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6

Jingelababy今
首页 > 学术期刊 > 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答辩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约翰尼德斌

已采纳

如今,中国天文正努力向前,走上世界舞台 | 图源:

导 读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中国先民对于宇宙的好奇与 探索 古已有之,中国天文也曾有过辉煌灿烂的 历史 ,拥有世界上最完美的彗星以及超新星记录。四百多年前,随着望远镜的诞生,中国天文、 科技 反而逐渐落后于人,令人痛心遗憾。如今,随着一代代天文人的努力,中国天文正努力向前,走上世界舞台。

天体很远,而天文很近。对于大多数天文学家来说, 探索 宇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源于人类对于宇宙超脱世俗和浩瀚无垠的热爱。今天,我们重新刊发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毛淑德的评论文章,谈谈天文学术圈的轶事杂谈,以飨读者。文章首发于2017年7月18日《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

撰文 | 毛淑德

责编 | 郑晓晨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关乎存亡。

学术气氛 ,对一个一流的研究所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如同空气之于人类的重要性一样。但学术气氛这一科研要素,却很难定量评估,不如基金项目和发表论文的多寡那么直观、定量可比,往往不得重视。

图1 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 Peyton Hall:典雅的两层建筑(地上和地下各一层)。这里有我敬仰的教授和四年的美好回忆,摄于2015年7月17号。

这些年来,我访问过众多国内外研究所、天文机构,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有些研究所内门庭紧闭,大家互不交流往来,沉闷感油然而生,有些则不然。

拿我曾多次访问的 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 为例,该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第一任所长是工作比肩诺贝尔奖的 Fred Hoyle 教授 [1] 。天文所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茶歇,大家自发地聚集在一个开放空间进行学术讨论,其中不乏皇家学会会员 [2] ,那种沸沸扬扬的讨论场面足以震撼每一位访客,浓郁的学术气氛扑面而来。

我的母校 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 也是一个学术气氛相当浓厚的地方。1988-1992年,我在那里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博士还是四年学制 (现已改为五年) 。彼时,系里不过只有15名教授,与学生总数相当。四年下来,每位教授平均指导一名学生。研究生前两年主修基础课,课程倒是不多,不过五门 (恒星物理、星际间界质、星系动力学、高能天体物理、河外天文学/宇宙学) 。

除此之外,每名研究生每年还需要准备两次前沿报告,分别关于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天文学。其余时间,学生们每学期将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相应课题并发表。如此两年下来,学生们往往能够深入了解天文学各领域知识和进展,明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从而选定合适的博士论文题目,最终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业。

与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一样,普林斯顿天体物理系里每天下午三点也有个 茶歇 ,少不了众多教授和学生的参与,大家习惯于一边惬意地喝茶,一边严谨地讨论科学问题。

这些年过去,很多事很多人渐渐在脑海中淡去,唯有茶歇时的某些讨论仍令我记忆犹新,比如某次关于1987A超新星的讨论。当时,有人声称1987A超新星产生了一个周期为半秒的脉冲星信号 [3] ,但理论上讲,转速如此快的脉冲星不应或很难存在,因为巨大的离心力会将中子星撕地粉碎 (见附录) 。

大家对发表的观测结果很是困惑,茶歇时议论纷纷,系主任 Jerry Ostriker 教授也加入了讨论,面对大家的问询,他想也没想地回道:“应该是噪音,”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果不是噪音,我还有三个理论解释”。有意思的是,这个所谓的 “半秒脉冲星信号”,最终被证明确实是假的。

后来,Jerry在一次喝茶时调侃,称自己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所有文章也都是有错误的,因为《自然》杂志往往过于追求新闻效应而缺乏足够考证,并不能盲信。喝茶时能听到教授们对那些尚无定论的课题展开激烈讨论,这一过程往往比上课还要获益良多。

图2 普林斯顿幽静的研究生宿舍(graduate college,笔者摄于2017年7月)

