,住院期间负担重,病情稍好转就要求出院。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应有95%以上治愈机会,并不会传染他人,否则就会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使结核菌耐药,即便应用昂贵药品,花费更长时间,也难以治愈。

对住院病人的生活指导 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丰富的营养对疾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病人要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水果及蔬菜等,教育病人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保证每日有足够的睡眠,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由于肺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切断传染途径从自己做起。给病人讲解预防常识,发给病人痰袋或痰纸,嘱病人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焚烧,不面对别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室要经常通风,并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床头桌,被褥要经常晒。病人餐具应单独一套使用,并定期煮沸消毒。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进行PPD实验,阴性者及时接种卡介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临床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口腔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口腔护理的中西医 研究 历史 、现状及 发展 ,对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综述。

Abstract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review of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oral nursing was made in respect of its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Oral nursingClinical researchProgress

关键词 口腔 看护 临床的 研究 发展

口腔护理始于唐代,《医说》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数千年来,从古至今,人们从不同角度及不同方面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研究、观察,开发了许多 治疗 口腔疾病的药物,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口腔护理的历史

口腔护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失常有关。之后的许多著作,又相继阐明了口疮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护的法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地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口病》中指出口疮反复发作的特点及其调护 方法 ,曰:“凡患口疮及齿病者,禁油面酒酱酸酢咸腻乾枣。差后仍慎之,若不久慎,寻乎再发,发即难差,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说:“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有实有虚。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齿》门“附录”载: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用圣汤;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宜用中汤。”指出了口疮实证、虚证的不同治法。张景岳详述了口疮的证治;明代龚廷贤的论点虽与张景岳相似,但辨证用药自有其特色。清代张璐和罗国纲等对口疮各抒己见[1~4]。历代医家对口疮的认识不断发展,治疗护理 经验 也不断丰富。

2口腔护理的 现代 研究

祖国医学对口腔颊腭、唇舌、齿龈等处发生粘膜损害为特征的口腔疾病称为口疮。口疮之证包括了西医的多种口腔疾病,如复发性口疮、白塞氏综合征、创伤性口腔粘膜损害、结核性口腔粘膜溃疡、感染性疾病伴发的口腔溃疡、各种内科疾病并发的口腔溃疡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发生的口腔溃疡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口腔疾病是口腔科医师感到非常棘手的 问题 之一,且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列为研究课题。著名教授樊明文等[5]曾对口腔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类和治疗等诸问题进行了论述。

而口腔护理技术由传统的医护一家(即诊断、治疗和护理均由医生一人承担)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吉林医科大学编写的《护理知识》[6]中论述了“人的口腔里经常存有大量的细菌,人在患病时由于抵抗力低下,饮水、进食少,常可使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碳水化合物分解、发酵、产酸的作用增强,因而不仅容易引起牙周病、腮腺炎等,而且可使口腔发臭, 影响 食欲和消化功能,致口腔感染,甚至导致全身感染。”明确地指出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童雅培等[7]提出了口腔护理的目的: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粘膜干燥皲裂;避免口臭,使病人舒适,增进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及并发症;观察舌苔及口腔粘膜的变化。

楼静霞[8]除论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及介绍口腔护理的用物、用法外,还提出了常规用口腔护理的药液,如芳香含漱剂、1∶5000呋喃西林液、3%硼酸液、朵贝尔氏液、盐水、~1%普鲁卡因。焦吉芝等[9]论述了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王明珠等[10]论述了口腔的解剖学基础、口腔的组成以及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杜治政[11]论述了口腔的清洁卫生护理关系到病人的心身健康,口腔卫生护理除保持口腔的一般卫生外,更多的要求是针对口腔疾病而采取的护理手段。

3口腔护理的进展

口腔护理日益受到重视,但口疮病人常用护理药物均不很理想,副反应较多, 治疗 效果差,因而中药漱口液应运而生,如陈俊[12]提出中药漱口水对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朱肾杰[13]论述金蒲散含漱剂治疗复发性口疮;王亚楠[14]论述丁香漱口液的 临床 应用 等同类 研究 。但上述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表达形式上,且迄今尚未研制出效果甚佳的中药漱口液投放市场。口疮灵漱口液[15]根据近代药理研究,结合传统 医学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理论 之精华,选用传统验方的组 方法 度,自定合成方,一改传统丸、散剂型,严格操作而制成,临床应用245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 文献

1周大成. 中国 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杨文儒,李宝华.中国历代名医评介.西安:陕西 科学 技术出版社,

3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王秀瑛.护理 发展 简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樊明文,许围祺,李秉琦等.复发性口疮.口腔医学纵横,1986,2(1):41

6吉林医科大学.护理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童雅培,陶英东,郭淑云等.护理手册.济南:山东省人民 医院 .

8楼静霞.口腔医疗护理手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9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86,2(6):17

10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

摘 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饮食 文化 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餐饮产品,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口腔健康的维护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口腔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并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空腔护理;概念;现状

1 口腔护理的概念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口腔前端借助口唇裂口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喉相续。在人体的口腔中存着在大量的致病菌和正常菌,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时口腔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口腔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为了预防这种“病从口入”的现象,一些适当的口腔护理 措施 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口腔护理是指借助相应的口腔护理用具结合一定的技术方法,在适当的口腔护理液的辅助下达到舒适口腔、口腔清洁、去除口腔细菌、防治口腔炎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目的[1]。

2 口腔护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口腔护理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口腔卫生对营养的摄入和吸收至关重要。牙齿和其周围组织已被证明有助于维护适当的营养状况,因此也有助于维护总体的健康状况[2]。有研究表明,没有牙齿的人在消耗蔬菜、纤维素和胡萝卜素方面存在缺陷,但是能更多的消耗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和卡路里[3]。其次,牙周组织是细菌和其他传染病携带者的温床,这些病毒携带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能够诱发脑血管和呼吸疾病[4]。

最后,口腔健康还影响者社交的正常进行,有口腔疾病的人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障碍,如一些病患因缺乏必要的口腔护理而引发的口臭或牙龈出血等疾病,因此当病患在与他人交谈时会担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说话犹豫,甚至不愿与他人进行交谈[5]。综上所述,良好的口腔卫生在保持人体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

3 现代口腔护理的理念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问题,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出对口腔护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口腔健康和身体健康水平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口腔健康情况通过生物学、心理及发育等多个环节与全身健康状况相互影响。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的口腔清洁。口腔护理已从单纯的口腔疾病的预防发展到为了保持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层面[7,8]。

首先,在口腔护理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重视口腔护理的效果,同时更要重视口腔护理时的舒适度。舒适不仅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也是患者的基本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关注患者的感受是整个护理过程的要求之本。郑玲[9]运用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口腔护理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在口腔护理操作时,要注重考虑舒适感,即口感、视觉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适感。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角色定位。Orem自理模式强调了护理中患者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在口腔护理的常规方法中存在些许局限性,患者在自理方面存在缺陷,这时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辅助,同时也需要患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要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10]。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估,除了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以外,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识和自理程度也需要进行询问,以便对患者在口腔护理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11]。

口腔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口腔护理措施和指导原则,选择适宜患者的器械设备和药物,学习和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医护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实践和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实践。Ross A等[12]在口腔护理培训时,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建立了口腔护理前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唇部、舌部、口腔黏膜、牙齿及唾液五个部分进行评估,依据评分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口腔护理措施,如此对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有利于提高整个口腔护理过程的质量。

4 口腔护理基本步骤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病患的口腔及全身进行充分了解,如牙齿的松动和咬合情况,有无龋齿和义齿,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牙龈健康情况,口腔黏膜是否存在溃疡、糜烂现象,舌的灵活性、色泽等;其次,观察病人刷牙、漱口等自身能做与不能做的事情,判断其自理程度;再次,遵从病患的要求,选择病人感觉舒适且不疲劳的体位进行接下来的护理措施;然后,综合各种口腔护理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组合实施对患者的口腔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结束口腔护理时,要告诉患者口腔已经清洁干净,并告诉患者在口腔护理之后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整理好所使用的器械物品,并做好记录即可[13]。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说明该步骤的目的和过程,是否有疼痛感和疼痛的程度,让患者有所准备,尽量取得患者信任,不能勉强实施操作,操作时要耐心、仔细、迅速,尽量减轻病人的不适感。第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口腔状态,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目表情,如发现患者有面色变化,要及时进行询问,了解病人的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实施后,要仔细观察口腔,细看护理后的口腔状态是否有所改变,查看口腔中是否出现异常,观察护理效果。

