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科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精神科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精神科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在 企业管理 中,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案例的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并购案例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从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和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等方面对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案例研究;风险管理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1],即通过积极的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所拥有的先进 经验 ,并通过上述关键竞争要素的获取推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我国跨国并购的主要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2002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高速发展期,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震荡推进期,这一阶段既有京东方成功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从而介入国际高端 显示器 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的阻碍下未能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案例;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理性回归期,这一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估值的降低,也为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企业在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在积极推进跨国并购的同时,这一阶段的企业并购行为趋于理性,从简单的思考“走出去”逐渐向“并购的意义何在”、“并购的协同效应在哪里”、“如何实施并购后的跨 文化 管理”等跨国并购的现实问题转变。

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的难得机遇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拓展了市场的范畴,同时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尽快介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第二,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效应、销售网络、研发团队等关键竞争要素,可以延伸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缩短企业在培育上述能力方面的时间,尽快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拥有境外资源的所有权,从而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并购的过称也危机四伏。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外汇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财务风险始终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关键,有效地识别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形成财务风险的集成管理体系是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典型的跨国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案例揭示跨国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几点思考。

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诸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典型并购的过程也是发生财务风险以及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并购案例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北欧小国瑞典拥有以其安全性享誉世界的沃尔沃汽车,1999年,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汽车FORT以64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福特拟出售沃尔沃的股权。彼时,2009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作为在中国市场处于中低端定位的吉利汽车,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成功运营沃尔沃这一世界知名品牌,这段跨国姻缘由于在企业匹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为业界看好。按照交易结构的设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运营资金投入约9亿美元,而吉利的自由资金仅仅占到整个交易的25%左右,为了成功实施并购,吉利动用了5倍杠杆进行融资。此次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其中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86亿元人民币和2009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剧增到2010年的700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吉利集团年均1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净利润水平,此次跨国姻缘给吉利集团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是否能够成为跨国汽车并购除“雷诺——日产并购”案例后的第二例成功案例仍需要时日加以验证[2]。

(2)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案例

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 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平安人寿出于实现业务的全球布局以及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目的,决定启动对主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的股权收购工作。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荷兰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在关于富通集团股权处置以及资产分拆等环节的介入,中国平安人寿最初设计的通过并购富通集团股权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的全球布局和业务互补的设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中国平安人寿的股权收购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或者可以归结为政治力量在并购过程的介入,但是,在并购决策的过程中草率的尽职调查或许才是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根源。在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环节,对富通集团的财务这一并购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平安人寿仅仅通过目标公司公开发表的数据分析并购的可行性,这一做法也导致富通集团得以成功隐瞒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因此,缺乏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无法有限识别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错误的并购决策,才是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最大教训。 (3)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IBM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由于个人电脑事业部在IBM中持续亏损,IBM拟作价出售其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了在与戴尔、惠普等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IBM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联想集团决定对IBM的个人事业部实施并购。联想并购IBM案例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启示在于:第一,在并购战略的总体设计和尽职调查阶段,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作为其并购的战略顾问,聘请高盛为其并购顾问,聘请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并购的财务和投资银行顾问;第二,为了规避并购的融资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混合支付的形式,并通过引入泛大西洋等财务集团的形式有效化解了高负债率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为了规避并购的支付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方式,通过合理的现金和股权支付比例的确定,既规避了过度依赖现金支付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也规避了过度依赖股权支付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3]。

三.规避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上述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分析不难发现,全面识别并且有效防范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结合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以下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1) 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通过控制权的获取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而在于通过成功的并购运作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品牌和 渠道 资源。因此,中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并购的战略性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并购的战略协同效应、详细制定并购的整合运作方案。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并购方式遴选的重要依据。概括而言,跨国并购可以采取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和企业合并等主要形式,不同的并购形式为并购方带来的税务负担、连带责任等各不相同,例如基于关键技术获取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资产并购的方式,基于资源获取或者产业链整合目标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股权并购的方式。因此,并购方需要预先清晰界定并购的终极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并购模式,规避因并购方式的不当导致的财务负担;第二,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确定融资安排的重要基础。现代并购由于交易标的较高,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交易需求,为此,并购方通常通过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募集资金。资金募集的方式和额度需要充分匹配并购的战略设计,在并购融资方面,既需要考虑交易的标的额,也需要根据并购战略的需要预测并购后的资金安排,从而充分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与并购战略的匹配性,防止在成功实施并购后由于后续整合阶段资金无法保证而导致的并购失败。

(2) 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目标企业的协助下,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状况、法律纠纷等进行独立、客观、公允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尽职调查是了解目标企业真实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恰恰是由于尽职调查工作的不充分,导致中国平安需要为草率的并购决策承担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有效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目标企业内部的资产完整性、真实盈利能力、资产抵押和质押情况,从而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其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关注目标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养老法律、税务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充分估计后续运营模式可能导致的资金需求;最后,财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与技术评估等工作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的或有负债,以预先实施财务安排。

(3) 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交易架构设计包括交易标的的决策、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内容,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是有效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交易标的的决策环节,与国内通常根据资产评估价值确定交易对价的方式不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息税前利润(EBIT)和合理的市盈率确定交易对价,由于并购双方在市盈率倍数认识的差异,估值调整技术(或称为“对赌协议”)是解决并购双方价值差异的常用对策。为了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可以在初始交易对价进行一定让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较为苛刻的企业利润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企业盈利增长率指标等估值调整方案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交易对价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在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交易支付的关键节点,使得标的对价的分步骤支付与并购的战略意义相匹配,以此适当的延长交易对价的支付期限,通过支付期的设计,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呈现,从而降低并购方的财务风险;在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方面,为了降低直接成为目标企业股东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债转股等交易结构的设计,为并购方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债权人安排后拥有是否成为目标企业股东的选择权,从而在经过债权人期间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和考察后进一步降低并购过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 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 财经 ,2009,12:82-86

[2]杨 玲,叶 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3,3:121-122

[3]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贯穿于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实质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自身就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类型的特殊单位,它以“经营风险”为特征,获得盈利为目的,没有风险商业银行也无从盈利。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以及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万亿元,同比增长,负债总额万亿元,增长;不良贷款余额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较年初上升个百分点。从总体信贷状况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例如,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分析得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而言,第二季度的不良贷款有略微增长,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于第一、第二季度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说,这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在2013年各季度逐渐增多,只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略微有些减少,而在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却也在逐渐的上升。各类商业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最高,一直是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隐患。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的趋势,因此可见,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忽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差异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分支的县级分公司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数以百计的贷款审批和决策机构,根据不同的风险判断标准,近千人在贷款审批和决策的权利,贷款决策过于分散。与此同时,由于总行缺乏对各个行业、不同地区、和各类客户信用分析的经验和技能。他们需要的信息不足以做出决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同样的一个银行分支机构做出的信贷决策差异很大,在不同的领域造成更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内部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管理理念。

2.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在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用评级基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客户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提高,企业信用评级情况很难得到真实反映;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的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影响到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此外,一线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系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有关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评级系统,很难正确地反映信用风险。

3.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积累不足。一方面,贷款客户的最基本财务信息数据来源不充分。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取得渠道不畅通,导致银行进行客户评级、信贷数额确定等分析受到限制,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客户非金融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收集和其他定性信息收集渠道、收集方式等的标准不够完善,执行缺乏标准的规程。

三、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一)信贷业务强调个人责任

为了明确责任,将信贷责任及风险承担明确到个人,国外商业银行创新采用了将信贷审批决策权限授权于个人的做法。于此同时,赋予个人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权责对应”,这种 方法 有利于明确责任,达到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现了将“业务风险”与“个人风险”联系在一起,实现风险责任到人,大大降低了风险集中程度,增强了个人的风险意识,有利于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二)实施授权分类管理

国外商业银行分类授权的管理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授权时应充分考察各分支机构所处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好坏、自身资产规模大小、盈利水平高低、资产质量状况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大小,再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进行有依据得调整,过程中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对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设置的过程中,参考分行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测结果,对授权权限实行动态调整。

