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6

好猫墙纸
首页 > 学术期刊 > 成都大学学报1994年第二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雪蓝的枫叶

已采纳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时期中国西部资源东调及其影响研究》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图再现研究》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000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子课题《西南部分》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综合研究》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中国内河公慈善救生研究》8、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中华大典·地学典·自然地理典》9、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清史·生态环境志》(西南及长江中下游部分)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江三峡经济开发研究》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湖广填四川与清初四川社会》12、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高师历史教学中加强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与实践》13、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八五”规划项目《巴蜀文化与地理环境》14、重庆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重庆移民历史与安置经验总结》15、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16、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历史文献中的重庆》17、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项目《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夔巫图组)18、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巴蜀文化通史·交通文化卷》19、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庆历史地图集》20、湖北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三峡通史·历史地理卷》 1、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旅游规划2、贵州修文桃园河风景区规划3、重庆万盛黑山谷风景区文化创意4、重庆鼎道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古川菜创意5、重庆石柱枫香坪乡村旅游风景区文化创意6、重庆武隆印象公司川江号子文化创意7、重庆北碚乡村嘉年华景区文化创意8、重庆市规划局:重庆三国文化研究9、重庆市规划局:重庆文化分区研究10、重庆市开县秦巴古道研究 1、《中国历史地理学》(独立,面向21世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中国历史地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独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4、《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独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6、《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独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独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8、《南方丝绸之路》(独立),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9、《三峡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独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中国三峡文化》(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1、《西南交通贸易与开发》(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巴渝历史沿革》(合作),重庆出版社,2003年。13、《千古三峡》(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4、《长江文明》(独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5、《唐僖宗》(独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6、《二十世纪唐研究》(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7、《丝绸之路大辞典》(参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8、《中国都城辞典》(参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9、《三峡古镇》(丛书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0、《诗城奉节》(丛书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1、《近2000年来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22、《西三角历史发展溯源》(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3、《重庆古旧地图研究》(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24、《近两千年长江上游森林分布与水土流失研究》(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 1、《明清时期皇木采办研究》,《历史研究》1994,6。2、《长江正源探索历史是非的考辨》,《历史研究》2005,1。3、《清代滇铜京运路线考释》,《历史研究》2006,3。4,《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四点认识》,《历史研究》2010,1。5、《乾隆“金沙江全图”考》,《历史研究》2010,3。6、《隋唐开边县治考辨》,《中国史研究》1985,4。7、《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移民与经济开发》,《中国史研究》1993,2。8、《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中国史研究》1996,4。9、《有关先秦气候的研究方向》,《中国史研究》2009,2。10、《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思考》,《史学史研究》2013,211、《宋“蜀川胜概图”考》,《文物》1999,4。12、《三峡最早的航道图――峡江图考》,《文献》1995,1。13、《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成因》,《地理研究》2001,2。14、《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演替》,《地理研究》2010,7。15、《现代历史地理学给予历史学的新启示》,《史学理论研究》1995,1。16、《近代三峡航道图的编纂始末》,《近代史研究》1994,5。17、《中国古代辛辣用料的嬗变、流布与农业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1。