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5

匆匆来匆匆走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消费者心理学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猪猪爱吃草

已采纳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商品会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则划分出众多不同的消费群体及其各不相同的消费心理特征。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特征。由于客观环境不同,购物场所、购物时间以及面对不同的售货人员,消费者会对同一价格的商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和心理反应。例如,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钱,而在酒吧却卖到15元,但消费者也能够接受。这是由于在不同的购物场所,消费者的价格习惯心理和适应性心理会相应有所不同;入世后关税降低,人们也许会更加倾向于购买自己需要的进口产品,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价格倾向性心理不同;购物时心情愉快的顾客或者与异性朋友相约共同购物的顾客,往往对商品的价格不太敏感,很容易掏钱购物,这是由于在不同心情下,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注意力指向不同,因此对价格的消费敏感性心理也不同。二、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对服装消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其美观与质量,女性往往对服装的款式、质材、实用性等均有较高的心理要求。青少年朋友对服装的要求则是新奇、前卫、突出个性,最好是名牌。中年人对服装常存在一种补偿性消费心理。老年人则更多地重视其经济实用性。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们在满足了改善外在形象的心理需求之后,对内衣的款式和质量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美观大方,又要求舒适高档,现在还常常将健美、保健的意识融入其中。对于食品,城镇居民大多已从“温饱型”过渡到“享受型”、“发展型”。虽然用来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明显,但是食品消费的质量却得到很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并相应产生了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美容食品。同时,节省人们烹饪时间的快餐食品、方便食品也大受欢迎。这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消费者对食品的不同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家用电器在并不久远的过去还算是高档消费品,而今已如“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对家电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种类、功能、质量也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心理需求。仅以电视机为例,消费者不仅要高清晰、纯平、遥控、多制式、多频道、画中画等功能,同时还希望电视机在外观、色彩、造型上也与家居整体设计协调,风格统一。三、不同的“受害”消费心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繁荣,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商品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厂家推陈出新,却也鱼目混珠;商家为争市场,利用“促销”等活动诱发消费者产生冲动心理,盲目购买;不法商人则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设置“陷阱”,欺消费者。此时,消费者应谨慎分析,稳定情绪,以免上当。现将常见的“受害”消费心理列举如下,供消费者引以为戒:轻信精美广告及其“诱人”的承诺;轻信“名牌”、“名店”;轻信“进口产品”、“外国产品”;轻信“打折”、“促销”、“跳楼价”;求购心切,没有认真挑选;贪小便宜心切,结果上了大当;一叶障目,冲动购买;受害后嫌麻烦,算了。

125 评论

汀臭崽儿

从众是受别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现象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从众心理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众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消费心理类型。其类型的广泛程度,几乎不受地域国度差异的影响。是一种普遍的普通的消费心理。然而人作为社会主体,各学科 文化 领域也不可避免的把人作为研究中心,经济学就是如此。尹世杰先生就于1986年提出要把人的消费需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张扬个性化的今天,我们也在不知不觉的奉行着个性化消费。我们要想掌握并引导正确的消费需求,想要维护市场稳定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就必须把现代经济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起来对消费者的从众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从众消费心理,消费者,市场

1从众消费者心理的形成

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

从众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个类型,我们首先应该大致了解下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内容以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为目的。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知识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与其说是知识积累不如说是社会进程中通过经济渗透的人性光辉。在这一阶段中,各个时代的学者各个地域的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出消费与心理学的微妙关系。如:“在东方,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自由商人范蠡(陶朱公)已从分析消费需要入手,以“计然七策”经营商业,荀子提出生产要“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讲的就是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在西方,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提出“欲望是心理运动的资源,一切情感、需要、动作和意志均为欲望所引发”的命题,古希腊哲人色诺芬最早提出“消费”这个术语,法国古典学派的终结者西斯蒙第提出了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的观点”。(2)体系凝构阶段。消费心理学的诞生与心理学、消费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有着很大的渊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不断向消费研究领域渗透,进而与消费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又反作用于应用心理学所致。在力学上这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那么作用效果如何呢?从研究著作上看,1900年h ·盖尔出版《 广告 心理学》,以及1980年e·a若斯出版《社会心理学》,开辟了群体消费心理的研究领域,1920至1930年期间丹尼尔·斯塔奇撰著并出版了《斯塔奇广告回忆指南》和《广告学原理》。它们或侧面或正面的探及消费心理问题,它们的诞生为消费心理学的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实验研究成果上看,1920年j·b·华生的广告心理研究、1938年欧内斯特·迪士特的消费动机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实用社会研究所的拉机斯费尔德和e·卡兹关于“人格的影响”的研究,哈弗大学r·a·鲍尔关于“知觉到的风险”的研究 报告 ,为消费心理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有利的形成基础。(3)真正的学科创立与创新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叶延至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可见消费者心理学这一学科还很年轻,待研究待发现的领域还有很多。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演变,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人的概念会越来越来重要,作为将人的心理与市场消费相联系的学科,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更远的台阶。

