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lly9073
谷镜汧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尸体解剖。1950年,他在《大众医学》、《中华病理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发起签名运动,促进知名的科学家、社会名流生前立下遗言,志愿死后作尸体解剖。他在上海市政协会上多次发言,申述开展尸检工作的重要意义,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临床学家的密切配合,使教研室尸检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从未有过间断。这也为临床、教学、科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提供了珍贵的病理标本。他在上海医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流规模庞大、病种齐全的病理标本陈列室。他在身处逆境、惨遭迫害,身患重病的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自己死后遗体要做解剖的诺言,叮嘱亲属将其遗体送去解剖,查找病变和病因。 谷镜汧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国内”、“理论联系实际”、“洋为中用”。他着重研究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常见病多发病,希望解决中国自己的科研难题,从而建立中国自己的医学科学学派和科研梯队。早年他的科研兴趣十分广泛。1930年代留学欧美时,他接触到淀粉样变的实验研究。谷镜汧不是一个一味追随别人,亦步亦趋的人,他的研究着眼于此病为何在西方人中发病多,在中国则甚少。经过研究,他发现淀粉样变的发病与膳食组成成分有一定关系,由于西方人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质,而中国人则以植物蛋白质或素食为主,这种膳食成分的差异与该病发病有一定关系。1939~1941年在昆明,他对当地高发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亲自去屠宰场收集大量猪和山羊的甲状腺肿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他潜心观察和研究克汀病,并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最后完成了国内当时惟一的有关克汀病病理变化的论文。1942~1944年,他在宜宾同济大学执教时,对流行于川南的痹病进行了研究,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亲自动手,饲喂动物,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研究,最后终于揭开了痹病的真正原因——食盐中的硫酸钡中毒。1950年代以后,他多次参加中国新发现疾病的研究,如1962年研究江西湖口病的病因,经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该病与当地农药中的有机汞中毒有关。他不远千里,多次了解和亲自观察克山病尸检的标本切片,参加全国克山病病因研究讨论会并发表了自己对该病病因的看法。在谷镜汧的科研实践中,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病病理研究,结核病的病理和发病机制研究,以及肝炎、肝硬变、肝癌的研究3个方面。 1950年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是日本血吸虫病高发地区。谷镜汧组织和领导的科研力量,对血吸虫病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早在1950年代初,谷镜汧从血吸虫病病理尸检材料入手,亲自整理和分析了近100例尸检资料,撰写了《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变》等文章。这些论文系统而细致地揭示了该病在全身各脏器的病理变化,是迄今世界上对日本血吸虫病病变最全面最详尽的文献。在此基础上,他指导应越英完成关于脑血吸虫病的研究;指导程德成等进行血吸虫病引起的先天性侏儒的研究;以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利用实验动物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幼虫在动物体内穿行造成的损伤和病变,又在尸体皮肤上观察尾蚴入侵的过程。1963年,他对血吸虫病肝硬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达到了他对血吸虫病研究的“高峰”。他一方面进行动物实验,一方面利用尸检标本进行塑料灌注和病变的立体重建,分析和研究晚期血吸虫病在肝内门静脉分支系统中一系列细致的病理变化。结果证明,晚期血吸虫病时,大量虫卵堆积于门静脉分支的入口静脉处,引起肝内门静脉区周围高度纤维化,使门静脉血液在进入肝窦之前即发生阻塞——所谓窦前阻塞。由此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要比一般肝硬变出现得早,食管静脉曲张、脾肿大、腹水等的程度也更严重(因为一般的肝硬变中的门静脉高压系由窦后阻塞或其他原因所致)。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起到重要作用。 谷镜汧对结核病病理形态及形态发生学的研究有许多独到之处。从1950年代起,临床上开始使用一系列抗痨新药,如键霉素、异烟肼等,胸外科也大力开展肺叶、肺段切除术,他对如何控制结核菌株,以及空洞治疗机理、结核球的处理等问题很感兴趣,组织了教研室一批骨干力量,亲自带头与临床学家吴绍青、崔祥宾,微生物学家郑子颖,组成多学科协作组,针对临床提出的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他们相互配合,解决了防治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他们研究胸外科切除的肺结核标本,发现经过以上药物治疗后,结核性空洞吸收加快,肉芽组织丰富,还可以发生开放性愈合。他们认为,近年来结核球病例的增多,患者年龄的变小,稳定性的增高也可能与抗痨药物的广泛使用有关。谷镜汧认为无论从临床角度还是从病理角度看,结核球尽管是一种局限性病变,但还是手术的适应证。键霉素治疗可能导致结核性脑膜炎后期粘连并发脑积水,谷镜汧对此也提出了有力的证据。对结核杆菌耐药性问题,他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小鼠经敏感菌株感染后,异菸肼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受耐异菸肼菌株感染后,则无疗效可见。谷镜汧与临床肺科专家的合作也成为科研协作中的良好典范。 1960年代以前,许多肝脏疾病的根本性问题(如肝硬变的病因学,肝硬变的分类,中国究竟是哪一类肝硬变为主,病因为何)尚未澄清,肝炎的病毒学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肝炎如何引起肝硬变,肝硬变与肝癌是什么关系等也不清楚。