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的小公猪
浅谈《儒林外史》的白描手法 ‚艺谭 1981、3论词的空与实(合作)‚光明日报1983、3、15 (收入《词学论稿》)《牡丹亭》的杨葆光手批本‚江西大学学报1983、2元曲修辞方式选析‚修辞学习1983、2谈谈李清照词的评价问题‚山东师大学报1983、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又收入《词学论稿》)谈谈我国古代戏曲的喜剧手法‚河北戏剧1983、4词学研究论文集浅评‚文学评论1983、4 (收入《上海版书评选》)杨潮观四考‚中华文史论丛1984、3古代曲论中的艺术风格论‚华东师大学报 1984、4《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部分读后‚读书1984、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杜诗中的艺术辩证法(合作)‚草堂(杜甫研究学刊)1985、2古代戏曲中妒忌描写的发展‚ 山东师大学报 1985、4为《长生殿》中的“情”一辩‚华东师大学报1986、1杨潮观短剧的艺术独创性‚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古代曲论中的观众心理学‚ 学术月刊 1986、1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怎样阅读唐宋词书籍(合作)‚文献1987、3明代文人戏曲生活的生动记录‚戏剧艺术1987、3安徽曲论家的理论贡献‚ 艺谭 1987、5谈谈李商隐的七言近体诗(合作)‚艺谭 1987、6杨潮观年谱‚中华戏曲第4辑 1987、12龚自珍诗词中的梦‚杭州师院学报1988、1词学宏观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8、1《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试补‚古籍研究1988、1想得深‚说得俏——论喜剧语言‚安徽新戏1988、5论古代戏曲民俗‚华东师大学报1988、5古代曲论中的观众位置论‚艺术百家1988、4杜诗艺术辩证法续谈‚ 杜甫研究学刊1988、4行家·戾家·利家‚读书 1988、10蒋星煜的《西厢记》研究‚上海艺术家1989、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一部有深度的喜剧新作‚安徽新戏 1989、2陈子龙的词与词论‚词学第7辑1989、2词话中的艺术风格论‚文艺理论研究1989、5徽商与戏曲的关系‚安徽新戏1990、1戏曲艺术创造中的信息反馈流程‚艺术百家 1990、1戏曲观众的心理定势‚戏剧艺术1990、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儒林外史》的美学特色‚明清小说研究1990、2论元杂剧的分类研究‚河北学刊1990、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四大徽班的启示‚艺术界1990、9-10词的接受美学浅谈‚词学第8辑1990、10古代戏曲理论中的“游戏说”‚ 辽宁大学学报1991、2一部崭新的词史‚江淮论坛 1991、3孔尚任罢官之谜‚ 古典文学知识1991、5当代意识与传统艺术经验‚中华诗词第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8论元人杂剧中的“家长里短剧”‚艺术百家1992、1从词到曲——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 山东师大学报 1992、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戏曲观众审美趣味和审美层次的差异性‚中华戏曲第14辑1993、8中国古代近代悲剧理论概说‚艺术百家1995、4中国古典喜剧理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1996、2潘之恒评传‚戏剧艺术1996、4中国戏剧观念的演变历程‚艺术百家1996、4中国古典戏剧学的历史分期与理论框架‚华东师大学报1996、5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学的理论体系‚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1997、1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古代剧论中的人物形象论‚河北学刊 1997、1王阳明与戏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中国悲剧学研究的新拓展‚学术月刊1997、4金院本补考‚文学遗产1997、5晚唐诗境与词境‚华东师大学报 1997、5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前期中国戏曲研究‚戏剧艺术199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杨恩寿对戏曲研究的贡献‚山西师大学报1998、1古典诗歌的意象结构‚古籍研究 1998、1咏剧诗歌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古代曲论中的“本色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2汤显祖与唐代文学‚文史哲1998、3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牡丹亭》的评点‚艺术百家1998、4南北融合与古代戏剧‚ 华东师大学报1998、6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咏剧诗歌的价值‚中国文化报1999、2汤显祖与魏晋风度及文学‚戏剧艺术1999、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的演变‚戏曲艺术1999、4南北融合与金代诗歌的发展‚泰安师专学报 