18、《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转输贸易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4。19、《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4。20、《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续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21、《清代长江救生红船救生地位和效果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3。22、《西南政区教化名称分布变迁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4。23、《明茶马贸易〈四川省四路关驿图〉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2。24、《明清皇木采办遗迹考》,《中国历史文物》2005,4。25、《历史时期西南荔枝分布的历史考证》,《中国农史》1988,3。26、《乾嘉垦殖对四川农业生态及社会影响初探》,《中国农史》1993,1。27、《历史时期三峡森林资源的分布变迁》,《中国农史》1993,4。28、《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农副业开发研究》,《中国农史》1995,3。29、《明清时期三峡地区农业垦殖与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史》1996,2。30、《明清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形成的影响》,《中国农史》2001,1。31、《湖广填四川”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的地名学研究》(合作),《中国农史》2007,4。32、《从天地生角度看中华文明的东移南迁》,《学术研究》1995,5。33、《中国区域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学术研究》2002、1 。34、《刀耕火种重评》,《学术研究》2000、1 。35、《中国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反思》,《学术研究》2005,7。36、《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学术研究》2008,1。37、《清代长江救生红船的公益性与官办体系的衰败》,《学术研究》2013,2。38、《中国地域方位嬗变与东亚大陆天地生背景》,《江汉论坛》2013,1039、《南水北调与北人南迁的历史地理背景》,《天府新论》2007,5。40、《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再探索》,《历史地理》12辑。41、《历史时期三峡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历史地理》16辑。42、《从历史技术与环境互动的角度解剖中国西部》,《历史地理》17辑 。43、《连续地理部面的新切入点探索》,《历史地理》18辑。44、《唐宋川滇滇缅通道上的贸易》,《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45、《历史时期长江上游航道萎缩及对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46、《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1。47、《中国西南历史气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2。48、《唐宋西南城镇分布的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4。49、《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3。50、《对古代交通里程运用要审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51、《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分布的地理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4。52、《清代四川土著与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2。53、《明清时期西南城镇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54、《四川居民个性特征的历史演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3。55、《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3。56、《西部开发史的理论与现实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3。57、《中国历史气候与社会》(译稿,合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58、《近代日本对长江上游踏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3。59、《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合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160、《采用物侯学研究历史气候方向问题的讨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2。61、《朦胧的理性探索》,《光明日报》1993,5,18。62、《三峡经济开发的历史教训》,《光明日报》1994,2,21。63、《西南古代交通文化》,《光明日报》1994,10,3。64、《小议地方史学观》,《光明日报》1996,2,6。65、《在继续的基础上创新》,《光明日报》1997,1,21。66、《历史上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光明日报》 1998,9,25。67、《历史上长江上游的森林砍伐与保护的历史思考》,《光明日报》 1999,7,30。68、《西部开发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光明日报》2000,2,4。69、《长江三峡人地关系的历史思考》,《光明日报》2003,2,18。70、《从移民史角度看三峡移民》,《光明日报》2001,10,16 。71、《历史上中国西部资源东调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光明日报》2005,11,29。72、《三百年来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及其影响》,《光明日报》2008年,3,2373、《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透露出的现实关怀》,《光明日报》,2012,1,5。74、《中国历史景观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合作),《光明日报》2013,2,20。75、《对“四川荔枝种植史”和“宜宾茶叶栽培史”二文的商榷》,《农业考古》1986,1。76、《中国古代栈道类型与分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1。77、《中国古代索桥形制及分布》,《中国科技史料》1994,1。78、《严如翌的经世文献的价值》,《清史研究》1996,3。79、《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品评》,《唐研究》第二辑。80、《近2000年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推移与气温波动》,《第四纪研究》1998,1。81、《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三峡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中国方域》2002,1。82、《清代三峡移民与经济开发》,《史学月刊》1992,5。83、《三峡得名和演变》,《史学月刊》1994,3。84、《杨贵妃食荔产地考》,《史学月刊》1988,1。