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小同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的启示摘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从科学设置组织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的职务晋升制度、鼓励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建设和谐的组织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组织的激励机制建设。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组织;激励机制 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激励理论认为,组织对其成员合理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着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程度。需求是行为产生的起点,也是激励的着力点。因此,建立完善的、有效的组织激励机制,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 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将人的多种需求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阐明了它们的内在联系。 1.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它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也是最低层次的、最不可或缺的需求。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人类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方面的需求; 3.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包括友爱的需求和归属的需求,人们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信任、接纳、友爱,在感情上有所归属,这类需求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4.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自尊是指要求有独立、自由、成就感和自豪感等;受人尊重是指要求名誉、地位、威望,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等。 5.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个人能力发挥的最大化和理想抱负的实现。即人需要把自己的潜在才能充分表现发挥出来,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需求层次理论的思想核心。 二、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的启示 马斯洛认为,以上五个层次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在高层次的需求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求必须要得到适当的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一次系统阐述人类的需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动态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基本驱动力。没有需求就没有动机和行为,社会就会失去长足发展的支撑力。(2)需求具有层次性。由于受经济条件、文化环境、受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3)最高层次的需求是精神需求,即人的终极需求。精神需求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理论对加强组织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1.科学设置组织薪酬体系。对于组织成员来说,薪酬是满足生理需求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薪酬激励是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它不仅仅是物质激励,还隐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精神方面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组织成员的成就感。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薪酬动态调配机制,在薪酬结构当中,适当提高激励性薪酬的份额和比例,把成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与其工作实绩挂钩,使组织的薪酬体系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组织成员可能会遭遇生、老、病、死、失业等人生中各种风险,仅靠自身和家庭力量来保障,能力极其有限。因此,组织要为其成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面临风险的组织成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使其能够放心、安心、尽心地投入工作中。这样,成员的工作效率必然大大提高,组织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得以消除,维护了组织内部的和谐。同时也为社会消除了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社会和谐。 3.建立合理的职务晋升制度。职务晋升是对组织成员的最大激励,职务晋升制度在激励机制建设中居于关键地位,是满足组织成员职业发展要求的切实保障。在建立晋升制度问题上,要敢于打破旧的用人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比如参考借鉴竞争上岗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等,要拓宽用人视野,扩大民主,让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如果说增加组织成员的工资待遇是提供物质基础,满足其利益追求,那么职务晋升则能满足组织成员的政治需求,并使其在追求私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公共利益,有利于培养组织成员的“危机”意识,对提高工作效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鼓励组织成员参与管理。要扩大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渠道,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其参与管理,这是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增强归属感、认同感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满足组织成员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让组织成员参与部分决策和管理过程;授权他们直接处理顾客需要;对因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予以奖励;实行一定的授权激励,等等。让他们拥有较大的自主空间,使其在感受信任和尊重的同时,产生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进而更主动、更积极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5.建设和谐的组织文化。组织存在效率不高、效益不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和谐的组织文化,缺乏以组织文化为核心的凝聚力。组织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弘扬正气,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成员树立高度的社会使命感,营造出为实现其使命而努力工作的良好氛围,促使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行为取向与组织目标不断靠近,最终实现契合。 参考文献: [1]董玲 陈闽红: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1期(总第73期). [2]严乐: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启示[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3]刘敏: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人力资源战略[J].大众科技.2005年第12期.(总第86期). [4]张茜琳 张彦波:企业核心员工无“薪”激励的策略[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6期(总第79期).