从众消费心理的成因

从唯物主义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众消费心理就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大环境下,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 其它 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处,因而某个大环境下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其次从众心理的产生是具有自然基础的。众所周知,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时间进化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因而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石器时代,集体狩猎群居而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次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活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而决策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策的时间就会相应有些长。例如,一位消费者到商场购物,他本身喜爱的品牌众多,但只能决一而择,那么他就会参照他人意见甚至暗示。比如他会潜意识中观察购物完的顾客手中所持购物袋以哪家品牌居多;注意其他消费者谈及的品牌等等。在上述描述中,我并未提及消费二字,但我想说,消费只是人的一种行为之一,而从众心理的影响几乎遍布了人的所有行为。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选择从众的群体成员能获得某种报酬。鉴于任何人都是以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为原则。因而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要符合某人的效用利益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可以对我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极大可能对我有利。因为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上一段,我主要叙述了从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群体因素。除群体因素外,还有情景和个人因素。这两点其实是很好解释的。先说情景因素,所谓情景因素,主要是指当消费者遇到商品信息模糊不清或者受到权威人士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情境。譬如风靡各大时尚周刊的各种时装秀中,评委主编设计师作为权威人士可能都会对一季的服装风格做出评论,于是就会出现所谓的“街头流行”现象。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所谓的信息模糊不清。例如,股市基金理财就是一种明显信息模糊不清的代表事物(这时由于其变动性多样性造成的),当然这里我是抛开专业人士就普通大众而言的。普通大众文化程度各异对股市基金等可能熟而不通,用而不精。这时就可能会发生,自己对商品不了解就去看别人怎么做。邻居买了A股赚了十万,但你不了解股票行情性质可能认为邻居投十万A股赚了,我投入我大概不会亏的心理。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情景案例。再说个人因素,这里的个人因素包括的方面很多,其中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男人可能比女人更果敢做事有主见,女人相比就会差些;有些消费者思维灵敏智商高所受 教育 程度高,不会发生盲目从众,相反则易发生从众的消费行为;某地区居民喜食辛辣,外迁户会受其地域饮食文化影响,转而消费此口味的食品。 2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

模仿心理是从众消费心理的本质。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周晓虹,1997)。在行为经济学中,将从众消费的大部分诱因归咎于模仿。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出一些示范性指向性的消费行为,暗示出一定的消费倾向,当这种倾向被认可时,其他消费者会产生模仿和重复他人行为的倾向,这种行为暗示扩散流行之后便形成了从众消费的行为,其意识就是从众消费心理。

非正式约束与从众消费心理。所谓非正式约束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人们在彼此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明文法规的,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大都会不约而同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正式约束潜移默化中占据了主流,并拥有对消费心理强大持久的约束力,明文规定与之相比就变得孱弱无势。所规定的该消费什么不该消费什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影响就会很小。

不确定性与个体理性有限性。在心理学中,无数实验及事实证明,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需要进行模糊回避,也就是对不确定性所表现的处一种厌弃感。奈特于1921年定义不确定性为人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测度的变化。为了满足个人规避风险减小损失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意见做保留并以群体意见为参考。这种不确定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凯恩斯在美国通货膨胀时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所吻合。个体理性有限性其实是个相对群体而言的概念。(1)群体的智慧与理性往往是高于个人的,借群体为参照物会与相当大的安全感。(2)个人搜寻信息成本大难度高,依照群体节约成本,且可以提高容错率。(3)对自己的行为有所保留,在错误发生之际可以拟作应急方案(4)对于多数人来讲,多数人蒙受损失会比一人承受好得多,即心理平衡上的需求(5)结合本国国情来看,在中国 传统文化 中,“中庸”之道可谓是盛行至今。自孔子与其弟子在《中庸》中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后,中庸的思想就一直未离开中国文化,以至于促进从众心理的形成,并渗透到如今的现在市场经济中。

3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谈到从众消费心理不得不提到社会倍增效应。社会倍增效应一词是由物理学中倍增效应演变而来。之所以会被冠以社会一词,是因为这种效应适用于很多社会问题及现象。例如,兴起不久的电子商务,我国面临几大现状之一的就业问题及信息服务业等等。所以好好利用社会倍增效应,好好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利用二者的关系必定能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应。利用社会倍增效应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而且最后会福泽消费者。于企业而言,消费者需求的扩大,即扩大内需,必然会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的两个终端达到利益最优化也就是市场经济得到了最好的发展。然而从众消费心理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益处多多但对市场经济而言也是有其自身危害的。由于从众消费心理可以制造一股消费热潮,企业会利用热潮创造经济效应但也可能会在技术创新上产生惰性,产品制造上粗心大意。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利用不好会危害消费者危害市场经济。

