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8

闪闪的钻石糖
首页 > 学术期刊 > 明朝对蒙古策略的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芦苇薇薇

已采纳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就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中被推翻。元顺帝从元大都仓皇北窜,回到了蒙古人的龙兴之地。继续保持了史称“北元”的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时一次外来政权在中原失败后可以全身而退的一个奇迹。就在同一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明。

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

然而元廷被迁之后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图再次入主中原,不断发动对大明的反攻。朱元璋则打算趁此机会一举消灭蒙古残余势力,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但无论时朱元璋时期的七伐蒙元,还是朱棣的五征漠北,都没有能够彻底摆平蒙古。在永乐皇帝驾崩后,大明和蒙元进入了相当长时期的对峙和拉锯阶段。虽然总得来说明朝前期一直处于攻势,但是到了明中后期也有土木堡之变这样大明皇帝被生擒的悲剧。明朝不得不大修长城,以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就这样北元蒙古和明朝两个政权隔着长城相互对峙的局面持续了二百多年。终明一朝,始终没有能够成功解决北方的边患。

那么为什么明朝200多年来都没有能够彻底摆平已经退守关外的蒙元残余势力呢?

首先,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间非常短,元朝只维持了不到百年的时间。作为元朝统治集团的蒙古人尚未完全接受汉族的农耕文明。虽然忽必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但是对于维系中国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却始终并不热衷。尽管元朝一度也恢复了科举制度,但是时间很短,而且只针对汉人。显然,蒙古人本身的汉化程度不深,并未完全摆脱游牧民族的习性。尽管元朝后期蒙古的军事力量已经衰败,但是一旦他们回归了草原,又快速恢复了游牧民族的剽悍勇武,和灵活多边的作战特点。尽管明朝大军一度深入漠北,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消灭蒙元的主力。而且明朝中后期,蒙古内部出现了分裂,这反而更加加大了明朝彻底消灭蒙古人势力的难度。

朱棣五征漠北

其次,到了明朝中后期,作为正统王朝的地位已经巩固。已经没有了对蒙元势力复辟的担忧,缺乏进取的动力。而且此时的北元小朝廷已经日趋式微。蒙古已然分裂成了多股势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政权当然不会选用劳民伤财的军事手段去解决,而更加愿意通过采取政治分化,经济封锁等长时间的消耗战的手段来击垮蒙古人。而且明朝的政权主体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对占领草原这样的不毛之地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更加在意的是解除北方边界的安全隐患。因此,消耗战和封锁战被放在了首选的位置。

北元分裂成瓦剌和鞑靼

事实上,如果不是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导致的天灾,和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导致的人祸。明朝对蒙古的战略总体上是没有问题的,完全有机会取得成功。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明朝到最后也没有能够彻底耗跨蒙古人。倒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部分继承并且改良了明朝对蒙古人的策略,在明朝对蒙政策的基础上加上了和亲,宗教控制和地域控制等一系列的手段,最终驯服了蒙古的反抗势力。

106 评论

happppylee

中华民族的传统地方就在长城以南,那些沙漠荒芜之地,以当时的经济条件,我们是统治不了的。一直追过去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316 评论

