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护理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士与病人两方面,它既要研究护理情境下“病人”的心理活动,又要研究“护士”的心理活动,二者均不可缺。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紊乱,病人大都存在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情况。因此,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沟通,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病人紧张的心情得到松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恰当地医疗和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因人而异,势力利导,进行心理护理。护士首先要十分注意自身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护理人员的严格要求。
1、在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几点
尽职尽责,态度和蔼做事认真负责,做到体态语言优美,面部表情平和易亲近,发自内心的为病人做实事,尽可能做到既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又考虑到技术操作的要求。
热心、积极、主动的搞好医、护、患三者关系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除了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外,还要尽可能让病人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如:天冷时给病人加条毛毯,弄个热水袋,对病人多句问候,多点关心,让病人感觉多点温暖。
多了解病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充当的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社会背景、经济状况都存在差异,躯体方面的任何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各类病人的心理变化差异很大。所以,护理人员应尽量对病人的家庭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病情、情绪状况等有所了解,这样就更能够促进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做好协助医生诊治、协调好医患关系在协调好医患关系之前必须先处理好护患关系,病人只有在充分信任你以后,才能够相信你所说的话、做的事,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采集到病人基本资料,更好的协助医生,帮助病人。从而促进医患、护患之间的关系。
做病人的知心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建立浓厚的感情,理解同情病人,换位思考,想想假如现在是自己的亲人来看病,自己怎么做才能让病人感觉最舒服、最满意。
细心做每一件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使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但是有些差错,有些事故,则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就必须靠医护人员的高度自觉性和慎独精神以及严谨的医德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既不违反各项操作的规范,又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利益着想[1]。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尽我们最大的能力给予病人多点关心,护理人员的举手之劳能在临床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俗话:“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其次,它能减少医患纠纷,在平时工作中确确实实做到细心周道,将心比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就能更容易地化解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再次,它可以减轻一些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些护理工作如:给病人翻身等一些非职业化的操作,患者家属完全可以替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家属便会自愿、主动地帮助护理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省护理人员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强度。最后,良好的护患关系还能够促进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医护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2]。所以,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采取恰当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而良好的生理状态,又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造成身心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疾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大大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金莲,石贞仙.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48.
[2]刘晓红.关于《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山西护理杂志,1998,(1).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运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精神科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即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护患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及其规律,护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患者的心理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不同的心理差异,来运用最佳的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征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疾病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屠丽君,刘玉成.精神神经科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精神心理卫生科,一提起这个题目,大家就会想到那些令人恐惧的精神病人。各种媒体对那些精神病人的描述也让人不寒而栗。我院精神心理卫生科成立于94年,而我在这里工作只有短短的五个月。问我有什么感受,工作了这段时间,真是个中辛苦,一言难尽。但我要用充满真挚的笑脸告诉大家,我爱我的工作,我爱这个特殊的科室,更爱每一个精神病人!因为就是这些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他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病症反应,有的发作起来对我们连踢带打,有的对我们这样的小姑娘简直就是一种流氓性的骚扰,给他们洗发臭的衣服是家常便饭,挨骂受气更是我们的工作内容。但当他们通过我们的医治和护理,病情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尽管他们大多数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对我们做过什么。可人性的善良,家庭般的温暖,病人与医护人员兄弟姐妹般的亲情,这在任何科室都无法体会。绝大多数病人,刚入院时,对医护人员是相当排斥的,但我们的宗旨是“视患者如亲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业形象,使每一位病人感到温暖和亲切。”这样才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保持护患关系的和谐健康。这种和谐的护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对我们敞开心扉,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更快地恢复健康。说实话,刚把我分到精神心理卫生科,我也有过想法,并不是愿意在这个科室长期干下去。 :淘金者论文范文是你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实例,相信大家听后就会理解我们工作中的辛苦与幸福。曾经有一个不满20岁的病人,来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座火山,随时随刻对任何人喷发他的愤怒与暴力,连陪床的人都经常遭到他的突然的突袭。他用他强壮的身体袭击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为了其他的病人和他自己,我们有时不得不用束缚带把他保护起来。可就是这位患者竟然咬开了束缚带,背着病床在楼道里跑。大家想一想这样的病人谁不感恐惧,何况是我们这些正值妙龄的女孩子。作为一名护士,我们并没有比别人更大的胆量,更强壮的身体。一次他病情发作就踹了我一脚,看到他如此具有危险性,护理他时我真是胆战心惊,根本不敢靠前。 然而主任、护士长却对待他像亲人一样,不怕脏、不怕苦,那样耐性细致,那样和蔼可亲,那样不厌其烦。主任拉着他的手问寒问暖,护士长为他擦脸洗衣。我被他们所感动,所折服。我也学着他们主动和病人沟通交流,加强生活护理。在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他很快达到了临床治愈,对我们医护人员礼帽有加,感激万千。当这个病人出院时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谢谢,谢谢!”那时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成就感,一种我从未有过的自豪!从那时开始,我更加安心本职工作,更加热爱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科室。我们精神卫生科全体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用我们的责任心换取他们战胜疾病的决心,用我们的爱心换取他们的信心,用我们的耐心换取他们的舒心。就是这样经过一天天的治疗与护理,就是这样一天天用我们的理解和爱心照顾着他。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用我们辛勤的耕作换取病人的身心康复,既便是再苦再累也只化做一个字“值”!精神心理卫生科也并不是象别人想象中的是个充满铁链、铁锁和铁笼的监狱和牢房。您去过吗?那我告诉您,用病人的话说“很舒适、很温馨、很惬意、很家庭化、很有人情味”。因为我们突出的是人性化服务,科学的人文关怀融入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有包括乒乓球台、cd、vcd机的多功能室,设施齐备的健身房。病房的装饰处处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先进的治疗、人性化及个性化的护理、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管理、舒适的环境,病人和医护人员其乐融融。最具特色的是我们推出了“森田疗法”,这是一项源自日本的精神疗法,内容涉及相当宽泛。在森田班,许多学员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他们涉及了以前自己从没接触到的领域,象沙画、毛笔字、拼图竞技比赛、美术、音乐等等。这些活动充分地挖掘了病人的潜能,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兴趣,觉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通过治疗,使他们获得了许多体验性的认识,因而逐渐摆脱了抑郁和焦虑情绪。我经常同大家一道积极参加森田治疗活动中,同病人一起学习和劳动,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一样。该项疗法受到病人热烈欢迎,也是我们的特色治疗方法,使我们的治疗效果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 有人说,你们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就是幼儿园老师,只要脾气好就行了。我的内心感受是,长期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没有压力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特长应用于自身工作、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面对压力和紧张,学会减缓压力,放松紧张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为病人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团结互助和学习的集体,我们的学习方式包括每年组织医护人员到北京精研所培训、定期的技术考评,还有就是我们科每年制定精神心理卫生专业学习(护理)计划。每周由一位医护人员作为授课人为大家讲述比如常见的精神症状,保护性地束缚病人的护理常规,各位授课人员必须提前备课。回过头来看,从事精神卫生护理工作对我自身心态的稳定和人格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我决心,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让我的青春、人生过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小时侯,我的理想是当一位教师。因为它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但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找到了比教师更适合我的职业。那就是通过我的工作,医治患者解除精神的痛苦,抚平者心灵的疮伤。这同样也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所以,我要告诉大家,我的职业也是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我愿将我的青春贡献给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谢谢大家
整体护理与护士素质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疾病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嘱,完成治疗计划,是从属型医护关系。护士对病人态度是不善交流,不听取意见,让病人绝对服从医护人员,是服从型护患关系,这样发展下去,只有被社会淘汰,适应不了21世纪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今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观点,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单纯护理模式已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发展,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南,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现将我在护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 新趋势下的护理工作 21世纪即将来临,社会变革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拓宽,人们不仅注意防病、治病,还注重卫生保健。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病房实施整体护理,医院开设"家庭病房"、"点名服务"、"精神心理咨询"、"社医服务"等项目。 国外对病人进行护理,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与健康科学院袁剑博士在80年代将整体护理引入我国,迅速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 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责任制护理之后一种新型、科学护理模式,对病人的护理是连续性、系统性。包括病人入院、出院、出院后保健指导,纳入护理日程,病历资料,出院后随访工作,都输入电脑,为病人身心提供方便。 2 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整体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还应有高度责任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健康观念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人们思维方式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有心理学、社交学、论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T等先进仪器,有效地达到抢救危重病人的目的,从而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护理及护理诊断过程指导护理活动,护理人员主动观察病情变化,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看到自身价值,增加过做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 护士在多元化场合中,应当充当不同角色,病人不论在医院、在家里就医,由于文化、社会环境、信念不同,对健康有不同认识和需要,护理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等,不是床边护理提供者,还可能是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 3 改变医护和护患关系 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摆脱了常规护理方式,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加强,时时刻刻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以病人问题为目的,医护主动交流自己看法,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充分了解病人的需要,对待病人热情、周到,耐心解答病人提出问题及有关疾病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 4 良好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在经济市场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处于搞活经济初期,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除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态度外,职业道德影响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等重要。医护人员在整个医疗服务中承担医疗责任,又承担救死扶伤重任。每救活或治愈一个患者,创造经济价值很可能是医护人员几位,而直接为医院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直接影响医院声誉,带来了社会效益。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在当今社会中发生变化,改变过去无偿服务,成为现今有偿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养成处处为病人着想,尽职尽责,坚持"病人第一、服务第一"宗旨,扩大服务对象,只有优质服务,优势技术,才能在经济市场中站稳。
