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5

yoyoubaobao
首页 > 学术期刊 >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来打包带走

已采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 编著的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 第104面 有详细介绍

276 评论

大毛毛豆豆

什么几把玩意儿?又一年了,还特莫得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田震那??比那几块料差多少??当然还有很多啦!中央15!就不能说点新鲜的词汇了??不过也有办法。你看那个别扭的在唱,就静音,,很有趣,,。像个小丑在表演,,,

223 评论

秋意凉漠

黎锦晖(1891~1967),湖南湘潭人,音乐家。近日,有媒体回顾流行音乐的历史,黎锦晖的名字被第一个提出来。随后,牵扯出他营造的那个“三四十年代老歌的花样年华”。此时的黎锦晖,已被冠以“流行音乐之父”之名,他的《毛毛雨》,成为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在被埋没几十年后,他的儿子如今禁不住感慨,“父亲的事迹,将和他当年的音乐一样流行”。关于当年这段流行,当时的记载给了一个更好的概括:黎锦晖时代。作为歌曲创作者,他一改时人抄袭搬用西洋音乐的习惯,“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把“人人得以欣赏”作为作曲的目标。于是,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甚至南洋一带唱的西洋小曲、爱情歌等,“一古脑儿搬来作为创作素材”,一时满街传唱。据说,当时的大唱片公司,都以求得他的作品为荣,有的公司甚至说过“非黎锦晖作不出”的话。黎锦晖的照片也高挂在各大公司,胜利公司把他挂得比梅兰芳还靠前。老板对前来询问的人解释:我们是做生意,谁的销路最广、最多,谁就是第一位。音乐史学者评价,这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曲时代,也就是“时代曲”。而黎的创作经过别人跟进、出版,与当时的歌星、电台等文化元素共生,几乎塑造了“整个30与40年代海派文化”。除了写歌曲,他还写教材、编辑报刊,并为儿童创作歌舞剧。他写的歌舞剧,当时由小女孩表演,“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这一情景,至今留在人们回忆里。等到他自己开起歌舞团,成为老板之后,又是另一番光景。从他的门下,走出了小提琴手出身的聂耳,以及由人介绍来的穷家女王人美、周璇等。甚至连她们后来的艺名,也都是黎锦晖帮他们取的。他和他的歌舞团四处巡演,出版作品,影响极大。不过,这名音乐家显然不是个好商人。学者孙继南在传记中记述,他缺乏从商经验与意识,只顾及演出效果及演员个人利益,忽略团体积累。他办学校,组歌舞团,不收学费培养人才,却任其来去自由,不肯限制弟子自由发展。有人曾劝他与演员订立合同,他却说:“我不是商人。”当时,许多学生出名以后,被其他歌舞团挖走,老板兼老师黎锦晖一面叮嘱工作人员给付银元,一面追上去不断嘱咐,不要荒废了学业。他的学生聂耳公开在报刊上发文抨击他,社团内的人纷纷出来指责,他却从未公开回应。结果,“虽然从明月社飞出众多的金凤凰,而在另一方面却注定了他个人在歌舞事业上屡遭失败的必然结局”。他的“明月歌舞社”有时候不得不向米店赊账,险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作为音乐人,他定下了“十不写”的准则,自称猥亵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等等。而到后来,这位靠写歌赚的钱可以“买下半条南京路”的老板,却因为没钱买回国的船票,不得不答应别人,写一些小调子赚路费。或者按出版公司要求违心写歌,“以风花雪月为演员换米换肉”。这些作品,连同他所有的“时代曲”一起,被左翼人士视作国难当头时的靡靡之音。变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另一种流行出现了,人们纷纷批判“黄色”的音乐人,抨击时代曲。此时,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工作,只做些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他曾经希望重新思考自己的作品是不是“黄色”的,却没人理睬。到后来,坏分子黎锦晖只有偷偷地生活着,一边听着人们对于“时代曲”作出的“黄色歌曲”的评价。他的作品,被明令禁止。年轻一点的人,早忘记了他是谁,只有在当时的《辞海》中,他的名字后面,写着“曾编写黄色歌舞音乐”的解释。如今,“时代曲”重新成为许多人追捧的潮流,有人感慨,如果他能看到当年他带动的时代曲,经由一个叫作邓丽君的歌手唱回大陆,成为大街小巷人人传唱的场面,不知是什么心情?

