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7

艳醉迷风
首页 > 学术期刊 > 洪承畴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纯度装饰

已采纳

《百家讲坛》里对洪承畴讲得比你好。

151 评论

stella1135

有继承有发展有真有加由你

112 评论

吃兔吃土

阎崇年是著名满学专家,北京满学会会长,他一直专注满学、明清史研究,发表过许多满学论文,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讲课。

针对一些演义、戏曲在洪承畴归顺清廷的描述中歪曲事实,丑化庄妃、丑化洪承畴,他在百家讲坛有过详尽的分析,现摘录如下:

果真是庄妃诱降洪承畴的吗?其实这种说法根本不可信,纯属编造。因为:

第一,没有文献记载。现在已经看到的汉文、满文、朝鲜文的文献、档案,没有一条材料记载明朝总督洪承畴被俘后,是被庄妃劝降的。尽管金梁《光宣小纪》说盛京大清门内有三官庙,离皇宫内院很近,相传洪承畴曾被拘在这里,妃侍或去探视,而有庄妃劝降一说,盖不足信。可以说,这种说法没有一条史料作依据。

第二,违反后宫制度。国有国法,宫有宫规。虽然皇太极时期宫廷制度不够完善,但后妃是不可以随意出入后宫的。有人说三官庙离后宫近,庄妃到这里不算出宫。但据考证,当年三官庙不在这里,是乾隆年间因建太庙才移建的。一个后宫的妃子,只身到外面进行政治活动,还在囚室过夜,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安全没有保障。庄妃在崇德三年(1638年)生下皇九子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庄妃出入宫廷的安全需有保证。洪承畴已经被俘且据说是绝食要死之人,皇太极派他的爱妃独身一人进入洪承畴的拘室,是要冒着多大的人身风险!

第四,身许更属荒谬。皇太极为了招降一个汉官,可以封官爵、赏金银,决不会、也不可能让自己的爱妃以身许做代价,来换取洪承畴的投降。在清初有招降汉官为额驸者,如抚顺降将李永芳。然而,招驸马则可,谓以妃蛊人则过矣(孟森《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跋》)。所以,此为戏说,违背常理,毫无根据,不值一笑。

第五,双方语言不通。庄妃是蒙古族人,蒙古语是她母语;嫁给皇太极之后,又学会了满语。当时皇太极与庄妃的语言交流,在宫里应当是以满语为主,兼说蒙古语;庄妃根本不说汉语。至于洪承畴,没有材料说明他会满洲语或蒙古语。说二人单独幽会、私言密语、色情交易,他们语言不通,怎样对话?所以说,清崇德帝皇太极派自己的爱妃,用色相、以身许去劝降洪承畴,虽然此说流传很广、也很久,但系子虚乌有,纯属戏说。

那么,洪承畴到底是怎样降清的呢?

清国史馆《贰臣传》和《清史稿·洪承畴传》对劝降经过都有记载。后者曰: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洪承畴投降清朝原因很复杂。他对明朝内部的腐败很了解;在同农民军作战中,对农民军也比较了解;他又同清军作战,对清军又有新的认识——比较这三方,洪承畴看出,最有希望统一全国的是大清。这是他投降清朝的根本原因。皇太极亲自劝降,更增加了他对清朝的信心。

