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M精彩
近年来,风险审计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广大审计工作者的重视。国家审计署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已将风险管理评审纳入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范围。研究和探讨风险审计,对于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更好地为现代企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普遍存在。任何企业、任何经济活动,从始至终都伴随着风险。既有来自内部的风险,又有来自外部风险;既有显性风险,又有隐性风险。例如筹款集资存在到期难于归还的偿付风险,投资经营存在得不到预期回报甚至血本无归的亏损风险,预购赊销存在客户拖延履约或出现坏账损失的信用风险,对外贸易存在汇率风险,互相担保存在承担连带代付责任的风险……,风险之多不甚枚举,经济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风险因素达到一定程度或遇到适当的条件,可能性就转化为现实性,成为风险事故,带来风险损失。风险造成的重大亏损,可以产生亏损危机,使企业成为“ST公司”(即在股市行情表上标 “ST”,以示该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严重亏损);风险造成的偿付困难,可以使企业产生财务危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应对,甚至有被并购的危险;风险损失达到一定程度,还会产生资不抵债的破产危机,给企业以毁灭性的打击。就我们供销社系统所属的一些企业来说,前几年发生严重亏损,固然与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有关,但风险损失惨重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投资不能收回屡见不鲜,上当也时有发生,经营亏损更是经常出现。但是,风险又与机遇并存,与收益相关。高风险的行业和项目,往往可能获得高额的利润;没有风险,企业也就没有发展的机会。成功的公司,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在风险中博击、在不确定中取胜的。不敢冒一定风险的企业没有发展前途;害怕风险的领导者不是优秀的企业家。关键问题在于能否正确预测风险、妥善回避风险、及时化解风险。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基本方法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预测经济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正确评估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程度,制定风险管理方案,采取防范风险的各种措施,如控制风险因素的积累,消除风险因素成为现实的必要条件,分散、转移和化解风险等,使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程度内,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风险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审核、评价、监督的职责,发挥着其他职能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机构不从事直接经营活动,能够客观真实地预测风险;内部审计机构把整个企业作为审计对象,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系统全面地评估风险;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负责,便于迅速果断地处理风险。开展风险审计对于强化现代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是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规模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内部审计发展也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如果抽象地把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三个阶段,把企业的经营规模分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的股份公司三个阶段,那么内部审计也相应地可分为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期,由于经济联系简单、账项记录较少、企业领导人可以实行事必亲躬的直接管理,内部审计也就相应实行账项导向审计。其基本方法是从原始凭证入手,逐项逐笔进行详实审核,审查账证、账物、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力图通过凭证审核发现问题,达到查错防弊的目的。这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最初阶段。这种审计方法,在有账可查的范围内可以做到全面、准确地审计,最大限度地揭示错弊,但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账项导向审计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当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发达商品经济,企业经营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多样化、经济关系逐步复杂、经济往来账目浩繁、企业管理层次增多并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就自然地发展为制度导向审计。其基本方法是从评审企业的内控制度入手,找出其容易出现差错的薄弱环节;然后决定审计的重点范围,进行部分详实账项审计。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并且可以通过完善内控制度防止以后出现差错。制度导向审计虽比账项导向审计进了一大步,但它只能在制度发生作用的范围内防止错弊,而不能防止制度以外的风险。在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经济联系更为广泛,经济关系十分复杂。企业体制和规模已发展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至企业集团;活动范围扩展到广阔的国内市场,并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融资方式有银行借贷、发行债券和股票以及补偿贸易;商品流通发展到远期交易、期货交易;经营业也有连锁经营、配送中心、总经销、总代理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繁多,带来的风险损失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必然要以风险审计为主导。其基本方法是对企业的决策、目标、计划、政策和控制制度、责任体系、监督体系以及经济活动的外在环境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审查企业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措施是否完备周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果,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和目标的实现。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经营规模不一样,因而内部审计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致。三个不同阶段的审计方法也不是互相排斥,而互相结合并行不悖的。但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风险导向审计应处于主导地位,三种审计方式要结合进行、各有侧重。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应当以账项审计为主进行详实审计,同时也可进行内控制度评审和风险预测,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制度,防止出现风险损失。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应以制度导向审计为主,有重点地进行账项审计,同时也进行风险预测和防范。对于大型的股份公司来说,则应把重点放在风险审计上,同时也要进行内控制度评审和有重点地进行账项审计,既帮助企业回避风险,又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制度,查找差错和舞弊。当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初步认识和探索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开始对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进行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审计,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也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尝试风险导向审计。