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朱朱妈美女
如何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农业农村部副部长称这三点很关键6月27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11场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在谈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时表示,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形成了新粮食安全观。十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重点就是“三个两”。第一,大力实施“两藏”战略。就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一是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将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落实到省、到县、到地块,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保护好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二是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第二,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就是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让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有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经营服务增收益,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特别是这两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中央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另一方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同时将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省份,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义务共担、责任共扛。第三,加力推进粮食生产“两化”。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超过7800万户。推进生产机械化,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邓小刚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今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编辑 官莉
winwing168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扩展资料:
抗战时期的其他英雄事迹:
1、抗日英雄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2、抗日英雄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
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
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3、抗日英雄之八女投江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
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
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二小
貌似仿佛好像
在冒牌真假一模一样这一章节中,第十章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叫做王丽的女子去往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叫做赵英的假冒伪劣的一模一样的物品。王丽发现赵英手中的物品和真正的物品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价格十分便宜,于是就买了几件赵英的物品。回到家里,王丽发现这些物品和正品比起来,有一些差别,而且用起来也不太方便。这时,王丽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到赵英,让他赔偿她的损失。当王丽来到赵英的家时,却发现赵英被抓了,原来他是一个冒牌货,专门出售假冒伪劣的物品的,而且他的行为已经惹怒了当地的村民。最后,赵英被判了罪,王丽也得到了赔偿,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Brita阿菜
答案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因为冒牌真假一模一样的第几章没有固定的答案。一般来说,在判断冒牌真假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质量、外观、细节、包装和合理性等。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查商品的外观和细节来判断真假。比如,我们在买衣服的时候,首先要看衣服的质量,穿在身上是否舒适;其次要看一下衣服的外观,是否和实物一样;最后,要细致检查一下衣服上的细节,比如拉链、按扣等。另外,还需要考虑包装和合理性等因素。假货通常会用次等的材料来包装,在打折季的时候,也要考虑价格问题,如果价格过低,就很可能是假货了。总而言之,冒牌真假一模一样第几章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判断。只有综合考虑上述所有因素,才能准确判断冒牌真假。
lisalisa喵喵
真假冒充附身一模一样小说第六章,周夫人来的早,老太太就挽着周粟乔的手,稀罕的瞧来瞧去。“乔丫头生的真是好,这件衣裳也配,你娘年轻的时候略显土气,没想到嫁了人,反把闺女打扮的这么出挑。”
淡蓝喵喵喵
【青藏铁路的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开工累计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广网北京5月2日消息青藏铁路建设部门1日向记者介绍,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 据新华社报道,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线1142公里的轨道去年已全部铺通。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工程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将于今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达到5072米。为了青藏铁路早日开通运营,青藏铁路全线上万名建设者,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正在为青藏铁路建设奔波忙碌着。 专家称,青藏铁路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快西藏、青海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铁路运输将大大降低进出藏客运和货运的成本。 “天路”通车将使“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货车试运行1日全面启动。这条铁路的开通将使270万西藏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包括他们的煮饭方式。 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一户牧民的帐房前,16岁的藏族姑娘群桑卓玛笑着对记者说:“等火车通了,我们家烧火做饭就可以不用牛粪了。” 