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32

ERICA漠漠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丁玲爱情观研究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风舞飞雁

已采纳

正如伍尔芙所说,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

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有一个符合这个定义的女人,她就是丁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

她的一生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尽折腾的欲望,绝不是历史课本里我们印象深刻的那些有浓重乡村文学气息的无产阶级老革命家。

她是那个年代的文艺进步青年,经受过五四思想的洗礼,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深深扎进她的灵魂。

很多至今在人们看来都是相当前卫的行径,像百合、柏拉图、三人行、姐弟恋,都是丁玲玩儿剩下的东西。

与命运抗争

丁玲,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临澧,本名蒋伟,字冰之。

在她生长的那个年代,盛行的是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但是丁玲却冲破枷锁考取了县里的师范学校,并且摆脱了包办婚姻的束缚,毅然解除了与表哥的婚约。

1923年,18岁的丁玲与好友王剑虹前往上海求学,开始了她的追梦生涯。

热情逆反的丁玲与温柔沉静的王剑虹,关系非常密切,甚至上海滩某小报还刊登过两个女孩的“百合”八卦,丁玲却丝毫不以为然。

后来女伴因为肺痨去世,她在悲痛中创作出《梦珂》、《韦护》等作品,在书中她毫不隐晦的表达着无关性别的爱,据后世的评论者说丁玲在描写与女性间细腻微妙的情感关系中,是最大胆,这也是她创作生涯中一次重大的突破。

1924年,丁玲在北京邂逅了青年诗人胡也频,同为思想进步青年的两人很快就成为好友。

起初,丁玲对胡也频并没有恋爱的想法,但是另一面的胡也频似乎从开始就对丁玲一见钟情,对她的爱意表露无遗。

丁玲因亲弟弟夭折而急忙赶回湖南老家,胡也频后脚就跟着出现,被感动的丁玲开始接受胡也频。

在这段感情里,丁玲感动多于爱恋,两人同居后,胡也频依旧沉浸在恋爱中,每天只有写诗和丁玲,感受自己的幸福,而丁玲却为现实的柴米油盐担忧,她后来在万年回忆道:

我先想要从恋爱中逃脱,但是胡也频把我抓太紧了,我不知道怎样一个逃法。

三人行

他们就这样在精神恋爱的世界里过着“客气”的日子,却被一个教日语的教师冯雪峰给打破了。

丁玲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称作文学天才的男子,并追到上海,胡也频随即也追去。

彷徨中,丁玲夹在两个男人之间无法做出选择,提出三人一起生活。

“三人行”的方案被落实后,他们在西子湖畔租了一间屋子,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

丁玲开始在两个男人之间游走,今天与胡也频共诉家常,明天与冯雪峰看星星月亮聊人生理想,看似岁月静好。

但是,这样的日子必定长久不了,不到一个星期,胡也频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因为爱情总是自私的,胡也频逃离似的离开了这里。

而冯雪峰不久后也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主动结束了这段关系。

1931年,年仅28岁的胡也频在参加会议时,被国民党枪杀。

胡也频死后不久,丁玲又遇见了冯雪峰,即便两人依旧心存爱意,但是冯雪峰还是用责任战胜这段感情,因为冯雪峰已经结婚,他必须有所担当,直接拒绝了丁玲。

一连串的打击让丁玲难过了很久,直到他遇见了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翻译冯达。

丁玲对冯达的温柔无力抗拒,此时的她更需要一个男人陪在自己身边,就像胡也频一样的爱人可以照顾她,于是,两人在一起度过了3年很平静的生活。

然而,上天总是喜欢跟丁玲开玩笑,注定她一生是极其坎坷与众不同。

冯达被认为是“嫌疑犯”的原因,两人一同入狱,在监狱中,冯达含泪对天发誓说“自己没有出卖丁玲”。

丁玲坚定的相信了她,爱情并未因此产生裂痕,随后在3年的光景中丁玲还怀上冯达的孩子,生下一个女婴。

但是在出狱后,两人就决定分手,此生再不相见。她在书中回忆道: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姐弟恋

然而,丁玲的爱情故事并没有结束,反而延续了精彩。

出狱后的三年,38岁的丁玲在晚会上认识了比自己小13岁的男演员陈明。

陈明俊朗帅气的外形,青春活泼的样子,让丁玲心神荡漾,在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开始陈明并没有对丁玲有什么感觉,接触之下慢慢发现这个热情豪爽的大姐已深深走进他的心里。

一个年仅20出头的男子,和一个30多岁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这样的搭配肯定会受到周围人的热议和嘲讽。

