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阿恩海姆“张力”理论在艺术作品中发展机制

发布时间:2015-07-30 10:26

一、何谓张力
  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阿恩海姆将“不动之动”的“运动”特性看做是艺术作品必备的素质,而如何能够在静态艺术品中感受到有灵魂的张力呢?在书法和雕塑等静态艺术作品中既看不到由物理力驱动的动作,又看不到这些无力动作造成的幻觉,我们从中真正看到的仅仅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倾斜,它们传递的是一种事件,而不是一种存在,这就是康定斯基所说的包含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个完形,一个格式塔,任何完形都有一个内部张力结构,也叫“力的样式”。当两个现象的内部张力结构或者力的样式结构相同时,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关系,这个关系就叫“同构对应”也叫“异质同构”。为什么叫同构呢?因为内部张力结构相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美感就是知觉力的平衡,其唯一的依据就是知觉的性质,程度与对象结构形式之间的“同构性”,正式这种同构,使外界物理场和内在心理场相互感应共鸣,从而产生美感。
  二、张力理论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一) 篆刻作品
  如左图“巧工司马”印,与那种神酣气足、粗壮饱满的印章相比,该印线条细劲、峻爽、精到,印面精神矍铄,神朗气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些精巧;而且其疏密、曲直变化大,明显可以看出作者颇富巧思。如“马”上四横密而下竖疏,“巧”中大块留红,疏密对比强烈。再如“工”中竖变作斜折笔,取巧写过,在以平直为主的印面里很是抢眼。此因何在?因为小巧的印中充满了张力。这幅篆刻作品,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表现了张力,在这多种构图形式中,水平和垂直的线条通常给人带来宁静、和谐的感觉,并不能带来张力,而倾斜的线条则具有一种不稳定的效果,使画面充满张力,打破平直,造险穿插,显示了阿恩海姆的“不动之动”。观看者的目光会被线条引导到章面的四周,这种开放式的线条表现形式就会带来张力,从而觉得画面并没有被封闭上,而是向更多方向延续,整个画面在做无限的伸展运动,于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张力。
  (二)雕塑作品
  如右图。阿恩海姆又以“那些打算表现运动顷刻的作品只能赋予那瞬间运动姿势以一种非常窘迫的状态”,试图去说明张力的运动想要表现的并不是该运动本身给人的感受,而是运动这整个事件,包括运动的结果带给人的体验。这尊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现投掷铁饼的一个典型瞬间动作:人体动势弯腰屈臂成S型。这使单个的人体富于运动变化,但这种变化常常造成不稳定感,所以作者将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让左足尖点地以支撑辅助,以头为中心两臂伸展成上下对称,从而使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身体的正侧转动,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掷铁饼的运动规律,又造成单纯中多样变化的形式美感。虽然并没有把铁饼投掷出来,但人们看这件作品时便会想到当时的整个场景甚至那一段历史,强烈的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象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这是独特的张力。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三、 总结
  阿恩海姆的艺术视知觉理论对当代艺术创作尤其是审美范式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其关于艺术的运动与张力的观念更是里程碑式的创新。他对作品从灵魂上进行了解剖,让我们了解到深藏于材料、技法、形式背后的东西,并在心理学的范畴中进行了解读,这为我们对很多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时建立了很好的理论依据。综上所述,关于艺术运动的“张力”说非常精准地抓住了艺术品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独一走向了复制,赋予了艺术的视知觉理论新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彭亚.外国美术史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9.
  赵振乾.大学书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易中天.美学的问题与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
  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作者简介:
  曹琳,江苏徐州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上一篇:谈传统文化对现代视觉艺术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动漫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