5 口腔护理基本方法

含漱法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的可实行性强,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病患用舌头在口腔内上下、左右、前后反复多次搅拌,并使药液保留在口腔内3-5分钟即可,每1-2小时含漱一次,在晨起、饭后30分钟和睡前含漱尤为重要。该方法能改善口腔酸性环境,并能有效清除残渣及分泌物,减少牙菌斑,是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选择[14]。 冲洗法

目前,该方法是临床上效果较好且应用较广的口腔护理方法。有些患者存在口腔损伤严重,口腔中有夹板、钢丝等固定物,或者因其他原因张口受限等情况。对于以上现象,齐会萍等[15]提出了一种注射式负压吸引法,该方法操作如下。医护工作者左手拿注射器向患者口腔中缓慢注射漱口液,同时右手持负压吸气引管进行抽吸,注射和抽吸步骤同步进行,直至口腔全部冲洗干净即可。该方法操作简单,口腔清洁彻底,适用于口腔损伤严重,或张口受限的患者。

口腔擦拭法

有文献说明,含漱法在清洁口腔时只能暂时减少游离细菌的数量,对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无效,而擦拭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牙菌斑[16]。因此,擦拭法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口腔护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无牙、开口困难、不能含漱、有意识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用浸有含漱水的纱布或者棉棒,从患者牙的外侧前牙开始由外至内一颗一颗的进行擦拭,牙的咬合面以及内侧也是同样的方法,擦拭过程中要对牙床进行按摩,牙与牙颈结合处容易存留残渣,要用小棉棒进行反复擦拭,同时也要注意颊部、舌下和腭部的擦洗[17]。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护理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仅对口腔护理的理念、步骤与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近年来对口腔护理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事实上,在我国,人们对口腔护理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护理方法较为单一,口腔护理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支持。因此,目前,在我国开展口腔护理干预和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之举,以此来制定适宜不同病患的口腔护理方法是人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方成根.口腔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0):453-455.

[2]Saunders M L J,Stattmiller S P,Kirk K M. Oral health issues in the nutri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2008,26(3-4): 39-58.

[3]Joshipura K J,Willett W C,Douglass C W. The impact of edentulousness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1996,127(4): 459-467.

[4]Clemmens D A,Kerr A R. Improving oral health in women: nurses' call to action[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08,33(1): 10-14.

[5]Jung Y M,Shin D S. Oral health,nutrition,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Korea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8,34(10): 28-35.

[6]Bailey R,Gueldner S,Ledikwe J,et al. The or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dat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5,31(7),11-17.

[7]刘敏,孙伯英.电动牙刷结合氧化电位水预防口腔插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2005,21(7):6-9.

[8]农小群.口腔护理研究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98-100.

[9]郑玲.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口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2007,23(2):32-33.

[10]蒋伟亚,朱春燕,胡芬.应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颅骨牵引病人自我口腔护理[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9-349.

有关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口腔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口腔科护理论文

3.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4. 护理研究论文发表

5. 医院护士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溃疡性结肠病论文

大家好,今天是没人关注的深空小编忍着寂寞给大家说资讯。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生物医学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经FDA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可以修复肠道上皮的通透性缺陷。溃疡性结肠炎大约影响一百万美国人,是大肠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结肠壁发炎且渗漏。类风湿关节炎影响着超过200万美国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关节。这项研究是第一个显示托法替尼的药物,它通过纠正炎症中出现的缺陷对肠内衬细胞具有直接作用。到目前为止,托法替尼对肠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UCR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教授,发表在《炎症性肠病》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Declan McCole说:我们的工作使我们更加了解这种药物如何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我们现在更好地了解了该药物在肠道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方式。McCole解释说,肠道通透性的增加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并且在促进炎症中起关键作用。他的团队在人体肠上皮细胞系以及类器官或类结肠中测试了托法替尼,这些类器官来源于从人类受试者中分离出的原代人结肠干细胞-主要是接受选择性结肠镜检查以筛查结肠癌的患者-发现托法替尼已修复两者均引起炎症性渗透性缺陷。上皮是衬在消化道内的薄层。胃肠道上皮由细胞之间的间隙组成,使它们选择性渗透,并提供屏障,阻止病原体,毒素和抗原进入肠道,同时吸收营养。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这种上皮渗透性变得渗漏,使细菌产品进入肠道,营养物质和水渗出。反过来,这会触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液流失和腹泻。麦考尔说:我们发现托法替尼可以修复肠屏障的渗漏。特别是,它可以修复由干扰素-引起的肠道上皮通透性缺陷,干扰素-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的炎性细胞因子,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靶向特定分子,该药物抑制了由炎症激活的途径,麦考尔实验室成员,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生计划的研究生,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安妮卡萨伊克-贝塞拉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托法替尼不仅像最初想到的那样作用于免疫细胞,而且可以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而上皮细胞是维持肠屏障功能的关键因素。McCole实验室的重点是PTPN2,它是一种蛋白质编码基因,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该基因突变导致其丧失功能的个体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增加。McCole的研究小组是第一个鉴定PTPN2通常有助于保护肠内衬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研究小组。McCole说:具有PTPN2功能丧失突变的患者预计会出现肠道漏气。我的实验室没有试图修复PTPN2,而是成功地抑制了该基因功能丧失突变的某些后果。Sayoc-Becerra解释说PTPN2使与tofacitinib相同的信号通路失活。欲要知晓更多《药物减少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肠道渗漏》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可能是遗传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细菌病毒等的感染,或者是由于嗜酒抽烟,精神压力大,熬夜等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也会诱发结肠炎。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1、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自我攻击。2、具有家族遗传性制。3、和饮食相关,不健康饮食也会危害身体。