4如何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根据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要想趋利避害,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经济法规建设,适当用明文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盲目从众消费心理;(2)组织相关业界的权威人士发布产品权威信息,加强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辨识度,从根本上劈除混淆视听的谣言及错误信息,改变消费者心里对商品的掌握度及清晰度(3)建立普及全国的市场消费监管监督预警查处机制,使得问题可以有效率的解决,避免跟风从众消费心理的盛行(4)充分发挥我国消协等消费者利益维护组织的作用,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加强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防范。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出版社 消费心理学主编李晓霞 刘剑 尹世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r人民出版社,2002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摘要]重视儿童从众心理在儿童良好的身心发展发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如果盲目的屈从则会抑制儿童自然成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化,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加,需要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积极的从众能够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消极的从众则会抑制其天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强化其希望出现的行为动作。本文将探讨利用儿童从众心理作为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儿童从众心理;创新;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AO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1-5918(2015)03-0095-02

doi:

[本刊网址]http://

所谓从众行为,即俗称的“对大流”。在群里规范强大的压力下个体会屈从与同群体的一致性,达到彼此行为规范高度吻合。从众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夫里多作的“光点移动错觉研究”,美国社会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所做的“线段判断长度研究”等等,这些学者用实验证明了个体意愿会受到群体行为规范的影响,趋向于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本文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儿童的从众心理对儿童心理教育与发展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一、儿童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

(一)语言从众

我们这里所讲到的语言是指儿童的沟通能力。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的孩子(2-7岁)正处于思维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思维的特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所以在幼儿园里,常常会发现孩子们有“他说什么,我说什么”的现象,如果一个小朋友咋游戏中摔倒,教师会安慰小朋友例如“宝贝最勇敢,勇敢的孩子不哭泣”这样的话语,接着就会听到无数个声音说“老师我也不哭”、“老师我昨天摔倒也没哭”…并且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孩子是在“撒谎”。如果教师就某个活动的规则提出一些建议,并问儿童的意见时,你就很难听到有“不好”的回答。

(二)游戏从众

3-6、7岁的孩子是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幼儿期,又称为学前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游戏能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格罗斯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是一种本能性反映。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大概可以预见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这时的儿童不同于2岁婴儿,进行的是群体性游戏。儿童用游戏来反映周围的生活,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的群体性游戏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默契。一个小朋友将一张纸揉成一个小纸团放在手上,说“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马上就会看到很多类似的地球出现,并且活动过程和举动都是相同的。游戏在这个时候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 想象力 ,创造力等等思维活跃性的发展,而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往往成为了千篇一律的了,有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多有小朋友都会主动,不自觉的认同第一个小朋友的观点呢,如果是从从众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为题就不足为奇了。

(三)动作从众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了,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类似性,希望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相一致。当儿童做出不同于同伴的动作时,常会受到来自小团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来自于对偏离的恐惧,担心受到同伴的排挤和嘲讽。当个体表现出与群体不一致时,常常会故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求得相同。不仅如此,儿童动作从众的另一个原因还未自于儿童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想要被关注的心理,儿童的从众行为会增多。课余活动时间,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些小朋友在自己座位上跷着二郎腿且没有被老师阻止时,那么马上就会接二连三的有人也跷二郎腿,甚至两条腿都跷在桌子上。

二、儿童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儿童自身方面的因素

1.年龄

根据幼儿从众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幼儿的从众反应次数随着年龄的升高而有下降的趋势。年龄越大其从众行为越少。利用儿童从众行为的这个年龄特征,可以引入儿童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的教育,在行为强化的基础上,让其从众行为朝向积积极的方面发展。 2.智力水平 根据幼儿从众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与研究统计结果,智力水平低于平均数幼儿的从众反应数明显高于智力水平高于平均数的幼儿。

3.认知水平及个性的影响

由于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有限,在儿童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其品德的发展成为了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3-6、7岁的儿童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仅仅只是初步的了解,对是非对错还不能区分的那么明确。所以在学前期的儿童身上常会一个孩子讲脏话,别的孩子也跟着讲着脏话。这是就需要教师进行对错认知的正确引导。按照皮亚杰的理论,3-6、7岁的儿童虽然能够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形式作出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仅仅局限在解决一些简单的智力问题。当老师提出需要幼儿动脑筋的问题时,常常会得到一些交肤浅的答案。而那些智力水平较低的孩子就选择回答跟别人一样的答案。可见,儿童的从众心理与认识水平及个性品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的认知水平越低,产生的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

孩子的个性形成及心理发展与家庭教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父母在家庭教养模式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和孩子相处的这些天我发现,在民主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加的独立,并且倾向于摆脱成人的控制,善于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专制型以及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在从众与否的问题上,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干扰,依赖性较强而不坚持自己的意见。 2.同辈群体的影响