85、《区域历史研究应有新理念和现实怀》,《史学月刊》2003,6。86、《明代贡象考》,《安徽史学》1997,2。87、《若干误区的误区》,《安徽史学》2000,1。88、《川滇古道沿革初考》,《西南师院学院学报》1984,4。89、《四川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4。90、《历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域演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2。91、《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传播与西南丝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2。92、《近10年来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4。93、《古代西南各民族交通科技与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增刊。94、《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和地理特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5。95、《新时期利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思考与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4。96、《20世纪运用人地关系思维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97、《西部开发史的反思与“西南”、“西北的战略选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4 。98、《山川早水〈巴蜀〉与近代四川风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99、《巴蜀休闲好赌风考》,《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1。100、《巴蜀朝天地名变迁考》,《重庆社会科学》,2010,7。101、《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西南史地》第1辑,巴蜀书社,2009年。102、《明代贵州绥阳南宫木厂考》,《西南史地》第1辑,巴蜀书社,2009年。103、《滇代滇铜京运对沿途的影响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6,4。104、《中国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人文特征》,《时代建筑》2006,4。105、《近代日本教习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合作),《中华文化论坛》2004,2。106、《巴蜀历史文化二则》,《中华文化论坛》2013,4。107、《近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8。108、《论历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关系》,《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09、《历史时期西南盐业开发与环境变迁》,《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110、《古代重庆城市地图与重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2000年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112、《人地时空学――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方向》,《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13、《唐代长江上游的三大地域空间》,《盛唐地域结构》,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14、《21世纪的史学新方向――关怀现实》,《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5、《多重因素下的明清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和环境变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8年。116、《蜀身毒道路线考证》,《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文集》,巴蜀书社,2008年。117、《从地理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倒置与回归》,《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9年。118、《晒经石的历史考察与南丝绸之路》,《中国人文田野》第1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9、《一张安宁河照片的历史自然地理信息》,《中国人文田野》第1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0、《寻觅皇采办之路》,《中国人文田野》第2辑,巴蜀书社,2008年。121、《四川汉源明代皇木七年探秘记》,《中国人文田野》第4辑,巴蜀书社,2011年。122、《清代滇铜京运运道考察记》,《中国人文田野》第5辑,巴蜀书社,2012年。123、《广元朝天关城门老照片判读》,《中国人文田野》第5辑,巴蜀书社,2012年。124、《汉源晒经石与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研究》第3辑,文物出版社,2007年。125、《历史教学中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 2001,6。126、《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历史教学》2003,3。127、《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空和人地互动》,《历史教学问题》2005,4。128、《川滇古道上的石门关》,《历史知识》1994,6。129、《高师历史教学中加强人地关系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师范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第七卷《历史学分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30、《历史教学应加强生态意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4。131、《历史上的水电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10。132、《川滇、川黔古今交通路线择向研究》,《公路交通编史研究》1985,6。133、《贡荔古道》,《公路交通编史研究》1986,4。134、《成渝间交通发展概述》,《公路交通编史研究》1990,2。135、《“云南站赤”商榷》,《公路交通编史研究通讯》1985,6。136、《对“历史上的小巴简道”一文的商榷》,《陕西公路交通编史通讯》1985,6。137、《万胜入滇之界首何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5,2。138、《三峡历史地理考证三则》,《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1。139、《隋唐石门道之石门辨误》,《重庆史学》1985,2140、《重庆古史二题》,《重庆史学》1990,1。141、《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川南战事补正》,《重庆史学》1991,2。142、《四川地方史的可贵探索》,《重庆史学》1992,2。143、《云南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史志文摘》1985创刊号144、《神州何处妃子笑》,《文汇报》1986,8,12。145、《历史上的阴平道与阴平邪道》,《文博》1994,2。146、《四川古代栈道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88,1。