140 评论

七七七绮哥

1937年《辨纪晓岚手书简明目录》①,1937年4月23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33期1938年《谈军机处》①,《史学年报》1938年 《祭父文》,1938年手稿1939年《清三通之研究》,《史学年报》1939年,后改名《清三通纂修考》①《读张孟劬先生史微记》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8期《遁堪文录序》,《史学年报》1939年《张孟劬的先生遁堪书题》⑤,《史学年报》1939年《清史稿纂修之经过》⑤,《史学年报》1939年,后被收入朱师辙之《清史述闻》《清律纂修奏疏序》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0期1940年《与人书五首》,1940年单行本1945年《三国志裴注考证》⑤,《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5卷1948年The Authorship of You-an-ku(游仙窟著者考)⑤,Harv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哈佛亚洲学志)No.1-2.June 1948.《清世宗夺嫡考实》①,《燕京学报》第48期1950年《胤禛西征纪实》①,《燕京学报》第49期1951年《北京访书记》,《庆祝周叔弢先生六旬论文集》,后改名《北京厂寺访书记》②1956年《明代女真人之分布》②,《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性质》①,《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6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1957年《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1961年《五石先生墓碑文》,刻石1963年《清史杂考》,中华书局再版,1963年9月1977年《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1977年12月1979年《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1979年8月《朝鲜李朝实录中之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12月《清代旗地性质初探》②,《文史》第6期《战国秦汉辽东辽西两郡县考》(与陈连开合撰),《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4期1980年《雍正西南改土归流始末》②,《文史》第10辑《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文浅释》,《清史论丛》第2期,后改名《沈阳太平寺锡伯碑文浅释》②《对清前期历史必须作综合比较研究》,《清史研究集》第1期1981年《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②,《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藤花会逸事》,《学林漫录》第2期《洪煨莲先生传略》(与翁独健合著),《文献》第10期《洪业论学集序》(与翁独健合撰),中华书局,1981年3月1982年《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②,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②,《社会科学辑刊》第3辑《对编修清史的一点意见》,《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始末》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后收入《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什么是清初四大疑案》,《文史知识》第1期1983年《邓文如传略》(与邓同合著),《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4期《自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5期《清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满族之今昔》,《文史知识》第3期《洪煨莲先生与引得编纂处》,《学林漫录》第8期1984年《试论理藩院与蒙古》②,《清史研究集》第3期The Qing History Bureau and Colletions of Qing Biographies Ch’ing-shih-wen-ti(清史问题) .1985年《邓之诚传》(与邓嗣禹、周一良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洪煨莲传》(与翁独健、刘子健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②,《中华文史论丛》第5期《论袁崇焕与皇太极》②,《社会科学战线》1期,后收入《袁崇焕研究论文集》Erkl arung der Sibe-Steinchrift im Tempel des Hochsten Friedens zu Shen-yan Trans by Prof,Givanni Stary(Geschichte der Sibe-Mandschuren,)Harraasowitz,wiesbaden《从满族的命名谈起》,《满族研究》创刊号1986年《清实录与清史研究》③,《书品》第4期《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再版,5月《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再版,8月《书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后》②,《史学集刊》第1期《悼独健同志》,《民族研究通讯》1987年《满文老档中计丁授田商榷》③,《民族史论丛》第1期《释马法》②,《中国民族史研究》创刊号《释汗依阿玛》②,《满族研究》第2期《清圣祖遗诏考辨》②,《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后收入《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清实录与清史研究》③,《文史知识》第3期《清代官制简述》③,《文史知识》1987-88年,第1-3期。后收入《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东北考察记》③,《历史地理》第5期A Bref Summary of Manchu stud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na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亚洲史杂志)27,l:68-77《清鉴易知录》(校订),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清史列传》(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11月《雍乾两朝镶红旗档序》,辽宁人民出版社,2月《清鉴易知录校刊叙言》,北京古籍出版社,8月《盛京皇宫序》,紫禁城出版社,8月《初学清史必读书目》,《文史哲》第3期《谈学》,《开拓》创刊号《陈二厂先生杂忆》,《陈宦研究资料专集》1988年《康雍乾三朝满汉京旗房地契约四种》③,《北方民族》创刊号,后收入《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试析康熙之农本思想》③,《四平民族研究》第1期,收入《满族研究文集》《蒙古世系谱作者及其他》③,《蒙古史研究》第3期《满族史研究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月《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9月《简明满汉辞典序》⑤,河北教育出版社,3月《骈字类编索引前言》,中国书店出版社,12月1989年《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③,《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国际学术论文集》《我和清史列传》③,《书品》第2期《陈寅恪先生杂忆》,《纪念陈寅恪先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和珅秘传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月《世界民族风俗及其传统文化序》,民族出版社,7月1990年《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天聪谕奏校注》③,《历史档案》第3期《年羹尧西征问题》③,《青海社会科学》第3期《内务府世家考》③,《郑天挺纪念文集》3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③,《历史地理》第9期《关于红楼梦的时代历史背景》③,《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③,《民族研究》3-4期,收入《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满族大辞典序》⑤,6月《喜读郑天挺主编的清史》,《光明日报》5月23日第3版《史学》《满族发展史初编序》,天津古籍出版社,5月《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序》,中国地图出版社,6月《中国宫廷知识辞典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1月《全面开展乾嘉历史的研究》,《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91年《清代各部署则例经眼录》③,《邓之诚学术纪念论文集》《满族贝子称王考》③,《中央民族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Notes