冰峰之晶

中原王朝想要收服游牧民族,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在军事上打散、打服对手,不能让游牧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这一点很难,因为游牧民族是流动的,可以跑很远。想要完成这一条件,需要中原王朝有持之不懈的军事打击态度。 二是打散、打服后,要将游牧民族圈定在一个范围内,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不能让其脱离中央政府的监视和掌控。想要完成这一条件,也需要中原王朝有持之不懈的态度。 三是天时。自身努力很重要,但天时和运气也是不可或缺的。 举个例子,东汉后期,中原军阀混战,这本是南匈奴脱离中原政权掌控的大好时机。但由于当时的漠南草原有一个远比南匈奴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时时威胁南匈奴,迫使南匈奴必须依附于中原王朝。故而在整个汉末三国混战期间,南匈奴都是老老实实,不敢轻举妄动。 而到了西晋时期,中原还是乱糟糟的,但草原上已经四分五裂了。都是小部落。此时的南匈奴就有了不老实的机遇。 那么以上三点,明朝满足了几点呢? 很不幸,一个都没有。 明朝洪武、永乐两朝,虽然对蒙古进行了十余次打击。但打击效果并不理想。明军只是打散了蒙古,并未打服。 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北征规模越来越小,明朝对打服蒙古的信心越来越不足。 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也有汪直千里奔袭蒙古王庭,击杀蒙古传奇英雄满都海;马芳千里奔袭蒙古大营的操作。但这都是小部队出击,打击力度并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明武宗时期,为了反击达延汗的入侵,明武宗御驾亲征。但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在当时遭到满朝文武强烈反对,甚至在他死后,还被史官扣上了胡闹的帽子。 看看,连皇帝发动稍微大一点的北伐,都能被说是不务正业。统治集团如此保守,明朝还怎么可能打服蒙古人呢? 大体来看。在明朝中期时,其实已经放弃了打服蒙古的战略。无论是官僚阶级,还是一般老百姓,都对征讨蒙古持负面态度,认为这是是劳民伤财之举。 因此可以这么说,有明一朝,明军始终未能在军事上彻底打服蒙古人。 军事上无法打服对手,想达到政治经济上的操控,自然也是无从谈起。 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通过联姻、册封等利诱方式瓦解了蒙古势力。 但明朝的利诱政策和军事打击一样,并没有贯彻到底,也是很不成功。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明朝前期的各种进取政策,到了中后期,都被推翻了? 是因为皇帝不作为吗?是因为财政问题吗? 确实有这两方面的因素。但从满朝文武反对明武宗讨伐达延汗,以及万历皇帝力排众议打三大征来看,这些并不是主因。 真正的主因,其实是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上位了。导致明朝像宋朝一样,出现了重文轻武的情况。 为什么重文轻武,就会导致封建王朝的进取心不足呢? 这是因为,如果武人地位不高,那么武将就没资格经略一方,只能搞些单纯的军功。如砍人头攒军功,慢慢往上爬。 而如此一来,武将群体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很高战略眼光的帅才。 这一点,我们看明朝中后期的将领名单就知道了。与早期的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等人相比,明朝中后期的将领,普遍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和经略一方的能力。 这不是人的素质不行,而是时代变了,武将被文人死死压制,很难产生帅才。 至于文人,让他们治理国家是可以的。但指望他们去征讨蒙古;打服蒙古人后,蹲守在草原管理居牧民,他们就做不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中后期的文官,还多为南方出生的士子。 比如嘉靖朝的十二位首辅,除了毛纪、翟銮和李时外,其余九人,诸如夏言、严嵩、杨一清等,全都是南方人。 文人主政,而且还多是南方文人。这种人员配置对于明朝征服蒙古的政策执行,简直是灾难性的。 这就跟元朝皇帝不重用儒生,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达鲁花赤,治理中原,把中原搞得一团糟是一样的道理。 不是那块料,硬顶上,必然是适得其反,搞得一团糟糕。 实际上,明朝对蒙古的所有决策,妙招不是没有,奏效的策略也不是不存在。只是从整体来看,很多政策都是昙花一现,到了中后期就废掉了,并未能从始至终地贯彻到底。 最后是天时。 明朝时期,没有天时可言。这一点,站在全球范围的高度来看,可以看得很明显。 14 16世纪的游牧民族,虽然已经不复成吉思汗当年之勇了。但散落在欧亚大陆的游牧部落仍然有很强的实力。 如沙俄和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的战争。都是血战。沙俄和奥斯曼帝国赢得并不轻松。 并且,蒙古人仍然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 他们打不过,可以跑。跑到一个敌人追不到的地方窝着。 可以这么说,明朝时期的世界,不单是明朝无法彻底搞定蒙古人。其他与游牧民族有矛盾的民族,也都搞不定。 明朝一点不占,未能搞定蒙古。清朝呢? 清朝是三点条件全满足,最终搞定蒙古。 军事打击方面,清朝站在明朝的基础上,对已经四分五裂的蒙古诸部,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猛烈打击。 首先是皇太极。1635年,皇太极在拉拢科尔沁等部落后,通过穷追猛打,干趴了蒙古名义上的领袖林丹汗,一统漠南蒙古。并成为蒙古人的大汗。(先是后金大汗兼蒙古大汗。称帝后变成清朝皇帝兼蒙古大汗) 接着是康熙。1688年,康熙力排众议,趁准噶尔攻打喀尔喀蒙古之际,坚持吸纳主动归顺的喀尔喀蒙古,并与噶尔丹开战。最终靠运气和武力,打败了噶尔丹,牢牢控制了外蒙地区。 清朝入关后,受中原传统思想影响,清廷对荡平蒙古的策略也多次产生动摇。大有与准噶尔共存的意思。这种形势影响了雍正和乾隆前期的国策制定。 但好在1755年,乾隆力排众议,顶着满朝文武的反对压力,趁准噶尔内乱之际,出兵伊犁。最终击败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吞并了准噶尔汗国,结束了清朝与蒙古诸部的百年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的蒙古大汗头衔,不是他自封的。而是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带领一票蒙古王公一起上表,心甘情愿把蒙古大汗的头衔送给了皇太极。 从这就可以看出,漠南蒙古真的是被清朝打服了。否则蒙古人也不可能请一个女真人做自己民族的大汗。 而由于蒙古是被清朝打服的,所以清朝对蒙古的管理力度就很深了。 一方面,清朝利用札萨克制(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将蒙古诸部分为两百多个旗,封蒙古王公贵族为执政官,让他们管理自己的地盘。 这招类似于西汉的推恩令,意在“众建诸候分其力”。成功地把一个原本就分裂为十多个板块的蒙古,又再进一步得分裂成了两百多个小板块。 蒙古广泛实行扎萨克制度后,各旗相互之间不存在统属关系,互相也没有往来,牧民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放牧,严禁跨界。只要牧民不能到处跑,被严格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圈内。管理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再一方面,清朝通过理藩院和将军,如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对担任扎萨克的蒙古王公进行监督。 有清一朝,别说是牧民不能到处跑,就连蒙古的王公贵族也不能到处跑。如果某个王公想跨区,或是进京,亦或是去中原汉地,都必须向理藩院申请、登记备案后才能成行。 如此一来,就算某个蒙古上层王公不服清朝统治,想造反,也折腾不起来了。 另一方面,清朝皇帝还信奉黄教,在蒙古草原大力推崇黄教。甚至于清朝皇帝还把黄教提升到了国教的高度,给予蒙古的喇嘛以极高的礼遇,如当喇嘛后,可以不用服役,不纳税,不用干活,吃喝不愁。以此,笼络蒙古的黄教信徒。 据不完全的统计,至清末时,整个蒙古地区的黄教寺庙超过了两千座。平均每个旗就有十多座寺庙。 有如此多的寺庙,信徒数量自然也不少。 而当蒙古人广泛信仰藏传佛教后,原本英勇尚武的蒙古人就被驯化成了软绵绵的羔羊。 这一招用乾隆的话说:以黄教柔训蒙古,中国之上计也! 分裂+限制行动+推行藏传佛教,这三招组合拳下来,原本桀骜不驯、充满斗志的蒙古人就被清朝驯得服服帖帖了。 最后是天时。 明朝时期的蒙古人虽然辉煌不在,但仍然能与欧亚大陆上的其他民族打得有来有回。 但当时间进入18世纪后,时代变了。 原本被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的俄罗斯人,反过来将蒙古人按在了地上摩擦。 原本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也反过来将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 可以说,当时间来到十八世纪,原本辉煌的蒙古人,已经大势已去。向西既打不过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向南也打不过中亚的一票游牧民族。唯独帖木儿的后裔,在走投无路之下,打败了印度土著,在南亚次大陆又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在这种蒙古人被各方势力挤压,活动空间被限死,逃都没处逃的情况下,如果清朝还解决不了蒙古,那只能说明清朝的水平实在不行。 而清朝的水平,显然没有渣到与印度人一样的档次。所以清朝搞定蒙古,是一种 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时间颠倒过来。先有清朝,后有明朝。有清朝做垫背的,估计明朝也能降服蒙古。 现代很多人,喜欢把明清对立起来,仿佛好像明就是明,清就是清。但实际上,清朝承继明制,清朝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所以清朝降服蒙古,其实与明朝有分不开的关系。