年轻的陈明终于支撑不了这样的待遇,为了忘记丁玲,他选择火速女团员席平结婚。

但是,感情是不能欺人的,陈明始终忘不了对丁玲的爱意,最后在纠结中与丁玲出轨。

两人在“丁玲爱上了一个小丈夫“的嘲讽和挖苦声中结了婚,用后来44年的婚姻向世人证明自己过得很幸福。

在晚年之际,因为爱的滋润,丁玲在陈明的照顾下还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

多年后,75岁的丁玲还会把头靠在陈明的肩头,他们宛如一对年轻的恋人一般。

回想大女人丁玲的一生,丰富的感情经历至今是人们在茶余饭后可以侃侃而聊的谈资。

关注她感情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她也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她勇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178 评论

哆咯哆咯咯

拥有着精彩的一生,她多才多艺,能文能武,只是感情路有点复杂。

211 评论

无敌幸运星1

她的一生是很凄惨的。因为她一直在追求自由,在那个年代一直被当做异类。

100 评论

苏州小迷糊

丁玲,一个与张爱玲、萧红并称的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她将一生奉献与文学、政治与爱情。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最牵挂的唯有爱情。

她曾经爱得轰轰烈烈,执迷疯狂。她的感情之路丰富,经历过荒唐的三角恋,也曾和爱人一起被捕入狱,在狱中生下一名女婴。

因为爱情,她的生命获得了滋养;因为爱情,她获得了文学写作的灵感;因为爱情,她也经历过遍体鳞伤。爱情,是她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青春时期:最难忘的瞿秋白

1904年,丁玲出生于湖南,家人给她取名叫蒋伟,一个男性化的名字。长大后的蒋伟,在第一次发表作品时取名为丁玲,之后便一直叫丁玲。她从小父亲就去世了,父爱的缺失,在丁玲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缺憾,所以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爱情。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丁玲的心中却有一颗文艺的心,从小便泡在书堆中长大,喜欢古典名著,对西方文学著作也情有独钟,文学的浸染,造就了丁玲追求浪漫的性格。

1922年,18岁的丁玲来到了她梦想的城市上海。1923年,丁玲与好友王剑虹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旁听,当时瞿秋白是学校的社会科学系主任。之前就听说过瞿秋白的种种事迹,两个女孩对他充满了崇敬。瞿秋白有空的时候也会来找她们聊天。

不知不觉地,丁玲就喜欢上了这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没想到有一次她偶然看到王剑虹给瞿秋白写的情诗,好朋友喜欢上了同一个人,丁玲只好默默退出,并且撮合了他们两人。

1924年,瞿秋白与王剑虹喜结连理。丁玲虽然祝福他们两人,但是内心还是忍不住痛苦难过。第一次爱情萌发便以失败告终,她决定离开上海这座伤心的城市。

最纪念的胡也频,最怀念的冯雪峰

1924年,丁玲来到北平念书。

在北平她结识了一位青年编辑,叫做胡也频。胡也频对丁玲一见倾心,但是丁玲对这位比她小一岁的胡也频并不动心。不久后,丁玲的弟弟不幸夭折,万念俱灰的丁玲决定返回自己的湖南老家。

自己到家之后不久,一个蓬头垢面的男青年敲开了丁玲家的大门,犹如一个乞丐。这个人正是胡也频,因为担忧,便一路追随丁玲的脚步来到了湖南。此时,丁玲脆弱的心门被被敲开,她第一段爱情正式开始。

再次回到北京,两人同居了。因为都有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他们决定请一个日语老师,于是就请来了冯雪峰。初次见面,冯雪峰穿着打扮比较土气,丝毫没有大学老师的文艺气质。但是在随后的交谈中,这位被称为湖畔诗人的冯雪峰就用自己的文学与才华征服了丁玲,丁玲决定她与冯雪峰才是灵魂最契合的人。

丁玲就这样爱上了冯雪峰。她对胡也频和冯雪峰都有深厚的感情,谁也离不开。此时,丁玲提出要和他们两人一起同居,如此奇葩的三角恋爱居然得到了同意。在西湖边上,冯雪峰租了两间房,自己和胡也频一人一间,丁玲可以随意留住。

在这期间,丁玲可以和胡也频风花雪月,也可以和冯雪峰谈论诗词歌赋。日子过得风流快活,却也充满矛盾挣扎。当时,丁玲完成了她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胡也频先受不了了。他来到上海,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沈从文诉苦。沈从文语重心长地向他讲述夫妻相处之道,之后,胡也频返回杭州。

最终是冯雪峰选择回归理智,他也逐渐忍受不了如此荒唐的感情模式。冯雪峰走后,丁玲与胡也频才回归正常的夫妻生活。后来,革命热潮兴起,夫妻两人积极地投入其中。

1930年,他们的孩子出生。1931年,胡也频被抓,不久后在上海被枪决,那时他才29岁,他们的孩子才几个月大。凄厉的枪声击碎了丁玲的心。

后来,丁玲给冯雪峰写信,每一封都是热烈的表白信,心中诉说着对冯雪峰炽热的爱。此时的冯雪峰已经结婚,曾经的三角恋让他饱受煎熬,如今他再也和丁玲玩不起这荒唐离谱的爱情。