在茫茫的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季占去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漫长的8个月时间里,由于煤炭资源缺乏,牛粪是高原上牧民的主要燃料。然而,牛粪的长期、大量燃烧,剥夺了草原的理想肥料。 青藏铁路开通后,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承担,从而改变以往公路运输运距长、运费高、损耗大的缺点。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烈,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而著称于世。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已于去年全线贯通,并将于今年7月1日投入试运营。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在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群众看来,这条神奇的铁路不仅能够把高原上稀缺的煤运进来,把皮货运出去,兴许有一天,世代放牧为生的牧民们,还能坐火车去看看外面,他们与世界的距离将被拉近。 52岁藏民索措是拉萨一家小饭馆的老板。他说:“铁路通车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上老伴从家门口乘火车到首都北京游一游,再到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 旅游业专家认为,青藏铁路沿线将成为蕴含无限商机的“黄金旅游线”。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青藏铁路的开通将把“丝绸之路”与布达拉宫连接起来,成为中国西部新的黄金旅游热线。如今,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已纷纷与西藏就共同发展旅游业进行磋商。索措说:“等各国的游客都进来了,我的小饭馆一定会更红火!”据西藏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预测,2010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有望达到528.24万人,旅游产业直接收入可达58亿元。2005年,西藏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9.3亿元。黄弟福还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公司计划开通豪华旅游专列,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世界著名的景区景 点。 为帮助游客应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列车内将备有专门的供氧设备。建成后的青藏铁路还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车。此外,公司还将启动垃圾集纳系统和垃圾收集专列,将沿途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运到拉萨或格尔木进行处理。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青藏铁路,全长近2000公里。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青藏铁路2006年7月试运营提供两套供氧方式2006年4月23日,据青藏铁路公司介绍,2006年7月1日开通试运营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行的列车,将为旅客提供弥散性供氧、氧气面罩供氧两套方式,尽量减轻旅客在列车内的缺氧状况。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马保成介绍,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缺氧的情况,青藏铁路公司将尽全力在列车车厢内营造舒适的“内部环境”,车内共设置了两套供氧方式,一套是弥散性供养方式,类似“中央空调”,这将使整个车厢内的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以上;另外一套供氧方式是旅客座位旁边设置的氧气面罩,若旅客感觉车厢内依然有缺氧状况,就可将氧气面罩摘下来直接吸氧。另外,运营后的每趟列车内将配备一名大夫和一名护士,采取车内急救应急措施。首趟“青1”次进藏旅客列车2006年7月1日上午9时从青海格尔木火车站始发,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这是第一列发往拉萨的旅客列车,标志着青藏铁路开始全线通车运行。高原“天路”全线通车 2006年7月1日,一个注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日子。这一天,西藏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被改写。1日,青藏铁路庆典“青1”和“藏2”分别从格尔木和拉萨出发,火车第一次驶上了青藏铁路。2日零时13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在经过13小时01分钟的旅行后,安全抵达格尔木。这标志着世界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2日零时31分,从格尔木开往拉萨的“青1”次列车安全抵达拉萨。从1日11时05分发车至抵达拉萨,“青1”次列车沿途经过45个车站,历时13小时26分钟。进藏和出藏列车先后启动1日7时20分,格尔木火车站。持有首趟进藏旅客列车——“青1”次列车车票的数百名旅客开始陆续登车。8时30分,旅客基本登车完毕。9时,车门关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12名记者获准登上首趟进藏列车,进行随车实时报道。1日11时05分,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青1”次列车启程前往拉萨。7分钟后——1日11时12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也缓缓启动,驶离拉萨火车站1号站台,列车上有700多名乘客。目送着汽笛声中缓缓远去的列车,专程赶来参加通车庆祝大会的藏北那曲牧民嘎央说:“从骑马、坐汽车到乘火车,祖辈们千年的梦想,没想到在我这一代竟成了现实!”高原景色美不胜收1日12时40分,首趟进藏“青1”次列车穿过昆仑山隧道;13时20分,过清水河特大桥。记者在现场看到,清水河特大桥四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大桥一眼难见尽头。列车到来时,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文嘎、嘎玛等几名巡山队员向列车行注目礼。此后,“青1”次列车先后经过玉珠峰、不冻泉、楚玛尔河、五道梁、日阿尺曲、沱沱河、通天河、雁石坪、布强格等车站……宛如一条长龙穿行在茫茫高原上,打破了亘古荒原的宁静。列车一路南行。窗外时而下雨,时而飘雪,时而有彩虹出现。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青藏高原“十里不同天”的天气。雪山连绵不绝,高原上特有的景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占领”了不少数码相机存储卡的存储空间。列车创造铁路史上新纪录出藏的“藏2”次列车也是一路“过关闯将”,直向北行。1日14时51分,经过310多公里的行驶,列车通过藏北重镇那曲火车站。1日17时35分,“藏2”次旅客列车缓缓通过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车站。这是旅客列车首次通过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1日17时38分,列车以84公里的时速,平稳地穿越海拔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车上700多人有幸成为第一批搭乘旅客列车经过世界铁路最高点和抵达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的旅客。藏族旅客扎巴旺达说:“唐古拉这个连动物都难以生存的地方,火车能通过,真是奇迹。”乘客周军深有感触地说:“我站在了世界铁路的最高点,感到无比自豪。”1日18时05分,首趟进藏的“青1”次和首次出藏的列车“藏2”次成功在布强格车站“擦肩而过”。