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碧岩录》中的镜花水月

发布时间:2015-09-27 08:57

摘 要:本文以“宗门第一书”《碧岩录》为本,以镜、花、水、月四种经典的禅宗意象为切入点,对其中公案、颂古或评唱中的相关文字做细读,从而进一步领略禅学思想、禅宗语言以及美学经验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碧岩录》 镜花水月 禅

      宋仁宗时期,雪窦用不同的诗体对一百则公案做了颂古,圆悟克勤又在宋徽宗郑和年间对这百则公案予以评唱,编撰而成《碧岩录》。无论研究是禅学思想或是禅宗语言,《碧岩录》在禅宗典籍里都举足轻重,投入研究的学者也很多。本文试从禅宗意象出发,以镜、花、水、月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为切入点,选取《碧岩录》中相关的公案、颂古或评唱予以赏析。
一、 镜中花 水中月
      镜、花、水、月最初在佛经里是作为统一体,而非独立的意象存在的。“一切法性,皆虚妄见。如梦如焰,所起影象,如水中月,如镜中象。”i镜中象,也即镜中花。从禅宗思想来看,它承袭了佛教缘起论和色空观,认为物质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空幻不识的。在佛教典型譬喻的长期运用下,这个统一的意象开始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象征体,分别喻指空幻不识、清净无染、生死流转、自性圆满等的佛教人生观和世界观。ii《碧岩录》中,这四种意象无论是单独存在,还是一体融合,都有经典的文字载录。
二、 山河不在镜中观
  关于佛教中的以镜喻空,葛兆光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镜中本来无像,犹如空性;镜中相随缘成相,犹如有相;……由于人们照镜见相,相有好丑,所以‘面净欢,不净不悦’,引起好恶和烦恼;沉湎于镜中假相,如同陷入虚假世界,为之发狂;其实这种幻相随其缘灭,自然消失,镜中并无存相,终究永恒还是本原‘空’。”iii可见,‘镜’惯用于佛语,是由于它容纳了有关‘空’的种种复杂含义和细微意蕴。
  《碧岩录》第五则“雪峰尽大地”中的颂古云:“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此处的镜即是抛却了尘缘情识,美好却空幻的,亦如禅境。另有第四十则“南泉如梦相似”颂古: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霜天月落”、“澄潭影寒”,依照美学中的美感态度,我们将这些诗境中的意象摆在心中作为一幅图画去玩索,凝神关照形象本身,山河的是非真假被置之度外,梦幻之境成就了山川风月、空灵典雅的超然物外。本来,乱心不起即为禅,无动无念即为禅定。这种精神追求就和美感经验水乳交融,可以说,美感经验中的凝神关照正是要达到禅境的乱心不起,也可以说,禅境的绝妙体验自然会有美感经验的生成。而要达到这种清妙高远的境界,须是“莫将镜鉴”。“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再镜中观。”若不能拿掉镜子,必须依赖“镜鉴”,那么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便成了两段。可见这镜正如《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正面有俏凤姐婀娜的身姿,反面却又有个意想不到的骷髅,要骇醒虚妄的执迷。
三、 空生岩畔花狼藉
  花开百日红,花是世间美好的物象,给人感官各种美的享受。但在佛教中,却是好花不常开,花成了空花泡影的虚幻之物。《碧岩录》中关于花或因花而悟道的公案、颂古尤多,且都堪为经典。如第三十六则“长沙一日游山”举公案中的“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来”,第四十则“南泉一枝花”中“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都是因以一花而知春悟道的好例。
  另有一例,第六则 “云门十五日”颂古:
  “去却一,拈得七,上下四维无等匹。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鸟迹。草茸茸,烟幂幂,空生岩畔花狼藉。”
  吴言生认为,禅宗在表达“不可说”的本心时,采取的不是定势语言,而是诗意的象征,由此形成禅宗表征本心的特殊的能力。此则颂古即是用诗意的语言表征本心。好说一字禅的云门,道出了“日日是好日”这五字真言,字字珠玑。要了解其意,必得泯除千差万别的现象,方才能走入“空生岩畔花狼藉”的境界。亦如《红楼梦》里,走出大观园的悲欢愁绝,方能悟得大荒山青埂峰下灵河畔的悠悠岁月是何境界。
  另外有一种花,更是佛教的代表性意象,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圣洁与美好,这就是莲花。除了“莲花宝座”、“莲花坐姿”之外,在佛经中,也常有提及。它可以是极乐世界的象征,也可以是佛性自性清静的譬喻。在《碧岩录》中,第二十一则“智门莲花”即有相关描述。
