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8

huahuaabcabc
首页 > 学术期刊 > 科创新城毕业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ampooxia

已采纳

就业市场现在怎么样?这是很多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想要选择一个未来前景好的专业。其实,就业市场现在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也不是特别糟糕。对于想要就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另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 榆林学院性质公办 榆林学院概况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榆阳和绥德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优秀教材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目前正在广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有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进入新时代,榆林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助力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沙漠公园大学,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高层次项目方面近两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16位,2023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教育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榆林学院领导张新柱 张新柱,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88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凌示范区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党总支书记,铜川市耀州区区委副书记(正县),杨凌示范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凌示范区中小企业局局长、杨凌示范区金融办公室主任、杨凌示范区企业工委副书记,杨凌示范区旅游局局长、杨凌示范区文物局局长,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2016年10月任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2023年12月任榆林学院党委书记。 兼任陕西省创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教育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许云华 许云华,男,汉族,1963年12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分管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联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历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院长。2010年12月任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12月任榆林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许云华教授长期从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63”计划、国家“九五”及“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12篇,其中被SCI收录72篇、EI收录107篇;已申报国家专利167项,获准授权93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参与编著出版著作2部。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十大优秀发明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治山 李治山,男,汉族,1963年8月生,陕西榆林人,中共党员,1980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教育学学士,讲师,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部(统战部、机关党总支)、工会、离退休人员工作部、校史办(档案馆),联系文学院、政法学院。 1986年7月,榆林学院(原榆林师专)中文系毕业,并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辅导员、党办秘书、宣传部副部长、校办主任、党办主任兼机关总支书记、党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1年3月任榆林高专党委委员、组织部长,2005年1月继续担任榆林学院组织部长,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2年至2004年,在职参加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学习,获研究生同等学历证书。2006年至2008年在职参加陕师大教育学专业学习并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张富林 张富林,男,汉族,1961年12月生,陕西米脂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育硕士,教授,学术带头人,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评建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联系能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毕业于榆林学院数学系,1982年起先后在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1994年任数学系副主任,1996年任教务处副处长,2000年1月任教务教辅系统党总书记兼教务处副处长,同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长”称号。2005年起任教务处处长兼评建办主任,期间于2006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部留学半年,研修代数数论。2010年3月至6月参加了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举办的“陕西高校第十八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5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榆林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代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讲授高等代数、近世代数、代数学选讲、初代研究等课程,主编“高校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一部,先后获榆林学院“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从事代数学研究,在《东南亚数学通报》(SEABullMath)、《数学论证》、《模糊系统与数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一般BCI-代数与Abel群”研究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先后获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十多项奖励。 张晓 张晓,男,汉族,1965年4月生,陕西横山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管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后勤管理处、基本建设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后勤服务集团,联系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1987年7月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分配到榆林学院工作至今。历任榆林学院英语系公外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工会主席、系副主任;榆林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榆林学院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2008年12月任榆林学院总会计师兼财务处处长、2015年6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承担英语系及管理学院多门主干课程,系统讲授过《大学英语》、《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管理学》、《管理与沟通》等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等。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有较高的教学科研业务水平。参与完成的《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及开发》获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科技厅二等奖。 200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工作者称号。 尚爱军 尚爱军,男,汉族,1968年9月生,陕西吴堡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武装部)、团委、保卫处(综治办),联系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99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榆林学院任教。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11月晋升为教授。 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任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任榆林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任党政办公室主任。2016年10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期间,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在陕西省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陕西省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第十九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省委高教工委(教育厅)举办的“省属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长期从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工作,系统讲授了《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先后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榆林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何崇鋈教育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在《水土保持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重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的“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2004年8月获榆林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康伟 康伟,男,汉族,1970年9月生,陕西绥德人,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分管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处、科研处、学报编辑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 1993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政教系,同年分配在绥德一中任教,1995年至2000年任校团委书记,其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获得教育硕士学位。2001年调入榆林学院,曾任社科系秘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等职;2004年至200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7年11月破格晋升教授职称。2008年任榆林学院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2009年至2014任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院长。2013年9月-2013年11月,在国家干部教育行政学院“第十四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至任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同时兼任推进榆林大学建设办主任。2017年4月-2017年7月,在省政府信访局挂职省信访督查专员;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十一期”培训班;2019年9月-2019年12月,参加了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干部一班的培训学习。2016年10月至今任榆林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自任教以来,系统讲授了《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近几年,在《外国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项目6项(其中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厅的2项,榆林市政府1项,校内重大科研项目1项,均已结题)。 曾荣获榆林市“优秀团委书记”称号;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称号;2009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2009年度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10、2014年两度遴选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11年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荣获陕西省委党校秋季中青一班优秀学员称号。 姜劲波 姜劲波,男,汉族,1967年8月生,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全日制本科学历。现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全面主持学校纪委、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办公室工作。 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政治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5年10月,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作。199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陕西省编办工作,历任陕西省编办市县处副处长、事业处副处长(期间: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挂职陕西省韩城市委副书记)。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任陕西省编办体制改革处(政策法规处)处长。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任陕西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副组长兼内设室主任。2019年7月至2023年11月,任陕西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2023年11月,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榆林学院监察专员。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338 评论