128 评论

菁菁neco

朱元璋首先做的事,承认元朝的地位。多次的去赞扬元朝先祖的功绩。对于投降的蒙古人都给了肯定。对蒙古族投降的族人,给了物质上非常丰富的待遇。让蒙古族的人可以在明朝为官。还将蒙古的士兵也编入军队当中给优待。朱元璋的这一系列仁怀政策,使得蒙古族有很多人都愿意归纳,融入了当时的生活。

96 评论

苦瓜老太婆

在建立了明朝之后,为了降低蒙古人的敌视,朱元璋不得不承认了元朝在中原的正统地位。这步棋朱元璋走的不可谓不高,这样一来不仅让自己创建的明朝有了名分,也承认了元朝的正统身份,让蒙古人进一步的认可了自己,朱元璋甚至还公开赞誉了元世祖的功绩。朱元璋曾说”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 “

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江山和保护天下的安定,对于蒙古人,朱元璋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朱元璋在建立完明朝之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对蒙古的招抚行动,对于投降的蒙古人,朱元璋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还没有投降的蒙古人见状肯定也会纷纷前来投降,来投降的蒙古将领朱元璋都以礼相邀极力争取,而对于投降的普通蒙古百姓,朱元璋则在物质上给予其优厚的待遇,极大地抚慰了蒙古人民的心。

除此之外,朱元璋并没有搞歧视那一套,而是昭告天下,蒙古人只要投降归来,便全部一视同仁,给予优待。这让越来越多的蒙古人放下了防备前来投降,在一定程度上,让明朝更加安定,局面更加稳定。而那些投降归来的蒙古人,都尽自己所能效忠明朝,这对于明朝的对外战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前来投降的蒙古人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忠心耿耿,也有投降之后再次反叛的。对于投降又反叛的人,朱元璋并没有姑息,而是杀鸡儆猴,采取了非常重的刑罚,让众人知道,投降效忠明朝则有高官厚禄,相反则死无葬身之地。不得不说,朱元璋的权衡之术确实厉害,对于忠诚的蒙古人,朱元璋给予厚待,对于谋反的人则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打击。

197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古文教学策略研究学位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笔者

    养鱼的老头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明朝对蒙古策略的研究论文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就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中被推翻。元顺帝从元大都仓皇北窜,回到了蒙古人的龙兴之地。继续保持了史称“北元”的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

    闪闪的钻石糖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蒙古学研究期刊

    《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创刊于1959年9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创办的大学学报之一。该刊最初的主编是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清格尔泰先生。

    可爱多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行为博弈对策略互动的研究论文

    国际贸易领域充满了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战略互动,这种政策之间的相互反应既有合作性的,也有非合作性的。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国际贸易政策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呢?下面是我给

    爱多肉的milk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有关研究蒙古秘史的论文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族,元代追上庙号太祖。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

    木木停留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