提及 Jerry Ostriker 教授,他的思维敏捷、能言善辩 (有人说是诡辩) 在天文圈里是出了名的。我曾担任过他半年的研究助理,不时找他讨论,往往进门前坚信他的错漏,出来时却已被他说服。如此反复,最终常常难以达成共识 (不过,后来的观测表明,由他提出的 “BL Lac天体是由于微引力透镜效应造成的” 这一理论确实不对) 。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 Jerry Ostriker 教授,是在1988年的一个秋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拜访他,希望可以在他的指导下开展一些课题研究。他问我:“你想做什么?”,“量子宇宙学。” 我答道。他愣了足足半分钟才道:“这个比较难,除了这个,你可以在我的一百多篇文章中任意挑选一个题目”。我研读了半年文献后,选择了一个有关微波背景辐射的课题。

时值天文学家通过火箭实验发现,微波背景辐射的能谱偏离黑体辐射 (见图3左) ,而 Jerry Ostriker 教授恰巧有个理论可以解释这一偏离,于是他建议我计算一下。可惜,当时我初到美国,迷上了计算机,在课题上花的时间寥寥,进展缓慢。更不幸的是,这个课题尚未完成,就在1990年被 COBE卫星发现之前的观测结果是错误的,微波背景辐射能谱明明是完美的普朗克黑体谱 (见图3右) 。

这次并不成功的合作,有部分原因可归于科学的不可预见性,但却令我深以为憾。直到2004年,我以及另外两名天文学家终于和他一起合作完成了一篇关于引力透镜和暗物质子结构的文章,总算是了了遗憾,达成了与他合作的心愿!

图3 左)Matsumoto et al. (1988)用火箭观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能谱。其中黑点2,3明显偏离温度为(摄氏零下度)的黑体辐射谱。右)COBE 卫星观测到的能谱是完美的普朗克黑体曲线;黑点为数据点,红线为普朗克曲线。

除了 Jerry Ostriker 教授,系里的其他教授也都是天文界的翘楚,包括我的导师,Bohdan Paczynski 教授 (我已另有撰文纪念他 [4]) 、James Gunn 教授、Richard Gott 等。其中,James Gunn 教授是天文界唯一一位能够同时兼顾理论、观测和仪器制造的全能科学家。据我所知,在仪器制造方面,他曾参与设计了Palomar天文台的双色光谱仪和哈勃望远镜上的仪器 (WFPC) ,也正是他所制造的五色相机保证了SLOAN数字巡天计划能在2000年顺利开展。

目前,基于SLOAN数字巡天计划的文章、引文成千上万,这一计划也成为天文史上最成功的巡天计划,将在几十年内对天文学领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另一位教授 Richard Gott 对 James Gunn 教授的评价非常贴切, “如若末日降临,世间只剩Gunn教授一名天文学家,他也能恢复重建整个天文学。”

James Gunn 教授的夫人 Jill Knapp 也是系里的教授,且在观测方面颇有建树。我申请普林斯顿研究生时,她恰好负责系里的招生,曾警告我美国官僚主义的严重,早早地打破了我的美好幻想。他们夫妻伉俪情深,几乎每天都同时上、下班,有一次还见他们肩并肩坐在系所楼前的石阶上,仰望星空,真是无尽的浪漫!

Richard Gott 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教授。他非常健谈,且能畅聊数个小时不休,这一点曾让许多学生很是无奈。所以,如若必须见他,大家都会选择即将下班的时间点,或者提前和其他学生约好,定点 ‘驰援’。他是相对论和宇宙大尺度结构领域的专家,我曾有幸和他一起合作完成了一篇关于宇宙拓扑结构的论文。也正是他,与北大的李立新教授联合发现了利用宇宙弦或可实现时空穿越。