壹个芝麻糕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行为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层次理论相当于半程马拉松。他说的是拿得起,人生更需要放得下。面临生存,我们拿得起的太少。面对死亡我们放不下的太多。这就是人生的烦恼。
转瞬壹刻
自然垄断问题一直是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自然垄断又称资源性垄断或公用事业,是指并非由于人为地限制进入,而是由于“自然”的技术的原因而形成的垄断。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必须由一家厂商提供某种产品的全部产销量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普遍需求的市场状态,通常表现为国家或政府顺应经济规律的要求立法保护或政府投资经营,但其形成的机制是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要求。自然垄断行业范围不尽相同,但一般指自来水、热水、煤气、天然气、电信、电力、邮政、铁路及电视、广播等行业的企业。基于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长期以来,许多国家都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严格的管制。但随着管制的弊病出现、可竞争理论的出现及自然垄断行业的边界变化,现今各国都在进行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改革,纷纷引入竞争。本文将从理论上讨论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改革进程及问题。�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和竞争机制:理论分析� (一)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以下的经济技术特征:一是具有规模经济。二是具有独占性。三是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资本的沉淀性强。四是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很强的准公共品属性。五是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公益性。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经济特征要求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管制。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性质决定需要政府管制。自然垄断性行业是不宜进行竞争的,如果在自然垄断领域引入竞争,那将是不经济的,竞争只会导致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和资源的浪费。在市场消费空间有限情况下,为了防止这些行业被私人垄断后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避免重复浪费,这些行业应由国家经营或由国家对私人生产进行管制。� 第二,自然垄断行业的规模经济性也要求政府管制。因为自然垄断产业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所以,如果把某种产品全部交给一家垄断企业来生产,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如果多家企业进入、相互竞争,可能出现输送网络和其他设施的重复投资现象,并且由于无法达到一定的产出规模而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导致资源的浪费现象。而且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大量的沉淀成本,在成本弱增的产出范围内,为了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也应该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所以需要政府干预,只允许一家企业从事生产,其他厂商不得进入。而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赋予特定企业以垄断经营权,从制度上确保垄断供应,并对其价格和服务进行管制。这是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的原意。� 第三,自然垄断理论中的定价矛盾要求政府出面。不同于其他竞争性产业,自然垄断行业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在无政府管制的自由市场条件下,如不进行适当管制,垄断企业会倾向于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将价格定在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以便获得垄断利润。而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只有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资源才实现了最有效率的配置。但是,由于自然垄断产业是属于成本递减行业,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此时的价格低于平均成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就是自然垄断理论中的定价矛盾。该矛盾使得政府必须出面进行价格管制。� (二)对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质疑� 尽管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管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各国反对管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促成了放松管制的运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发展。可竞争市场指的是由于存在潜在竞争者,市场在位者就不能够取得垄断利润,所以可竞争市场的定价和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这样,要保证经济效率,政府就要放松进入管制。� 2、异质产品的竞争和产业间的替代竞争。在自然垄断行业,一般一个企业就构成一个行业,同类产品之间没有竞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之间的替代性和竞争性愈益明显,如铁路、公路以及航空运输行业之间的竞争,这就要求政府放松对这些行业的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 3、政府管制失灵。