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5

老王09870
首页 > 学术期刊 > 运训专业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sxshirley

已采纳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 田麦久 摘要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1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象所有科学的理论一样,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服务于训练实践的需要,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如众所周知的训练周期学说,是前苏联训练学界根据训练活动的系统化、长期化以及制定全年训练、多年训练计划的需要而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训练过程的结构与组织体系的科学理论。再如,从50年代未期开始,美国教练员们从运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力量素质对其它各运动素质的基础作用,发展等动训练、离心训练、间停训练等多种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现已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德国的格什勒和阿因德尔在中长跑训练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纪录创造者哈尔彼格(德)、扎托倍克(捷克)等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提出和建立了间歇训练的经典理论和练习体系,首先对中长跑、游泳等各种周期性运动项目,继而对更多专项的训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迅速提高。在20世纪行将告别我们的今天,随着竞技体育成为世界注目的热点,奥运会成为全球性的盛大节日,体育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更高追求,必然会极大地促进运动训练理论以至竞技体育理论的迅速发展。2运动训练学发展的世纪回顾20世纪运动训练学发展的行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深化及扩展3个阶段。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准备与理论准备随着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效果也引起人们日益加大的关注,各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的发展逐渐孕育了不同专项的训练理论,以人类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训练内容的田径运动,其专项训练理论对其它运动项目专项训练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启示和推动,继而在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吸纳基础理论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的知识与营养,建立起来了一般训练理论。尽管在20年代就已有了关于一般运动训练理论的初步研究成果(如美国墨菲1913年的《体育训练》),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才逐渐从单项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为对运动训练普遍规律的揭示。1962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国际科学方法讨论会”,集中地反映了有关研究的成果。其中,《现代运动训练体系》(苏,奥卓林)、《运动训练的远景规划》(苏,纳巴特尼柯娃)、《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苏,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方法的研究》(保加利亚,彼特科什杰列夫)、《现代运动训练中的身体训练问题》(罗马尼亚,柯兹马)等已经构筑起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框架;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问题》(苏,法尔费里)、《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苏,雅可夫列夫)以及《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捷,瓦涅克)等则展示了运动训练学的多学科联系。应该说,这次会议为运动训练学系统理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深化1964年前民主德国莱比锡体育学院哈雷博士主持编写的《训练学》函授教材,第1次把有关训练的各种问题系统地汇集在一部专著之中,标志着系统的训练学理论的形成。其后,在西德、日本、苏联、中国分别出版了一些系统论述训练理论的著作。如联邦德国马丁的《训练学基础(上、下)》(1997/1980),前苏联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原理》(1977),普拉托诺夫的《现代运动训练》(1980),中国过家兴等的《运动训练学》(1983)。与此同时,专家们也继续对训练理论的某些专门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运动员的专门耐力》(前苏联,纳巴特尼柯娃,1974),《技术训练》(德国,葛欧瑟1982),《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中国,安朝臣,1983),《论运动训练过程》(中国,田麦久,1988)等。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我国学者田麦久等1983年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两个流派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俄罗斯、德国和中国为代表,学者们注重理论研究的严谨与理论体系的完整。另一派以美国为代表,学者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单学科研究的深入以及具体运动项目训练方法的实用性。如福克斯《运动生理学》(1979)中大量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许多运动生物化学家为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发现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强力手段;游泳专家康西尔曼博士创立的等动力量练习法则有力地促进了游泳等竞速运动项目水平的提高。321世纪运动训练学学科发展展望21世纪的运动训练学将随着竞技体育水平更快的发展而既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又向更纵深的层次探索;将会更好地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化相适应;还将更多地从其它科学学科汲取丰沃的营养。运动训练理论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运动训练活动是更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产运动成绩”这一直接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竞技体育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以及运动竞赛3个基本环节,此外,竞技体育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则是指导竞技体育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这4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紧密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交流的分支学科,组成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完整体系。而传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中关于运动员选材的一般的原则性描述,早已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员选材工作的迫切需要了。作为直接表现和评价运动训练成果的重要竞技活动—运动竞赛丰富的具体内容和巨大的社会价值,也是原有运动训练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与运动竞赛有关的部分所无法完全包容的。乌克兰学者.普拉托诺夫1987年出版的《竞技运动理论》已反映出运动训练理论扩展的意识。此书的篇目为第1篇:竞技运动导论;第2篇:运动竞技系统及运动员的竞赛活动;第3篇:运动训练系统;第4篇:计划、统计、训练和比赛的外部影响因素。我国学者亦已积极地投身于这一理论发展之中。谢燕群(1990)、刘献武等(1991)的《运动员选材学》、曾凡辉等人的《运动员科学选材》(1992)、刘建和等的《运动竞赛学》(1990)是在这两个领域中开拓性的劳动。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更加纵深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主要集中于训练内容、训练过程的组织以及影响训练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这样几个方面。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任何项目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组合而成的。