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73711528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研究论文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系统的安排,力争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可靠的结论和信息。其目的在于确定某种处理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效应。在实验设计时应遵循惟一差异原则,即在进行两组比较时,两者之间仅有因处理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而其他实验条件相关的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等同。然而,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反应上表现出的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处理的结果。另有两种引起差别的可能性,即偏倚和偶然性。偏倚是指系统性差别,它不是因组间在处理上的不同所引起。生物医学实验中统计学设计和分析的目标就是消除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2]。
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首先,假设检验中的P值并未提供有关处理诱发效应大小的直接信息。某一受试物可诱发一定量的、反应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则取决于研究的规模和数据的变异性。在规模较小的研究中,有可能错失较大、重要的效应,尤其是在检测终点测量精度不高的情况下。相反,在规模较大的研究中,较小、非重要的效应则具有统计显著性。例如,D药与C药相比,降血压效应相差近30mmHg,但因为例数仅10例,假设检验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相反,B药与A药相比,降血压效应仅相差,但因为例数达500例,假设检验却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P<)。由此可见,统计学显著性与效应大小无直接相关性。因此,愈来愈多的统计学家主张以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值的95%置信区间表述处理的效应。据此,若处理反应的增加值为10个单位(95%置信区间3~17单位),则该区间包含真实差异的几率为95%。若置信区间的下限大于零,则双侧检验的P值小于。其次,假设检验无法消除实验设计或实施不当所带来的影响。虽然前述的分层分析等有助于发现真实的差异,但若实验设计存在偏倚,或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或失误,假设检验方法一般也于事无补。因此,在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对实验设计或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强化GLP规范意识。其三,对统计学分析本身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也是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所用统计分析软件包应经过充分的认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数据的录入、核对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归档,均应制订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综上所述,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多个环节,统计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统计学不仅可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节约研究成本。在这里还必须强调,除了实验后期的数据分析以外,在实验方案的制定阶段也需要统计学人员的早期介入,这样有助于避免实验设计出现大的偏差和漏洞,有利于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
葉落罒無痕
响应矩阵法的基本原理及单位脉冲响应函数
响应矩阵法首先运用地下水系统的模拟模型来确定系统的输出对系统的输入的响应关系——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并形成其函数值的集合——响应矩阵。这种输入―输出的函数响应关系反映了地下水系统本身所固有的物理规律,主要是水均衡原理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具体表现为系统的状态变量与可控输入变量间的数量关系[111]。将这种数量关系应用在优化模型中,用可控输入变量将需要加以控制的状态变量表达出来,再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就完成了管理模型的构建。
由偏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构成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一般均属非线性结构,但可以分离出两个子模型。一是没有可控输入,仅由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不可控输入形成的自然水位及相应的自然流场,属于非线性系统。二是仅由可控输入作用而产生的水位降深及相应的人工流场,在该子模型中,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均为零,属于线性系统。只有线性系统的子模型,才能应用响应矩阵法构建管理模型。
近年来,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中应用响应矩阵法耦合建模的较多,但对于响应矩阵法中单位脉冲量(单位抽水流量)的取值问题研究的较少[112]。许多研究人员将单位脉冲量直接取100000m3/d、1000m3/d等值建立管理模型。理论上,单位脉冲量大小是任意的,但对于实际的地下水管理域来说,单位脉冲函数刻画的是地下水系统中输入-输出转换过程,排除了外界作用于系统的输入影响,它仅仅与系统的结构、规模、含水介质性质有关,实际上是一种人为标定系统内在性质的手段[113]。对于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同样的单位脉冲量对地下水系统产生的响应以及对边界的影响差异都很大。通常,单位脉冲量取值以能使整个地下水系统的各水位控制点都有明显的响应值,又不至于在系统边界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依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管理目标有一个最适宜值[114]。为确定此值,应选择初边值条件、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条件已知的典型时段,对单位脉冲值进行模拟。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方法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β(i,j,n-k+1)的求解有两种方法:①仅在第一个时段在第j个结点(j=1,2,…,m)以单位流量抽水,计算第i个结点(i=1,2,…,l)在各时段k(k=n,n-1,…,1)的剩余降深值,即为单位脉冲响应函数。②在第j个结点以单位流量在各个时段持续抽水,计算第i个结点第k时段末与第k-1时段末所产生的累计水位降深之差,即为单位脉冲响应函数[111]。本书采用第①种方法求解单位脉冲响应函数。
适宜单位脉冲量取值问题探讨