政府管制的目的是要纠正市场失灵,但由于政府本身也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加之政府管制所要求得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存在一个博弈过程,容易产生管制者被“俘虏”的危险,为避免出现这一现象,需要保持庞大的政府部门,这也意味着经济效率的降低,所以,客观上必然要求放松管制。� 4、技术变迁使原来的自然垄断行业变成竞争性行业。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使得原来的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失去了自然垄断的特点。比如电信行业,由于光纤的使用,导致了其固定资本投资沉淀性的下降,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不再属于原来意义上的自然垄断行业。� 5、经济全球化要求放松管制。经济全球化要求全世界的人、财、物都能充分流动,但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却制约着这些资源的流动,这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这在客观上也要求进一步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 (三)管制与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关系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管制有放松管制、进行管制改革的迫切性。但要注意的是,放松管制并不等于不要管制。放松式管制并非采取全部取消的形式,而是主张政府采用较少的限制或减轻企业负担的干预方法以实现管制的目标。取消管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第一,自然垄断企业的双重目标出现矛盾局面。一方面,自然垄断行业多具有普遍服务性特征,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求弹性很小。这决定了该类行业应将公益性目标摆到一定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如果缺乏适当管制,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垄断企业会倾向于制定垄断高价,掠夺消费者。适度的管制有助于自然垄断企业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并抑制垄断暴利。� 第二,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危害消费者。在自然垄断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相对于垄断生产者,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根本无法自由选择。如不适当管制,垄断者很难有动力向消费者发送真实的信息。� 第三,市场经济秩序条件缺失造成混乱。市场经济是通过充分竞争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效性暗含了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竞争的秩序。如完全取消管制,可能出现的是垄断欺市的秩序、特权经商的秩序。为了营造公平交易的秩序,管制是必要的,尤其在自然垄断领域,毫无管制只会导致“黑色秩序”。� 第四,在某些行业放松管制后,由于缺乏对该行业的调控管理,会出现过度竞争现象。自然垄断产业组织的市场集中度过高,固然会窒息产业内的竞争,降低产业绩效,但是如果市场集中度过低,也会导致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使企业规模小型化、分散化,无法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最终也会降低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例如,放松进入管制促进了航空运输企业的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权力进入市场带来的盲目发展,我国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普遍偏小,飞机利用率低。全国近30家航空运输公司完成的总周转量不及国外有些大型航空公司的一半,过度竞争导致了员工素质低下和管理滑坡、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 第五,管制仍然需要在网络型产业中存在,而且在自然垄断领域、竞争领域和互联互通领域都需要发挥作用。首先,网络的某些部分的自然垄断性并未消失;其次,即使在自然垄断性消失的领域,由于原有在位者拥有干线网络,形成了强烈的在位者优势,使得在竞争的法律障碍消除之后,竞争也未必能够引入;第三,在原来就具有竞争性的领域,由于原有垄断者在多年的一体化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实力、经验和信息,使得在垂直分离之后,原有在位者相对于新进入者仍具有战略优势,可以采取诸如掠夺性定价等手段遏制进入。� 第六,各国管制改革实践证明,管制对于促进竞争的作用必不可少,主要表现为:限制价格、帮助新企业进入以产生充分的竞争、监督互联互通、实行质量管制、拆分垄断和重构市场以及减少企业投资的风险。� 总之,市场与政府都各自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难以互相替代,管制与放松管制始终是一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动态过程,关键在于应当建立一种有效合理的管制机制,而不是否定管制。因此,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同时也不能放弃管制,而是要改变管制方式。一方面,加快对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放松管制。区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把自然垄断性业务从其它业务中独立出来,政府继续对其进行管制;而对于大量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则应允许多家企业进入并使其展开竞争性经营。根据这两种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区分实行不同的管制或放松管制政策,以实现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相兼容的有效竞争,提高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由过去的以价格和进入管制为重点转变为以激励性管制为重点,由重经济性管制向兼顾效率,公平的社会性管制与经济性管制并重转变,由信奉生产者主权向尊重和着力保护消费者主权转变。