有人玩笑说,时空穿越对其他人来讲或许不可能,但Gott 不同,他是万能的上帝 (Gott原为德文,有 “上帝” 之意) 。有一次,办公楼前的一棵树被闪电击中而拦腰折断,大家调侃道:“这大概是来自上帝的警告,因为我们弄错了宇宙学。”

普林斯顿天体物理系除了这些声名赫赫的教授外,每周三还会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做学术报告 (colloquium) ,这是拓宽知识面的宝贵机会,几乎每个教授和学生都会自发参加。高年级学长甚至曾告诫我,一定要去参加学术报告,哪怕在那里睡觉。

实际上,曾被费曼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天体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大名鼎鼎的 Henry Russell 教授,他就是逢报告必睡的典型 [5] 。这一优良传统显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据我博士生期间观察,当时的系主任 Jerry Ostriker 教授听报告时也几乎场场入睡,不过令人拍案称奇的是,报告一结束,他便能立马醒来提问,且问题往往犀利而正中要害。

图4 普林斯顿Nassau街上的Hoagie Haven 小店 | 图源:

学术报告之外,物理系的学生们常邀请报告人共进午餐 (Wednesday Lunch,Wunch) ,餐点通常是采购于普林斯顿人尽皆知的小餐馆Hoagie Haven [6] 中的三明治。大家不遗余力地利用午餐时间,一方面向报告人宣传自己的工作,一方面打听物理系之外的讯息。这样的餐会,我参加过多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James Binney 和 Peter Goldreich 三位教授。

图5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教授 ()| 图源:芝加哥大学

Chandrasekhar教授供职于芝加哥大学,他是 Jerry Ostriker 教授的导师,曾因发现白矮星的质量上限而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据说,他授课时,曾创造了班内所有成员 (李政道和杨振宁,包括他自己) 都获得诺贝尔奖的 “奇迹” [7] 。他一生涉猎极广 [8] ,且工作方式奇特:某一时期只专注于一个领域的工作,解决问题发表专著后,进入下一个领域,并从此再不涉足上一个领域。

某次,Chandrasekhar教授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期间,两位印度研究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他请来参加我们的午餐会,大家都非常激动。按照惯例,大家依次介绍自己的工作,期待他的评价,结果他仅说了一句 “你们做的东西我都不清楚”,便开始重点描述他自己手头的工作,当时他正在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对牛顿推崇备至 [9] 。不得不说,他的言行中处处透露出一名学者的清高与孤傲,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一句话让我牢记至今—— 科学追求,永无止境 (the endless pursuit of science) 。

图6 牛津大学James Binney 教授 | 笔者摄于2017年3月30日

另一位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 Peter Goldreich 教授也对我影响深远,他曾在行星形成、动力学以及脉冲星原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午餐会时,他坦率地提及,科研往往会碰壁 (run into a brick wall) ,碰壁时也无需泄气,不过是换一个课题或改变一下研究方式,仅此而已。此后几十年漫漫科研路,我每每碰到困难时,不时忆起他的话,方能保持初心坚持至今。

我们的午餐会也曾邀请过牛津大学的 James Binney 教授,他撰写的《星系天文学》和《星系动力学》颇为流行,天文界几乎人手一册。James Binney教授知识面极广,午餐会时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做出详细评点。

后来,我应邀前往牛津去参加一位博士生的毕业答辩,再次与 James Binney 教授相遇。英国的博士毕业答辩 (viva) 委员会通常由一个校外考官和一个校内考官组成。答辩前,由每个教授各自撰写评语。答辩时,学生可以在5-10分钟内做一个简短的工作总结,重点是提问环节,教授可就论文中的任何内容提问,时间不限, (往往) 问到学生答不出来为止。答辩结束后,两位教授将一起撰写答辩和综合评语。

在英国,参加一位学生的博士论文答辩,从论文研读到评语撰写,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报酬却很少,大约150英镑左右。相比而言,国内的答辩往往流于形式。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教授反映,英国的博士文凭含金量正在逐年下降。当时,我担任那位博士生的校外考官,而 James Binney 教授恰好是那场博士答辩的校内考官。