后来,丁玲被问这两个男人在她生命中的地位,她毫不避讳地说:“我最纪念的是胡也频,最怀念的是冯雪峰。”

冯达是爱恨交织的人生插曲

胡也频牺牲后,有美国记者来采访丁玲,其中有一个翻译,名叫冯达。后来冯达经常去看望丁玲,陪她度过那段难熬的日子。在丁玲眼中,冯达是一个疏离而又陌生的人,他没有傲气,也不自卑,他话不多,不惊动人,也不恭维人,也没有吸引丁玲。就是这样默默地陪伴在丁玲身边,为她买菜做饭。

时间久了,她便能接受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也感激他无微不至的关爱。1931年两人同居。

1933年,丁玲在家中写作,冯达陪同一群人来到家中,不久之后,因为政治身份,她与冯达一同被捕,被囚禁在莫干山。那里天气异常寒冷,白天只能拥被而坐,翻翻旧报纸,喝点白开水。

因为被捕时冯达神色诡异,丁玲认为自己肯定是被丈夫出卖了,在囚禁开始的几个月,她一直将冯达看做自己的仇人。性格刚烈的丁玲尝试过自杀,但是被冯达救下来了。冯达含泪发誓,自己没有出卖丁玲,丁玲这才相信了他。

在囚禁的三年,丁玲与冯达这个曾经的爱人,现在的叛徒嫌疑人,在狱中生下了一个女儿。后来在友军的营救下,夫妻俩逃脱莫干山,丁玲前往延安,与冯达再未见面。

丁玲在最脆弱的时候遇到了冯达,但是自从被捕那一刻,冯达在她心中便成了一道疤痕。

后来,丁玲继续参加革命,遇到了比她小10多岁的陈明,在往后的岁月中,历经风雨,陈明一直陪伴在丁玲身边。自此,丁玲轰轰烈烈的爱情体验终于结束。

207 评论

默灬小米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102 评论

无人边框

莎菲的爱情态度是,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的理想的爱情观。

262 评论

我不是小痴

莎菲是大胆的,她心理独白,无论是正面的,还是阴暗的,是惺惺作态的,还是卑鄙无耻的,都一五一十地记叙了下来两个爱情故事,第一个是苇弟(年龄比莎菲大)。苇弟是个痴情的男孩,从莎菲日记看来,他还像个孩子,但也够有勇气的,他告诉莎菲,他爱她,而也知道她不爱他,所以他毫不掩饰地在莎菲面前表现出伤心、吃醋,也时常当着莎菲的面哭泣。这是一个为爱忘乎所以的男孩子。但莎菲似乎并不喜欢这样子的男孩子,并没有理由,就是不喜欢。莎菲喜欢上了一个新加坡青年——凌吉士。他高大,英俊,漂亮。这就是莎菲喜欢他的理由,因为美丽而高大凌吉士,满足了莎菲的生理需求。但凌吉士的精神思想,莎菲不喜欢。莎菲是一个够大胆的人,也是一个自命清高、自觉超俗的人,看不起凌吉士的物质观。苏菲觉得她应该重精神,而轻物质(唯心主义),然而她又渴望凌吉士给予她以生理需求。所以当凌吉士最终吻了她的时候,她很享受,得到了生理需求,而这与她的唯心主义是相矛盾的,最终唯心(违心)战胜了唯物,她离开了。去另一个地方继续她违心的折磨了。莎菲女士,对待爱情、友情、感情的态度上,是自私的。但她毫不掩饰自己的自私,反而在日记中赤裸裸地把自己思想展露出来,有时候表现出矛盾,有时候也进行自我批判,无论怎样都拿出来任人批判。这一点来讲,莎菲是勇敢的,是大胆的。但是她也确实存在应该批判的地方。首先对待爱情的态度上,过于自我自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总是渴求对方予以什么,而自己多是等待着接受对方给予自己想得到的。

238 评论

相关问答

  • 简爱的爱情观的论文主题句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蕴含着婚姻幸福密码。简爱走的并不是年轻貌美之路,而是内涵发展之路。她倔强、勇敢、正直、真诚、富于独立意志和斗争精神。这种内在的性格品质是她能

    无敌小天兵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爱丁堡研究生论文48分

    60分是合格分以上,爱丁堡大学硕士毕业成绩要求达到50分以上,硕士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论文成绩综合得来,如果没有达到50分,就不能获得研究

    夜很*^*安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毕业论文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的文学都是集中地进行研究的,因为单单倾城之恋一篇太单薄,不足以完整地展示张爱玲的文学思想。而研究张爱玲的则多了。

    偶是吃货范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爱情观的论文

    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不同。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

    毕筱倩mm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张爱玲女性作家研究论文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

    lovelymand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