史蒂夫给你们,。

消化性溃疡病病人护理论文

医学综述论文范文:胃管的留置方法与护理综述 医学综述论文范文:胃管的留置方法与护理综述 目的:综述不同病人留置胃管的方法及护理,阐述了胃管的选择和插入深度,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提出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护理。 方法:归纳总结。结论:不同病人胃管的选择,置管方法及护理亦不同。 关键词 胃管 留置胃管 方法 护理 留置胃管临床上运用广泛,常用于营养支持和胃肠减压。经胃管鼻饲为昏迷病人或不能经口进食病人提供营养,热量及胃内给药,是促进病人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还可以通过抽吸胃液,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合并症;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对胃肠道、胆道手术来说,术前留置胃管还能为有效减少麻醉中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近年来由于临床疾病的多样化和整体护理的发展要求,留置胃管的方法与护理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为顺应这一需要的发展,通过广泛收集资料,现将留置胃管的置入方法与护理做一综述。 1 留置胃管的方法 胃管的选择及改进 硅胶胃管因组织相容性大,管道透明、管壁柔软、侧孔较大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橡胶胃管。临床上成人多采用14~28号硅胶胃管,但以16号最为常用。新生儿常选用6号胃管。为解决昏迷。危重病人插管难度,有人研究了胃管前段向一侧弧形弯曲30度角的弯头胃管[1];还有带有三通阀的胃管[2],避免注入液外溢;一次性滴喷药胃管,可使药液呈喷射状布满胃粘膜,以达到治疗目的[3];也有人用头皮针管代替胃管给新生儿鼻饲,既不使奶液或药液滴漏,又减少了对小儿粘膜的损伤。目前国内还引进了新型胃管,具有软、细、耐腐,有导向引导导丝,置管可达90天~180天,较适合于昏迷及高龄卧床吞咽反射差的病人。 胃管的置管法 新生儿置管法 新生儿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均不完善,加大了插胃管的难度。在插管过程中,当胃管下至5cm~7cm时(即快到达咽部时),助手迅速用消毒棉签蘸少许温度适宜的糖水或奶汁放入患儿口腔,使其产生有吮吸动作。此时操作者迅速将胃管往下插至胃内。孙燕等认为,新生儿鼻腔狭窄,经鼻留置胃管会引起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及造成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增高,影响肺功能,而经口留置胃管则对患儿影响较小[5]。 学龄前期以上患儿置管法 此期患儿年龄大于三周岁,对能配合者采用口服盐水法,当胃管达于咽部时,助手用汤匙给患儿喂生理盐水,边喂边将胃管插入胃内;对昏迷、哭闹不能配合的患儿可使用简易开口器法:患儿取仰卧,头部后仰固定,将5ml注射器去掉活塞,剪去乳头及根部,修整切面使其平滑,用无菌纱布包裹,插入口腔至舌根部,助手固定口腔外筒柄部,操作者将胃管沿注射器内壁送至胃内[6]。此法降低患儿痛苦,提高插管成功率。 成人置管法 常规备齐用物,用液体石蜡纱布润滑胃管前端15cm~20cm,一手持纱布托胃管,一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插入,当胃管通过咽喉部时(14cm~16cm),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当病人吞咽时,将胃管迅速推进,从胃管插入鼻腔至胃内,全程需8S~15S。但采用此法,易引起恶心、呕吐而至插管失败。所以,减少对喉上神经的刺激是成功的关键。用饮水插胃管法(同上)可分散病人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减轻胃管对咽喉部刺激,通过吞咽反射使胃管易进入食管而不易误入气管,但对消化道穿孔,肠梗阻,不明诊断的腹痛,腹部外伤,昏迷无吞咽反射者禁用。对于清醒敏感者,有人提出在插管的同时吞咽20ml~30ml的石蜡油,不仅可产生吞咽动作,使胃管下滑,还可使石蜡油附着于食管和胃粘膜上,减少胃管对粘膜的摩擦和刺激[7]。亦有人提出麻醉润滑法,即在插管前用l%地卡因喷雾或滴鼻,当有麻木感时再行插管,也可减轻病人的刺激反射[8]。唐梅等人还认为用缓慢置入胃管法,与传统的快速置胃管法比较,其一次性成功率高,病人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即置管过程中随时询问病人不良反应,视病人反应调整置入胃管速度,插管速度与病人吞咽动作一致,当经过鼻腔、咽喉部、食管狭窄处速度减慢或停止。嘱病人深呼吸,尽量不咳嗽,同时安慰病人使其全身放松,缓慢插入胃管直到胃内,全程时间最好不超过20S,置管过程中所有病人均采用半靠卧位[9]。 特殊病人置管法 昏迷病人 ①侧卧位置管法[10]:适用于昏迷,脑出血急性期,颈项强直,头部不宜搬动者。插管时病人侧卧,操作者面对病人,由一侧鼻孔缓缓插入胃管。此法不依赖病人做吞咽动作,且避免搬动头部。②托下颌置管法[11]:用于深昏迷并舌后坠病人,病人仰卧,当胃管插至口咽部时,另一人用双手将病人的下颌托起,使其头呈后仰状态,将舌根肌提起,然后将胃管插入胃内。③双枕垫头快速插胃管法[12]:适用于昏迷躁动病人。将双枕直接放于病人头下,使其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常规法置入胃管至过鼻腔,双手交替快速插管,同时双手向同一方向稍做捻转,以增加胃管韧性,使胃管端沿着食管后壁滑行至胃内,但脑干损伤病人禁用。 机械通气状态下的病人 ①气管切开病人因金属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而间接压迫食管壁,常在胃管插入16cm~18cm即达会厌部时,遇阻力盘绕在口腔内,可于置管达咽部以下2cm~3cm气管切开部位时,由助手将气管套管轻轻外拔,操作者顺势将胃管向下插入,待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助手再将气管套管置回原位,然后继续按常规法插入胃管,此法可减轻食管壁的间接压迫[13]。②在气管切开气囊气管套管患者中可抽空气囊内的气体,再向囊内注入2~6ml的气体充盈;患者取低半卧位或抬高头部10~30°,操作者缓慢经鼻孔送胃管6~8cm时,托起顶枕部,使下颌靠近套管处,以避免胃管误入气管,当胃管置入受阻时,可将2%利多卡因 2~5ml注入胃管内,滞留1~3分钟使药液充分浸润咽喉及食道粘膜,这样能使胃管较为顺利地置入预定位置,可以鼻饲[14]。③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的昏迷或肺性脑病谵妄病人,采用小儿气管插管作引导管,利用管形的自然弯曲弧形,先将引导管经鼻腔放入食管,再经引导管将胃管导入胃中。 食管狭窄的病人 可采用内镜介入法,将胃镜插至食管观察到食管狭窄处后,用扩张器扩张狭窄处5min~10min,内镜活检口插入导丝后拔出内镜,沿导丝送入胃管至胃内,拔导丝固定胃管[15]。 留置长度 常规的留置胃管长度是耳垂—鼻尖—剑突,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深度仅在胃贲门或胃体部,有时侧孔在胃贲门外食管内,若进行胃肠减压不易吸出胃内容物,进行鼻饲则会加重食管粘膜的缺血坏死。有人通过改进,得出眉心一脐的体表测量法,经临床多次试验发现胃管可达胃体胃窦部,从而有效地进行胃肠减压或胃肠内营养。李琳[16]也认为应在传统插入深度的基础上再加10cm~13cm,即为55cm~68cm。 留置胃的检验 按《护理学基础》介绍3种检测方法外,即胃管开口置于清水中看有无气泡,抽取胃液,听气过水声,还可以用PH试纸测试。这样结果会更准确,胃液的PH值在。胡玉梅则认为在插入胃管后,用汤匙或吸管饮水1~2匙,胃管接负压盒,待2~4min后可观察有无水自胃管吸出,便可以判定是否在胃内,此法方便,亦可检验胃管是否通畅,患者易接受。 2 留置胃管护理 一般护理 插管前的护理 插管前病人最容易紧张、恐惧,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支持性心理疗法进行护理干预。插管前先清洁鼻腔,观察有无息肉、肿瘤、鼻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狭窄等,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对症处理。 插管时护理 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激发能动性,插管时若遇到阻力不可强行置入,应查明原因,特别是食管,贲门癌的病人,若管腔内有肿块堵塞,可向胃管内注入空气,若出现呃逆,说明管腔开口部在食管内,可将胃管向下试插 插管后的护理 病人清醒时多与病人沟通,加强健康教育及胃管护理知识的宣教;定时翻身、按摩背部、肩颈部;定期用含漱液漱口及擦拭口唇,涂以甘油等润唇剂,以减轻口渴,口唇干燥;每日以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胃管,每次约30~50ml,观察引流液色、质、量;胃肠减压期间禁食禁水,须注药时,注药后需夹管30min,以免将药物吸出,影响疗效;咽干、喉痛可用凉开水漱口,痰液难咳出者,嘱其每日做深呼吸,可预防肺部并发症。满意请采纳

胃肠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常需放置多种管道以方便临床病情观察和治疗,因此,管道护理在胃肠外科护理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胃肠外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本文对胃肠外科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了探讨。选取了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2月期间接收的50例胃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人,一组为优质护理组,另一组为一般护理组,最后将两组所得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胃肠外科;优质护理;分层管理;基础护理;技术革新

胃肠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胃肠外科手术会对患者造成很大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痛苦和经济压力,在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也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优质临床护理,既可以帮助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又可以减轻其身体上的痛苦,帮其消除理顾虑,进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

1 资料与 方法

一般资料 在50例研究对象中,年龄为22~50岁,平均年龄在(±)岁,其中有32例为男性患者,18例为女性患者。胃肠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直肠癌、胃部肿瘤、胃穿孔、十二指肠穿孔等,均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优质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一般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一般护理服务。

