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人员名单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人员名单

发布时间: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人员名单

丁德素丁德素,1936年生,山东微山人,中共党员。中文名:丁德素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东微山出生日期:1936年职业:医生、作家毕业院校:沈阳药学院(现为沈阳药科大学)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获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3篇、三等奖4篇编辑出版了《实用药学辞典》、《新编中药学辞典》(均为编委)多次被评为地、市先进工作者代表作品:《实用药学辞典》、《新编中药学辞典》、《实用儿童保健手册》人物简介1936年生,山东微山人。中共党员。人物生平1957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为沈阳药科大学)药剂班。历任501厂医院(现名山东铝业公司医院)药剂科主任、副院长、卫生处副处长。主任药师。山东省药学会理事,淄博市药学会理事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卫生局专家委员会委员,《淄博医药》副主编,《有色医学》杂志顾问,《抗生素杂志之友》编委。曾发表论文16篇、译文80余篇(含校译文),其中获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3篇、三等奖4篇,《灭菌制剂室空气净化的效果观察》发表于《中国药学杂志》1992年27卷并被选入《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编辑出版了《实用药学辞典》、《新编中药学辞典》(均为编委)。在中华医学会、心理学会、红十字会会员,泰安医学教育委员。曾随单位在山西、陕西、河南、北京、天津和山东各地从事医疗保健工作。擅长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与抢救,如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昏迷、触电(含超高压)等的抢救成功率达100%,被群众称为“简、廉、快、效”的救死者。曾主办多期医训班,培养了大批医药技术人员。撰写医学论文和科普文章数十篇,先后在《健康报》、《山东工矿医院医学论文选》、《泰安工矿医刊》、《幼教园地》、《家长指南》、《建筑工人》等省、市以上报刊发表;部分参加山东省第二届地科学术会和工矿医学论文宣读会,并获优秀论文奖和中华医学会、《健康报》等8家单位颁发的科普作品奖。现致力于儿童“现代文明病”防治的研究。编写有《实用儿童保健手册》。多次被评为地、市先进工作者。辞条辑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陈志良教授曾主编、主审专著5部,其中2003年主编出版的"军事药学"是全国第一本用于军事方面的药学书籍。至今发表论文56篇。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获第一军医大学科技成果重奖123万元。

1、新药设计与新药评价。

代表论文

1、心脏靶向超声造影剂空气白蛋白微球的研究(1), 1999,20(1):1,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新型载体聚己内酯对盐酸丁螺环酮缓释片释放的影响, 2007(2):125, 中国药学杂志;

3、Antitumor effect of polysorbate-80 coated gemcitabine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in vitro and its pharmacodynamics in vivo on C6 glioma cells of a brain tumor model, 2009,1261:91, brain search.

学术专著

1、军事药学, 2003,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年起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二类新药东冠注射剂的研究,2001年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199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一类新药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注射剂的研究,2006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获863课题等各类重点资助课题基金多项。

陈志良教授主编和主审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1998年获全国首届中国药师杰出新秀奖,1999年、2000年2次获中国药学发展基金与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药学提名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和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全国唯一的医院优秀管理奖,2004年获广东省颁发的丁颖科技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志良教授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全军临床药理基地主任,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药理教研室主任,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导。先后受聘为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药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专家组组长,广东省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专家组专家,国家新药评审和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及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等级事故鉴定专家组专家

"造福患者,是我最大的希望"

提起陈志良教授,人们首先会和早期的"三九胃泰"、"壮骨关节丸"、"正天丸"、"胃必宁片"和"尿毒清"等耳熟能详的新药联系在一起。他对药物剂型及质量控制标准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使这些造福大众的新药得以面世。其中,"尿毒清"的研究还获得了1994年国家新药基金资助,1997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此以后,陈志良在药学研究领域又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主持的"5%的人血白蛋白造影剂的研究"2001年获国家生物制剂二类新药的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以980万元转让;现主持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FCT-188白蛋白微球研究,获国家新药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为广东省高科技重点资助项目,目前已成功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正准备申报一类新药。去年,他主持研究的"用于制造超声诊断造影剂的制备液及用其制备造影剂方法"又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填补了国内医院药学在这一奖项的空白,并获重奖50万元。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对比超声研讨会上,王新房教授等十几位专家曾集体签名上报有关部门,要求这种造影剂尽快上市。

在这些荣耀背后,必定有巨大的付出。但谈起这些,陈志良并不显得很激动:"我只是做了一些工作,国家给予我那么多荣誉,这是党和国家、人民对我的认可。拿奖时兴不兴奋?当然兴奋。我获得突破了才拿到这些奖。但是这些奖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我研究出来的东西,能为患者解决多大痛苦,能为人类带来多大幸福。造福患者,这才是我最大的希望。"

陈志良还有另外一个希望:"这几年每次省科技厅开茶话会什么的,医院药学方面总是我一个人坐在那里,连科技厅领导都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我的希望。就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来讲,不外乎三条路:一是保障供给;二是临床药学服务;三是药学科研。但是仅仅满足于前两者的日常工作是不够的,因为具备贴近临床等优势,医院药剂科做新药研发有着很好的前途。而且,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国内生产的药品中,抗生素目前基本都是仿制药,我国在这块如果不努力去突破,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科研人员最怕项目' 流产 '"

1970年,刚满20岁的陈志良走出了湖南乡村,参军入伍,来到了南方医院。陈志良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最大的转折。在组织的关怀下,他被选派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深造,在此期间,陈志良立志要从事一生的科研工作。他为自己定下了人生三大原则:一是不要被人瞧不起,二是不要白活一辈子,三是要对得起党、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

毕业后,陈志良回到南方医院药学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难,孩子小、房子小,一个月才拿50多块钱,还要几代人吃,工作条件也不能和现在比。每每攻克一个药学难题,陈志良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他经常整晚整晚地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看书、查资料、写东西。更考验他的是,开发新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攻克下来非得十年八年不可。

谈到科研,陈志良总喜欢打一个比喻:最伟大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十月怀胎,每天都要惦念著肚里的孩子出来后会是怎么样,这十个月里不管有多辛苦,她都会挺下来。一个好的科研项目也就像是"十年怀胎",从立项开始,等到结题,才能放心。中间这个过程,就像个紧箍咒套在头上一样。作为课题负责人,要全盘考虑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等,不能做到一半,原料没了或试剂没了。更重要的是,新药研发往往有着很大的风险性,立项的时候就必须评估这个项目在十年或八年后是否在国际上还是一流的,还要评估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实验室工作以后,临床试验效果好不好。因此,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负责人越做到后期就越紧张,生怕项目"流产"。