人们一片欢呼,因为,这意味着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经历了旅客列车的完全检验。西藏不再没有铁路和火车“擦肩”之后,两列火车在接受过检验的铁路上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1日19时31分,出藏的“藏2”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顺利通过长江源头第一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和沱沱河车站。20时23分许,列车到达风火山隧道。20时46分,列车通过楚玛尔河车站。21时45分,抵达清水河特大桥。22时20分,过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1日21时18分,“青1”次列车驶过那曲站,穿越藏北高原,直奔拉萨。拉萨城里,礼炮声声,烟花绽放,人们对列车翘首以待……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西藏自治区结束了没有铁路和火车的历史。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这必将为西部大开发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青藏铁路之最】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格拉段北起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内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途经纳赤台、昆仑山、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北部高原上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一路向南到达拉萨。它将穿越55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全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轨将横跨海拔高程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这条钢铁大动脉总投资亿元,计划2006年铺通,2007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巍巍群峰,绵绵雪域,茫茫戈壁……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沉寂落寞。这里虽然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但过去由于受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限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为促进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就着力研究解决进藏铁路建设问题。在经过1958年动工修建、1960年停工缓建、1974年挥师复建之后,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建成通车。 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铁路能如此给人以震撼和激动,在“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青藏高原上,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正蜿蜒前行,它将突破生命禁区,穿越戈壁昆仑,飞架裂谷天堑……它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告诉世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 来到风火山隧道,首先被隧道口前那巨幅对联所吸引:“乘白云抚蓝天搏击雪域缚苍龙,踏清风邀明月洞穿世界最高隧”。风火山地区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7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左右,严寒、缺氧。来自陕西咸阳的中铁二十局300多名建设者,参加了打通风火山隧道的攻坚战。为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他们建起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制氧站,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内进行弥漫式供氧,使洞内氧含量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原施工缺氧的难题。同时,中铁二十局还给每个职工宿舍都配备了吸氧装备,并提供抗缺氧药物,保证每个职工都能吸上足够的氧气。由于采取了科学的措施,在青藏铁路建设全线,虽然这里施工条件最恶劣,职工高原病发病率却是全线最低。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打响第一炮,产生的弃碴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弃碴含土量约为15%至20%,隧道地质结构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裂隙冰、砂岩、泥岩及泥沙互层。风火山隧道被列为青藏铁路全线重点工程之首,誉为“天字第一号工程”。为了确保了施工质量,中铁二十局投资5200多万元,购置了国内一流的隧道施工设备,在洞内实现了有轨运输,建起了高压蒸汽锅炉、暖风机站和洞内保温、降温系统,解决了洞内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等一系列难题,2002年10月19日,风火山隧道—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经过建设者们整整一年的奋战,终于顺利贯通。 ■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海拔4648米的昆仑山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天四季,高寒缺氧,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奋战在这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冒着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修筑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在冻土区进行隧道施工比在平原地区施工难度大得多。每到夏季,隧道内部温度上升,有时达7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冻土容易融化,洞内时有冰渣掉下来,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防止和减小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在昆仑山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比平原地区多一倍的工序。在平原地区隧道施工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即可,但在冻土地区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隧道施工难题。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中铁五局四公司规定四小时轮班作业制度,每天向隧道内的工人提供足量氧气,并定期检查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在昆仑山隧道口,一条黄色的通风管道犹如一条缎带横贯隧道,这条缎带将隧道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入隧道内,确保了隧道施工的氧气含量。他们还将急救中心设在隧道口,并在工地建立了一座高压氧仓,员工宿舍也配备了氧气瓶。同时,每季度对职工体检一次,如发现身体不适者,立即送到格尔木治疗。昆仑山隧道于2002年9月25日贯通。