(三)确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指导业务的开展。对于市场定位、业务规划、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各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分解、细化、明确、落实,要发挥风险政策审查评议功能,避免各自为政、目标含糊不清甚至相互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快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不能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预防,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一步是设计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目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现状来看,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数据库,数据库除现有商业银行数据外,还应该包括贷款、金融公司、零售和信贷业务的相关数据,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子系统或分支机构,整个数据相关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关风险数据库查询和相关技术,如早期预警和分析工具,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提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进一步的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量化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以定量分析技术的合理性存在缺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关键是应用信贷风险计量模型。在借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之外,我国要逐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且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 措施 。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以影响借款人宏观经济状况、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主体非财务状况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计量及统计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要建立较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必须从建立全面的预警数据库着手。这个数据库包括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信息,如宏观经济发展、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信息;二是中观水平层面的经济信息,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结构、投资和经济发展数据的信息;三是微观层面的信息,如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现金流条件下,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等;四是商业银行信贷级别的信息,如行业及其改变信贷资产的库存数据等等。完善预警数据库建立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析模型等作技术分析,进行相应的预警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逐渐面对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关键词】风险 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二、风险管理的内涵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R=f(P,C) (1)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发生的可能性;(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四、总结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符志民著:研发项目开发风险种类和风险事件[M].管理与改革,2002[3]严 武:风险统计与决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自制标识在精神科病房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笑脸标识的应用,可使有些护理人员改变思维定式,改变对质量、对做事的观念,进而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自制标识在精神科病房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之论文范文。

【摘要】目的:自主设计精神科风险防范标识,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降低护理风险。方法:针对精神科常见风险类型,用不同颜色及大小的笑脸贴纸在床头卡及一览表中进行标识,每班护士可以清楚地了解患者的风险类型,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使用笑脸标识后,患者常见风险的发生率有所下降(p<),精神科主要风险(自杀、暴力行为、外走)由2014 年12% 的降至2015 年的8%(p<)。结论:笑脸标识清晰醒目,操作性强,美观实用,能警示、提醒医护人员,防范意外事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笑脸标识;精神科;风险管理

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责任性的工作。精神疾病患者常常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或严重的精神刺激等原因而出现各种危急事件:自杀自伤、暴力伤人、外走等;或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从而增加患者噎食、跌倒坠床的风险。此类行为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冲动性及不可预测性,正确识别并分析这些风险因素,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我科根据临床工作的实际经验,自主设计笑脸标识并应用于临床,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执行力,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14 年及2015 年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均确诊为精神障碍患者,符合ICD-10 诊断标准。其中2014 年具有护理风险患者603人,男性317 名,女性286 名,年龄14-78 岁,平均年龄(±) 岁。2015 年具有护理风险患者691 人,男性378 名,女性313 名,年龄14-82 岁,平均年龄(±)岁。主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

风险防范标识的设计与应用

我科根据精神科常见危急事件,设计五种防范标识

统一使用笑脸式样,红色笑脸防范自伤自杀,黄色笑脸防范冲动伤人毁物,蓝色笑脸防范外走,紫色笑脸防范跌倒坠床,绿色笑脸防范噎食以及吞食异物。一览表上面使用直径一厘米的笑脸,床头卡上面使用直径两厘米的笑脸,每种颜色的笑脸在床头卡及一览表上面位置固定:依次为红、黄、蓝、紫、绿。

风险防范标识的使用

在精神科新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分别进行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包括:外显攻击风险行为评估,自杀风险行为评估,跌倒风险评估,外走风险评估以及噎食风险评估5 项。评估发现:2014 年有自杀风险患者105 人,实际发生4 例;暴力行为风险患者219 人,实际发生47 例;外走风险患者178 人,实际发生9 例;跌倒风险患者86 人,实际发生9 例;噎食风险患者15 人,实际发生3 例。2015 年有自杀风险患者127 人,实际发生2 例;暴力行为风险患者237 人,实际发生36 例;外走风险患者196 人,实际发生6 例;跌倒风险患者114 人,实际发生6 例;噎食风险患者17 人,实际发生2 例。以上两组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具有可比性。

根据评估分数确定风险等级,并在床头卡及一览表进行笑脸标识。责任护士每天评估患者,如果患者病情好转,风险解除,则撕掉相应笑脸;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出现新的风险,则贴上相应笑脸。进行交接班,使每班护士能够清楚知道患者的风险。

统计学方法

采用 统计软件包,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通过使用笑脸标识前后我科自杀、暴力行为、外走、跌倒、噎食及吞食异物的风险发生率的比较,2015 年低于2014 年,见表1。

(2) 通过使用笑脸标识前后我科风险总发生率的比较,2015 年低于2014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同时,精神科主要风险类型(自杀、暴力行为、外走)总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护理标识是指为保障临床医疗护理及患者安全,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护理质量有效提升,应用规范的图案、文字对护理工作中需警示提醒的.工作环节进行行业特征标识的总称。实施三防警示标识就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的一种超前管理方法和预防为主的思想,使病区单元的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范于未然。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们一种警示信息,使之对此有所反应、有所触动,从而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笑脸标识的设计醒目而又给人以美感,充分体现了科学性、针对性、艺术性。笑脸标识的使用,增加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收治患者时更加善于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以便对有风险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此外,笑脸标识方便粘贴及撤除,便于护理人员动态评估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更换;而笑脸的设计,减少书写的文字,既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保护患者的隐私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更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及关爱,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

(3)总之,笑脸标识的应用,可使有些护理人员改变思维定式,改变对质量、对做事的观念,进而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但是,由于笑脸标识使用时间短,其具体功用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主编. 精神病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

[2] 王雪玲.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 中国医药科学,2011(24):120-121,138.

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为大家整理推荐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论文,欢迎各位护理学毕业的同学参考 优质护理的研究 !

【摘要】 目的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保证护理质量安全为目标。方法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高危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急危重患者的护理,提出预见性的护理问题及措施。结果 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及业务水平,减少护理差错。结论 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有组织,有效地采取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减少医疗护理风险的发生。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识别,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成为护理工作管理有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院2年来对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1 方法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护士责任心不强 急诊科护士接诊一位车祸患者,中午接诊时测生命体征未发现异常,就简单处理报告医生后,放置推车上继续观察,大约2 h,患者呻呤主诉下腹部痛,B超提示肝破裂大出血,导致死亡发生医疗纠纷。分析:由于护士不能履行护理岗位职责,不把患者当回事,误认为患者还是攥车党,忽略了患者的病情,护士仅注重执行医嘱,忽视了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耽误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时机。

护士履行知情同意告知不足 脑出血的患者给予翻身,执行翻身卡签名放置护士办公室。分析:由于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患者的护理措施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告知,忽视了患者举证的依据。

护士职业防护措施不到位 重症监护室护士被锐器刺伤的事,而患者HIV阳性,防范措施不到位。分析:由于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知之甚少,不能使用正规的锐器盒,从事高危操作不能提供防护用品,以成本高为理由,忽视了自我保护意识或者职业培训不到位[1]。

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入脂肪乳的过程中,药液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分析:由于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未系统的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巡视患者不及时,发现药液渗出处理方法有误或经验不足等原因,违反了护理技术规范。

用药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 新毕业的护士在未取得注册护士,而单独执行用药医嘱、执行技术性配药流程。分析:由于护士长管理意识模糊,用药安全重点监控不落实,发错药、打错针、重复用药等护理缺陷时有发生不重视药,护理人员紧缺,就利用了未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助理护士执行医嘱,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护理缺陷主动报告不严格 骨科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未按术后护理常规执行,护士未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急送ICU抢救,造成护理纠纷。分析:由于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手术后护理常规不落实,护士长管理职能未充分发挥作用,主管部门监督或指导工作疏忽,流于形式等影响。事发护理纠纷讨论,科室依然未报告护理部。