据学术堂了解,护士论文可以分为前置部分、正文部分、参考文献这三个部分一、前置部分文题--20字以内为宜.要具体、简洁、醒目、有特点,使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作者署名--以贡献大小先后排名,课题设计者贡献要大于具体执行者.摘要--200-250字,是对文章的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的简短、扼要而连贯的重述(摘要的信息决定读者是否阅读正文)关键词--其作用是让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找到索引,从而找到你的论文.二、正文部分引言--起纲领作用.介绍文章的来龙去脉,包括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范围、历史及重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材料和方法(或临床资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人、动物或标本等)、实验材料(试剂、药物等)、仪器设备、具体研究过程及统计学方法等.该部分尤其应注意的是设计和分组必须合理,各组具有可比性.结果--要求如实、具体、准确的交代用统计学处理后的实验观察资料,而不要求罗列原始资料.讨论--包括本实验观察的结论;与其他作者结论及其理论解释的比较、分析异同点;可能存在的缺点、教训;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及本结果可能的推广价值.三、参考文献概念:作者针对某一课题在阅读大量文献之后的综合评述,具有专题性和综合性.叙事多,评论少,以叙述各个作者的观点为主,但仍该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
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护理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士与病人两方面,它既要研究护理情境下“病人”的心理活动,又要研究“护士”的心理活动,二者均不可缺。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紊乱,病人大都存在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情况。因此,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沟通,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病人紧张的心情得到松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恰当地医疗和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因人而异,势力利导,进行心理护理。护士首先要十分注意自身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护理人员的严格要求。
1、在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几点
尽职尽责,态度和蔼做事认真负责,做到体态语言优美,面部表情平和易亲近,发自内心的为病人做实事,尽可能做到既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又考虑到技术操作的要求。
热心、积极、主动的搞好医、护、患三者关系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除了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外,还要尽可能让病人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如:天冷时给病人加条毛毯,弄个热水袋,对病人多句问候,多点关心,让病人感觉多点温暖。
多了解病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充当的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社会背景、经济状况都存在差异,躯体方面的任何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各类病人的心理变化差异很大。所以,护理人员应尽量对病人的家庭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病情、情绪状况等有所了解,这样就更能够促进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做好协助医生诊治、协调好医患关系在协调好医患关系之前必须先处理好护患关系,病人只有在充分信任你以后,才能够相信你所说的话、做的事,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采集到病人基本资料,更好的协助医生,帮助病人。从而促进医患、护患之间的关系。
做病人的知心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建立浓厚的感情,理解同情病人,换位思考,想想假如现在是自己的亲人来看病,自己怎么做才能让病人感觉最舒服、最满意。
细心做每一件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使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但是有些差错,有些事故,则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就必须靠医护人员的高度自觉性和慎独精神以及严谨的医德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既不违反各项操作的规范,又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利益着想[1]。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尽我们最大的能力给予病人多点关心,护理人员的举手之劳能在临床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俗话:“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其次,它能减少医患纠纷,在平时工作中确确实实做到细心周道,将心比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就能更容易地化解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再次,它可以减轻一些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些护理工作如:给病人翻身等一些非职业化的操作,患者家属完全可以替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家属便会自愿、主动地帮助护理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省护理人员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强度。最后,良好的护患关系还能够促进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医护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2]。所以,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采取恰当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而良好的生理状态,又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造成身心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疾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大大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金莲,石贞仙.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48.
[2]刘晓红.关于《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山西护理杂志,1998,(1).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运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精神科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即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护患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及其规律,护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患者的心理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不同的心理差异,来运用最佳的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征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疾病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屠丽君,刘玉成.精神神经科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护理心理学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护理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一 《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根据护理人员的心理特点,简要阐述了将心理护理的理论运用到护理管理中的目的和 方法 ,使护理人员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 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国际 护士节 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 事迹 ,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逐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消除侥幸心理护理 规章制度 是构筑护理 文化 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以规则和制度的形式,对某一文化加以肯定或否定,明确禁则和允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准则和行为规则,是关系到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性文化和支柱性文化[3]。因此医院要完善护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工作管理有的放矢。另外医院护理部可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标准,并不断修订、补充,量化后逐月进行百分制考核;定期组织晨间护理检查和夜间查房;充分发挥院护理质量委员会的作用,每季度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结果通报全院并和科室资金挂钩。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集体荣誉感,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侥幸的不执行标准影响科室,从而消除了侥幸心理。 3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促进求知好学心理鼓励科室护理人员积极继续医学教育,定期举行科内护理知识考试、技术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者给予批评和再培训。 护理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二 《护理心理学在精神科护理中的运用》 【摘要】 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心理护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护理技术,它不同于 其它 的护理方法,尤其对于精神科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使用中间的语言、表情、态度、姿势去影响或者是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逆反心理,消除患者的痛苦,使其主动地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重新树立良好的心理态度。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类疾病;精神科 大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指在客观的现实中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可以客观的反映现实中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对自身进行调整,使身心的状态可以对社会环境适应,但是在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情况下,患者的主客观的统一性、认知能力和知情的协调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都会发生一定改变[1]。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指以个体相互作用和护理情景的方面为基础,在护理情景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化及活动的学科[2]。由于精神类疾病属于特殊性的疾病,所以在精神科的护士在护理的工作中,要将功能性的护理向责任性的护理机制转变,不仅要熟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 对于新入院的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新入院的精神患者,他们的主要心理表现为对医院的一切都很陌生,会出现焦虑、惊恐、猜疑和不安全感等心理的问题,部分患者会受到病态的支配,不承认自己的患病事实,不愿住院接受治疗,从而终日的进行吵闹等。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心理,使用不同的说话技巧,在适当的情况下,对患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主动热情的对待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认真的向他们讲解住院的制度、病房的情况、医院其它的相关工作人员等,让患者可以很快的接受同病房的病友,并鼓励他们相互帮助[3]。护理人员还应经常对患者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对于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如果是满足不了的,要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感觉到重视及温暖,安心的在医院接受治疗。 2 对于病态行为患者的心理护理 精神科不同于其他的综合科室,精神科的患者都是受到病症支配的精神病类患者,所以,在护理的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护理,对于有攻击、破坏、冲动等行为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在其情绪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给予劝解,并且要向患者讲解医院的住院制度,必要时可以向他们说明,精神类患者也需要按照完全责任能力或者是有无责任能力部分对所造成的损伤进行一定的经济赔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其因冲动而引发的破坏性行为。对于有绝食现象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应对其拒绝进食的原因作出分析,按照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有严重的自杀倾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全面的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恢复生活的勇气,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使患者可以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做到可以为患者解决实际上的问题,使患者的精神疾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3 对于康复期的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患者的自知能力的恢复,患者往往会回忆起在病中时所发生的事情,因此经常会发生两种极端的心理反应,一种是对病愈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在未来中可能会受到的失败和挫折等问题不做考虑;另一种则是对未来的生活想象的特别的复杂,对自身的病情持有怀疑,害怕再次的复发,无法重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怕家人、亲友、邻居等人的另眼看待,甚至会出现不愿见人的心理,出现严重的消极情绪,引发自杀的倾向。对于第一种表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强调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要增强这类患者面对困难的信息和心理准备,对于第二种表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讲解精神病类疾病引发的因素,做好精神保健及预防的宣传,降低患者对自身治疗效果不信任的怀疑心理,还要教会患者怎样去处理和看待人际之间的关系,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帮助患者制定良好的家庭休养的计划,向患者的家属讲解和介绍精神病类患者的护理常识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在出院后可以快速的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理[4]。 总而言之,在对精神患者的护理上做到耐心、细心、周到的原则,不断的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的观察,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沟通工作,分散患者对不相应人或者是物的注意力,缓解患者在出现幻觉或者是妄想时所发生的症状,并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进行不同的音乐治疗方法或者是娱乐治疗方法,再加以护理和心理上的治疗,使患者的病症得以快速的缓解[5]。在护理的工作中药注意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在临床的治疗中要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采用综合的护理方式,使治疗到达理想的效果,护理工作人员要运通心理护理的方式更好对患者进行服务,使患者可以尽早的回归到社会和家庭中去。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病房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洪威,马冬梅,徐乐乐,等团体辅导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12,09(3):117-119 [3] Yadav BL,Fealy GMIrish psychiatric nurses' self-reported sources of knowledge for practice[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2,19(1):40-46 [4] 刘晓虹,叶旭春,李峥,等护理心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71-772 [5] Koivunen M,Huhtasalo J,Makkonen P,et alNurses' roles in systematic patient education sessions in psychiatric nursing[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2,19(6):546-554 护理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三 《试论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 教学方法 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让学生无意识地融入到护理心理学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条例,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右脑用来分析形象事物,左脑用于分析抽象事物,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情境感受展开想象,增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会和学生的情感交融,进而提高护理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故事 化是最主要的情境教学方法。 