195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临床认识的提高,一方面由于中国流行性肝炎,实际发病数也有增加。1960年代初,又出现原因不明的“肝肿大”,肝硬变、原发性肝癌病例逐渐增多,这些情况引起谷镜汧的严重关注。他首先注意到,西方人中的门静脉性肝硬变绝大多数与饮酒有关,即所谓酒精性肝硬变,是以肝脂肪变为基础病变的。而中国的肝硬变情况就不同,他逐一复查了上百例肝硬变尸检标本,排除了酒精性肝硬变的可能。他在《原发性肝癌》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的肝硬变中与传染性肝炎最有关系的是坏死后性肝硬变,其次是混合性,再次则是门静脉性。同时又指出传染性肝炎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肝硬变,并通过肝(或胆管)细胞的增生、间变,最后发生癌变。因此,他认为传染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学关系值得重视。此外,他在该论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血吸虫性肝硬变只引起肝细胞严重的萎缩,一般无肝细胞增生,更没有癌变的可能,从而排除了血吸虫病与肝癌的病因学联系。这篇总结了107例尸检原发性肝癌的科研论文,反映了自1938~1960年上海市全部3498例尸检中肝癌病例的病理学,也反映了中国原发性肝癌病理形态学及病因学的基本情况。因此,当该论文在第八届莫斯科世界肿瘤会议上宣读时,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该文是国内最早全面提出肝炎与肝癌在病因学上联系的论著。
夏天可乐冰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收入增加,食物充足丰富,营养状况不断改善。中国人营养缺乏的患病率继续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比1992年下降了55%,3-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与1992年同龄人相比增加了厘米。 但是中国在改善居民营养缺乏的同时,又开始面临营养失衡的挑战。近几年在一些中国人中出现的由于营养过剩造成的营养结构失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许多中国人开始为营养过剩带来的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身体健康问题而发愁了。这是中国在刚刚解决居民温饱问题后所始料未及的。 10月12日,中国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营养结构失衡并由此带来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曾经提出,中国可能在2015年左右出现营养失衡带来的居民健康问题。现在看来,这一问题的到来比中国科学院报告的预测提前了10年。 不容忽视的营养过剩 “身体超重,而且血脂过高,还有轻度脂肪肝。”38岁的张宇再次接到了医生同样的诊断结果,在去年的体检中,张宇就被诊断患有这些慢性病。 张宇是一家报社的编辑,身高只有166厘米,但体重却达到了89公斤,去单位上班需要爬楼梯,四层的楼梯都让他感到气喘。 为张宇体检的孙秀玉医生介绍,张宇的病都是因为油脂食物摄入过多,营养结构失衡,而又缺少运动造成的。在她工作的医院,这种病人现在越来越多。 “现在中国开始面临发达国家早已面临的居民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造成的营养不良问题。”设在北京市的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的于小冬教授说。 居民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多是指居民通过饮食摄入的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过多或者不足。 于小冬教授介绍,目前营养过剩造成的营养素摄入结构失衡导致的营养不良,开始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导致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 法国教育界专家团成员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高兴地品尝小朋友现场做成的“合理营养”菜肴。孙参摄 中国卫生部的资料显示,由于居民饮食的高能量、高脂肪,加上体力活动少,中国居民患慢性病的人数近几年急剧上升。目前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人数有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糖尿病患病率为,人数有2000多万。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人数有亿。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和,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儿童的肥胖率也已经达到。 “中国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提高,有些慢性病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给全社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损失,同时对医疗保险事业都会带来挑战。”于小冬教授说。 于小冬教授介绍,慢性疾病成为使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中国每天约有15000余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而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按目前中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0亿元人民币估算,中国每年为此损失约3000-5000亿元人民币。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营养不良造成的。这与20年前中国因为营养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形成极大的反差。 饮食结构失衡所致 “医生不说我都知道,我这病都是吃出来的。”张宇说。 张宇小的时候,正是中国食物匮乏的时期,那时侯,张宇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饱饱的吃一顿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张宇的生活有了改变,肉食越来越多。在张宇的饮食中,肉类一直是他这几年的主要食物,几乎每顿饭都离不开肉。张宇的身体也随着肉食的增多慢慢的越来越胖。在去年的体检中,医生告诉他,因为营养过剩,导致营养结构失衡,他患有了慢性病。 “营养结构失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存在对饮食营养的误区。