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解读敦煌壁画拾零

发布时间:2015-07-09 09:27

  内容摘要:通过品读敦煌石窟中的部分壁画作品,对敦煌壁画中的“传神写照”“随情赋彩”“教育思想”等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挖掘研究其历史价值、传统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把敦煌壁画的精妙之处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 键 词:敦煌壁画艺术 造型 色彩 教育思想
  
  敦煌是西部人的梦想,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家向往的地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西北距敦煌市区25公里。据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前698年)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前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在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那时起莫高窟营建的历史也就开始了,并不间断地开凿一直延续到元代。莫高窟保存至今有洞窟的崖面全长1700余米,依照洞窟分布情况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长1000余米,北区长700余米,原已编号的492个洞窟中,除第461至465窟分布在北区外,其余洞窟均开凿于南区。在这些已编号的洞窟中,至今仍保存着绚丽多彩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其中许多壁画虽经千百年的漫长岁月却依然满壁生辉、光彩照人。此外,还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栩栩如生的塑像2415身,如果用莫高窟现存壁画、塑像布置成高度为1米的画廊,其画廊可延绵长达45公里。它是当今世界上诸多石窟中连续开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地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它的历史价值、传统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将值得我们世代研究。关于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我们还不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妥切的结论。但是对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能进一步充实我国的绘画历史,其艺术价值的精妙之处用之于自己绘画创作中,也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使我国的绘画艺术能传承创新、与时俱进,美术工作者有必要继续重温敦煌壁画,研究敦煌壁画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教育思想等一系列的问题,与今天的国画发展相对照、相融合,以创造出中国绘画更灿烂的明天。
  
  一、敦煌壁画传神写照的造型艺术
  
  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世界是古代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开辟出的一个“法性无边”的认识世界,他们力求以微尘的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再组成大千世界。另外,大千世界还包括了万亿小千世界,这些小千世界从一刹着手,表现从微观到宏观,从瞬间到永恒,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试想在当时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相对滞后的时代中,广大艺术家和劳动人民通过坚韧不屈的敦煌精神,用勤劳朴实的双手开凿石窟,在油灯下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各种形象,力求以最美妙的绘画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把最淳朴的情感展现给观众和后人,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成了绘画史上的不朽篇章。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同时,敦煌壁画也离不开造型这一艺术手段。敦煌壁画所经历的朝代久远,所表达的内容丰富,所表现的形象众多,使我们无法真正想象出在当时条件下,他们是怎样刻画那些形象的,画中的一山、一木、一草、一鸟、一兽、一人物形象等是通过写生,还是默写,以及何种手段刻画?有何艺术价值?一连串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笔者就以第296窟中壁画上所描绘的形象来分析以上问题。
  296窟兴建于北周时期(公元557年-581年间),该窟位于莫高窟中段,坐西向东,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前窟残存少部分。前窟及甬道壁画为五代重修时所画。此窟是莫高窟艺术由西域风格转为中原风格的代表窟,整个壁画绘制精美,结构严谨,构思极具匠心。画工将现实素材加入佛教图式的意愿仍被抑制,壁画形象大多以粗犷、概念化为特征,画面因此体现出强烈的装饰效果。296窟顶藻井边饰纹样中的飞禽走兽,既成图案装饰又不乏其生动活泼,猴子的造型生动准确,佛龛的造型简单,团块性强,在统一中求变化,装饰性极强。孔雀造型优雅自然,又富于变化,整个图案变化有序,排列整齐,方圆兼备,疏密有致,其造型之美妙不可言。窟顶北披西段,比丘尼故事中的人物动态变化多端、动物造型优美,房屋线条刚劲有力,有一定的透视效果,山、石、树木变化也很丰富,但很概括。顶南坡东段善友太子入海故事,绘画的人物夸张有度,坐骑刻画精制入微。窟顶北坡飞天,造型优美、线条飘逸、动感极强。窟顶北坡东段福田经变中,盖寺庙和盖厕所情景中的人物半裸,刻画简练、雅拙。西壁龛内南侧下方,鹿头梵志中的人物形象,造型写意而成,用笔泼辣纯熟,情感炽热高涨,从头到脚一挥而就,没有任何修饰和做作,可与当今现代派艺术相媲美。
  可以说,敦煌壁画中的各类造型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艺术智慧,他们能把自然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他们笔下的形象古朴自然、传神写照、夸张有度、以少胜多、生动有趣。敦煌壁画中的造型艺术,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艺术家多年积累经验所得。所有形象的刻画均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们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形象与艺术家的情感和艺术创造有机的结合,和谐统一、妙趣横生。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的表达、超现实的表现方法、非凡的创造能力、造型的具象与抽象的巧妙结合,非常有利于我们当今从艺者观摩、思考与借鉴。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古代服装文化和古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二、敦煌壁画随情赋彩的色彩艺术
  