"压力非常大。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实在是太难了,太苦了,回想起来真是一生坎坷,但是一个人只要喜欢上了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为这个理想去奋斗。"陈志良感慨地说,"我给学生讲课时经常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只要你把东西学深学好了,你就有可能当上状元。做科研,每项研究都必须思路清晰、构思完整、可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刻苦和毅力,持之以恒,这是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自己不像个现代人"

在陈志良办公室的柜子里,记者发现了很多牛奶和饼乾,原来这是陈志良教授几十年来食谱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的办公室里什么时候都有这两样东西。"陈志良告诉记者。因为白天忙于应付一些行政事务,只有晚上和双休日才是他做科研的时间,指导研究生做实验,查文献、看书、写文章等,深夜一两点钟才回家睡觉是常事。饿了就吃点牛奶饼乾,既方便又节省时间,还不会打断思路。就是在平时工作日,陈志良也很少去食堂吃饭,因为他觉得来来回回太浪费时间,大多数时候就打电话叫快餐"外卖"吃。在医药代表的心中,陈志良更是有名的"请不动"。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陈志良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家庭。"回想一下,几十年来,我就在结婚前陪妻子去逛了一次街,这么多年都没好好陪她逛个街或旅游什么的。"说起这些,陈志良觉得对不住妻子。这么多年他几乎从来没做过家务,家里老人孩子需要个什么他也不知道。他甚至至今不懂工资卡是怎么用的,工资卡也是妻子拿着,陈志良这些年来从来没进过银行,要花钱都是在妻子那里要现金。

"但她从来都没有怨言,非常体谅我,给了我很大的空间。明年就是我们结婚三十周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就点事业,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说到这里,陈志良的言语中有一种平淡的幸福。

只会工作的陈志良平时什么娱乐都没有,甚至至今连手机简讯都不会发。逢年过节,他总会收到一堆老朋友的简讯祝福,陈志良就按照来电一个个打电话过去。有时候陈志良自己都笑自己不像个现代人。现在,他也偶尔抽空向别人学着打打"拖拉机"了,"因为一辈子都不会玩,怕将来退休以后没人和我玩。"

陈志良教授是一个不容易激动的人,有着记者想像中的那种谦和、稳重、严谨的学者气质。但他也有激动的时候,只要谈起他的科研课题,从他的每一个眼神和手势中,你都可以感觉到他从内心勃发的热情。

奚念朱奚念朱,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他提出:“药剂学研究应当牢牢把住提高药剂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有效性这个方向”,在国内首先开展药剂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70年代后期起,着重于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等有关制剂体内有效性的研究。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中文名:奚念朱外文名:NianzhuX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平湖出生日期:1927年8月27日职业: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毕业院校: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信仰:中共党员主要成就: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代表作品: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生平经历奚念朱,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出生在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0岁时,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辗转入川,在重庆完成中等教育。1949年毕业于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1950年,应浙江省卫生厅人才招聘考试,以总分第一录取,分配在浙江医学院任药剂学助教。1955年高校院系调整来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今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前身),从助教到教授,曾兼任副系主任、院长共9年,至1997年退休。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共47年。是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博士点(1985年批准)的创建人,为该校药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国内有影响的博士点。人物年表1927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1932-1938年小学生。1938-1944年重庆第七中山中学、国立药专高职科学习。1945-1949年国防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49-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医院药师。1950-1956年浙江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助教。1956-198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讲师。1980-1986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副教授。1986-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博导。1979-198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1984-1988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兼药学研究所所长。1984-2001年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1984-1997年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业会员会副主委。1988-1997年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1989-1995年临床药学杂志主编。1994-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论著1奚念朱,邵以德,赵士寿.减少豆油用量和采用豆油皂代用品对中国药典煤酚皂溶液质量影响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7,第3号:奚念朱,金昭英,屠之培,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Ⅰ.普罗本辛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64,2:奚念朱,赵士寿.化学动力学在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方面的应用.药学学报,1964,11:奚念朱.液体药剂稳定性的预测.药学通报,1965,11:奚念朱,赵福生,冯寅绍.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Ⅲ.苯甲唑钠青霉素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5,12∶奚念朱,刘天富,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V.苯甲氧青霉素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6,13∶奚念朱.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制剂设计.医药工业,1978,11:奚念朱,屠之培,裴元英,等.海藻酸钙作为缓释片剂骨架材料的研究.药学学报,1981,16:陈国神,奚念朱.胃大部切除后核黄素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物动力学分析.药学学报,1984,19:陈雪玲,奚念朱,王孝俊,等.吡罗昔康栓剂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中国药理学报,1986,7∶奚念朱,顾学裘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奚念朱主编.药物动力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奚念朱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蒋新国,崔景斌,韦阳,等.药物鼻粘膜纤毛毒性及其评价方法.药学学报,1995,30:奚念朱..新加坡药学会大会报告:中国药学会—新加坡药学会交流合作项目学术交流汇编.崔景斌,奚念朱.安乃近代谢产物4-甲氨基安替比林的HPLC测定及其鼻腔滴剂在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药学学报,1997,32:印绮平,奚念朱,王宏图,等.地尔硫革对人体内安替比林代谢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9,34(4):253-255.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主编名单

