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86

清水绫子
首页 > 学术期刊 > 朱熹文献学的成就及缺点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璐璐308738

已采纳

四书还是很好的,为统治者选拔 忠心顺从的官员提供了条件,内容单一

358 评论

寻找美食的虫

目录学·经部 第3-7节 一.今文十四博士 (一)今文经含义:西汉时传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以叫今文经。 (二)今文十四博士: 《诗》:有鲁(申培公),齐(辕固生),韩(燕人韩婴)。 《书》:有欧阳(欧阳生),大夏侯(夏侯胜),小夏侯(夏侯建),同出于伏生。 《礼》:有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同出于高堂生。 《易》:有施(施雠),孟(孟喜),梁丘(梁丘贺),京(京房),同出于田何。 《春秋》:有严(严彭祖),颜(颜安乐),同出于董仲舒。 此外,《论语》是兼习的,不立博士,有《鲁论》《齐论》两家 (三)今文经学的特点: 1.《五经》次序,是《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是基本功,《易》讲原则,《春秋》讲实施。 2.讲家法,口授微言大义。 3.特别重视《春秋公羊传》,尊孔子,说《春秋经》是为汉制作,讲政治哲学,要通经致用,其实已混进法家的东西。 4.夹杂谶纬之学,讲灾异,讲天人感应,在《齐诗》《易》《公羊传》里多有这样的东西,实际上已混合了阴阳家、墨家之说,和方士的一套互相渗透。 5.发展到后来繁琐,如秦近(一作延)君说《尧典》篇目十余万言,“曰若稽古”三万言。 6.少讲训诂,多属哲学史的资料。但因为比较近古,所讲制度等仍有史料价值。 (四)参考书:吕诚之《秦汉史》第十九章第三节“儒家之学”,顾颉刚师《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 二.古文经学 (一)古文经含义:用古文字书写的经。 (二)孔壁得书的来源和真伪:同吕诚之认为壁中得书及孔安国进献之本无其事。但在立为博士的今文经之外,社会上仍发现其他古籍传本,则是事实。《孔壁得书》(收入《吕思勉读史札记》) (三)古文经学各家: 《易》:费氏(费直)。 《书》:《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十六篇(说是孔安国)。(前面不是说比今文尚书多出来二十五篇吗?) 《诗》:《毛诗》(毛公,后来说毛公名享),但顾颉刚师有《论毛诗序之作者》(收入《史林杂识初编》),据《后汉书·卫宏传》有“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之明文,论定所谓《毛诗序》实东汉初卫宏所作 《礼》:《周官》即《周礼》(刘歆),《逸礼》。 《春秋》:《左传》(刘歆),《谷梁传》。 《论语》:《古论》。 《尔雅》。 (一)古文经学的特点: 1.《五经》次序:按所认为的作者的时代先后来排列,为《易》(伏羲画八卦,时代最早),《书》(把首篇《尧典》说是尧时候写的),《诗》(把《商颂》说是殷商时写的),《礼》(说是周公制礼),《春秋》(说是孔子修的)。 2.不讲家法。 3.特别重视《周礼》,尊周公,从事章句训诂,讲名物制度。 4.不讲谶纬 5.比较简单不繁琐。 6.所作训诂很有用,讲制度则不如今文所讲的古。 (五)今、古文何在何时占优势? 1.西汉末年,班固《白虎通义》,主今文。 2.东汉,古文占优势,但今文仍是官学。 三.汉末魏晋经学 (一)兼今古的经学:兼通古文今文而以古文为主的经学。 代表人物:马融、郑玄、王肃。 1.马融:马融的书没有传下来 2.郑玄:《诗毛传郑笺》(郑玄给古文经学的《毛传》作笺,兼用今文齐鲁韩三家诗说)和《周礼注》(古文经学)、《仪礼注》(兼用今文古文)、《礼记注》。 3.王肃:自己具名的著作没有传下来。孔子家学的伪书《孔子家语》和《孔丛子》,都是王肃所伪造。《伪古文尚书》及《伪孔安国传》,清丁晏考证也认为伪造者是王肃。 (二)玄学家注经 1.代表人物和著作:魏王弼的《周易注》和何晏的《论语集解》。 2.特色:简要易于通读,既无今文经学的那种微言大义以及谶纬怪谈,也不拘于古文经学穷究的训诂制度。 (三)其他流传至今的经注: 1.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欲取代东汉时流行的《左传》贾逵注和服虔注) 2.东晋郭璞的《尔雅注》 3.东晋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混合了《春秋》三传之所说)。 一.南北朝隋唐经学与义疏之学 (一)义疏=讲疏=疏 1.注的含义:解释经传的叫做注。 2.疏的含义:既解释经传同时也解释注。 (二)南北朝的“南学”、“北学”之分: 1.南学:《周易》则王辅嗣(王弼注),《尚书》则孔安国(伪孔传),《左传》则杜元凯(杜预集解); 2.北学:《左传》则服子慎(服虔注),《尚书》《周易》则郑康成(郑玄注);《诗》则并主于毛公(毛传以及郑玄笺),《礼》则同遵于郑氏(郑玄的《三礼》注)。” 3.北学全部是郑学(郑玄注《左传》未成,与服虔,见《世说新语·文学》,南学则加进了魏晋时的新东西。郑注的《三礼》南北都重视。 (三)隋统一后,只行南学。 (四)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和陆德明《经典释文》 1.孔颖达《五经正义》:唐初孔颖达等官修《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的《五经正义》,就是用南学的注本作疏。其中很多地方还承用了前北隋刘焯、刘炫等人的旧疏,不都由孔颖达等人创作。 2.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给除了《孟子》以外的《周易》《尚书》等十二经,再加上《老子》《庄子》,作了释文,列举这些经典中某些字的读音,某些词语的训诂,某些传本的文字异同。