人们对这4种能力的作用、构成及其训练方法的认识和把握都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回顾运动训练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到,多年来对于人类体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对运动员体能潜力的挖掘也相对比较充分,但对运动员技、智、心等能力的理论研究则要薄弱得多。这一状况必然会影响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发展。近年来,欧美诸国对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对技术训练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日益活跃。在美国,运动技能学(Motor Learning)已是高等体育专业教学的骨干课程之一;在德国,连续举办了关于技术训练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在我国,陈小蓉等著的《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理论》(1992)则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田麦久与他的博士生们对于竞技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系列研究。刘大庆的研究(1997)指出,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是非衡的,优势子能力对于劣势子能力有着重要的补偿效应;梁慈民的《竞技体育前沿技术》揭示了前沿运动技术发展的若干规律;姚家新(1998)阐释了中国古代兵法计谋对现代竞技战术的制定和运用的重要启迪;张英波(1998)认为,运动训练中的空间因素与时间因素的协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幅度、质量、速度和时机;其它如权德庆等致力于揭示儿童协调能力的发展规律(1998)。这些研究在新世纪到来之后将会继续深入下去,并将在国际上产生应有的影响。对于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开发,则更有待于运动训练学界、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协力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21世纪运动训练过程研究的新热点,仍然集中于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及时评价反馈以及对于训练计划的必要调节。在年度训练过程方面,人们将表现出对于运动员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的训练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巨大热情,加强对于运动员竞技高峰期训练特点的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如何使优秀选手保持更长的运动寿命。在年度训练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中,研究的重点将集中于灵活地安排训练的大周期和有选择地控制优秀选手参赛的次数和强度,这是全球经济市场化中竞技选手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重视研究影响训练与比赛的社会学因素作为一种既要求社会给予有力的支持,又能够对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组织与发展都受着社会学因素强有力的激励与制约。而且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这种激励和制约会更加强烈,更加深刻。由之,对于影响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社会学因素的研究也必然日益加深和加强。欧美各国对于这一领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多次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中,研讨的内容一般均偏重于社会学问题。例如1992年第8届奥运会科学大会上报告的有关论文即有:竞技运动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国际交往与理解(芬兰);儿童与竞技体育经历(美国);体育霸权与日本生活方式的改变(日本);优异运动成绩意识对全民体育发展的影响(加拿大);奥运会:自我控制与被控体系(俄罗斯)等。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时期,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则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急待研究的问题有:(1)市场经济对于运动训练、运动竞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2)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3)“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对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的影响;(4)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协调发展;(5)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状态的文化学背景;(6)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竞技体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社会等。现代科技在运动训练领域全方位与全过程的介入现代运动竞技已越来越紧密地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人们常说,金牌大战的背后是科技大战。这一判断虽然并不严谨,但却形象地表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竞技运动发展的重要影响。可以肯定地说,21世纪国际赛场上的优胜者必然会更加依赖于现代科技全方位与全过程的介入。现代科技对竞技体育,其中包括运动训练的全面介入,既反映在事物运动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事物运动的全过程之中。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多学科联系,为现代科技的广泛介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无论是战略科学、决策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医学、力学、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无论是高精度的电子显微镜、快速反馈的血乳酸测试仪、迅速发展的纳米技术和基因科学,还是特尔菲专家调查法或不同环境中的焦虑水平量表,在运动训练以至竞技体育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各种不同的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器材都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作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任务,即运动员体技心智各种竞技能力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与支持。在运动训练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运动员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训练状况的反馈调控,直至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无一不广泛地应用着现代科技的成果。不仅对于运动训练的重要影响因素—运动负荷的组织实施与监控,而且对于负荷后的恢复过程;不仅对训练课上的各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而且对于训练课外的多种强力手段;不仅对于运动训练的过程自身,而且对于竞技体育活动的其它重要环节,即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现代科技都已广泛地参与其中。仅以选材为例:近年来,科学选材的研究与组织实施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广泛地运用了遗传学知识、发育程度鉴别、生理生化及心理学测试等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研究手段,并在全国许多省市建立了科学选材网,通过这些工作明显地提高了选材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并为提高运动训练成材率提供了重要的前提。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世纪,21世纪的运动训练学必将与运动训练的实践一起迎来新的迅猛发展!4主要参考文献[中华论文网()欢迎您!][1]北京体育科研所,北京体育学院编译.运动训练问题国际科学方法讨论会.1962[2]田麦久.2000年的运动训练学.中国运动训练学学会通讯,1984[3]过家兴.体育科学领域的新学科—运动训练学.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2)[4]Dr, Trainingelehre Berlin (ost) Vrlage 1969[5]田麦久,等.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与展望.体育科学,1988(3)[6]田麦久,等.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

