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9

KingkonG19870210
首页 > 学术期刊 > 马踏飞燕的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黎明前的静谧

已采纳

说明马的速度很快呗,飞燕都还来不及飞走马就到了踏上去了

143 评论

王小丽0125

吕昆

作为中国 旅游 的标志图像之一,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的命名一直存在争议,而对于“马踏飞燕”这一传播最广的名字,学术界也一直颇多质疑,其实,这一文物多以“铜奔马”命名,虽然当年公布 旅游 形象标志时的新闻稿中称谓是“马超龙雀”。

近期,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并对比内蒙古出土的匈奴鹰金冠认为,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鹰,“马蹄之下的鸟其实是匈奴王冠上的权力象征之鹰,这一造型的青铜雕塑的主题与陕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战胜匈奴的纪念性雕塑。”

作为中国 旅游 的标志原型,这一被叫作“铜奔马”的国宝文物只有千克,身高,身长45cm,宽13cm。自这件铜像出土以来,对于它该如何定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这一文物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一座已遭多次盗掘的东汉墓葬,马的造型,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头微左顾,右后足踏一飞鸟。

据相关文献记载,1971年, 历史 学家郭沫若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惊叹于这一文物无可挑剔的形体姿态以及完美的平衡感,发出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当时的馆方工作人员王毅问道:“郭老,铜奔马蹄下踩的这只鸟从形象特征和创作者的匠心来看,我们认为是只燕子。此鸟双翅较身躯略小,膀梢尖细,疾飞时膀梢向外与身躯平行,呈三叉式,这正是飞燕形象的反映。创作者意在用飞速最快的鸟衬托马速,而鸟中飞速最快者正是飞燕,能否将这一造型称作‘马踏飞燕’呢?”郭老略加思索后予以了首肯。

此后“马踏飞燕”的叫法流传极广。

不过,相关正式文献仍以“铜奔马”为主,1973年,“铜奔马”入选邮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1992年邮电部发行一套JP32纪念邮资明信片,邮资图以铜奔马为主图,1977年发行了1997—3《中国 旅游 年》纪念邮票也以铜奔马为主图,并让它飞腾于长城之上,寓意深刻,耐人寻味。1996年联合国发行一套6枚邮票,其中也有铜奔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

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发表的《武威雷台汉墓》中,也将其称为“铜奔马”,图注部分又简称为“铜马”。但描述中却认为马蹄下的鸟类更像是鹰——“右后足踏一飞鸟,飞鸟两眼似鹰”。

对于铜奔马的命名和马蹄下的飞鸟,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很多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铜奔马”说。铜奔马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称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二是“马踏飞燕”说。三是“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之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踏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四是“飞燕骝”说,认为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而“飞燕骝”这个名宁,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

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 旅游 图形标志》一文,称此文物为“马超龙雀”,从此,马超龙雀的命名,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被收入了权威的《中国美术辞典》,释文称“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

其后,又有学者根据物种的外形认为马蹄下的应为“鹰”,如知名畜牧学家崔堉溪就曾列举了“马踏飞鹰说”的主要理由:“燕子体小,马蹄踏上之后,露出的燕体部分不可能如此之多;燕尾较短而分叉,鹰尾较长而尾端整齐;鹰飞的速度在鸟中最快,“马踏飞鹰”更能说明马跑的高速度;在甘肃河西一带,鹰四季皆有,而燕罕见;马与鹰在古今常被人视为狩猎工具,猎鹰与猎马常在一起,向同一方向飞奔,对同一猎物追捕,燕子很少有这类行为;古今养鹰人多喜欢在鹰尾上部系一响铃,鹰飞铃响助兴,‘铜奔马’模型,飞鸟尾巴上部果然有一个系铃的孔眼。”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原馆长初世宾先生后也曾撰文,讲述了这件文物从发现到命名的来龙去脉。他认为,铜奔马,是文物标本学的定名,是在无法确知其名的情况下按文物学约定俗成的规范暂定其名。文物的真正名称,除非记载有原名,否则皆属后人研究、推测或命名,作为学术问题可以切磋商榷。但定错了不好,所以应慎重。

他其后对“马踏飞燕”的名称进行了质疑,认为应当是鹰隼一类,“‘ 马踏飞燕’虽形象生动,叫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尚欠准确、科学,该马后蹄所踏明显是鹰隼一类(民间俗称鸟鹰),尾不分叉,折扇形可聚散,大眼圈睛,头颈灵活可反顾180 ,双翼收缩耸肩(这是鹞鹰击物时的典型形态),翼端剑状长羽,尤其尾端有一未穿洞孔,象征鹞鹰足尾系铜铃之所。猎鹰尾部系铃,宋人《艾子杂说》有记,今人王世襄先生结合亲身经历也有较深入而明晰的研究,语在《大鹰篇》。马足所踏应是一只猎鹰。相似的鹰隼或放鹰狩猎的情景,在汉代墓葬、画像石(如汉中山国王墓、沂南汉墓)、魏晋墓(如嘉峪关壁画砖)中比比皆是。至于骏马,原出土时身上有鞍鞯缰络痕迹,跑姿是驯马学中著名的、人工培育出的“对侧步”,即同侧双足同时交替快速迈进,有轻盈、平稳、持久的特点,青藏、蒙古、阿尔泰草原统称‘走马’。”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宁强近期带研究生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考察时,通过考古文物的对比,再次认为,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或许是一只鹰。