方法

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 随着我院责任护理模式的改进,护理 规章制度 也得到进一步完善。近来分层管理模式正为医院各部门广泛关注和运用,使医院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护理服务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因此,医院应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2]。首先要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具体的服务内容;重新建立分层培训管理机制,结合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级别的不同对其培训目标、内容和计划做适当的安排,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工作能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时的检查、考核和评估,对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有欠缺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指正,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护理服务如舒适的休息环境、严格卫生的治疗器械、与患者适当的沟通等等。对于入住到医院的胃肠患者,首先要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卫生的病房,向其宣传和普及护理知识以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在患者的床边,尤其是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建立流动式的护理工作站,加强护理流动车的巡逻检查工作,可以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多个流动输液架,方便手术后的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帮其缓解心理上的顾虑,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心,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等等。

加强技术革新 由于胃肠疾病和容易导致患者及其周围的人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加强胃肠护理技术的革新是十分必要的[3]。如对于结肠癌患者来说,手术后使用的人工肛门会给其带来严重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适,粪便很容易污染到造口周围的皮肤,发出异味,并容易产生由于感染导致的并发症。此外,由于恶劣的气味和不忍直视的画面,让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害怕被家人和朋友嫌弃、厌恶,有些患者还对癌症和死亡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良好、完善的护理技术,并加强及时更新,利用先进的护理技术尽量为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增大痊愈的速度。

2 结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小组中,有18例患者取得显著效果,5例患者效果较明显,2例患者的效果一般;在一般护理服务小组中,有8例患者的效果显著,12例患者效果较明显,5例患者得到的护理效果一般。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3 讨论

笔者认为,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点。平等对待健康人、残疾人和疾病患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服务;将护理、生理和心理护理的服务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把护理服务的科研、管理、对策、环境和效果作为一个整体;将治疗前、治疗时、治疗后的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时间上的整体。

在我院肠胃外科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使患者的医疗环境得到了大程度的改善,硬件设施的舒适度也有所增强。临床护理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同时的促进与维护。除了要帮助患者消除身体上的痛苦外,还要对其进行心理、精神上的安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其社会需要,同时通过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获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4]。

本次调查研究是严格按照优质护理的服务计划进行的,并根据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患者的实际病情细化工作环节、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护理技术的革新,使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患者及其及其家属的满意率。

4 结语

在本次胃肠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过程当中,笔者获益匪浅,得到深刻的认识。胃肠外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都是相对复杂的,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素质上都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优质护理服务达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在掌握最新护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已获得良好配合。医护人员的优质护理服务,加上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配合,一定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骆菊英,朱慧琴,罗庆玲.优质护理在胃肠外科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6:419.

[2]严娜萍,任品芬,王品楠.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6:77-78.

[3]陈敏.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224-225.

[4]王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减少护患纠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1127-1128.

【关键词】外科;胃肠减压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0254―01

护理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 措施 ,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床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共进行胃肠减压术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年龄17―80岁,平均58岁。肠梗阻40例,胃癌5例,胰腺炎12例,胆石症8例。

胃肠减压方法先将患者充分准备后,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胃管,用液体石蜡油充分润滑全管后,将胃管从一侧鼻腔轻轻地、均匀地插入患者的胃内,边插边瞩其吞咽,同时耐心地告之不要紧张,要放松。待插入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

2 护理

置管前 普外科患者均为清醒患者,所以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向患者说明胃肠减压的重要性

说明置管过程中不适,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告知患者如何配合及配合的重要性。

置管中

充分润滑胃管:润滑的长度为需要的插入的长度。插管中,病人若出现恶心,应暂停片刻,嘱做深呼吸或吞咽动作,随后迅速将胃管插入,以减轻不适。插入不畅时,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提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对清醒病人插管,由于患者恐慌,加之疾病带来的痛苦,有时不�与医务人员配合,所以成功率可能会降低。根据我科临床可采取口含温开水或石蜡油使患者唾液分泌增多,促进吞咽动作,有时也可坐起插管。插管时先将胃管与鼻孔平行插入2cm后改呈60°角,继续插入至鼻咽部,约插入15cm后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紧贴胸壁,以增加咽喉部弧度,使胃管顺利通过咽喉部进入食管。此时嘱患者边吞咽边将胃管缓缓插至所需长度后固定。

检查胃管是否通畅的方法:

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

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无气体逸出,如有大量气体逸出,表明误入气管;

用注射器从胃管注入10mL空气,同时用听诊器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音。然后,用注射器抽尽胃内容物,以胶布固定在鼻尖部,接上胃肠减压器。

胃管固定方法:传统的固定方法因受出汗、胃管重力影响,固定的胶布�脱落,经改良后的胶布固定法克服了以上缺点,大大减少了胃管因固定不当而脱出的机率。方法是首先将固定处管周的石蜡油和病人鼻梁上的油渍用纱布擦净,用3m贴剪成碟翼状备用,将剪好的胶布头部固定于鼻梁上,胶布两翼分别缠绕于胃管上,一般每日更换一次,汗液分泌物浸湿胶布后应及时更换。

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观察胃液颜色,判断有无出血情况,如有鲜红色液体引出,说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及时通知医生。观察胃液的量,判断吸出量是否过多而影响水电解质平衡。应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及速度,若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应与医生联系,及时纠正。

基础护理在置管期问,随时评估病人口腔黏膜的损伤、溃疡、感染及咽部不适情况作好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定时清洁鼻腔;长期使用胃管病人,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改变胃管置人部位,避免胃管压迫鼻腔黏膜或软骨,引起鼻孔黏膜溃疡或坏死。加强呼吸道理保持适宜的病室温湿度,一般温度为18―20度,湿度为5O一70%,经常协助病人拍背咳嗽、做深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3]。

拔管的护理肠蠕动恢复,肛门有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胃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屏气,先缓慢往外牵拉,当胃管前端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以减少刺激。拔出胃管后,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3 胃肠减压管脱出的原因:留置胃管是普外科术后各种引流管中最不适的引流管。

对于神志清楚的部分患者由于对鼻胃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之承受着病痛和疾病带来的心理冲击,不能耐受鼻胃管所带来的咽痛等不适,情绪急躁将胃管强行拔出。

护理:①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及应有的不适,稳定患者的情绪。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②留置胃管期间,向鼻孔处滴石蜡油,每日1次。减小胃管与鼻黏膜的磨擦,减少不舒适感。

固定不牢,自行脱出主要原因:①鼻胃管固定不妥,胶布成为活环。传统的方法是将胶布绕管缠绕360°,然后交叉粘贴在上唇面颊部。缺点是缠绕鼻胃管的胶布�受鼻涕浸湿,形成活环,上唇面颊分泌的油渍�造成胶布失去粘性而脱落。②鼻饲治疗或胃管内注药时因操作不当或病人不注意或活动时均可导致鼻胃管脱落。

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 鼻饲治疗时由于患者不遵守医嘱自行调节加大胃管营养液的滴速,或鼻饲物过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营养液倾倒入胃,引起胃部不适引起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同时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少,当鼻胃管被药物、黏稠的胃液、食物残渣等堵塞造成不通时,胃肠道的积气积液不能排出,造成胃肠道的逆蠕动,鼻胃管和胃内容物一同呕出。

4 预防对策

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关心体贴,耐心解释病情,讲述鼻胃管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鼻饲对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和营养状�的作用以及经胃肠道用药安全性和经济性。对于昏迷病人护士应向家属讲解,以取得配合,做好监护避免将鼻胃管自行拔出。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避免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

做好胃管知识的健康 教育 为了保证宣教效果,应在插管前、后多次宣教。在插胃管前宣教时,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留置胃管的意义和脱落的危害,胃管固定方法及如何防止胃管拔出。通过宣教,引起患者的重视,掌握在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时动作宜缓慢,不要突然变换体位,不要牵拉胃管。在发现或无意识中将胶布抓脱落时,及时按信号灯让护士重新固定。

加强巡视特别是加强夜间巡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解决。对意识障碍患者,在无护士专人护理的情�下,进行适当和有效的约束,防止无意拔管。 护理操作中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大家去思考,去反复的推敲,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死板的,其实每一项操作都会有人性化护理穿插与整个操作当中,就需要大家去努力,增强病人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5 体会