除了 家庭教育 影响之外,同辈群体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幼儿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其从众行为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的影响。如果家长在家里给儿童喂药可能很困难,但拿到幼儿园,在看到同伴在吃药时,自己反而会主动“找药吃”。这一现象就与美国心理学者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现理论”相吻合了。这里也不难让我们会联想到“孟母三迁”的 故事 。

3.权威的影响

儿童从众行为的产生离不开权威的影响。被儿童视为权威的人物例如老师,如果老师给乖的孩子一个满意的眼神再加上小红花的条件刺激,对不依从的孩子给予惩罚,那么被罚的孩子就成了别人的“榜样”,其余的孩子就会为了不被惩罚而变得很温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来自成人的评价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会为了得到权威人士的赞许避免受到惩罚而选择去按照成人的意图做事。

三、将儿童从众心理作为幼儿教育新的切入点

(一)重视榜样的教育,调整儿童的不良行为

重视榜样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向一个人看齐,复制别人的动作,而是鼓励孩子们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将观察到好的行为规范加以内化,将自己也转变为别人的榜样。改变一味盲目的跟从他人。由于儿童的选择力、鉴别力都很不成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例如攻击性行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榜样作为来自他人的示范就显得比较重要的,因为这些榜样往往反映了正确的社会对个体的总体规范和普遍要求,同时给儿童正确的行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参照坐标。

(二)打破常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信心

总是趋同与别人的类似性,盲目从众就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与自信心。要敢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而不是事事都和别人一样。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革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根据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要求教师在于创建一种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进行的积极思考,仔细探究。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发展,又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回答。在创造性培养过程中,答案要求的不是精准,而是多样化。

(三)强化行为,引导儿童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怎样从一个场依存的孩子转变为场独立的孩子,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借助外力,也可以有所改善。适当的增加教师在课堂内容的互动性行为,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四)调整期待,减轻儿童团体压力

在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比。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单独属于自己的 思维方式 ,成人不需要强加给儿童一些是非对错的观念。在团体游戏或与成人接触过程中,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安全且充分被关注的环境,从而减少儿童的团体压力,有利于利用儿童的从众行为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86,398.

[2]邹晓燕.自主性--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关键[A].中国儿童发展与家庭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94:476.

[3]邸颖.儿童从众心理浅析[J].黑河教育,2010(7):10-11.

[4]霍静.儿童从众心理浅析[J].幼儿教育,1989(6):3-4.

[5]邢少颖.覃晓燕.幼儿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研究[J].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 议论文 选集(1999-2003)年度.2003.

235 评论

龙龙爱龙眼

结合中学生实际谈消费心理面面观新泰市新汶中学 韩加勇 2009年7月14日 07:55 浏览:309 专家浏览:0 | 评论:38 专家评论:0 消费是经济活动四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中学生的消费观教育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才能引起思考,激发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在成长发育,心理也在发展,但不稳定,不成熟,在消费方面,表现的也很独特,对以后的消费观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加强教育与指导。 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但在中学生中主要有哪些问题哪? 1、储蓄观念薄弱,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很多同学对此表示陌生,中学生财商意识普遍薄弱,大部分同学承认自己消费超出计划范围,甚至还需借钱度日。不少同学几乎不曾有过储蓄的想法,往往是有多少用多少,“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可是透支的代价是不是该思考些什么呢?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一个月有的学生消费在200元以下,有的能花200—400元,少数能消费到400—1000元,可见中学生消费差距很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些女生名牌衣服、化装品、手饰等消费占据生活费的大部分。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选择廉价的饭菜,甚至不吃。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谈什么大理想、大目标呢?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今天的中学校园已告别了昔日的寒窗时代,不惜花钱去追求潮流时尚已蔚然成风。手机、MP3、MP4,同学们你们拥有了吗?你李宁,我耐克,他阿迪,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可又有谁看得到家长背后的心痛!有个学生家长曾和我交流,说孩子隔三差五就买鞋子,而且必须买名牌,家长很无奈。 中学生,未来之希望,担负着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迫在眉睫。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消费,永恒的话题!让中学生引领出新的消费时尚吧! 这个符合你的需要吗?(谢谢采纳)

184 评论

相关问答

  • 本科毕业论文消费者心理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及消费结构 近日,山西大学哲学系社会学专业学生对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六所高等院校9

    库尔尼郭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消费者心理行为论文

    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消费心

    白树dod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

    3000字的消费心理学的购物论文要自己的购物经济分析必须按照正常的一个客观去分析才可以得出来首先根据自己的一个购物的流程还是以购物的一个目的进入这件东西对对生活

    岁月若如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消费者心理学论文范文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商品会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匆匆来匆匆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消费者心理论文研究方向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调查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消费者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进而发现消费者心理想象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

    颜庄小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