护理环节管理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如危重患者护理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如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流程,制定急救-站位-目标流程,通过培训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加强护理高危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 对新毕业的护士、转岗护士和毕业5年的低年资护士具有潜在风险,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工作。岗前培训内容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2]。重点护理环节包括:患者出入院、转出转入院、围手术期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输血护理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特殊检查前后的指导等。发生意外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如气管插管意外拔管、自杀、灾害等)。每天用交班15 min的时间,进行提问护士,每周业务学习,每月考核评估知识目标达标。护理目标到达护士能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意外与紧急事件,掌握意外及紧急事件的处理程序与原则(请示报告、抢救流程、护理记录)。对每个护士进行考核,并建立护士业务档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回馈,并指导护士提高护理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士的自我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及卫生法律知识,教育护士学法,懂法,用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规范工作流程,明确“以患者为中心”、“因病施护、因人施护、因需施护”的人性化细节化护理目标;规范护理文书记录:给药注射输液单上签名规范,执行者/核对者双签名严格把关,配药时间、输液时间、输液滴数认真填写。门诊患者皮试每个患者除了有告知,必须还要有告知后护士与患者的双签名证实已履行了告知制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安全用药管理,护士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有的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辨别执行医嘱的能力,如转抄医嘱和口头医嘱,机械执行医嘱而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用药;护士发药打针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严格执行用药流程,如发口服药的流程规范,双人床边查对签名,防止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是临床护理过程管理的一个重点监控。

加强急危重患者护理,提出预见性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护士长对危重患者每天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抓重点环节质量管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责任护士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落实执行情况。每天利用晨间大交班15 min时间,进行工作讲评,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技术时,患者气管内痰多,如果不及时发现进行吸痰,造成患者窒息。护士长利用现场演练的方式,培养年轻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2 结果

通过护理管理者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从小事做起(如发口服药)到细节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为临床一线护士提供正确指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3 讨论

推行护士连续性排班模式[3],提高护士层级管理。急诊科、ICU、外科、内科病房开展APN连续性排班,为了保证夜班的护理质量,增加夜班护士人数,夜班为全夜班制。护士排班方式:①责任护士班:分为A班(8:00一15:30)、P班(15:00-22:30)、N班(22:00-8:30),每班均由1名组长带领3名责任护士值班,负责本班所有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②日班:(8:00-11:30,14:30-17:30)2名护士负责医嘱处理与核对、收费管理、常用药品与物品准备领取等工作;日班护士2名共同核对医嘱1次。责任组长负责护理工作的督促和管理,护理质量由终末控制变为过程控制,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推行主动上报护理缺陷,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在护理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差错缺陷,护士就胆心受处罚而隐满不报,要求当事人主动报告,保护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纠正错误,尽可能地将错误的危害降到最小。事件报告制度:24 h内及时逐级上报。护理事故和严重差错应立即报告。夜间通知夜班护士长和总值班。发生差错、事故单位或个人,有意隐瞒,不按规定报告,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上报程序:病房护士→病房护士长→护理部→院领导。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护理安全用药规范[4],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感。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护士机械执行医嘱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或者在抢救过程中及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用药;或发药打针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实现持久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4:44-45.

[2] 唐玉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和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06,09,26.

[3] 蓝惠兰.分层管理方法在综合ICU的应用与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08,12:41-42.

[4] 沈云梅.精神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报,2007,11:39-40.

护理安全是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也是现代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和核心。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安全管理大专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把护理安全教育融入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但能加深护理人员对操作的理解,而且能使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意识,为临床护理操作实践奠定执业安全的基础。综上所述,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将护理安全教育融入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可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考核成绩,同时也能极少安全缺陷的发生,值得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安全教育;教学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调查物件选自2010年6月-2012年5月来我院实习的护生,共60例,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30名与对照组30名,观察组其中男1例,女29例;年龄18-23岁,平均±岁;其中中专学历25例,大学专科学历5例。对照组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18-22岁,平均±岁;其中中专学历24例,大学专科学历6例。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学历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培训教师配备上没有差别。对照组的培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按照培训手册要求采取集中讲授、个案护理、集中操作示教、电化示教、自学等方式培训,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回示教—临床应用—考核总结。观察组的实践课则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将护理安全内容融人到教学过程中。护生无临床工作经验,没有安全意识,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保护病人。带教老师为由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护师担任,保证教学质量。要求带教老师对护生做到从手把手到放手不放眼,绝对不允许既放手又放眼。严格要求,确保医护安全。带教老师对每一批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要认真进行评估,仔细了解护生的情况,针对性组织护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预案;可采取集中学习,也可个别指导;利用案例、图片、多媒体进行讲解,使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增强护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用法保护自己、保护病人,在工作中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的目的。

3.效果评价。

实习结束前,按照护理部制定的理论考核标准及技能操作考核标准对两组护生进行相同操作专案的考核,考核总分均为100分。同时记录两组实习护生实习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4.统计学处理。

用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习护生考核成绩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所有护生顺利结束8个月的实习,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技能操作考核评价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详见附表。观察组在实习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进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而护理不安全因素则可能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或病情恶化[2]。现阶段随着患者法律意识及对护理技术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操作由于患者病情的个体差异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3],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护理技术操作的不安全性增加。因此,临床护理带教更应关注护理技术操作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将护理技术操作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即在教学中就不断强化学习者的安全意识,为临床实践安全打下基础。在教学设计时,引入安全教育思想,关注护理技术操作关键环节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将护生掌握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护生掌握操作的安全措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护生识别护理技术操作存在安全隐患薄弱环节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难点。设计时依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教学内容与“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标准预防操作原则,隔离原则,医务人员的防护原则,医疗废物的分类、放置、处理”有机结合。把护理安全教育融入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但能加深护理人员对操作的理解,而且能使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意识,为临床护理操作实践奠定执业安全的基础。综上所述,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将护理安全教育融入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可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考核成绩,同时也能极少安全缺陷的发生,值得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护理标识在普通外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张敏;蒋萍;卢绮萍;李建群;护理管理杂志2006-09-1083

2、国外护理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季晓鹏;王志红;陈亚华;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摘要: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护理安全直接威胁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影响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护理质量必须有护理安全制度做保障,要注重培养护士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环节质量管理,同时制订护理动态质控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医院护理安全;对策;企业

一、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临床护理人员短缺严重,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随着我院新住院大楼的启用,住院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患者对服务质量更高需求的同时,增加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过度的工作和身心的劳累必然会造成工作时注意力、警惕性和质量的下降,发生缺陷的概率也就相应增加。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技术能力差大多数年轻护士缺乏专科理论知识,特别是新引进的护理人员未经过考核选拔,业务素质、技术能力相对较差,同时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各种仪器操作不熟练,抢救时手忙脚乱,观察病情不全面。

患者的法律观念逐步增强,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随着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进一步改革,患者的法律观念逐步增强,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缺乏沟通的技巧,不能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

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服务态度差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的人,独生子女多,在家娇生惯养,对待工作的态度不积极、不认真,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缺乏交流沟通能力,解答问题语言生硬,导致患者误解、反感等,给工作埋下许多隐患。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书写护理文书不认真,字迹不清,有涂改现象;护理记录不能全面、客观、动态、连续反映患者病情,常常是记一些客观的内容,未能体现观察的要点、采取措施及效果评价。

护理安全制度不健全,不完整对一些危险因素监管不到位如压疮、坠床、跌倒等,出现护理缺陷没有很好地分析和改进,责任只落实到当事人,但并未真正让当事人和当事科室采用积极态度应对,使安全隐患不断,最终导致严重缺陷。

管理层监管不到位,制度落实不好护理部、科护士长监管不力,短时间床位扩编,引进大量的低年资临聘护士,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同时护理管理人员年轻化,导致安全管理经验缺失,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落实不到位,导致缺陷的发生。

二、护理安全的对策及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事故的根本所在。院医德医风办公室、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提高服务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同时护理部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护士语言行为规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能自觉规范行为,增加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防范护理缺陷的发生。

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护理部不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工作现场会,认真分析、讨论临床工作中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积极制订改进措施,并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每月下发护理缺陷案例,要求各科室学习和分析,从中吸取教训。通过学习让护理人员做到知法、守法、会用法,给患者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护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平时工作中出现的缺陷,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比如预防压疮、坠床、跌倒、导管滑脱等相关管理制度,完善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危机值”登记报告制度等,院科两级经常督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

