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物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发展观;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宋超,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山东
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0-0001-05
面对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作为一种生态型经济模式,已成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循环经济概念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但目前相关理解和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关于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目前相关研究分析阐述了废弃物循环利用观点的现实性、科学性、前瞻性、生态经济意义,以及与“3r”原则的符合一致性。本文认为,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不仅与当代循环经济理论思想是一种百年跨越的契合,而且明确了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基本动力:科技进步引领及市场机制推动
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循环经济内涵本质是物质资源遵循“3r”原则循环流动与高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3r”原则的减量化(reduce)是指为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生产全过程乃至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及废弃物的产生量;再使用(reuse)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recycle)是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原料。所谓废弃物是指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马克思对其形成和分类作了明确阐述。他说,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等,是生产排泄物。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费排泄物。循环经济起源于走过先污染后治理工业化道路的发达国家,故又称之为废弃物经济、垃圾经济。就是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被推行是从废弃物利用即再循环(recycle)开始的。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三废”大量产生,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产业革命先驱的英国,其工业发源地和中心的曼彻斯特,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曼彻斯特及其周围的城市到处都弥漫着煤烟。对于生态环境恶化,人们通常把它归咎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作为亲身考察过19世纪英国等先现代化国家环境问题并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深刻研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所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认识预见能力提高必然能够得到解决。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从19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也渐渐学会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
所以,在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无论对初始原料利用的减量化、废料的再使用,还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循环,贯穿始终的主线是依靠科技进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产生。马克思指出,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至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废料,马克思主张利用新的科学成果将其“再使用”。他说,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验形态的技术以及机器设备、仪器等物化技术决定着经济再生产的质量和水平,而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和经验的总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起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而充分利用包括废弃物在内的既有资源必须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深刻阐述,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总之,马克思主张依靠科技支撑引领循环利用物质资源。
科技进步带动废弃物资源化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催生新的产业部门诞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要。1839~1862年英国的丝织业真正生丝消费有所减少,而废丝消费却增加了一倍。原因是人们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能够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种用途的丝织品。关于科技进步推动废弃物的资源化及其社会影响,马克思利用实证来分析和印证:收集皮毛和破烂毛织物进行再加工,过去一向被认为是不名誉的事情,但是,对已成为约克郡毛纺织工业区的一个重要部门的再生呢绒业来说,这种偏见已经完全消除。因为有人发明一种能破坏棉花但不损伤羊毛的方法;现在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工人从事再生呢绒的制造。毫无疑问,废棉加工业很快也会作为一个符合公认的需要的生产部门,而占有同样的位置。实例中,仅一种新的技术发明解决了废旧毛织物的羊毛与棉花分离问题,实现羊毛在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之间的循环,形成了新的产业——废棉加工业。这充分说明科技进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马克思洞察细致和深入分析的问题。他精辟地指出,原料的日益
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而且,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贸易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撇开它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会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费用,因为正常范围内的废料,即原料加工时平均必然损失的数量,总是要算在原料的费用中。正是由于科技进步与市场机制推动,30年前,破烂毛织物即纯毛织物的碎片等等,每吨平均约值4镑4先令;最近几年,每吨已值44镑。同时,需求量已如此增大,连棉毛混纺织物也被利用起来。至于其生产规模和产品社会影响,马克思接着指出,这种再生羊毛,在1862年底,已占英国工业全部羊毛消费量的1/3。再生羊毛的利用降低了毛织物的生产成本,消费者由此得到了巨大利益,因为他们现在能用低廉的价格,买到普通质量的优秀的毛织物。
古往今来,科学技术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种求解,而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低碳技术。因此,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循环型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和市场机制推动作用,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控制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扰动。
二、优先目标:避免生产过程废弃物产生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强调减少废弃物优先的原则,要求将避免废弃物产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即主张通过反复再使用,使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从源头控制废弃物产生。而对于再使用疏漏或无条件利用所产生的废弃物,则通过再循环进行补救资源化利用。简而言之,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注重生产及消费的过程控制。因此他指出,要区别对待生产排泄物的再循环与生产废料再使用所带来的节约,力求排泄物产生最小化、原料利用最大化。他说,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认为,通过“再使用”实现排泄物最小化和原料、辅料利用最大化,机器设备质量是关键性的因素。他说,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至于原料质量对废料产生的影响,马克思也作了客观分析。他认为,最后,还要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而原料的质量又部分地取决于生产原料的采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部分地取决于原料在进入制造厂以前所经历的过程的发达程度。
通常说来,废料是指生产过程产生的边角料和有质量缺陷的半成品、成品等,这些废料的再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和产生废弃物的多少。因此,废料利用无论对企业节约资本、提高效益还是节约能源资源、履行环保责任都具有直接的普遍性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减少废料产生。必然需要更新工艺和设备。接着,马克思根据实例进行分析论述。他认为,靠水力推动的小型梳麻工厂,在加工亚麻的时候留下很多废料。用水渍法和机械梳理法精细处理,可以使这种损失大大减少。在爱尔兰,亚麻通常是用极粗糙的方法梳理,以致损失28%到30%。这种损失,用较好的机器就可以避免。这一观点,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也作了阐述。他说,据认为,用脱粒机脱粒同普通手工脱粒相比,谷物的损耗要少2.5%。因此,几乎对于所有的机器都可以说,由于加工技术高,用同样的原料,机器生产出的产品量比手工劳动用不完善的工具生产出的产品要多(利用废料,把破布等等重新变为原料)。