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今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破土动工,这个车站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设计为三股道。唐古拉车站建成后将主要适应列车会让的需要。车站由十八局下属的第六项目部承建。根据这个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特点,工程设计中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这种设计可以使冻土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达到有效保护冻土的目的。唐古拉车站于2004年8月建成,届时,它将成为千里青藏线上的一大景点。 ■我国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格尔木市向南行进约30余公里,就来到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高原铺架基地—地处海拔3050米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规模之大、技术含量之高,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都居首位。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之初,这里还是黄沙漫舞、人迹罕至、一片凄凉。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铁一局500多名职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抗缺氧、顶风沙、风餐露宿,打响了人与自然的搏击战和铁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攻坚战,克服重重难关,扬起了青藏铁路起步的“龙头”大旗。铺架基地从去年3月开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钉联生产线从4月开始试生产。郭秀春说,南山口铺架基地承担着青藏铁路南山口至安多段的路轨铺架任务。青藏铁路所经线路横亘“世界屋脊”,由于高寒、缺氧、低压,加之坡度大、温差大、风沙多、雷电多等不利因素,给施工和运输带来巨大困难。当前,国内生产的铺轨机、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功率下降近一半,一般最大坡度适应能力为千分之十二,且因缺氧,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废气,造成环境污染。而青藏铁路设计最大坡度为千分之二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铁路铺架的一只“拦路虎”。为此,中铁一局调集了具有丰富铺架经验的专家,对国产铺轨架桥机械和内燃机车进行改造,提出了研制补氧增压设备,改造机械、机车车辆设备,预防严寒、风沙、雷电等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经改造后的铺轨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业,动力性能良好,设备运转正常,环境污染极小。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高原铺架技术上的空白,从而为青藏铁路铺架提供了设备保障。从去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始铺轨至今,中铁一局以日铺轨3000米、日架桥孔的速度,不间断地将钢铁大道向拉萨方向推进。他们创造了最高日铺轨6575米、日架桥孔的记录,这一速度与平原地区铺架速度基本相当,并确保了安全与质量。 ■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清水河特大桥清水河特大桥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全长公里,是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也是整个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的重点控制工程。清水河特大铁路桥如同一条美丽的“彩虹”,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这里可可西里高寒缺氧,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同时这里处于高原多年冻土地段,冻土厚度达20多米,且含冰量高,这给修建青藏铁路增加了不少难度。为了解决高原冻土区施工难题和保护好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勘察设计的专家们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措施。清水河地区季节性温差明显,夏季最高温度达38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冻土区就会出现热融湖塘、暗河、冻涨球等现象。除了在地表能看到的热融湖塘外,到了夏季,气温升高,冻土融化,还会在地下20米至30米之间形成暗河;而到了冬季,热融湖塘和暗河由于气温的急剧下降,会形成突出地表的冻涨球。如果处理不好冻土问题,修筑的铁路将会变成高低不平的搓板路,留下运营隐患。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个别桥墩因天寒出现了龟纹,为了保证桥墩的质量,中铁十二局指挥部已经炸毁了三座这样的桥墩。去年10月29日,清水河特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在巨龙般逶迤而去的大桥下,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现在,铁路路轨已从这座大桥上顺利铺架通过。在神秘而美丽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清水河铁路桥已经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青藏铁路第一高桥——三岔河大桥从昆仑山北缘的纳赤台上行15公里,一座雄伟的大桥拔地而起,像巨人的双臂托起飞驰而来的列车。这座大桥就是青藏铁路沿线最高的大桥—三岔河大桥。三岔河大桥全长米,桥面距谷底米,是青藏铁路全线最高的铁路桥。它共有20个桥墩,其中17个是圆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顶部壁最薄处仅有30厘米。三岔河大桥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这里冲积地层形成的峡谷,犹如利斧将一座高山从中劈开,三岔河大桥的两端就悬架在地势陡峻的山崖之上。中铁十四局三公司承担了三岔河大桥的施工任务。类似规模大桥的施工,在内地正常工期需要两年。但这座桥是青藏铁路格拉段的重点控制工程,承担着为前方铺轨架梁运输物资的任务,因此大桥建设的控制工期只给了一年时间。为了保证按进完工,他们只好抓紧时间,就是寒冷的冬季也必须施工。一二月份,当地气温最低到零下30多摄氏度,桥墩混凝土浇筑首先要解决保温难题。他们经过反复实验,采用了模板内通蒸汽保温,模板外生火炉,外罩棉被、篷布的方法,硬是在冰天地中创造了一个相对温暖的小环境。经过建设者的顽强拼搏,三岔河大桥从2001年8月22日开始施工,去年8月30日如期竣工。 ■长江源头第一铁路桥——长江源特大桥站在“长江源”环保纪念碑前遥望沱沱河,只见一根根桥墩静静地伫立在河水之中。清澈的水流绕过桥墩向下游流去。这里便是是长江源头的第一座大桥—长江源特大桥所在地。长江源特大桥全长米,共有42孔,跨过约1300米的宽阔河床。桥址所在的沱沱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腹部的大河融区,兼有冻土及融区的双重特性,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困难。从2001年11月24日开工以来,长江源特大桥的施工进展十分顺利,主体工程已于去年9月25日完工,比工程要求的日期提早了300多天。目前全桥钻孔桩都经过了无损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在长江源头施工,最令人关注的是环保问题。中铁三局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这里的环境不被污染。钻孔桩施工中产生的泥浆,都要进行二次沉淀处理,严禁将未沉淀的泥浆直接排入河中,沉淀池析出的水,用于路基施工和便道洒水。而其它废料、废渣之类也都要集中弃置到施工废弃的取土坑里,加以平整。