改变服务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制订“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用标准规范的仪表、语言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优化护理人员工作流程,克服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随意性,使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安全保证。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每年新引进的护理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到科室轮转,对来院3年内的年轻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应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取得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从而预防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加强环节质量管理,防止缺陷发生护理部督查、护士长夜查房重点放在制度的落实上,排班新老护士搭配,加强重患者的护理重要环节管理,抓入院、出院及转科患者管理环节,加强执行医嘱环节,对易出错环节强化管理就是要改变发生护理不安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事件的积极预防,即把处置行为转变为预防控制行为,消除和减少护理隐患。

规范计算机处理及执行医嘱流程2011年我院计算机网路应用,医嘱的开出、整理、药房发药同步确认,各项治疗卡服药、注射、处置等均由手工抄写变为计算机输入、输出、列印,为保证准确执行各项医嘱及治疗措施,护理部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计算机处理及执行医嘱流程,保证了准确无误地按医嘱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有效减少了出错的机会。

应用护理安全标识,防范护理缺陷发生护理安全标识是最直观、最快捷、最具影响力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我们先后采用了护理级别标识、药物警示标识、环境区域标识、预防意外标识、导管标识、腕带等。通过标识的使用,可以对护士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使患者参与安全,起到督促作用,有效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

三、讨论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护理安全直接威胁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影响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护理质量必须有护理安全制度做保障,要注重培养护士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环节质量管理,同时制订护理动态质控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根本原因分析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郑小伟;王泠;中国护理管理2009-06-1566

2、安全文化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黄美珍;兰香;中华护理杂志2008-07-05

自制标识在精神科病房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笑脸标识的应用,可使有些护理人员改变思维定式,改变对质量、对做事的观念,进而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自制标识在精神科病房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之论文范文。

【摘要】目的:自主设计精神科风险防范标识,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降低护理风险。方法:针对精神科常见风险类型,用不同颜色及大小的笑脸贴纸在床头卡及一览表中进行标识,每班护士可以清楚地了解患者的风险类型,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使用笑脸标识后,患者常见风险的发生率有所下降(p<),精神科主要风险(自杀、暴力行为、外走)由2014 年12% 的降至2015 年的8%(p<)。结论:笑脸标识清晰醒目,操作性强,美观实用,能警示、提醒医护人员,防范意外事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笑脸标识;精神科;风险管理

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责任性的工作。精神疾病患者常常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或严重的精神刺激等原因而出现各种危急事件:自杀自伤、暴力伤人、外走等;或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从而增加患者噎食、跌倒坠床的风险。此类行为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冲动性及不可预测性,正确识别并分析这些风险因素,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我科根据临床工作的实际经验,自主设计笑脸标识并应用于临床,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执行力,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14 年及2015 年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均确诊为精神障碍患者,符合ICD-10 诊断标准。其中2014 年具有护理风险患者603人,男性317 名,女性286 名,年龄14-78 岁,平均年龄(±) 岁。2015 年具有护理风险患者691 人,男性378 名,女性313 名,年龄14-82 岁,平均年龄(±)岁。主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

风险防范标识的设计与应用

我科根据精神科常见危急事件,设计五种防范标识

统一使用笑脸式样,红色笑脸防范自伤自杀,黄色笑脸防范冲动伤人毁物,蓝色笑脸防范外走,紫色笑脸防范跌倒坠床,绿色笑脸防范噎食以及吞食异物。一览表上面使用直径一厘米的笑脸,床头卡上面使用直径两厘米的笑脸,每种颜色的笑脸在床头卡及一览表上面位置固定:依次为红、黄、蓝、紫、绿。

风险防范标识的使用

在精神科新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分别进行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包括:外显攻击风险行为评估,自杀风险行为评估,跌倒风险评估,外走风险评估以及噎食风险评估5 项。评估发现:2014 年有自杀风险患者105 人,实际发生4 例;暴力行为风险患者219 人,实际发生47 例;外走风险患者178 人,实际发生9 例;跌倒风险患者86 人,实际发生9 例;噎食风险患者15 人,实际发生3 例。2015 年有自杀风险患者127 人,实际发生2 例;暴力行为风险患者237 人,实际发生36 例;外走风险患者196 人,实际发生6 例;跌倒风险患者114 人,实际发生6 例;噎食风险患者17 人,实际发生2 例。以上两组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具有可比性。

根据评估分数确定风险等级,并在床头卡及一览表进行笑脸标识。责任护士每天评估患者,如果患者病情好转,风险解除,则撕掉相应笑脸;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出现新的风险,则贴上相应笑脸。进行交接班,使每班护士能够清楚知道患者的风险。

统计学方法

采用 统计软件包,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通过使用笑脸标识前后我科自杀、暴力行为、外走、跌倒、噎食及吞食异物的风险发生率的比较,2015 年低于2014 年,见表1。

(2) 通过使用笑脸标识前后我科风险总发生率的比较,2015 年低于2014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同时,精神科主要风险类型(自杀、暴力行为、外走)总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护理标识是指为保障临床医疗护理及患者安全,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护理质量有效提升,应用规范的图案、文字对护理工作中需警示提醒的.工作环节进行行业特征标识的总称。实施三防警示标识就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的一种超前管理方法和预防为主的思想,使病区单元的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范于未然。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们一种警示信息,使之对此有所反应、有所触动,从而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笑脸标识的设计醒目而又给人以美感,充分体现了科学性、针对性、艺术性。笑脸标识的使用,增加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收治患者时更加善于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以便对有风险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此外,笑脸标识方便粘贴及撤除,便于护理人员动态评估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更换;而笑脸的设计,减少书写的文字,既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保护患者的隐私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更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及关爱,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

(3)总之,笑脸标识的应用,可使有些护理人员改变思维定式,改变对质量、对做事的观念,进而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但是,由于笑脸标识使用时间短,其具体功用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主编. 精神病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

[2] 王雪玲.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 中国医药科学,2011(24):120-121,138.

精神科护理风险与管理论文

为大家整理推荐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论文,欢迎各位护理学毕业的同学参考 优质护理的研究 !

【摘要】 目的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保证护理质量安全为目标。方法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高危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急危重患者的护理,提出预见性的护理问题及措施。结果 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及业务水平,减少护理差错。结论 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有组织,有效地采取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减少医疗护理风险的发生。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识别,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成为护理工作管理有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院2年来对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1 方法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护士责任心不强 急诊科护士接诊一位车祸患者,中午接诊时测生命体征未发现异常,就简单处理报告医生后,放置推车上继续观察,大约2 h,患者呻呤主诉下腹部痛,B超提示肝破裂大出血,导致死亡发生医疗纠纷。分析:由于护士不能履行护理岗位职责,不把患者当回事,误认为患者还是攥车党,忽略了患者的病情,护士仅注重执行医嘱,忽视了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耽误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时机。

护士履行知情同意告知不足 脑出血的患者给予翻身,执行翻身卡签名放置护士办公室。分析:由于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患者的护理措施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告知,忽视了患者举证的依据。

护士职业防护措施不到位 重症监护室护士被锐器刺伤的事,而患者HIV阳性,防范措施不到位。分析:由于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知之甚少,不能使用正规的锐器盒,从事高危操作不能提供防护用品,以成本高为理由,忽视了自我保护意识或者职业培训不到位[1]。

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入脂肪乳的过程中,药液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分析:由于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未系统的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巡视患者不及时,发现药液渗出处理方法有误或经验不足等原因,违反了护理技术规范。

用药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 新毕业的护士在未取得注册护士,而单独执行用药医嘱、执行技术性配药流程。分析:由于护士长管理意识模糊,用药安全重点监控不落实,发错药、打错针、重复用药等护理缺陷时有发生不重视药,护理人员紧缺,就利用了未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助理护士执行医嘱,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护理缺陷主动报告不严格 骨科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未按术后护理常规执行,护士未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急送ICU抢救,造成护理纠纷。分析:由于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手术后护理常规不落实,护士长管理职能未充分发挥作用,主管部门监督或指导工作疏忽,流于形式等影响。事发护理纠纷讨论,科室依然未报告护理部。