重视过程控制,在生产流程中反复“再使用”减少末端产生废弃物,以减少废弃物优先的原则约束和避免废弃物产生,体现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废料在生产过程中或工厂内部被直接利用,要比作为废弃物出厂由其他企业或部门进行资源化能够省去运输、储存、分类等环节,既降低利用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而废料利用和废弃物产生减少取决于技术设备。对此,马克思引用《罗马人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谷物磨粉出率与技术设备关系的实例进行论证。他说,例如从路易十四时代以来,法国的磨谷技术大大改善了,同旧磨相比,新磨几乎能够从同量谷物中多提供一半的面包。实际上在我住过很久的佩而什,用花岗石和暗色岩石粗制的磨,已经按照30年来获得显著进步的力学的原理实行改造。现在,人们用拉费尔特的优质磨石来制磨,把谷物磨两次,使粉筛成环状运动,于是同量谷物的面粉产量便增加了1/6。因此,我不难明白,为什么罗马人每天消费的谷物和我们每天消费的谷物相差如此之多。全部原因只是在于磨粉方法和面包制造方法的不完善。
实际上,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需要废料的回收“再使用”。但是如果废料不能利用,就必然增加废弃物的量。“再循环”使废弃物资源化,必然又需要消耗资源;如果不将废弃物资源化,为防止污染环境也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样需要消耗资源。由此可见,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减少废弃物优先的原则是非常有远见的,这对当代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指导思想。
三、状态模式:多层次宽领域物质循环利用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优点是将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局部化,并且将不同状态相关的行为都纳入一个整体。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认为,物质资源循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再使用基础性的根本作用,同时重视再循环的关键性作用,将废弃物再循环实现资源化,保障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物质循环的健康链接,这正是状态模式构建的理念。再使用往往是基本单元或低层次的物质资源循环系统,而再循环则主要是高层次的物质资源循环系统。低层次系统是高层次系统的构成基础,并决定高层次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而高层次系统是低层次系统演化的涌现,具有统领、支配和调节低层次系统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关于物质循环利用的论述,包括机器内部、机器之间、生产工序之间、生物之间的再使用与工业部门之间、工农业之间、生产消费领域之间、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再循环,涉及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这体现了马克思视域下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多层次嵌套、宽领域交联的立体网状的物质资源循环复杂性系统。
马克思关于低层次系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论述,前面已述及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际上,更微观层面的再使用即自循环,马克思尤其关注。例如,蒸汽分别在蒸汽机内气缸之间、蒸汽机
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问“再循环”的资源化利用,马克思同样作了深刻阐述。他认为,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同样,在制造机车时,每天都有成车皮的铁屑剩下。把铁屑收集起来,再卖给(或赊给)那个向机车制造厂主提供主要原料的制铁厂主。制铁厂主把这些铁屑重新制成铁块,在它们上边加进新的劳动。他以这种形式把这些铁屑送回机车制造厂主手里,这些铁屑便成为产品价值中补充原料的部分。就这样这些铁屑往返于两个厂之间,——当然,不会是同一批铁屑,但总有一定量的铁屑。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不同作物之间、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更具有生态意义。苜蓿等豆科牧草作物具有固氮作用,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与其他作物轮作形成肥力供受关系;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排泄物肥田亦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因此,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农业改良方法:例如,把休闲土地改为播种牧草;大规模地种植甜菜,(在英国)于乔治二世时代开始种植甜菜。从那时起,沙地和无用的荒地变成了种植小麦和大麦的良田。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的谷物增加两倍,同时也获得了饲养牛羊的极好的青饲料。实行更合理的轮作,用骨粉作肥料等等。
生产与消费之间、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再循环”,是循环经济复杂系统中的高层次子系统,是实现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关键,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马克思分析认为,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应该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他说,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同时,马克思还明确指出,我们指的是生产的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这种高层次循环经济系统不仅支配调节和统领低层次的循环经济系统,而且是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连接环节,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荣还是矛盾对抗。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是一种资本追逐的行为。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资源循环链的断裂和残缺,英国等先现代化国家频频发生各种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问题。对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费排泄物。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所谓环境破坏是指自然循环系统的破坏和恶化。在关于大工业和农业的论述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入阐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由于土地生产的有机物被利用后不能归还再使用,形成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断裂,大量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由此看来,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依靠科技引领支撑和市场机制推动,还需要转换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和法规建设。
马克思的分析论述及列举实例表明,循环经济的物质资源循环系统是大量“再使用”和“再循环”单元构成的一种复杂性结构的有机整体。物质循环的总目标是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而各层次循环的地位作用又有所不同。“3r”原则既是目标又是具体方式、手段和过程;“减量化”是总目标,“再使用”和“再循环”是目标分解的具体实践过程;强调“再使用”是为了“再循环”量的减少和质的提高,“再循环”是“再使用”的继续和范围规模扩大。因此说,马克思视域下的循环经济是小至机器内部自循环、大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巨循环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复杂性系统。
综上所述,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并因此导致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物质循环链的断裂残缺,引发水源空气污染和土壤肥力退化:形成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对此,马克思主张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引领支撑及市场机制推动循环利用物质资源,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同时把避免废弃物产生作为优先目标,通过反复“再使用”,控制生产和消费过程废弃物产生;“再循环”是“再使用”的疏漏补救和过程延续,把低层次物质循环产生的废弃物以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化,实现经济社会循环与自然生态循环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的状态模式是一种多层次嵌套宽领域交联的物质资源循环的复杂性系统,涉及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马克思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体看法,是超前的科学发展观。21世纪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首选模式。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上一篇:马克思时间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下一篇:康德表象问题之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