陈新谦 1918年 7月生,湖北汉阳人。编审。曾就学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42年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历任制药研究所技佐、药厂药师、医药院校讲师、教研组主任、药学期刊副主编、主编等。曾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今兼任《中国药学杂志》顾问、中国文化研究会本草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药学期刊工作30余年,是我国第一位药学编辑专家。发表药学史、制药等方面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有《植物化学成分提炼法》、《药物学》、《中国近代药学史》、《中华药史纪年》、《新编药物学》等著作。其中《新编药物学》已出至第17版,累计印数超过200万册,其改版次数及累计印数均居我国医药图书前列。该书第9版作为我国优秀科技图书之一曾参加1968年莱比锡国际书展,第12版获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第13版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届优秀图书一等奖,第14版获人民卫生出版社首届最佳双效益图书奖一等奖。《中华药史纪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届优秀图书三等奖。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今诗三百首》、《新谦绝句三百首》出版。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辑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药学卷)、《编辑家列传》、《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等典籍。陈新谦,湖北汉阳人。1942年毕业于贵州安顺军医学校药科。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建国后,历任山东医学院讲师,《药学通报》杂志副主编,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药史分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51年主编《新编药物学》,再版十一次,印行逾百万册。1918年7月21日,陈新谦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后留校在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工作,从事土法制造酒精、鞣酸蛋白代用品等项研究。此外,还参加《药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在贵州安顺参加“新中国科学建设协进会”(简称科建会)。1943年,科建会负责人何庆钵函请陈新谦入川协助会务。因此,陈新谦于当年11月间辞职离所,于1944年1月到重庆,在科建会办的亚光药厂工作,并负责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担任主编。该杂志因经费不足,只出了一期就夭折了。1945年,陈新谦到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助教一年,1946年暑期回武汉,应聘到湖北医学院任教,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学。1947年秋,到北平市立第一医院任药房主任。1949年初,到张家口华北医科大学分校任教,是年8月,被调到山东济南的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现为山东医科大学)药科任讲师、生药教研室负责人。1952年他到北京,直至1983年,在中国药学会担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81年,评为编审。曾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卫生部支部副主任委员,《药学学报》、《中国海洋药物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顾问等。现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杂志》顾问。1918年7月21日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1942-1943年任陆军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技佐;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贵阳总库药师。1944年任重庆亚光药厂药师;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任主编。1945-1946年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1946-1947年任湖北医学院教员。1947-1948年任北平市立第一医院药房主任。1949-1952年任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讲师。1950年创办《药学学习》月刊,任主编。1952-1983年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53年任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理事。1979年任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1983年任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任《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顾问。 寿辰庆祝会2008年7月21日,为了表示对陈新谦同志的崇敬之意,学会在北京安徽大厦举办了“陈新谦同志从事编辑工作六十六周年暨九十寿辰庆祝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离退休干部司副司长宁广荣、刘祺处长,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学会前任理事长齐谋甲,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副秘书长陈兵及学会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共40余人出席了庆祝会。会议由陈兵副秘书长主持,宁广荣副司长代表陶新时司长,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代表学会全体职工分别致辞,齐谋甲局长作为学会的前任领导和学会离退休人员代表张天禄同志也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近大代表专业委员会也到会祝贺。他们在致辞和讲话中都给予陈新谦同志很高的评价,并向陈老致以诚挚的问候,恭贺他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祝愿学会后继有人,我国药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陈老多年的老友马继兴教授也前来祝寿。学会离休干部、陈老的学生岳来发也为师长献上自己的祝福。学会年轻的同志们也纷纷向陈老表示崇敬地祝福,并表示以他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学习陈老崇高的敬业精神,谦逊为人的优秀品格。整个庆祝活动简朴而热闹,宴会厅里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与会人员还共同观看了学会特为陈老制作的“药学长征方有待好为新人补战袍”生平纪事片。随后,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以及《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和学会离退休人员的代表分别向陈老赠送了生日礼物。随着轻松、欢快的《生日快乐》乐曲声,年轻同志将带有大大寿桃的蛋糕推到陈老的面前,由陈老、宁广荣副司长、齐谋甲局长和李少丽副理事长共同切下蛋糕,将祝寿会推向高潮。年轻同志代表陈老向与会每位同志分送了象征着如意吉祥、标志健康长寿、祝愿快乐幸福的寿桃蛋糕,大家共同分享着陈老生日的喜悦。

奚念朱奚念朱,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他提出:“药剂学研究应当牢牢把住提高药剂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有效性这个方向”,在国内首先开展药剂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70年代后期起,着重于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等有关制剂体内有效性的研究。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中文名:奚念朱外文名:NianzhuX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平湖出生日期:1927年8月27日职业: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毕业院校: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信仰:中共党员主要成就: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代表作品: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生平经历奚念朱,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出生在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0岁时,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辗转入川,在重庆完成中等教育。1949年毕业于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1950年,应浙江省卫生厅人才招聘考试,以总分第一录取,分配在浙江医学院任药剂学助教。1955年高校院系调整来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今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前身),从助教到教授,曾兼任副系主任、院长共9年,至1997年退休。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共47年。是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博士点(1985年批准)的创建人,为该校药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国内有影响的博士点。人物年表1927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1932-1938年小学生。1938-1944年重庆第七中山中学、国立药专高职科学习。1945-1949年国防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49-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医院药师。1950-1956年浙江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助教。1956-198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讲师。1980-1986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副教授。1986-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博导。1979-198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1984-1988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兼药学研究所所长。1984-2001年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1984-1997年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业会员会副主委。1988-1997年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1989-1995年临床药学杂志主编。1994-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论著1奚念朱,邵以德,赵士寿.减少豆油用量和采用豆油皂代用品对中国药典煤酚皂溶液质量影响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7,第3号:奚念朱,金昭英,屠之培,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Ⅰ.普罗本辛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64,2:奚念朱,赵士寿.化学动力学在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方面的应用.药学学报,1964,11:奚念朱.液体药剂稳定性的预测.药学通报,1965,11:奚念朱,赵福生,冯寅绍.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Ⅲ.苯甲唑钠青霉素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5,12∶奚念朱,刘天富,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V.苯甲氧青霉素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6,13∶奚念朱.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制剂设计.医药工业,1978,11:奚念朱,屠之培,裴元英,等.海藻酸钙作为缓释片剂骨架材料的研究.药学学报,1981,16:陈国神,奚念朱.胃大部切除后核黄素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物动力学分析.药学学报,1984,19:陈雪玲,奚念朱,王孝俊,等.吡罗昔康栓剂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中国药理学报,1986,7∶奚念朱,顾学裘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奚念朱主编.药物动力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奚念朱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蒋新国,崔景斌,韦阳,等.药物鼻粘膜纤毛毒性及其评价方法.药学学报,1995,30:奚念朱..新加坡药学会大会报告:中国药学会—新加坡药学会交流合作项目学术交流汇编.崔景斌,奚念朱.安乃近代谢产物4-甲氨基安替比林的HPLC测定及其鼻腔滴剂在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药学学报,1997,32:印绮平,奚念朱,王宏图,等.地尔硫革对人体内安替比林代谢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9,34(4):253-255.

