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7

太白小君
首页 > 学术期刊 > 烹饪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柏拉图ing

已采纳

与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相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明显落后。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因素较多,从各种角度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扩展研究思路,形成完整的饮食文化研究体系。文化人类学引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有与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类似的历程。现已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对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一、饮食文化的内涵及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现状关于饮食文化,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中华膳海》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并且根据历史地理、经济结构、食物资源、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将世界饮食文化主要分成三个自成体系的风味类群,即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和清真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概论》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虽然对饮食文化各自表述的角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强调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在对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时,忽视甚至是遗弃其中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都是错误的。同样,企图以其中某一部分的深入研究以偏概全代替饮食文化的研究同样是行不通的,对饮食文化的整体进步和长远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当前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从大的方向讲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习惯中被称作“饮食文化”者,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另一种习惯中被称作“烹饪技术”,以食生产为研究对象。前一种趋势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饮食的历史、习俗及与其它文化的相关联系。从事这一部分的人员以文史学者为主,重视理论研究。后一种趋势一方面研究烹饪技艺的创新和新款菜肴的制作,另一方面研究营养卫生,为人们提供健康饮食。从事这一部分研究的人员以工作在食生产第一线的饮食工作者以及最近几年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中研究食物营养、卫生安全的科研人员为主,更加偏重实践操作,直接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中国饮食文化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极大。在儒家“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及以及“君子远庖厨”等重“有为”轻饮食思想的影响下,古代社会对饮食文化的研究,要么是御用文人为皇族达官们献媚邀功的产物,要么是失意文人的寄情抒怀,抑或文人们闲情逸致的生活感悟。深入地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近代的事情。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饮食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著名学者徐吉军和姚伟钧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一文中列举了 20 世纪研究中国饮食史的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达 189 篇(本()绝大部分都是 20 世纪 80年代以后发表的),这还不包括譬如《中国烹饪》这类饮食专刊上发表的几百篇专业论文。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丝毫不逊于其它分类学科。有关饮食文化的著作更是不可胜数。与此相对应的是,从事食生产的工作人员的数量,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事业的蒸蒸日上迅猛增加。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已逐渐趋于成熟,以前生猛海鲜横行大江南北,公款吃喝大行其道,狂吃滥饮、比财斗富的场面已鲜见于茶楼酒馆。而今亲朋聚会,品菜谈心的场面是与日俱增。当人们从比财富、吃面子的狂燥虚荣中逐渐冷静下来,理性消费逐渐占了上风,返朴归真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成了迫切的要求。这些迹象从酒店宾馆的装潢档次和文化品味中可窥见一斑。改革开放之初,所谓的酒店档次就是要在大堂餐厅里装金贴银,装潢金碧辉煌、珠光宝气。菜品也是生猛海鲜充斥,追奇猎异,把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排斥在外。这种畸形消费注定不能长久,因为它既不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今的酒店宾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在文化品味的凸现。这就造成了市场的需求——要求有一批既要对饮食文化有深入研究,又深谙饮食之道的“两栖”专家。饮食文化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烹饪技艺水平也不断提高,营养研究正逐渐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各自领域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但是要达到市场要求的人才标准还有一段距离。这关键是一个如何使饮食文化与食生产技艺和营养卫生相互融合的问题。此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跨学科跨领域,用饮食文化专家赵荣光先生的话说就是“,‘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是个介于‘文化’的狭义和广义二者之间而又融通二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文化范畴。”二、文化人类学与饮食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化人类学的创立时间并不长(首次在公开刊物上出现文化人类学概念是 1901年),但发展非常迅速。它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人类学家童恩正先生这样描述文化人类学:“它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科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进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之点和相异之点,藉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与饮食文化相比,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视野更为广阔,偏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即使深入地研究某一具体事项也是间接或直接为某一理论服务。研究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但是饮食文化无疑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无论是分析社会结构还是风俗习惯等,都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于推动文化人类学的更进一步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同样,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来改变中国比较落后的饮食文化研究状况,值得做有益的尝试。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可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与饮食文化的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类学的开创者之一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 7 个阶段,他把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作为划分社会阶段的标志,认为中级蒙昧社会始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高级蒙昧社会始于弓箭的发明;低级野蛮社会始于制陶术的发明;中级野蛮社会,东半球始于动物的饲养,西半球始于用灌溉法种植玉蜀黍等植物以及使用土坯和石头来从事建筑;高级野蛮社会始于冶铁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若用饮食文化研究的观点来看,其划分的标准多为食物原料的发现和饮食器具的发明。虽然摩尔根的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受到了许多后来人类学家的质疑,但他这种分阶段划分的方法和划分标志的选择为人类学的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后来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怀特认为衡量进化阶段的尺度应以每人每年所利用的能量总量来确定。并解释道,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是进化的根本原因,而技术和工艺就是利用能量来为人类服务。因此,能量因素是测量所有文化进化阶段的尺码。现代能量的种类、消耗方式非常之多,最基本的当属饮食消费,它提供人体维持生命的必要能源,饮食生活的丰富及科学化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显然怀特的划分尺度受到了摩尔根的启发。功能主义代表马凌诺夫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中论及“一物的形式决定于其基本及衍生的性质”观点时也通过饮食作为例证——“用来直接满足人体需要的物品,或所谓用来消费,用过后就毁灭的东西,一定须满足人体需要所规定的条件。譬如食物,它们一定须有养料,可以消化,及没有毒质的,它们当然也受到环境及文化水准的决定。”用饮食生活为例往往直白,让人信服。巫术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课题,进化论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弗雷泽对巫术作了深入研究,不论是接触巫术还是比拟巫术,都与人们的饮食生活密切相关。当前,国内人类学研究也比较注重对饮食文化的探讨。第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的诸多理论成果中就有由台湾佛光大学龚鹏程教授所著的“饮食文明的宗教伦理冲突”。全文分为禁食与不禁食;禁什么食;荤素之争;伦理冲突;戒杀放生;圣物秽净;求同存异等七大部分。以小见大,从人类生活的一小方面——各宗教的饮食方式来分析国际政治经济之间冲突的深刻宗教文化因素。

93 评论

陈英杰哥哥

你们老师也是冷美玉吧~~~

269 评论

艺海秦声

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赵洪恩、李宝席.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姚伟钧. 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 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旺生.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 海南出版社,1993

196 评论

相关问答

  • 烹饪专业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百度学术可以找到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在输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文献。如果不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可以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就出来了。 百

    fionazhang7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烹饪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与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相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明显落后。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因素较多,从各种角度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扩展研究思路,形成完整的饮食文化

    太白小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烹饪工艺学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中式面点的创新与发展摘要: 我国面点制作技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国烹饪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餐饮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fairyzhangyant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烹饪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自己想比较好!因为我们不知道你的处境!!!!

    爱多肉的milk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烹饪论文参考文献

    1. Ronald H.Ballou.快餐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 谢希仁.快餐网络[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

    双双鱼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