这是谁的鹰?鹰和马是什么关系?马踏飞鹰造型的铜雕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带着这些疑问回到北京后,宁强教授开始比对相关考古资料,查阅 历史 记载,寻找准确答案。通过研究,宁强教授发现,这只马蹄之下的鸟其实是匈奴王冠上的权力象征之鹰,而这匹奔跑的马则是汉代河西地区出产的训练有素的军马,这件“马踏飞鹰”造型的青铜雕塑的主题与陕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战胜匈奴的纪念性雕塑。因此,这件著名的“马踏飞燕”汉代铜奔马应该改名为“马踏匈奴鹰”。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劲敌,秦始皇修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匈奴南侵,而汉高祖刘邦曾经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部马铺山)被匈奴围困险些被俘,所以汉朝的将军们都以打败匈奴为骄傲。汉武帝时,率领大军占领河西走廊并北进沙漠大败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后,被安葬在汉武帝茂陵的东侧,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马踏匈奴”正是用来纪念他打败匈奴的功勋。

东汉时期,匈奴仍然是汉王朝的主要敌人,双方进行了多次战争。武威雷台汉墓埋葬时间的东汉后期,敦煌人张奂(公元104-181年)在永寿元年(公元155年)被任命为安定(今甘肃镇原)属国都尉,曾率军大败匈奴,“郡界以宁”。武威雷台汉墓的主人也是一位张姓将军,是否张奂的族人尚难确认,但他参加抗击匈奴入侵,立下战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在他的墓里除了这件“马踏匈奴鹰”青铜雕塑,还有一个庞大的青铜军事仪仗队,庆祝胜利的主题非常明确。

匈奴人很早就有崇尚雄鹰的习俗,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匈奴墓中,出土了一件匈奴黄金王冠,冠顶正中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其造型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蹄下的鹰非常相似,展开的双翅和扁平的尾巴完全一致,只是头部姿态有所不同。王冠上的雄鹰昂首挺胸,威严目视前方;而武威军马蹄下的鹰则是驯服回头,而且鹰嘴被踩在马蹄下已经无法再啄人或马了,显然是已经被打败降伏的样子。

内蒙战国墓出土匈奴金冠上的雄鹰,是王权的象征,是匈奴人的骄傲。而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马蹄下的鹰则是被打败后回头降伏的标志。两只鹰都是匈奴人的表现,前者代表胜利和权威,后者表示失败和归顺。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东汉青铜作品,从1969年10月出土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研究 历史 ,最初是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又有“马超龙雀”、“天马逮乌”、“马神天驷”等诸种称谓。1983年,这件铜奔马被选定为“中国 旅游 标志”,其形象早已风靡全球,影响巨大,所以其定名必须慎重。相关学者认为,通过利用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还原作品的原始 历史 语境,找到了有力的证据,除“铜奔马”的命名外,也可将这件重要文物更名为“马踏匈奴鹰”,值得关注。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原馆长初世宾先生后多年前即否认马下是燕,对于铜奔马的命名,他此前认为,“ 文物命名一旦确定,除非存在明显错误,一般不做改动。铜奔马的命名已使用40多年,并被国际国内认可和接受,是享誉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称不宜轻易改动。同时,我个人认为,文物的命名也属于学术问题,现有定名不影响 社会 各界对文物的研究探讨, 社会 各方均可参与研究、各抒己见,这样既可以为收藏单位准确命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有利于深入挖掘揭示文物价值内涵。至于民间如何称呼某件文物,还是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为佳。”

宁强在研究后认为,东汉这一铜奔马采用“马踏匈奴鹰”的造型,与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当时都是政治意义大于美学意义,象征着汉人昂扬向上、驱除外虏的精神力量。

本期编辑 常琛

257 评论

apple樱子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雷台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蹄所踩的飞鸟,也有不同的认识,有“飞燕”说、“乌鸦”说、“龙雀”说、“飞隼”说、“飞鹰”说、“鹰鹞”说等等。

各家对马所踏的鸟的分析和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出发点:一是该鸟飞行神速,动作敏捷,是罕见的不俗之鸟;二是该鸟造型奇特,原形来自于西北地区的某种速度极快的鸟;三是该鸟难以确定是哪一种具体的鸟,而是象征意义上的神物。

文物身高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俗称飞燕),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飞行的龙雀背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腾飞之势。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行空天马与飞雀。马踏飞燕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使之蕴含着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

艺术价值

“马踏飞燕”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

术的稀世之宝,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十分不容易。然而中国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塑绝了!