xxs的吃喝玩乐

随着高考分数线和成绩的陆续出炉相信每位同学都在研究如何填报志愿那到底如何选择大学呢?福利来了为切实帮助广大考生和家长更真切、全方位地了解滨江学院加深对学校及专业的认识滨江学院定于近期举办校园开放日!1活动时间7月25日-8月2日每天9:00-11:30、14:00-16:302活动地点无锡市锡山大道333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行政楼一楼会议室3活动内容由学校老师现场解答考生及家长关心的各类问题,如招生政策、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学校概况、发展前景等,并引导参观校园。滨江学院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合建的独立学院学院现有43个本科专业(含方向)覆盖理、工、文、管、经、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金 融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入选 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商学院商学院现有3个系8个专业,分别是金融与贸易系(金融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务与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商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教学科研水平稳步上升的教师队伍。商学院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水平师资队伍及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不断培养自有师资力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升学率、就业率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学生交流目前已签约产教融合合作企业15家,将在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师资互聘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到12%,已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东华大学等在联合培养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学院组建了12个教学团队,进一步凝练和整合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打下坚实基础。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类国际合作资源,通过文化交流、本科阶段联合培养、暑期游学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出国留学机会。人文法政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人文法政学院目前设有外语、思政、大学体育三个系室。其中,外语系负责英语、日语专业及大学英语公共课的教学,思政教研室负责法学专业及思政公共课的教学,大学体育教研室负责全滨江学院的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语音实验室学院学科积淀深厚,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现有知名专业学士学位点;承担省级及市厅级课题十数项;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参编教材多部。▲外教教室近年来为实现人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学院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海外名校的国际交流机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滨江学院电子工程系与理学系,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博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等学科与江苏省大数据分析重点实验、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金匮创新创业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物联网设备超融合应用与安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支撑。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学院紧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面向电子信息与通信行业,服务地方,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六个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电子信息类学科理论基础与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201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评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通信工程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独立学院专业评估中获星级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获无锡市新设专业奖励。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数十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其中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率在全省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一。学校利用产教融合,共建校企合作产业基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南信大滨江华为ICT学院;与中国电科集团第58所共建中科芯微电子产业学院;与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共建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与长电集团半导体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意向等。结合产业基地优势资源,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两项,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紧贴地方优势产业,协同发展,多边合作,激活发展潜能,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有着深远意义。大气与遥感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是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多次名列全国第一的大气科学学科,并在母体学校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全力支持下所创建。学院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多个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国家和省级优秀人才集体作为本院教学与科研支撑,为滨江学院培养科学素养高、人文素养优、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足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为了契合全国和无锡市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气与遥感学院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开设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等五个专业。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大力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应用性专业。所设专业就业领域广,近年来大气科学、遥感、测绘、地信、安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率在98%以上;考研报考率达50%以上,考研上线率在30%左右。▲气象局认知学习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其中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8项,厅局级奖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家软件著作权10余项。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学院前身为滨江学院自动控制系,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硕士点、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计划等载体和平台支撑创建。学院面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智能化系统等领域,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学校教师和知名企业技术骨干打造双师型师资,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个省级科研和教学团队,多人次获得了省、市级人才奖励计划的资助。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授、副教授比例达35%,青年教师占比达8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5%,教师国际化背景达到20%,实验实习教师占比为15%,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教授占比达26%,高级职称教师均为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导师。自动化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达100余人。