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8

最爱串串香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新社香港分社总编辑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丸子粉丝

已采纳

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社长:乔冠华(任期:1947年5月-1949年)黄作梅(任期:1949年-1955年)李冲(1955-1957年,以分社总编辑身份暂代社长职责)祁烽(1957-1959年,副社长身份代理社长)梁威林(任期:1959年10月-1978年7月12日)王匡(任期:1978年7月12日-1983年5月19日)(第一社长)李菊生(任期:1978年-1984年)(第二社长)许家屯(任期:1983年6月30日-1990年1月)周南(任期:1990年1月15日-1997年7月)姜恩柱(任期:1997年7月-2000年1月)[3]新华通讯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有限公司社长:张国良(任期:2000年1月-2000年11月)徐学江(任期:2000年11月-2002年底)薛永兴(任期:2002年底-2010年1月)俱孟军(任期:2010年1月-)

175 评论

喵喵小猫咪

王瑶 ,女,汉族,1970年4月生,山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出生于北京市,1992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毕业,大学文化。王瑶是中国新闻社图片中心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5岁开始学习摄影,11岁在北京实验一小读书时拍的《穿着新制校服上学去》(《开学了》)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7岁当选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社长,同年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1988年,被北京师大附中保送免试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92年毕业先后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摄影部主任等职。1992年去桂林空难现场采访报道,其中一幅照片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6年赴美国亚特兰大采访奥运会,所拍照片获多个专业比赛大奖。1998年以《特首董建华为香港回归首个赛马日开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年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女记者。1999年赴荷兰参加乔普·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讲习班学习。2002年至2003年被中国新闻社派赴美国研修深造。曾参加过两届奥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以及多次重要国事新闻的采访。摄影作品曾先后获《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大赛》特等奖等30多个中外摄影奖顶。2000年以《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获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金奖(荷赛奖),这是中国记者在荷赛系列奖项中的最高奖项。同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她进行了采访。2001年应邀担任“荷赛”讲习班中国学员资格评审人以及国内摄影比赛和国际影展评委。2001年底,当选中国文联全委,是本届全委会最年轻的委员。2002年,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并当选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获中国十佳摄影记者和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224 评论