胃肠减压在普外科是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等手术患者术前都要留置胃管。所以护理人员要熟悉局部解剖和操作方法,力争插管顺利,减压通畅。不断 总结 经验 ,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经常巡视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建芳_夕 科胃肠减压的临床护理及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3卷第1期

[2] 郭桂芳姚兰_夕 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论文消化性溃疡病总结

自从Heidenhain(1870)在狗胃腺上皮发现一种与铬盐具有很强亲和力的细胞,并命名为亲铬细胞。Kultschitzky(1897)将之描述为基底颗粒细胞。Ciaccio(1907)称它们为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即EC细胞。在长达120余年间,众多的研究者,发表了难以计数的文章,提出了众说纷纭的主张,却未得到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在组织学上这群细胞乃单个地分布在其它上皮细胞之间,不同类型的细胞互相混杂,分泌途径各异;在生化学上这群细胞的分泌量有限且与其它分泌物互混,无法收集以进行提纯或定性;在方法学上没有特异的组织学或或细胞学方法去证明它们的颗粒物质的确切性质;在功能学上它们互相作用,生理观察受到限制,不能用切除方法去观察在失去某种细胞时所产生的疾病情况。直至1952年Erspamer等确定EC细胞颗粒中含有5-羟色胺,1969年Salcia 等在Wiesbaden根据电镜下分泌颗粒的形态和细胞的生化特点,如嗜银、亲银等性质,第一次对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分类,特别在进入七十年代,由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细胞所含的肽类物质的不断发现,先后于1973后在意大利的Bologna,1977年在瑞士的Lausane,1980年在美国的Santa monica对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根据其超微结构特点,分泌颗粒形态、大小和所含激素种类做了进一步分类。目前已分类有18种细胞,含有11种肽类和2 种胺。细胞的命名,有的是来自传统名称,有些是根据年含肽类物质的英文字头或缩写。下面仅就胃内几种分泌细胞做简要介绍。 细胞 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McGuigan(1986)在猪胃的幽门腺区证明了肋泌素的存在,并名命为胃泌素细胞(G细胞)。胃泌素细胞在人分布于胃幽门腺中1/3或稍深处的上皮内。光镜下,用Grimelius银法染是嗜银的,并认为是铅苏木精阳性细胞。电镜下,G细胞含大量圆的膜包颗粒,呈中等嗜性。颗粒直径大小,各书记载颇有不同,在200~350nm、 200~400nm 、300mm 、80~300nm 、133~460nm 、151~400nm 或180~300nm之间。颗粒的中央常有一低电子密度比疏松的絮状中心,它与包膜之间有一薄的电子透明带。G细胞属于开放型的细胞,细胞顶端以一个带有微绒毛的顶突伸到腺腔,它可能对来自腔内的刺激做出反应。G细胞可因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而分泌,也可受神经和血液成分的调节。到目前为止,没有专一的常规的组织学或组织化学反应可用于证明G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唯一选择性地证明G细胞的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它的缺陷,如很多胃泌素抗体与胆囊收缩素有交叉反应。 G细胞靠胞吐过程释放胃泌素。首先分泌颗粒的包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继而由合并膜出现开口,经此释放颗粒内容到细胞外间隙。有证据表明,G细胞不仅可从细胞的基底或侧面释放其产物,还可从细胞的顶端释放产物到腺腔中去(1977)。据谓胃泌素除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以外,也存在于人的胃液之中。释放的胃泌素可以内分泌方式,通过血液循环传递起作用;可以旁分泌方式,通过细胞外间隙,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还可以外分泌(或腔分泌)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到胃腔内。但它在胃腔内将起什么样的作用,尚不清楚。 胃泌素最基本的作用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刺激胃和胰分泌酶;刺激胃、胰、肝和十二指肠腺分泌水和电解质;刺激胃(底、体)、小肠、结肠粘膜的生长;刺激胃、小肠、胰的血流;刺激下食道括约肌、胃、小肠和胆囊收缩;抑制幽门Oddi 氏括约肌的收缩;抑制小肠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细胞 是肠亲铬细胞的略名,占基底颗粒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在胃,分布于胃底腺、幽门腺和贲门腺粘膜区。光镜下颗粒具有亲铬性、亲银性和嗜银性。Falck-Hillarp法能发出强黄色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它含有5-羟色胺(5-HT)。电镜下,分泌颗粒直径可为200~300nm 、250~300nm 、300nm 和249nm大小。颗粒可为圆形、卵圆形、长条形、梨形、三角形、肾形、U形及常见的双面凹形等,外有包膜。5-HT含量少量颗粒多为圆形,嗜性弱;富含沙射影-HT时,颗粒呈多形性,嗜奥性强。颗粒内部有嗜奥性的小体或小粒。 胃肠道是-HT最大的储存库,在人约有90%的5-HT存在于胃肠EC细胞之中,小量存在于肌间神经丛、纵行肌和神经内。人的很多生理、病理过程,均有5-HT参加。主要作用于血管及胃肠道的平滑肌。对血管的作用,因剂量及血管的部位不同而异,收缩血管是主要作用。对骨骼肌血管主要是扩张作用。对胃肠道的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能使小肠蠕动显著加强。做为内脏性的神经递质,5-HT影响胃肠平滑肌功能的神经调节,亦可以直接作用于肠系膜血管平滑肌,或通过内脏神经影响胃肠的血流。有报道指出,5-HT可刺激胃和结肠粘液的产生和释放,5-HT可抑制胃酸分泌,抑制生长抑素的释放。但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泌素分泌的报道尚存在矛盾,有待今后的证实。 细胞 即肠亲铬样细胞,主要分布在胃底腺,多见于腺的底部或体部,很少在颈部。细胞属于闭合型,顶部不达腺腔表面,常埋在壁细胞和主细胞之间,基底面紧贴于基膜上。ECL细胞体积较小,形态不规则,呈强嗜银性。电镜下可见直径约在250nm 或450nm的空泡状颗粒,内有一高度暑奥核心,后者与包膜之间的间隙很小。新近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ECL细胞分泌颗粒中有组织胺存在。一般认为ECL细胞的肥大细胞以旁分泌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间隙,随细胞处液扩散到附近的靶细胞而起局部调解作用,因为胃粘膜同也有很多组织胺酸,可以破坏组织胺。在生理情况下,组织胺完成其局部作用后,随即被组织胺酶所破坏。 在消化系统中,组织胺能刺激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分泌,能使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血管(平滑肌)松驰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值得提出的是,组织胺、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在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方面有相互加强的效应,其中组织胺起着关键性作用。倘使应用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可显著降低胃酸分泌,似可说明该拮抗剂在治疗和预防高酸性溃疡有良好的疗效的机理。 细胞 在胃可见于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因其形态很近似胰岛中的D细胞而得此命名。光镜下用Grimelius 法及Sevier-Munger法颗粒呈阴性或弱反应性,而用Davenport 法及Hellman-Hellerstrom法呈阳性。电镜下颗粒较大呈圆形,直径可在142~427nm 、200~400nm 、260~370nm、300~400nm、350nm之间。颗粒内容均匀、中等电子密度和弱嗜奥性,包膜通常是紧紧地靠到中心。在不同各属之间,颗粒的大小、外貌和电子密度可以明显不同,在大鼠是十分的小而在人则比较大。 在胃底,D细胞具有典型的内分泌细胞形态,不与腺腔直接接触,属闭合型。在胃窦部的D细胞则属开放型,顶端突起可达腺腔。据谓这些细胞可直接受腔内因素(包括pH)的影响。D细胞的基底部常伸出一个或数个与基膜平行的长突与相距一定距离的其它内、外分泌细胞相接触。在胃窦部的D细胞突起可终止到G细胞和EC细胞,而胃体或底部的D细胞突起可终止到壁细胞和其它上皮细胞。基于这中形态特点,人们曾设想D细胞将分泌物释放后,通过旁分泌途径只在局部影响靶细胞。但也有人报道它也有内分泌激素的作用。 D细胞从形态上虽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直至1975年才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认它含生长抑素。至今已明确生长抑素可抑制多种调节肽的释放,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催乳激素、胃泌素、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多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肠抑胃素、肠高血糖素等。此外,还能抑制胰酶、胃酶和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等多种胃肠功能。 细胞 1967~1972年间很多研究者曾在胃底腺和幽门腺深处,观察到一种含中等嗜奥性致密核心和包膜之间有菲薄而清楚间隙的小圆颗粒(约150nm直径)的细胞。由于它于胰D细胞近似,但银反应(Grimelius法阳性)与D细胞不同,而被命名为D1细胞。电镜下,颗粒的大小为71~178nm 、150nm 、160nm 、140~190nm、 180~200nm不等。最初Capella 和Polak(等1976)称这种细胞为H细胞。目前已否定了早期认为D1细胞含血管活性肠肽样物质(VIP样物质)的主张,已证明VIP仅在神经系统中存在。小林等新近指出,Solcid等人发表的论文所说的D1细胞,并非单一型的细胞,可能把所谓M细胞(M0细胞)也包括到里面了。M细胞的颗粒直径为186nm或150~250nm,相当于在人十二指肠和空肠所见到的I细胞。后者的分泌颗粒直径为150~250nm、250nm,据谓能分泌CCK-PZ(胆囊收缩素-胰酶素)。因之,D1细胞是否是单一的类型?它分泌哪种肽类激素尚不明了。 在胃,除上述几种内分泌细胞外,还有P细胞和X细胞。P细胞仅在正常人胃窦处有少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的类癌病例中,P细胞常可大量出出。P细胞的分泌颗粒很小,直径约为120nm,圆形,有淡晕。据谓P细胞分泌的蛙皮素,对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的分泌有明显刺激作用,因而间接地促进胃酸、胰酶等的分泌,故推测溃疡的产生可能与P细胞增多、蛙皮素增加有关。X细胞,分布于胃体粘膜中,数量很少。颗粒呈中等大小(约定50nm),圆形,电子致密,有包膜紧密包绕,作用至今不清。 近年,应用生化学与免疫组化方法,还发现胃抑胃素、球抑胃素、迷走抑胃素等。它们的生化性质、生理作用和相关的内分泌细胞等尚无一致意见,目前只称与各候补激素相关的内分泌细胞有“某物质样免疫反应细胞”。