2 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情境导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护理心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好的开端十分重要,在一节课程开始时,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护理心理学教师可以设置新颖的标题,激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 案例:教师在讲解“现场急救”知识之前,首先为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14年某国家举办动物表演活动,一头狮子在表演中被驯兽师激怒,随后咬伤驯兽师并冲出表演栅栏,咬伤了几位观众,最后逃走。如果你们当时正在观看表演,在120未到现场之前,你们能为伤者做些什么呢?”这个小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入了教学内容,教师随后又提出问题:“在急救护理中应该先保护伤者哪个部位,为什么?”通过再次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心中存在疑问,希望能在课堂中找到答案。在情境教学法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教材内基础性的知识,还可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创设情境 护理心理学教师要在课程开展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地进行情境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下。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把 学习方法 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二是教师要合理地插入案例,创造情境。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讲解临床病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临床病例均来源于实际生活,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象,这就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举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表演,并在表演过程中分析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 调动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先听讲,然后练习,这样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护理心理学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教学所需要的材料,设计情境台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 经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无法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举例子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 总结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思维模式将教学内容绘制成完整的思路图,如果学生 学习态度 认真就可以记住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跟着教师的思路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比如:在教师讲解完“微循环病理”知识以后,可以绘制以下思路图,持续缺氧-乳酸增多-血管扩张,血管依旧保持收缩状态。通过以上改变患者的表现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活血量在逐渐减少。二是器官内部供血量逐渐减少。三是器官功能降低。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要合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分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另一种是邀请专业人士来院举办座谈会,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院校还必须在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不佳的教师进行适当地惩罚。 3 结语 如今,护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多,高职院校又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也可以增强学生直接的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要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1. 大学护理心理论文2000字 2.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3.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4. 护理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 5. 有关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于护士的论文
护士是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关于护士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质量是指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所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是环境提供给人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1].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明确提出医院要关心护士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然而在复杂多变及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较少社会支持和长期高付出低回报的心理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护士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并间接影响患者的就诊安全[2].已有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和情感疲惫呈正相关,社会心理环境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尤其对传统国家的护士,她们正在经历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她们也是最有可能离职的护士[3-5].护士在整个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占据着较大比例[6],同时也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对护士整体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保障患者就诊安全。本文探讨了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的因素,以期为护理管理和组织运行效率优化提供参考。
1相关概念和测量工具
生活质量概念
国内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其定义尚无统一标准,现有的对生活质量的定义有多种,它是集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为一体的多维概念,涉及人们在生存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所反映出与其生存的目的、期望及标准的关系[7].风笑天[8]认为生活质量是由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的,既包含客观条件,又包含主观评价,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生存状况的体验[9].总体来说,生活质量是指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生活质量测量工具
目前,用于生活质量测量的最广泛的量表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简表(WHOQOL-BREF),它是在WHOQOL-100量表基础上研制的简表,包括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均按正向计分,即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0].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是1991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翻译的'中文版SF-36.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为我国学者编制[11],包括74个问题,共20个因子,4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上述问卷为普适量表,国内尚未研制出适用于护士生活质量的问卷,国外学者Brook[12]编制的护士工作生活质量量表(Brooks'quality of nursing work life survey)是专门适用于护士的问卷,由工作生活/家庭生活(指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关系)、工作设计、工作环境及工作领域4部分组成。
2护理工作的特点
由于护士面对的是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精神及文化层面问题的患者,要向其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免疫于一体的照护,面对人群有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等,病人需求层次不一,因此护理工作特点可以归纳为:①岗位多,工作复杂多样,专科性强;②病情轻重变化无常,常有突发情况,如急诊科室、急危重症患者需要24小时监护;③知识更新较快,常有新仪器、新技术投入使用,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④我国的医疗系统实行的是三级医疗覆盖,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和市级综合医院,护士层次不一。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护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的因素也具有多样性。
3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的因素
科室和工作类型
科室是护士工作的微环境,不同科室和工作类型的护士生活质量有所差异,其中急诊科和ICU护士生活质量较差,精神科护士生活质量最差[13],这可能与科室工作强度大、应激度高、环境紧张有关;ICU护士生活质量各项 目 中 睡 眠 与 精 力 得 分 最低[14],这可能与科室排班多为12小时连班制有关。
护理管理者的生活质量高于一般护士,这可能与其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其住房、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因子以及心理功能中的正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等方面均优于一般护理人员,个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实现有关。余华等[15]调查发现,责任小组组长的生活质量高于护士长和普通护士。
组织支持感和心理授权
组织支持感是描述员工对组织重视他们的贡献,并关心其福利待遇的总体感觉[16].心理授权是指增强内在动机,表现为反映个人对其工作角色定位的4个方面的认知,主要是能力(或自我效能)、影响力、工作意义和工作自主性[17].组织支持感和心理授 权 直 接 影 响 护 士 的 生 活 质 量,与 其 成 正比[18],两者与离职意愿成负相关[19].护士感觉到较强的组织支持感和心理授权,会增强其组织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
护士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同时还承担着子女、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护士的工作特征决定了护士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会有较强冲突。有研究显示,工作-家庭冲突与护士生活质量呈中度负相关,而家庭-工作生活质量与护士的生活质量呈低度负相关[20].李森等[21]研究发现,护士工作领域得分是护士生活质量得分最低的维度,而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护理工作仅为打针发药、翻身拍背等一般技术性工作,护理工作中的高、精、尖技术难以体现”,且仍有人认为护士从属于医生,没有自主权等,这些观点体现了护士的社会支持较低,这会降低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护理人员生活质量的提高。
工作压力与付出-获得不平衡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及对健康的新型定义,护理人员以服务对象的整体状态为目标,必然要求其付出更多的体力与脑力劳动;我国的现状是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由于护理教育开展较晚,护理人员大部分是中专学历,她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工作、参加继续教育,还要兼顾家庭和子女,经常处于较大的工作压力中,工作压力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22];同时,护理人员付出与获得不平衡状态及超负荷状态使护士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23].
医院级别与聘用类型
黄永兰等[24]研究显示,医院级别越高护士生活质量越好,但大型医院护士心理状态较差,这也间接影响护士生活质量。医院不同聘用类型的护士生活质量也有差异,迟春霞、周良燕等[25-26]发现,合同护士和在编护士相比,同工不同酬,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处于亚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但也有学者调查研究后指出合同护士的生活质量高于编制的护理人员[27],结论尚不一致。
轮班制度
有研究显示,科室实施APN排班模式(三班制)后,护士的生活质量优于传统排班的护士[28];另有研究显示,AN排班(早夜班制)优于APN排班模式[29],这可能与不同科室、护士的主观认识有关。国外研究显示,不合理的夜班也会影响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且不利于稳定护理队伍。国内对夜班、轮班频率对护士生活质量影响的探索较少,但据笔者了解,周围护士大多认为夜班打乱了生物作息时间,对身体损害较大,尤其是年龄大的护士,过于频繁、时间较长的夜班更是难“熬”.
人口学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前,对于年龄、婚姻等对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结论尚不统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不同,生活质量无差异,但也有学者认为年轻护士生活质量低于年龄大者[13,30],这可能与她们对预期生活目标与实际差距较大有关,具体还需进一步探讨。对护士调查显示,已婚者工作满意度低于未婚者[31],并间接地降低了护士生活质量。
4建议
医院管理者在思考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和稳定护理队伍时,要关注护士生活质量及来自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将工作压力控制在能使她们产生积极组织行为的范围内。
首先,管理者要为护士营造一个良好组织氛围,提升组织支持感、心理授权和社会支持,关注护士心理社会因素,提高行动力。根据工作类型,配置人员,弹性排班,促进护士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其次,护理管理者要引导护士形成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鼓励护士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善于调节压力,主动疏理心理障碍,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最后,护理管理者要注重平行管理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加强对合同护士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提升合同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并为她们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明确职责与分工,实施绩效考核,最大限度地降低付出-获得不均衡;设立激励机制,在制订对策时考虑公平公正原则,对夜班护士有所倾斜,给予适当补助,合理安排班次和休息时间,保障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完好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长城。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Berland A,Natvig GK,Gunersen safetyand job-related stress:a focus group study[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08,24(2):90.
[3]Stordeur SD,Hoore W,Group of hospitals succeeding in attracting andretaining nurses[J].J Adv Nurs,2007,57(1):45-58.
[4]Stansfeld S,Candy work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tic review[J].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2006,32(6):443-462.
[5]Hasselhorn HM,Tacknberg P,Peter imbalance among nurses in stable coun-tries and in countries in transition[J].Int J OccupEnviron Health,2004,10(4):401-408.
[6]Murray nursing shortage[J].Nurs Adm,2002(32):79.