答辩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们正聊得高兴,他突然一拍脑袋,“糟了,我忘了穿学位袍 (academic gown) ”,立马带着我大步流星地前往他的Merton学院去取学位袍,总算是保证了答辩的合规有效。答辩时,他精力充沛,不停发问,三个小时后仍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我最后不得不打断他,算是解救了那位答辩的学生——Vaslily Belokurov,现已成为剑桥大学教授。

2017年3月末,James Binney 教授作为中科院的国际杰出学者,应邀访问了国内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在受邀在清华大学作报告时,快到报告时间,才见他自远处大步流星的走来,与三十年前匆忙取学位袍的他殊无二致。

前些年,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偶遇了 Jill Knapp 教授,她对我说,“讨论才是我们天文学家必须要做的事情 (all we astronomers do is talk) ”,令我颇为触动,毕竟,我们这些天文人都不是急功近利的商人,平生所愿不过是能留下一些可传于世,可表于书的工作,周围良好的学术气氛,专业互补的讨论至关重要。

但愿不久的未来, 大多数天文研究院所、机构都能敞开大门,以开放的胸襟让每一位访客都能感受到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浓郁学术气氛 ,虽然,这本应是一个科研单位永葆活力的根本,却也正是跻身世界一流的关键之所在!

附 录

让我们考虑一个恒星(见图),其质量为M, 半径为R,转动角频率为ω。在旋转坐标系下,处于恒星表面的粒子上将受到两个力:万有引力和离心力。为了保证脉冲星不被撕碎,则万有引力(F)必须大于离心力(F’):F=mGM/R2 F’=mω2R , ω=2π/T ,其中T为周期。据此,我们可得出 :

对于一个脉冲星,M 太阳质量=*1030kg,R 10km,则T 1ms。除非质量很大,或半径很小 (这需要比较特殊的状态方程),旋转周期很难小于1毫秒。

参考文献:

Rees (皇家学会前会长), Richard Ellis, Max Pettini, Andy Fabian, Robert Kennicutt 和 Donald Lynden-Bell.

, P. 1990, Nature, 347, 511.

4.赛先生天文,“Bohdan Paczynski教授去世十周年祭”,毛淑德

5.“If Professor Russell falls asleep -- and he will undoubtedly fall asleep -- it doesn't mean that the seminar is bad; …” 摘自费曼 “Surely, you are Joking, Mr. Feynman”

7.后来发现这是个误传,其实另一位著名天天物理学家,Donald Osterbrock 其实也在班上。

8.详见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恒星结构,星系动力学,辐射转移,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和磁流体不稳定性,椭球体的平衡态(ellipsoidal figures of equilibrium),黑洞的数学理论,还有下面提到的对牛顿的研究。

. Chandrasekhar, “Newton's Prin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

毛淑德

《知识分子》总编

毛淑德,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分子》总编。1987年考取由李政道先生主持的CUSPEA项目,次年赴美,1992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博士学位,博士后期间供职于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马普天体物理所;2000年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006年升任教授。2010年回国。现为清华大学天文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星系动力学、系外行星搜寻、引力透镜以及暗物质研究。

125 评论

大力非水手

1 通常是通过的。2 因为在英国,博士生需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文写作,在答辩前也会有专业的导师和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和指导,所以答辩通过的概率较高。3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轻松通过答辩,需要对自己的研究做出充分的准备和展示,才能获得通过的机会。

322 评论

微微的辣

李政道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个生意人,不过李政道小时候并没有被挣钱做生意迷住,而是一头扎进书海,成了一个博览群书的书呆子。他整天手不释卷,无论到哪都要带着书。抗日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他经常去茶馆读书——茶客们在谈天说地,他却能静下心来读书。