我们都知道反酸烧心胃灼热,胸口疼,长期咳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它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咽炎鼻炎中耳炎,可以说是累积多个器官的慢性病,我们在治疗上面,如果有食管裂孔疝是建议做手术治疗,关于关于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手术治疗方法,这里给大家大致讲一下。 很多地方还在做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这个也是世界主流手术,为什么这样做呢?很多人因为食管裂孔疝造成了胃食管反流,所以需要解决食管裂孔疝的问题,在食管裂孔疝修补之后,由于很多人长期反流,贲门也已经松弛了,如果把食管裂孔疝解决了,贲门松弛没有解决,大概还有一半的病人会出现反流的表现,所以加一个胃底折叠术,用胃底包着食管下端一圈或者四分之三圈,来增加贲门的抗反流能力。 这个原理非常好,非常科学,但是忽略了胃的感受。因为胃底折叠做完以后,会改变人体的解剖结构,有些人会影响胃的功能。目前我们也有拆掉的胃底折叠,这些人原来确实有食管裂孔疝、严重的反流,做了这个手术后,症状不仅没有解决症状反而加重了,因为这些患者的胃功能不好,折叠以后又影响胃的功能,所以适得其反了。 所以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建了一种新的术式,是食管裂孔疝修补+副段食管延长+His角重建。人体有很多抗反流屏障和机制,如果你贲门功能已经缺失了怎么办?我们增加其他抗反流机制的功效,来弥补、代替贲门的功能。这些机制包括副段食管,因为正常人的腹腔是正压,胸腔是负压,副段食管越长,腹腔的正压压在食管,腹腔食管的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大,压闭食管以后,贲门就关闭了、不反流了。 再一个说His角,His角是食管和胃底之间形成的夹角。正常人是个锐角,锐角有了以后,人吃完饭后胃底就会充盈扩张、胃的压力会增高,它就会靠近食管的下端,就会压迫贲门来抗反流。我们把His角加强以后,胃底就缝在食管的侧壁上,不管吃饭不吃饭,胃底力量一直在压闭食管下端,所以增加了这两个机制来抗反流,目前我们已经做了1000多例,一年内术后反应效果非常好,新术式降低了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腹胀、腹泻的概率和程度,恢复期更短。 我们发表的论文,有兴趣想详细了解的可以搜索看一下。有任何胃食管反流病手术的相关问题,可以留言或私信我,看到会回复。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有关溃疡型结核病的论文

大家好,今天是没人关注的深空小编忍着寂寞给大家说资讯。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生物医学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经FDA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可以修复肠道上皮的通透性缺陷。溃疡性结肠炎大约影响一百万美国人,是大肠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结肠壁发炎且渗漏。类风湿关节炎影响着超过200万美国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关节。这项研究是第一个显示托法替尼的药物,它通过纠正炎症中出现的缺陷对肠内衬细胞具有直接作用。到目前为止,托法替尼对肠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UCR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教授,发表在《炎症性肠病》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Declan McCole说:我们的工作使我们更加了解这种药物如何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我们现在更好地了解了该药物在肠道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方式。McCole解释说,肠道通透性的增加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并且在促进炎症中起关键作用。他的团队在人体肠上皮细胞系以及类器官或类结肠中测试了托法替尼,这些类器官来源于从人类受试者中分离出的原代人结肠干细胞-主要是接受选择性结肠镜检查以筛查结肠癌的患者-发现托法替尼已修复两者均引起炎症性渗透性缺陷。上皮是衬在消化道内的薄层。胃肠道上皮由细胞之间的间隙组成,使它们选择性渗透,并提供屏障,阻止病原体,毒素和抗原进入肠道,同时吸收营养。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这种上皮渗透性变得渗漏,使细菌产品进入肠道,营养物质和水渗出。反过来,这会触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液流失和腹泻。麦考尔说:我们发现托法替尼可以修复肠屏障的渗漏。特别是,它可以修复由干扰素-引起的肠道上皮通透性缺陷,干扰素-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的炎性细胞因子,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靶向特定分子,该药物抑制了由炎症激活的途径,麦考尔实验室成员,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生计划的研究生,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安妮卡萨伊克-贝塞拉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托法替尼不仅像最初想到的那样作用于免疫细胞,而且可以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而上皮细胞是维持肠屏障功能的关键因素。McCole实验室的重点是PTPN2,它是一种蛋白质编码基因,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该基因突变导致其丧失功能的个体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增加。McCole的研究小组是第一个鉴定PTPN2通常有助于保护肠内衬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研究小组。McCole说:具有PTPN2功能丧失突变的患者预计会出现肠道漏气。我的实验室没有试图修复PTPN2,而是成功地抑制了该基因功能丧失突变的某些后果。Sayoc-Becerra解释说PTPN2使与tofacitinib相同的信号通路失活。欲要知晓更多《药物减少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肠道渗漏》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论文关键词: 结核病;化学治疗;药物

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基础,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当数链霉素(SM)。它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后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并可暂获痰菌阴转。对氨水杨酸(PAS)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SM加PAS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1]。发明异烟 肼 (INH)后,有人单用INH和联用INH PAS或SM进行对比治疗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2]。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即SM INH 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PAS替换为乙胺丁醇(EMB)或氨硫 脲 (TB1),俗称“老三化”[3]。70年代随着利福平(RFP)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吡 嗪 酰胺(PZA)的重新认识,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4,5]。当人类迈入2000年的今天,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 喹 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

一、利福霉素类

在结核病的化疗史上,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随着RFP的发现,世界各国出现了研制本类新衍生物的浪潮,相继产生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物,但杀菌效果都不如RFP,RFP仍是利福霉素类药物中最经典的抗结核药物。

