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和艺术创作动机
发布时间:2015-07-09 09:16
论文摘要 创作动机是作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内驱力,它促使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艺术家的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追求不同,创作动机就不一样。弗洛伊德提出的“创伤”是促使许多艺术家产生创作冲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不仅促使艺术家自觉地投入创作,而且对艺术创新具有积极的功能;“创伤”理论为我们熟悉创作动机的起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创作动机是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新问题,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美学家纷纷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探究了这个新问题,他们的探究极大地丰富了作家创作的理论。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个新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艺术家和理论家,因此,探究还在继续,成果也在不断推出。有关创作动机的探究,分歧最大的是摘要:究竟什么是艺术家创作的真正动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提到的“创伤”为我们熟悉创作动机的起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一、创作动机的含义及形态
有关创作动机的含义,学界没有太大的争论,基本上都认为它是一种促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创造艺术形象(或建构艺术世界)的心理动力。在中国学界,童庆炳先生的概括最有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生产的一股内在动力,它的动态轨迹则是需要产生的,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烈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功能的或隐或现的意图或意念。”这个定义表明,创作动机源于需要,非凡是源于缺失性需要(由于缺失而导致心理失衡),当这种需要碰到外部刺激的适当时机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就形成了,所以,创作动机是内心需要和外部刺激的合力催生萌发的。
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内在需要说”。其实,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促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假如从引发艺术家产生创作动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种。
1 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的是作家完全是在一种外部力量的牵引下不自觉地产生从事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力。柏拉图的“神附说”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是典型的代表理论。
外部动机只看到了诱发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外在因素,而没有看到内在因素在“内化”外在因素的过程中所起的功能,因此是一种忽视艺术家主体功能的、片面的观点。
2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主要是指源于艺术家内心的要求,从而促使艺术家自觉地进行创作的内驱力。持内在动机说的有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说”、厨川白村的“苦闷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阿德勒的“自卑补偿说”、萨特的“自我完善说”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成就动机说”和“赞许动机说”都属于这一类。
以上几种动机理论对我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影响都很深刻。但我们认为,以上说法也存在着普遍的缺陷摘要:一是其探究方法上存在缺陷,把动机看成是静态的,没有看到人的动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事实;二是把人的某一方面的愿望看成是创作的唯一动机,没有看到人的动机是受其复杂的需要系统共同功能的结果,因此,他们实际上是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来谈创作的动机。针对这种不足,我国有学者认为,“推动文艺家创作的,还有成就动机和赞许动机。”梁平安先生认为,成就动机是推动文艺家在毕生的创作中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动力,赞许动机则是艺术家在创作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期待获得更多的赞誉的心理动力。这两种动机和其他动机一起促使艺术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活动中。成就动机和赞许动机的合理之处在于把个人的动机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社会对个人动机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个人动机则通过“内化”社会的要求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因此,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二、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创作动机
“创伤”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神经病的一种重要原因之一。他对“创伤”是这样解释的摘要:“一种经验假如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也就把神经病执著的经验称之为‘创伤的’。因此,我们乃为神经病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条件;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不能应付一个强烈的情绪经验,结果便造成了神经病,所以,神经病的成因约略类似于创伤病。”可见,神经病之所以发生,需要这样的条件摘要:第一,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心灵受到最高度的刺激。第二,受到刺激的人无法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第三,受刺激的人长期执著于创伤经验之中而无法摆脱。因此,受创伤只是神经病发生的一个基本条件,有一些人因为或者能经受起打击,或者能通过其他方式转移,他就不会患神经病。“一个人生活的整个结构,假如因有创伤的经验而根本动摇,却也可以丧失生气,对现在和将来都不发生喜好,而永远沉迷于回忆之中,但是这种不幸的人不一定成为神经病。”在“创伤”的原因中,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由于追求性欲满足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要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就需要有合适的通道,假如这个通道找不到,或者是通道阻塞,那么,神经病就形成了。
但是,弗洛伊德把“创伤”过于狭窄化了,这是不符合人的心理实际的,实际上,除了“性挫折”给人以“创伤”外,其他事情同样也能给人予以“创伤”,动机心理学的探究就表明,凡是不能给人的动机予以满足的事件都可能使人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即“创伤”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对“创伤”做更为广义的解释。
三、“创伤”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创伤”实际上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的挫折感,也就因为心理要求或愿望得不到意料中的满足而产生的失衡感。那么,“创伤”对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呢?