据学术堂了解,护士论文可以分为前置部分、正文部分、参考文献这三个部分一、前置部分文题--20字以内为宜.要具体、简洁、醒目、有特点,使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作者署名--以贡献大小先后排名,课题设计者贡献要大于具体执行者.摘要--200-250字,是对文章的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的简短、扼要而连贯的重述(摘要的信息决定读者是否阅读正文)关键词--其作用是让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找到索引,从而找到你的论文.二、正文部分引言--起纲领作用.介绍文章的来龙去脉,包括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范围、历史及重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材料和方法(或临床资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人、动物或标本等)、实验材料(试剂、药物等)、仪器设备、具体研究过程及统计学方法等.该部分尤其应注意的是设计和分组必须合理,各组具有可比性.结果--要求如实、具体、准确的交代用统计学处理后的实验观察资料,而不要求罗列原始资料.讨论--包括本实验观察的结论;与其他作者结论及其理论解释的比较、分析异同点;可能存在的缺点、教训;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及本结果可能的推广价值.三、参考文献概念:作者针对某一课题在阅读大量文献之后的综合评述,具有专题性和综合性.叙事多,评论少,以叙述各个作者的观点为主,但仍该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
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护理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士与病人两方面,它既要研究护理情境下“病人”的心理活动,又要研究“护士”的心理活动,二者均不可缺。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紊乱,病人大都存在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情况。因此,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沟通,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病人紧张的心情得到松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恰当地医疗和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因人而异,势力利导,进行心理护理。护士首先要十分注意自身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护理人员的严格要求。
1、在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几点
尽职尽责,态度和蔼做事认真负责,做到体态语言优美,面部表情平和易亲近,发自内心的为病人做实事,尽可能做到既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又考虑到技术操作的要求。
热心、积极、主动的搞好医、护、患三者关系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除了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外,还要尽可能让病人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如:天冷时给病人加条毛毯,弄个热水袋,对病人多句问候,多点关心,让病人感觉多点温暖。
多了解病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充当的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社会背景、经济状况都存在差异,躯体方面的任何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各类病人的心理变化差异很大。所以,护理人员应尽量对病人的家庭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病情、情绪状况等有所了解,这样就更能够促进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做好协助医生诊治、协调好医患关系在协调好医患关系之前必须先处理好护患关系,病人只有在充分信任你以后,才能够相信你所说的话、做的事,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采集到病人基本资料,更好的协助医生,帮助病人。从而促进医患、护患之间的关系。
做病人的知心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建立浓厚的感情,理解同情病人,换位思考,想想假如现在是自己的亲人来看病,自己怎么做才能让病人感觉最舒服、最满意。
细心做每一件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使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但是有些差错,有些事故,则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就必须靠医护人员的高度自觉性和慎独精神以及严谨的医德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既不违反各项操作的规范,又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利益着想[1]。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尽我们最大的能力给予病人多点关心,护理人员的举手之劳能在临床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俗话:“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其次,它能减少医患纠纷,在平时工作中确确实实做到细心周道,将心比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就能更容易地化解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再次,它可以减轻一些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些护理工作如:给病人翻身等一些非职业化的操作,患者家属完全可以替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家属便会自愿、主动地帮助护理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省护理人员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强度。最后,良好的护患关系还能够促进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医护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2]。所以,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采取恰当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而良好的生理状态,又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造成身心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疾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大大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金莲,石贞仙.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48.
[2]刘晓红.关于《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山西护理杂志,1998,(1).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运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精神科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即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护患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及其规律,护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患者的心理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不同的心理差异,来运用最佳的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征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疾病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屠丽君,刘玉成.精神神经科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整体护理与护士素质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疾病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嘱,完成治疗计划,是从属型医护关系。护士对病人态度是不善交流,不听取意见,让病人绝对服从医护人员,是服从型护患关系,这样发展下去,只有被社会淘汰,适应不了21世纪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今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观点,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单纯护理模式已向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发展,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南,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现将我在护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 新趋势下的护理工作 21世纪即将来临,社会变革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拓宽,人们不仅注意防病、治病,还注重卫生保健。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病房实施整体护理,医院开设"家庭病房"、"点名服务"、"精神心理咨询"、"社医服务"等项目。 国外对病人进行护理,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与健康科学院袁剑博士在80年代将整体护理引入我国,迅速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 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责任制护理之后一种新型、科学护理模式,对病人的护理是连续性、系统性。包括病人入院、出院、出院后保健指导,纳入护理日程,病历资料,出院后随访工作,都输入电脑,为病人身心提供方便。 2 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整体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还应有高度责任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健康观念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人们思维方式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有心理学、社交学、论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T等先进仪器,有效地达到抢救危重病人的目的,从而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护理及护理诊断过程指导护理活动,护理人员主动观察病情变化,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看到自身价值,增加过做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 护士在多元化场合中,应当充当不同角色,病人不论在医院、在家里就医,由于文化、社会环境、信念不同,对健康有不同认识和需要,护理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等,不是床边护理提供者,还可能是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 3 改变医护和护患关系 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摆脱了常规护理方式,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加强,时时刻刻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以病人问题为目的,医护主动交流自己看法,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充分了解病人的需要,对待病人热情、周到,耐心解答病人提出问题及有关疾病知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 4 良好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在经济市场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处于搞活经济初期,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除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态度外,职业道德影响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等重要。医护人员在整个医疗服务中承担医疗责任,又承担救死扶伤重任。每救活或治愈一个患者,创造经济价值很可能是医护人员几位,而直接为医院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直接影响医院声誉,带来了社会效益。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在当今社会中发生变化,改变过去无偿服务,成为现今有偿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养成处处为病人着想,尽职尽责,坚持"病人第一、服务第一"宗旨,扩大服务对象,只有优质服务,优势技术,才能在经济市场中站稳。
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卫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策略研究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卫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因此,作为卫校护理学教育教学的老师,很有必要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做以深入研究,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一、中专护生的压力
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中专护生对于本专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中专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专生都明白,中专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中升专”。在中升专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中升专”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专”还是“先升专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二、实习护生的压力
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
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三、应对策略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
中专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
四、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然后是支援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定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问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络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护理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士与病人两方面,它既要研究护理情境下“病人”的心理活动,又要研究“护士”的心理活动,二者均不可缺。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紊乱,病人大都存在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情况。因此,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沟通,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病人紧张的心情得到松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恰当地医疗和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因人而异,势力利导,进行心理护理。护士首先要十分注意自身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护理人员的严格要求。
1、在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几点
尽职尽责,态度和蔼做事认真负责,做到体态语言优美,面部表情平和易亲近,发自内心的为病人做实事,尽可能做到既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要,又考虑到技术操作的要求。
热心、积极、主动的搞好医、护、患三者关系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除了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外,还要尽可能让病人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如:天冷时给病人加条毛毯,弄个热水袋,对病人多句问候,多点关心,让病人感觉多点温暖。
多了解病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充当的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社会背景、经济状况都存在差异,躯体方面的任何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各类病人的心理变化差异很大。所以,护理人员应尽量对病人的家庭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病情、情绪状况等有所了解,这样就更能够促进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做好协助医生诊治、协调好医患关系在协调好医患关系之前必须先处理好护患关系,病人只有在充分信任你以后,才能够相信你所说的话、做的事,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采集到病人基本资料,更好的协助医生,帮助病人。从而促进医患、护患之间的关系。
做病人的知心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建立浓厚的感情,理解同情病人,换位思考,想想假如现在是自己的亲人来看病,自己怎么做才能让病人感觉最舒服、最满意。
细心做每一件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使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但是有些差错,有些事故,则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就必须靠医护人员的高度自觉性和慎独精神以及严谨的医德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既不违反各项操作的规范,又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利益着想[1]。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尽我们最大的能力给予病人多点关心,护理人员的举手之劳能在临床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俗话:“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其次,它能减少医患纠纷,在平时工作中确确实实做到细心周道,将心比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就能更容易地化解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再次,它可以减轻一些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些护理工作如:给病人翻身等一些非职业化的操作,患者家属完全可以替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家属便会自愿、主动地帮助护理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省护理人员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劳动强度。最后,良好的护患关系还能够促进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医护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2]。所以,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采取恰当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感到满意。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而良好的生理状态,又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造成身心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疾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大大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金莲,石贞仙.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48.
[2]刘晓红.关于《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山西护理杂志,1998,(1).
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运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精神科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患心理活动规律即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护患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及其规律,护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患者的心理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不同的心理差异,来运用最佳的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 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征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疾病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屠丽君,刘玉成.精神神经科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护理的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心理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心理学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把护理学与心理学紧密结合,在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有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熟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好各类患者的护理工作,以促使患者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学;临床护理;应用体会
心理学与护理学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在医学中,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神经系统的机能恢复,使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从观察病情中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
新入院的患者,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陌生,加上疾病的痛苦,使他们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表现为焦虑不安、忧心忡忡。有的自费患者因担心家庭经济困难。表现为心情沉重、沉默不语。一些需要进行特殊检查的患者会表现出恐惧、紧张和难为情。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及时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熟悉医院环境,使其在短时间适应病房的生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患者对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心理护理中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如有的患者对治疗方法恐惧,稍加解释就能愉快接受并积极配合。而有的患者反复多次做工作,也难以接受。这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把医学知识通俗化,耐心细致地向他解释,讲解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并让其他患者进行现身说教,通过心理护理会让患者摆脱消极情绪,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1]。
心理护理的疏导工作是很重要的。主要是向患者说明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饮食、休息、预后及健康知识宣教。医护人员必须详细地蒐集资料,用科学的道理和简单易懂的话,使患者对目前所进行的有一定了解并熟悉相关知识,对患者有疑问的地方要耐心解释,不能遮掩隐瞒,这也需要护理人员有良好的素养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微笑服务、主动服务、礼貌用语都是增强沟通能力的技巧。
3在病房管理中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气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气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属于多血质的患者往往在病中就显得比胆汁质的患者娇气,忍耐性差。这种人,需要护士在打针和吃药时动作要特别轻柔,多做些心理上的安慰,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同情,他就会很好地配合治疗。但这种患者一旦病情好转后,就显得异常活跃。如病房应安静,但是他由于身体上的康复,心情愉快,会大声说话或唱歌,这样就影响了同病房其他患者的休息,别人提出异议,他会不高兴甚至是吵架,这时护士一方面应祝贺他的康复,另一方面要指出他的缺点,让他回忆在病重时的心情,这样他才会接受护理人员的要求,自觉遵守病房规定。
召开公休座谈会,是沟通护理人员和患者心理沟通的一种好方法。通过会议,让患者畅所欲言,多提意见,这是取得护患之间相互谅解的最好方法。通过会议,护理人员可以多多听取患者对我们工作中的批评与建议,以正确的态度去积极纠正工作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解决病患在院内的各种困难,切实让患者感受到优质服务的开展与推进,不再有"看病难看病贵"的偏见现象,让患者从心中感到极大的安慰,解除忧虑恐惧感的同时增加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要求,会积极接受并配合[2]。
4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的心理素质
护理工作的繁杂、紧张、琐碎、永续性,要求护士必须要用天使般的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护理环境,使每位患者尽可能的舒适地度过住院生活,带病而来,痊愈而归,即使是一个身患绝症的患者,也能让他在弥留之际感受人间的温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急救工作,更要机敏果敢,沉着应对,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烦躁情绪,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在工作中磨炼和培养,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将促进护理工作的提高,二者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增进和谐护患关系,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宋新影.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社群医师,201311:110.