张天禄张天禄,药学期刊编辑家,《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创办人之一,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药学杂志编辑事业,在他长期主编下该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多次荣获国家优秀期刊奖。同名者还有艺术家和明末清初将领。中文名:张天禄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出生日期:1926年5月12日职业:药学期刊编辑家代表作品:《中国药学杂志》个人简历1926年5月12日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退休。生平简介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论著1张天禄译.苏联药典第一补充版生药检测部分.南京:南山堂出版社,张天禄.谈谈药物的保管法.护理杂志,1956,(3):张天禄.抗生素及其应用.护理学习,1958,(2):于忠,张天禄译.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于忠,张天禄译.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586于忠,丁汝训,张天禄译.玻璃与玻璃熔融.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张天禄,陈新谦.本草纲目与现代研究.药学通报,1983,18(10):198张天禄.献身于药学编辑事业的陈新谦编审.药学通报,1985,20(12):张天禄,陈新谦.解放前中国药学会分会.药学通报,1986,21(3):张天禄.抗寄生虫病药物;主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1-180;410-460。11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生平贡献张天禄从事药学编辑工作近50年,早期主要是协助药学编辑家陈新谦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处理有关编辑业务。他从1988年担任主编后,继承和发扬历届主编们对药学事业的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为在新形势下办好《药学通报》而奋发工作。在编委会和编辑部同仁的支持下,他首先调整了办刊方针和刊物内容,提出将《药学通报》更名为《中国药学杂志》,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全、实、活”(即内容要求“新颖”、“全面”、“实用”、“形式活泼”)的四字方针,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编辑工作中,他强调执行国家的有关法令和各项规定。他认为,质量(包括文章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编辑的责任就是竭尽全力去提高刊物的质量。为此,他亲自拟稿约并不断修改完善,对刊物各栏目的字体字号、排版格式、版面设计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并以身作则认真执行,从而使刊物的编辑出版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不断地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办出自己期刊的特色在办刊工作中,张天禄常说,一个刊物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众多的刊物中就很难长盛不衰。他还认为要办好刊物最重要的是把好读者的脉搏,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稿、选稿。他和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深入基层,到读者当中去,有时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他还经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收集读者的反映和要求,以便刊物做到“有的放矢”。他参加东北三省人参专题学术讨论会后,为配合研究人员攻关,及时组织并发表了有关人参成分的研究、栽培技术、生产经验、商品知识等方面的文章20多篇,其中有的还被《中国药学杂志》评为优秀论文。张主编一贯注意发挥编委的作用,定期召开编委会汇报和讨论编辑出版工作,听取编委的意见。凡杂志的重大事项,都经编委会讨论决定,并认真执行。例如,根据编委会意见,自1991年开始对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评优,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欢迎,这种做法在他卸任后仍在继续。将文章的英文摘要集中发表改为随正文刊出,也是根据编委的意见改变的。为使刊物反映当代国内外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发挥刊物的先导作用,他认真征求编委的意见,商定组稿计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张天禄自干上编辑工作,便与药学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将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杂志。他勤勤恳恳,埋头耕耘,终于结下了丰硕成果。在他担任主编期间,《中国药学杂志》曾连续二次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广大作者、读者的赞誉,成为一位知名的药学编辑家。主要译著张天禄自50年代从事药学刊物编辑工作以来,深知药学科技书刊要以反映当代先进理论和最新技术以及科技动态为重要内容,以使广大读者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而推动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在50年代后期就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前苏联的科技书刊。其主要译著有:《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玻璃与玻璃熔融》、《纯化学试剂》等6种共100多万字。他早期编撰的药学小丛书有:《药房工作》、《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工作》、《药用无机化学》、《药用有机化学》等十余种。这些译著和丛书弥补了当时刊物内容的不足,对当时学习和引进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后张天禄还参加了《中国制药企业概况》、《当代中国的医学事业》、《英汉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学近代史》、《化学化工大辞典》、《中华药学大辞典》、《新编药物学》、《现代医院药学》、《药学名词》等十余种书籍的编撰工作。由此说明,张天禄不仅在编刊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在编书工作中也硕果累累。文革后开展的新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带来了药学期刊蓬勃发展的春天。张天禄担任主编后,在继续办好刊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编辑部开展新工作,拓展为读者、作者服务的领域。(1)他积极参加和组织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如为了满足广大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及病患者掌握新药知识的需要,在张天禄组织下,编辑部将截至1999为止在该刊发表的229种新药资料汇编成册,其后又将近年出现的新药收集整理成新药手册第二册,先后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与编辑部同仁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如为了提高我国药学期刊编辑水平,张天禄曾根据当时的情况先后举办了两期药学编辑业务学习班,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南京。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学期刊编辑部。学习内容包括: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的基本知识、编辑的程序,编辑加工要求等。通过学习,学员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提高药学期刊的编辑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90在成都由《中国药学杂志》、《成空药学》编辑部和中国药学会成都分会举办了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1994年又在长春举办了第2届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研究进展》,第2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论文集。通过这两次会议,大家交流了大输液生产技术,使大输液,特别是医院药剂科配制的大输液质量有所提高,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3)刊出广告,介绍新设备、新仪器,促进生产、科研和应用。(4)为方便读者查阅本刊资料,在纪念《药学通报》创刊30周年时,张天禄组织编辑部人员编辑了《药学通报》1953~1982年(第1~17卷)文题总索引。通过查阅本索引,可以较快地找到本刊已发表过的文章,充分利用30年来累积的宝贵资料,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的其他编辑共同编辑了《中国药学会庆祝建国40周年赠刊》,该刊反映了我国药学研究、药学教育、医药事业、军队药学工作、药政管理、学会工作等方面在新中国建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还介绍了我国重要药学研究机构及学会主办期刊的概况。(5)征得学会同意,张天禄积极与各方联系,自1988年开始,《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与中国农村智力开发函授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创办了函授药学系,共开设课程14门,连续3年向社会招生。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乡,总数达万余名,仅90年首届毕业生就有5000多人,并达到大专水平。为了帮助学员学习,刊物上还辟有专栏发表辅导材料。人物评价张天禄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敢讲真话,对人对事有意见都能在正当场合下直言不讳。他勤奋、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较高的荣誉,曾先后被评为密云水库二等劳动模范、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张天禄编审一贯忠诚于人民的编辑事业。坚持学习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药学编辑岗位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默默地作着无私的奉献。他胸怀坦荡,谦逊谨慎,待人诚恳,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尊重编委,爱护和培养青年人,全心全意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如今,张天禄编审已是七十余高龄的老学者,但他仍精神矍铄,笔耕不止,与药学界同仁共同编著国内尚属空白的《中华药学大辞典》和其他书籍,继续为药学编辑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女主持人