� 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存在的问题:以电信、电力为例� 长期以来,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在市场准入、价格和投资等方面都实行了严格的控制政策。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在电信、电力等自然垄断行业放松了控制,产生了一些良好的效果。1978年以前,我国电信网的运营与基本网上服务合二为一,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1980年开始,原邮电部放松了价格控制,允许市话企业收取电话安装初装费及在长话、电报等业务上收取附加费,并允许地方政府参与电信投资,对解决投资不足和调动企业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1994年7月由当时的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三家发起组建的“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十亿元,标志着我国政府放松了对邮电行业准入的控制,逐渐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吉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多家电信企业竞争的格局。� 我国电力行业的管制放松主要体现在允许外资、地方政府等多方参与到电厂建设上来。1985年国家改革了电力工业投资和办电体制,变中央独家办电为多家办电,广泛筹集资金兴办电力,先后成立华能集团公司、新力能源公司等办电企业。1987年,国务院向电力工作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点”的改革方针。1995年初,为了方便对外融资,国家成立了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并在香港设立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为了更好地使中国电力建设和管理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国家决定在成立了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撤销电力部,有关职能由国家经贸委行使,中国电力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对电力调运进行安排,并监管跨地区电力运输。� 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缓解了我国电力供应短缺的情况。改革实践证明,放松管制、引入竞争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制度变迁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决定了管制在中国意味着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双控制,放松管制意味着双放开:第一,放开市场,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机制;第二,放开企业,允许企业进入受控制行业,业务放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两个放开,都是以引入竞争为激励手段的。管制放松的过程也就是引入竞争的过程。市场竞争、管制两股力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应当可以形成良性市场结构,引导良性企业行为,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绩效。� 但是,由于长期高度集权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管制放松后,这些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导致官僚作风、效率低下并出现了不正当竞争现象;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甚至利用垄断地位,进行乱收费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高成本、高浪费,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 一是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结合,导致管制机构不中立、不公正,从政企不分到政企同盟。在我国,政府几乎拥有全部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行业(如城市供水、供电、燃气、公交、地铁、邮政、电信、广播、电视、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等),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参与不仅范围广而且程度很深,行业主管部门既是裁判员,也是球员,即既是控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行业行政性垄断的特征非常明显。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即使引入竞争,竞争机制也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解决政企不分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形式上的政企分开并不能排除政企同盟现象的存在。在既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实现的政企分开,行业管制者同时又是行业主管部门,甚至是原有企业的老板,管制者与企业之间这种在“父子”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天然利益同盟对正在建立过程中的政府管制及其效果的影响是致命的。第一,既是行政部门又兼行业主管的管制者难以真正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平等对待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新的市场进入者或非国有企业很可能受到歧视;第二,这种政企同盟一旦形成,便完全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置消费者利益和新进入企业集团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第三,管制者在滥用其行政职权的同时,造成了这些受管制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是被管制企业实力悬殊,市场竞争不充分。