147、《米仓道的踏察与考证》,《四川文物》1989,2。148、《关于“汉白帝城位置探讨”有关问题的补充》,《四川文物》1996,3。149、《四川屏山神木山祠考》,《四川文物》2001,11。150、《四川汉源县水井沟皇木采办遗址考》,《四川文物》2011年,6151、《重庆荔枝考》,《四川果权科技》1988,1。152、《中国栈道》,《百科知识》1990,2。153、《从地名看四川地区历史时期的芭蕉生产》,《地名知识》1990,2。154、《唐宋四川馆驿考》,《成都大学学报》1990,4。155、《元代四川站赤汇考》、《成都大学学报》1991,4。156、《南方丝绸之路灵关、石门关考辨》,《成都大学学报》1992,3。157、《南方丝绸之咱路线的再探索》,《成都大学学报》1994,3。158、《“老四川”区域的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成都大学学报》1999,2。159、《中国西南2000年来五种亚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变迁及影响》,《自然资源》1991,2。160、《历史上中国西南华南虎分布变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91,2。161、《历史时期三峡移民与经济开发》,《经济地理》1992,4。162、《野生印度犀在西南的灭绝》,《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1992,2。163、《南方丝绸之路丝绸贸易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4。164、《现代历史地理学对中国经济建设的作用》,《科学··社会·经济》1992,3。165、《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现在三峡经济开发》,《科学··社会·经济》1994,2。166、《明清西南丝绸之路国际贸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2。167、《清初四川虎患》,《文史杂志》1993,2。168、《巴蛇食象新考》,《文史杂志》1993,6。169、《“全蜀艺文志”的作者考》,《文史杂志》1996,5。170、《古代西南的溜索》,《贵州文史丛刊》1994,6。171、《三峡开县秦巴古道研究》(合作),《三峡大学学报》2013,4。172、《历史时期重庆政区地名得名渊源初探》(合作),《三峡大学学报》2013,3。173、《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规律及其特点》(合作),《三峡大学学报》,2012,3。174、《三峡地区教育历史与现状的思考》(合作),《三峡学刊》1995,4。175、《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合作),《长江论坛》1997,3。176、《汉中石门应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文史知识》1997,3。177、《一部富有时代特色的区域通史》,《探索》2003,2。178、《清代巴县档案中的皇木扎筏转运个案》,《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80、《环境驱动与中国早期文化空间演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8。181、《巴文化在今社会中的烙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2。182、《重庆佛图关名实及地理定位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183、《贵州威宁石门坎田野调查反映的环境变迁》,《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184、Three scroll maps of the jinshajiang and the qing state copper transport system ,Nanny kim ,Mining monies,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societies, 2013-08。185、《中国古代图像史料运用的实践与理论建构》,《人文杂志》,2014,7,15。186、《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思考》,《光明日报》,2014,9,24。187、《成化<重庆郡志>和万历<重庆府志>考》,《中国地方志》,2010,2,20。 (1)杂文1、《口舌田野》,《三峡论坛》,2012,6。2、《田野随笔》(1),《三峡论坛》2013,1。3、《田野随笔》(2),《三峡论坛》2013,2。4、《奇幻地理的山水人文》,《国家人文地理》,2008,4。5、《生活在辣椒时代》,《中国国家地理》2005,1。6、《重庆火锅——天下第一锅》,《中国国家地理》2014,2。7、《巴与蜀——四川盆地托出的“双子星”》,《中国国家地理》2014,2。8、《中国辛辣文化与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9、《首先是要适宜生存》,《南方周末》2000,10,19。10、《三分天下四川人:成都人、重庆人、老四川人》,《重庆晚报》,2001,8,26。11、《盆地意识与暮气传统:比较四川、重庆人与云南、贵州人》,《重庆晚报》2001,9,30。12、《看古今巴蜀人体质容颜如何变化》,《重庆晚报》,2001,11,25。13、《移民:文化传播的酵母》,《北京日报》2003,4,14。14、《历史与现实——三峡经济开发与重庆发展战略》,《西南工商报》,1997,4,1。15、《诸葛东渡金沙江以后》,《四川日报》,1987,6,22。16、《重庆直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西南工商报》,1997,6,19。17、《亿万斯年,沧桑巨变》,《中国三峡》,2008,1。(2)杂论1、《陈可之:画家笔下的三峡世界》,《中国三峡》,2008,12。2、《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与系统三题》,《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1。3、《维护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沉思》,《学术界》,2000,3。4、《拍案惊奇——一个文抄公的抄书理论》,《社会科学报》,2002年12,5。(3)序跋1、《麻城孝感乡——巴蜀荆楚共同的心灵家园》,凌礼潮《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2、《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序》,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序》,严奇岩《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巴蜀书社,2009年。4、《西南史地发刊词》,《西南史地〉第1辑,巴蜀书社,2009年。5、《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中国人文田野发刊词》,《中国人文田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丽江历代碑刻辑录与研究序》,杨林军《丽江历代碑刻录与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7、《于微深处的宝藏——活在重庆的宝贝序》,阿蛮、黄家骢《活在重庆的宝贝》,重庆出版社,2011年。8、《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序》,郑维宽《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三江文化年鉴》序,刘基灿《三江文化年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汉水流域及蜀道历史地理研究》序,马强《汉水流域及蜀道历史地理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1、《巴蜀旧影》序,山川早水《巴蜀》中译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2、《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序》,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7 评论