王小丫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在大学时认识的吕成功。彼时,吕成功在四川大学担任教师,还是王小丫班上的辅导员。相识时,吕成功年纪并不大,甚至比王小丫班上年纪最大的同学还小一岁,所以班上的学生都不太服他管束。有一次,王小丫因为某个专业问题与同学争吵起来,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这时吕成功站了出来,给大家讲解出处,并且用丰富的举例论证,让学生们心服口服,而王小丫也对吕成功的博学产生了倾慕之心。两人性格都比较内向,不敢向对方表白。有一年暑假,王小丫回老家,吕成功问她老家凉山有什么特产,王小丫说老家的米酒很好喝,吕成功就请她回来的时候带几瓶米酒来尝尝。王小丫的确带了,但见吕成功不提此事,以为他那时只是随口说说,早就忘了,就不好意思问他,而是把米酒藏在宿舍。其实吕成功和她有一样的想法,以为她忘了这事,自己提了会自讨没趣,才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直到那年圣诞节,吕成功送王小丫一盒巧克力,王小丫顺口说:“你还记得我要请你喝老家的米酒吗?”吕成功说记得,于是她这才将米酒送到他手中,米酒都存放半年了。大学毕业后,王小丫和吕成功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吕成功觉得当老师收入不高,便决定下海经商,王小丫支持他转行。而彼时王小丫也进入央视,逐渐走上主持人道路,夫妇二人聚少离多,感情慢慢淡了。2001年,王小丫在主持界虽然小有名气了,但吕成功向她提出了离婚,王小丫哭了,哭过以后收拾好心情,继续把心力投入到事业上。离婚8年后,王小丫遇到了现任老公曹先生,他比王小丫大了13岁,但二人思想观念颇为合拍,在2009年,他们低调完婚。2016年,因为身体原因,王小丫离开央视舞台,转战幕后,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如今已经52岁的王小丫,与第二任丈夫的婚姻幸福美满,但依然没能生下自己的孩子,也许这是两人最大的遗憾,不排除当年王小丫退出荧屏前的事业,也是想努力看看能不能做上妈妈,但可能真的是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

王丽京王丽京,女,1962年9月出生。博士,广东省血管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分子生物学,血管生物学。中文名:王丽京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职业:广东省血管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毕业院校:兰州大学医学院主要成就:2000年被评选为甘肃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选为甘肃省“555”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甘肃省200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代表作品:《口腔基础医学》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生物学,血管生物学学习、工作经历1979年7月至1984年7月在兰州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至1986年10月在兰州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工作,任住院医师。1987年2月至1987年7月在四川省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进修口腔病理学教学和临床外检工作。1986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工作。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专业攻读研究生,获病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评定为病理学硕士生导师,同年当选为甘肃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0年被评选为甘肃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并开始为全院研究生开设《分子病理学》课程。2001年6月聘任为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工作。2002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选为甘肃省“555”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002年9月考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2003年9月至11月参加甘肃高级人才上海特培班在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进修学习2004年10月调入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5年7月聘任为基础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2009年6月聘任为血管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任职广东省“千百十”省级培养人才,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病理学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甘肃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55”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国家“863”和“973”项目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生物学,血管生物学。学术研究论著SCI收录杂志或国内核心杂志:;99:510-517(SCI收录,IF:).;142:16-23.(SCI收录,IF:);75:1706-16.(SCI收录,IF:);77(2):159-68(SCI收录,IF:){kappa};284(7):4473-83.(SCI收录,IF:),21(4):609-26.(IF:),275-284(IF:)(IF:)*,κ,90(10):1246-1252.(IF:)10.何晓东,龚萍,亓翠玲,王丽京等.穿心莲内酯滴丸抗小鼠黑色素瘤作用的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27(2):.佘锦雯,亓翠玲,杨永霞,王丽京等.乳腺癌MMTVPyMT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学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27(2):.张敏,亓翠玲,王会萍,叶志金,唐富天,王尽淘,耿建国,王丽京。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病理学研究,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6:420-423。通讯作者12.亓翠玲,龚萍,叶志金,温寅鑫,王丽京,袁健。Rip1-Tag2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广东医学,2010,31:1782-1784。通讯作者13.林艳青,杨雪松,王丽京,亓翠玲,吴婷,徐涛,韩哲,王尽淘,耿建国。Robo2RNA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早期鸡胚的表达,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2010,26(12):2368-2372。通讯作者14.韩哲,杨雪松,耿建国,王丽京。Slit/Robo信号在血管新生中功能研究。生命科学,2010,22(10):1020-1024。通讯作者15.叶志金,郑力,亓翠玲,张敏,唐富天,王尽淘,耿建国,王丽京。APCMin/+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1001-7399。通讯作者16.徐涛,林艳青,王晓钰,王丽京等.Scribble在原肠期鸡胚表达的研究.生物技术通报,2011,(7):176-17917.韩冰,王静,张洁,赵媛,亓翠玲,王丽京.Slit-Robo信号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3):.吴婷,王伟章,耿建国,王丽京。Slit/Robo信号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细胞生物学杂志,。通讯作者19.王会萍,李卫东,王丽京。血管形成的测定方法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4),433-436。通讯作者20.龚萍,王丽京。NF-кB、炎症和肿瘤的研究进展,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47-149。通讯作者21.亓翠玲,李明,郑敏,龚萍,王丽京。P-选择素在基因敲除小鼠移植瘤中的作用研究。广东医学,。通讯作者22.郑敏,王丽京,毛建文,王伟章,李明,王会萍,张敏。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在鸡胚卵黄囊膜血管形成模型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2009。通讯作者23.周鑫磊,王丽京。穿心莲内酯抗炎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食品与药品,2008,10(07):52-55。通讯作者24.张洁,王丽京,韩冰,赵媛。RGDV肽抑制金黄地鼠颊囊癌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通讯作者25.亓翠玲,王丽京,周鑫磊。穿心莲内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通讯作者26.杨_,王丽京。P-选凝素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现代生物医学进展,。通讯作者27.马宇光,王丽京,韩冰,张洁。Slit-Robo信号对口腔癌Tb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通讯作者28.韩冰,王丽京,马宇光,赵媛,张洁。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Slit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实用口腔医学杂志。。通讯作者29.赵媛,王丽京,韩冰,马宇光,张洁。Slit-Robo信号对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的意义及与血管形成的关系。实用口腔医学杂志。。通讯作者30.马宇光,王丽京,韩冰。Slit-Robo信号对口腔癌Tb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实用口腔医学杂志。。通讯作者31.马宇光,王丽京。5-氟脲嘧啶对口腔癌Tb细胞增殖活性及钾通道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通讯作者32.贾江,刘兰忠,钱震,韩冰,刘冠花,王丽京。Slit-Robo信号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表达及意义。西北国防医学杂志。。通讯作者33.马宇光,王丽京.Slit-Robo信号研究进展。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通讯作者34.分化诱导剂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影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2:120-122。通讯作者35.六亚甲基二乙酰胺对MEC-1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4:318-321。通讯作者36.六亚甲基二乙酰胺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P21、P53基因的转录激活作用。兰州大学学报,2002;2:147-151。通讯作者37.六亚甲基二乙酰胺处理MEC-1细胞后CyclinD1、E2F基因的表达。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4:414-415。通讯作者38.六亚甲基二乙酰胺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P21、PCNACyclinD1表达的影响。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3:215-217。通讯作者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2002;38:191-194。通讯作者40.烧伤后肉芽组织和病理性疤痕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意义。中国临床康复,2002;10:1430-1431。通讯作者、TGFβ、c-erbB-2涎腺良恶性肌上皮瘤中的表达。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2:29-31。通讯作者42.抗癌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体在涎腺良恶性肌上皮瘤中的表达。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5:367-369。通讯作者43.涎腺肌上皮为主性肿瘤的细胞形态特征及诊断价值。诊断病理学杂志,1998;2:73-76。通讯作者44.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的研究。肿瘤研究与临床,1997;2:84-87。通讯作者45.癌基因c-erbB-2、抗癌基因P53在涎腺良恶性肌上皮瘤中的表达及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6;4:274-276。通讯作者46.涎腺肌上皮瘤的病理分型和免疫组化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7;1:24-26。通讯作者专著《口腔基础医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在出版发行,主编科研成果1、《分化诱导剂HMBA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基因调控的实验研究》,甘肃省200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号2003-2-033/1),第一完成人。2、《涎腺良恶性肌上皮瘤的病理学研究》,甘肃省199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证书号1998-3-070/1),第一完成人。3、《分化诱导剂HMBA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基因调控的实验研究》,2003年度甘肃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编号2003-2-22/1),第一完成人。4、《涎腺良恶性肌上皮瘤的病理学研究》,甘肃省1999年度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5、《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临床病理表现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甘肃省200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证书号2003-3-16/5),第四完成人。6、《种植体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的实验研究》,甘肃省200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证书号2003-3-26/5),第四完成人。7、《涎腺良恶性肌上皮瘤中几种生长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甘科鉴1999第476号),第一完成人。8、《子宫腺肌病、卵巢巧克力囊肿增殖调控基因的实验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甘科鉴2001第294号),第三完成人。9、《子宫内膜异位症凋亡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甘科鉴2000第191号),第三完成人。10、专著《口腔基础医学》,2003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0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承担项目1、《炎症过程中细胞黏附的信号转导机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0CB529702,2009年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资助金额13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2、《Slit/Robo信号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在肿瘤生长中的功能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30871304,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万元。主持人。3、《血管生物学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项目批准号:2006AA02Z169,2006年国家863项目,资助金额100万元。课题副组长。4、《Slit-Robo信号在口腔癌形成和转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广东药学院项目基金(),资助金额万元。主持人。5、《Slit-Robo信号在口腔癌形成中的作用机理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30470858,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金额万元。主持人。