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原市场占有企业在资源、规模和市场方面具有新的市场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以“中国联通”进入市场后对电信行业的影响为例,根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联通”进入之初的市场影响力仅为2%,这就说明中国电信行业内的市场竞争行为是非常不充分的。� 三是管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规避问题管制是政府对企业施加的一些约束和限制。在管制框架内企业可以自由活动,但是无权改变活动的外部规则,因此管制政策的法律效力、执行的公正权威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一些地区或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规避行为屡禁不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利益刺激有关当事人采取不正当行为,另一方面也与法律制度不健全、管制机构自身无权威有很大关系,这种现状不除,即使有好的管制政策也难以导致好的管制效应。� 三、我国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在上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以几个方面入手:� 1、防止从政企不分到政企同盟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关键。要促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政府管理体制上进行重大改革,也就是要改革政企合一的体制,打破管制机构与被管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管制机构能够超然地行使经济性管制职能。这不仅要改变政企合一的现状,而且要从体制上避免出现政企同盟现象,割断控制机构与被控制企业的利益关系,使控制机构能够超然地行使经济性控制职能,成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和监督者,从而提高管制的效率。鉴于我国长期的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要打破现有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利害关系比较困难,因此建议撤销现有的各行业主管部门,重新建立新的监督管理机构。这些新的监管机构在组织上必须完全独立于原来的各行业主管部门,以便切断其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公正地履行监管职能;此外,这些监管机构还要独立于政策制定部门。从体制上看,建立独立监管机构,实现政企分离,使企业商业化运营已成为自然垄断产业规制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重要内容。� 2、有效竞争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目标导向。有效竞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理想状态。有效竞争的实质是垄断和竞争的合理搭配问题,对于自然垄断产业来说,除垄断和竞争,还有管制在起调节作用。管制是介于垄断和竞争之间的手段。有效竞争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垄断、竞争和管制三者协调配合、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实现有效竞争,首先应该区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指那些固定网络性操作业务,如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产业中的线路、管道等输送网络业务,电信产业中的有线通信网络业务和铁路运输中的铁轨网络业务。其他领域的业务则属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对于那些具有基础连接网络的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仍需要实行政府控制,由特许企业垄断经营,但需引入激励性管制方式,同时也可运用竞争机制,如允许参股、特许经营、投标经营方式等,以刺激垄断企业提高效率;对于其他的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应放松控制,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多家企业进入并开展竞争经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3、法律制度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准则。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建立政府管制体制的法律框架,作为自然垄断行业政府改革的准则。美国在1977、1978年分别颁布了《航空货运放松管制法》和《航空客运放松管制法》,进行改革立法。日本1986年通过《国有铁路改革法》,1987年将国有铁路改组为七个股份公司。英国80年代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重大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在改革前颁布了《电信法》、《电力法》、《铁路法》和《煤气法》。根据法律框架进行改革,其层次构成非常清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小。目前我国亟待立法的有电讯法、航空法,铁路法、电力法及各地区市政公用行业的地方性法规也亟待按照“入世”的要求进行修改。� 4、扩大市场竞争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是有效途径。扩大多种经济成分规模,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的进入,能够缓解自然垄断行业资金短缺、投资不足的局面,有利于加快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民间资本的进入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在自然垄断行业建立竞争机制、投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这是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基本经验。� 5、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是一个重要手段。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监管与自律相结合,防止在网络型企业中出现新的“网霸”网络垄断是自然垄断企业不良行为的根源。