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6

我的dp我做主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现代汉语语音的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燕yan燕yan

已采纳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对于做好汉语文学审美 教育 有一定价值,要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特性与时代审美特征,深入研究审美问题,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人文应用型人才是集 文化 思想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文化情怀与自身素养,并能够渗透到工作实践中,影响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习文学史、哲学史等社会科学知识,它的精神价值一直对人内心的修习产生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培养了无数学者与优秀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深化课程,开始涉及到互联网、对外交流等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习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针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修学习,中外世界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是课程必修内容,而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文化信息越来越多,理论知识也越来越广,所以,专业人才技能也随之进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长久积累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使得学生自身文化思想层面高、文笔扎实、思维跳跃,在写作、分析、引经据典方面优越于其他人。

二、人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包括诸多方面,人文应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主要就是针对文学素养高的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人文应用型人才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学素养程度高,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将我国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于一体,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养;二是针对我国提倡的“人才需要 社会实践 ”观念,应该将自身专业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优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给身边的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将这种优秀的人文思想传播给社会,对社会造成良好影响,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需要将自身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人文知识是人精神层面的慰藉,而应用于实践便是人的精神产物,需要有良好的培养模式才能将精神与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模式

(一)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技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保证精神境界的教育。所以,课程设置应该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确保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心间。现代社会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实践能力, 经验 丰富的人与初出茅庐的学生肯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课程向实践改革是必需的,可以多增加学生专项能力写作、古典文学演讲、 辩论 等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能力”“文学能力”突出出来。

(二)社会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大多从事编辑、写作、文秘等文职工作,强调良好的文化底蕴,但是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学生就不会懂得工作的性质。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固定让学生参加社会工作的实践,比如假期去一些社区、机构、公司做兼职工作,既可以有工作经验又可以提升实践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专业性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秘、新闻、教育等单独模块,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多方面学习,但是,术业有专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进行规划,进行专业培养。我国教育要求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只有专业人才专攻其事,才能将自身能力完全施展。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也要认清自身特点,将人文知识分门别类,针对自己精通的模块专业学习,其他模块辅助学习,这样才能做好人文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大众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印象就是文化素质高的文学人才,对于专业性能不够了解,但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需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拥有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各项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有优势。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增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自身人力资本,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 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 基本素养 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 兴趣 爱好 ,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 作文 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 文章 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 方法 ,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