可小丫与丈夫的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却也在各自为理想奋斗的路上渐渐忽略了对方,王小丫进入中央电视台,事业大步发展,吕成功也成了当地非常有名的企业老板。他们都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却输掉了婚姻。最终两人和平分手。央视名嘴王小丫,二婚嫁54岁教授老公,11年经营收获完美婚姻一个女人独自漂泊在偌大的北京城怎么能不寂寞呢?事业虽然成功,却人生总也缺少了一部分。后来,王小丫认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当时已经54岁,比王小丫大13岁,是个法学硕士、教授,为人平和儒雅,对小丫也非常的宠爱。2009年,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央视名嘴王小丫,二婚嫁54岁教授老公,11年经营收获完美婚姻婚后,王小丫开始慢慢减少工作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家庭中。经过了一次婚姻的失败,她更加懂得了生命之重。退居二线后,王小丫一改往日利落果敢的短发形象,留起了长发,那一头波浪长发,愈发显得她温柔的一面。央视名嘴王小丫,二婚嫁54岁教授老公,11年经营收获完美婚姻如今,她与第二任老公老公已经结婚11年,却依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也是着实让观众们为她感到遗憾。但王小丫的一生并不会因此而缺憾,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过,成功过央视名嘴王小丫,二婚嫁54岁教授老公,11年经营收获完美婚姻她拥有过清纯懵懂的爱情,也学会了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在人生的长河中,她还有大把的时间去感受生活的一切、享受相濡以沫的爱情,体会生活的精彩!

李晓天,1965年生,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1984年河南大学毕业,1993年~1996年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攻读药理学硕士研究生,2002年~2005年在中国药科大学攻读药物代谢动力学博士研究生, 2006年5月~2006年11月作为外聘专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现任药学院临床药学系副主任,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会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药药物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以及新药药理毒理的研究。参与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863”、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发明专利一项。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有:盐酸关附甲素I类创新药物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关附壬素、关附胺醇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Caco-2细胞模型对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的体内外吸收相关性进行研究(国家863项目);肾小管膜转运蛋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I类抗癌新药OGP46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完成了包括复方二甲双胍片、奥美拉唑胶囊、氧化苦参碱缓释胶囊等数十个新药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工作。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1部,参编卫生部统编教材《药理学》1部,参编《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1部。近几年来先后在《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of Asia》、《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