许多中国人只注重食物的丰富,而不注重营养的平衡搭配。”于小冬教授说。 于小冬教授介绍,“吃得饱”曾经是中国人的追求。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物匮乏时期的中国人,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吃饱饭。随着生活的改变,中国人“吃得饱”的愿望得到了实现,而随着食物的丰富,中国人开始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吃得好,应该是指科学饮食,各种营养成分搭配合理,但是,有许多人把吃得好理解成了吃得丰盛,将鸡鸭鱼以及猪牛羊肉等这些高脂肪的肉类食物作为了主要食物,目前肉类的消费量中猪肉的比例为70%左右,牛羊肉占15%,鸡鸭肉占15%,而其中猪肉脂肪含量又最高。这样,许多中国人的身体也慢慢的越来越胖,各种慢性病也成了中国人最常见的病。” 于小冬教授说。 卫生部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居民中,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很大,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上升到248克,居民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给比例达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30%的上限,而谷类食物的供给比例仅为47%,低于世界卫生组织55-65%的合理范围。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认为,营养失衡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合理营养的意识不强,具备的知识不足,特别是城市的居民,进食高热量的食物过多,存在营养饮食的误区。另一方面,就是政府引导不够,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将近30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物质供应贫乏,居民只求温饱,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放在以防治肠道传染病为主的食品卫生工作上,还顾不上营养保健的问题。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居民从温饱走向小康,一个显著变化是物质供应丰富,食品供应应有尽有,可是,由于营养知识普及还相当贫乏,居民中“营养盲”十分普遍,使得营养过剩与结构性的营养不足危害中国居民的健康。 采取措施 “今后10年,针对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优先发展奶类产业、大豆产业和食品加工业三个重点食物领域,努力解决好农村和西部地区以及少年儿童、妇幼、老年三个重点人群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问题。”王陇德说。 王陇德介绍,居民在每日摄入的能量中,其中80%来自植物性食物,20%来自动物性食物是最合理的,在人的食物供应中,数量从大到小排列,应该按照谷类、豆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的顺序。因此应该鼓励植物性食物的生产和供给。 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已经实施了不少有关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如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等。 王陇德指出,对于目前居民已经造成的营养结构失衡,要有针对性地采用营养素补充剂的做法。如近年来发现,供给充裕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等营养素可能减少发生慢性病的危险。因此,在出现营养失衡的居民中提倡补充这些元素。 由于居民营养失衡是因为对饮食营养知识的缺乏造成的,因此对居民进行营养教育,也是今后的一个重点。 王陇德说:“营养教育要从幼儿园就抓起,从小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卫生部门,教育部门,食品部门应共同对各类人群进行广泛的膳食营养教育,小学中学卫生课应有营养部分,综合大学应设食品营养系。” 王陇德介绍,今后各地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营养知识宣传,同时指导地方政府,要制订本地区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把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王陇德透露,卫生部计划在今后几年内,逐步在中国的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内,推行营养师制度。 附一、中国人十大营养问题 1. 肥胖率上升 2. 心脑血管病患者增多 3.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 4. 高脂血症发病率上升 5. 热量过剩 6. 缺铁 7. 中小学生的营养素摄入不平衡 8. 缺钙 9. 肿瘤患者增多 10. 膳食纤维不足 附二、中国居民食物及营养素摄入变化 1982,1992,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摄入量(克/每人每日) 城乡合计 城市 农村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米及其制品 217 217 217 248 面及其制品 218 177 其它谷类 24 17 137 薯类 66 46 228 108 干豆类 4 豆制品 11 深色蔬菜 102 68 84 浅色蔬菜 234 238 腌菜 14 8 水果 32 坚果 3 畜禽类 62 奶及其制品 蛋及其制品 16 鱼虾类 植物油 动物油 糖、淀粉 3 食盐 酱油
《大众电影》是中国电影史发展的见证,是几代人的记忆!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杂志之一,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各个报刊书亭,都是把《大众电影
信息量大,东西新鲜别的不说,上面的奇装异服,风景,大楼,沙滩上的美女,给人莫大的冲击
下一期的有张怡宁专访,但不知道不是封面...
谷镜汧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尸体解剖。1950年,他在《大众医学》、《中华病理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发起签名运动,促进知名的科学家、社会名流生前立下遗言,志愿死后作尸
如果很青春的那些,我知道的有《天使.com》《爱格》《最天使》《漾时代》《80后》《阳光smile》《花火》《嘉应文学》《流年》《雅米》《紫色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