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我们在研究一座城市时往往会研究它的外部发展条件,地理位置与自然发展条件等,从客观的角度去研究一座城市,而我们往往会忽略人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宗教文化对一座城市的影响,而近代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俄罗斯文化以及作为俄罗斯国教的东正教对其影响深远。本文将主要以哈尔滨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以及人文生活的角度研究宗教文化对其的深远影响。
一、19世纪前的哈尔滨
哈尔滨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我国的边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距离首都较远,发展不起来,所以哈尔滨在19世纪末时还只是松花江边的一个小渔村。直至1861年后,内忧外患逼迫清政府在东北弛禁,河北、山东等地的穷苦百姓开始“闯关东”,以土地开发为主的乡镇发展逐渐进入高潮。在1895年时人口约有2~3万,“二个渡口、一个船口、两处网场、两间烧锅”,可见当时的哈尔滨只是一个传统的以分散的自然村落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区系统。
二、中东铁路的建立与东正教的发展
19世纪末,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在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赴俄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允许俄国修筑东清铁路。1898年8月动情铁路破土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由六处同时开始相向施工。北部自满洲里至绥芬河和南部自宽城子至旅顺及其他分支,全长约2500多公里,恰如“T”字形,分布在我国广大东北地区。由于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的落后,所以中东铁路的建立在设计、勘察及技术人员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基本依赖俄国。中东铁路的建立加大了中国东北部地区与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联系,为俄国人涌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东正教对哈尔滨的影响
1、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1898年,哈尔滨被确立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后,在俄国沙皇的侵略影响下,他们想要将哈尔滨打造成中国的“东方莫斯科”城。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的首任工程师的列夫捷耶夫按照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城市模式对哈尔滨进行了总体规划。他把全程的最高点开辟为新城区并命名为南岗区,将其规划为当时哈尔滨的中心文化区着重进行开发。以中东铁路滨州线为分界线,滨州线以里为今天的道里区,道里区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和工厂区,各国商人多居住于此,中东铁路的车辆工厂也设于此区。滨州线以外便是道外区,是中国劳工和贫民聚居的地方。道里、道外、南岗的功能划分清晰,奠定了哈尔滨城市的基本格局。
街道的规划是按照不规则的放射形进行布局的,设计者以位于城市的最高点的俄罗斯东正教的圣尼古拉中央教堂为中心,向四周发射进行设计,来到哈尔滨的人一出火车站抬头就能看到圣尼古拉教堂。这样设计也更加突出了教堂在俄国人心中的地位。
2、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由于俄侨的大批的涌入,他们在哈尔滨建立了许多的教堂。其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中华巴洛克式,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哈尔滨的老道外区比较多,民族工商业者既有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的一面,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欧式建筑风格的羡慕、向往和大胆的借鉴和引进;同时又有坚守民族传统的一面,也就是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诈的仇视使之不可能把最能体现欧式建筑特色的尖塔、拱顶、大立柱等原封不动的拿到道外来,那样会使道外人看了很不舒服,与道外区的整体经济和文化氛围也很不协调,所以就产生了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所有的窗檐门檐都有雕刻,窗户造型有长方形、椭圆形、长条形的,有的在两窗之间用壁柱状时,格外庄重典雅。
第二种为欧式浪漫主义风格这种建筑风格的产生,是在中世纪影响较深的英国和德国这样的欧洲国家的旧封建贵族逃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喧嚣,而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情趣的结果,在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这种建筑主要特点是小古堡形象,追求中世纪田园感觉,抒发一种浪漫的情怀,屋顶较尖。第三种为古典复兴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所推崇的建筑风格。当时的欧洲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在建筑上使用大量烦琐装饰和贵金属镶嵌的所谓“巴洛克”建筑风格十分厌恶,而主张用简洁明快大气的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古典建筑风格,这就是古典复兴主义建筑风格的来源。
四、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由于欧洲人喜欢吃面包和西餐,所以面包、红酒等也在19世纪流入哈尔滨。
如今,哈尔滨人热爱的被称为“勇敢者运动”的冬泳,据说是从东正教的传统宗教仪式之一的冰上洗礼祭发展而来的,“闭上洗礼祭来自《圣经》中的传说:即耶稣降生后,曾经在约旦河里洗礼。”冰上洗礼祭是在每年的公历1月18日或者19日举行,这一天也是东正教的“主领洗节”,东正教的男女信徒几乎是光着身子跳进冰池中,这与今天的冬泳有相似之处。哈尔滨素有“冰城”之称,它的冰灯和雪雕是哈尔滨冬季冰雪旅游的主打品牌,这与俄侨及其信奉的东正教密切相关。在举行东正教冰上洗礼祭时冰雕成的大十字架和放着圣经的桌台,可以说是哈尔滨最早的冰雕作品。
五、结语
宗教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布局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哈尔滨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在这一点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东正教作为“侵略的一方”对哈尔滨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时由于战争的刺激,将哈尔滨改造成了东方小巴黎,别具特色,其对哈尔滨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作者简介】
韦佳琦(199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地理科学(师范)。
下一篇:习仲勋宗教工作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