学院近5年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近50名学生参加了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多门课程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并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奖。近三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大学生电子设计、高等数学等竞赛上有25人获得各等级奖项,在省级智能车、机器人等竞赛中有89人获得各等级奖项;三年来,学生考研升学率不断提升,平均在25%以上;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中兴电子集团、南京熊猫电子集团、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智能电网等知名企业就业。轨道交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是滨江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是应我国轨道交通快速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坚持内涵发展和行业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应用型轨道交通人才。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建立了较完整的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开设有五大专业,分别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电气自动化方向)、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管理方向)、自动化(轨道车辆电能传动方向)。▲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实验课学院建有“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涵盖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车辆工程、轨道交通牵引制动等核心专业内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轨道交通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师资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中车等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训基地轨道交通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注重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以校企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学院与国内外多家著名交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学校培养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传媒与艺术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包含交互媒体与电子竞技两个专业方向,拟设立新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办学通过采用“国际化特色+工作室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近年来不断获得社会及行业内的办学认可与丰硕的办学成果。▲学生作品传媒与艺术学院实验室包括可承接国内外专业赛事的电子竞技馆、数字摄影棚、数字录音棚、画室、视听室、影视后期机房、CG机房等。实验平台已建成一幢区域先进的电竞实验基地,可同时容纳100人,满足国内中型电竞赛事的举办要求,还可承办内场综艺节目、摄影展等活动。在数字摄影棚与录音棚建设方面,结合专业方向,建设直播、导播中心,场馆舞台对面设置控制室,不仅全部配备先进的解说直播间、导播间、机房等,还为专业建设提供最真实的教学条件。可现场拍摄及后期制作、直播转播、可现场制作各类节目视频。学院借鉴与引进国外艺术学院工作室培养模式,将导师工作室制和以赛促学的教学机制有机融合。展赛教学成果显著,学生多次在国内外的展赛中获奖。同时建成中国、欧洲、英国等多国教授、设计师、专家共同组成的国际教育教学平台。理学院理学院是在滨江学院原理学系基础上组建的,并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点及“江苏省统计科学基地”、“数学教育实验中心”等平台支撑,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学院紧紧围绕当前市场对新兴市场如大数据、云计算的迫切需要,面向互联网、银行等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旨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基础,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技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近年来,学院发表SCI论文近40篇,发明专利近10项,获得全国高等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二等奖一项,逐步形成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团队,学院在基础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逐步构建宽厚的基础课程平台和以实践创新活动及配套课程为主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将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科创竞赛等实践活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本科生人才。近年来,学院毕业生一直保持着高考研率,部分学生到境外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高质量就业率达90%。物联网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其前身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计算机系,具有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学院本着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宗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培养信息、计算机、大数据等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结合学院科研定位,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学院科研实力增长迅速,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取得软件著作权200余项,授权专利100余件。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11人,教师硕士、博士化率近100%。▲物联网工程创新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八个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综合优势,2018年开始在作为我国物联网首航之城的无锡市办学,具有区位优势。物联网工程学院面向应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的适应性,在信息、计算机、大数据等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2020年的高考落下帷幕新的人生旅途即将展开附2020年江苏省招生计划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20年江苏省招生计划滨江学院2020年无锡考生咨询无锡地区招生咨询QQ群 672036713全国招生咨询QQ群 797272183招生小程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招生小程序”已经全面上线啦学校概况、院系和专业介绍、招生信息、招生计划、历年分数等你想要的信息来源:锡东新城编辑:董博涵鼓励一下

156 评论

相关问答

  • 本科毕业论文要创新嘛

    这不一定,有的论文本来就是文献综述的,根本不可能创新。只不过最好在论文里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对错暂且不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好

    蒸蒸鸡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本科毕业论文没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能否毕业的关键问题点不在创新点上,也就是说有没有创新点不是可以毕业与否的关键问题。虽然提倡毕业设计要具有创新性,但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还是在你对

    追疯子的风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本科毕业论文创新之处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应用创新。理论创新。在进行论文研究时,一般会运用一些理论作为研究的依据。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一般分为两种,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对象创新。应用创新

    TINA敏敏敏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的创新点本科

    高雅艺术进校园(有场地,有需求)虽然这几年有一些进展,但蜓蜓点水,时有时无,节日有平时无。这既不利于艺术的普及和传承,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切入,一定能

    neil244632690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城市社区组织创新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实用性较差,就业前景狭窄的专业,但是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四大分支之一,是当代中国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可不娇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