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许一
1806年毕业于巴黎工艺学院,1809年又毕业于巴黎路桥学院,并取得土木工程师文凭。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期,菲涅耳倾注全力于建筑工程。 从1814年起,他明显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光的研究上。1814年他给他最亲密的兄弟莱翁诺写了一封信,要求给他买一些能用来学习光偏振的书籍。他毫不怀疑,他最后必将写出他想要读的书。1815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到了法国,他是在前一年战败后被欧洲列强关禁在岛上的。于是一股热情的狂潮震撼着整个法国,同时也受到了拿破仑反对者同样强烈情绪的抵制。菲涅耳是反对拿破仑的人物之一,为此重建的百日帝国革除了他的职务,先后把他送到了尼翁和马蒂厄村关禁起来。由于滑铁卢之战后波旁家族第二次回来掌权,菲涅耳才在1815年底恢复了积极的活动。菲涅耳在182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2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的科学研究是在业余时间和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这花费了他有限的收入并损害了他的健康。1815年,菲涅耳向科学院提交了关于光的衍射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这时他还不知道托马斯。杨关于衍射的论文。菲涅耳以光波干涉的思想补充了惠更斯原理,认为在各子波的包络面上,由于各子波的互相干涉而使合成波具有显著的强度,这给予惠更斯原理以明确的物理意义。但同托马斯。杨所认为的衍射是由直射光束与边缘反射光束的干涉形成的看法相反,菲涅耳认为屏的边缘不会发生反射。阿拉戈热情地报告了这篇论文,并第一个改信了波动说。但是,波动说在解释偏振光的干涉现象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牛顿在《光学》疑问26中曾经问道:“光线不是有几个边缘,它们各有一些原来的性质吗?”是双折射现象引起了这一疑问。菲涅耳和阿拉戈总结了偏振光的干涉规律,发现两束偏振光当它们的反射面互相平行时可以发生干涉;但当反射面互相垂直时,干涉现象就消失。就是说,两束互相垂直的偏振的光线,彼此不发生干涉作用,而原来偏振方向相同的两束光,就好像寻常光线一样地可以发生干涉。1817年,一直在为波动说的困难寻找解决办法的托马斯·杨觉察出,如果光的振动不是象声波那样沿运动方向作纵向振动,而是象水波或拉紧的琴弦那样垂直于运动方向作横向振动,问题或许可以得到解决。1817年初,杨写信给阿拉戈说:“……虽然波动说可以解释横向振动也在径向方向并以相等速度传播,但粒子的运动是在相对于径向的某个恒定方向上,而这就是偏振。”阿拉戈立即将托马斯·杨的这一新想法告诉了菲涅耳,菲涅耳当时已经独立地领悟到了这个思想,他立即以这一假设解释了偏振光的干涉的定律,而且还得出了一系列其他的重要结论,其中包括偏振面转动理论,反射和折射理论,双折射理论。但是,光振动是横向的这个假设是非常大胆的,因为根据弹性理论,在稀薄的以太里是不可能产生横向振动的。所以,阿拉戈虽然和菲涅耳一起进行了关于偏振光干涉的研究,而当菲涅耳用横波观点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时,阿拉戈却不敢和他一起发表这个新见解。论文的这一部分是以菲涅耳的名义表达的。后来,菲涅耳把所有观察的结果总结成为一个完整的偏振光理论,其中包括相干概念和椭圆偏振。他发现了晶体中的波面,和支配反射光与折射光强度的定律。所有这些都是一些重大成就,由此建立了尚待解释的现象学。观察在真空内传播光的媒质―以太的性质,这本应是最大的成就。但是菲涅耳在这里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1818年,法国科学院提出了征文竞赛题目:一是,利用精确的实验定光线的衍射效应;二是,根据实验,用数学归纳法推求出光线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在阿拉戈的鼓励与支持下,菲涅耳向科学院提出了应征论文,他从横波观点出发,圆满地解释了光的偏振,用半周带的方法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产生的衍射花纹,而且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但是,菲涅耳的波动理论遭到了光的粒子说者的反对,评奖委员会的成员泊松运用菲涅耳的方程推导出关于盘衍射的一个奇怪的结论:如果这些方程是正确的,那么当把一个小圆盘放在光束中时,就会在小圆盘后面一定距离处的屏幕上盘影的中心点出现一个亮斑;泊松认为这当然是十分荒谬的,所以他宣称已经驳倒了波动理论。菲涅耳和阿拉戈接受了这个挑战,立即用实验检验了这个理论预言,非常精彩地证实了这个理论的结论,影子中心的确出现了一个亮斑。在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和泊松亮斑的事实的确证下,光的粒子说开始崩溃了。 菲涅耳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光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弹性以太光学的时期。这个学说的成功,在牛顿物理学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此他被人们称为“物理光学的缔造者”。1818年被阿拉戈和拉普拉斯引荐参加法国灯塔照明改组委员会。1823年被吸收为巴黎科学院院士,1827年获伦敦皇家学院伦福德奖章。他依靠微薄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只是到了1823年才得到承认被选入法国科学院,用于科学研究上的债务才得以偿清,但他的健康已受到很大损害。1824年因大出血而不得不终止了一切科学活动。1827年7月14日他因患肺病,在阿夫赖城逝世。