孤星泪新民

成都大学学报共有三个版,分别是: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教育与教学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三个版中,无论哪个版都不是核心期刊

156 评论

张小繁繁繁

经济学、金融学。已公开出版经济学和金融学学术专著2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家重点权威学术期刊、国家级学术刊物以及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0 多篇。发表的论文曾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著作转载引用。1991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为国家“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省科委项目等30多项,目前在研项目(正在完成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有6项,先后获得重大优秀科研成果奖10 项,其中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著作奖)2项;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著作奖)2项;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1项;吉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吉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出版的部分学术专著1.《市场价格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伦理经济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价格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4.《中国金融市场创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5.《中国资本形成与金融市场证券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7.《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8.《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1999-2000)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9.《货币银行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修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11.《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12.《国际金融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13.《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0-2001)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中国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5.《银行信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16.《安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1-2002)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18.《区域货币一体化:欧元与国际资本市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19.《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20.《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再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21.《货币银行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2.《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23.《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24.《中国金融大趋势》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25.《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在期刊或报纸上公开发表的部分专业学术论文1.“论春秋战国大变革的原因——兼论生产力发展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2.“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 许崇正 《安徽日报》1977年9月3.“农民经商势在必行” 许崇正 《新华社内参》1982年3月、《理论战线》1982年第12期(此文被收录入中国科学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选》第一辑)4.“农村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5.“滁县地区专业户发展的调查” 许崇正、陈道奎 《理论战线》1983年3月6.“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必然性——滁县地区农民经商情况的调查” 许崇正 新华社《内部参考》第4期(被《商业研究》全文转载于1983年第9期)7.“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也是当代和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许崇正 《理论战线》1984年4月8.“首先要疏通信息渠道” 许崇正 《安徽日报》1984年6月9.“农村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的讨探”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10.“当前三个服务的主要任务” 许崇正 《工人日报》1985年3月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二题” 许崇正 《理论战线》1985年4月12.“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关系的考察——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 许崇正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1986年第3期转载;《科学社会主义》1986年第3期)13.“马恩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2期14.“对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的分析” 许崇正、周多礼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第4期15.“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必要性” 许崇正 《开发》1986年第4期16.“论价格的基本职能” 许崇正 《江淮论坛》1986年第5期17.“试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许崇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被《新华文摘》1988年第1期摘载)18.“试论马克思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内含” 许崇正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19.“论建立合理的价格目标模式的条件” 许崇正 《学术界》1988年第3期20.“论价值理论和价格形成” 许崇正 《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7期21.“价格学研究对象问题探讨” 许崇正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2年第1期22.“论价格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许崇正 《学术界》1992年第2期23.“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在于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 许崇正 《学术界》1992年第6期24.“我国商品流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许崇正 《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25.“论中国金融体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许崇正 《经济改革》1994年第3期26.“陕西省商品流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何炼成、许崇正、和春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27.《陕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何炼成、许崇正、张兴茂 《人文杂志》 1994年第4期28.“论我国银行体制的改革” 许崇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2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目标管理” 许崇正 《理论研究》1994年第7期30.“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金融体制创新” 许崇正 《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31.“中国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探讨” 许崇正 《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32.“中央银行应定期公布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许崇正 《经济研究参考》1996第1期33.“中国拆借市场规范化探讨” 许崇正 《银行家》1996年第1期34.“如何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考”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2期35.“大力发展短期企业债券” 许崇正 《安徽金融》1996年第2期36.“发展短期债券的再探讨” 许崇正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37.“如何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 许崇正 《经济与金融》1996年第3期38.“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再探讨” 许崇正 《银行家》1996年第3期39.“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考”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40.“论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金融呆滞” 许崇正 《学术界》1996年第4期41.“金融自由理论的否定之否定” 许崇正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42.“论金融市场创新与经济增长” 许崇正 《经济纵横》1996年第5期43.“论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许崇正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44.“论中国金融中介机构创新” 许崇正 《金融体制改革》1996年第5期45.“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 许崇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6期46.“论当代西方金融自由理论复归学派”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6第6期47.“论中性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创新的设想” 许崇正 《金融研究》1996年第6期48.“加快建设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 许崇正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49.“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的思考”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7期50.“论发展中国股市的途径和对策──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再探讨” 许崇正 《财贸经济》1996第10期(被《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51.“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看创建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许崇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1期52“论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被收录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的《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一书中53.“关于资本范畴的重新认识” 许崇正 《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54.“发展资本市场对企业资产重组的作用” 许崇正 《经济纵横》1998年第7期55.“再论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8期56.