从整体来看,审计理念和方法仍然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普遍运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但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风险导向审计必然要取代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 风险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很多与传统审计模式不同的特性。它在审计理念、审计对象、审计方法等各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许多在传统审计模式下难于解决的问题可以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风险审计的开展必将使内部审计得到全面发展和深化。风险审计充分体现了“全面审计、保证重点”方针。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全面审计和保证重点很难结合,往往被割裂开来,或顾此失彼。风险审计则在本质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经济风险的普遍性决定风险审计必须建立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既要审计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又要审计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关系,了解与企业有经济联系的企业和客户的相关情况;既要审计高层的决策和战略,又要审计基层的运行和操作;还要审计业务运转的各个环节,把握组织之间、部门之间、业务流程之间接口上的风险。可以说,风险审计是无边界的审计。只有全面进行审计,才能准确地预测风险。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风险审计又必须根据重要性原则,从风险的严重程度及其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重点审计。在资金上,要重点审计主要资金投向和运转,预测、防范和化解其中的风险,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效益。在业务经营上,要重点审计主营业务的经营情况,预测、防范和化解经营中的市场风险,保证企业主要盈利目标的实现。在管理上,要重点审计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因为这里是最容易出现风险的地方。风险审计的全过程都体现了“全面审计、保证重点”的方针。风险审计真正实现了“审计关口前移,防范于未然”的理念。多年来人们就提出“审计关口要前移,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但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却难于做到,大量的审计工作还是事后审计,审计的目的还是揭示已经发生的差错和舞弊。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防范风险为目的,实现了审计关口前移。风险预测是超前审计。预测经营风险,要对产品的供求状况、价格的走向等因素进行全面了解;预测财务风险,要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对筹资结构、筹资成本、负债比率、速动比率、资金流量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预测信用风险,要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经济实力、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监测。这些都是事前的审计。风险防范的审核也充分体现了超前审计的理念。无论是采取改变经营目标和计划等措施以回避风险,还是实行股权集资和组合投资等方法以分散风险,或是采取期货套期保值、外汇期权交易、财产保险等形式以转移风险,以及采取控制商业信用额度、实行抵押条款等手段以防范风险,都属于事前审计范围,着眼在防范于未然。风险审计也必将促进审计手段的现代化。进行风险审计需要广泛收集经济信息,深入了解各项业务的运营情况,这就必须采用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没有掌握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审计就寸步难行,无法承担风险审计的任务。风险审计的开展必然推动和加快审计手段现代化的进程。
乖乖小猫侠
审计风险研究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审计风险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柯勒会计词典》把审计风险解释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观点是: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而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又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虽然各自的表述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此可见,各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基本上是相同的。
爬爬的蜜糖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意义:审计风险的意义很重要,审计风险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就是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其与审计职业相联系的风险,它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经营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还或倒闭的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审计环境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审计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动的总和。审计风险识别是审计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识别审计职业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的估测和控制技术的选择才有实际意义。事实上,在提供鉴证服务的同时,审计人员就已经承担了法律责任。这些责任在某些情况下会转换为负债或损失。因此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识别审计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审计风险识别的途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利用外界的风险信息、资料识别风险;二是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的力量,根据客户的特性识别风险。由于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审计人员应把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最容易引起风险的领域(因一般审计实务书籍中都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避开详细的程序式的检查,而把审计判断集中于披露问题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2使用破产或兼并预测模型来预测高风险的业务;3避开高风险的行业,或对高风险行业提高审计费用;4坚持稳健主义。
你论文 还在吗?我题目跟你差不多列,发点资料给我呗,这两天就要交了···
审计论文提纲 导语: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审计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是我分享的审计的论文提纲,欢迎阅读! 题目:商业银行内部
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我国的法律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情况下,适合于西方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是否依然成立,目
财务管理书上把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就是企业举债经营使企业有更多收入,也使企业承担更多利息,可能使企业净利润更多或更少,最后造成每股收益的波动
查一下,白度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