1999、5南北融合与诸葛亮形象演变‚华东师大学报2000、2折子戏与表演艺术‚中国文化报2000、4、13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文学遗产2000、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纳兰性德词二首赏析‚文史知识2000、5古代文人的桃源情结‚文艺理论研究2000、5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国小说审美理想的阐释‚人民日报2000、12、2宋杂剧金院本剧目初探‚南京师大学报2001、1南北文化融合与词体的确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收入澳门大学《中华词学论丛》)试论南戏《张协状元》的价值‚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徽州曲论平议‚徽学2000年卷2001、6无题诗简论‚文艺理论研究2002、1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2、5(收入《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渔父形象与古代文人心态‚河北学刊 2002、5元曲中的“三五七”现象述论‚山西师大学报2003、1试论旧体词曲与新文学诗歌创作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2(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关于汤显祖“四梦”的评价问题‚戏剧艺术2003、3戏曲活动与戏曲民俗的生动记录——皖籍作家竹枝词研究之一‚池州师专学报2003、4(收入《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明代咏剧诗歌简论‚中华戏曲第29辑‚2003、6昆曲评论家潘之恒‚中国昆曲论坛2003‚2003、10戏曲楹联里的学问‚上海戏剧2003、11-12刘永济曲论平议‚中国韵文学刊2004、1一位朝鲜学者眼中的中国戏曲‚上海戏剧2004、1-2近代戏曲的南方中心——上海‚中文自学指导2004、3利玛窦与明代戏曲‚上海戏剧2004、10清前期咏剧诗歌简论‚中华戏曲第30辑‚2004、4浅议林步青的“时事新赋”‚中华艺术论丛第2辑‚2004、6深情妙赏牡丹亭(收入《牡丹还魂》)‚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4、9清代中期咏剧诗歌简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试论于右任诗歌的艺术渊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续集》)演变研究患难与共生死情‚上海戏剧2005、3试论戏曲传播中的文学与音乐关系‚戏剧艺术2005、4肯綮在死生之际(收入《曲高和众》)‚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 2005、11近代咏剧诗歌简论‚ 文艺理论研究2006、1专写钗盒情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临川四梦”文学渊源探讨‚文学遗产2006、3(新华文摘论点摘要)宋代文人与戏剧关系略论‚江海学刊2006、4近代上海昆剧管见‚中国昆曲论坛2005年卷(2006、7)戏曲生态学:古代戏曲研究的新视角‚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上海竹枝词与戏曲‚中华戏曲第34辑(2006、11)论于右任诗歌的艺术性‚近代中国与文物(国家博物馆馆刊)2007、1(收入《第一届于右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汤显祖《邯郸记》的成就及其影响‚戏曲研究第72辑(2007、1)独辟蹊径‚致远钩深——评蒋星煜先生的《西厢记》研究‚中华戏曲第35辑(2007、5)即幻悟真——评上海昆剧团对《邯郸梦》的演绎‚昆剧艺谭总第二期(2007、6)试论咏昆剧诗的价值‚中国昆曲论坛2006年卷(2007、7)读《日本填词史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琵琶记》与古代曲论的几个重要命题‚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咏《牡丹亭》诗歌简论‚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通讯》第五期(2008、6)徽班在北京的发展及其历史经验‚《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9融会贯通‚追求原创——戏曲研究的点滴体会‚戏曲研究第76辑(2008、9)明代串客述略‚中国昆曲论坛2007年卷(2008、12)完整演绎的可贵尝试‚上海戏剧2009、3从小说到戏曲——《廉吏于成龙》剧本创作的艺术匠心‚艺术百家2009、2《忘山庐日记》蕴藏的戏曲文化信息‚文化遗产2009、2尚长荣艺术断想‚戏曲研究第78辑(2009、4)雅俗新旧中西之间——从《忘山庐日记》看近代文人戏剧审美情趣‚文艺理论研究2009、3从曲家尺牍看昆曲的传播接受‚中国昆曲论坛2008年卷(2009、6)顾颉刚与京剧‚戏曲艺术2009、3试论《牡丹亭》范式‚华玮主编《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天台桃源‚国家人文地理2010、2意大利传教士和明代的南京城‚国家人文地理2010、3顾颉刚与梆子‚文化艺术研究2010、1试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流传及词曲沟通的趋势‚文艺理论研究2010、4
大饼茄夹
据《泰安师专学报》 1994年02期报道:我校中文系副教授姜全吉老师编著的《逻辑学》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与该书同步发行的还有姜全吉主编的配套读物《逻辑学辅导》,由此可知姜全吉老师1994年是泰安师专副教授。又据网上“泰山学院-未分类-姜全吉”条:姓名:姜全吉。学校:泰山学院。(暂时没有简介内容。)可知姜全吉老师现在在泰山学院任教。
《泰安师专学报》 1994年02期
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深入浅出、科学实用——姜全吉《逻辑学》出版发行
L·X
