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5

shchengzhang
首页 > 学术期刊 > 以贫困陷阱为主题的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侯总大大

已采纳

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贫穷的本质》就是这样一本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解析的书。 在看完整本书后总结贫穷的本质就是: 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 。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这个三个问题瓦解着可以帮助穷人的各种努力。纵观全书的各种案例仔细思考一番确实有些许道理,本书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参与等9个方面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以及援助、制度对穷人的意义。为了方便对自我的思考,便将他概括为 饥饿陷阱、健康陷阱、教育陷阱、生育陷阱、风险陷阱  5个方面进行说明。 在对5个陷阱进行叙述之前先要讲述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贫穷陷阱S曲线 这条曲线横坐标(X轴)是今天的收入,纵坐标(Y轴)是未来的收入。 中学的知识告诉我们: 在斜度为45度的直线上的每个点,其X轴和Y轴的值是相等的。 在这条直线以上的点,其Y轴坐标值大于X轴坐标值。 在这条直线以下的点,其X轴坐标值大于Y轴坐标值。 假设当前是处于P点,可以看出,有两个方向可以走:从P>Q和从P>N.两个相反的方向代表了两类生活状态。在曲线图上,P点就是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左边,入不敷出没有足够的积累,所以越来越贫穷,而在这个临界点右边,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正向现金流,因此你手里的钱会越来越多。 举个例子来说,印度安得拉邦贡土尔市有一个收破烂的穷人,他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一辆推车的钱,所以不得不从为数不多的收入里拿出一大部分去支付推车的日租金。而这笔租金如果省下来,不出几个星期,就可以买一辆崭新的推车了。当时,帕德马贾·蕾迪是印度一家小额信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听了收破烂的人的故事之后,她决定借钱给他。而这个收破烂的人用这笔借款还清了欠款,买了推车之后,很快便发达起来。 这个故事里收破烂的这个穷人本应待在P点左边的穷人陷阱中,却因为一笔借款而成功从贫穷陷阱中走了出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理论之一,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书中定义的穷人是每天收入99美分,在非洲某些地区有些人连温饱都有问题,所以他们正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最底层。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走访发现非洲和印度某些贫穷区的穷人并没有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买便宜的鸡蛋和香蕉满足每日温饱,转而选择某种更棒的食品。他们考虑的不是食品价格是否便宜、是否健康有营养,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这就掉进了饥饿陷阱:宁可吃好不吃饱。他们将大部分的钱都用来满足短期的欲望,所以结合“贫穷陷阱S曲线”可以联想到从A1>A2>A3。有人会说他们没有积蓄吗?作者调查还发现,穷人喜欢把钱用于葬礼、婚礼等一些大型活动上,同时他们还喜欢消费一些电视机、收音机等产品。我认为奥威尔的《通向威根码头之路》一书中这样一段描述穷人如何逃避沮丧的话对此现象描述颇有道理:他们不会迁怒于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们却不一定因此而专注必需品,也不一定会排斥奢侈品。因此,在长达10年的极度沮丧期内,所有廉价奢侈品的消费都有所提高。 可以看出 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及时行乐的思想恰恰是当代许多年轻人对未来迷茫无知的一种体现,不知不觉我们也会掉入饥饿陷阱之中。 在科特迪瓦和赞比亚这样的国家受疟疾(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影响的人口占50%以上,人均收入为无疟疾病例国家的三分之一,正是因为这些国家贫穷,所以预防措施难度更大,根据贫穷陷阱S曲线理论,他们也一直贫穷下去。但是在这些贫困地区有些投资低回报高的预防措施,如蚊帐、无污染的氯化水(劣质水和死水也是其他疟疾的一个来源),这样可实现疟疾病例减少95%。可惜的是赞比亚人都知道氯的好处,但愿意购买的人只有50%,按当时的价格美元可以购买可以使用一个月的氯,这真的不是很贵——当地仅每周购买食用油一项就得花费美元。然而,当着一价格下降至美元时,仍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愿购买。 纯净水、帐篷、抗蠕虫药片等等一系列能给人们健康带来好处的东西,但人们似乎不愿意花太多的金钱或时间。那么是否意味着穷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能?作者举例论证结果恰恰相反,穷人常常把钱花费在高昂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他们常常找私人医生而不是政府提供的免费的医生和护士,那里的私人医生并不专业,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医学资质。 在穷人的思想中即使他们知道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什么,这很重要。 作者从心理学上解释了这个现象——时间矛盾,我们当前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性和欲望来支配的,面对长远可能获得的好处,我们更愿意相信眼前的利益。同样联想到身边——拖延症,在学习中,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却一直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拖延,直至掉入贫穷陷阱中。 我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孔孟的时代,,甚至在夏以前就有出现,那个时候教育文化开始慢慢积累发展。但是贫穷的人对教育存在一种狭隘的见解,他们把教育看成一种赌博,尤其是家里有多个孩子的时候,穷人常常会做出取舍和选择,他们常常会让自己认为那个最有可能成功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根据作者给出的数据表明,多上一年学未来收入平均能够提高8%。这种孤注一掷的选择恰恰提高了风险,所以也导致贫穷的长期循环的存在。还有一种教育陷阱是人性的体现——偏见,教师对贫穷学生存在这隐形的偏见,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这会导致教育资源偏移向条件好的家庭,但是这也会让贫苦家的孩子接受不到公平的教育。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如果一个孩子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觉得学习的内容很难,那么他可能会责怪自己,而不是老师,最终可能认为自己不是块学习的料,他会彻底放弃学习,在上课时做白日梦,就像珊塔玛的孩子一样拒绝去上学。