陈新谦 1918年 7月生,湖北汉阳人。编审。曾就学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42年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历任制药研究所技佐、药厂药师、医药院校讲师、教研组主任、药学期刊副主编、主编等。曾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今兼任《中国药学杂志》顾问、中国文化研究会本草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药学期刊工作30余年,是我国第一位药学编辑专家。发表药学史、制药等方面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有《植物化学成分提炼法》、《药物学》、《中国近代药学史》、《中华药史纪年》、《新编药物学》等著作。其中《新编药物学》已出至第17版,累计印数超过200万册,其改版次数及累计印数均居我国医药图书前列。该书第9版作为我国优秀科技图书之一曾参加1968年莱比锡国际书展,第12版获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第13版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届优秀图书一等奖,第14版获人民卫生出版社首届最佳双效益图书奖一等奖。《中华药史纪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届优秀图书三等奖。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今诗三百首》、《新谦绝句三百首》出版。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辑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药学卷)、《编辑家列传》、《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等典籍。陈新谦,湖北汉阳人。1942年毕业于贵州安顺军医学校药科。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建国后,历任山东医学院讲师,《药学通报》杂志副主编,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药史分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51年主编《新编药物学》,再版十一次,印行逾百万册。1918年7月21日,陈新谦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后留校在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工作,从事土法制造酒精、鞣酸蛋白代用品等项研究。此外,还参加《药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在贵州安顺参加“新中国科学建设协进会”(简称科建会)。1943年,科建会负责人何庆钵函请陈新谦入川协助会务。因此,陈新谦于当年11月间辞职离所,于1944年1月到重庆,在科建会办的亚光药厂工作,并负责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担任主编。该杂志因经费不足,只出了一期就夭折了。1945年,陈新谦到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助教一年,1946年暑期回武汉,应聘到湖北医学院任教,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学。1947年秋,到北平市立第一医院任药房主任。1949年初,到张家口华北医科大学分校任教,是年8月,被调到山东济南的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现为山东医科大学)药科任讲师、生药教研室负责人。1952年他到北京,直至1983年,在中国药学会担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81年,评为编审。曾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卫生部支部副主任委员,《药学学报》、《中国海洋药物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顾问等。现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杂志》顾问。1918年7月21日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1942-1943年任陆军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技佐;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贵阳总库药师。1944年任重庆亚光药厂药师;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任主编。1945-1946年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1946-1947年任湖北医学院教员。1947-1948年任北平市立第一医院药房主任。1949-1952年任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讲师。1950年创办《药学学习》月刊,任主编。1952-1983年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53年任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理事。1979年任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1983年任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任《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顾问。 寿辰庆祝会2008年7月21日,为了表示对陈新谦同志的崇敬之意,学会在北京安徽大厦举办了“陈新谦同志从事编辑工作六十六周年暨九十寿辰庆祝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离退休干部司副司长宁广荣、刘祺处长,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学会前任理事长齐谋甲,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副秘书长陈兵及学会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共40余人出席了庆祝会。会议由陈兵副秘书长主持,宁广荣副司长代表陶新时司长,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代表学会全体职工分别致辞,齐谋甲局长作为学会的前任领导和学会离退休人员代表张天禄同志也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近大代表专业委员会也到会祝贺。他们在致辞和讲话中都给予陈新谦同志很高的评价,并向陈老致以诚挚的问候,恭贺他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祝愿学会后继有人,我国药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陈老多年的老友马继兴教授也前来祝寿。学会离休干部、陈老的学生岳来发也为师长献上自己的祝福。学会年轻的同志们也纷纷向陈老表示崇敬地祝福,并表示以他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学习陈老崇高的敬业精神,谦逊为人的优秀品格。整个庆祝活动简朴而热闹,宴会厅里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与会人员还共同观看了学会特为陈老制作的“药学长征方有待好为新人补战袍”生平纪事片。随后,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以及《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和学会离退休人员的代表分别向陈老赠送了生日礼物。随着轻松、欢快的《生日快乐》乐曲声,年轻同志将带有大大寿桃的蛋糕推到陈老的面前,由陈老、宁广荣副司长、齐谋甲局长和李少丽副理事长共同切下蛋糕,将祝寿会推向高潮。年轻同志代表陈老向与会每位同志分送了象征着如意吉祥、标志健康长寿、祝愿快乐幸福的寿桃蛋糕,大家共同分享着陈老生日的喜悦。

陈志良教授曾主编、主审专著5部,其中2003年主编出版的"军事药学"是全国第一本用于军事方面的药学书籍。至今发表论文56篇。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获第一军医大学科技成果重奖123万元。

1、新药设计与新药评价。

代表论文

1、心脏靶向超声造影剂空气白蛋白微球的研究(1), 1999,20(1):1,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新型载体聚己内酯对盐酸丁螺环酮缓释片释放的影响, 2007(2):125, 中国药学杂志;

3、Antitumor effect of polysorbate-80 coated gemcitabine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in vitro and its pharmacodynamics in vivo on C6 glioma cells of a brain tumor model, 2009,1261:91, brain search.

学术专著

1、军事药学, 2003,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年起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二类新药东冠注射剂的研究,2001年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199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一类新药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注射剂的研究,2006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获863课题等各类重点资助课题基金多项。

陈志良教授主编和主审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1998年获全国首届中国药师杰出新秀奖,1999年、2000年2次获中国药学发展基金与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药学提名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和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全国唯一的医院优秀管理奖,2004年获广东省颁发的丁颖科技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志良教授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全军临床药理基地主任,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药理教研室主任,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导。先后受聘为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药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专家组组长,广东省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专家组专家,国家新药评审和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及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等级事故鉴定专家组专家

"造福患者,是我最大的希望"

提起陈志良教授,人们首先会和早期的"三九胃泰"、"壮骨关节丸"、"正天丸"、"胃必宁片"和"尿毒清"等耳熟能详的新药联系在一起。他对药物剂型及质量控制标准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使这些造福大众的新药得以面世。其中,"尿毒清"的研究还获得了1994年国家新药基金资助,1997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此以后,陈志良在药学研究领域又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主持的"5%的人血白蛋白造影剂的研究"2001年获国家生物制剂二类新药的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以980万元转让;现主持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FCT-188白蛋白微球研究,获国家新药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为广东省高科技重点资助项目,目前已成功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正准备申报一类新药。去年,他主持研究的"用于制造超声诊断造影剂的制备液及用其制备造影剂方法"又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填补了国内医院药学在这一奖项的空白,并获重奖50万元。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对比超声研讨会上,王新房教授等十几位专家曾集体签名上报有关部门,要求这种造影剂尽快上市。

在这些荣耀背后,必定有巨大的付出。但谈起这些,陈志良并不显得很激动:"我只是做了一些工作,国家给予我那么多荣誉,这是党和国家、人民对我的认可。拿奖时兴不兴奋?当然兴奋。我获得突破了才拿到这些奖。但是这些奖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我研究出来的东西,能为患者解决多大痛苦,能为人类带来多大幸福。造福患者,这才是我最大的希望。"

陈志良还有另外一个希望:"这几年每次省科技厅开茶话会什么的,医院药学方面总是我一个人坐在那里,连科技厅领导都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我的希望。就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来讲,不外乎三条路:一是保障供给;二是临床药学服务;三是药学科研。但是仅仅满足于前两者的日常工作是不够的,因为具备贴近临床等优势,医院药剂科做新药研发有着很好的前途。而且,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国内生产的药品中,抗生素目前基本都是仿制药,我国在这块如果不努力去突破,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科研人员最怕项目' 流产 '"

1970年,刚满20岁的陈志良走出了湖南乡村,参军入伍,来到了南方医院。陈志良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最大的转折。在组织的关怀下,他被选派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深造,在此期间,陈志良立志要从事一生的科研工作。他为自己定下了人生三大原则:一是不要被人瞧不起,二是不要白活一辈子,三是要对得起党、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

毕业后,陈志良回到南方医院药学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难,孩子小、房子小,一个月才拿50多块钱,还要几代人吃,工作条件也不能和现在比。每每攻克一个药学难题,陈志良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他经常整晚整晚地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看书、查资料、写东西。更考验他的是,开发新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攻克下来非得十年八年不可。