1 “创伤”是促使艺术家创作动机产生的催化剂。
据心理学探究表明,平衡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要求。阿恩海姆在其闻名的《艺术和视知觉》中,曾对人追求平衡的原因进行过探索,他说摘要:“对平衡所进行的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摘要:艺术家之所以追求平衡,乃是因为平衡本身是人所需要的东西。那么,人究竟为什么需要平衡呢?回答是摘要:因为它能使人称心和愉快’。”而根据动机心理学的理论,人也需要达到一种心态的平衡。阿恩海姆指出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摘要: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状态。”他还客观地指出摘要:在人类活动中,平衡只能部分地或暂时地获得。即使如此,一个不断地从事于追求和运动的人,总是要设法把构成他生命状态的那些相互冲突的力量组织起来,尽可能使它们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在生活中,需要和义务,总是各持一端,互不相让,这就有必要将二者协调起来。因此,他必须不断地和他一起生活的人进行周旋和调解,以便使背离和摩擦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也就是说,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在不平衡状态,因此,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追求平衡的过程。弗洛伊德在解释自己提出的“愉快原则”时也曾说过,他坚信一个心理事件的发动是由一种不愉快的张力刺激起来的。这个心理事件一旦开始之后,便向着能够减少这种不愉快的张力的方向发展。动机心理学家就把人类的动机解释为“由有机体内的不平衡引起的恢复状态的活动”。
前面已经提到,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就是“性欲的升华”,也即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平衡因“创伤”而产生的“失衡”。他说摘要:“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性冲动因为“升华功能”而成为艺术活动。他说摘要:“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冲动的满足,将文化创造起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创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受。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最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它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可见,艺术是人的性欲的升华,是人的性本能的替代对象,然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解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实际上是以艺术来疗救“创伤”,因此,艺术又是人摆脱痛苦的一条途径。正是在艺术活动中,那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获得了释放,人的心理于是实现了新的平衡。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性欲本能既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因,又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2 “创伤”是促使艺术家进行创新的牵引力。
英国现代闻名的社会——心理批评家拜德考克(k)在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分析现代主义绘画产生的原因时,有一个新奇的假设摘要:它是对抗于发展中的摄影技术。“看来并非偶然的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第一个流派——印象主义出现于第一张由弗克斯·陶尔包特(fox talbot)1841年所摄的真正照片的两个阶段之中。我将进一步说,几乎所有那些‘现代’绘画,可以令人信服地、贴切地解释为一个简单的假设。那些具有‘现代艺术家’、‘先锋派’名目的现代艺术风格,在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中,都是对于由照相机发明和推广所表现的创伤的反功能。”在这里,拜德考克用“创伤”一词来表示由照相机的应用给画家的冲击,这是一种因技术的进步而导致艺术家的集体“创伤”。也就是说,照相机出现之后,由于其对对象的摹仿具有便捷、快速和更加“客观”的特征,给西方以“模拟”为传统的画家以很大的刺激和压力,从而使他们身受“创伤”。在照相机发明以前,画家的任务是明确的,他是以一种美的形式来描绘传达现实、外部实在的世界,无论风景画或人物画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随着照相机的出现,它似乎可以取代画家,摹写现实比绘画更真切、更细致。因此,画家要重新夺回被照相机霸占的领地,它必须开拓新的期待视野。因此,现代画家不得不放弃以前对外界事物的真实描绘,向别的方面,即照相机所达不到的方面去发展。开始,他们通过注重绘画中的光线、色调等技术的运用,已使绘画不同于照片,使欣赏者仍然可以得到不同于照片的美感满足。但是,1900年左右,画家们感到彩色照片的出现使自己的努力又一次归于失败,照片也能真实地传达色彩、感慨,而且远胜于画家。于是,现代主义才真正诞生,一些画家决定采取抽象主义、立体派、野兽派等表现方式,其中,就有塞尚等人。
纵观现代绘画的过程,就是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不断改变发达手段的过程。从开始的绘画中注重色彩到彩色照相的发明,绘画转向立体主义。后来,蒙太奇—一摄影和其他摄影技术的运用,使多角度地再现事物成为可能,又迫使现代绘画再向前发展,进入表现主义。因此,正是由于照相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创伤”,导致现代绘画脱离现实,走出一种不受技术进步干扰的形式。
创作动机是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新问题,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美学家纷纷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探究了这个新问题,他们的探究极大地丰富了作家创作的理论。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个新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艺术家和理论家,因此,探究还在继续,成果也在不断推出。有关创作动机的探究,分歧最大的是摘要:究竟什么是艺术家创作的真正动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提到的“创伤”为我们熟悉创作动机的起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一、创作动机的含义及形态
有关创作动机的含义,学界没有太大的争论,基本上都认为它是一种促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创造艺术形象(或建构艺术世界)的心理动力。在中国学界,童庆炳先生的概括最有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生产的一股内在动力,它的动态轨迹则是需要产生的,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烈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功能的或隐或现的意图或意念。”这个定义表明,创作动机源于需要,非凡是源于缺失性需要(由于缺失而导致心理失衡),当这种需要碰到外部刺激的适当时机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就形成了,所以,创作动机是内心需要和外部刺激的合力催生萌发的。