[2]郭瑛,易巧云.护理心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1219:5-6.
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在护理教学工作中为护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会护生体验积极情绪;引导护生寻找并运用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为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专业知识技能优秀、身心健康的准护士。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护理教学;护生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教师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转而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应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一教育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在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积极心理学对护理教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olog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尔格曼倡导起来的。他强调以人自身某些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帮助人们在任何情况下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功能,相信人性中有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和康复的功能。
在护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护生经常遇到的学习困难如下:
第一,学习任务繁重,专业知识和技能难掌握。护理专业的理论学习任务较多,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密集,需要背诵牢记的知识点和重点较多,护生由于与临床实际结合能力较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很多单靠死记硬背,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困难。护理专业技能特殊,操作要求严格,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综合素质,这对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极大的挑战。很多护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二,现有医疗技术的局限,对本专业感到失望。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下,很多疾病的病因未明确,治疗效果未能达到痊愈。学生在了解这样的现实后,常常觉得学习方向不明,对护理专业感到失望。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自我的知识否定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产生消极态度。
第三,护士核心能力的高要求使学生陷入恶性回圈。现代护理学普遍认为,护士的核心能力应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评判思维能力、预见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这一系列综合素质要求,学校素质教育的不规范,专业课教师的严格要求,职业资格考试的压力使学生形成了“学习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下降→自我否定”的恶性回圈。
第四,工作内容及社会评价的引导,在实际护理教学工作中一直只是强调疾病护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培训,对其关怀性、服务性和科学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多被忽视。即使有相关的素质教育,由于教授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师缺少相关的护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得护生大部分的素质教育理论无法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护生低估这类知识的价值,只进行简单学习或轻易遗忘。
这些客观的因素都会使护生出现几个方面的消极状态,这些消极状态会造成部分护生的学习抑郁感、焦虑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1学习兴趣减退。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理解和大量需要背诵内容使学生高估了学习的困难程度,觉得“这么深奥难记的知识,我怎么可能学会记得住”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对专业前途的失望。护士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产生了失望,甚至中断学业或转投其他专业。3知识面狭窄。长期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钻研,对素质教育的忽略使学生的能力畸形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很丰富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事情常有发生,使很多在校学习成绩好的护生感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因此,在护理教育中恰当地运用积极心理学,使学生建立积极地自我观念、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的教学交往,意味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幸福感。护生不再只是看到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和技能现存的缺陷与不足,更重视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给病人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再只是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压力和困难,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带给自己能力的提高,让护理教学工作在积极的氛围下取得更好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原理
对护理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主题:第一,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通过三个途径:快乐、参与和有意义来引导人们通向幸福和快乐。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对护理教学工作带来了以下启示:1关注护生情绪,教会护生体验积极情绪。2引导护生寻找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并把这些个人优势、天分和潜能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3为护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护生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认识专业价值。
积极心理学在
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配合专业课程安排适当的临床实践 按程序学习理论知识和实习操作。减少操作练习时间,把相应的练习时间安排到医院里进行相关内容的见习实践。然后安排课余时间以自愿形式进行操作练习。安排学生定时深入社群,对社群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并轮流安排学生在学校设立的社群服务站值班,接待各类社群健康咨询的人。每次实践回来写实践报告,列举本次见习中自己亲自进行的各种专业技能操作或卫生宣教的内容,并写出心得体会,总结效果。让护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病人身上体会护理技能的实施。帮助学生实现“课本→应用”、“模型→真人”的转变,享受专业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素质课程的教授内容要注意围绕专业实际情况进行 比如,在心理学方面,应着重对有关各年龄段的病人心理、用药心理、心理护理、支援疗法等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知识进行详细讲述。在医院见习期间,除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见习以外,还要求进行与病人的沟通、健康教育等练习。要求学生把在见习和宣教咨询中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并定时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进行相关的讨论,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引导护生寻找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
在护理实践中发现护生自身优秀品质 在阅读护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报告或做经验交流时,要注意在他们记录或描述的细节上给予积极的评价,比如:“你能这样做真是太棒了!病人一定在心里夸奖你了。”“这样做的效果好像很不错哦,希望以后也能坚持。”“真的吗?老师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啊,能详细跟老师描述一下吗?”让学生在细节中找到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天分和潜能,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及学习积极性。
将优秀品质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已经明确自身优秀品质的护生,我们就应鼓励他们把这些品质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去,在“实践→总结→实践→再总结”的回圈当中逐步形成有自己个人风格的工作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这一终身受益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三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体验积极情绪,调控消极情绪 在素质课堂上教会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把各种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把引发诸如“后悔”、“糟糕”、“伤心”、“遗憾”的事情写在白纸上放进一个盒子里密封起来,并在盒子外边写上自己最美好的经历,最幸福的感受等,并和同学共同分享。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消极情绪,唤醒积极情绪。
遇到挫折时,寻找挫折的积极意义 有护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1我今天一大早就去到见习科室,可是那里的护士好忙哦,都没有人理我,我只能呆呆地站在走廊那里,站了20分钟!才有护士来问我来干什么?看来临床的护士都不怎么乐意见到我们。2我今天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什么都不能做,就只是跟着护士老师的 *** 后面走来走去,唯一做过的一件事就是老师叫我去丢垃圾,我感觉我去见习就是去给医院当清洁工。3今天有个病人问我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跟他说我不知道,结果病人说:“什么都不知道,你当什么护士!”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护士了!
针对这些护生在实践中常见的挫折,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和护生一起共同去探讨其积极的意义,并把这些积极的意义列举出来,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共同寻找解决这些挫折的有效方法。
四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影响病人
这是使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护理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单指护生在学习中自己能拥有积极的心理,并且能把这种积极的心理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传递、感染病人。使每一个病人都能拥有积极心理的力量,用积极的能量去面对疾病,建立属于自己的高质量人生。
总之,护理专业由于其工作物件的特殊性和技能操作的强实践性,故护理教学工作存在其独特的困难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如何在护理教学工作中发现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生的优势、天分和潜能,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培养护生的积极心理,为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专业知识技能优秀,身心健康的准护士是护理教学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
[2]陈文,吴秋莲.护理本科教育中的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0,158:502.
[3]美马丁·塞尔格曼.真正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3.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护理心理学是高职教学的关键内容,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高职教育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定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职业导向是高职院校的根本属性,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必须贯穿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全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也认识到坚持“职业导向”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但是从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改革措施。
1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
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颁布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合理定位,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地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
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职业导向”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全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2职业导向下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对护理心理学课程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并未认识到护理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开展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也未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
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在使用旧版本的护理心理学教材,知识结构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普通护理心理学,二是医学心理学,三是心理护理学。护理心理学详细讲述了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并分析了维护不同时期人心理健康的方法。很多护理心理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抽象,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实践性的内容较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缺乏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为30~55课时,护理心理学课程会被穿插在基础性护理课程和临床课程中间,课程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护理心理学课时相对较少,理论课程时间比例较大,实践课程时间比重较小,教学效率低下。二是课程安排集中。对于进入高职院校1年的学生,即将面对实习和就业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护理心理学课程过于形式化,没有体现出其价值。除此之外,当高职学生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时又未开始进入临床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护理学教学规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方法单一
如今,很多高职教师都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考核方法单一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就算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就不理想,但是只依靠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根本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考试成绩更多反应的是学生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也无法分析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影响很大。但是,从高职教师结构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护理心理学教师,现有的护理心理学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甚至有部分教师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授课,教学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很多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师自身未从事过护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以职业为向导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开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制定护理心理学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通过学习护理心理学学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观察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分析人们的现象和行为,进而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客观公正的分析人们的行为和人格;三是帮助人们健全人格;四是提高人们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五是帮助人们进行心理护理。
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性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护理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高职第一学期,学校应该开设30节的护理心理课程,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心理分析规律。二是在第二学期,学校应该设定40学时的护理心理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护理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
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坚持“职业向导“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职业为向导进行考核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考核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定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考核:一是考核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践能力;二是增加考试题型,并把考试成绩和能力养成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评价,完善考核体系。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教师内部设定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4结语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职业向导理念下,高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比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2012.
[2]徐金梅.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应用于高职“急重症护理”课程的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2012.