谈到科研,陈志良总喜欢打一个比喻:最伟大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十月怀胎,每天都要惦念著肚里的孩子出来后会是怎么样,这十个月里不管有多辛苦,她都会挺下来。一个好的科研项目也就像是"十年怀胎",从立项开始,等到结题,才能放心。中间这个过程,就像个紧箍咒套在头上一样。作为课题负责人,要全盘考虑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等,不能做到一半,原料没了或试剂没了。更重要的是,新药研发往往有着很大的风险性,立项的时候就必须评估这个项目在十年或八年后是否在国际上还是一流的,还要评估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实验室工作以后,临床试验效果好不好。因此,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负责人越做到后期就越紧张,生怕项目"流产"。

"压力非常大。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实在是太难了,太苦了,回想起来真是一生坎坷,但是一个人只要喜欢上了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为这个理想去奋斗。"陈志良感慨地说,"我给学生讲课时经常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只要你把东西学深学好了,你就有可能当上状元。做科研,每项研究都必须思路清晰、构思完整、可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刻苦和毅力,持之以恒,这是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自己不像个现代人"

在陈志良办公室的柜子里,记者发现了很多牛奶和饼乾,原来这是陈志良教授几十年来食谱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的办公室里什么时候都有这两样东西。"陈志良告诉记者。因为白天忙于应付一些行政事务,只有晚上和双休日才是他做科研的时间,指导研究生做实验,查文献、看书、写文章等,深夜一两点钟才回家睡觉是常事。饿了就吃点牛奶饼乾,既方便又节省时间,还不会打断思路。就是在平时工作日,陈志良也很少去食堂吃饭,因为他觉得来来回回太浪费时间,大多数时候就打电话叫快餐"外卖"吃。在医药代表的心中,陈志良更是有名的"请不动"。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陈志良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家庭。"回想一下,几十年来,我就在结婚前陪妻子去逛了一次街,这么多年都没好好陪她逛个街或旅游什么的。"说起这些,陈志良觉得对不住妻子。这么多年他几乎从来没做过家务,家里老人孩子需要个什么他也不知道。他甚至至今不懂工资卡是怎么用的,工资卡也是妻子拿着,陈志良这些年来从来没进过银行,要花钱都是在妻子那里要现金。

"但她从来都没有怨言,非常体谅我,给了我很大的空间。明年就是我们结婚三十周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就点事业,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说到这里,陈志良的言语中有一种平淡的幸福。

只会工作的陈志良平时什么娱乐都没有,甚至至今连手机简讯都不会发。逢年过节,他总会收到一堆老朋友的简讯祝福,陈志良就按照来电一个个打电话过去。有时候陈志良自己都笑自己不像个现代人。现在,他也偶尔抽空向别人学着打打"拖拉机"了,"因为一辈子都不会玩,怕将来退休以后没人和我玩。"

陈志良教授是一个不容易激动的人,有着记者想像中的那种谦和、稳重、严谨的学者气质。但他也有激动的时候,只要谈起他的科研课题,从他的每一个眼神和手势中,你都可以感觉到他从内心勃发的热情。

奚念朱奚念朱,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他提出:“药剂学研究应当牢牢把住提高药剂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有效性这个方向”,在国内首先开展药剂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70年代后期起,着重于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等有关制剂体内有效性的研究。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中文名:奚念朱外文名:NianzhuX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平湖出生日期:1927年8月27日职业: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毕业院校: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信仰:中共党员主要成就: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代表作品: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生平经历奚念朱,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出生在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0岁时,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辗转入川,在重庆完成中等教育。1949年毕业于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1950年,应浙江省卫生厅人才招聘考试,以总分第一录取,分配在浙江医学院任药剂学助教。1955年高校院系调整来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今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前身),从助教到教授,曾兼任副系主任、院长共9年,至1997年退休。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共47年。是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博士点(1985年批准)的创建人,为该校药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国内有影响的博士点。人物年表1927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1932-1938年小学生。1938-1944年重庆第七中山中学、国立药专高职科学习。1945-1949年国防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49-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医院药师。1950-1956年浙江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助教。1956-198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讲师。1980-1986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副教授。1986-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博导。1979-198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1984-1988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兼药学研究所所长。1984-2001年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1984-1997年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业会员会副主委。1988-1997年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1989-1995年临床药学杂志主编。1994-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论著1奚念朱,邵以德,赵士寿.减少豆油用量和采用豆油皂代用品对中国药典煤酚皂溶液质量影响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7,第3号:奚念朱,金昭英,屠之培,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Ⅰ.普罗本辛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64,2:奚念朱,赵士寿.化学动力学在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方面的应用.药学学报,1964,11:奚念朱.液体药剂稳定性的预测.药学通报,1965,11:奚念朱,赵福生,冯寅绍.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Ⅲ.苯甲唑钠青霉素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5,12∶奚念朱,刘天富,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V.苯甲氧青霉素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6,13∶奚念朱.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制剂设计.医药工业,1978,11:奚念朱,屠之培,裴元英,等.海藻酸钙作为缓释片剂骨架材料的研究.药学学报,1981,16:陈国神,奚念朱.胃大部切除后核黄素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物动力学分析.药学学报,1984,19:陈雪玲,奚念朱,王孝俊,等.吡罗昔康栓剂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中国药理学报,1986,7∶奚念朱,顾学裘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奚念朱主编.药物动力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奚念朱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蒋新国,崔景斌,韦阳,等.药物鼻粘膜纤毛毒性及其评价方法.药学学报,1995,30:奚念朱..新加坡药学会大会报告:中国药学会—新加坡药学会交流合作项目学术交流汇编.崔景斌,奚念朱.安乃近代谢产物4-甲氨基安替比林的HPLC测定及其鼻腔滴剂在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药学学报,1997,32:印绮平,奚念朱,王宏图,等.地尔硫革对人体内安替比林代谢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9,34(4):253-255.

今日药学杂志社人员名单

梅全喜,198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并获学士学位。先后担任过湖北蕲春李时珍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蕲春县药检所副所长、湖北蕲春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药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主任,现任科教科科长、教授、主任中药师、硕士生导师。兼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客座教授,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兼职教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省中山市中医药研究所顾问,澳门中医康复保健学会学术顾问,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剂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药品管理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药药剂与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理事,广东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市药学会副理事长,《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编委会主任,《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房》杂志副主编,《中药材》、《中国药业》、《今日药学》、《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亚洲社会药学》等多家专业期刊杂志编委。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告诉你几个药学核心期刊: 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8中国抗生素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1中国新药杂志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3中国药房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5华西药学杂志16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 索引序列
  •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人员名单
  •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主编名单
  •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女主持人
  •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
  • 今日药学杂志社人员名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