马踏飞燕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铜奔马的用途

在这样一位身兼数职,戎马生涯几十年的将军墓葬中,发现这样大规模的铜车马仪仗俑并不稀奇。问题是位于铜车马仪仗俑队之首的这件别具一格的铜奔马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铜奔马身高为厘米,长约45厘米,宽为厘米,重约公斤,它的形体要比这批铜车马仪仗俑当中的任何马都要大,据发现者讲,铜奔马在出土时位于整个铜车马仪仗俑队之首,气势非凡。

有的学者认为铜奔马是这位将军的坐骑,它是一件很普通的殉葬品。

通常,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分为实物与冥器两种。而雷台汉墓出土的这件铜奔马显然不是用来盛东西的容器或其它生活用品。从马蹄下面那只奇特的飞鸟证明它不可能是供墓主人受用的乘骑,也就是说它也不是一件冥器。

也有人认为铜奔马是汉代“相马式”的产物,“相马式”是评判良马的标准,在相马学盛行的东汉时期,铸造“铜马”用来相马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这件铜奔马仅从形象特征来看它是完全符合“相马经”对马式的要求。但是,这件铜奔马的奔跑姿态非常奇特,它既不是奔马的姿势也不是走马的姿势。

铜奔马的左前蹄与右后蹄为典型的“奔马”姿态,即前蹄弯曲跃起 ,后蹄用力蹬出。而右前蹄与左后蹄对侧而行,这正好是“走马”行走时的“对侧步”。为了保持铜奔马的平衡,加长了马的四肢,并将走马的双蹄抬升到与前胸平齐的位置。这种奔跑姿态的马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根本找不到的。这样看来,把它作为相马式的铜马是不太可能的。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武威的这件铜奔马是一件特殊的青铜器,它不是一个实用的器物,同时它也不是专为殉葬而制作的一件随葬品。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是“天马”,也就是“汗血马”。这是从汉朝开始开辟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欧洲“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产。”

汉代盛行崇尚马的习俗,当时“天马”就被老百姓们敬奉为“马祖神”。 “马祖神”的具体形象特征在史料当中没有记载,但我们不能排除古人曾经用铜马来象征天空当中的“房星”也即“马祖神”的可能性。

铜奔马出土时,考古人员就发现它的头部和背部残留有明显的彩绘痕迹。汉代在殉葬用的铜马或者木马身上描饰彩绘图案的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这种文饰叫做“云气纹”,是表现在“马神”身上的一种“羽翅”,它能使 “马神”腾云驾雾、展翅飞翔。

那么,铜奔马下面的这只神奇的飞鸟又应该怎样去解释呢?

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东辉:“我认为铜奔马脚下的这只飞鸟是燕子,因为它的飞行姿势和它翅膀的样式决定了它是燕子。”

而有的考古学者认为,马下面的这只飞鸟应该是鹰。

也有人认为铜奔马蹄下的那只飞鸟是“龙雀”。“龙雀”是秦汉时期神话传说当中的“神灵”,在历史上几经变异,它真正的形象确实无从查找。而鹰在历史文献当中找不出与这件铜奔马相印证的依据来。就形象而言,铜奔马下面的这只飞鸟那样,半展半束的飞行姿态,是燕子特有的一种飞行方式。它头圆;颈粗,眼大,而嘴短。双肩微耸,翅膀内收,确实象一只燕子。我国古代就有一种被称作是 “紫燕”的良马,是因为它奔驰的速度之快可以与燕子相媲美。

在马下面塑造一只飞燕,显然是为了衬托这匹马的奔跑马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燕子。以此来证实它并不是普通的凡马而是一匹天马。

这件铜奔马,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殉葬品,它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曾经供奉过的“马神”。它寄托着保佑这位将军死后灵魂升天的祈愿。

荣誉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中国访问,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259 评论

小Journey

作者为什么要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呢?这种设计说明了什么?作者之所以要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是为了表现它的速度之快.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真跑得快啊!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 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197 评论

相关问答

  • 飞翔的女人论文研究意义

    日论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写:一是理论意义,第二个是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可以总结前人的研究,

    长虹饮练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飞机停场维护的论文研究

    航运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航空公司发挥了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及的重大战略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航空公司方面论

    yidiandian10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燕大研究生论文格式

    字数。燕山大学毕业论文正文的字数要求除外语类专业外,一般用中文撰写,1、博士学位论文正文一般为6-10万字(含图表),其中绪论占1万字左右。2、硕士学位论文正文

    开心3点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燕文化研究论文

    李延祥,韩汝玢:林西县大井古铜矿冶遗址冶炼技术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151-160李延祥:从古文献看长江中下游古代火法炼铜技术《中国科技史料》

    双双鱼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飞碟杂志研究室

    自1978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沈恒炎的“UFO--一个不解的世界之谜”文章之后,在中国大陆就掀起了UFO的热潮。首先发起UFO运动的是湖北武汉大学的一

    好奇怪的样子哦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