这种偏见会导致贫苦家的学生缺乏自信,导致天分埋没,从而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 结合身边的生活场景,我们的投资理财是否掉进贫穷陷阱了?将大部分金钱进行单一化的投资,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散,反而可以实现长期的盈利。在面对偏见的时候,社会最常见的就是奖励,通过奖学金或荣誉证书等来提高学生的自信,从而鼓励贫苦家庭的孩子能更好的学习。还有通过对课程及学生进行分组,让孩子们以适合自己的进度学习,确保落后的学生专注于基本知识,这样做可以实现巨大的收益。 “养儿防老、重男轻女”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一种文化,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摒弃这种文化,所以对我国来说也不是陷阱了。但是在其他贫苦国家区还长期存在,在埃塞俄比亚平均每个妇女会生育个孩子,同时还会出现有意识的性别选择,在农业社会,男性比女性的生产力价值更高,所以出现了“重男轻女”的现象。 风险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无论穷富,但是对于穷人来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更低。结合贫穷陷阱曲线来看,当今天的收入与未来收入之间的关系呈现S形时,与目前的不愉快相比,一场灾难对于穷人的影响更糟,灾难会使一个家庭脱离通往中产阶级之路,转而踏上永久贫困之路。这种情况常常受到一种心理过程的强化,市区希望,感到没有出路,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要的自控力。穷人怎样应付这些风险呢? 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穷人的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时局不好的时候,所有的穷人都想通过增加的工作量,他们就会互相竞争,导致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如果灾后增加工作量并非一个好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常常是,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 穷人降低风险的另一种方式是,保守地经营他们的农场或生意。例如他们或许知道有一种新型农作物的产量更高,却不去耕种。当然固守传动方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农民不需要去买新的种子,他们可以再种植上个季节省下来的种子,新种子常常要花费很多钱。在顺利的情况下能赚到几倍于投资的新种子钱,但是歉收的情况下就会赔掉额外用来买种子的钱。还有一些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分散风险,印度有一种利用婚姻作为分散大家庭“风险组合”的方式。农户一般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既方便与亲家建立联系,气候格局又不会完全相同。这样如果一个村庄受灾,另一个村庄没受灾,他们就会互相伸出援手。 穷人应对风险的所有方法一般都是昂贵的,如:生活在降水量不规律的地区而不住在可预测地区;身兼数职却缺乏效率。 身兼数职在如今社会中就是所谓的兼职或者叫做副业,这样就会导致你在每个行业都会处于一个相对低的层级,在一个专业中不去深耕不去研究,是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就像面对风险的印度贫困地区的农民,仍然是在出卖自己的时间和力气来换取并不高的收入这样在面对裁员或其他风险的时候,这样做的抗风险能力是非常弱小的,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眼下的兼职或副业能够给你带来长期的收益,对你有更积极的作用那么就是值得的。 提到风险就会想到保险,有些地区的贫穷人口对于保险存在一些偏差,这跟前面说到的“时间矛盾”相似,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愿去承担对未来的风险。同时在穷人的思维意识里认为,一旦自身受到灾难,一定会有慈善机构前来帮助自己,所以这种依赖导致穷人一直陷入“贫穷陷阱”的无限循环。 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如陈耐市的水果贩,她们每天早晨以每天的利率借款约1 000卢比(购买力平价美元)。假设这些小贩决定连续三天少喝两杯茶,那么她们每天能节省5卢比,这样就可以少借一些钱。第一天她们可以少借5卢比,也就是说,到第二天快要过去时,她们可以少还款卢比(少借的5卢比加上卢比的利息);第二天继续少喝两杯茶,她们就可以少借款卢比;以这一逻辑来看,到了第四天,她们已经节省下来卢比,可以用这笔钱来购进水果而无须再借款。然后,她们可以照常喝茶,但继续将三天来省下的卢比用作周转资金(也就是说借款更少)。这一数目将逐渐增加,9天之后,他们就可以完全还清欠款。他们每天都可以省下40卢比,这相当于半天的工资,一切都来自6杯茶的价值。这个真实案例很细节的展现出存款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出“时间矛盾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买下我们今天想要买的东西,但计划着明天将钱花在一些更合适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想象着会在将来购买的东西,并不总是我们今天已经买下的的东西。 存款行为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用作未来的投资。相反,那些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他们一般会做出反映这一绝望心态的决定。这不仅可以解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还可以说明穷人与穷人之间的不同。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都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穷人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如果缺乏自我控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么雇用某人来强迫我们存钱或许是值得的。 一位商人的叔叔在带他看孟买的拾沙女们(当地妇女用干沙擦洗盘子)时对小时候的商人说,企业家精神就是:如果你所拥有的不多,那么就用你的聪明才智,做到从无到有。 这就是穷人和他们所做生意的矛盾之处:他们精力充沛,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努力地做着白手起家的生意。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很小的生意上,而且他们同周围很多其他人都在做着相同的生意。结果,他们失去了过上一种富裕生活的机会。孟买那些富有创意的拾沙女们,发现了利用现成资源赚钱的机会:一些自由的时间和海滩上的沙子。但商业精英没有指出的是,尽管她们有这样的聪明才智,但这种生意几乎赚不了几个钱。 我们所理解的企业家是:他的生意有发展壮大的潜力,他有能力承担风险,并在工作中很努力,即使在逆境中也会全力以赴。 最后再次回到那三个问题: 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 这3个问题值得深思,值得品读。