至于爱护当地植被、不惊扰野生动物等,更是职工们人人遵循的准则。 ■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建设项目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等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为了保护高原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动物,青藏铁路仅环保投入就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是目前我国政府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建设项目,并在全国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环保监理,首次与地方环保部门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开辟迁徙通道,位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清水河特大桥,就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而建设的。 ■民工待遇最高的铁路项目之一为了战胜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保障铁路建设者的生命健康。铁道部、卫生部在我国工程建设史上第一次联合下文,对医疗卫生保障专门作出详细规定,并投入近2亿元,在全线建立医疗卫生保障点。如今,青藏铁路沿线的所有重点施工段,基本配有高压氧仓等先进设备,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者缺氧困难。青藏铁路也是民工待遇最高的铁路工程项目之一,铁路部门投巨资对民工管理实行三统一:“统一生活、统一居住、统一饮食”;第一次规定民工日最低工资,对民工实行免费医疗保障。中国乃至世界最大冻土研究基地为了攻克冻土难题,自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铁道部高度重视青藏铁路冻土攻关难题,先后安排了上亿元科研经费用于冻土研究,并组织多家科研院校的专家,对青藏铁路五大冻土工程实验段展开科研攻关,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青藏铁路冻土攻关借鉴了青藏公路、青藏输油管道、兰西拉光缆等大型工程的冻土施工经验,并探讨和借鉴了俄罗斯、加拿大和北欧等国的冻土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科学家采取了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冻土攻关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由于面临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和多年冻土等三大世界性难题,在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国内外“第一”。
细舆媚砜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青藏铁路的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开工累计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广网北京5月2日消息青藏铁路建设部门1日向记者介绍,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 据新华社报道,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线1142公里的轨道去年已全部铺通。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工程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将于今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达到5072米。为了青藏铁路早日开通运营,青藏铁路全线上万名建设者,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正在为青藏铁路建设奔波忙碌着。 专家称,青藏铁路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快西藏、青海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铁路运输将大大降低进出藏客运和货运的成本。 “天路”通车将使“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货车试运行1日全面启动。这条铁路的开通将使270万西藏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包括他们的煮饭方式。 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一户牧民的帐房前,16岁的藏族姑娘群桑卓玛笑着对记者说:“等火车通了,我们家烧火做饭就可以不用牛粪了。” 在茫茫的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季占去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漫长的8个月时间里,由于煤炭资源缺乏,牛粪是高原上牧民的主要燃料。然而,牛粪的长期、大量燃烧,剥夺了草原的理想肥料。 青藏铁路开通后,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承担,从而改变以往公路运输运距长、运费高、损耗大的缺点。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烈,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而著称于世。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已于去年全线贯通,并将于今年7月1日投入试运营。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在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群众看来,这条神奇的铁路不仅能够把高原上稀缺的煤运进来,把皮货运出去,兴许有一天,世代放牧为生的牧民们,还能坐火车去看看外面,他们与世界的距离将被拉近。 52岁藏民索措是拉萨一家小饭馆的老板。他说:“铁路通车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上老伴从家门口乘火车到首都北京游一游,再到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 旅游业专家认为,青藏铁路沿线将成为蕴含无限商机的“黄金旅游线”。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青藏铁路的开通将把“丝绸之路”与布达拉宫连接起来,成为中国西部新的黄金旅游热线。如今,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已纷纷与西藏就共同发展旅游业进行磋商。索措说:“等各国的游客都进来了,我的小饭馆一定会更红火!”据西藏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预测,2010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有望达到528.24万人,旅游产业直接收入可达58亿元。2005年,西藏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9.3亿元。黄弟福还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公司计划开通豪华旅游专列,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世界著名的景区景 点。 为帮助游客应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列车内将备有专门的供氧设备。建成后的青藏铁路还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车。此外,公司还将启动垃圾集纳系统和垃圾收集专列,将沿途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运到拉萨或格尔木进行处理。