【摘要】:正我校中文系副教授姜全吉老师编著的《逻辑学》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与该书同步发行的还有姜全吉主编的配套读物《逻辑学辅导》.《逻辑学》是原卫星电视教育大专教材《逻辑》一书的修订版.《逻辑》出版于1988年3月,原书曾由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理事长、著名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华审阅,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知识性深受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好评,迄今已连续印刷十多次,发行近四十万册,1990年起并由卫星电视教育台转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发挥本书的作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出版社与作者商定,将该书修订再版.(知网空间)
截自“知网空间”
百度搜索“姜全吉”
绝色经典
问题一:泰山的传说? 碧霞元君的来历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问题二:泰山传说是什么? 泰山传说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据顾炎武《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春秋战国出现阴阳学、五行学之后,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东汉时,由于道教的产生,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殿。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上亲禅高里”之句说:“此’高’字应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晋代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有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晋陆机的《泰山吟》颂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明人许仲琳在所编《封神演义》中,让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下面列举一些有关泰山的传说: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问题三:泰山的传说有哪些 皇帝封禅,比如秦始皇 《史记?封禅书》曰:“自古受命帝王,易(何)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封禅堪称我国古代帝王举行的盛世大典,只有繁荣盛世的帝王才有资格举行,意义有点类试与现代举办奥运会 1.秦始皇嬴政 2. 汉武帝刘彻 3. 汉光武帝刘秀 4.唐高宗李治 (周皇帝武则天参与) 5.唐玄宗李隆基 史记记载,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丶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泰山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丶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丶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丶于阗丶波斯丶天竺国丶倭国丶新罗丶百济丶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 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丶“降禅”丶“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丶登封坛为“万岁台”丶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丶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丶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丶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问题四:有关泰山的神话故事 民间传说泰山有两个姐姐,分别是五峰山和马山(现有地名为证都在济南市长清区境内),它们三人比高,泰山最小但心胸最窄,为了能高过两个姐姐,她架着一辆马车从马山身上碾过,把马山一分为二,形成了马鞍的形状。五峰山最大脾气最好,不愿和妹妹争论于是往横处长,形成了五个山峰。于是泰山成为三姐妹中最高的山。 问题五:泰山主要景点及其传说 泰山主要景点 岱顶 岱顶,又称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处,自然景观非常奇特,最为引人入胜的就是因特定地理气象出现的四大奇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如果运气好还能看见碧霞宝光、隆冬雾凇等。南天门以上,就可以算作岱顶了,这里共有古建筑群6组,碑碣22块,摩崖刻石260余处。为泰山妙区之所在。岱顶是“天庭仙界”,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便在岱顶筑坛祭天。 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帝观,由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东西道房组成。其间的300多尊道教诸神泥塑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诸神系统。