328 评论

越狱找食吃

贫困陷阱是指因为贫穷,所以不敢投资,没有好的教育也没有好的资源,长此以往就变得更穷。穷人是很难跳出来的,尤其是到了中年还很穷的话,那基本上这辈子就很穷了。

348 评论

yannychan108

想要逃出这种陷阱其实是比登天还难,因为穷人就是在这种穷人的圈子里晃,逃出来是不太可能的。

107 评论

贪吃的pinko酱

“贫困陷阱”是经济恶性循环的一种现象。穷人从中能够挣脱出来的难度相当于考清华北大。

“贫困陷阱”是一种经济的恶性循环,它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一样,而发展中国家里那些贫困的百姓就像落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陷阱,始终遭受着贫困的侵扰。

如海地的百姓等,他们无法通过改变他们的经济能力,而只能通过减少进食来减少日常生活的开支,通过减少日常生活的开支来继续生活下去。他们没有选择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而选择这样,久而久之,贫困一直跟随着他们。像这种情况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都有存在。

“贫困陷阱”对于穷人的阻碍就在于贫穷的人吃着最差的食物,故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都不如吃得好的人。他们干活就会不如富人有力气,精力也不如富人。因此,招人干活,老板更喜欢选择后者,而不是选择穷人。

所以,在这方面,穷人得到的工作就不如富人的,收入也不如富人。于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这像是一个循环。再加上,在教育方面,穷人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肯定不如富人的孩子。

教育兴国,如果小孩子从小就没有好的教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找工作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普遍比只受过低等教育的人好找到工作。所以,不仅是穷人的这一代,他们的下一代也会深受影响。穷人的孩子继续穷,富人的孩子继续富,这又是一个循环。

长此以往,穷人就被“贫困陷阱”一直所阻碍,无法逃脱出来。除非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能力,才可以努力从中爬出来。

所以,“贫困陷阱”就像是压着穷人的一座大山,穷人要从里面出来真的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可以。