HELLO小不不

乔冠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江苏盐城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等职。参加的重要外交活动和工作有:1950年10月,作为顾问,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1951年7月,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1954年4月,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1961年10月至1962年8月,陪同陈毅外长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在外交部日常工作中,经常起草或组织领导撰写重要外交文件,如:196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70年毛泽东主席为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斗争而发表的五·二声明等。70年代初,作为主管美国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长,协助周恩来为打开中美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1971年11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自此至1976年,均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历届联合国大会。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 以下则是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有与天下英雄孙权、周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江南二乔”,她们是“风流姿色天下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二乔”并世而出,不过,他们是“风流文采天下闻”。一位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担任毛泽东秘书25年之久的胡乔木;另一位即是本文的主人公,曾任共和国外交部长,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乔冠华。 说来有趣,胡、乔二人都是江苏盐城人,两家住地相距不过几里。乔冠华比胡乔木小一岁,念完中学后,两人又是北京清华大学的同学,相隔一二年级,青少年时期,“二乔”没有什么来往;但两人不约而同地走上革命道路;四十年代两人又不约而同地用“乔木”的笔名发表文章,那时,人们常以为“乔木”是一人。“二乔”才华横益,皆为圣手。以后胡乔两人还成为好友,常相来往,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桩奇事、趣事。 当年,由“乔木”署名的文章,犀利无比,誉满天下,人们搞清楚有两个“乔木”后,就把在延安工作的胡乔木称为“北乔”。把在香港、重庆活动的乔冠华称为“南乔”。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说,还是分开叫好吧,乔木就是胡乔木,乔冠华还是用你学生时代的名字,就叫乔冠华吧。 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恰与胡乔木那种严谨稳健的作风大相径庭。他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他处在人生事业巅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可悲也夫”。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父亲算是开明士绅。他幼年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早年在盐城第二高等小学、宋村亭湖中学、盐城淮关中学上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在初中高中时几次跳级插班,16岁高中毕业即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大学同届中最年幼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进步书籍,1933年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5年乔冠华又赴德国土宾根大学留学,一年多后,即在23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德国哲学博大精深,晦涩艰深,能取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在当时可说是凤毛麟角。乔冠华真可谓少年得志。 乔冠华在德国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风云变幻,局势日趋紧张,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激烈,疯狂扩军备战,军事问题一时成为国际问题的焦点。乔在德遇到国民十九路军的朋友赵一肩,两人对国际局势看法一致,志同道合,他们“不务正业”,在欧洲利用课外的一切时间钻研军事科学,特别研读了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三卷本《战争论》。 除钻研《战争论》外,这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在德国留学期间又自开新课,他广泛研讨了欧洲的战争史和军事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并且对着欧洲和世界地图,反复思考目前的局势,这为他日后写出大量如同身临其境又不同凡响的国际评论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乔冠华青少年时代的求学及其追求进步,投身革命的过程看,他在少年时代就有远大的抱负和人生志向。据说乔冠华年少时曾口出惊人之语:“天下文章李、杜、乔”!这句话虽然言过其辞,但乔冠华自诩文章敢与千古诗人李白、杜甫相比,足见他少年时代的豪气!其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性格于此也可见一斑。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打消了在哲学“纯学术”领域深造的念头,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他先是在香港余汉谋主办的《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乔出任香港《华商报》编委,《大众生活》编委。1942年秋季乔冠华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主持“国际专栏”,直到抗战胜利。 在这国内外局势大变动的时期里,乔冠华的工作几经变动,但他一直没有从事所学的专业—埋头于深奥的哲学研究,而是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乔冠华的这些国际政论文章,其一大特点是文章的标题就很有特色,其文章标题见诸于报刊后,总是先声夺人,而后必欲对其文先睹为快。例如《历史的报复》、《报复的历史》、《斯大林的大手笔》、《站在胜利的门前》、《沉寂不是和平》、《时代终究是变了》等等。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他的政论文章的标题“往往是用抽象的或形象化的语言,指出或暗示当时国际局势的要害,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乔冠华后来如是说。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的内容,在广博的欧洲及世界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知识的前景叙述中,向人们议论,透析着时局的焦点,思想集中、内容深刻,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和教益。 他的文章总是以其把握问题实质的鲜明性和战斗性,给予人们以信心和鼓舞,在希特勒初期获胜不可一世时,乔冠华这样写道:这是今天的形势。 全世界的眼睛在盯着希特勒,有人将他比成拿破仑;但是人们忽视了;拿破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期的英雄,希特勒是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期的怪杰,希特勒的迷信并不是建筑在他的飞机和坦克之上,而是建筑在全欧洲资产阶级的没落、反动和腐化之中。…… 现在,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匍伏在希特勒的马蹄之下,希特勒已经快要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拿破仑;我们不知道历史是不是会重演,不过,可以断言的是:未来的莫斯科将和过去的莫斯科有着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划时代的意义。 莫斯科是历史上一块奇异的地方。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同时,为了说明复杂,危急的局势,他总要列出许多真实的细节,让读者自己判明真相。所以,他的文章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乔冠华当年撰写的国际评论文章影响广泛,其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反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性、坚定性、在重大问题上总是与国内争取民主、团结进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密切呼应,以及他留学欧洲期间所掌握的广博的国际知识,另一方面,他在联系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写作时,有胆有识,也付出了很大心血。 许多年后,乔冠华回忆当年写作的甘苦和思想方法时这样写道: 在香港,有一个时期我为《时事晚报》写社论,每天一篇,当时我只能利用剩余时间为《世界知识》写点文章…… 我们想方设法开辟自己的材料来源,力求做到能掌握一切有关国际形势的材料。正面材料是研究的重点,但也绝不轻视、放松对反面材料的搜集和研究,有时正是从反面材料中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在国际形势的发展中,任何一个新出现的问题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以及同前后左右其他问题的关系,尽可能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它同其他问题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场上发生的所有重大变化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就有必要经常从战争的全局来考察战争中发生的任何一个新的问题。国际述评从表面上看好象是“述”和“评”各占一半;实际上真正费气力的是“述”;即掌握材料;做到这一点,问题也就解决大半了。 乔冠华自1937年至1946年写的这些评论文章当时曾编为文集《争民主的浪潮——1939年的国际》、《形势比人强》、《向着宽阔光明的地方》、《从战争到和平》、《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出版。他在33岁以前写的这些国际述评文章,以其广博的知识,立论的严谨,优美的文字,精辟的见解,代表和平,民主、进步、正义的声音,在三、四十年代,赢得了不小的声誉。 自从胡愈老(愈之)开拓了中国进步学者研讨国际问题之风后,可谓人才辈出,在胡身边聚集了一批国际问题评论专家,如钱俊瑞、张仲实、金仲华、冯宾符、张明养等人,而乔冠华在那个时期写的文章,虽属后出,却大有后来居上,出人头地之感。他的文章“向大后方人民传播了中央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多少反映了那时代的激情和人们的喜怒忧乐”。当时,许多青年人争相传阅乔冠华的文章,在那黑暗而混乱的年代,“乔木”先生的国际述评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希望而倍受鼓舞。从文学家冯亦代的回忆中可领略一二:那时,我只是个人世不久的年轻人,除了有一腔火热的报国之心外,别无他长……而其时,老乔正以他成熟而又犀利的笔锋,剖析时局,给陷于迷乱心情中的人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每天读着《时事晚报》老乔用“乔木”这一笔名写的政论,每读一文,心头如饮一瓢清泉,不仅彻凉,而且眼睛也跟着放亮起来……我对他狂热倾倒,只不过是当时年轻人中的一员而已。 可以举一个“对他狂热倾倒”的例子,1940年6月9日,德军向法国马其诺防线发起全面进攻。在香港一家咖啡店嘈杂的地下室里,一大群中外记者对战局作各种猜测和设想。乔冠华大口吸烟,一言不发,倾听大家争论。忽然,他起身挥手打断众人话语,说:“6月9日是法军最黑暗的一日。刚才听了诸位的许多高见,似乎还抱着很大的希望,实在大局已定……我可以告诉大家,三天以后,巴黎将不战而降!” 一语惊四座!爱因斯坦,根塞?斯坦,罗吟圃等名记者摇摇头,不以为然,“决战正在进行,胜负未见分晓……”有的人则忿怒地质问:“你怎能这样说?! 乔冠华掐灭烟头,自信地说:“这不是一句话可以回答的,诸位请看以后的报纸好了。”就在众人争论的第四天,6月13日,法国投降,德军开入巴黎。6月22日,德法停战协定签字,6月24日,法意停战协定签字。 战局的发展,证实了乔的预言。这位青年国际评论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而乔冠华在随即发表的《法国的崩溃》一文中,平静地写道:“25日太阳出来的时候,在西线依然是美丽的河流,美丽的田野,但西线消逝了。