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青藏铁路,全长近2000公里。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青藏铁路2006年7月试运营提供两套供氧方式2006年4月23日,据青藏铁路公司介绍,2006年7月1日开通试运营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行的列车,将为旅客提供弥散性供氧、氧气面罩供氧两套方式,尽量减轻旅客在列车内的缺氧状况。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马保成介绍,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缺氧的情况,青藏铁路公司将尽全力在列车车厢内营造舒适的“内部环境”,车内共设置了两套供氧方式,一套是弥散性供养方式,类似“中央空调”,这将使整个车厢内的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以上;另外一套供氧方式是旅客座位旁边设置的氧气面罩,若旅客感觉车厢内依然有缺氧状况,就可将氧气面罩摘下来直接吸氧。另外,运营后的每趟列车内将配备一名大夫和一名护士,采取车内急救应急措施。首趟“青1”次进藏旅客列车2006年7月1日上午9时从青海格尔木火车站始发,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这是第一列发往拉萨的旅客列车,标志着青藏铁路开始全线通车运行。高原“天路”全线通车 2006年7月1日,一个注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日子。这一天,西藏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被改写。1日,青藏铁路庆典“青1”和“藏2”分别从格尔木和拉萨出发,火车第一次驶上了青藏铁路。2日零时13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在经过13小时01分钟的旅行后,安全抵达格尔木。这标志着世界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2日零时31分,从格尔木开往拉萨的“青1”次列车安全抵达拉萨。从1日11时05分发车至抵达拉萨,“青1”次列车沿途经过45个车站,历时13小时26分钟。进藏和出藏列车先后启动1日7时20分,格尔木火车站。持有首趟进藏旅客列车——“青1”次列车车票的数百名旅客开始陆续登车。8时30分,旅客基本登车完毕。9时,车门关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12名记者获准登上首趟进藏列车,进行随车实时报道。1日11时05分,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青1”次列车启程前往拉萨。7分钟后——1日11时12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也缓缓启动,驶离拉萨火车站1号站台,列车上有700多名乘客。目送着汽笛声中缓缓远去的列车,专程赶来参加通车庆祝大会的藏北那曲牧民嘎央说:“从骑马、坐汽车到乘火车,祖辈们千年的梦想,没想到在我这一代竟成了现实!”高原景色美不胜收1日12时40分,首趟进藏“青1”次列车穿过昆仑山隧道;13时20分,过清水河特大桥。记者在现场看到,清水河特大桥四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大桥一眼难见尽头。列车到来时,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文嘎、嘎玛等几名巡山队员向列车行注目礼。此后,“青1”次列车先后经过玉珠峰、不冻泉、楚玛尔河、五道梁、日阿尺曲、沱沱河、通天河、雁石坪、布强格等车站……宛如一条长龙穿行在茫茫高原上,打破了亘古荒原的宁静。列车一路南行。窗外时而下雨,时而飘雪,时而有彩虹出现。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青藏高原“十里不同天”的天气。雪山连绵不绝,高原上特有的景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占领”了不少数码相机存储卡的存储空间。列车创造铁路史上新纪录出藏的“藏2”次列车也是一路“过关闯将”,直向北行。1日14时51分,经过310多公里的行驶,列车通过藏北重镇那曲火车站。1日17时35分,“藏2”次旅客列车缓缓通过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车站。这是旅客列车首次通过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1日17时38分,列车以84公里的时速,平稳地穿越海拔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车上700多人有幸成为第一批搭乘旅客列车经过世界铁路最高点和抵达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的旅客。藏族旅客扎巴旺达说:“唐古拉这个连动物都难以生存的地方,火车能通过,真是奇迹。”乘客周军深有感触地说:“我站在了世界铁路的最高点,感到无比自豪。”1日18时05分,首趟进藏的“青1”次和首次出藏的列车“藏2”次成功在布强格车站“擦肩而过”。人们一片欢呼,因为,这意味着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经历了旅客列车的完全检验。西藏不再没有铁路和火车“擦肩”之后,两列火车在接受过检验的铁路上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1日19时31分,出藏的“藏2”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顺利通过长江源头第一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和沱沱河车站。20时23分许,列车到达风火山隧道。20时46分,列车通过楚玛尔河车站。21时45分,抵达清水河特大桥。22时20分,过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1日21时18分,“青1”次列车驶过那曲站,穿越藏北高原,直奔拉萨。拉萨城里,礼炮声声,烟花绽放,人们对列车翘首以待……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西藏自治区结束了没有铁路和火车的历史。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这必将为西部大开发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青藏铁路之最】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格拉段北起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内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途经纳赤台、昆仑山、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北部高原上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一路向南到达拉萨。它将穿越55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全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轨将横跨海拔高程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这条钢铁大动脉总投资亿元,计划2006年铺通,2007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巍巍群峰,绵绵雪域,茫茫戈壁……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沉寂落寞。这里虽然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但过去由于受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限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为促进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就着力研究解决进藏铁路建设问题。在经过1958年动工修建、1960年停工缓建、1974年挥师复建之后,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建成通车。 