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实现家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这首江南民歌成了香飘海内外的民歌之一。《茉莉花》唱红后,它的出处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过多年考察研究,这首脍炙人口的《茉莉花》发源于南京,早在明初就在南京唱响了。 “经过多年考察研究发现,《茉莉花》其实源自南京,而且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调。”《茉莉花》的前身“鲜花调”在白局曲调中原名“闻鲜花”,其意为,闻了茉莉闻玫瑰,闻了玫瑰闻水仙,闻了水仙再闻金银花。“鲜花调”就是艺人们在闻了这4种不同的花后而创作的,至于这个“闻”字,是在代代相传中,艺人们渐渐把这个“闻”字给省掉了,直呼“鲜花调”。 那么,《茉莉花》与南京究竟有何渊源呢?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南京,有一群人到了青海。由于背景离乡,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就在南京到青海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唱着“鲜花调”。因此,至今生活在青海的南京后裔们都会哼唱这首流传已久的“鲜花调”。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而徐达作为功臣之首受到的无端猜忌和怀疑自然最多。但是好在徐达对于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始终保持着极为谦卑、恭顺的态度。 相传,明初时朱元璋经常与徐达在莫愁湖边下棋。徐达虽然棋艺高超,但每次总以落败而告终,这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虽说朱元璋将花园赐给了徐达,但徐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皇帝对他的猜忌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愈加强烈。一日,另一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在出征之前来看望徐达。故友来访,徐达自然高兴,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马生涯。再想想现在虽然贵为丞相,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徐达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莫愁湖畔的3种花(当时莫愁湖花园中主要种有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现场编写的,3个昔日的战友、今日的同僚便一起合着花鼓戏的调子唱了起来。三种花代表“名利权”“你们一定要注意徐达所唱的歌词。”扎西刘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茉莉花的歌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这首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当年采风时听到的原唱歌词。”扎西刘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扎西刘告诉记者,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宝贵,则要受到惩罚。“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扎西刘告诉记者,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可是,由于徐达唱歌的当天晚上沐英也在场,后来沐英同马皇后提起此事时,就把这首歌唱给了马皇后听。马皇后也觉得好听,这首歌便在宫中悄然传唱开了。加之这首歌用的是花鼓戏的调子,而且当时南京城中大规模种植了许多茉莉花,让朱元璋听来分外亲切,觉得这是歌功颂德的歌曲,更值得大家来传唱。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不过,历史并未就此停滞。
品嵊红木
灵感来源
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作词编曲经过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 ;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
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扩展资料:
《茉莉花》歌词
版本一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版本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star小朋友
五四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及其世迹:
胡适(1891—1962):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民主维新人士,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陈独秀(1879-1942):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李大钊(1889-1927):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
蔡元培(1868-1940):
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校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yingyingwp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扩展资料:
歌曲《茉莉花》
演唱:宋祖英
歌词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衍生作品
这首中国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国哲学家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就有收录,而曲谱则是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中被记录下来;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将该曲重新编曲成女声合唱,作为音乐主题用于1926年首演的歌剧《图兰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茉莉花
jialing612
歌曲起源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系江苏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一带的民间歌曲,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将采自于南京六合一带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一个雨天的下午,年仅14岁的小团员何仿(何仿,安徽天长人,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听当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间茅屋里找到了那位艺人。艺人很热情,问何仿有没有听过《鲜花调》。何仿摇了摇头。艺人说,这歌在道光年间苏皖一带就有人唱,蛮好听的。说着艺人拉着琴唱了起来:“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年轻的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动听的《鲜花调》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不仅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而且按照艺人的方法准确唱了出来。《鲜花调》虽然动听,但毕竟来自于民间,创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虑再三,对《鲜花调》动了“大手术”,将歌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更改后的歌词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苏皖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唱响。在这之前,何仿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又进一步丰富,在维也纳演出受到高度赞赏。从此《茉莉花》一发不可收,从奥地利唱到前苏联,唱到印尼、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展中心5楼会议大厅,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中国军乐队奏响了脍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现场奏响。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投票活动现场,中国代表团的申博宣传片中先后十多次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并以此征服了各国代表和国展局的官员。2003年03月21日上午,扬州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扬州民歌《茉莉花》定为扬州的市歌,从而成为全国首家将民歌作为市歌的城市。2004年8月1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倾倒了全世界的观众。
1、《教师教育研究》创刊于1989年,为双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这首江南民歌成了香飘海内外的民歌之一。《茉莉花》唱红后,它的出处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过多年考察研究,这首脍炙
停刊了。期刊停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缺少经费,缺少稿源,主要是有些学术期刊不注意学术的价值,没有严格审稿导致办刊宗旨不明确,同行期刊没有人愿意投稿导致稿源缺乏而停
青年杂志、红树林,读者等等一大把,
省级学术期刊,原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版面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