护理环节管理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如危重患者护理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如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流程,制定急救-站位-目标流程,通过培训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加强护理高危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 对新毕业的护士、转岗护士和毕业5年的低年资护士具有潜在风险,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工作。岗前培训内容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2]。重点护理环节包括:患者出入院、转出转入院、围手术期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输血护理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特殊检查前后的指导等。发生意外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如气管插管意外拔管、自杀、灾害等)。每天用交班15 min的时间,进行提问护士,每周业务学习,每月考核评估知识目标达标。护理目标到达护士能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意外与紧急事件,掌握意外及紧急事件的处理程序与原则(请示报告、抢救流程、护理记录)。对每个护士进行考核,并建立护士业务档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回馈,并指导护士提高护理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士的自我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及卫生法律知识,教育护士学法,懂法,用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规范工作流程,明确“以患者为中心”、“因病施护、因人施护、因需施护”的人性化细节化护理目标;规范护理文书记录:给药注射输液单上签名规范,执行者/核对者双签名严格把关,配药时间、输液时间、输液滴数认真填写。门诊患者皮试每个患者除了有告知,必须还要有告知后护士与患者的双签名证实已履行了告知制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安全用药管理,护士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有的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辨别执行医嘱的能力,如转抄医嘱和口头医嘱,机械执行医嘱而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用药;护士发药打针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严格执行用药流程,如发口服药的流程规范,双人床边查对签名,防止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是临床护理过程管理的一个重点监控。

加强急危重患者护理,提出预见性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护士长对危重患者每天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抓重点环节质量管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责任护士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落实执行情况。每天利用晨间大交班15 min时间,进行工作讲评,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技术时,患者气管内痰多,如果不及时发现进行吸痰,造成患者窒息。护士长利用现场演练的方式,培养年轻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2 结果

通过护理管理者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从小事做起(如发口服药)到细节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为临床一线护士提供正确指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3 讨论

推行护士连续性排班模式[3],提高护士层级管理。急诊科、ICU、外科、内科病房开展APN连续性排班,为了保证夜班的护理质量,增加夜班护士人数,夜班为全夜班制。护士排班方式:①责任护士班:分为A班(8:00一15:30)、P班(15:00-22:30)、N班(22:00-8:30),每班均由1名组长带领3名责任护士值班,负责本班所有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②日班:(8:00-11:30,14:30-17:30)2名护士负责医嘱处理与核对、收费管理、常用药品与物品准备领取等工作;日班护士2名共同核对医嘱1次。责任组长负责护理工作的督促和管理,护理质量由终末控制变为过程控制,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推行主动上报护理缺陷,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在护理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差错缺陷,护士就胆心受处罚而隐满不报,要求当事人主动报告,保护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纠正错误,尽可能地将错误的危害降到最小。事件报告制度:24 h内及时逐级上报。护理事故和严重差错应立即报告。夜间通知夜班护士长和总值班。发生差错、事故单位或个人,有意隐瞒,不按规定报告,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上报程序:病房护士→病房护士长→护理部→院领导。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护理安全用药规范[4],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感。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护士机械执行医嘱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或者在抢救过程中及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用药;或发药打针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实现持久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4:44-45.

[2] 唐玉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和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06,09,26.

[3] 蓝惠兰.分层管理方法在综合ICU的应用与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08,12:41-42.

[4] 沈云梅.精神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报,2007,11:39-40.

护理安全是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也是现代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和核心。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安全管理大专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把护理安全教育融入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但能加深护理人员对操作的理解,而且能使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意识,为临床护理操作实践奠定执业安全的基础。综上所述,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将护理安全教育融入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可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考核成绩,同时也能极少安全缺陷的发生,值得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安全教育;教学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调查物件选自2010年6月-2012年5月来我院实习的护生,共60例,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30名与对照组30名,观察组其中男1例,女29例;年龄18-23岁,平均±岁;其中中专学历25例,大学专科学历5例。对照组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18-22岁,平均±岁;其中中专学历24例,大学专科学历6例。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学历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培训教师配备上没有差别。对照组的培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按照培训手册要求采取集中讲授、个案护理、集中操作示教、电化示教、自学等方式培训,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回示教—临床应用—考核总结。观察组的实践课则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将护理安全内容融人到教学过程中。护生无临床工作经验,没有安全意识,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保护病人。带教老师为由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护师担任,保证教学质量。要求带教老师对护生做到从手把手到放手不放眼,绝对不允许既放手又放眼。严格要求,确保医护安全。带教老师对每一批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要认真进行评估,仔细了解护生的情况,针对性组织护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预案;可采取集中学习,也可个别指导;利用案例、图片、多媒体进行讲解,使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增强护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用法保护自己、保护病人,在工作中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的目的。

3.效果评价。

实习结束前,按照护理部制定的理论考核标准及技能操作考核标准对两组护生进行相同操作专案的考核,考核总分均为100分。同时记录两组实习护生实习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4.统计学处理。

用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习护生考核成绩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所有护生顺利结束8个月的实习,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技能操作考核评价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详见附表。观察组在实习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进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而护理不安全因素则可能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或病情恶化[2]。现阶段随着患者法律意识及对护理技术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操作由于患者病情的个体差异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3],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护理技术操作的不安全性增加。因此,临床护理带教更应关注护理技术操作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将护理技术操作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即在教学中就不断强化学习者的安全意识,为临床实践安全打下基础。在教学设计时,引入安全教育思想,关注护理技术操作关键环节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将护生掌握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护生掌握操作的安全措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护生识别护理技术操作存在安全隐患薄弱环节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难点。设计时依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教学内容与“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标准预防操作原则,隔离原则,医务人员的防护原则,医疗废物的分类、放置、处理”有机结合。把护理安全教育融入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但能加深护理人员对操作的理解,而且能使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意识,为临床护理操作实践奠定执业安全的基础。综上所述,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将护理安全教育融入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可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考核成绩,同时也能极少安全缺陷的发生,值得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护理标识在普通外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张敏;蒋萍;卢绮萍;李建群;护理管理杂志2006-09-1083

2、国外护理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季晓鹏;王志红;陈亚华;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摘要: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护理安全直接威胁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影响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护理质量必须有护理安全制度做保障,要注重培养护士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环节质量管理,同时制订护理动态质控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医院护理安全;对策;企业

一、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临床护理人员短缺严重,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随着我院新住院大楼的启用,住院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患者对服务质量更高需求的同时,增加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过度的工作和身心的劳累必然会造成工作时注意力、警惕性和质量的下降,发生缺陷的概率也就相应增加。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技术能力差大多数年轻护士缺乏专科理论知识,特别是新引进的护理人员未经过考核选拔,业务素质、技术能力相对较差,同时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各种仪器操作不熟练,抢救时手忙脚乱,观察病情不全面。

患者的法律观念逐步增强,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随着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进一步改革,患者的法律观念逐步增强,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缺乏沟通的技巧,不能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

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服务态度差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的人,独生子女多,在家娇生惯养,对待工作的态度不积极、不认真,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缺乏交流沟通能力,解答问题语言生硬,导致患者误解、反感等,给工作埋下许多隐患。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书写护理文书不认真,字迹不清,有涂改现象;护理记录不能全面、客观、动态、连续反映患者病情,常常是记一些客观的内容,未能体现观察的要点、采取措施及效果评价。

护理安全制度不健全,不完整对一些危险因素监管不到位如压疮、坠床、跌倒等,出现护理缺陷没有很好地分析和改进,责任只落实到当事人,但并未真正让当事人和当事科室采用积极态度应对,使安全隐患不断,最终导致严重缺陷。

管理层监管不到位,制度落实不好护理部、科护士长监管不力,短时间床位扩编,引进大量的低年资临聘护士,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同时护理管理人员年轻化,导致安全管理经验缺失,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落实不到位,导致缺陷的发生。

二、护理安全的对策及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事故的根本所在。院医德医风办公室、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提高服务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同时护理部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护士语言行为规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能自觉规范行为,增加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防范护理缺陷的发生。

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护理部不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工作现场会,认真分析、讨论临床工作中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积极制订改进措施,并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每月下发护理缺陷案例,要求各科室学习和分析,从中吸取教训。通过学习让护理人员做到知法、守法、会用法,给患者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护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平时工作中出现的缺陷,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比如预防压疮、坠床、跌倒、导管滑脱等相关管理制度,完善不良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危机值”登记报告制度等,院科两级经常督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