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铁路能如此给人以震撼和激动,在“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青藏高原上,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正蜿蜒前行,它将突破生命禁区,穿越戈壁昆仑,飞架裂谷天堑……它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告诉世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位于青藏铁路青海境内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490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也是青藏铁路重点控制工程。隧道所在区域地质复杂,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富冰冻土,还有裂隙冰、融冻泥岩等病害性地质。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零下7℃,寒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为“生命禁区”。隧道冻土层最厚达150米、覆盖层最薄处仅有8米,施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塌方,工程难度之大前所未遇。风火山高原冻土隧道设计和施工中,研制、使用了适应冻土隧道施工的低温早强混凝土,采用了防水、保温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等技术难关,掌握了高原冻土路基和隧道施工的有效办法,使之达到了国内外冻土隧道施工的领先水平。在风火山不良地质地区打隧道,关键是解决围岩热融问题。施工单位把攻克饱冰冻土地质施工作为首选目标,并借鉴国内外冻土隧道施工的经验,研制、投产了两台特大型隧道空调机组,形成洞内空气冷冻室和冷气空调室,把洞内温度控制在±5℃以内,从而解决了不同冻土地质条件下的热融问题,为确保工程顺利进展探索出了新路。先后购进了400余台(套)一流的高原施工机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风火山隧道是青藏线上浅埋层最长的隧道,为避免出现塌方,针对不同地质的喷护和支护提出了一揽子工法方案。在富冰冻土地段,采用大管棚加小管棚的双层超前超强支护法,利用中空锚杆和加温后的水泥浆锚注,使围岩上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实行“弱爆破,快支护、快初衬”,使富冰冻土区段得以安全通过。对裂隙冰地质,采用“先抢格栅架,快焊钢筋网,边焊边喷护”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融冻泥岩地质,采取“用水玻璃进行双液注浆,首先稳定山体结构,待水玻璃与水泥浆凝固后,再进行谨慎开挖”,很快就制止了融冻泥岩的塌落,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风火山隧道于2001年10月18日开工建设,2002年10月19日胜利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边缘风火山的风火山隧道,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4905米,是青藏铁路重点难点控制工程,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举世瞩目。 这座隧道地质复杂,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富冰冻土等性质的土质。当开挖隧道的第一声炮炸响后,凿通过众多隧道的中铁二十局施工技术人员,第一次见到饱含冰的土质,为之吃惊。隧道的冻土层最厚达150米、覆盖层最薄处仅有8米,施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塌方。风火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7℃,寒季最低气温达-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之为“生命禁区”。风火山隧道有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个,是青藏铁路科研项目最多的高原冻土隧道,工程难度之大前所未遇。 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开工建设。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加强领导,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科学组织,有关单位大力配合,按照“依靠科技、以人为本、注重环保”的指导思想,科学施工,严格管理,顽强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可喜成果。 开展联合攻关,突破重点难点。为了攻克高原冻土施工难题,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成立了由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为成员单位的科技攻关领导小组,中铁二十局指挥部成立了以指挥长为组长的攻关小组,与铁道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冻土研究所、西南交大等单位联合攻关,先后在高原冻土隧道设计和施工中,研制、使用了适应冻土隧道施工的低温早强混凝土,采用了防水、保温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等技术难关,掌握了高原冻土路基和隧道施工的有效办法。 坚持辨证施治,解决冻土热融。在风火山不良地质地区打隧道,关键是解决围岩热融问题。中铁二十局指挥部把攻克饱冰冻土地质施工作为首要目标,借鉴国内外冻土隧道施工的经验,与石家庄铁道学院共同研制、投产了两台特大型隧道空调机组,形成洞内空气冷冻室和冷气空调室,把洞内温度控制在正负5℃以内,从而解决了不同冻土地质条件下的热融问题,为确保工程顺利进展探索出了新路。 摸索先进工艺,推广先进工法。风火山隧道浅埋层较长,为避免发生塌方,他们针对不同地质的喷护和支护提出了工法方案。在富冰冻土地段,采用大管棚加小管棚的双层超前超强支护法,利用中空锚杆和加温后的水泥浆锚注,使围岩上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实行“弱爆破,快支护、快初衬”,安全通过富冰冻土区段。并对裂隙冰地质采用“先抢格栅架,快焊钢筋网,边焊边喷护”方法,取得良好效果。还对融冻泥岩地质采取“用水玻璃进行双液注浆,首先稳定山体结构,待水玻璃与水泥浆凝固后,再进行谨慎开挖”,很快制止了融冻泥岩的塌落,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重视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他们贯彻“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的方针,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了质量通病,未发生一起等级安全责任事故。还先后购进了400余台(套)一流的高原施工机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隧道施工进度。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保障先行。风火山隧道内空气稀薄,严缺氧气。为确保队伍上得去、站得稳、打得赢,他们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技术难度、物资设备、医疗卫生等多方面保障出发。先后投入资金组建了拥有高压氧仓、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的“工地医院”和9个基层工地卫生所,配备医护人员34名,形成了健全的二级卫生保障网络;他们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建成3座生产、生活医用制氧站,向风火山隧道进行弥漫式供氧,每个制氧站每小时可产氧气20立方米,氧气纯度达到94%%,并在洞内安装了氧吧车,方便作业人员随时吸氧。解决了3000多名施工职工、民工施工、生活用氧难题。