在改革中以“网运分离”、“上下分开”等方式将基础网络剥离出来,在政府管制的范围内独立经营,是多数网络型企业的改革模式。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很多,一旦管制失效,这种网络型企业很可能会利用其网络的垄断地位通过不规范的经济行为追求超额利润,成为新的“网霸”。加强由网络上下游企业共同参加的行业协会的作用,用行业自律作为政府监管的补充,有助于预防“网霸”问题的出现。� 总之,自然垄断是一种现象,不仅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同样存在,只是它的范围和特征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所管制与竞争的问题也总是存在的。本文着眼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这些更多地体现的是原则性和思路,作为具体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付光新:《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研究》,载《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杨 艳:《对自然垄断理论的评价与再认识》,载《经济科学》,2002年第2期。 3、王廷惠:《自然垄断边界变化 与政府管制的调整》,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4、王学庆、王广利:《发达国家电信业由垄断走向竞争的政策措施及启示》,载《中国物价》,1998年第3期。� 5、于良春、胡雅梅:《管制、放松管制与中国电信改革》,载《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4期。
后知后觉付
济南人性格特点与济南城市发展关系的分析 Personality of Jinanese and its Influence 作者:林雨 刊载于: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INSTITUTE 2004 全文如下,我想这些内容足以回答了你的问题了: 摘要:当代济南人具有重感情,有责任感,德重,朴实,热情,宽容,不排外,重义枉利,好面子,规 拒,中庸,保守等性格特点.济南人的性格优势有利于提升济南人的品牌形象,有利于增张城市的吸引力, 但也有一些负面作用. 关扭词:济南人;济南;性格;城市发展 中圈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绷号:1008-3154(2004)02-0124-03 Personality of Jinanese and its Influence LIN Yu (Shandong Art Institute,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Jinanes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Confucius culture. The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ir personality. Keywords: Jinanese; personality; city development 一,济南人的性格特点分析 1,重感情,有贵任感,朴实,德重 济南人家庭贵任感强,重视伦理亲 情0 2003年6月份的《生活日报》推出 "关注省城夜生活"的系列报道,就济南 没有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现象展开评 说.济南夜生活一年的人均消费(除购物 外)只有几十元,只相当于南方一些城市 的零头.济南人朴实稳重,大到城市建 筑,小到衣着装扮均不张扬个性.许多外 地客商选择济南作为创业地并能够在这 里坚持多年的经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 了济南人性格的感染. 2,热情,宽容,大度,不排外 外地人在济南问路,会得到济南人 的耐心指点,甚至有时在路不远或实在 说不清楚时,热情的济南人会亲自将间 路人送到目的地.济南人宽容,没有太多 的小事小非.在公共汽车或街道上,不小 心碰到了别人,几句真诚的道歉就可以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而不会像在有些城 市,"被侵犯者"会不依不饶,没完没了. 济南人的宽容和大度还表现在不挑剔, 比较容易满足.济南人不排外,无论外地 人说着南方味十足的普通话,还是讲着 北京话,亦或是东北话,济南人都不会有 歧视和偏见.济南人对于外来的文化很 容易包容接受.雅俗共赏,兼容并蓄是济 南人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的最好写照. 3,重名轻利,好面子 济南人与大部分地区的北方人一 样,都非常好面子.好面子主要有两种形 式,一是过分地在意名誉上的事情和一 些表面形式,经济上物质上可以损失一 点,但面子不能丢.二是思想中还有工作 职务高低贵贱的观念,不能够踏踏实实 地工作.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济南 人把名誉看得非常重要,谁要是在面子 上过不去,可是会被人看轻的. 4,规矩,中庸,保守,缺乏魄力 作为省会城市的市民,不少济南人 缺乏省会惫识,规矩的生活,工作,不像 青岛人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热 情商,有敢于"上书言事"的传统.中庸之 道是许多国人所信奉的人生信条,中庸 的民族性格在济南人身上表现得尤为典 型.济南人的性格没有北京人大气,没有 上海人精明,没有四川人火爆,没有东北 人生猛,各种性格都有那么一点,但又都 不明显.与中庸相伴而生的是保守和缺 乏魄力,瞻前顾后,往往缺乏敢为人先的 气魄,缺少南方人的进取精神和创业精 神.济南的下岗职工不少,但济南的制衣 业,理发业及修鞋业多为外地人尤其是 南方人所占据,本地人不屑问津.济南人 与沿海地区的城市居民相比,欠缺大气 和灵活性,因此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遇. 二,影晌济南人性格的地理和杜会 环境因素 1,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学说认为:地理环境 对于人类的性格养成具有一定的作用. 生活在温带与亚热带河流附近的人类得 益于河流灌溉的便利,农业就会得到发 展,形成农耕文明,整体性格表现得较为 稳定持重.而在草原与荒漠中生活的民 族受制于恶劣多变的气候,只能过一种 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这一区 域的人们在性格上相对于农耕文明的民 族会表现得更为勇敢,粗犷,到悍.而近 海的民族,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开拓精 神.在(荀子 孺效》中便有这样的论述: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t锐明 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偏西,北 临黄河,南接泰山山脉,地势南高北低, 依次为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 冲积平原.