  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门云:“荷叶。”
  人生苦多,苦源于欲望,摆脱欲望,往生极乐,这一过程就是修行。淤泥乃是欲望,莲花即如修行成功结出的善果。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以此相比论,出水时的莲花和出水后的荷叶,即可与不同境界中的看山观水有一曲同工之妙。另外,莲花未出水时,如果从静止的来看,它不是莲花,要从动的来看,则它将是莲花,亦可说已是莲花了。将是与已是皆是是,非不是。而出水后却是荷叶,荷叶与莲花是一体之异,荷叶就是莲花的排场。iv在禅宗语言世界里,现行的规定俗成与逻辑观念被解构,留下的是常识颠倒的独树一帜。
四、 开士忽悟水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在佛教典籍中往往用以譬喻佛性的纯洁,人生的无常以及生死流传。《碧岩录》中恰有一则是因水悟道的公案,第七十八则“十六开士入浴”:
  “古印度有十六开士,于浴僧时随例入浴,忽悟水因。诸禅德作么生会?他道:‘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也须七穿八穴始得。”
  圆悟评唱这一段因水悟道的公案说,现在的人既入浴也洗水,可同样的触因,却不能悟道,皆“被尘境惑障”,所以不能“昭昭灵灵”。 台湾学者杨惠南认为,相当多的公案不是在阐述“佛性”的真理,而是“般若”的思想。它们的“不可说”,是因为其所指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空的。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描述的。水看似有形实则却无形无色无味,正符合禅宗的“般若”思想,作为悟道的舟伐恰如其分。
  除此,《碧岩录》中提到水的颂古还有几则,“落花流水”、“夜塘秋水”、“倒流水”、“茫茫急水”,各种水姿态百生,冥冥中都蕴涵着清远而深邃的禅意,正是“昭昭灵灵”的意象所载。
五、珊瑚枝枝撑着月
  《祖堂集》卷五《三平和尚》 中有三平禅师的颂一首,云:“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在这首颂里,同时作为智慧象征的菩提慧日、般若凉风、满山明月三者中,明月更受到禅宗的亲睞,从譬喻转换成了禅境,并通向诗境。这是明月之喻在禅宗中深受重视的明例。
  以《碧岩录》第一百则“巴陵吹毛剑”举公案为例:
  “僧问岳州巴陵新开院显鉴禅师:如何是吹毛剑?巴陵云:珊瑚枝枝撑着月。”
  巴陵颢鉴是云门文偃禅师的弟子,云门宗的宗风常为形容为“孤危耸峻,人难凑泊”,其思想与说教方式也被概括为“云门三句”,一句涵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巴陵禅师作为弟子,也同样具有云门的作略。这句话是出自禅月怀友诗里的一句话,吹毛剑是一种狠快利的剑。以“珊瑚月”而答“吹毛剑”,这又是禅宗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显现。葛兆光在其学术随笔《门外谈禅》中谈到,“用‘说为不说’取代‘不说为说’,禅师有三般手段。”一曰“声东击西”,二曰“将计就计”,三曰“以诗代答。” v这里就是一招“声东击西”,不正面交锋,涌出那些古道热肠,而是绕路说禅,以彼物答此物,在感觉上一柔一刚,大巧若拙,更生不落言筌之美。只有善学者,见性者,才可因指见月,得意忘言,平布丹霄。珊瑚枝枝撑着月,是湖央的珊瑚与空中流影的月轮,若即若离,似相接触,似未接触,而在机锋交接的瞬间,一剑截断。
六、 结语
  作为单独意象的镜、花、水、月,在喻示佛教空幻圆满的教义之余,也丰富了禅宗语言与禅学思想的独特性,在《碧岩录》一书中可窥得一斑。另外,这些典型的意象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人所说:“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首开“以禅喻诗”之先河。总之,研究这些意象,对于深入领会《碧岩录》的禅学思想和美学体验,以及禅宗语言的魅力之所在都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说无垢经·声闻品》
[2]刘艳芬:《试论镜花水月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研究生论坛.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0页.
[4]胡兰成:《禅是一枝花》,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71、72页.
[5]葛兆光:《门外谈禅》,北京:人名文学出版社,2005,第18、19、20页.

上一篇:《英儿》的叙述层次问题

下一篇:浅谈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