1.利福布丁(rifabutin,RFB,RBU):RBU对RFP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低的(< μg/ml),而对RFP耐药菌株的MIC明显增高(~ μg/ml)。此结果显示RFP与RBU存在交叉耐药;这么宽的MIC范围,又提示RFP耐药菌株对RBU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敏感比例高达31%。在MIC< μg/ml的结核分支杆菌株,或许可把RBU考虑为中度敏感[6]。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RBU也有其不足之处。如RBU的早期杀菌作用不如RFP[7],可能与其血浆浓度低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RBU口服剂量300 mg 4 h后的峰值浓度仅为 μg/ml,比同剂量RFP的峰值约低10倍。究其原因,可能与RBU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血清蛋白结合率均低有关,前者只有12%~20%,后者仅为RFP的25%。

临床上已将RBU试用于不同类型的结核病人。香港胸腔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同时耐INH、SM和RFP的结核病患者中,RBU和RFP的效果几乎相等[8]。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对鸟分支杆菌复合群有明显的作用。

2.苯并恶 嗪 利福霉素-1648(KRM-1648):苯并恶 嗪 利福霉素-1648属于3-羟-5-4-烷基 哌 嗪 ,为苯并恶 嗪 利福霉素5种衍化物之一。本品比RFP的MIC强16~32倍。小鼠实验结核病治疗结果显示:单剂KRM-1648 3 mg/kg的疗效明显优于RFP 10 mg/kg,与HE联用亦比RFP HE疗效佳。KRM-1648和其它利福霉素类的交叉耐药也必然是一问题,但纲谷良一[9]认为:由于KRM-1648比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即使结核分支杆菌对RFP具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

最近芝加哥的一份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KRM-1648、RBU和RFP这三种相类似的药物均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无效[10]。

3. 利福喷丁(rifapentine, DL473, RPE, RPT):RPT又名环戊基 哌 嗪 利福霉素,于1976年由意大利Leptit公司首先报道,我国紧跟其后于1977年就已着手研制,并在1984年应用于临床。该药为RFP的环戊衍生物,据Arioli等[11]报告,其试管中的抗菌活力比RFP高2~10倍。本品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并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中,以肝脏为最高,其次为肾、脾、肺及心脏,在脑组织中也有分布。人口服后4 h即达血浓度高峰。RPT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99%,因此组织停留时间长,消除半衰期时间亦较RF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

我国使用该药替代RFP对初、复治肺结核进行了对比研究,每周顿服或每周2次服用RPT 500~600 mg,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病变有效率和空洞关闭率与每日服用RFP组相比,疗效一致,未见有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本药不仅有满意的近期效果,而且有可靠的远期疗效[12]。由于RPT可以每周只给药1~2次,全疗程总药量减少,便于督导,也易为病家所接受。

二、氟 喹 诺酮类(FQ)

第三代氟 喹 诺酮类药物中有不少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对非结核分支杆菌(鸟胞分支杆菌复合群除外)亦有作用,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对氟 喹 诺酮产生自发突变率很低,为1/106~107,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用对象。

氟 喹 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优点是胃肠道易吸收,消除半衰期较长,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容积大,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这类化合物抗菌机制独特,通过抑制结核分支杆菌旋转酶而使其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氟 喹 诺酮在肺组织、呼吸道粘膜组织中有蓄积性,浓度均超过结核分支杆菌的MIC。感染部位的组织浓度对血药浓度的比值较正常组织中高,在痰、支气管粘膜、肺等组织的药浓度/血清浓度为2或更高,显示了对肺结核的强大治疗作用。

1.氧氟沙星(ofloxacin, OFLX):OFLX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2 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 μg/ml,在下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OFLX有在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OFLX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也无 拮 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13]。

OFLX的临床应用已有若干报道,尽管人体耐受量仅有中等程度抗结核作用,但不论对鼠实验结核或人结核病治疗均有肯定疗效。现在香港将OFLX与其它可供使用的配伍药一起,常规用于少数耐多药的慢性肺结核病人[8]。

我院采用含有OFLX的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获得了痰菌培养2个月阴转率50%、3个月62%以及6个月75%的可观效果。厂家推荐的用于治疗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剂量为400 mg 2次/日。有人对22例单用OFLX 300 mg/d或800 mg/d治疗,持续9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耐受良好,并显示较大的剂量效果较好[6]。多次用药后,血清或各种体液中无临床上明显的蓄积作用,有利于肺结核的长程治疗。人体对OFLX的最大耐受量为800 mg/d,我院选择的经验剂量为300 mg 2次/日。

2.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LX, CIP):CIP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 拮 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也还不多。CIP因胃肠吸收差,生物利用度只有50%~70%,体内抗结核活性弱于OFLX。基于上述因素,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3.左氟沙星(levofloxacin, DR-3355, S-OFLX, LVFX):1986年开发的LVFX为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菌活性要比D型异构体大8~128倍。在7H11培养基中,LVFX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50、MIC90均为 μg/ml。在7H12培养基中对敏感菌及耐药菌的MIC为~1 μg/ml(MBC1 μg/ml,),比OFLX强1倍。与OFLX一样,LVFX亦好聚集于巨噬细胞内,其MIC为 μg/ml(MBC是2 μg/ml),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两者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它们抗DNA旋转酶的活性不同有关[14]。

LVFX口服吸收迅速,服药后1 h血药浓度达 μg/ml,达峰时间(±) h。服用LVFX 4 h后痰中药物浓度平均 μg/ml,高于同期平均血液药物浓度 μg/ml,证明本品在体内吸收后渗透入支气管-肺屏障的浓度极高。而且,该药的副反应发生率只有。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抗结核药间的协同作用[15],使LVFX正逐步替代O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4.司氟沙星 (sparfloxacin, AT-4140, SPFX) 与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LMLX):SPFX是现行氟 喹 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SPFX的MIC为 μg/ml,MBC μg/ml,较OFLX和CIP强2~4倍,亦优于LVFX。采用SPFX 50 mg/kg(仅相当于OFLX的1/6)就完全能够控制鼠结核病,临床上为达到最佳治疗结核的效果,宜采用400 mg/d。但SPFX对脑脊液的渗透有限,单次口服200 mg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低于或 mg/L。

LMLX对结核分支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它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用于抗结核的剂量为400 mg 2次/日,如治疗超过一个月的患者可改为400 mg 1次/日。Primak等对43例初治肺结核用本药或RFP联用其它抗结核药进行疗效对比,3个月的痰菌阴转率不逊于RFP组。

SPFX与LMLX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一样,因光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MXFX, Bay12-8039):MXFX因附加的甲基侧链可增加抗菌活性,属第三代 喹 诺酮药物。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为 mg/L,虽体外活性大致与SPFX和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相当;体内如在鼠实验结核中,克林沙星无活性,而MXFX的杀菌力较SPFX更高[16]。MXFX对治疗结核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尽管上述氟 喹 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结核作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RFP相提并论[17]。由于氟 喹 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的软骨发育,对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原则上暂不考虑用于这二类人群。

三、吡 嗪 酰胺

PZA是一种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后来对它的杀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Mitchison[18]的新推论,虽治疗开始时病灶内大多数细菌存在于细胞外,但当其中某些菌引起炎症反应使pH下降,部分细菌生长受抑制,此时PZA较INH更具杀菌作用。所以在短程化疗开始的2个月中加用PZA是必需的,可以达到很高、几乎无复发的治愈率。目前国外正在研制新的吡 嗪 酸类衍化物[20]。

四、氨基糖苷类

1.阿米卡星(amikacin,AMK):卡那霉素由于它的毒性不适合于长期抗结核治疗,已逐渐被AMK所替代。AMK在试管中对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高效杀菌药,对大多数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为4~8 μg/ml。肌注 mg/kg(相当于 g/50 kg),1 h后平均血的峰浓度(Cmax)为21 μg/ml。美国胸科学会(ATS)介绍的肌注和静脉滴注的剂量均为15 mg/kg[6] ,并将AMK列入治疗MDR-TB的主要药物中。