在只有39岁的短暂一生中,菲涅耳对经典光学的波动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菲涅耳的科学成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衍射,他以惠更斯原理和干涉原理为基础,用新的定量形式建立了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他的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明锐性,很多仍通行的实验和光学元件都冠有菲涅耳的姓氏,如:双面镜干涉、波带片、菲涅耳镜、圆孔衍射等。另一成就是偏振:他与阿喇戈一起研究了偏振光的干涉,肯定了光是横波(1821);他发现了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1823),用波动说解释了偏振面的旋转;他推出了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规律,即菲涅耳公式;解释了E.-L.马吕斯的反射光偏振现象和双折射现象,从而建立了晶体光学的基础。
乖乖黑宝宝
1803年,托马斯·杨提出了光的干涉效应,但是并没有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而菲涅耳在1815~1816年期间所做的光的衍射实验,却用无可辨驳的事实,使人们不得不相信光确实是一种波动。虽然他不是第一个提出光的波动理论的人,但是,由于他的出色实验,人们都认为他是光波动说的奠基者。
菲涅耳于1788年5月10日生于法国诺曼底大区的布罗意。他父亲是名建筑师。他16岁进入巴黎工业大学,两年后进入道路桥梁学院,1809年毕业后成了一名工程师。1815年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到法国,开始了百日王朝时期。为了表示对波旁王朝的忠诚,菲涅耳加入王室部队,并参加了阻止拿破仑进军巴黎的战役。在拿破仑执政的那段时间里,他丢掉了公职,闲来无事,就搞些光学研究。1815年6月,拿破仑第二次被废黜,菲涅尔也就恢复了公职。
菲涅耳在1815年底第一次向法兰西科学院报告自己关于光的衍射实验的成果时,遭到了当时一些著名科学家如拉普拉斯、毕奥、泊松等人的激烈批评。后来,菲涅耳用波动说对衍射现象作出了清楚的解释,使人们不得不相信光是一种传播的波。
1818年法国科学院举行一次关于光衍射现象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论文竞赛。菲涅耳递交了一篇论文。泊松发现菲涅耳理论有一个奇怪的结果——在圆形阻挡物的阻影中心应有一个亮点,这个结果似乎是荒谬的。但实验时,阴影中心确有一个亮点!菲涅尔获得了“论文桂冠”奖。
菲涅耳于1827年因肺病卒于巴黎附近的阿弗雷城,那时他年仅39岁。由于他在光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伦福德勋章。
甜品达人范范
菲涅尔 菲涅耳(1788~1827)是法国土木工程兼物理学家。1788年5月10日生于布罗意城的一个建筑师家庭,自幼体弱多病。读书时他的数学才智却倍受教师注意。 1806年毕业于巴黎工艺学院,1809年又毕业于巴黎路桥学院,并取得土木工程师文凭。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期,菲涅耳倾注全力于建筑工程。 从1814年起,他明显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光的研究上。菲涅耳在182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2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的科学研究是在业余时间和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这花费了他有限的收入并损害了他的健康。1815年,菲涅耳向科学院提交了关于光的衍射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这时他还不知道托马斯。扬关于衍射的论文。菲涅耳以光波干涉的思想补充了惠更斯原理,认为在各子波的包络面上,由于各子波的互相干涉而使合成波具有显著的强度,这给予惠更斯原理以明确的物理意义。但同托马斯。杨所认为的衍射是由直射光束与边缘反射光束的干涉形成的看法相反,菲涅耳认为屏的边缘不会发生反射。阿拉戈热情地报告了这篇论文,并第一个改信了波动说。但是,波动说在解释偏振光的干涉现象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牛顿在《光学》疑问26中曾经问道:“光线不是有几个边缘,它们各有一些原来的性质吗?”是双折射现象引起了这一疑问。菲涅耳和阿拉戈总结了偏振光的干涉规律,发现两束偏振光当它们的反射面互相平行时可以发生干涉;但当反射面互相垂直时,干涉现象就消失。就是说,两束互相垂直的偏振的光线,彼此不发生干涉作用,而原来偏振方向相同的两束光,就好象寻常光线一样地可以发生干涉。1817年,一直在为波动说的困难寻找解决办法的托马斯·杨觉察出,如果光的振动不是象声波那样沿运动方向作纵向振动,而是象水波或拉紧的琴弦那样垂直于运动方向作横向振动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12~1870)的代表作。描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这是一部半
朵拉(1分)。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理想。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完全不懂家务,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大卫对她的劝说使她感到惊慌失措,惴惴不安,她总觉
一般论文只有两次机会,如果两次都没通过的话,就拿不到学位,有可能拿到diploma或者certificate结业证,这两个国内不承认,最直接就是回国后认成deg
开题答辩一般还是会通过的。但是还是看哪些学校有些学校严格的话,他觉得你做不出来就不给你过。
1806年毕业于巴黎工艺学院,1809年又毕业于巴黎路桥学院,并取得土木工程师文凭。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期,菲涅耳倾注全力于建筑工程。 从1814年起,他明显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