  敦煌曾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也曾是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这个地方拥有着众多充满色彩与韵律的象征符号,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它保存了北朝至元代十余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颜料化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敦煌壁画中的色彩,历经数千年的历史,仍然光彩夺目,它所表现的个体形象和整体色调都很优美,这不但归功于当时的艺术家们所研制、选用的材料,而且艺术家们用以情赋彩的手法,加强了自己作品的诗意化、情感化、现代化和意象化,使之随时观摩敦煌壁画均有百看不厌之感。现就以第61窟中的壁画为例,可作一些粗略的讨论。第61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之一,它是五代曹元忠夫妇开凿的,甬道于元代重绘。五代的石窟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塑像和壁画内容丰富,布局严谨,经变画情节增多,故事画再度兴起,画面上有许多社会生活场面。61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主室覆斗形顶,顶中央饰团龙莲花井心,四坡画千佛,窟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西壁详细描绘了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盛况,南、北两壁共画10铺经变画;东壁画维摩诘经变,东壁和南、北壁东侧下部画曹氏家族供养人49身、供养比丘尼3身;南北两壁西侧和西壁下部屏风画共33扇,画佛传故事。这是莫高窟晚期艺术中最详细的佛传图。61窟规模大,形制典型,内容丰富,壁画保存好,艺术水平高,其中内容完备。巨型的五台山全景图、联屏佛传故事画、字迹清晰和数量众多的榜题和曹氏眷属等身像,都是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61窟室藻井图案——团龙莲花藻井,刻画精细至微,以石绿、赭石、白三色为主色,加黑、黄、朱红等色相间描绘,整个画面呈绿色主调,色彩丰富而和谐、高雅,人物面部色彩变化多端,但均统一入调,使整个画面气势宏大,有巧夺天工之妙。甬道南壁的炽盛光佛画,整幅以冷调完成,以石绿、石青、白三色相间,色彩稳重而协调;人物的面部和衣服多以红褐着色,节奏感强烈而不落入俗套;下半部以黄灰色虚画营创画面气氛,产生了色彩的虚实透视功能;战车上的色彩描绘极其丰富,可与印象派油画色彩相媲美。纵观整个画面用色,跌宕起伏,极富音乐色彩。东壁北侧女供养人以暖调呈现,红、黄、黑三色相间,古朴、厚重、大方,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北壁侧面不空绢索观音,用色丰富,冷暖相间,对比强烈,给人以激情奔放之感。南壁弥勒经变画,形象众多而繁杂,用红、绿相配,既有强烈对比,又有协调之感,是补色相配而不俗的典范之作。
  莫高窟的所有壁画均完成于黑暗的石窟内,所有形象的赋彩都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但艺术家们通过高超的绘画技艺,使所绘形象栩栩如生,色调统一、协调,令人感叹不已。仅从敦煌壁的施色中,我们可以进行以点代面的思考,画家没在自然光下作画,而在昏暗的油灯下着色,没有自然的描写,都是艺术家胸有成竹的体现,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刻画精细,色调和谐统一。六朝谢赫在“六法”中提出要“随类赋彩”,讲的是着色时客观地反映事物,是对物象表面之色的描绘。笔者则以为创造敦煌壁画的艺术家们用色是“气韵生动”“随情赋彩”,在使用材料上充分强调发挥自己的意识、情感和想象,以饱满的激情,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把自己的情感色彩挥洒在昏暗的石窟之中,使石窟永放光彩。
  
  三、敦煌壁画与人为善的教育思想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但敦煌壁画中的众多经变画,传达了人心向善的教育思想,壁画不仅能从艺术上给人以视觉感受,而且要使观画人能品读出其中的教育哲理。敦煌壁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敦煌壁画中的本生故事画是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它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例如,第98窟中的《摩河萨捶以身施虎品》描述了摩河萨捶太子与二兄长外出游玩,归途中见母虎和七只小虎饥饿不堪,母虎要给幼虎充饥。摩河萨捶以身拯救饿虎,于是他横卧虎旁,但虎已无力食他,他在山崖上刺破喉咙,坠崖投身虎旁,饿虎饮吸鲜血恢复体力,取食萨捶。二兄长收拾遗骸,起塔供养。如《恒伽达品》《善事人海品》等等,都表达了教育众人从善的思想,为维护社会安定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绘画的内容和思想主题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艺术是为大众服务,不但要使观众赏心悦目,而且要起到一定教育作用。以积极、健康、向上为主题的艺术品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主流,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之中,尽最大可能地把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融合于艺术作品之中,在观众品读艺术作品时不但能给予一定的艺术熏陶,而且要能给予教育的感染。当然,艺术不等于教科书,但笔者认为,纯粹的无思想的艺术品,绝不能称之为上品。一件艺术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如果不能更多地净化观众的心灵的话,那至少要留给观众一个良好的心境。在这一方面上敦煌壁画的艺术创作做得相当优秀。敦煌壁画描写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充分体现着“与人为善”的教育思想。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可见古代艺术家,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独具匠心,融艺术与教育为一体,留辉煌于后世。
  人类的敦煌,人类要了解,文明要延续。它很神秘,很令人向往,值得我们从各个领域的不同专业、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去研究它,以便更早地、更全面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把它的辉煌完全展现给人类,供世人研究、品读、借鉴,促使社会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我们广大从艺者更要以敦煌艺术为契机,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早日创造出当代艺术的辉煌,共同缔造我国艺坛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彭金章.敦煌莫高窟考古新发现[j].丝绸之路,2006(1),1—2.

上一篇:歌唱能力的培养探究

下一篇:谈即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