在道教诸神中,由于“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位置最为尊贵,故本道观称作玉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泰山最高处的一组古建筑群。 天外村 天外村,位于西溪谷口大众桥西侧,为西路登山之始。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 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泰山西麓,古时因桃花满峪谷而得名。相传,古时桃花源的桃树甚多,从山坡到山顶,众多桃树自早春3月至4月次第开放,红成一片,因此古人又称此地为“红雨川”。桃花源属于泰山“秀区”,融自然山水、地质奇观、宗教文化、野生赤鳞鱼等景观为一体。桃花源的溪中之水源由三条清澈的溪水汇流成的,一是上桃峪来水,另一是龙角山来水,再就是雁群峪来水。 红门宫 红门宫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块红色岩石排列似门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代天启元年所建。庙分东西两院,中间有“飞云阁”相连。东为更衣亭,是旧时达官贵人更衣之所。西为元君庙,有正殿3间,奉九莲菩萨铜像,香火很盛。整组建筑以飞云阁为中心,建筑古老,布局紧凑。阁下有拱门,两侧有楹联“万壑泉声沉宝秀,千峰雪影护禅灵”。因此处清晨日出时通红一片,故有“红门烧日”之说。 天地广场 天地广场为泰山西路登山之始,其址旧称“天外村”。是泰安城区与泰山西路景区的过渡地带。南有龙潭路直通泰山火车站,东过大众桥至冯玉祥先生墓,北经蓄水36万立方米的黑龙潭水库,再沿盘山公路可乘汽车到达中天门。天地广场本世纪初建成。由一代表“天”的圆形广场和一代表“地”的方形广场组成,取“天圆地方”之意。将“天”和“地”连为一体的是一条台阶式精美石雕连廊。 红门 又叫一天门,有红门宫在此。位于岱宗坊北,红门路北首,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是登泰山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就要开始爬天梯了。红门宫前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三重石坊,形成错落有致、状若天梯的古建筑群。红门宫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周围有小洞天可观赏。 碧霞祠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距岱宗坊约公里。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 万仙楼 万仙楼位于山东泰山红门宫北,跨道门楼式建筑,明万历年间创建。殿内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增祀元君。现神像均无,殿墙四周镶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门洞东......>> 问题六:有关泰山的传说 、“有眼不识泰山”是经常挂在人们口头的成语,关于这个成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传说: 很久以前,泰山岱宗坊附近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小两口很恩爱,婚后一年他们生下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可是儿子不到一岁就病死了;又过了一年,他们生下了个女儿,可是刚过三天就夭折了。孩子接连夭折给了这个家庭巨大打击。一位过路人听说了这件事,对他俩说,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后如再添丁,孩子父亲要在当天深夜到外边走走,碰到什么东西便起个什么名字。一年后,这对夫妇又生下了个儿子,当天夜里,丈夫就走出家门,从王母池走到斗母宫,却什么也没碰到。回家后,丈夫失望地对妻子说:“除了脚下踩的和眼前看的泰山,什么东西都没碰到。”妻子是个聪明人,她忙说:“泰山不是最吉祥的东西吗?我看孩子就叫泰山。”于是两口子商定孩子叫泰山。 泰山长到10岁就去和鲁班学木匠活,泰山除学习木匠外,心思主要用在雕版刻石上。一年后,鲁班见他木工长进不大,就提早解除师约,让泰山回家。泰山回来后并没有气馁,自学成才,雕版刻石遂成拿手好戏。几年后鲁班到泰山买柏木做云梯,在岱庙前看到卖雕版刻画的,深为折服,当他看清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学生泰山时,禁不住脱口感叹道:“我真乃有眼不识泰山!” 这个传说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先是泰山的父亲不识“泰山”,后是鲁班不识自己的徒弟“泰山”,“泰山”在这里被人们巧妙化用。“有眼不识泰山”见于民间传说,着实别有风味。 问题七:泰山的神话传说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 《西游记》故事与泰山有着深厚的因缘。早在唐代的玄奘取经故事,便已与泰山相联系,在此后“西游”题材的杂剧、平话中,其素材选取,与泰山文化不无关涉。张宏梁、彭海两先生所作《吴承恩与泰山》(载《泰安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对此进行探讨。但由于其文于泰山地方文献未作充分利用,故所论尚存缺略之处。今试加新证,并藉以探寻泰山《西游》文化的渊源所在。《西游记》第一百回有唐三藏摩洪福寺松故事,这一轶事最早出自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中:“玄奘法师往西域取经,手摩灵岩寺松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吾归,即向东。’既去,其枝年年西指,一夕忽东方,弟子曰:‘教主归矣!’果还。至今谓之摩顶松。”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始建于北魏,唐代时寺宇极盛,被列为天下“四绝”之一。