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5

chunping1988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文二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烧掉额回忆

已采纳

第 8 课《 〈世说新语〉二则 》 一、作者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二、写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三、字词 《咏雪》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戏:嬉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时年:当时的年龄。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已去:已经 离开。曰:说。则:就是。顾:回头看。惭:感到惭愧。 四、结构层次 《咏雪》分三部分: 第一层(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参加的人员及地位身份. 第二层(2-5):叙写中心事件:咏雪. 第三层(6):补记道韫的身份,暗示对道韫的才气十分欣赏.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层(开头到“乃至”),写陈太丘与友人约好同行,友人失约,交代事情的原委. 第二层(“元方时年七岁”到“则是无礼”),写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经过. 第三层(“友人惭”到结尾),写友人惭愧,元方不理. 五、课文分析 《咏雪》 ①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 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 1、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2、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无信、无礼。 3、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4、中心思想 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之人。 六、拓展延伸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敬辞类 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惠顾、惠存、惠赠 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赐教、赐复 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贤弟、贤侄 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谦辞类 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舍弟、舍妹 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愚见、愚见 拙:拙作、拙著、拙见 敝:敝人、敝姓、敝校 鄙:鄙人、鄙见 其他:寒舍、见教、见谅

191 评论

LynnShi0727

1.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开家庭聚会,跟侄子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更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飞的样子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和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风满天飞舞.”谢安高兴地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也是后来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那个朋友却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朋友便走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还没有到,他已经先走了.”友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1.《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比不上柳絮乘着大风飘起。”太傅大笑,非常高兴。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芳:“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陈太丘的朋友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陈太丘的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径自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170 评论

J家馍小T

【原文】

蔡璘,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译文】: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有一位朋友将一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凭证。不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召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不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哪里有寄放一千两白银却不立凭证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凭证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把我当做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戴震难书》)

先生(戴震)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不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论语十则》 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日: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译文: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笃实。有一位朋友将一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有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一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把我当做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注: ①诺责:诺言和责任。 ②敦:重视。 ③风义:情谊。 ④辇(niǎn):车子(名词),这里是(动词)“用车子运”的意思。 ⑤亡何:不久。 ⑥而:你,你的。 ⑦千金:一千两白银 ⑧郎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相当于“你” ⑨券quan(四声):票据 凭证 注:现在语文版初一教材选用!选用教材时有改动: 重诺责:现翻译为“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看重 习题: 且父未尝语我也。 语:告诉 卒辇④而致之 卒:最终 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 启示: 做人要守信正直,不贪钱财,讲义气,坚守自己正确的立场,洁身自好。

戴震难师译文: 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不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也有材料上是:先生少时就傅读书

编辑本段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的老师。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少。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 非常:不寻常 日:每天 去:距离 乃:才。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7、*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8、*“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 第三单元 9、春(朱自清) 10、*济南的冬天(老舍) 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 12、*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第四单元 13、空城计(罗贯中) 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 16、*勇气(狄斯尼) 第五单元 17、犟龟(米切尔•恩德) 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23、*伤仲永(王安石) 24、木兰诗 25、*诗五首 回乡偶书(贺知章) 夜雨寄北(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第七单元 26、卖油翁(欧阳修) 27、三峡(郦道元) 28、*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 戴震难师(段玉裁) 29、*陌上桑 30、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江南春(杜牧) 登飞来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

第五课:《童趣》 作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十课:《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十课:《山市》作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作者: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第三十课:《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忘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忘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文学常识 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 1、先自度其足(duó) 2、吾忘持度(dù) 3、遂不得履(suì)(lǚ) 4、宁信度( nìng ) 5、遽契其舟(jù)(qì) 四、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度 (1)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2)吾忘持度 (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 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 (3)至之市(到……去) (4)入水求之(代指剑) 3、置:①郑人有且置(备办,这里当“购买”讲)履者 ②而置(放)之其坐。 4、市:①至之市(集市) ②市(集市)罢。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而忘操之 操:拿,携带 2、及反 及:到,等到 3、遂不得履 遂:终于 4、宁信度 宁:宁可 5、无自信也 无:不,没有 6、遽契其舟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7、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 惑:迷惑,糊涂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

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按图索骥 因陈守旧 坐享其成 缘木求鱼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

14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七年级上册体育论文

    啊哈哈,你初一的吗?我初二啊~你要什么样的啊?什么样都可以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是你在人生道路上的感悟;德,是你在世上的一种宝贵品质;道德,是我们伟大

    自飘自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用读和写来带动语文学习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美丽先生的店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论文

    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其他问题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你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

    迪士尼091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经验论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情景,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起来看看七年级初

    不服沙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七年级上册历史小论文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

    wo洒脱小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