改变服务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制订“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用标准规范的仪表、语言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优化护理人员工作流程,克服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随意性,使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安全保证。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每年新引进的护理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到科室轮转,对来院3年内的年轻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应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取得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从而预防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加强环节质量管理,防止缺陷发生护理部督查、护士长夜查房重点放在制度的落实上,排班新老护士搭配,加强重患者的护理重要环节管理,抓入院、出院及转科患者管理环节,加强执行医嘱环节,对易出错环节强化管理就是要改变发生护理不安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事件的积极预防,即把处置行为转变为预防控制行为,消除和减少护理隐患。

规范计算机处理及执行医嘱流程2011年我院计算机网路应用,医嘱的开出、整理、药房发药同步确认,各项治疗卡服药、注射、处置等均由手工抄写变为计算机输入、输出、列印,为保证准确执行各项医嘱及治疗措施,护理部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计算机处理及执行医嘱流程,保证了准确无误地按医嘱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有效减少了出错的机会。

应用护理安全标识,防范护理缺陷发生护理安全标识是最直观、最快捷、最具影响力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我们先后采用了护理级别标识、药物警示标识、环境区域标识、预防意外标识、导管标识、腕带等。通过标识的使用,可以对护士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使患者参与安全,起到督促作用,有效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

三、讨论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护理安全直接威胁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影响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护理质量必须有护理安全制度做保障,要注重培养护士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环节质量管理,同时制订护理动态质控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根本原因分析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郑小伟;王泠;中国护理管理2009-06-1566

2、安全文化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黄美珍;兰香;中华护理杂志2008-07-05

自制标识在精神科病房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笑脸标识的应用,可使有些护理人员改变思维定式,改变对质量、对做事的观念,进而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自制标识在精神科病房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之论文范文。

【摘要】目的:自主设计精神科风险防范标识,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降低护理风险。方法:针对精神科常见风险类型,用不同颜色及大小的笑脸贴纸在床头卡及一览表中进行标识,每班护士可以清楚地了解患者的风险类型,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使用笑脸标识后,患者常见风险的发生率有所下降(p<),精神科主要风险(自杀、暴力行为、外走)由2014 年12% 的降至2015 年的8%(p<)。结论:笑脸标识清晰醒目,操作性强,美观实用,能警示、提醒医护人员,防范意外事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笑脸标识;精神科;风险管理

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责任性的工作。精神疾病患者常常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或严重的精神刺激等原因而出现各种危急事件:自杀自伤、暴力伤人、外走等;或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从而增加患者噎食、跌倒坠床的风险。此类行为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冲动性及不可预测性,正确识别并分析这些风险因素,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我科根据临床工作的实际经验,自主设计笑脸标识并应用于临床,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执行力,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14 年及2015 年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均确诊为精神障碍患者,符合ICD-10 诊断标准。其中2014 年具有护理风险患者603人,男性317 名,女性286 名,年龄14-78 岁,平均年龄(±) 岁。2015 年具有护理风险患者691 人,男性378 名,女性313 名,年龄14-82 岁,平均年龄(±)岁。主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

风险防范标识的设计与应用

我科根据精神科常见危急事件,设计五种防范标识

统一使用笑脸式样,红色笑脸防范自伤自杀,黄色笑脸防范冲动伤人毁物,蓝色笑脸防范外走,紫色笑脸防范跌倒坠床,绿色笑脸防范噎食以及吞食异物。一览表上面使用直径一厘米的笑脸,床头卡上面使用直径两厘米的笑脸,每种颜色的笑脸在床头卡及一览表上面位置固定:依次为红、黄、蓝、紫、绿。

风险防范标识的使用

在精神科新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分别进行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包括:外显攻击风险行为评估,自杀风险行为评估,跌倒风险评估,外走风险评估以及噎食风险评估5 项。评估发现:2014 年有自杀风险患者105 人,实际发生4 例;暴力行为风险患者219 人,实际发生47 例;外走风险患者178 人,实际发生9 例;跌倒风险患者86 人,实际发生9 例;噎食风险患者15 人,实际发生3 例。2015 年有自杀风险患者127 人,实际发生2 例;暴力行为风险患者237 人,实际发生36 例;外走风险患者196 人,实际发生6 例;跌倒风险患者114 人,实际发生6 例;噎食风险患者17 人,实际发生2 例。以上两组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具有可比性。

根据评估分数确定风险等级,并在床头卡及一览表进行笑脸标识。责任护士每天评估患者,如果患者病情好转,风险解除,则撕掉相应笑脸;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出现新的风险,则贴上相应笑脸。进行交接班,使每班护士能够清楚知道患者的风险。

统计学方法

采用 统计软件包,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通过使用笑脸标识前后我科自杀、暴力行为、外走、跌倒、噎食及吞食异物的风险发生率的比较,2015 年低于2014 年,见表1。

(2) 通过使用笑脸标识前后我科风险总发生率的比较,2015 年低于2014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同时,精神科主要风险类型(自杀、暴力行为、外走)总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护理标识是指为保障临床医疗护理及患者安全,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护理质量有效提升,应用规范的图案、文字对护理工作中需警示提醒的.工作环节进行行业特征标识的总称。实施三防警示标识就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的一种超前管理方法和预防为主的思想,使病区单元的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范于未然。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们一种警示信息,使之对此有所反应、有所触动,从而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笑脸标识的设计醒目而又给人以美感,充分体现了科学性、针对性、艺术性。笑脸标识的使用,增加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收治患者时更加善于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以便对有风险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此外,笑脸标识方便粘贴及撤除,便于护理人员动态评估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更换;而笑脸的设计,减少书写的文字,既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保护患者的隐私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更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及关爱,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

(3)总之,笑脸标识的应用,可使有些护理人员改变思维定式,改变对质量、对做事的观念,进而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但是,由于笑脸标识使用时间短,其具体功用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主编. 精神病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

[2] 王雪玲.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 中国医药科学,2011(24):120-121,138.

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论文

1、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

2、理论知识欠缺,致使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不完整,以致延误病情;

3、观察不细致、不到位;

4、违反操作规程;

5、缺乏责任心;

6、不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缺乏随时记录的意识;

7、护理沟通不良,护士未能及时地解答一些病人提出的问题及发现其病情变化、态度冷淡。

护士只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细心观察,主动热情服务,体现良好的职业素质,就可以减少和避免纠纷的发生。

扩展资料:

护理工作中风险无处不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只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准确地作出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做好环节控制,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

风险可能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护士因素、管理因素、医生因素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护理风险评估

1、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护理缺陷安全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对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树立“以人为本,满意服务”的服务理念,用真心、真情为患者服务。

基本要求:必须有临床和管理经验,能全面地履行管理者角色所应有的责任,护理管理者必须掌握以下实践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组织中护理人员的行为基础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程序,护理实践标准,临床护理指南。

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护理常规和伦理,健康照顾经济,健康和公共卫生政策,关于护理服务的有关文艺,护理服务和人员的评价和结果测评,财政管理基本知识。

扩展资料:

主管护师要求:

⑴,护理大专毕业,从事护士工作5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护师工作4年以上,护理专业硕士毕业,担任护师工作2年以上,取得博士学位经考核,能胜任主管护师者。

⑵,熟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能处理较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能对下一级护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⑶,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⑷,能较顺利地应用外文阅读专业书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护理人员

护理论文大全

眼科护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1】

【摘要】 目的 对眼科护理当中所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探讨并总结相应的预防措施。

策略 120例参与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总结日常眼科护理工作所存在的护理风险, 并对解决此类风险的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

结果 心理因素、睡眠障碍、体位不适、便秘、伤口感染以及生活能力下降等因素均是眼科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

结论 对每例眼科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在日常护理时需做到细心、严谨工作以及体贴护理, 从而减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恢复身体。

【关键词】 眼科护理;护理风险;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 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节奏亦逐渐加快。