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157 评论

霸气Annie姐

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近些年来轻声研究的几个问题,诸如轻声的性质,轻声和轻音、轻声产生的原因、轻声的作用。最后分析了目前关于轻声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有规律的;无规律的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等。认为我们必须抓住实质,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找出规律,为推广普通话,为语音规范作出贡献。 【关 键 词】汉语/轻声/规范 【 正 文 】 轻声作为普通话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越来越被学术界所重视。轻声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致,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且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轻声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近年来人们对轻声的认识和理解。 一、轻声的性质 传统音韵学中是没有轻声这个概念的。 厉为民先生认为:“第一次提出‘轻声’概念的, 可能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研究》(1922年)”〔1〕。但赵先生对轻声的论述相当简单。 认为:轻音永远是轻读的,也用去声符号(就是不用去声符号,偶尔轻读的,仍用原来声调号)〔2〕。 随着语言的发展,轻声成为现代汉语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几乎每一种教材,每一部现代汉语的理论著作都要把它作为专门的章节来论述。据统计,国家语委编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3 〕中,50篇朗读范文后的语音提示里,一共是815个语音提示音节, 轻声音节360个,占提示音节总数的44%。由此看来, 在全国普通话等级测试中,轻声把握得准确与否,是衡量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说明轻声在汉语语音中的重要性。 轻声概念在汉语语音学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十年代高景成先生认为:“北京语音因受外来语的影响,新词的增加,轻声有逐渐衰退的趋势”〔4 〕。事实正好相反,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词语32540个,其中轻声词共2164个,占双音节总数的 %。轻声在口语、特别是在北方人的口语中十分活跃。在文艺作品中,轻声音节占全部音节的比重达15—20%。现代汉语中,平均每5—7个音节就有一个轻声音节〔5〕。轻声的使用越来越平凡, 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轻声性质的界定始终不能统一。 五十年代,张洵如先生认为轻声是汉语的第五调〔6〕。直到现在,还有人大声疾呼“请立轻声为第五声调”〔7〕。 根据现代较为科学的声学和语音试验结果,人们更多的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如现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给轻声定义为:所谓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8〕 从曹剑芬先生的语音实验报告中了解, 轻声字音的能量较弱,这是由语音四要素综合变化产生的效应。因此把轻声简单划归为声调范畴显然是不太妥当的,但具体到轻声四要素中,哪一要素对轻声产生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林焘先生从语音实验中得出结论认为:“调型升降显然不是轻声的本质,轻声以时长变化为主”。而曹剑芬认为:“相对说来,音长和音高变化是构成轻声特点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比较起来或许还是音高的作用更大些。” 近二十年来,人们开始重视轻声与重音之间的联系, 认为轻声是一种弱重音。关于汉语有无词重音,五十年代就有过争论,有人主张汉语有词重音,如黎锦熙认为:在多音节里,“此轻则彼重,后音有轻号,则前音重读可知。”〔9 〕徐世荣认为:“汉语的词和别的民族语言一样,一个词有一个重音。这个重音很有用途,它可以明显地标示出这几个音节的密结性,标示出这是一个词(或词级)。”〔10〕相反,高名凯与石安石却认为,汉语没有词重音。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曹剑芬和林茂灿作了声学试验,分别从语音的四要素和音韵母简缩理论两个不同侧面得出同一结论,认为普通话字组有轻重音现象,轻声是一种弱重音。 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轻声的性质各有争议, 一些人认为把轻声归为轻重音范畴有利于解释更多的语音现象,另一些人认为轻声仍属于是音变现象。从目前看来,这两种观点相持不下,有待于更科学和有力的事实去辨析。 二、轻声和轻音 轻声与轻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 徐世荣认为:轻音与轻声是不同的,轻声是属于声调范畴,而轻音是由音量的强度决定的〔11〕。 1990年国家语委的宋欣桥老师提出:轻音是轻重音的概念,而轻声是声调的概念。又提出:从轻音的角度,轻音实际上是次轻音,轻声是最轻音,轻音的原字调仍保留,只是读得轻一些,但还没有形成轻声的调值,轻声失去了原字调值而变为轻声的调值的轻读音节。轻声源于轻音,轻声形成之前有一个长期的轻读过程。 又有人从另一角度理解, 认为轻声和轻音都是普遍话音节的轻读现象,但不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两个语音概念。认为轻声即指狭义的轻声,就是指通常所出现的结构轻音中同词法结构相关的两音节词内的轻音问题,我们理解为双音词中词素或非词素音节之后的轻读音节;而广义的结构轻音除了包括上述轻声之外,还包括三音节,句中轻声以及语流中的语调轻音等。因此,曹剑芬认为,轻声是普通话里一种特殊的轻读音节,是一种同词法结构相关的轻音。