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内在需要说”。其实,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促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假如从引发艺术家产生创作动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种。
1 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的是作家完全是在一种外部力量的牵引下不自觉地产生从事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力。柏拉图的“神附说”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是典型的代表理论。
外部动机只看到了诱发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外在因素,而没有看到内在因素在“内化”外在因素的过程中所起的功能,因此是一种忽视艺术家主体功能的、片面的观点。
2 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主要是指源于艺术家内心的要求,从而促使艺术家自觉地进行创作的内驱力。持内在动机说的有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说”、厨川白村的“苦闷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阿德勒的“自卑补偿说”、萨特的“自我完善说”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成就动机说”和“赞许动机说”都属于这一类。
以上几种动机理论对我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影响都很深刻。但我们认为,以上说法也存在着普遍的缺陷摘要:一是其探究方法上存在缺陷,把动机看成是静态的,没有看到人的动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事实;二是把人的某一方面的愿望看成是创作的唯一动机,没有看到人的动机是受其复杂的需要系统共同功能的结果,因此,他们实际上是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来谈创作的动机。针对这种不足,我国有学者认为,“推动文艺家创作的,还有成就动机和赞许动机。”梁平安先生认为,成就动机是推动文艺家在毕生的创作中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动力,赞许动机则是艺术家在创作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期待获得更多的赞誉的心理动力。这两种动机和其他动机一起促使艺术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活动中。成就动机和赞许动机的合理之处在于把个人的动机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社会对个人动机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个人动机则通过“内化”社会的要求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因此,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二、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创作动机
“创伤”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神经病的一种重要原因之一。他对“创伤”是这样解释的摘要:“一种经验假如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也就把神经病执著的经验称之为‘创伤的’。因此,我们乃为神经病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条件;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不能应付一个强烈的情绪经验,结果便造成了神经病,所以,神经病的成因约略类似于创伤病。”可见,神经病之所以发生,需要这样的条件摘要:第一,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心灵受到最高度的刺激。第二,受到刺激的人无法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第三,受刺激的人长期执著于创伤经验之中而无法摆脱。因此,受创伤只是神经病发生的一个基本条件,有一些人因为或者能经受起打击,或者能通过其他方式转移,他就不会患神经病。“一个人生活的整个结构,假如因有创伤的经验而根本动摇,却也可以丧失生气,对现在和将来都不发生喜好,而永远沉迷于回忆之中,但是这种不幸的人不一定成为神经病。”在“创伤”的原因中,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由于追求性欲满足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要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就需要有合适的通道,假如这个通道找不到,或者是通道阻塞,那么,神经病就形成了。
弗洛伊德认为,有部分人可以通过“移置功能”(displacenlent),或是通过“升华功能”(sublirnation)的方式来实现替代性的满足。所谓移置功能,就是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即改变本我的冲动的方向,以将它转移到另一个替代目标上去。弗洛伊德认为,假如被移置替代的对象是社会化领域中较高尚的目标,这样的移置就是一种升华功能,它表现为人的本能冲动被转移到追求知识、从事慈善事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中去。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发展,就在于人能将那些不能直接发泄出来的能量转移向高尚的社会或文化活动中去,实现了某种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摘要:“凡是艺术家,都是被过分的性欲需要所驱使的人。”所以,弗洛伊德就认为,艺术创作就是为了满足性欲需要。所以,“创伤”也是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动机的一个契机。当然,并不是所有受到“创伤”的人都能把伴随“创伤”而来的压力变成艺术创作的动力,这也是弗洛伊德所看到的。
但是,弗洛伊德把“创伤”过于狭窄化了,这是不符合人的心理实际的,实际上,除了“性挫折”给人以“创伤”外,其他事情同样也能给人予以“创伤”,动机心理学的探究就表明,凡是不能给人的动机予以满足的事件都可能使人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即“创伤”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对“创伤”做更为广义的解释。
三、“创伤”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创伤”实际上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的挫折感,也就因为心理要求或愿望得不到意料中的满足而产生的失衡感。那么,“创伤”对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呢?