[3]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卫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策略研究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卫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因此,作为卫校护理学教育教学的老师,很有必要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做以深入研究,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一、中专护生的压力
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中专护生对于本专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中专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专生都明白,中专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中升专”。在中升专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中升专”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专”还是“先升专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二、实习护生的压力
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
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三、应对策略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
中专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
四、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然后是支援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定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问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络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护理安全是指尽一切力量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从根本上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事故,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安全隐患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确保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方法:针对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
结果:通过防范,患者投诉,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结论:儿科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并了解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掌握防范措施,才能确保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安全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知识的普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患者对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是家庭的焦点,一旦孩子生病,家长就显得格外紧张、焦虑、重视,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及服务质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当护理人员的行为达不到要求而又做不到及时的沟通及给予满意答复时就有产生护患纠纷的可能。面对目前日趋复杂的护理工作环境,如何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是每个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诱发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因素
护理人员不足,趋于年轻化。患儿治疗不配合,操作难度大,环境吵杂,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护士队伍年轻化,经验相对不足,安全意识不强,专业技术欠娴熟,对患儿的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1]。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医护比例倒置现象还普遍存在[2]。本科是儿科,患儿多,病情重,护士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护士就很少有时间与患儿家属交流沟通,从而造成患儿家属的不理解或误解,存在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较差。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一言一行,患儿及家属都非常关注,一旦家属认为护士行为侵犯其知情权、同意权和隐私权,则产生投诉行为。而有些护士法律意识淡薄,不注意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言行,存在安全隐患。
责任心不强。护士对自己的高风险工作无正确认识,在护理工作中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工作,抽错血标本、标本丢失,在给患儿输液时不按要求调节输液速度,没有按时巡视病房,致使药液外渗或空气进入,给患儿带来痛苦。有的护士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上班注意力不集中,在工作时间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存在安全隐患。
违反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的护士不认真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从而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未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对患儿病情不了解,导致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有的未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有的护士当工作繁忙时而不注重护理质量,还有部分护理人员在单独值班时,慎独精神不够,便自行省略操作程序,存在安全隐患。
实习进修生管理松懈。实习进修生私自治疗甚至发生差错,不合理的解释等存在安全隐患。
服务态度差。长期以来,因服务态度而引起的纠纷已成为患儿家长投诉的热点。由于有的护理人员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对家属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到及时、合理的解释,使患儿及家长没有信任感和安全感。有的护理人员缺乏同情心,对家长提出的要求不屑一顾,致使家长对护士反感,在情绪上与护士对立。有的护理人员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造成家长心理产生一定压力存在安全隐患。
医疗设施、卫材、环境隐患因素。
病房的硬件管理存在缺陷。病床无床档,床头、床尾质量差,存在坠床隐患。病房饮水机、热水瓶无安全防护措施,存在烫伤隐患。病房的光线暗淡,夜间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静脉穿刺,易致静脉穿刺失败。病房、走廊、厕所的照明灯不亮,地面潮湿存在跌倒隐患。
仪器有故障,未及时排除。卫材外观有缺陷或有质量问题,护士在使用前检查不细致,存在安全隐患。
就医环境差。病房人员多,环境嘈杂,有些家长不注意清洁卫生,物品摆放不整齐,固定输液架用来挂衣服、食物等,走廊用来加收病人,以致病室环境差,家长心情烦闷,存在安全隐患。
患儿、家属因素。患儿是过敏体质易对胶布、贴膜等过敏,患儿家长安全意识淡薄,对患儿的喂养技巧不掌握,并给患儿提供整粒的瓜子、豆子等食品及锐利带毒的玩具及物品,容易出现误吸、中毒等,存在安全隐患。
履行告知义务不够,缺乏耐心解释与沟通。护士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只忙于操作而未解释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滴速对身体的影响等,造成患者或者家长随意调节滴速、拔管等。
书写各项护理文件不规范。个别护士由于基础知识与专科理论较差,对病情的判断缺乏准确性,在记录中易发生错记或记录不全等现象,有的护士由于忙于处理各种医嘱及常规治疗护理,不能完全将病情变化、护理活动及时地进行记录,常常是过后回顾性地将各时间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进行记录。有的护士对护理记录单提前记录,有的是医护记录不一致存在安全隐患。
检查、治疗、收费不规范。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临床新药的应用,致费用过高。使医疗费用的增长同患者的经济承受力产生矛盾,一些媒体对医疗收费问题不负责任的炒作,就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误解而产生护患纠纷。
2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根据工作量合理排班。根据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患儿少时安排护士休息,治疗高峰期增加班次,每班实行新老搭配,每天排机动班,以便应急,遇节假日安排加强班,适当限制病人数,从而减少护理工作量,这样就有效减少护士超负荷的工作,儿科护士压力更大,科室还成立心理支持小组,是一个让护士姐妹们宣泄苦闷、缓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为护士们搭建一个心理交流的平台。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护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护理人员要用一颗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患儿,在患儿及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部分护士还没有完全适合改革的新形势,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缺乏护理实践中的法律问题。一旦发生不良事件,组织科室护士进行讨论,提出防范措施,引以为鉴并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事件产生的原因。
加强责任心,帮助护士认识工作的高风险性。护士作风要严谨认真,上班期间注意力集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经常巡视病房,仔细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育每位护士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护理人员都要严于律己慎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护士时刻与生命打交道,稍有不慎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给家庭、医院、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并不断强化护理人员记忆,增强其执行的自觉性,消除有章不循的现象。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范,制订护理操作常规的考核细则,明确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定期培训与考核。因为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是护士工作中的指导准则,是确保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3]。因此,护理人员不可随意省略操作程序,不可忽视操作过程中的病情观察。护理操作时一定要谨慎,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做好健康教育,护士长经常检查指导制度、操作规范的落实。
加强实习进修生管理。选择优秀的老师带教,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出学生入科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培训,带教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护士长要经常检查带教工作并向学生了解带教意见,以提高带教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转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护士应该从患儿的健康、患儿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处关心、体贴病人,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减少护患冲突。当自己确实不明白时,应向家属讲明,待了解清楚后再告知家属,绝不与患儿家属发生正面直接冲突。护士一定要有爱心、耐心和同情心,能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挑剔、抱怨、恼怒,安抚家长的不满情绪。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尽可能满足。另外,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医疗设施、卫材、环境管理。
加强病房的硬件管理。病床加床档或靠墙摆放,床头、床尾损坏时及时更换,病房内饮水机、热水瓶放置位置合适,饮水机、卫生间热水器的开关外加罩。病房内更换大功率灯,病房、走廊、厕所的照明灯故障时及时维修,清洁地面时放置防滑提示,同时护士应做好相关宣教工作并教育家长监护好患儿防止丢失、走失的发生,要尽一切力量完善各种配套设施。
对新进科室的人员进行仪器操作培训,科室定期专人检查、保养仪器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如故障时及时通知专业人员维修。所有卫材使用前认真检查其性能、有效期等,发现外观有缺陷或有质量问题,应及时更换,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改善病区环境。医院应提供整洁、安静、舒适、安全、温馨的就医环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走廊、护士办公室、病房内墙壁贴上彩色动画、各种卡通安全温馨提示、儿歌、祝福的标语等。使用印有小动物的花床单,使病房不再是一片白色,而如同儿童乐园一样,减轻患儿恐惧感,也使家长心情放松。对医疗废物及时回收,防止医源性损伤。走廊尽量不加收患儿,护士长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家长进行指导与教育。
对胶布、贴膜等使用前询问有无过敏史,对胶布过敏者可用防过敏胶布,对贴膜过敏者可免扎留置针。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喂养方法,如奶嘴孔的大小、喂奶时患儿的合适体位、喂奶后的体位等,教育家长不给患儿提供整粒的瓜子、豆子等食品及锐利带毒的玩具及物品,防止误吸、中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加强告知,及时解释。护士在技术操作前应告知患儿及家长操作的目的、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等,操作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并与患儿沟通有无不适,操作结束及时巡视,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使用药物时注意过敏史、配伍禁忌并向家长解释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滴速等,对药物过敏者及时通知主管医生调整药物,使家长掌握观察要点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讲究护患沟通艺术。沟通艺术是增进护患关系的金钥匙。护士要着装整洁,保持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训练有素的举止,言语清晰、温和,给患儿及家属有一个好的印象。护士主动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家属的内心感受,解答家属的问题,体会他们的痛苦,并尽量给他们以安慰和帮助。得到患儿及家属认可的同时,也得到患儿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您好”为先,“请”字开头,“谢”字结尾,贯穿整个操作过程。运用沟通技巧,要因人而异,尽量避免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
规范书写各项护理文件。护理文件的书写必须遵守科学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及时进行记录[4]。护理文件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病室交班报告等,护士在护理文件的记录中必须明确准确记录的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及时、真实准确、完整、简要、清晰地书写各项护理记录,使书写的护理文件为法律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保护护理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狠抓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合理检查、治疗、收费,降低医疗费用。医生应根据病情合理检查、治疗,护士要严格按照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收费,记账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要多记账或重复记账。对特殊的收费项目,使用前向家长说明。每天发放一日清单,对有疑问的地方,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每天告知家长预缴款所剩的余额,以便家长有足够时间准备所需的费用。在各病区要张贴由物价局所审核的收费项目及标准,如有疑问可对照收费标准查询。护士在给患儿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多与患儿家长沟通,告知家长费用情况,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总之,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病人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5]。因此,儿科护士必须严密执行查对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并了解存在的安全隐患,掌握防范措施,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干预后患者满意度从2012年下半年的95%提高到2013年上半年的,不良事件从4起降到2起。
参考文献
[1] 张燕.门诊输液室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562
[2] 熊晓关.新形势下护理管理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6(19):2
[3] 解颍.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干预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62-364
[4] 王虎娥.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护理研究.2008,22(5C):1392-1393
[5] 马珍娟,马月萍.门急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08,5(2):306-307
浅谈护理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尽一切力量运用技术、 教育、管理,从根本上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事故,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1]。护理安全的最终目标就是病人安全。护理安全成为衡量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因此,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安全知识学习,正确评估、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促进护理安全。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护理人员的因素
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工作繁重,生活不 规律,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换岗或离岗,致使临床护士严重缺编[2]。护士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由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及受到环境的影响, 医院对护理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使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护士应变能力差,护患之间沟通不良。另外由于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不娴熟,工作中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差错[3]。因此,护理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
患者因素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个别病人的不遵医行为、不规范用药或住院期间私自外出,也是造成护理安全事件的因素之一[4]。
物质因素
护理设备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设备器械的性能是否完好,质量是否过关,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 治疗工作,是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
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拦造成坠床,热水袋使用不当导致烫伤等。环境污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安全危险品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等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 防范对策
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
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病人进行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防止差错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只要认真进行查对,很多差错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班时必须认真检查抢救设备仪器是否处于完好状态,严格执行检修制度,如有特殊治疗等交班时必须要认真交接,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防止延误治疗。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充足的护士人数也是完成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对护士的排班模式可采取弹性排班制,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注重开发护士的潜能,以最少的人力投入提供最大的护理服务。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专业素质与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管理者要千方百计为护士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并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 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在护理工作中遇到难点、疑点时才会学会观察、分析和判断;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强化培训学习。另外,护士还要适当学习一些关于人文、心理、社会 科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3]。
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
将大手术后、危重患者、长期卧床、有心理障碍、婴幼儿患者做为科室的高危患者对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待高危患者要进行床头交接班。防止患者压疮,跌到,坠床等,这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凡是烦躁患者,除常规使用床栏外,还要对其双上肢进行保护性约束(需征得家人同意),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时,必须有医护人员护送,防止发生意外。对高危患者护士长要做到:每天要了解病情, 治疗效果,基础护理工作完成情况,经常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对患者提出的意见给予及时的解决,同时注意在护士晨会上进行讲评,引起大家的重视[5]。
加强 医院感染及特殊药品管理: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及时毁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置必须规范;高危险药品不能与普通药物混淆,要使用红色标识,引起注意,麻醉药品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备用药要每天核对确保无变质过期,抢救车急救药品要班班交接。用后要及时补充,以保证数量。特殊药物,要严格按医嘱给药,控制滴数,向患者及家属认真交代注意事项,勿擅自调整滴数,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参考文献
[1] 杨顺秋,吴剑源. 现代适用护理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46.
