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社会的复杂化。而愈加复杂的社会,进一步促进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与此同时,多元价值观又引导人们进行文化创作,为多元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使人们的审美观逐渐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这对我国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分析
1.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主要讲解内容为:各种艺术的发展历程、专家学者对其定义的解释、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各种艺术之间存在的共同点。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中外现代艺术、传统艺术以及中国的民族艺术等等。同时,艺术理论应专业的不同,学习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艺术学院需设置多门艺术理论课程。
2.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因为,通过学习艺术理论课学生能够对艺术有更加深刻的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艺术价值观。高校艺术理论得学习,能够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面对复杂的文化环境,有一个明确的艺术方向,不致迷失自我。如今,艺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为主,忽视了理论的学习。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实践必须和理论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会有长远的发展的,因此,艺术学院必须重视理论教学。
3.艺术理论的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眼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那里吸收经验,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同时也可以使他们明白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确自身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4.作为高校,就应该有学者之风,注重知识的沉淀。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高校与社会过度接轨,使得名利之风在学校盛行。在这种氛围下,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也自然而然的带有功利性,其所作艺术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包括各种低俗要求),没有当代艺术家应有的艺术高度。对于艺术理论的学习,可以适当的遏制艺术不良之风,使学生可以站在艺术家应该具有的髙度之上。
二、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对于艺术理论课程是否应该被安排为艺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而非公共选修课,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高校不应设置理论课程,并举出历史上一些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作为论据。这些只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的看法,是因为这些学者以偏概全,没有看到大多数艺术家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是错误的。但不能够否认的是,重实践轻理论是目前髙校艺术教学的通病,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与安排。在艺术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程很少,有些甚至分单双周进行;而需要动手的课程却有很多,就拿绘画类专业进行举例,学院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写生,同时,还会举办各种绘画技能比赛,却很少看见学院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实践学习,有关艺术理论比赛活动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很强,而专业思维很差,甚至不具备专业应有的素养。
但是,仍然一些高校在理论学习方面做得很好,他们会在大一、大二设置一些有关艺术发展历程、艺术基本原理、艺术家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等公共必修课,在学生储存有一定的艺术基本理论知识时,就正式开设专业理论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利用新的知识对原有的艺术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完善。
2.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艺术理论教学模式以及其内容,一直是理论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在教学模式上,目前我国高校在理论教学上通常采用“读课本”的方式(方式过于单一),课上教师只顾读书,一节课下来,教师“读”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无聊透顶、昏昏欲睡,这纯粹是一种教学形式主义,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一丁点儿的兴趣。
在教学内容方面,许多高校采用的是多年以前的旧版本,并且,部分教师贪图方便,在讲课时使用的是很早之前做的教案,其中许多观点都已过时,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这种现象会使学生与如今的艺术理论脱轨,其未来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高校目前艺术理论教学存在许多问题,细细思量,发现主要有主观(轻视心理)和客观(内容抽象)两方面的原因。
1.学生主观轻视。学生的主观轻视来源于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艺术理论课的不重视。当然,结合社会现实,学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当今社会工作岗位少、求职人数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为了增加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学校采取的是增多教授专业技能的课,相对于的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这虽然会小幅度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缺乏理论支持的学生,其艺术创作是没有灵感的,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丝毫没有个人特色。这种学生在社会上是不会有很好的前途的。
学生对于艺术理论的轻视,主要体现在:对于理论课堂的不尊重,如迟到、早退甚至是旷课现象,课上聊天、玩手机、睡觉、吃东西等等,反正就是不听课;在课后,对于艺术理论教材不闻不问,导致一个学期的课上完后,书本依然崭新如故;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随便在网上百度一些答案等。学生对于艺术理论课的主观轻视,一方面可能会使他们挂科,一方面不利于其专业素质的培养。
2.教材内容具有抽象性。目前,许多高校对于艺术理论课程教材的选取,大多采用国内外一些专家的著作,其高深的理论知识,对于艺术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犹如天书,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得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热情下降,兴趣减少,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受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对于抽象的教材内容不能进行具体的讲解,仅仅是照本宣科,使得学生更加不愿上理论课,把理论课当做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
四、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策略探究
由于艺术理论课程对于艺术生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结合目前高校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艺术理论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方法。
1.转变课程观念。改革需要新思想的支持,只有这样,改革才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改革,必须使广大师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改变师生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看法,如定期召开艺术理论学习经验大会、请知名艺术家到校做有关医护理论的演讲、请优秀校友返校宣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等方式;其次,学校相关领导应该改变自己对于理论课的轻视心理,为广大师生做榜样。只有广大师生对艺术理论课程重视了,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艺术理论知识,教师才会对艺术理论课的讲解投人更大的热情。
2.转变教师角色。在传统的艺术理论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知识的灌输者,这背离了古代对于教师的定义:师者,授业解惑者也。如今的教师仅仅是授业却不解惑。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引导者,积极关注艺术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紧跟时代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有疑惑时,及时进行回答,保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3.转变学习方法。目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主要靠老师监督,这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在理论课程改革中,要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艺术毕竟是一门需要情感投入的学科。因此,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必须严加惩罚。同时,学校应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如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无故旷课,提倡无手机课堂等,迫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长时间的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从心里、行动上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
4.转变课程设置。现如今,许多高校关于艺术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很少,有些甚至分单双周进行教学,导致理论学习课时少,更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其次,理论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因此,在理论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增加理论课课程的学习时间;其次,要将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选用浅显易懂的教材,增加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理论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的搭配,要注意内容上的由简单到困难,如低年级是学习公共理论知识,高年级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层次感。
5.革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教材为主,通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讲课。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理科类课程的讲解。但由于艺术本身具有抽象性,只通过黑板不能很好地表达艺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从而不利于课堂的交流。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即灌输式教育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与多媒体及时相结合,同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课堂展示、播放著名艺术家的个人视频、讲与艺术家相关的故事等,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块,将每一块分给学生小组,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让他们进行课上讲解,这一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讲课中来,有助于提髙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加强调完善的、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艺术理论课程,必须克服轻视心理,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理论课程、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大师。
作者:张梦欧(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艺术系,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