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以黑陶 为标志的龙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晚 期的一种文化)的发现地,说明济南地区 作为城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济南的 文明从龙山文化起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 农耕文明,所以济南人性格总体上比较 稳定持重.济南在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比较温和,因而相对于西北与 东北等地区的北方人的粗犷,济南人的 性格中多了一些含蓄与内敛.济南虽地 处北方,却又有河流,湖泊和泉水,因市内 有名泉七十二而有"泉城"之称,历史上 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潇洒似江南而 闻名于天下.水给人的感觉是柔和而富 有灵性的,使得济南人性格中又有了一 些灵活和柔情,而不完全是人们心目中 的那种山东大汉的耿直与勇猛. 2,社会环境的影响 (1)政治 济南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名称是 "all,后曾称为"历下","历城"等,在春 秋战国时代为齐国的历下邑."济南"之 名始于汉初,在汉代就已经成为大规模 的城镇,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 以济南为国,后改称济南郡.隋唐称齐 州,齐郡,济南郡,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 年)改称济南府,元代称济南路.明朝里 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济南成为 山东首府,历经明,清,民国而至今.济南 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背景对济南人 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济南众多的 各级官员和广大的士绅阶层,是传统政 治的体现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占有者,他 们'重名轻利'的价值观使他们养成了 '重义轻利'的保守习气."在这种传统观 念的影响下,济南人缺乏一种脚踏实地 的谋求发展的精神.因此济南的经济虽 然在近代之后有所改善,但发展的并不 理想,一直未能与其政治地位想匹配.长 久的政治中心的环境使得济南人追求稳 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较为保守 不敢于创新,容易被条文所束缚而缺乏 灵活性,自然就不能取得较快的发展.而 仅有百余年历史的青岛发展较快,近年 来一直稳坐山东的经济头把交椅. (2)经济 济南的经济在早期并不发达,直到 清朝中晚期济南才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商 业城市.在黄河夺大清河的河道人海之 前,河南等内陆省份的土特产品通过济 南的洛口码头沿大清河人海转运到烟 台,大连等地.沿海地区的海产品和外来 的工业品则通过洛口码头转往内陆销 售.大清河与小清河的水运发展使济南 也出现了一定的运河经济,成为省内继 济宁,临清后的又一内河航运中心.内河 航运使得济南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 人员交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再加上铁 路的开通,济南逐渐由相对较为闭塞走 向较为开放.在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 年),山东巡抚奏请清朝廷,在济南自开 商埠,"准各国洋商并华商于划定界内租 地贸易",并相应设立商埠局.开埠以后, 济南的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城埠工商 业户逐年增加,曾两次扩展商埠界址.近 代的文明气息吹到了济南,教会,教会学 校和医院的开办使得近代的文化及教育 方式进人到济南,西式建筑,饮食和文化 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以 及道德修养,使济南人的性格具有了一 定的开放性,宽容性.济南在建国后变成 了重工业城市,其原有职能决定了它在 发展工业方面不具备技术上的优势,因 此,济南几乎没有全球知名企业,从经济 结构上说,济南仍属于传统型的经济结 构,第三,第四产业不发达.尽管济南有 着教育及人才方面的优势,但却未被好 好利用.较慢的城市经济发展强化了济 南的稳重,保守,规矩等性格特点. (3)文化 济南的文化历史悠久,"海右此亭 古,济南名士多","济南士好经术,城乡 绅家,阁不课读,即农夫青役,亦各送子 弟受读,学校如云,名里相望..,p这说明 济南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 济南人对文化与教育格外重视,中规中 矩,知书达理.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 的历下邑,但济南又距离奋文化的中心 曲充较近.相比齐文化,普文化对济南人 的性格产生的影响更大一些.齐文化是 沿海文化类型,具有很强的变通性,鲁文 化是大陆文化类型,遵循义理,具有保守 性.齐文化是智者型文化,科学技术比较 发达,香文化是仁者型文化,提倡"尊尊 而亲亲",孝涕是仁的根本.相对于齐文 化的开放创新,鲁文化的质朴务实在济 南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在一种良好 的文化氛围下,济南人较为知书达理,考 虑问题时较为周全,有时不免会瞻前顾 后,限制了思维.济南人不够灵活,缺乏 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与鲁文化讲求 礼数与遵规守矩不无关系. (4)人口 现代济南市总人口万人,其 中非农业人口万人.有38个民族 居住,其中汉族人口占,回族占 ,满族占,其他民族人数较 少.济南的回族主要是元代以及其后随 着经济的发展从其他地区迁移而来的. 济南的满族主要是由清朝驻扎在济南的 满族官吏和士兵及其家眷和一部分在青 州驻防的八旗兵的后裔组成.由于济南 在山东以及周边地区的巨大影响力,自 清朝起就有很多其它地区的商人迁人济 南,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三,济南人性格对济南城市发展的 效应分析 1,有责任感,稳重,朴实有助于提 升济南人品牌形象 企业可以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来 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 建设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城市也可以 通过塑造市民品牌形象来提升城市的社 会美誉度,知名度.有责任感,稳重,淳 朴,实在的济南人是有人缘的,人们乐于 与之交往与合作.