而与此同时, 由于交通事故与建筑工程事故的逐渐增加, 眼科急诊患者也逐渐增加。

而由于这些患者均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患有眼科疾病, 因此患者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以至于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与医患风险, 从而对患者的救治与医护人员的诊治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本文就当前眼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总结相应的风险解决措施。

1 资料与策略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眼科1~12月期间工作过的医护人员当中选取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4例, 女116例, 工作人员的年龄23~46岁。

1. 2 策略 通过本院编制的眼科护理工作调查问卷对所选120例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依据调查问卷中的内容将眼科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 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结果

心理因素、睡眠障碍、体位不适、便秘、伤口感染以及生活能力下降等因素均是眼科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3. 1 心理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眼科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自身对当前医院病区住院环境具有一定陌生感, 以至于患者往往会在此期间出现悲观与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 同时由于视力的骤然下降与消失, 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严重阻碍, 对患者的`预后以及康复情况具有一定影响。

而针对这些情况, 医护人员需依据患者的实际心理情况, 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心理调节技巧和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找到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 并针对这些心理理由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来消除理由, 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1]。

3. 2 生活能力降低风险的解决措施 有些眼科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往往会出现双眼或是单眼被遮盖的情况, 视力也因此出现一定下降或是因此造成失明, 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影响, 针对此种情况, 眼科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对病房进行巡视, 协助有生活自理困难的患者进行起居、进食等。

此外, 医院病房在进行布局时应当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同时保证病床附近的救助呼叫器能够正常使用, 保持地面环境的干净与整洁, 对于走廊、厕所中的扶手需定期检查, 对于损坏的部分需及时予以修理, 确保这些辅助器具能够正常使用[2]。

3. 3 感染风险的预防策略 由于患者手术创面的存在以及术后卫生习惯不良等理由, 致使患者术后身体免疫力下降, 从而在术后极易出现创口感染等症状。

对于这些感染风险, 在手术之前, 眼科护理人员需做好卫生宣教, 同时在术后保持患者眼部患处周围的清洁性, 禁止患者用手或是其他物品接触眼部患处, 对于日常用具, 如:洗漱用品、洗脸毛巾等做好消毒清理工作, 每天安排人员做好病房通风工作, 使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时刻关注患者眼部患处的变化, 看有无液体渗出或是渗血等情况, 若出现此类症状需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 尽量做到早发现感染, 早治疗。

3. 4 睡眠障碍风险的预防策略 大多数眼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以及日常生活环境的转变, 从而往往会出现睡眠紊乱症状, 进而引发睡眠障碍。

对于此类症状, 医护人员需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 通过交流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 并通过读书、看电视等策略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睡眠障碍的发生几率。

3. 5 体位不适风险的预防措施 患者往往会因治疗性的手术反应、强迫性卧位、局部感染、眼压升高以及缝头线刺激等因素而出现体位不适的情况, 对于这一类情况, 眼科医护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引发不适的理由、程度以及性质等信息, 并针对这些信息采用合适的解决措施解决理由[3]。

3. 6 便秘风险的预防策略 大多数眼科患者会由于精神紧张、长期卧床、食物结构发生转变以及排便习惯发生转变的理由而出现便秘的情况, 对于此类患者, 医护人员需依据引发便秘的理由,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如:多食用水果、蔬菜, 指导患者做一些床上锻炼等, 必要时可给与适量的缓泻剂帮助患者进行排便。

参考文献

[1]俞翠萍.眼科护理中的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及策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9):45-46.

[2]黄小华,戴香,冯翠萍.眼科护理风险的理由分析及防范措施.求医问药, 2011,9(12):336.

[3]赵娟,顾恩华,任永霞.全身麻醉眼科手术后恢复室喉罩拔出的护理.上海医学, 2010,33(8):764-765.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心理护理的影响【2】

【摘 要】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有助于减轻和消除对心理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进行心理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转归及疾病的认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性差异(p<)。

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更好的配合治疗,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出血;心理护理;影响

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创性出血。

此病常由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起,先天性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液病等也可并发出血,多发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中老人。

其特点: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眼球同向偏视、歪嘴、偏瘫等突出症状[1]。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进行心理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岁,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44-66岁,平均年龄岁。

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和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具有可比性。

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

1)急性期病人生命危急,家属十分着急,应主动与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减少一切不良刺激,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抢救与治疗。

2)恢复期病人常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出现悲观、忧郁情绪,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应正确引导病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确保情绪稳定。

通过对实验组进行心理治疗,观察两组的心理状态及肢体恢复情况。

2 结果

本组通过治疗,试验组进行心理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转归及疾病的认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心理特点

绝望心理

急性期患者意识一旦恢复,发现自己肢体瘫痪或失语等症状时,会普遍出现悲观失望、焦虑、易激惹等负性情绪[2]。

恢复期起初阶段,患者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较快,其喜悦之情不言而喻,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失去的功能尽快恢复。

但是,当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的患者能够说出含糊不清的言语后,恢复的速度会开始减慢甚至停止,患者往往悲观失望,重新失去信心,表现得消沉、焦虑、失望甚至绝望[3]。

角色认识冲突

精神科风险防范论文

在 企业管理 中,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案例的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并购案例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从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和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等方面对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案例研究;风险管理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1],即通过积极的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所拥有的先进 经验 ,并通过上述关键竞争要素的获取推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我国跨国并购的主要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2002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高速发展期,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震荡推进期,这一阶段既有京东方成功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从而介入国际高端 显示器 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的阻碍下未能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案例;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理性回归期,这一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估值的降低,也为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企业在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在积极推进跨国并购的同时,这一阶段的企业并购行为趋于理性,从简单的思考“走出去”逐渐向“并购的意义何在”、“并购的协同效应在哪里”、“如何实施并购后的跨 文化 管理”等跨国并购的现实问题转变。

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的难得机遇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拓展了市场的范畴,同时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尽快介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第二,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效应、销售网络、研发团队等关键竞争要素,可以延伸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缩短企业在培育上述能力方面的时间,尽快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拥有境外资源的所有权,从而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并购的过称也危机四伏。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外汇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财务风险始终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关键,有效地识别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形成财务风险的集成管理体系是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典型的跨国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案例揭示跨国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几点思考。

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诸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典型并购的过程也是发生财务风险以及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并购案例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北欧小国瑞典拥有以其安全性享誉世界的沃尔沃汽车,1999年,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汽车FORT以64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福特拟出售沃尔沃的股权。彼时,2009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作为在中国市场处于中低端定位的吉利汽车,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成功运营沃尔沃这一世界知名品牌,这段跨国姻缘由于在企业匹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为业界看好。按照交易结构的设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运营资金投入约9亿美元,而吉利的自由资金仅仅占到整个交易的25%左右,为了成功实施并购,吉利动用了5倍杠杆进行融资。此次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其中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86亿元人民币和2009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剧增到2010年的700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吉利集团年均1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净利润水平,此次跨国姻缘给吉利集团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是否能够成为跨国汽车并购除“雷诺——日产并购”案例后的第二例成功案例仍需要时日加以验证[2]。

(2)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案例

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 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平安人寿出于实现业务的全球布局以及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目的,决定启动对主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的股权收购工作。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荷兰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在关于富通集团股权处置以及资产分拆等环节的介入,中国平安人寿最初设计的通过并购富通集团股权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的全球布局和业务互补的设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中国平安人寿的股权收购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或者可以归结为政治力量在并购过程的介入,但是,在并购决策的过程中草率的尽职调查或许才是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根源。在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环节,对富通集团的财务这一并购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平安人寿仅仅通过目标公司公开发表的数据分析并购的可行性,这一做法也导致富通集团得以成功隐瞒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因此,缺乏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无法有限识别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错误的并购决策,才是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最大教训。 (3)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IBM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由于个人电脑事业部在IBM中持续亏损,IBM拟作价出售其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了在与戴尔、惠普等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IBM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联想集团决定对IBM的个人事业部实施并购。联想并购IBM案例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启示在于:第一,在并购战略的总体设计和尽职调查阶段,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作为其并购的战略顾问,聘请高盛为其并购顾问,聘请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并购的财务和投资银行顾问;第二,为了规避并购的融资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混合支付的形式,并通过引入泛大西洋等财务集团的形式有效化解了高负债率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为了规避并购的支付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方式,通过合理的现金和股权支付比例的确定,既规避了过度依赖现金支付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也规避了过度依赖股权支付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3]。