345 评论

Icecream0513

有关运动训练的论文3000-5000字左右找我要吧 适应是有机体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相对平衡是人体生命存在和有机体机能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有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体内各种功能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这就是适应过程。适应是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通过运动训练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生物学基础。在运动训练中,引起适应过程的外界环境变化包括施加运动负荷、改变训练内容和变换训练环境与条件等。在运动训练中,主要是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等方法,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之发生向校高机能水平的转化,从而在施加的运动负荷相适应的水平上重新获得相对平衡。这种由于运动训练而产生的有机体与施加负荷的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就称为训练适应。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95 评论

yidiandian100

径赛运动训练中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运用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径赛运动训练中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运用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教练员在径赛运动训练当中要掌握一定的运动生物化学原理知识,将这些知识跟自己的实际训练相结合,科学训练,最终实现径赛运动员运动能力有质的提高。

关键词:

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径赛运动;

一、引言

运动生物化学是源于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体育锻炼与各类体育运动训练。各类体育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运动能力,所以运动生物化学中的规律我们在运动训练中一定要遵循和应用,这样才能真正的科学训练,最大限度的激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田径运动中的径赛项目作为一项开展广泛的运动,除了群众性的身体锻炼之外,还具有比较强的竞技性,所以在径赛运动训练中,从运动生物化学的角度来提高径赛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成绩至关重要。

二、径赛运动训练项目的运动生物化学供能原理

(一)径赛主要项目

径赛运动训练主要是以时间计算成绩的运动项目,是田径运动的一类,常见的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马拉松、3000米障碍赛、100米栏、110米栏、400米栏、10公里竞走、20公里竞走、50公里竞走、4×100米接力、4×200米、4×400米接力等,有的项目在10秒左右就完成,如100米,有的要几个小时,如马拉松、20公里竞走。

(二)径赛运动生化供能原理

径赛运动时的能量供给主要来源于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即磷酸原系统(ATP-CP)、乳酸能系统(糖酵解)、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主要涉及人体细胞内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分解与合成来释放和吸收能量。ATP也叫三磷酸腺苷,ATP在特定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同时释放大量能力,达到供能的目的。同时ADP和Pi在吸收能量时候又会转化为ATP。原理示意如下:。供能:ATP在人体肌肉细胞内的含量很少,在剧烈运动时,人体ATP的最大供能时间约为2m,之后的'能量供应主要靠ATP的再生。这时细胞内的磷酸肌酸(CP)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将能量提供给ADP和Pi,从而造成ATP的再生,再次供能,但是CP在人体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6-8m,合计供能时间一般在10m以内。如100米跑项目的主要生物化学供能原理就是ATP-CP供能。2.乳酸能系统供能:ATP-CP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生成乳酸)解释放能量合成ATP,ATP水解继续供能,该供能方式约能持续2-3min。如400米跑项目主要依靠糖酵解实现供能。3.有氧代谢供能: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产生的乳酸极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低强度的耐力运动主要依靠有氧分解葡萄糖、脂肪、部分蛋白质释放的能量实现ATP再生,实现供能。如马拉松、20公里竞走主要是依靠有氧代谢供能。4.在实际运动中,不存在某一供能系统单独供能的情况,只是随着运动状况的变化,供能时间、供能顺序和相对比率不一样,没有同步供能。

(三)径赛运动训练对ATP-CP的影响

1.径赛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升ATP酶的活性。2.径赛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进而提高ATP的转换速率和肌肉细胞的最大供能输出功率,这对于提高径赛运动员的跑步速度和恢复期CP的恢复速度。3.径赛运动训练可以使骨骼肌内的应急能源物质CP储量明显增加,进而提高ATP-CP的供能时间。4.径赛运动训练对骨骼肌内ATP的含量影响不大。