再加上一卷“序录”讲述这些经典的传授,是研究经学以及《老》《庄》的要籍。 (五)唐初纂修《五经正义》和其他新疏后,旧疏失传,仅剩保留在日本,清中叶倒输我国的梁代皇侃《论语义疏》。 二.十三经注疏及其他 (一)演变过程: 1.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开成石经》:刻九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论语》《孝经》《尔雅》的正文,附加张参的《五经文字》和唐玄度的《九经字样》。 2.孟蜀广政七年母昭裔立《广政石经》,带注,九经少了《公羊》《谷梁》,北宋时田况补刻。 3.徽宗宣和年间席贡增刻了《孟子》,形成十三经。 (二)《十三经》的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唐人宋初人给《孟子》以外其中经传加上了疏+《孟子注疏》: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硫。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北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伪宋孙奭疏。 (三)刊刻形式: 1.北宋时“正义”和“疏”不和经注编在一起,而是单独刊刻。 2.南宋后注疏合编。 3.通行的善本:清阮元等据宋元间十行本等校勘、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刊刻附有校勘记的《十三经注疏》,但今天看来仍不尽完美,还有重加校勘的必要。 (四)其他经学要籍: 1.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十七卷,保存了不少王弼以外的《易》的古注; 2.传为伏生的《尚书大传》; 3.清陈寿祺校注本八卷,保存一些《书》的古经义。《韩诗外传》十卷,保存了三家诗中韩诗的一些遗说; 4.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十七卷; 5.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同为保存西汉今文经说的要籍。 (五)《十三经》的版本系统:经注和疏在北宋时是分别刊刻的,到南宋时两浙东路茶盐司和绍兴府才编到一起刊刻,建阳书坊才加进释文;到宋元间才有成套的经注、疏、释文合刻本;到明嘉靖时李元阳在福建刊刻有释文的《十三经注疏》。从此递嬗出万历北监本、汲古阁本以至清乾隆时的殿本,直到嘉庆时阮元才重新搜寻各种旧本校勘重刻。这样就把《十三经》的版本系统作了个初步的清理。一.学风的转变 (一)从中唐时开始的摆脱旧注疏在经学上别求理解的新风气。 (二)此风气在北宋时大盛。 宋末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引陆游所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北宋仁宗年号)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按指欧阳修《易童子问》,谓《系辞》《文言》等“易传”非孔子作),毁《周礼》(指欧阳修《居士集·问进土策》、苏轼《东坡续集·策·天子六军之制》、苏辙《栾城后集·历代论·周公》,均谓《周礼》非周公作),疑《孟子》(指李觏《盱江集·常语》、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疑孟》,都非议《孟子》书),讥《书》之《胤征》《顾命》(指苏轼《书传》以《胤征》为羿篡位时事,《顾命》下篇《康王之诰》为失礼),黜《诗》之序(指晁说之《景迂生集·诗序论》否定《毛诗序》所说),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三)南宋,朱熹及其后学另行注释《五经》,自己还编注了《四书章句集注》。 二.四书章句集注和宋元人注五经 (一)《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 1.内容:《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 2.编定的次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治学的先后次序排列,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篇幅都小,就把《中庸》移前以便和《大学》合成一册了。 3.撰写了《四书或问》三十九卷,说明注此《四书》的用意,但所注其后又有改定,因此和《或问》颇有抵牾之处。 (二)宋元人注五经 《易传》六卷,北宋程颐撰。《周易本义》十二卷,朱熹撰。元人又合编两书为《周易传义》十卷。 《书集传》六卷,南宋蔡沈撰,经文用《伪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的本子。 《诗集传》二十卷,朱熹撰。 《礼记集说》(原名《云庄礼记集说》)十六卷,元陈澔撰,不注《大学》《中庸》。 《春秋胡氏传》三十卷,南宋胡安国撰。 1.与科举考试有关: 《元史·选举志》“科目”记元仁宗皇庆二年十一月诏定科举《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陈澔《礼记集说》晚出外都已用了宋人的注本。明永乐时官修《四书五经大全》,《五经》就全用上列宋元人注,不再用所谓古注疏。其后《大全》虽未通行,明人及清初人刊刻诵读《五经》就一直用这宋元人注以应付科举考试。到清乾隆时才取消《春秋胡氏传》,改用《春秋左传》和杜预注 2. 优点:通顺易懂。 3. 缺点:这些注包括朱熹的都多少夹进宋人理学的话头,免不了失去点先秦时的真相。