1 “创伤”是促使艺术家创作动机产生的催化剂。
据心理学探究表明,平衡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要求。阿恩海姆在其闻名的《艺术和视知觉》中,曾对人追求平衡的原因进行过探索,他说摘要:“对平衡所进行的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摘要:艺术家之所以追求平衡,乃是因为平衡本身是人所需要的东西。那么,人究竟为什么需要平衡呢?回答是摘要:因为它能使人称心和愉快’。”而根据动机心理学的理论,人也需要达到一种心态的平衡。阿恩海姆指出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摘要: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状态。”他还客观地指出摘要:在人类活动中,平衡只能部分地或暂时地获得。即使如此,一个不断地从事于追求和运动的人,总是要设法把构成他生命状态的那些相互冲突的力量组织起来,尽可能使它们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在生活中,需要和义务,总是各持一端,互不相让,这就有必要将二者协调起来。因此,他必须不断地和他一起生活的人进行周旋和调解,以便使背离和摩擦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也就是说,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在不平衡状态,因此,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追求平衡的过程。弗洛伊德在解释自己提出的“愉快原则”时也曾说过,他坚信一个心理事件的发动是由一种不愉快的张力刺激起来的。这个心理事件一旦开始之后,便向着能够减少这种不愉快的张力的方向发展。动机心理学家就把人类的动机解释为“由有机体内的不平衡引起的恢复状态的活动”。
前面已经提到,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就是“性欲的升华”,也即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平衡因“创伤”而产生的“失衡”。他说摘要:“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性冲动因为“升华功能”而成为艺术活动。他说摘要:“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冲动的满足,将文化创造起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创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受。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最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它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可见,艺术是人的性欲的升华,是人的性本能的替代对象,然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解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实际上是以艺术来疗救“创伤”,因此,艺术又是人摆脱痛苦的一条途径。正是在艺术活动中,那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获得了释放,人的心理于是实现了新的平衡。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性欲本能既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因,又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2 “创伤”是促使艺术家进行创新的牵引力。
英国现代闻名的社会——心理批评家拜德考克(k)在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分析现代主义绘画产生的原因时,有一个新奇的假设摘要:它是对抗于发展中的摄影技术。“看来并非偶然的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第一个流派——印象主义出现于第一张由弗克斯·陶尔包特(fox talbot)1841年所摄的真正照片的两个阶段之中。我将进一步说,几乎所有那些‘现代’绘画,可以令人信服地、贴切地解释为一个简单的假设。那些具有‘现代艺术家’、‘先锋派’名目的现代艺术风格,在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中,都是对于由照相机发明和推广所表现的创伤的反功能。”在这里,拜德考克用“创伤”一词来表示由照相机的应用给画家的冲击,这是一种因技术的进步而导致艺术家的集体“创伤”。也就是说,照相机出现之后,由于其对对象的摹仿具有便捷、快速和更加“客观”的特征,给西方以“模拟”为传统的画家以很大的刺激和压力,从而使他们身受“创伤”。在照相机发明以前,画家的任务是明确的,他是以一种美的形式来描绘传达现实、外部实在的世界,无论风景画或人物画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随着照相机的出现,它似乎可以取代画家,摹写现实比绘画更真切、更细致。因此,画家要重新夺回被照相机霸占的领地,它必须开拓新的期待视野。因此,现代画家不得不放弃以前对外界事物的真实描绘,向别的方面,即照相机所达不到的方面去发展。开始,他们通过注重绘画中的光线、色调等技术的运用,已使绘画不同于照片,使欣赏者仍然可以得到不同于照片的美感满足。但是,1900年左右,画家们感到彩色照片的出现使自己的努力又一次归于失败,照片也能真实地传达色彩、感慨,而且远胜于画家。于是,现代主义才真正诞生,一些画家决定采取抽象主义、立体派、野兽派等表现方式,其中,就有塞尚等人。
纵观现代绘画的过程,就是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不断改变发达手段的过程。从开始的绘画中注重色彩到彩色照相的发明,绘画转向立体主义。后来,蒙太奇—一摄影和其他摄影技术的运用,使多角度地再现事物成为可能,又迫使现代绘画再向前发展,进入表现主义。因此,正是由于照相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创伤”,导致现代绘画脱离现实,走出一种不受技术进步干扰的形式。
下一篇:基于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