三、运动员径赛训练的实施应用

( 一)100米以内(含100米)短跑径赛项目的实施应用

由于100米的短跑项目主要的供能原理是ATP—CP供能,所以在实际训练中着重提高运动员肌肉中CP的储量和ATP的分解速率,实现更大功率的供能输出,最终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提高ATP—CP供能系统可采用的方法是间歇训练法,所谓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组)练习之后,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训练的方法,间歇训练的运动强度最大,单次(组)运动时间应该控制在5-10s,每次(组)的间歇时间30s左右.例如训练100米以内短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训练计划(1个小时左右)

1.准备活动15min

2.行进间快速跑50米x10(组),每组间歇35s

3.休息10分钟

4.快速跑100米x10组(组),每组间歇35S

5.休息放松整理

注意每组的间歇时间要控制在30秒左右,不宜过长或者过短,如果间歇时间太短,磷酸原恢复量过少,此时再次运动其能量供应会转为乳酸能供应,使血乳酸水平上升明显,这不利于提高ATP-CP供能。反之,间歇时间过长,磷酸原得到充分恢复,但是由于训练密度不足,也不利于提高ATP-CP供能。

(二)200米、400米短跑径赛项目的实施应用

200米、400米短跑项目的时间成绩一般在2?3min,虽然在运动中前10秒左右主要是磷酸原系统供能,但是其供能系统主要是糖酵解供能,所以200米、400米短跑径赛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以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为主。目前常常采用最高乳酸训练法。所谓最高乳酸训练法是指通过训练使机体在无氧代谢运动中短时间内(30s?60秒)生成尽量多的乳酸,进而使糖酵解的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提高以其相应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最高乳酸训练通常也是采用间隙训练法,有研究证实,200米、400米短跑运动员进行持续1min高强度跑,间隙休息时间为4min,跑5次后,血乳酸浓度可以高达32mmol/L。例如200米、400米跑的训练计划

1.准备活动15min

2.行进间快速跑350米x5组。间隙时间4min

3.调节性活动:绕田径场步行20min

4.再一次重复步骤(2)

5.放松整理然后休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动时,乳酸积累虽然会导致机体疲劳和机能衰减,影响运动能力,但乳酸的大量积累可以刺激肌肉对乳酸等酸性物质的缓冲和适应,从而提高乳酸的耐受力,进而增强糖酵解供能能力。

(三)800米跑以上(含800米)径赛项目的实施应用

800米以上的径赛运动项目一般以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为主,但在运动开始的前面短时间内伴有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有氧代谢供能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供能方式。有氧代谢供能要求运动员要有较好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与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发展有氧代谢能力主要与持续耐力训练及高原训练为主,可以改善机体内氧运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有氧耐力素质。

持续耐力训练法一般以5000米长跑、10000米长跑,半程马拉松和越野跑为主要方法,也可以辅之以慢间歇跑,但在慢间歇跑的快跑阶段,心率不宜超过170~180次/分。此外也还有其他各类方法。持续耐力训练能提高肌肉细胞中肌红蛋白和肌糖原,使骨骼肌中线粒体的数目增加,体积增大,有氧代谢能力提高。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氧气浓度越来越低,高原训练主要是提高径赛运动员在低氧条件下ATP的再合成能力。海拔高度以2000?2500米为最好,海拔太低或者太高都达不到最大的训练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径赛体育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当中,肯定是希望自己的运动员能出好成绩,所以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运动生物化学训练知识和规律,开展科学训练。使训练有“法”可依,避免无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许亚丽.《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性评价在运动训练专业的实践初探[J].才智,2016(34):97

[2]徐明.运动训练中的生物化学问题[J].成都体院学报,1986(02):94-95.

[3]马治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初探[J].华章,2012(22):188.

305 评论

相关问答

  • 本科生运动训练专业毕业论文

    再正确的足球理论,由中国人说出来,好像都站不住脚啊,还是换个话题吧。

    我就是小J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运动训练毕业论文方向

    课程论文一般是在某一课程结束后,授课教师会根据本学期课程内容给大家一些指定的话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写一篇小论文。这类课程论文多限于本科生的

    润风水尚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运动训练学毕业论文

    运动训练专业属于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而体育学(一级学科)属于教育学的学科门类。故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水蓝冰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运动训练毕业论文题目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三十个好写、新颖的体育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 "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2、 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

    思得不瑞奥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本科运动训练专业毕业论文

    个人觉得,运动课程的毕业论文就应该描述自己擅长的运动技能,在学习这个技能的时候遇到的困难。

    猎户座HS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