尽管AMK的耳毒性低于卡那霉素,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监测该药的血浓度以确保剂量足够但不过高。具体做法可考虑每月测定一次高峰血液药物浓度,推荐峰浓度(静脉注射30 min后,肌肉注射60 min后)为35~45 μg/ml,可据此进行剂量调节。如果患者年龄在60岁或以上时,需慎用,因为AMK对年老患者的肾脏和第八对听神经的毒性较大。

2.巴龙霉素(paromomycin):巴龙霉素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osus)的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研究认为它具有抗结核作用[19]。Bates[20]则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并用于MDR-TB。

五、多肽类,结核放线菌素-N(tuberactinomycin-N,TUM-N;enviomycin,EVM)

结核放线菌素-N的'抗结核作用相当于卡那霉素的1/2,它的优点是对肾脏和听力损害比紫霉素和卡那霉素低。鉴于此药对耐SM或KM菌株有效,可用于复治方案。常用剂量为1 g/d,肌肉注射,疗程不超过3个月。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密切观察下肌肉注射结核放线菌素-N 1 g/d 14个月,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副反应。

六、氨硫 脲 衍生物

较引人注目的是2-乙酰 喹 啉 N4吡咯烷氨硫 脲 ,MIC为 μg/ml,优于TB1。国内单菊生等报告的15种氨硫 脲 衍生物有4种具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MIC范围在~ μg/ml之间,其中以乙 烯 基甲基甲酮缩TB1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为著。

七、吩 嗪 类

这是一类用于麻风病的药物,近年来也开始试用于耐药结核病,其中对氯法齐明(氯苯吩 嗪 , clofazimine, CFM, B663)的研究最多[21]。CFM是一种吩 嗪 染料,通过与分支杆菌的DNA结合抑制转录而产生抑制分支杆菌生长的效果,对结核分支杆菌和牛分支杆菌的MIC为~ μg/ml。一般起始剂量为200~300 mg/d,当组织饱和(皮肤染色)时减为100 mg/d。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与β干扰素合用,可以恢复由结核分支杆菌25片段引起的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的抑制作用,从而成为吞噬细胞的激发剂,属于免疫治疗的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单纯化疗的范畴[22]。CFM可引起严重威胁生命的腹痛和器官损害,应予以高度重视[23]。

有人报道,在11个吩 嗪 类似物中有5个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等于或优于CFM(MIC90≤ μg/ml),其中以B4157最强(MIC90为 μg/ml),但仍在进一步研究之中[21]。

八、β内酰胺酶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结核分支杆菌也产生β内酰胺酶,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在单用时并不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而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使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免遭破坏[24]。当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不耐酶的广谱半合成青霉素联合使用时,能大大增强这类青霉素的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其中的最佳联用当数氨 苄 西林或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的等摩尔复合剂[25]。一项27株结核分支杆菌的试管实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单用时的MIC>32 mg/L,而与克拉维酸联用时MIC下降至4~11 mg/L,效果增加了2~7倍。这类代表性的复合剂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奥格孟汀,augmentin),氨 苄 西林-克拉维酸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特美汀,timentin)[26]。值得注意的是,氨 苄 西林加丙磺舒远远高于氨 苄 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时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90。如单用氨 苄 西林口服 g后的血清峰值为18~22 mg/L,加用1 g丙磺舒后可上升至25~35 mg/L。

由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很难穿透 哺 乳动物的细胞膜而进入细胞内,有可能限制这类药物抗结核治疗的效果[27]。目前,这类药物的抗结核研究还限于实验阶段。

九、新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的是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RXM, RU-28965),与INH或RFP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其它还有甲红霉素(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CAM, A-56268)和阿齐霉素(azithromycin, AZM, CP-62933),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28]。

十、硝基咪 唑 类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5-硝基咪 唑 衍生物作为新的抗结核药物具有相当好的开发前景。此类药物中的CGI-17341最具代表性,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优于SM,可与INH和RFP相比拟,对结核分支杆菌的敏感菌株的MIC为~ μg/ml。实验动物中该药对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小鼠的半数有效量(ED50)为 mg/kg,而INH和RFP的半数有效量分别为(~)和(~) mg/kg。其疗效与剂量显著相关,20、40、80 mg/kg的生存时间分别为(±) d、(±) d和(±) d。但是,5-硝基咪 唑 衍生物的抗结核研究尚未应用于临床。

十一、吩噻 嗪 类

吩噻 嗪 类中的氯丙 嗪 在早期的文献中报告能改善临床结核病,其浓度为~ μg/ml时能抑制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并增强SM、INH、PZA、RFP和RBU对抗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该类药物中的 哌 嗪 衍生物三氟拉 嗪 (triluoperazine),也有与之相类似的效果。

十二、复合制剂

抗结核药物复合制剂的研制主要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增加药物的杀菌效果。复合制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一般是两药复合,也有三药复合的情况。部分复合制剂的药效仅仅是单药累加效应,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另一部分则不仅提高了依从性,也起到了增进药物疗效的作用。

在众多复合剂中,力排肺疾(Dipasic)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品种,它以特殊方法将INH与PAS分子化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力排肺疾较同剂量INH的效果高5倍,亦明显高于以物理方式混合的INH加PAS,而且毒性低、耐受性良好、容易服用、耐药发生率低。近年来,国内已开始自行生产这类制剂,如结核清、百生 肼 、力康结核片和力克肺疾等。

力排肺疾的临床应用有两大趋势,一是用于耐药结核病,二是用于轻型儿童结核病。用于耐药结核病的理论依据是:自从短程化疗问世以来,临床上已很少使用PAS,可望结核分支杆菌对PAS有较好的敏感性;再就是二药分子化学结合而产生的增效结果。力排肺疾服用方便,毒副反应少,更适合于儿童结核病患者。

其它复合剂型还有卫肺特(Rifater,HRZ)和卫肺宁(Rifinah,HR),这些复合剂只是物理性混合药物,本质上和组合药型类似。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剂的头8周痰菌阴转率为87%,高于单剂联合的78%;副作用前者为,低于后者的,但也有副作用以前者为高的报道;使用上复合剂较单剂联合更方便,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可接受性[29]。

以上虽罗列了数大类药物在抗结核研究方面的进展,但应该认识到这些只不过是抗结核药物研究重新开始的序幕。因开发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既需要财力和时间,还要评估其在试管和临床试用的效果,并非易事。从前一段时间看,由于发达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已经下降,而且认为已经有了有效的抗结核药物,而发展中国家无能力购置昂贵的药物,这些都是为什么尚无治疗结核病新药问世的一些理由。由于目前伴有HIV感染的结核病发病率增加和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的出现,以及预料今后耐RFP菌株的发生率将会增高,所以导致急需迅速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抗结核新药的研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实验室,已经从过去10年基本静止状态发展到一个活力相当大的时期。虽然Hansen疾病研究实验室筛选了可能用于抗结核的近5 000种化合物,但还没有发现高质量的化合物,而且该项目的因素评估工作还需要数年之久。何况即使在实验室初步证实有效的药物,用于人体是否有效和足够安全,尚待揭示,可谓任重道远。抗结核药物研究除直接开发新药外,还要认识到随着靶向释药系统的发展,利用脂质体或单克隆抗体作载体,使药物选择作用于靶位,增加药物在病变局部或细胞内的浓度,以改进疗效。文献早已报道了脂质体包埋的INH和RFP对鼠实验结核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人以携有吞噬刺激素(tuftsin)的RFP脂质体治疗实验鼠结核病,每周2次,共2周,使小鼠肺脏活菌数下降的效果比游离RFP至少强2 000倍,其疗效非同一般。目前脂质体虽尚无制剂上市供临床应用,但为今后提高难治性结核病的疗效、降低副反应,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由此来看,未来结核病化疗的研究重点将仍在于寻找更为高效的杀菌剂或(和)灭菌剂,进而减少服药数量和服药次数、缩短化疗疗程、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 索引序列
  • 溃疡性结核病护理论文
  • 溃疡性结肠病论文
  • 消化性溃疡病病人护理论文
  • 论文消化性溃疡病总结
  • 有关溃疡型结核病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