历史上玄奘并未驻锡此寺,但“摩顶松”的传说,已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之千年来玄奘故事成为灵岩寺著名掌故,屡见志乘载及。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记云:“唐玄奘法师摩顶松,在齐州灵岩寺。师取经西域,始住长安洪福、大慈恩二寺,及宜君玉华宫译经耳。灵岩今属长清县,《图经》但以为佛图澄卓锡之地,而不知玄奘,故著之。” 问题八:泰山奶奶传说的传说由来 碧霞元君,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据说,泰山奶奶是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相貌端庄,为人聪颖。三岁懂得人事,七岁即学道法,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天空山,就是泰山;黄花洞,就是山顶石室。三年修炼丹成,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虽然传说很久远,但泰山女神之受封还是北宋真宗时的事。为什么古代民间十分崇拜泰山奶奶呢?据道教的说法,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证位仙真,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而且她神通广大,治病救人,护佑一切农耕、商贾、旅行和婚姻等事。而且,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个抱有婴儿的女子,这是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所以,民间也有把泰山奶奶当成送子娘娘的。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明清以来,直至今日,民间崇拜泰山奶奶的,一直十分兴盛。碧霞元君神诞之日是农历三月十五日,正是泰山地区春暖花开的时候,每到此时,登顶上山为碧霞元君烧香奉祀、许愿还愿者,常常是山上山下,连成一片。 问题九:关于泰山的历史故事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愿采纳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米。泰山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又是天然的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自然地理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位于泰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米。相对高差约1300米。 地质成因推测 泰山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区域地层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等几种古老岩石构成,距今约24-25亿年,属于太古代岩类。鲁西地区(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漕。造山运动使沉降带上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经历长达20亿年风化剥蚀,地势逐渐平缓。距今6亿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约又经历1亿多年,整个地区再次抬升为陆地,古泰山隆起为一个较为低矮的荒丘。距今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的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地层发生广泛褶皱和断裂。在频繁的地壳运动中,泰山山体快速抬升,均近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轮廓基本成型。 气候植被 泰山因其高度,气候也呈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山上多云雾,年均降水量为1132mm,而山下只有750mm。泰山植被覆盖率达80%,山麓上依次可见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林带垂直界线分明,植被景观各异。现有种子植物144科,989种,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种,草本植物72科556种,药用植物111科462种。 人文景观 泰山日出 [编辑] 人类历史宏观影响 泰山山体雄伟壮观,景色秀丽。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几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考察等因素,构成了泰山风景。风景区内形成了以主峰......>>
保山师专新校区位于保山市隆阳区城西北、新的市政规划区内、学府路西端。这里以后毗邻火车站。大(理)瑞(丽)铁路正在兴建当中,预计2010年后通车,要经过保山市隆阳
期刊论文也是需要查重的。期刊发表论文一般超过30%直接退稿的。期刊论文对重复率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些,大部分核心期刊的查重率要求不高于10%,也有一些是不高于5%,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2010年科研成果作者 发表刊物 级别 成果名称 期(时间) 三大机构检索情况 江善和 控制工程 D 均匀设计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精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第11期。CSSCI(A)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启
行政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