286 评论

半透明SKY也

直接百度 黎锦晖 你会发现很多文章的,选取一篇对你有用的这是从百度学术摘取的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与歌舞音乐,在人民大众中影响相当广泛。“五四”运动后的十年间,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而闻名全国。。音乐选用民歌、戏曲曲牌等改编而成,词曲通俗易懂,作品带有民歌风味,音乐简炼明快、情节生动易于上口,主题内容和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讲科学、讲民主的精神,因此流传面很广。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但1928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至抗战前,他受到当时社会腐朽风气影响也编写一些委靡颓废的歌舞音乐,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等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受到当时音乐界的批评。1936年后写过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如《向前进攻》,标志着创作作风的转变。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的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神仙妹妹》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邻的秋香》、《吹泡泡》等。二十年代,因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国首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歌舞剧《麻雀和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画家》,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谁和我玩》、《神仙妹妹》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一般都采用童话的方式,向儿童传达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而其中的歌曲大都亲切、好唱、好记,再加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和真实的表演,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欢演、喜欢看。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黎锦晖所做的,还远不只这些。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他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这种教学法使学员在短短三个月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也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正是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之后,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以此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歌舞社成立后不久,即创造了惊人业迹。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块大洋的资助下,1928年5月,他们闯出国门,远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剧场,八位青年女演员,身着雪白小纺袖衫和长裙,满怀深情地合唱戴传贤作词、黎锦晖作曲的《总理纪念歌》,一时间,剧场里观众肃然起立。一些身着大礼服的英国贵族,也随之站起,全场气氛庄严肃穆。一曲唱完,掌声雷动。当晚,香港同胞举行晚宴招待全体演员,庆贺他们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为国争光。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一直背负着“黄色”十字架。1957年,“百家争鸣”之际,他曾要求重新考虑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黄色”,但在那种政治形势下,终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实,黎锦晖所写的情爱歌曲,多为情非所愿,他自己就有“十不写”的准则,如妓女唱的不写,猥亵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等等。但为了事业,他又不得不生产一些“卖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经费紧张而一度向米店赊账,险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为了筹钱,黎锦晖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板要求违心写歌,以“风花雪月”为演员换米换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经营不善,歌舞社竟无回程路费,他只好向国内“卖歌求款”,在半年内写出百余首恋爱歌曲,以稿费把演员带回祖国。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则是“十足”的蒙冤,这是黎锦晖及歌舞社被困马来西亚时,与夫人徐来在海边思念湖南家乡风景如画的桃花江,有感而作。其实,人们对黎锦晖作评价时,往往忽视了他艺术生涯的另一面。抗战期间,他出版《抗日三字经》;创作发表爱国歌曲数十首,其中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影响。由于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也流行黎锦晖的歌,陈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后因故终未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他女儿。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钱蓁蓁的歌舞表演潜质很快被发掘出来,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并称歌舞社的“四大天王”。并认黎锦晖为义父,取名黎莉莉。后黎锦晖应邀创作彩色歌舞剧有声电影《芭蕉叶上诗》,让黎莉莉、王人美主演,从此把黎、王二人领上银幕。后来黎莉莉能成为三四十年代当红影星,黎锦晖具有重要影响。黎莉莉谈起当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黎锦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他还曾编写各类教科书,编辑多种报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和国语专修学校校长,在推广国语上,曾有过突出贡献。他一生对儿童教育情有独钟,除创作儿童歌舞剧、儿童歌曲外,还曾创办主编儿童读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锦晖创办编辑的“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增进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的儿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内容包括诗歌、小说、谜语,还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两三期后,即成为风靡全国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热销刊物。当时没有人专为孩子们写作,作为部长的黎锦晖就动员“国语文学部”的编辑们为《小朋友》写稿,他自己更是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在回忆《小朋友》对他的影响时,深情写道:“中华书局出的儿童周刊《小朋友》,夸张一点儿说,其时风行全国,我在交通不便的乡间也接触到了。它不仅作为我给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的宝库,同时也作为我学习写作的蓝本,它是我在文学修养、写作实践上不出声的一位好老师,是它,循循善诱地引起了我的创作冲动,并展示了美好的学习榜样。”2002年,《小朋友》迎来它80岁“生日”,这恐怕是中国最长寿的儿童刊物。2001年9月,文化部音乐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黎锦晖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纪念黎锦晖的意义超过纪念黄自、萧友梅。”有人说:当年批评黎锦晖是一种“无知和偏见”。并强调,研讨会做了解除“禁区”、为黎锦晖先生的“跨世纪悬案”揭谜的工作。

108 评论

相关问答

  • 儿童诗歌论文答辩

    如何写好论文答辩陈述词呢?一、熟悉论文参加论文答辩,首先必须对自己所着的论文有深刻、全面、准确的理解;其次,还要对论文内容有横向把握,即理解从论文主题伸出的概念

    lilybell71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毕业论文范文歌剧

    音乐剧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兴艺术品种,是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对音乐剧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陶冶情操。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剧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黄小仙1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毕业论文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 编著的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 第104面 有详细介绍

    yoyoubaoba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歌舞伎与京剧比较研究论文

    马上教论文了,没有写过~~ 没有写过干嘛交啊。本来也不一样。。。。无言

    吃不饱的阿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舞蹈剧毕业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尚需不断创新·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以情动情,舞在其中· 开拓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 浅谈舞蹈的创作· 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 舞蹈要注意的艺术特

    锐客家族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