142 评论

shally9073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嫌寸楮,人争珍秘。” 春日的解释:《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332 评论

夏天可乐冰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春日 (宋·朱 熹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 东风:春风。 8 光景:风光。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赏析: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 (宋·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诗译: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篱笆外探头伸出了将开未开的桃花,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赏析: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飞;再一细看,花蕊半绽,又似含情脉脉少女。诗虽咏物,却事有作者本人的少年心性,其中跃动着青春的脉搏,决不能说它风格轻俏。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象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284 评论

那些年喜帖街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嫌寸楮,人争珍秘。”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槟,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99 评论

jasmine7927

缩小了考试范围,局限了考生的视野,没有想象的空间。

221 评论

轻轻空空

“四书”代表着当时国家科举考试的教材,给科考人士缩小了考试的范围,也限制了想象的空间。

233 评论

相关问答

  • 朱熹文献学的成就及缺点论文

    四书还是很好的,为统治者选拔 忠心顺从的官员提供了条件,内容单一

    清水绫子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朱熹思想论文

    "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

    薄荷kokor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评价论文文献的优缺点

    一篇论文的优缺点可以从很多地方来评价,比如选题或者可实施性等

    甜菜阿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朱熹对易经的研究论文

    浅析《周易》的尚中思想 [内容摘要]:儒家向来崇尚中庸之道,而如其它众多儒家经典一样,《周易》中也有丰富的崇尚“中”的思想。本文从中爻位、中正和时中三方面进行阐

    小二郎爱学习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学位论文的优缺点

    第一,那就是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选题。选题问题可能涉及到你的研究兴趣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所以你要好好回答,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并且之前已经认真了解

    lipingzhou1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