on Han i Ama di Cosmo,Aetas Manjurica,Tornus2,OttoHarrassowitz, Wiesbaden The Question of the Place where the Manchu Ancestors Originated Central Asiatic Journnal Vol35,《评介韦庆远、刘守治等编的清代的旗地》,《清史研究》第3期1992年《清代民族宗教政策》③,《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清会典的官制史资料价值》③,《书品》第2期《清帝东巡评介》,《中国史研究》第3期《读史与爱国主义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第1期《谈中国边疆学与民族史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成都燕大杂忆》,《成都燕京大学复校五十周年纪念集》《神田信夫教授古稀华诞寿辞》,手稿《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序》,天津古籍出版社,8月《清太祖大妃纳喇氏》(中英文),《中国妇女传记辞典》(清代卷)香港浸礼学院《清太宗孝庄文皇后济吉特氏》(中英文),同上《清史续考》,台湾华世出版社《魏源与圣武记》③,《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胤祯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历史研究》第2期《毛大将军海上情形跋》④,台湾《淡江史学》第5期《清朝前期的党争问题》④,台湾《历史月刊》第70期《跋前清诰封广东省花市营都司章敏赫之母李氏为太恭人墓碑文》,日本《满族史研究通讯》12月号《有关民族史研究答记者问》,《治学与成才之道》,北京民族出版社,5月《孔飞力教授新著〈叫魂者〉的评介》④,《清史研究》第4期《明清史事论集刊序》,南京出版社,11月《多尔表评传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满汉大辞典序》,辽宁民族出版社,12月《自述》,《北大人》创刊号1994年《中国民族史》(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月《胤禛与抚远大将军王奏档》,《满学研究》第2期《康熙与理学》④,《历史研究》第3期《五石斋日记选钞》④,《学术集林》卷二《东北古代民族古代地理丛考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月《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序》,天津人民出版社,2月《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序》,知识出版社,11月《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东北旗地研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2月1995年《李光地生平研究中的问题》④,《燕京学报》新一期《歪乃小考》⑤,《满学朝鲜学论集》7月号《左景伊新著〈左宗棠传〉书后》④,《中国文化》第11期《清一条鞭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7月《清代三姓B梆统衙门满汉文档案译编序》⑤,辽宁古籍出版社,7月《清代内务府刻书目录题解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9月《无极甄氏族谱简编序》,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9月《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1月1996年《清朝满族社会的变迁及其史料》④,《中国文化》第13期《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人物评》,《西北史地季刊》第2期《满族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贡献》④,《炎黄文化研究与中华民族》《释阿其那与塞思黑》④,《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论文集》《谈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分期问题》,《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七十周年专辑》第1期《洪承畴的历史功过问题》④,《洪承畴研究》《承前启后新义不穷——何炳棣著〈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后》,《中国史研究》第3期《乔治忠著清朝官方史学研究评介》⑤,《燕京学报》新二期《我为什么专攻清史和满族史》④,《文史知识》第12期《清宫斗争内幕序和前言》(合著),《满族研究》第2期《洪业传序》(与侯仁之合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月《说读书认字》,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期《清宫斗争内幕序》,辽宁古籍出版社,6月《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序》,北京燕山出版社,9月《追忆麻园岭二三事》,《雅礼中学九十周年纪念册》10月1997年《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再版,9月《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④,《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洪业先生小传》,《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洪业》《杨联升先生小传》,同上《记半通主人藏半部史通》④,《燕京学报》新三期《陈宝琛与末代皇帝》④,《陈宝琛与中国近代社会》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刊行《清代皇帝一家人丛书序》,辽宁大学出版社,7月《四库禁毁书丛刊》(主编)(出版至第2期30册),北京出版社,11月1998年《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月《清史研究与民族古籍》,巴蜀出版社,3月《清代内务府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月《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8月《再释阿其那与塞恩黑与满族传统文化》,《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8月《我和清史满族史研究》④,《文史知识》l月1999年《王钟翰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l月《三释阿其那与塞思黑》④,《历史档案》,4月《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及助编者》④,《燕京学报》新八期,5月《康熙敕谕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档》④,《国学研究》,10月《施琅的历史功过问题》④,载《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7月《王钟翰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5月《四库禁毁与清代思想文化普及运动》⑤,收入《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出版社,11月《左景伊教授新著左宗棠传读后》④,北京华夏出版社,8月《孟森先生与邓、洪二师》④,《文史知识》,12 月2000年《中国民族大观序》,《中国民族大观序》编委,3月《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序》,《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序》编委,3月《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④,《明清论丛》,5月《满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④,《国学研究》,8月《孟森与〈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前言④,《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2月2001年《清史余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月《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序》,民族出版社,4月《乾隆八旗旗务总抄规例校注》⑤,《燕京学报》,新十期2002年《清代翰林院制度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月《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吉林社会科学院,3月《清心集》,新世界出版社,8月《大清王朝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0月《清史稿说略》⑤,载《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燕山出版社11 月2003年《清史补考》,辽宁大学出版社,7月《王钟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8月《王钟翰清史论集叙言》⑤,《燕京学报》各篇末注之数字:①为收入《清史杂考》,②为收入《清史新考》,③为收入《清史续考》,④为收入《清史余考》,⑤为收入《清史补考》者。