济南工商银行,济南交 警,济南民政这一系列的真诚服务,热心 为民的先进模范群体,集中体现了这些 典型性格特征,通过舆论媒体的报道和 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值得信赖的济南人的 整体形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想在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讲诚信和责 任.我国政府正在建立诚信监督制度和 制裁机制.济南人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利 益就应该坚守诚信为本的信念,珍惜"济 南人值得信赖"的良好口碑,共同维护 "济南人"这一群体品牌. 2,宽容,不排外的城市富有吸引力 城市不是孤立封闭的系统,在发展 建设过程中,一定区域内的物质流,人才 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各种方式汇集于 城市,通过城市市场的优化组合释放出 巨大的能量.而流动量的大小标志着城 市的开放程度.这种流动就是通常所说 的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之所在. 在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强的今天,宽容的 包容力强的济南是充满吸引力的,与外 界更广泛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会 极大的促进济南的发展. 3,重感情对于城市发展的"双刃 剑"效应 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感情可以 增强家庭,组织,社会的稳定性,减少摩 擦,冲突与纷争,从而创造出适宜的城市 生存环境.但同时重感情的负面效应也 不容忽视. 4,重义轻利,好面子妨碍城市发展 效益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 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义理之辨"而言,重礼,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的观 念已经被"君子不避财,取之有道"的思 想所取代,人们已从耻于经商到认同"财 商"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发 展既要重视社会效益,又要重视经济效 益.济南人重义轻利的思想加上好面子 的心理成为其创业发展的羁绊.好面子 作为一种城市性格,常常体现在一些标 榜政绩业绩的"形象工程"或投资项目 上,它们往往脱离城市发展的实际,劳民 伤财,虽然可以取得一时的宜传效应,但 "表面文章"是不能长久的,甚至会对城 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5,规矩,中庸,保守容易错失发展机 遇 规矩虽好管理,中庸,保守虽可避免 冒进之险,但从城市发展来看,这些是济 南人性格中的一大劣势,尤其是在竞争 激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机会稍纵 即逝,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普于把握 机遇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如果在济南城 市发展起计划,决策,组织,监控作用的 部门领导者保守和缺乏魄力,会使城市 错过发展的好时机.而对于普通市民来 讲,无论是从事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 过度的权衡利弊,不敢于创新就不能充 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无法顺应社会的 潮流,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在这一点上 济南人应该向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学 习,要拓宽思路,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不 怕失败,认定目标就全身心地投人. 另外,补充附上《山东人的特点》: 全文见
飞龙在天了
济南人都很好客的,很热情,乐于助人,人都很实在,交往的话一定要实诚些,那样才会真正体会到济南人热情。 楼上朋友,你说的那几点我可不敢苟同啊: 1.哪里都有这样中介,所谓良莠不齐,我想你家乡也有这样的吧?! 2.同上,人都是不同的,就算是一个家庭还性格炯异呢是吧?我想你的家乡也有有些不懂礼貌的吧?还有你说到让座问题,你说到 “如果在公车上发现有人不给老人让座,也不要惊讶”,说句实话,我十分向往你的家乡,我想你那肯定是人人都让座,偶尔出现个不让座的就视为异类! 3.我只知道在南方忌讳叫女孩“**小姐”,在济南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种禁忌,我猜想楼上朋友应该是位南方朋友 4.同1、2点,我不知道你都是去的济南的哪里,让那些地方败坏了使你对济南的印象大打折扣,我知道济南最大众化的商场--济南人民商场的投诉机制和客服系统就很让人满意,更别说那些比较高级点的商场了。不过我也承认,有些私人的确实存在问题,不过我想哪里没有这种消费纠纷呢?要是大家消费都这么和谐的话,我想消协也就不负存在了。我想要提醒的一点就是,对于社会城建人员 电力 水力 等等 方面的 投诉最好方法是找电视台 所以朋友,不要什么事都一概而论,可能有些不好方面被你不幸碰到了,但是请你相信那只是济南的个别现象,并不是真正的济南形象! 上述话如有得罪,请朋友见量。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济南被全国评为最安全城市之一,所以治安方面你可以放心,但是也有小偷哦,呵呵(刚说了上面的朋友不能一概而论,我也要说的严谨些,呵呵) 祝在济南的外地朋友们生活愉快!希望济南能成为你们的第二故乡!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不错。《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山东省社科类优秀期刊,“金融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00年6月加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的启示摘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从科学设置组织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吧,是三者最好的
山东政法学院是二本,学校法学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法学专业学科优势突出。学校法学学科是省属高校中首个全部拥有法学学科“三重点”建设项目的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共中央中南局党校、中共中央第五中级党校,1993年兼办湖北省行政学院。 学校地处湖北武汉汉口中心地段,紧邻中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