创造了参建职工和劳务人员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2002年10月19日,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铁道部特发电表示祝贺。2003年7月29日,隧道主体工程竣工。风火山隧道成功突破高原冻土技术难题,在国家科技部等单位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来源: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宣传部黄杨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约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约84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将要动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火车站引出,过南山口后,上青藏高原腹地,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因其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也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海拔4648米的昆仑山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天四季,高寒缺氧,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奋战在这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冒着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修筑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在冻土区进行隧道施工比在平原地区施工难度大得多。每到夏季,隧道内部温度上升,有时达7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冻土容易融化,洞内时有冰渣掉下来,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防止和减小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在昆仑山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比平原地区多一倍的工序。在平原地区隧道施工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即可,但在冻土地区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隧道施工难题。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中铁五局四公司规定四小时轮班作业制度,每天向隧道内的工人提供足量氧气,并定期检查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在昆仑山隧道口,一条黄色的通风管道犹如一条缎带横贯隧道,这条缎带将隧道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入隧道内,确保了隧道施工的氧气含量。他们还将急救中心设在隧道口,并在工地建立了一座高压氧仓,员工宿舍也配备了氧气瓶。同时,每季度对职工体检一次,如发现身体不适者,立即送到格尔木治疗。昆仑山隧道于2002年9月25日贯通。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今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破土动工,这个车站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设计为三股道。唐古拉车站建成后将主要适应列车会让的需要。车站由十八局下属的第六项目部承建。根据这个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特点,工程设计中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这种设计可以使冻土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达到有效保护冻土的目的。唐古拉车站于2004年8月建成,届时,它将成为千里青藏线上的一大景点。 ■我国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格尔木市向南行进约30余公里,就来到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高原铺架基地—地处海拔3050米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规模之大、技术含量之高,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都居首位。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之初,这里还是黄沙漫舞、人迹罕至、一片凄凉。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铁一局500多名职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抗缺氧、顶风沙、风餐露宿,打响了人与自然的搏击战和铁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攻坚战,克服重重难关,扬起了青藏铁路起步的“龙头”大旗。铺架基地从去年3月开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钉联生产线从4月开始试生产。郭秀春说,南山口铺架基地承担着青藏铁路南山口至安多段的路轨铺架任务。青藏铁路所经线路横亘“世界屋脊”,由于高寒、缺氧、低压,加之坡度大、温差大、风沙多、雷电多等不利因素,给施工和运输带来巨大困难。当前,国内生产的铺轨机、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功率下降近一半,一般最大坡度适应能力为千分之十二,且因缺氧,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废气,造成环境污染。而青藏铁路设计最大坡度为千分之二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铁路铺架的一只“拦路虎”。为此,中铁一局调集了具有丰富铺架经验的专家,对国产铺轨架桥机械和内燃机车进行改造,提出了研制补氧增压设备,改造机械、机车车辆设备,预防严寒、风沙、雷电等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经改造后的铺轨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业,动力性能良好,设备运转正常,环境污染极小。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高原铺架技术上的空白,从而为青藏铁路铺架提供了设备保障。
责任编辑的具体工作职责是: 1、依照国家《学术理论期刊质量标准》(试行)和《CAJ�CD编辑出版规范》进行具体编辑工作。 2、负责对稿件的内容、体制、语言文
欢迎下列来稿2.1.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论著性稿件请附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论文摘要须按结构式撰写,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
2011年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光伏行业展会 一、时间、地点 时 间:2011年4月9日 地 点:北京二、组织机构
如何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农业农村部副部长称这三点很关键6月27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11场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会上,农业
显示的责任编辑就是负责你这个稿件的编辑。一般投稿后都有杂志的编辑分批审核的,你的文章会按栏目或者随机分配给不同的编辑审核,而这个编辑就是你论文审核的负责人,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