207 评论

减肥大胃王

红色经典的史诗性是影响深远,对社会、人民有启迪的、体现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史诗性”应具备如下特性:1)以对民族和时代意义深远的事迹及其过程为对象,通过描述社会的“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的方式,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2)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3)对于作者来说,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可能已成为过去,但相隔不远,作者对那种生活及其观照方式和信仰完全熟悉,作者所处时代的信仰、观念、意识与之是一致的。4)作者在创作时未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奴役,也不受固定的政治和道德教条桎梏,他在创作上自由独立,对所描述的世界了如指掌,他自己的全副心思和精神都显现在作品里,使人读后感到亲切、心情舒畅。5)读者能从史诗中领会到“英雄人物的荣誉,思想和情感,计谋和行动”,欣赏到“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诗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却又是完整的人。不应只表现人物的单一特征或欲望。主要英雄人物“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伟大,自由,显出人性美的人物”。6)史诗的创作主体的因素完全退到后台,“人们从这些史诗里看不出诗人自己的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不在作品中露面,“作品仿佛是在自歌唱,自出现”,但作者已“把他自己的整个灵魂和精神都放进去了”;作品表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却是由一个具体作者来完成的。7)最适宜史诗表现的题材是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8)用战争做情节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而环境和偶然事故的力量也还有它的地位,不致削弱。”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最理想的史诗情境。9)史诗在结构上应是有机的整体。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寿光洪灾对旅游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决定的,临朐东南西三面环山,河流经青州到寿光入海,寿光处于喇叭口的位置,降雨加排水,所有的水都经过寿光,水流量大。二是此次台风导致海平面上升,这

    桑塔卢西亚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洪承畴研究论文

    《百家讲坛》里对洪承畴讲得比你好。

    艳醉迷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品牌传承创新研究论文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要正视 传统 文化 ,同时也要发扬传统文化。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 议论文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传承传

    chengongsc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医师承文化研究论文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

    :小小的菇凉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法定继承研究论文

    唉,连找都懒得去找!

    左左颜色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