[2] 廖晓英.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临床合理用药,2010, 3(4):123-124.
[3] 方亚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对策[J].亚太传统医药, 5(6):173-174.
[4] 宗素梅.影响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 2009,7(4):914-915.
[5] 郑雪如,陈U青,陈代敏.抓好护理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5(2):273-274.
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对儿科护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开拓新 方法 、探索新路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科护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科护理学论文 范文 一: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探析
【摘要】目的:探析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0例儿科的患儿,随机性质的把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的静脉穿刺护理的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来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现象。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在操作技能和并发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观察组的应用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要好,有着很强的护理效果,能够更好的促进儿科的患儿的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
静脉留置针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尤其是对于儿科的护理,静脉留置针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静脉留置针是让患者实现静脉输液的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大多部分是需要实施长期治疗的、静脉补液、静脉穿刺比较困难的现象,能够有效的改善此类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更好的痊愈。静脉留置针相对于静脉穿刺有着多项的优势,包括操作流程简单、不容易穿破血管、套管较为柔软、在静脉中留置的实践较长等优势。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
我院儿科患儿50例,其中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儿,其中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4例,年龄在5到11岁之间,患儿的住院时间都是在10到20天之间,两组患儿在性别、住院时间、年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对比的对象,完全符合规定。两组患者在进行穿刺治疗之前都要做好消毒工作,充分的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
方法
观察组的患儿在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是静脉留置针,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静脉穿刺治疗,常规静脉穿刺护理中首先是对患者实施皮试和体征的检测,最后在完成输液后进行拔针,而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的时候要充分的观察患者的药物皮试、静脉穿刺和体征检测等,两组的患者都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这样充分的保证患儿能够实现无菌的操作,减少发生感染的频率,防止发生并发症的现象出现。护理的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巡视工作,如果发现患儿出现不良的反映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做好预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做好交接班和护理记录工作,按照三查七对的方法实施工作,最大程度的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在两组的患儿完成护理工作之后,要采用病情记录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来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治疗效果,让两组患儿家属都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做出评价。
2儿科护理中留置针的具体应用
在进行留置针工作中,首先要以穿刺点消毒常规消毒皮肤,范围是在穿刺点为中心直径6-8厘米,然后在按照标准来实施穿刺工作,用食指与拇指把留置针的针柄握紧,让针柄和患者静脉之间的角度设置为十五度和三十度之间,然后把针刺入,在回血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后退针芯1-2mm再将外套管送入血管中,通过左手把留置针外套管固定住,在用右手把针心拔出来,最后用透明的敷贴规定留置针的时间,采用正确的封管操作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封管工作中首先要注意一定是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l从肝素帽的处的输液针头内缓慢推注2-3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管腔呈现一个充满的状态。最后留置针保留的时间是4d左右。在留置针工作结束后,护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关系着患儿是否会引起并发症和感染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使用无菌操作,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发生红肿、干燥、渗出的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 措施 。
3结果
经过对比发现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较好,最后通过患儿家属对两种护理方式进行评分,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得到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实验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节省成本,减少患儿的疼痛,并且穿刺的成功率较高,所以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更为理想。
4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常规的穿刺要好的,但是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要加强预防和消毒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防止出现感染、堵管的现象发生,发生堵管的现象多数是因为血液把留置针堵塞了,最终药物没有办法进入到体内中,静脉炎很容以导致患者的血管脆弱,所以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对患儿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中,要选择和患儿符合的穿刺部位和型号,工作人员的手法尽量要熟练,这样能够充分的减少患儿的痛苦,在穿刺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保证针头无菌和对皮肤的消毒,在留置工作结束后要观察患者的病情现象,充分的预防并发症现象的发生,只有把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做好,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价值。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这就导致家长对医院的要求更高,在穿刺治疗中多数要求一次性穿刺的成功,所以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能够实现穿刺成功率较高,并且比较容易固定,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患儿的疼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工作人员除了做好巡视工作,还要加大和患儿的沟通交流,减少患儿的心理压力。
5 总结
总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是非常理想的,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成本的支出,但是在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中要做好消毒工作,采取无菌的操作流程,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现象的发生。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有着十分理想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盛敬伊,史囯晶,苏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
[2]叶秋棠.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医学信息,2014,(24)
[3]张爱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4)
[4]周凌芸.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A].2012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 议论文 集[C].2012
[5]黄长桂.大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
[6]闻云.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二: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作用
摘要 目的:观察并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患儿300例设为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方法护理;将2012年4月~2013年3月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就诊患儿3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和护理过程中并发症或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儿对护理质量满意度低于试验组;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发生并发症或院内感染例数高于试验组。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够明显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帮助患儿尽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PDCA;儿科;护理质量
PDCA循环管理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最先提出,作为一种科学程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1]。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整体过程包括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这个过程就是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行着。PDCA是 英语单词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纠正)的首字母的缩写,并按照该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2-3]。近年来,PDCA从 企业管理 被引入护理工作中,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策略被施行着[4]。我院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儿科,对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作用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300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儿作为试验组,其中男139例,女161例;年龄~4岁,平均(±)岁。将2012年4月~2013年3月未实施PDCA管理的30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66例,女134例;年龄~4岁,平均(±)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由于患儿年幼,不具有判断能力,其知情同意书由法定监护人签署。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护理。整个管理过程共包括4个阶段,分别为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具体如下:
(计划阶段)将护理人员分成多个质量监控小组,负责检查不同项目。资源分配时应注意儿科疾病高峰期的预测,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物资,在流行病暴发时,可以及时有效的应对;注意高低年资护士的合理分配,以便工作中能够实现互相监督和以老带新的作用等。设置工作目标,包括以《儿科护理学》为基础增强业务知识;高年资护士带领低年资护士,加强护理技术训练,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增强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观念,并增加法律学习;做好新生儿护理,保持环境温馨舒适,符合配套设施、灯光、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护理人员增加婴儿抚触技能的训练;提高护理人员与 儿童 的沟通技巧等。根据目标制订详细实行方案、效果预估、进程安排、负责人、施行人和具 体操 作方法等。
(执行阶段)践行计划阶段制订工作方案。每个人都参与到质量监控的管理活动中,并在工作中发扬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儿科患儿年龄较小,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全程、热情地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护理服务,消除患儿对新环境的不适与紧张,建立治病信心和彼此之间的信任。执行阶段按照计划和时间、数量和质量等要求,认真落实各自的工作。注意培训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监督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操作方法进行护理工作。以免影响执行结果。
(检查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制定的 工作计划 的施行情况,每日检查工作完成质量,和预估效果做对比,以保证质量监控小组成员每天的工作都能达到指定目标,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保证工作进展顺利。对于护理的一些细节应注意加强关注,如床头卡粘贴醒目、及时,住院患儿头皮静脉置管的清洁护理等。护士长每月检查整体工作,并作出指导和纠正,避免因为人员疏忽而产生了差错。
(处理阶段)召开座谈会,质量监控小组总结每个月的工作,反省工作完成状况,总结工作中出现的不恰当之处或是错误之处,并制订出改进的方案,以便在下一个月的工作中进行改善。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推广个人积累的 经验 、教训,对彼此工作产生警示作用或者指导意义。对于不能个人解决的问题,小组应该共同讨论,根据本月的工作情况,帮助制订下一个月的改善方案和工作目标,促进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以上4个阶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着的。实际工作中4个阶段在不断的循环操作着。
评价标准
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考量满意度时应包含以下评价元素,分别是护士的技能操作能力、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和健康宣教情况等。制作调查问卷,并在患儿出院前,请患儿监护人填写。满意度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护理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为满意和比较满意两项的总和。
护理质量
(1)护理质量评分。质量监控小组对两组患儿基础护理管理、特级护理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管理、护理文件管理、健康宣教管理、院内感染发生管理等各条项目制定出符合情况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质量监控小组参考该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2)护理中并发症或感染发生率。记录护理过程中,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例数。
统计学处理
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校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
2讨论
传统护理方法中,护理人员只是简单的在患者入院时介绍住院环境和规则、监测生命体征、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 教育 等基本工作[5]。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意识、专业素养和环境等因素的缺陷常会降低护理质量,不利于患儿的治疗工作。在PDCA循环管理中,增强监控护理质量的力度,督促每个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等,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意识、专业技能、住院环境等[6],做到:
(1)督促护理工作人员端正态度,积极投入工作。
(2)通过考核,强化护理人员基本操作技术,积累经验,培养其应对较复杂情况的能力。
(3)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帮助其端正工作态度[7-8]。
(4)提高护理人员对各类问题和流行病高峰等的预防意识。
(5)培养护理工作人员的法律保护意识。
(6)提高医院整体对疾病控制和预防的能力[9-11]。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对照组高,护理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护理中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PDCA循环能够显著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值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和使用,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莉,李敏.PDCA循环管理在痰培养标本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0):1627-1628.