227 评论

糖纸0035

楼上的讲得很多,我这里也不多讲了。只是引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句老话:穷无穷种,富不过三代。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98 评论

春天里的秋天88

所谓“贫困陷阱”,通常地讲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要想从里边跳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贫困陷阱”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 的: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但是,“贫困陷阱”虽然很深,要想从里面爬出来很难,但它也绝不是一个“天坑”,也绝不是一个“黑洞”,不是所有的人掉进去就再也见不到天日了。那些个善者、勇者、智者、韧者,经过一番努力和拼搏,从而逃离苦海,重见光明者不计其数,对于这些成功者来说,改变自身命运的秘诀究竟是什么?这是许多人想要知道的答案。 需要肯定一点,世上绝没有什么救世主。你总企盼着有一只仙鹤把自己叼出“贫困陷阱”,然后放到桃花源里过神仙般的生活,这种梦想是绝对不会成真的。我的家乡有这样一户老雇农,解放十多年了还穷得叮当响,全家住在一个窝棚里。1962年,地区来了个大干部,他不能容忍让自己的“阶级兄弟”再过这样的穷日子,于是带领社员帮他盖了两间土坏草房。这草房一住就是40年,修了再修,补了再补,早已是漏雨透风的危房,现在已经传到孙子辈了。对于他家来说,要想过好日子,不知下一个关心他的“大干部”何时来临。这种“扶不起来的天子”,外力再大,恐怕也难去穷根,“贫雇农”的帽子算是戴定了。 要想跳出“贫困陷阱”,得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有言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暂时穷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得没有志气,穷得低三下四,穷得萎靡不振。我在乡下,曾见过这样爷俩,老爹的媳妇死了,与已成年尚未娶妻的儿子相依为命,手里只要有两钱,赶快去小铺买二两酒喝了。如此下去,其光景可想而知。与此截然相反,有多少寒门学子,奋发苦读,终成大业;又有多少落魄之人,重整旗鼓,再展宏图。只要穷则思变的精神还在,以艰韧不拔的毅力顽强地探索摆脱贫穷的路径,迎来光明的前途就大有希望。 把有限的资源更多一些配置到智力开发上,这是摆脱贫困的一条基本经验。既然掉进了“贫困陷阱”,连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哪还有钱搞什么智力投资。这种诘问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只要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就能得出一个新的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这样一个近乎于赤贫的家庭,父母共有七个子女,根本功不起孩子读书。老大老二靠勤工俭学读完了初中,后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从微薄的收入中又挤出少许工资资助弟妹先后读完高中和大学。就是采取这种大帮小,前帮后的滚动发展模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使这个大家庭的主要成员均由教授、检察官、律师、机关干部、公司经营者、富裕农户组成,从整体上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个家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贫困之中坚持了教育优先的原则,改变和提升了家庭成员的智力结构,从而踏上了富裕的坦途。 要跳出“贫困陷阱”,还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接近和融入主流社会,在跟随时代潮流中改变观念,提升能力,扩大活动范围,增强竞争力。如果你居住在一个山沟里,两耳不闻山外事,一心只种三亩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都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办,那你只能是一辈子又一辈子地受穷。如果你知道山外的世界很精彩,而且不停地琢磨它,接近它,寻求具体路径与其相沟通,你本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现代,不断地培养和积累起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 总之,富无恒富,穷无恒穷,在商业社会里,穷和富之间的转化,节奏也在加快。今天你还是个大富翁,明天你就可能变成穷光蛋。现在你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只要你找对了发展路径,经过不懈的努力,用不了多久,就可能成为一个殷实富裕或事业有成的人。

214 评论

相关问答

  • 贫困儿童方面的论文主题

    【对策】切断代际传递,困境儿童问题是重中之重,解决困境儿童问题的具体措施如下。(1)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农村儿童的关注与重视力度。让“落后者先跑”,不让贫困农村儿童

    ilikedianping22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贫困主题的论文

    上帝创造了人类,把人给分为富贵与贫穷。没有贵贱之分,其实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它可以使我们更加的坚强,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更好的成长。它也是我们成功最好的伙伴,他可

    睡不死也睡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以贫困陷阱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贫穷的本质》(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贫穷的本质 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 (A

    淡水氤氲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以重庆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论文

    写作思路: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正文: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

    小懒虫苗啊苗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以贫困陷阱为主题的论文

    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

    shchengzhang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