249 评论

糖果屋de芒果

中国第一位外交家乔冠华故居,是什么样的呢,快一起来看一下

101 评论

心在翠微

乔冠华的生平: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出生,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病逝,享年70岁。

扩展资料:

1972年2月21日,中国外交又迎来了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事件。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

乔冠华与基辛格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是最为艰巨的会谈。毛泽东主席自始至终密切掌握着谈判的整个进程。

1972年2月22日,基乔会谈的第一天,他两人逐句审查公报草案,首先肯定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然后双方各自阐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1972年2月24日,双方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1972年11月24日下午,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后,双方都做了让步,提出了新方案,基乔会谈已取得突破、

这时周恩来进来参加最后定稿的谈判,到第五天凌晨两点,公报文本基本落实。后来,周将文本报请毛泽东和政治局批准。

这就是引起强烈反响意义深远的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乔冠华

212 评论

LiangJin0727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人。1965年进入新华通讯社,为新华社高级编辑,高级记者。1966年至1969年,奉派到越南、老挝解放区,采访报道印度支那抗美战争。1970年至1972年,在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先后任编辑、主编和发稿中心负责人。 1973年至1977年,出任新华社老挝万象分社首席记者,采访报道越南、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1978年至1985年,先后任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发稿中心负责人,参考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和《参考消息》总编辑。1986年至1993年5月,任新华社秘书长。1993年6月至2000年11月,任新华社香港分社总编辑、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新华社香港分社改为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后,兼任新华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社长。同时,创办了新华社驻香港的窗口公司——金鼎(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与外资合作创建了中华网公司并於199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担任金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网公司副主席。

10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州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兼任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赋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教学与研究方向主要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齐鲁文化与文学,出版《六朝辞赋史》、《两汉文学》、《诗赋论

    蓝梦蝶朵丽卡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社科网副总编辑

    云岭先锋是什么级别云岭先锋期刊级别为省级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54年。云岭先锋是中共云南省委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云岭先锋主要栏目设有:开卷、时

    Rachelkeike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产经新闻报社副总编辑

    徐志国,男,中共党员,国内教育培训行业著名的营销传播与品牌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吉利大学副校长,兼任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宣传处处长,主

    柠檬草的味道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是的 叫 冯自由 从1895年起一直跟着孙中山

    霸王V风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光明报社总编辑

    1982-1992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记者、记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编。1993年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9月调入作家出版社任常务副社长

    钢结构彩钢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