李政道一直保持着酷爱读书的习惯。博览群书让他对艺术和历史产生了异常的兴趣。李政道独特的学习方法:每读一本书,他总是先看提出的是什么问题,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后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论述进行比较。

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中度过的。抗战时期,上海被日本人占领,李政道全家到了江西,他在赣州念完了中学后,被录取到当时已经迁到贵州的国立浙江大学,但是不久日本人就逼到贵州,他就进入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这样的辗转波折,使李政道耽误了不少时光。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神童的话,那么李政道毫无疑问就是一位神童。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于是他只身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成了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被誉为“神童博士”,当时他才23岁,这在美国教育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在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中,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之前,“宇称守恒定律”(俗称为“左右对称定律”),一直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按照这一定律,两个可以互为镜像的基本粒子,具有同样的物理性质。在过去,任何物理学上的理论,只要违反了“宇称守恒定律”,就会马上遭到否决。而李政道和杨振宁步入物理学研究领域之际,正是粒子物理发展的一个全新时期,被科学家称为“二次世界大战后物理学最兴奋的年代”。李、杨在研究中对“宇称守恒定律”提出大胆质疑,即它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1956年6月,他们完成了题为“对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的质疑”的经典论文。为了用实验证明这一大胆的设想,与李政道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领导了一个实验小组,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进行验证。最后,终于证实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理论,由此宣告“宇称守恒定律”这个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下予以推翻。

1957年12月10日,李政道领取诺贝尔奖那天,正是瑞典大学放假的日子,好多的同学都到宴会的地方来庆祝、唱歌。以往这个时候都是由文学奖得主代表所有得奖者来回答问题,但是那天同学们却点名要李政道来讲,因为他们觉得李政道看上去和他们年纪差不多。盛情难却,李政道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孙悟空觉得自己神通广大,结果它落在如来佛的手里,他看到五根柱子,但是怎么跳也跳不出去。这正好像我们做科学的人掌握在自然界的手里一样,我们觉得自己对科学的了解广而且深,可相对来说,与科学的真理还相差很远。

曾有记者问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李政道说道:“创新不光是要胆子大,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根基。宇称守恒定律也是有它的根基的,是前人用实验证明了的。创新两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即好的和新的东西。凡是新的东西都把旧的包在里面,用所有过去的知识都能解释得通,所以创新不光要大胆,还有具备分析的能力,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337 评论

2007sunart

英国博士答辩要求通常需要设有指导教授,提交论文,进行有关研究的口头答辩,以及有关研究的书面报告。答辩内容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内容,研究方法,结果分析,结论和报告,以及研究贡献等,以及学术角度上的见解和讨论。

279 评论

土豆咖喱咖啡

1 可能通过,也可能不通过。2 英国博士答辩是非常严格的,需要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评审。如果论文没有达到要求,或者答辩表现不佳,就有可能不通过。3 但是,只要认真准备并掌握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条理地展示出来,并且回答委员会的问题,就有可能通过答辩。总之,英国博士答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需要认真准备和应对。

310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公告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答辩工作规范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对此项工作须给予高度重视。为

    踩野花屌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芝加哥论文格式要求

    关于reference格式常用的Harvard,MLA,还有APA格式这几种。这几年在写论文时也会使用Chicago Manual of Style格式。刚开始

    beyond4567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加拿大博士论文答辩吗

    问:2022年湖大博士毕业生答辩时间答:一般都是再5月份答辩。博士答辩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以内。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

    啦啦啦啦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芝加哥大学论文格式

    芝加哥格式没有目录。芝加哥格式标注方式简单易懂,当正文中有引用部分时,就在该部分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即可,通常情况下,数码置于句子末尾,标点外面处,同时,有一

    naerman16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美国大学博士论文答辩

    申请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技巧 申请美国大学博士如何轻松毕业 2012年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简 原文地址:我所知道的美国大学选拔博士生的做法作者:天天向上

    spicyqiezi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