以非稳定抽水量的最优分配问题为例,探讨应用响应矩阵法时单位脉冲量的取值对优化结果的影响。设有一个矩形潜水含水层(3L×L,L=1000m),西侧河流为定水头边界,年平均水位H0=40m,其他边界均为隔水边界(图)。年平均降水入渗强度N=,含水层导水系数T可视为常数,T=1000m2/d,给水度μ=。将该含水层划分为3个正方形单元,各单元均可抽水,目前该含水层尚未开发。规划要求是,在满足今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提供水量P1=5000m3/d和P2=7500m3/d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开采地下水,使得第二年末3个单元水位之和最大,同时要求第二年末单元1的水位不低于H1=39m。
图 三单元矩形潜水含水层
以一年为一个时段,共分为两个时段,可控输入变量为各单元各时段的抽水流量,状态变量为每个单元中间处的水位,其中i=1,2,3为单元序号,k=1,2为时段序号。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含水层尚未开发时,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水位=,=,=。根据题意,抽水后非稳定流的模拟模型由第一、二时段三个单元的水均衡方程构成,将已知有关数据代入这些水均衡方程,可得出一组等式约束。
(1)嵌入法构建的管理模型计算结果
目标函数为:
含有协变量的地下水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研究
约束条件为:
含有协变量的地下水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研究
Lingo软件是一种专门用于求解数学规划问题的软件包,主要用于求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二次规划和整数规划等问题,在此可以确定潜水含水层的抽水量的最优分配情况,计算结果见表。
表 嵌入法的计算结果
(2)不同单位脉冲量下响应矩阵法的计算结果:按照响应矩阵法的思想,根据非稳定流模拟模型,先给定一单位抽水流量,求出3个单元两个时段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然后再用可控输入变量把状态变量表达出来,再结合其他约束条件构建管理模型。
目标函数为:
含有协变量的地下水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研究
约束条件为:
含有协变量的地下水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研究
不同单位脉冲量下,此管理模型的计算结果见表—表。
表 单位脉冲量Q=100000 m3/d管理模型计算结果
表 单位脉冲量Q=1000 m3/d管理模型计算结果
表 单位脉冲量Q=100 m3/d优化管理模型计算结果
在本算例中,虽然不同单位脉冲量下求得的管理目标值无太大差别,且各单元抽水量总和符合规划要求,但在大规模多目标管理问题中,这些差别会很明显,并且在实际问题中还存在抽水费用问题,有时不同单元抽水费用不同,所以抽水量的单元分配非常关键。
嵌入法适合稳定流、非稳定流地下水管理问题,在处理小规模等问题上简单方便,且不破坏原有地下水模拟模型结构,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准确。响应矩阵法适用于大区域、多阶段性的非稳定流地下水管理问题,在处理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规模大等问题时,更会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有严密的建模前提和苛刻的应用条件,并且当边界位置距离人工可控输入点较近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考虑到本算例规模较小等条件,该例采用嵌入法计算,结果更准确。通过与嵌入法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应用响应矩阵法构建管理模型时,单位脉冲量选取100000 m3/d更准确,这是此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适宜单位脉冲量值。
从本算例看出,单位脉冲量的取值需要反复试验和对比。单位脉冲值的确定,应考虑模型的尺度(模拟区域的大小)、开采量的数量级、模型的基本水文地质条件及概化情况、优化软件的精度控制标准等因素,进行单位脉冲值模拟,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管理目标求出最适宜值,这是做好地下水管理的必要前提工作。
含有协变量的管理模型构建方法
在应用响应矩阵法构建含有协变量的地下水管理模型时,需要考虑人工采(补)量、协变量以及地下水位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保证互馈协变关系在计算过程中保持不变。因此,需要在优化模型中增加附加约束条件,并结合其他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构成含有协变量的地下水管理模型。通过求解此地下水管理模型,即可得到优化的人工采(补)量和协变量的改变量,之后再通过响应矩阵求出优化后的地下水位,再进一步计算得到人工采(补)影响下的协变量,这样就求出了优化的人工采(补)量、地下水位和协变量。具体计算过程请参考文献[100],这里不再赘述。
一杯清茶NJ
1.协变量的第一个要求,必须是连续数值型变量。2.协变量的定义是指那种在实验设计的时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但是又无法在实验之初就排除掉的混杂干扰变量。3.例如,某机构想研究A药物和B药物对小白鼠体重的影响情况,因此选择20只体重一致的白鼠做实验,10只用A药物,另外10只用B药物,1周之后观察这20只白鼠的体重变化情况。这个实验看起来很完美,但是忽略了一个关键,就是这20只白鼠的进食量是不一致的,且在实验之初也无法筛选出进食量完全一致的20只白鼠,换句话说,1周之后白鼠的体重不仅仅来源于AB药物的影响,还来源于小白鼠进食量的影响。基于此种情况,白鼠的进食量,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且在实验的过程又无法排除这种干扰,那么小白鼠的进食量就是本次实验的协变量。4.以上是对协变量的实际意义解释,就是无法排除的混杂干扰变量就是协变量。但是仅仅满足这个要求,是不够的,协方差分析还从数据分析模型的角度对协变量有要求。这个要求主要有三个:@协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必须要有线性关系,借用上一部分的例子,就是白鼠进食量和白鼠体重之间必须要有线性关系。@这个线性关系在各个组都是成立的。即A药物组的白鼠进食量和A药物组白鼠的体重之间必须要有线性关系,B药物组的白鼠进食量和B药物组白鼠的体重之间必须要有线性关系。@A组进食量和体重的线性关系的斜率与B组线性关系的斜率必须相等或者近似相等。以上条件全部满足就可以进行协方差分析了!
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界定变量的性质和类别。1、论文变量是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在质或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特征,或可以测量、操纵的条件和现象。2、测量是界定变量的
广告变现,电商变现,直播变现,卖号变现
论文的变量是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确定的变量参数一般是实证分析的时候要使用到的,也就是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是已经确定了要研究哪些数量或者指标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具体分析
毕业论文的变量是不固定的,一般情况下2至3个变量即可。根据论文的实际需要确定论文的数据变量是最合适的。
因变量是结果,通常是未知的或者不容易得到的,自变量是原因,比较容易得到。但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先认识一下变量: 变量,顾名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