[2]张艳军.PDCA循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2,18(4):564-565.
[3]申慧丽.PDCA循环管理在儿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42-543.
[4]朱军艺,张春琼,陈丽明,等.PDCA循环管理对肾多发结石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肾造瘘管患者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6):828-829.
[5]李欣欣.PDCA循环对提高乳腺癌术后肢体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78-180.
[6]王丽华,缪滔,朱玲凤,等.运用PDCA模式管理病区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3-895.
[7]肖秀丽.PDCA循环圈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621.
[8]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杂志,2011,26(4):262-263.
[9]王素娟,张海莹,黄国英.PDCA循环在我院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和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2):156-158.
[10]宋丹,孙秋华.PDCA循环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6):147-149.
[11]庄素芳,霍殿琴.隐患查找制度并PDCA管理法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98-100.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儿科论文范文
2. 本科护理论文范文精选
3. 本科护理论文范文
4.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5. 护士论文范文
6. 电大护理本科论文范文
关于护士的论文
护士是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关于护士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质量是指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所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是环境提供给人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1].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明确提出医院要关心护士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然而在复杂多变及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较少社会支持和长期高付出低回报的心理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护士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并间接影响患者的就诊安全[2].已有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和情感疲惫呈正相关,社会心理环境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尤其对传统国家的护士,她们正在经历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她们也是最有可能离职的护士[3-5].护士在整个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占据着较大比例[6],同时也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对护士整体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保障患者就诊安全。本文探讨了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的因素,以期为护理管理和组织运行效率优化提供参考。
1相关概念和测量工具
生活质量概念
国内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其定义尚无统一标准,现有的对生活质量的定义有多种,它是集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为一体的多维概念,涉及人们在生存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所反映出与其生存的目的、期望及标准的关系[7].风笑天[8]认为生活质量是由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的,既包含客观条件,又包含主观评价,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生存状况的体验[9].总体来说,生活质量是指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生活质量测量工具
目前,用于生活质量测量的最广泛的量表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简表(WHOQOL-BREF),它是在WHOQOL-100量表基础上研制的简表,包括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均按正向计分,即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0].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是1991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翻译的'中文版SF-36.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为我国学者编制[11],包括74个问题,共20个因子,4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上述问卷为普适量表,国内尚未研制出适用于护士生活质量的问卷,国外学者Brook[12]编制的护士工作生活质量量表(Brooks'quality of nursing work life survey)是专门适用于护士的问卷,由工作生活/家庭生活(指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关系)、工作设计、工作环境及工作领域4部分组成。
2护理工作的特点
由于护士面对的是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精神及文化层面问题的患者,要向其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免疫于一体的照护,面对人群有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等,病人需求层次不一,因此护理工作特点可以归纳为:①岗位多,工作复杂多样,专科性强;②病情轻重变化无常,常有突发情况,如急诊科室、急危重症患者需要24小时监护;③知识更新较快,常有新仪器、新技术投入使用,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④我国的医疗系统实行的是三级医疗覆盖,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和市级综合医院,护士层次不一。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使护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的因素也具有多样性。
3影响护士生活质量的因素
科室和工作类型
科室是护士工作的微环境,不同科室和工作类型的护士生活质量有所差异,其中急诊科和ICU护士生活质量较差,精神科护士生活质量最差[13],这可能与科室工作强度大、应激度高、环境紧张有关;ICU护士生活质量各项 目 中 睡 眠 与 精 力 得 分 最低[14],这可能与科室排班多为12小时连班制有关。
护理管理者的生活质量高于一般护士,这可能与其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其住房、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因子以及心理功能中的正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等方面均优于一般护理人员,个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实现有关。余华等[15]调查发现,责任小组组长的生活质量高于护士长和普通护士。
组织支持感和心理授权
组织支持感是描述员工对组织重视他们的贡献,并关心其福利待遇的总体感觉[16].心理授权是指增强内在动机,表现为反映个人对其工作角色定位的4个方面的认知,主要是能力(或自我效能)、影响力、工作意义和工作自主性[17].组织支持感和心理授 权 直 接 影 响 护 士 的 生 活 质 量,与 其 成 正比[18],两者与离职意愿成负相关[19].护士感觉到较强的组织支持感和心理授权,会增强其组织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
护士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同时还承担着子女、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护士的工作特征决定了护士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会有较强冲突。有研究显示,工作-家庭冲突与护士生活质量呈中度负相关,而家庭-工作生活质量与护士的生活质量呈低度负相关[20].李森等[21]研究发现,护士工作领域得分是护士生活质量得分最低的维度,而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护理工作仅为打针发药、翻身拍背等一般技术性工作,护理工作中的高、精、尖技术难以体现”,且仍有人认为护士从属于医生,没有自主权等,这些观点体现了护士的社会支持较低,这会降低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护理人员生活质量的提高。
工作压力与付出-获得不平衡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及对健康的新型定义,护理人员以服务对象的整体状态为目标,必然要求其付出更多的体力与脑力劳动;我国的现状是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由于护理教育开展较晚,护理人员大部分是中专学历,她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工作、参加继续教育,还要兼顾家庭和子女,经常处于较大的工作压力中,工作压力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22];同时,护理人员付出与获得不平衡状态及超负荷状态使护士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23].
医院级别与聘用类型
黄永兰等[24]研究显示,医院级别越高护士生活质量越好,但大型医院护士心理状态较差,这也间接影响护士生活质量。医院不同聘用类型的护士生活质量也有差异,迟春霞、周良燕等[25-26]发现,合同护士和在编护士相比,同工不同酬,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处于亚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但也有学者调查研究后指出合同护士的生活质量高于编制的护理人员[27],结论尚不一致。
轮班制度
有研究显示,科室实施APN排班模式(三班制)后,护士的生活质量优于传统排班的护士[28];另有研究显示,AN排班(早夜班制)优于APN排班模式[29],这可能与不同科室、护士的主观认识有关。国外研究显示,不合理的夜班也会影响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且不利于稳定护理队伍。国内对夜班、轮班频率对护士生活质量影响的探索较少,但据笔者了解,周围护士大多认为夜班打乱了生物作息时间,对身体损害较大,尤其是年龄大的护士,过于频繁、时间较长的夜班更是难“熬”.
人口学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前,对于年龄、婚姻等对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结论尚不统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不同,生活质量无差异,但也有学者认为年轻护士生活质量低于年龄大者[13,30],这可能与她们对预期生活目标与实际差距较大有关,具体还需进一步探讨。对护士调查显示,已婚者工作满意度低于未婚者[31],并间接地降低了护士生活质量。
4建议
医院管理者在思考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和稳定护理队伍时,要关注护士生活质量及来自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将工作压力控制在能使她们产生积极组织行为的范围内。
首先,管理者要为护士营造一个良好组织氛围,提升组织支持感、心理授权和社会支持,关注护士心理社会因素,提高行动力。根据工作类型,配置人员,弹性排班,促进护士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其次,护理管理者要引导护士形成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鼓励护士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善于调节压力,主动疏理心理障碍,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最后,护理管理者要注重平行管理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加强对合同护士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提升合同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并为她们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明确职责与分工,实施绩效考核,最大限度地降低付出-获得不均衡;设立激励机制,在制订对策时考虑公平公正原则,对夜班护士有所倾斜,给予适当补助,合理安排班次和休息时间,保障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完好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长城。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Berland A,Natvig GK,Gunersen safetyand job-related stress:a focus group study[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08,24(2):90.
[3]Stordeur SD,Hoore W,Group of hospitals succeeding in attracting andretaining nurses[J].J Adv Nurs,2007,57(1):45-58.
[4]Stansfeld S,Candy work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tic review[J].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2006,32(6):443-462.
[5]Hasselhorn HM,Tacknberg P,Peter imbalance among nurses in stable coun-tries and in countries in transition[J].Int J OccupEnviron Health,2004,10(4):401-408.
[6]Murray nursing shortage[J].Nurs Adm,2002(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