三.规避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上述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分析不难发现,全面识别并且有效防范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结合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以下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1) 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通过控制权的获取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而在于通过成功的并购运作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品牌和 渠道 资源。因此,中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并购的战略性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并购的战略协同效应、详细制定并购的整合运作方案。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并购方式遴选的重要依据。概括而言,跨国并购可以采取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和企业合并等主要形式,不同的并购形式为并购方带来的税务负担、连带责任等各不相同,例如基于关键技术获取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资产并购的方式,基于资源获取或者产业链整合目标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股权并购的方式。因此,并购方需要预先清晰界定并购的终极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并购模式,规避因并购方式的不当导致的财务负担;第二,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确定融资安排的重要基础。现代并购由于交易标的较高,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交易需求,为此,并购方通常通过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募集资金。资金募集的方式和额度需要充分匹配并购的战略设计,在并购融资方面,既需要考虑交易的标的额,也需要根据并购战略的需要预测并购后的资金安排,从而充分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与并购战略的匹配性,防止在成功实施并购后由于后续整合阶段资金无法保证而导致的并购失败。

(2) 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目标企业的协助下,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状况、法律纠纷等进行独立、客观、公允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尽职调查是了解目标企业真实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恰恰是由于尽职调查工作的不充分,导致中国平安需要为草率的并购决策承担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有效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目标企业内部的资产完整性、真实盈利能力、资产抵押和质押情况,从而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其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关注目标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养老法律、税务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充分估计后续运营模式可能导致的资金需求;最后,财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与技术评估等工作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的或有负债,以预先实施财务安排。

(3) 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交易架构设计包括交易标的的决策、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内容,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是有效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交易标的的决策环节,与国内通常根据资产评估价值确定交易对价的方式不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息税前利润(EBIT)和合理的市盈率确定交易对价,由于并购双方在市盈率倍数认识的差异,估值调整技术(或称为“对赌协议”)是解决并购双方价值差异的常用对策。为了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可以在初始交易对价进行一定让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较为苛刻的企业利润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企业盈利增长率指标等估值调整方案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交易对价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在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交易支付的关键节点,使得标的对价的分步骤支付与并购的战略意义相匹配,以此适当的延长交易对价的支付期限,通过支付期的设计,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呈现,从而降低并购方的财务风险;在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方面,为了降低直接成为目标企业股东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债转股等交易结构的设计,为并购方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债权人安排后拥有是否成为目标企业股东的选择权,从而在经过债权人期间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和考察后进一步降低并购过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 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 财经 ,2009,12:82-86

[2]杨 玲,叶 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3,3:121-122

[3]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贯穿于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实质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自身就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类型的特殊单位,它以“经营风险”为特征,获得盈利为目的,没有风险商业银行也无从盈利。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以及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万亿元,同比增长,负债总额万亿元,增长;不良贷款余额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较年初上升个百分点。从总体信贷状况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例如,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分析得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而言,第二季度的不良贷款有略微增长,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于第一、第二季度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说,这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在2013年各季度逐渐增多,只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略微有些减少,而在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却也在逐渐的上升。各类商业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最高,一直是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隐患。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的趋势,因此可见,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忽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差异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分支的县级分公司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数以百计的贷款审批和决策机构,根据不同的风险判断标准,近千人在贷款审批和决策的权利,贷款决策过于分散。与此同时,由于总行缺乏对各个行业、不同地区、和各类客户信用分析的经验和技能。他们需要的信息不足以做出决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同样的一个银行分支机构做出的信贷决策差异很大,在不同的领域造成更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内部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管理理念。

2.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在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用评级基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客户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提高,企业信用评级情况很难得到真实反映;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的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影响到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此外,一线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系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有关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评级系统,很难正确地反映信用风险。

3.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积累不足。一方面,贷款客户的最基本财务信息数据来源不充分。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取得渠道不畅通,导致银行进行客户评级、信贷数额确定等分析受到限制,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客户非金融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收集和其他定性信息收集渠道、收集方式等的标准不够完善,执行缺乏标准的规程。

三、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一)信贷业务强调个人责任

为了明确责任,将信贷责任及风险承担明确到个人,国外商业银行创新采用了将信贷审批决策权限授权于个人的做法。于此同时,赋予个人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权责对应”,这种 方法 有利于明确责任,达到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现了将“业务风险”与“个人风险”联系在一起,实现风险责任到人,大大降低了风险集中程度,增强了个人的风险意识,有利于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二)实施授权分类管理

国外商业银行分类授权的管理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授权时应充分考察各分支机构所处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好坏、自身资产规模大小、盈利水平高低、资产质量状况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大小,再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进行有依据得调整,过程中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对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设置的过程中,参考分行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测结果,对授权权限实行动态调整。

(三)确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指导业务的开展。对于市场定位、业务规划、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各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分解、细化、明确、落实,要发挥风险政策审查评议功能,避免各自为政、目标含糊不清甚至相互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快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不能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预防,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一步是设计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目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现状来看,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数据库,数据库除现有商业银行数据外,还应该包括贷款、金融公司、零售和信贷业务的相关数据,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子系统或分支机构,整个数据相关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关风险数据库查询和相关技术,如早期预警和分析工具,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提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进一步的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量化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以定量分析技术的合理性存在缺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关键是应用信贷风险计量模型。在借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之外,我国要逐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且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 措施 。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以影响借款人宏观经济状况、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主体非财务状况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计量及统计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要建立较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必须从建立全面的预警数据库着手。这个数据库包括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信息,如宏观经济发展、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信息;二是中观水平层面的经济信息,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结构、投资和经济发展数据的信息;三是微观层面的信息,如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现金流条件下,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等;四是商业银行信贷级别的信息,如行业及其改变信贷资产的库存数据等等。完善预警数据库建立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析模型等作技术分析,进行相应的预警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越来越多。如轰动一时的贾国宇人身伤害赔偿案,获赔10万元,开了我国精神赔偿的先河,赔偿额高达数十万元的案件随之陆续耳闻,国外的同类赔偿更有高达上亿元的天文数字。于是,有人提出,能否由保险公司对精神损害加以承保,用经济的手段来转嫁风险,从而既保护了被损害人的正当利益,又能减轻损害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那么,精神损害是可保风险吗?衡量某种风险是否可保,主要看它是否符合以下四条标准:(一)风险为纯粹风险,即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精神损害不可能使任何人获利,满足这一条是不言而喻的。(二)有大量同类或相似风险存在。精神损害案件的日益增多,已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就以交通事故为例,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33万余起,致死万人,致伤23万多人,平均每一小时就有40人因此受伤、致残,造成不同程度的肉体痛苦与精神伤害。如此众多的精神损害现象足以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为保险人提供充分而准确的损失资料。(三)风险的发生是可测定的。尽管每件具体的精神损害是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发生后造成的损失程度如何是偶然的、不确定的,但其总体损失概率我们却可以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等科学的手段予以测定。事实上,在国外,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早已成为可保标的,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投保,用经济而非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正是因为保险具有如此强有力的补偿功能,才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家庭的保护伞”。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比照国外相似险种的设置,通过保险精算测定出精神损害发生的概率,使之可保化。(四)风险造成的损失可以用货币来估计。由于精神损害是无形的,其后果难以用金钱来数量化、具体化,加之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因此精神损害的赔偿额很难核定,这成为精神损害可保的一大难题,也是其难以市场化为一险种的现实原因。实际业务中,可参照实质损害赔偿的标准进行,即按照医疗费、营养费、抚恤费、丧葬费、误工费及收入减少补偿等实质损害赔偿的总和的一定比例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额,具体额度根据精神损害的严重性、恢复原状的时间和难易程度等在10%—200%之间核定。总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开展精神损害赔偿保险都有其现实可行性,而且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精算充分的前提条件下,保险公司若能适时推出这一险种,相信应当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索引序列
  • 精神科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 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 精神科护理风险与管理论文
  • 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论文
  • 精神科风险防范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