“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许崇正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第8期57.“资产重组与发展资本市场关系的探讨” 许崇正 《学术界》1998年第8期58.“中国资本形成范畴的探讨” 许崇正 《经济问题》1998年第8期59.“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利用外资方式探讨”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8年第9期60.“中国资本形成范畴探讨” 许崇正 《经济学家》1998年第9期61.“发展和规范中国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对策” 许崇正 《新金融》1998年第10期62.“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1期63.“关于发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几个问题” 许崇正 《金融研究》1998年11月64.“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许崇正 《金融与经济》1999年第1期65.“论中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66.“中国的直接融资探析”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5期67.“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直接融资的探讨” 许崇正 《经济问题》1999年第6期68.“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69.“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许崇正 《新金融》1999年第7期70.“中国金融市场七大潜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许崇正 《中国城市金融》1999第9期71.“论发展中国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问题”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1999第9期72.“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许崇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9期73.“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0年第1期74.“论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6期75.“论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策略选择” 许崇正 《金融研究》2000年第7期76.“加快实现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许崇正 《经济研究资料》2000年第7期77.“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许崇正 《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8期78.“论中国利率市场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79.“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思考”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80.“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思路” 许崇正 《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期81.“伦理经济学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1第6期82.“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思路” 许崇正 《经济纵横》2001第9期83.“论金融市场证券化的潮流和趋势”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0期84.“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8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2期86.“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许崇正、刘雪梅 《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87.“论日元贬值的效应分析” 许崇正 《安徽经济工作》2002年第2期88.“论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加入WTO的八点对策” 许崇正 《证券日报》2002年4月89.“农村合作金融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许崇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90.“论推进分配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91.“论加快推进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2第9期9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许崇正、刘雪梅 《金融论坛》2002第9期93.“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策” 许崇正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94.“加快金融市场证券化进程” 许崇正 《证券日报》2003年2月95.“论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 许崇正 《财经科学》2003年第3期96.“论我国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策略选择” 许崇正 《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97.“中国保险基金的困境及其出路”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98.“论保险基金加快进入资本市场”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99.“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许崇正 《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100.“论中国的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 许崇正 《经济学动态》2003第11期101.“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原因分析”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3年第12 期102. “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许崇正、陈建新 《改革》2003年第6期103. “论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时机选择” 许崇正、王先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2期104. “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兼论人民币走向浮动并实行自由兑换的最佳时机”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105.“再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许崇正 《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10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许崇正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4年 6月107.“关于江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探讨“ 许崇正、别超 《江苏商论》2004年第8期108.“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和金融支持“ 许崇正、官秀黎 《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109.“论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与中国三农的出路” 许崇正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10.““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111.“关于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四个问题” 许崇正 《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112.“重温亚当·斯密: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113.“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 许崇正、高希武 《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114.“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许崇正、柳荫成 《经济学家》2006年第7期115.“论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116.“论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许崇正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117.“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许崇正 《光明日报》2007年7月118.“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许崇正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7期119.“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许崇正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120. “马克思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7年第9期121.“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增长” 许崇正 《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22.“基于资本特征的银行公司治理分析” 龚澄、许崇正 《南京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23.“论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许崇正 《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7期124.“马克思智慧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概念的反思” 许崇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125.“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质特征” 许崇正 《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126.“人的发展经济学基本框架探讨” 许崇正 《光明日报》2009年9月8日127.“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 许崇正、焦未然 《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0期128.“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其意义” 许崇正 《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129.“生产力增长、智慧生产力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许崇正 《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5期

166 评论

相关问答

  • 保山学院学报第二期

    互联网下企业发展探析 互联网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世界上其他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产品的交流。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互联网下企业发展探

    guodong93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物理化学学报2021年第十二期

    一直都是核心,相当厉害物理化学学报复合影响因子:1.438 综合影响因子:0.976

    春天的薄荷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成都中医药大学报第622

    成都中医大学好噻

    特力小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长沙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长沙学院的院校代码为11077,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

    jinshengya075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终审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

    纳兰依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