112 评论

日月草112

毕业论文写作的内容和标准格式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340 评论

rememeber24

三、轻声产生的原因 由于轻声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神经上的细微差别的一种语音现象,由于语音本身稍纵即逝的特点,以及现代人构拟古音韵系统的方式和手段的不确定性、不完善性,对于轻声产生的原因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假想性和无可验证性。即便如此,这些探讨仍然是必要的和值得肯定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大量的古文献资料和文学作品中发现,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往往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意义相同或意义相近的语素。语言学界很多人认为词语的双音节化是产生轻声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轻声的产生与人的发音器官的生理结构相关。我们知道人的发音器官由口腔、喉头、声带和肺及气管三部分组成,按照肌肉紧张原理,每发一个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次,每一块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实验证明,当舌位处在央元音位置时,肌肉的紧张度是最小的,即是最省力的状态。林茂灿等的声学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单元音韵母在轻读时或多或少地向央元音e移动。因此,人们认为, 在说话的时候为了减轻发音器官的紧张和疲劳,或为了省力,在能让对方听明白的情况下,把双音节的后一个音节发得又轻又短。 第三种观点认为轻声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语言的要求。 人们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要求诗必押韵,词必合辙,使语言或婉转悠扬,或跌宕起伏。轻声的出现,使语音轻重交替、起伏有致,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轻声的作用 轻声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特殊的语音现象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大部分轻声词被方言区的人读成重音时,只能给我们一种怪腔怪调的感觉,如广州人常把“漂亮(piàoliang)”念成“piàoliàng ”,港台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常把“爸爸(bàba)”念成“bàbá”、 “妈妈(māma)”念成“màmá”,外国人说汉语,把“石头(shitou )”念成“shitu”等等,都不会影响我们对词义的理解。 然而如果把“你太大意了!”一句中的“大意(dàyi)”念成“dy ”,听话的人就会对你的言语产生误解或不知其意。因此,现代汉语中一小部分能够起区别词义、词性等作用的轻声词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和了解了。 早在五十年代, 徐世荣先生就从轻重音的角度分析词重音的作用,这种分析的结果与徐枢和鲁允中从轻声角度分析的结果是异途同归,认为轻声(或重音)可以区别词、词义或词组。如: 第一,变读轻声后、词性发生变化: (1)名词变为动词 活动huódòng(名词)“广场上正在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活动huódong(动词)“你得经常活动才行”。 (2)动词变为名词 运气yùnqì(动词)“练气功首先得学会从丹田运气。” 运气yùnqi(名词)“你真是运气。” (3)形容词变读轻声后成为名词 对头duìtóu(形容词)“这件事,他做得很对头。” 对头duìtou(名词)“他俩是死对头了。” 第二,变读轻声后,词义发生变化: 孙子sūnzǐ(名词)“孙子在当时很有名气。 ”(指战国时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孙子sūnzi(名词)“他的孙子都有好几个了。”(指儿子的儿子。) 兄弟xiōngdì(名词)“他们兄弟俩可好多了。 ”(指哥哥和弟弟。) 兄弟xiōngdi(名词)“他有两个兄弟。”(指有两个弟弟。) 上面所举的例子,轻声和非轻声的书面形式相同,在区分时口语中倒是更便于区分;如果在书面语中,则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区别开来。 报仇bàochóu(动词)“他发誓要报仇雪恨。 ”(词义指采取行动,打击仇敌。) 报酬bàochou(名词)“他们主动上街为民服务,不求报酬。”(词义指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钱或物。) 文字wénzì(名词):他是搞文字工作的。 (词义是指写文章或写材料这方面。) 蚊子wénzi(名词)(意指一种昆虫,吸人畜的血液,传播病菌。) 以上所举例子,轻声和非轻声的书面形式不相同,听觉上可根据轻重音区别,书面语也根据形态分辨。另外上面所举的例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而词性在变读轻声后一般是保持不变的,有的轻声词不光词义发生变化,其词性也相应发生变化。又如: 大意dàyì(名词)“请把这篇文章的大意概括出来。” 大意dàyi(形容词)“他稍稍大意了点。” 第三,区别词和词组 变读轻声可以改变语素的组合性质,当后面一个语素轻读时,词素中间不能有停顿,这时它是一个词,当后一个语素不能轻读时,中间可略有停顿,这时它往往是一个词组。如: 东西dōngxī(词组)(指方向)“我都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东西dōngxi(名词)(指物件)“你把东西放哪儿了?” 裁缝cáiféng(词组)(剪裁缝制衣服)。“做一件西服, 其裁缝过程非常复杂。” 裁缝cáifeng(词)(指做衣服的人)“这位裁缝的活儿做得非常好。” 夫妻fūqī(词组)(指丈夫和妻子)“他们夫妻俩感情很好。” 夫妻fūqi(名词)“他们俩是夫妻。” 以上是轻声的主要作用,另外徐枢在“轻声的作用”一文中提出轻声还有区别不同的构词方式的作用,我们觉得适用范围太窄。至于可以用来区别疑问代词的不同用法的“轻声”,与我们前面论述的轻声是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因此不能成立。

179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现代汉语构词法研究的论文

    汉语里应用最广的构词法是词根复合法,即依照句法关系由词根组成复合词的方法,这种构词法跟由词结合为词组的造句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格式为“并列”、“偏

    蜡笔小新新X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现代汉语词语研究同音词论文

    同形词:字形相同但意义毫无联系的词.(同字、异义、性不限) 如:察言观(动词,看)色/道观(名词,道人居舍)把(动词,扶住)稳方向/把 (介词,引介某受动对象)

    奇异果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现代汉语期刊

    你说的是《语言文字应用》吧?发稿难度大。 此刊是北大、南大双核心期刊。季刊,创刊于199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语言文

    糯米团子0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现代汉语语音的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对于做好汉语文学审美 教育 有一定价值,要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特性与时代审美特征,深入研究审美问题,进一步促进

    我的dp我做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现代汉语多音字研究论文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

    CSYMiracl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